第一篇:专业社工在社区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学 院:年 级:专 业: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专业社工在社区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
入研究
政府管理学院 2008级 社会工作 雷鹏 20084113 窦影
2012 年 5 月 10 日
1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留守儿童的增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提高社区内工作人员的素质,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社会工作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在我国开展的却并不顺利,不能真正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在社区内以开展早期教育的方式来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同时帮助人们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
目前社会工作还不为广大人们群众所熟知,而限于条件不足。本文通过把社会工作与孩子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来增加社会工作在社会上的作用,这样一方面有利推广社会工作在社区内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社会工作者的尴尬地位。同时还能很好地开展孩子教育,帮助社区内的家庭解决孩子无专业人士看管的情况,为社会分担负担。
关键词
早教;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
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quickening pace of life, children left behind an increase in social issues are emerging.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ff within the communit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to ensure social stability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Social work in a foreign country has 100 years of history and, indeed, can help people to solve many problems.But China did not go well, not really solve some thorny issues, so I hope to carry out early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to exp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work, to help people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 growth.Social work is no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masses of people well-known, but limited to conditions.I hope to combine social work with children's education to increase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the community, on the one hand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work in the community to influence the other hand, help to improve the awkward position of social workers.While good children's education, help families deal with children without supervision of professionals within the community for the community to share the burden.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social workers;communities;social work
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1.社区早教背景...................................................................................................................1 2.社区内存在的早期教育的问题.......................................................................................2
2.1 家庭内的早教问题..................................................................................................2 2.2 社区内存在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2 2.3 社会中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3 3.社工专业技能在早教方面的应用...................................................................................4
3.1 专业技巧..................................................................................................................4
3.1.1支持性技巧....................................................................................................4 3.1.2 引领性技巧...................................................................................................5 3.1.3 影响性技巧...................................................................................................5 3.2 专业素质..................................................................................................................6 4.社工在社区内开展早期教育的可行性.............................................................................7
4.1 案例分析..................................................................................................................7 4.2 市场前景..................................................................................................................8 4.3 政策导向..................................................................................................................9 4.4 存在的问题..........................................................................................................10 4.5 结合方式..............................................................................................................10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前言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而社区社会工作则是指在社区内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人们解决社区内的问题。[1] 早教是早期教育的简称,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2]
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一些国家出现提前开始学习读、写、算,提前开始正式教育的探讨和实验。但另有人主张早期教育应重在发展智力。还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家庭教育对早期教育有重大影响。
1.社区早教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例如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无人管教,或者管教不当,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一些学龄前的儿童无人看管,极其容易产生问题。所以我想通过把社工与早教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社会工作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这导致社会工作很难成为真正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力量。为了推广和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本文在社区内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开展早教工作,不仅能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还能解决社会工作者不为大多数人认识和社会工作本身福利待遇低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一大批爱好社会工作而因为从事社会工作养不活自己而离开的状况,而且更能解决社区内孩子无人看管教育的情况。为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1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2.社区内存在的早期教育的问题
2.1 家庭内的早教问题
家庭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摇篮,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家庭内的早教问题显得愈发严重。父母长时间在外地工作,而留守的老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常常力有不逮。这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出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归宿。家庭作为个人进入社会的最初场所,提供了儿童社会化的基本方面,对于孩子的未来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觉到,家庭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如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够建设好自己的家庭文化。恶劣的家庭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势必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家庭暴力。[3]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能够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抵御不良社会影响的能力。对儿童的早教工作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等方面的介入,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能够改善家庭文化中的不足,修复家庭文化中的漏洞,同时,帮助家庭成员认识家庭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家庭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2.2 社区内存在的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
由于政府服务不到位,社会管理的疲软性,社区内存在的安全隐患还有许多,在一些地方还有拐卖儿童的情况出现,为了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不仅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要对社区进行安全设防。以避免不好的情况发生。由于白天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由老人照顾,或者直接就反锁在屋内,老人上了年纪,在照顾孩子方面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反锁在屋里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本文把孩子交给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看管,一方面能保障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社区内不稳定情况的发生。
社区服务的对象,无论是地域社区还是功能社区,社区工作都是为了促进社区和社会发展重点解决群体所面对的集体问题,或居民所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促进人的发展、加强社会控制以达到社会和谐。孩子教育问题毫无疑问是社区内的一大问题,良好的教育有利于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问题不仅有益于社区内的和谐,而且能够解决一大批
2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人的就业。
2.3 社会中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的一大问题。社会的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低级、庸俗的文化会侵害、腐蚀人们的灵魂。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及其它不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其中,“黄色污染”对青少年的腐蚀则最为严重。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教训也是深刻的。[4] 孩子,他们尚未如同成人已发展口语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更何况即使是成人在用语言表达他们私人及情感上的经验时,也会有困难。把孩子及其家庭问题公开讨论,可能带给孩子对父母亲忠诚的矛盾。一方面,孩子的问题常常与他们的父母有关;但是,在另一方面,孩子又极度依赖他们的父母,且在许多方面依恋着他们。所以,通过想象游戏的媒介,孩子有机会以转化的方式沟通,也能透露隐秘性的事情。当在游戏世界沟通时,孩子知道能较容易也较安全地表达焦虑、生气及其他负面情绪。游戏世界也使儿童有可能试验一些新的想法和其他解决方法,而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社工协助孩子发展他们自己的主题,在游戏中完成这些主题,并引导他们朝向更建设性的方向。游戏和娱乐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工作,为儿童开展好游戏和娱乐活动提供条件。
3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3.社工专业技能在早教方面的应用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延续的血脉。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容马虎的问题,但是现在在家庭、社区及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专业的社工人员来解决家庭、社区及社会的这些问题。何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所谓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指的是经过专业的培养,有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同时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
3.1 专业技巧
社工的专业技巧主要分为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以及影响性技巧。掌握专业技巧的社工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
3.1.1支持性技巧
支持性技巧是指工作者通过身体及口头语言的表述,令案主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信心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性技巧主要有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专注会令案主感到你和他同在。从而给案主带来心理上的支持,增强案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5]
倾听则是指工作者积极地运用视觉听觉去搜集案主信息活动,专注能更好的倾听,更好的了解案主的想法。
同理心是指社会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巧和能力。
鼓励支持,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所以我们要时常对其进行鼓励,鼓励支持是社工通过恰当的语言和身体语言,去鼓励案主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的技术。鼓励可以让孩子表达,支持孩子去面对和超越心理上的挣扎,增强孩子的自信及加强彼此的信任。
4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3.1.2 引领性技巧
引领性技巧则是是指社工引导案主进行具体、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观念等技巧。运用引领性技巧的目的是促进案主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为具体、深入、有组织性的表述和探讨,增强工作者对案主的了解,引领性技巧主要有澄清、对焦、摘要。
澄清是指社工在引领案主对模糊不清的陈述进行更详细、清楚的解脱、使之成为清楚、具体的信息。孩子的思想还很幼稚、生活经验有限、有时表述词不达意,很难让人明白他所要表述的内容和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其进行澄清。[6]
对焦是指将游离的话题,摘要是指社工将案主过长的谈话或不同部分所表述的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出重点上的摘述。
3.1.3 影响性技巧
影响性技巧是指社工通过影响案主,使其从新的角度或层面上理解问题或采取方法解决问题的技巧。影响性技巧主要包括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和对质。[7]
社工基于专业特长和经验向案主提供所需要的知识、观念、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自我披露是指社工选择性的向案主披露自己的亲身经验、处事方法和态度等,从而使案主能够借鉴他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的问题的参考。自我披露可以引导案主从其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参考别人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自我披露还可以为案主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社工坦诚开放与人分享自身经历和感受的做法会感染到案主使其愿意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8]
建议是指社工在对案主的情况、问题有所了解和评估,社工在作出建议时,首先需要考虑清楚意见或方法的可行性,背后的理念及理论的正确性。
对质则是指社工发觉案主的行为、经验、情感等有不一致的情况时直接发问或提出疑义的技术。社工通过对质可以协助案主察觉到自己的感受、态度、信念和行为不一致的地方。[9]
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会谈技巧等专业素质能够更容易得到案主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在与孩子进行接触时,能更清晰地明白孩子的需求。然后根据孩子自身的状况作出适合
5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孩子的方案。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许多家长并不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是不仅有可能导致家庭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而如何与人进行沟通恰恰是社工必须掌握的技巧。比如在交流过程中倾听者不仅要与孩子进行交流,而且要及时给予回应。倾听者不仅要能清晰地了解孩子所表述的问题,而且还要进行澄清,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在孩子进行团体活动时,社工能结合孩子本身的特点进行活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照抄的进行教育。
一个善于处理问题的工作者可以比一个呆板的按照书本知识运筹的工作者更能深入案主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案主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在这种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上,工作的开展就会相对的容易和顺利。赏识教育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办法。在鼓励和夸奖面前,孩子会显得比较的腼腆,但是我知道她听进了这些对她的赞扬,可能这些赞扬在我以前都很少出现。在肯定的评价下面,孩子才会更加对自己有自信,知道自己优势所在,从而可以激进她这方面才能的展示。
3.2 专业素质
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的。“助人自助,博爱无疆”是社工们恪守的承诺。专业的社工对案主的各种反应应保持相当的理性,与案主是一种专业关系层次上的互动,而不是社工个人动机的行为或主观情感的反应。社工的任何反应都是为了协助案主工作,而不是为了满足社工本身的需要,社工对待案主以高度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排除社工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有的某些价值、信念和观念。[10]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的社会服务人员。他们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的人员,协助人们处理他们的关系,并且帮助人们解决个人及家庭的问题。
6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4.社工在社区内开展早期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加,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趋于紧张,所以本文通过这种亲子活动来消除亲子隔膜。在社区内最重要的无疑是家庭系统,而在家庭系统中,父母无疑是最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和个性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他们所受的教育方式和所拥有的生活经验对孩子的社会化无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的调查,我发现在社区内,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孩子的许多心思家长并太懂,而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推向学校和老师。所以本文通过交互式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使孩子能向父母敞开心扉,让孩子健康成长。
4.1 案例分析
通过在社区内开展亲子同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激发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以此来消除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产生的亲子隔膜。下面就是一个亲子活动的案例的全过程。
在小组活动的破冰阶段,社工要求每个成员任意做一个动作,然后让其他成员进行模仿。刚开始时,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并不高,他们大多数在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相反,孩子们在游戏中很投入,他们想出很多怪异的动作来为难家长。看到家长笨拙的模仿以及不断的抱怨,他们显得尤为高兴,还不断的做鬼脸,令家长哭笑不得。整个热身活动在笑声中结束,成员也已经有了分组:孩子一组,家长一组。
随后,社工让孩子们轮流介绍自己认识的小伙伴,而家长则互相介绍大成员。相互认识之后,社工将他们合并为一组,要求他们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并说出一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且第二个人必须重复第一个人的话,第三个人重复前两个人的话,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人将重复所有人的话。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家长和孩子融入到活动中来。
破冰活动结束后,开始进行真正的活动。社工进行的是心理剧表演,孩子们轮流扮演各自的家长,模仿家长教育孩子的场景:有唠叨没完的,有不愿听孩子说话的,有对孩子管理太过分的,还有放养式的。而孩子大多选择逆来顺受、不反抗、躲进自己房间的方式来应对。看完孩子们的表演,家长们能从中找到日常的自己在对待孩子的不足之
7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处和孩子的需求。而扮演父母的孩子则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爱意。
通过体验孩子的角色,家长们的感触明显比孩子更强烈:不顺心时拿孩子出气,以赞扬他人的孩子的方式来贬低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宠溺过多,选择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征求孩子的意愿.......成员们通过活动,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以前未被发现的优点,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像在“盲人踩泡泡”的游戏中,家长带着被蒙上眼的孩子一起踩泡泡,这让彼此之间能够更多的进行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最后冠军家庭分享经验时认为:多交流才有默契,少埋怨、多鼓励则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在交流沟通技巧时,孩子们希望父母能够多理解一下自己,尊重自己的发言权。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比较早熟,要学会真实的表达自己,让彼此的关系更融洽。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家长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方式不对。而在社工的帮助下,让孩子和家长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游戏。在互相扶持和相互鼓励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敞开心扉,袒露自己在教育孩子以及与孩子沟通上的烦恼。孩子们则十分投入地参加家庭剧的表演,从表演中与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更加亲近父母。
4.2 市场前景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中,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重要。但是从现实来看,社会的发展这一条腿总是显得“营养不良”。这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地区的情况,而是全国性的痛。有人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经济方面已经摸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经济的发展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对于社会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社会中还存在着各种潜在矛盾,我们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否则,社会发展的短板肯定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唯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刻不容缓。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归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触角,在“社会人”越来阅读偶的今天,却没有伸到太远。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没有发育起来的力量,也显得软弱无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社区闲散人员黄、赌、毒、犯罪,家庭矛盾,成年人压力过大自杀,小区邻里纠纷,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区安定,依靠过去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都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社会的需要,必须靠具有专业知识和以能妥善处理这些问
8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题的社会工作人员。只有受过系统教育,有理论、有水平的专业人才才可以从专业、全面的角度去和居民沟通、对话。并且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时能自然、自如地运用专业技巧,更能够平缓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
把社会工作明确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建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的社会工作不仅广泛分布于社会服务领域,而且还应当分布在社会服务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社会工作作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产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专业学科体系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我国的社会工作从专业角度和职业的角度来说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的社会工作要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遵循社工的专业特有的伦理规范,要引进各国通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充分吸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理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3 政策导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各类社会问题大量产生、发展阶段,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还在不断产生。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仅需要行政手段还需要与时俱进,运用各国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专门人才,来协助政府预防或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
我国社会工作起步比较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还有待建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决定,民政部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同时,民政部门将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精神病人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民政范围内的服务类机构,以及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相应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将会有大量的的社会机构和大量的社会工作者,他
9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们将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为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4.4 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社工在工作中可能会受到冷遇、遭到拒绝,这都是正常现象,特别是大家生活在一个以利己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但是社工作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能因此就动摇自己的助人理念,降低自己的工作热情,更不能打“退堂鼓”。社工如果没有超越现实的价值观,是很难满足社会工作专业的需要的。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感染周围人的,通过自己的言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我国,社会工作目前主要涉及的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其中,政府职能部门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公安等;群团组织有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工作办公室、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
社会紧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是由于一方面,当今社会呼唤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许多助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岗位急需专业人才并提升工作水平,但是在没有专业人员顶岗的情况下,只能由不懂行的人充当,甚至是滥竽充数。另一方面,每年大量的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谋求职业,他们满怀信心地像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单位申请职位,却被拒之门外,只地做起别的工作,专业的不对口,人才流失,给国家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带来浪费和损失。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社会服务领域。社会工作是帮助人们进行纠正错误的工作。既然是纠正错误,哪肯定案主是犯了错误的。所以我设想的是以预防为主,与其等到犯错时纠正不如一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
4.5 结合方式
社会工作本土化任重而道远,所以本文能通过在社区内,开展社工与早教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广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并且能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问题,以促使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家庭、学校、社区界限划分明显、功能划分清晰,相互之间很少进行沟通和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问题青少年的出现使得家长、老师、社会人士意识到家庭、学校、社区三者致力于供应链上的紧密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
10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作中,并不是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越松散越好,也不是越紧凑越好。关系过于松散,将增大不确定性,使家庭、学校、社区之间不能及时得到可靠的交流;关系过于紧凑,合作方式过于僵硬的话则会增强孩子的束缚感,使其难以对动态的社会做出灵活的应变。因此,本文通过社工与早教相结合的方式来协调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沟通,并共享孩子的成长信息,从而使三者在促进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最佳效果。
11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结论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帮助人的职业,从它产生的那天开始,就把帮助孤寡老人、儿童、残疾人、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他们提供经济帮助、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三种人:“一是在社会生活中碰到困难的、急需帮助的人。二是社会中脆弱群体,如残疾人、老人、儿童等。他们由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容易遭受挫折。三是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如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他们的经济力量薄弱、社会资源匮乏,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三种人都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教导他们有问题找社工,这样不仅能使他们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能扩大社工的影响力,使人们更快的接受社工。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社区则是社会的中间环节,本文能通过在社区内开展社会工作的方式,调节社区内存在的家庭问题,从孩子身上着手,以树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调整和梳理社区内存在的问题,使孩子健康成长,以消除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以达到社会的稳定目的,而且还能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以改变社会工作专业就业难的现实。
12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4—62.[2] 张天乐,徐玲.社会工作基础知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8—110.[3] 李雪荣.中国儿童精神卫生服务现状与展望[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14—15.[4] 吴亦明.现代社会工作——一个专业社会工作领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2—36.[5] 徐晓军.社区的阶层化及其机遇与挑战[J].北京社会科学,2000,(3):24—28.[6] 裴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32—37.[7] 美.威廉姆·法利.隋玉杰等译.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2—136.[8] 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34—136.[9] 马尔科姆·派恩.冯亚丽、叶鹏飞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1—187.[10] 查尔斯·H·扎实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师海玲、孙岳译.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45—249.[11] Thomas.The making of community work [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180-190 [12] Bayley.Mental health and community care [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73:270-282
13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
致谢
时间苍老了容颜,流水带走了青春。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涯已走到了尾声,没有不落幕的晚会,没有不散场的宴会。在这即将离别的日子,不仅感慨万千。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窦影老师。是窦影老师不厌其烦的为我指点,使我的论文能够按时完成。其次,要感谢我所有的任课老师,是他们传授了知识给我,当然,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朋友们,是父母让我能够经历大学生活,是朋友让我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最后的最后感谢即将到来的答辩时光。
我诚挚的祝福所有的老师健康生活,愉快工作,家庭美满!4
第二篇: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
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初稿)内容摘要:社区沟通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社区沟通工作的好坏对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沟通工作的主体应该是拥有和具备专业知识,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社工。本文旨在讨论社区沟通工作与专业社工介入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社区沟通工作概况,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角色定位,针对社区沟通开展工作的社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社区沟通的工作实务、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意义和前景等。
关键词: 社区工作 社区沟通工作 社区组织 社会工作者(社工)
一.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住格局和社区管理体制的变化,大量居民小区普遍实施物业管理,即由物业公司承担小区管理,按市场化运作。物业管理公司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城市住宅小区(包括其内的房屋、道路、公共设施、、环境等)进行有偿服务、有偿管理的专业性法人组织。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责是:负责住宅小区内一切有关房地产开发、租赁、销售及售后服务,包括房屋保养、维修、住宅小区的清洁、绿化、管理和小区内的商业服务、治安维护等社会活动。【1】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便利居民生活。实践证明,这种市场化的城市社区管理形式符合城市化发展规律,总体上受到居民的欢迎和认可。
但是,另一方面,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成为许多社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双方的矛盾引发的纠纷事件此起彼伏,频频被媒体所曝光。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之间的矛盾,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双方缺乏沟通,许多矛盾和冲突都因此而来。
(二)案例回顾
以科苑社区为例
(三)总结分析
讨论此事件中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必要性和成效
有鉴于此,下面着重讨论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社区沟通工作概况,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角色定位,针对社区沟通开展工作的社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社区沟通的工作实务、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意义和前景等。
二.社区沟通工作与社工介入
(一)社区工作与社区沟通工作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社区工作作为“一项受薪工作人员所进行的工作,借以协助识别所面临的问题及机会,由居民共同作出实际决定,采取集体行为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居民将决定付诸行动时,社区工作者给与支持,以培养居民的能力及自我独立。”(布托Bhutto,《社区工作与社会工作》)同时,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发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2】或者简单地说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工本着助人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的开展及社区方案的制定。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因此社区工作通过社工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整合与和谐发展。【3】
社区主要工作包括社区民主选举工作、社区民主决策工作、社区民主管理工作、社区民主监督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社区治安工作、社区环境工作、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社区文体工作、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社区沟通工作、社区信息工作、社区行政管理工作、社区党建工作、社区财务工作。可见,社区沟通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和环节,社区沟通工作的好坏对社区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社区沟通工作是指社区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在社区内开展的正确处理和协调社区内外各种关系,包括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之间以及社区与社区等各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社区目标的实现而采用的一种介入手段和方法。这里顺便提一下,社区组织是指直接从事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功能的各种组织的总称。具体包括四个类型: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上述案例中沟通方之一的物业管理公司就属于社区专业服务组织,该案例反应出正确处理居民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是社区沟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社区沟通工作的主体应该是拥有和具备专业知识,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社工。事实上,在就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真正在从事着社区沟通工作都是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包括专职的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人员等,也包括社区志愿者甚至包括民政部门、社会福利单位、街道有关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支持,服务意识的淡薄以及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官方行政色彩浓重的特点,致使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沟通协调效果,沟通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现实性,已经是普遍的共识,这既是建设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
升整个社会文明和社区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角色定位
社区工作者作为工作在社区管理和建设第一线的专业社工队伍,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有使能者、服务者、维权者、组织者、调解者、教育者等。作为使能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协助社区居民团结一致,通过有组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作为服务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依托社区资源,运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服务。作为维权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保证居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作为组织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组织居民展开社区行动,形成共同的利益团体。作为调解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调解纠纷和冲突,避免冲突扩大。作为教育者的社会工作者,主要任务是向居民提供知识和信息以帮助居民正确认识人生观、世界观,并向居民传授一定的生活技能者,使居民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生活应变能力。
在社区沟通工作中,社工的角色定位主要有使能者,维权者,调解者三种。首先,在使能者的角色中,居民的努力是推动社区问题改善的关键,而社工的责任便是帮助社区居民能够实现社区问题的解决和达致社区的改变。使能者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鼓励各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居民,能提供机会使他们的感受给社区组织或相关部门认识。二是促进各方的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其次,社工又是维权者。所谓维权者,就是社区权益维护者。作为一名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他应当是社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社区利益的代言人,通过正当途径使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第三,作为社区工作者,他还要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一旦纠纷事件发生,作为一名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他所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做法极端、煽情挑拨的维权斗士,而是积极主动调解纠纷和冲突,协调沟通矛盾双方,通过和平的方式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从而有效地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
在上述案例中。。。
(三)针对沟通工作的的社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社工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因此社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以下是应具备的素质:
(1)集体取向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个人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是社会工作包括社区沟通工作的核心价值。社工必须秉着这样的价值理念,相信人的平等权利和基本需求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但区别于个案沟通工作的是,社区沟通工作以“社区”为介入单位和对象,不是单纯地达到“个人增权”的目标,而是实现“集体增权”,集体取向因此比较明显。
在沟通中,平等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人们不应当因为民族、性别、年龄、阶级以及相貌或能力而受到歧视,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就如此案中,居民和物业管理公司站在平等的地位,就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同时,社工的“助人自助”也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助人自助的价值是社会工作者的第一面旗帜。”(王思斌,1955)
(2)知识基础
社工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
实务模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社工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从事社区沟通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第三,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居民生活习俗,从而容易介入社区,建立积极的社区内外关系。
(3)沟通技巧
社区沟通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工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工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工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协同服务,还是推动沟通双方的自助、互助和自觉,都需要社工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社工面对的工作对象的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工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4)职业伦理
涉及到社区沟通中所需要遵循的职业伦理包括服务取向、社会公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视、诚信等。(Rowena Fong,2000)
(四)社区沟通的工作实务
社区沟通的实务工作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
(1)调解社区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社区居民、家庭、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大多不具有根本性的相互冲突的性质,需要社工在深入了解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采取灵活措施予以化解和引导。作为调解者的社工要灵活应用个案工作中的各种社会心理学知识和专业沟通技巧,倾听、分享和同感,深入分析和了解矛盾和纠纷的性质和涉及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秉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导矛盾双方达成妥协,摈弃前嫌。
(2)加强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首先,加强居民与社区党组织的联系,通过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服务社区居民。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走进群众,加强情感交流,深入体恤社区民情,营造了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
其次,鼓励居民社区参与社区自治,将意见和建议表达给社区自治组织,如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机构,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再次,引导居民参加群众性组织,直接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活动,包括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团体、社区志愿者协、业主委员会、居民自治协会等。
最后,协调好居民与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物业管理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环卫站等)之间的关系,互相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3)促进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社区是个大家庭,这里不但有一个一个小家庭,还包括各类大大小小的社区组织,社区组织应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交流,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合力,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新型和谐社区。
(4)建立和邻里社区的友好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不是孤立的。在社区的对外沟通中,与邻里社区的友好合作尤为重要。这是专业社工在社区沟通工作中必须完成好的课题,也是建设和谐街道,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沟通工作中,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技巧恰恰也是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所缺乏的。下面简要的阐述一下社区沟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1)分析技巧和规划制定
初到一个陌生的社区,社工面临的课题便是“如何去认识和分析社区?”,这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对于社区的背景、社区居民及组织团体的关系与权力结构、社区问题和社区需要,社工可以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访问法和社区普查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再进行系统的分析后制定出一份缜密的工作规划,这能够为社工按部就班的开展沟通工作提供指引。
(2)工作关系的建立和问题的介入
良好的社区沟通工作的开始是建立起社工包括个人和组织在内的社区的关系、联结。能否进入社区与各方建立紧密联系,是对社工的考验。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掌握熟练的技巧。
首先有计划地和居民接触,可以采取正式或非正式的,一对一或一对多,通过讲话、访问、电话交流、电子媒介等不同形式。其次,其次与社区内各类组织和部门接触,分析组织间的交往关系和利益差别。最后,深入基层,介入问题事件,近距离地了解居民对该问题事件的心声。
(3)组织技巧
当矛盾出现时,社工要善于通过组织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实际活动来帮助矛盾双方进行和平商议,解决纠纷冲突,力争把矛盾遏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
在矛盾没有出现时,也必须以组织茶话会,联谊等活动时常联络社区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加强交流和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
社工对于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细节和流程必须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同时也要在活动现场的灵活机动,缓和协调气氛,促进各方达成共识。
(五)社工介入社区沟通工作的意义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勇、陈伟东《社区工作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2】 徐永祥主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
【3】[3]艾伦.特韦尔威特里《社区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1
第三篇: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十八大在司法改革再一次提到社区矫正,使得社区矫正一时之间成为热词。实施社区矫正目的是为了让罪犯改正错误的同时重新回归社会,而社会工作则是一项解决问题帮助他人的工作,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社区矫正的实施的效果的如何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社工的专业性工作方法将有利于社区矫正目的的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多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各地通过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专业机构建设,在以司法人员为主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的模式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矫正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随着社区矫正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开放的社区环境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如何继续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笔者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入手,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解析了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思路。
目 录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须待完善和优化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四)经费和资金短缺致使很多介入工作开展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参与社区矫正的能力和水平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新型的刑罚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过数十年,依旧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才能逐步完善。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之一,而违法犯罪则危害着社会的治安与和谐。传统的刑罚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违背了人道主义精神。而社区矫正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我国的社区矫正一开始借鉴国外的经验,着重于社区矫正的政治化及其立法,随着社区矫正的发展,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社区矫正理论的缺乏成为当前的焦点。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共通性使得社会工作人员涉入社区矫正成为可能。为了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本文结合当前的问题焦点,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基本问题
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治是以司法工作者为主导,社会工作者为参与力量,通过对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专业技巧的应用,对社区矫治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和社区矫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工作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加入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明确二者的基本概念,界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必要性和实务的过程等这些基本问题。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也简称社工,是指在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的专业化社会服务。作为专业的助人活动,它可以为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其合法权益。服务、平等而不是利己、控制,是社会工作的基本要求。
社会工作的特质就是要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利情况。因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身处困难境地,属于弱势和边缘群体,没有来自社会的平等对待和人本服务,其自身的潜能难以唤醒、社会功能难以修复,“赋权增能”和“助人自助”的目标就无法落到实处。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其发展路径为从国外到国内,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形成的、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大力支持的新兴社会职业和专门学科。它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上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1987年国家民政部在北京大学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国内正式实施;2000年上海浦东新区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进入实践的重要标志,2004年国家颁发的《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目标,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蓬勃迅速发展。
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称为社会工作者,它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前提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主要由以下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正式的社会工作学院毕业,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者;二是在有丰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指导下,能完成社会工作任务者;三是在社会工作的基层单位从事社会服务者。另外,广大的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也是一个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完成无需专业知识人员而且亟需大量一般性人员参与的重大社会工作,社会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凸显非常重要而巨大。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领域非常宽泛,已广泛运用到社区、学校、司法、医护等工作领域,特别是在社区矫正中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社区矫正的对象为服刑人员,它是社会公众视野中“异类”,其自身的特殊标签和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把他们隔离在社会之外,也加剧了他们与社会的对立。关押犯人的监狱尽管也有帮助教育改造的职能,但由于服刑人员与社会的隔绝,在缺乏社会过度阶段的情况下,面对新的困境或诱惑,往往很可能重新犯罪。社区矫正的施行,是打破社会隔离的尝试。在开放的社区环境下,服刑人员与社会和家庭保持联结,形成了改造和教育同时进行的基点,这样的情形势必要求社会工作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指针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这五类犯罪行为较轻的对象所实施的非监禁性矫正刑罚。社区矫正是全新的刑法方式,又称社区刑。社区矫正实施的最初原因是为缓解监狱罪犯过多而产生的压力。其目的是为通过政府、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使矫正对象改正恶习,并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社区矫正罪犯又称为社区服刑人员,其中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是社区矫正罪犯的重点对象。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刑罚执行方式,蕴涵着刑罚的惩罚性和恢复性双重价值。首先它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它是一种刑事制裁措施,刑罚的制裁性决定了社区矫正措施的惩罚性,必须落实具体的惩罚性措施,以实现刑罚的惩罚性,这是国家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公正的客观要求。其次它具有明确的恢复性。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最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矫正工作的重点难点不在惩罚性而在于恢复性上,它重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犯在社区中实施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和改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区矫正工作。2004年,中央有关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纳入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范围。2005年初,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矫正改革由司法部牵头,中央综治办、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人事部、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1个部门参与,共同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改革发展。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2008年,中央有关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文件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工作。2011年,中央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文件要求“建立完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2014年,总书记在听取司法部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社区矫正作为司法行政一项重点工作,科学谋划、深入推进,明确指出:“社区矫正已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相关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刻阐述了事关社区矫正工作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社区矫正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既有理论上的引领,又有实践上的指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做好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优化司法职权配臵,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行试点,逐渐扩大试点范围;由点到面,全面试行,目前已发展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从2003年试点开始,社区矫正历经了首批试点、扩大试点、全面试行和全面推进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社区矫正在国内十多年的试点工作也为我们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全省许多地方正在继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法。
2011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等4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正式确立,对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从刑事立法精神上有力地回应了国际社会行刑社会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明确确立了行刑社会化理念,使得社会化行刑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我国在行刑社会化发展中的一次里程碑;二是对完善中国特色的刑罚执行制度的有益探索。社区矫正的立法,贯彻落实了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分子“教育、感化、挽救”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政策;三是确立了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相辅相成的两大矫正体系。如果说以自由刑取代肉体刑是刑罚执行方式的第一次飞跃,那么社区矫正的实施,使刑罚执行方式由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发展就是刑罚执行方式第二次飞跃。社区矫正相对于监禁矫正来说有其巨大优越性,但这并不能取代监禁矫正,二者是具有相辅相成的统一辩证关系。从监禁矫正和社区矫正的特点来看,监禁矫正是为罪犯关上了社会的大门,而社区矫正是给罪犯打开了社会的大门。这一关一开之间,必须考虑到矫正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使两大矫正体系之间相衔接,通过二者相辅相成的共同作用,使得行刑资源得到合理的配臵,刑罚效能得以增强,行刑成本得以降低;四是进一步促进了刑罚配臵结构的合理化。社区矫正写入刑法是社区刑实施的立法依据,是与生命刑和自由刑并列的一种刑种,确促了刑罚结构的合理化。
有关研究指出,社区矫正的关键,不是将惩罚放在首位,而是将矫正作为最终追求。社区矫正不仅是一种落实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刑法执行工作,更是一种对犯罪人犯罪心理及行为恶习进行矫正的社会工作,即社区矫正具有刑罚执行与社会工作的双重属性,只是前者为主后者为从。“法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权保障,这是法的人文关怀的实质蕴含”,刑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犯罪人员恢复社会功能,真正回归社会,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实现人性复归,成为善良的社会一员。传统的犯罪理论认为,犯罪人员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是构成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因。而现在的调查研究显示,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不是构成犯罪的根本,而是其背后深刻的原因,尤其是与社会联结的偏离、失衡和中断,致使他们的社会功能丧失或缺损才是根本所在。因此必须把监狱和犯罪者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考虑,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应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这是不仅社会的责任,更是是实施社区矫正的目标追求。
社区矫正是现代国际司法进步的产物。目前,社区矫正已被联合国有关规则、宣言所认同。如《联合国非监禁措施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监禁替代措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等,都倡导尽可能避免监禁,将监禁作为最后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使用,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社会刑罚制度中对非监禁刑的适用。如今,社区矫正已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
(三)社会工作和社区矫正的关系界定
随着社会工作的广泛开展和社区矫正的纵向推进,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关系越来越需要加以确定,全面理解把握二者的关系界定,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将提供有益帮助。
1、二者的工作性质不同
社区矫正是属于开放性的社区刑法活动,对罪犯具有一定的惩罚功能。社区矫正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执法的严格性,其工作性质定位重在刑法性;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社会专业化的帮助救助功能。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既要提供必需的救助和帮助,又要“赋权增能”,增强生存和个性发展能力,使其更有效地面对困难。社会工作者要具备专业的方法及理念,通过提供社会化的帮助和服务,来实现工作目标。
2、二者的工作主体不同
社会工作的工作主体是一切社会工作者,包括司法在内的社会所有领域。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是司法人员,包括司法人员中的社会工作者。两者在工作的理念资格和方法程序上存在不同。司法工作者具有执法资格,根据法律规定要完成刑罚执行任务,并开展法治思想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者除一般性的社会志愿者外,要有一定的从业执法资格,用专业理念和方法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物质、心理和社会等帮助,扎实细致地做好这一特殊人群向社会的完美过度和回归工作。
3、二者的功能作用存在互补交叉
社区矫正的工作性质,要求社会工作者的力量跟进介入才能完成,而社会工作特有的助人理念及专业方法,为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在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功能上实现了交叉互补的契合性。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不是在监狱,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的风险系数较高,必须要对罪犯服刑人员进行社会化改造。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运用专业资源,帮助社区服刑正确认识主观能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社会的和谐和睦相处的支撑点,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平台,重塑其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实务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也可称为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它是由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技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生活照顾等,使之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社区矫正旨在实现矫正对象恢复社会功能、顺利回归社会的目标,恢复性和回归性是社区矫正的典型特点,强调了对矫正对象的帮扶及其最终回归社会的预期。社会工作其康复功能、发展功能、预防功能和平等、尊重的价值理念运用于社区矫正,是社区矫治的初衷,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必要性的具体体现。
1.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社区矫正的契合性
“人是可以改造的”,这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同时也必须是遵从这一基本理念。这与社会工作 “人是具有潜能的”以及 “人是可改变的” 等专业价值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在实践中,社区矫正能汲取平等、尊重、同理等社会工作价值,尊重矫正对象的人格与权利,正视他们的需求,从他们的立场出发开展矫正工作,有利于社区矫正的正常开展。
2.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不可替代性
个案工作能够实现与社区服刑人员一对一互动,个性化地制定矫正方案和帮扶规划;小组工作使矫正对象在团体情境中与相似经历者相互支持、彼此促进、实现改变;社区工作方法旨在为矫正人员发掘社区和社会资源,构建个体再社会化的社会支持网络。3.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社会工作实务程序为社区矫正的开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一般经历矫正关系建立、搜集和分析资料、矫正对象问题诊断、制定矫正方案、社区矫正介入、社区矫正结案评估与跟进几大步骤。另外,社区矫正可以吸取“动机式晤谈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危机介入法”等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为矫正人员提供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咨询与治疗服务。
(五)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实务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助人自助目标的过程和专业。它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它运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的方法, 帮助个人、群体和社区提高或恢复其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 并创造有利于案主生活的一项专业活动, 运用专业方法对案主实施矫正。
1、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提前做好前期接案工作, 主动与矫正对象所在的司法所、矫正机构取得联系, 第一时间了解矫正对象生活状况与家庭背景等情况。在与司法工作人员对矫正对象进行首次面谈时, 向他说明社区服刑的重要性, 及违返社区矫正日常规范的严重后果。要求矫正对象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社区矫正的各项规定,从而为以后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2、提高案主认知, 改善交友
针对矫正对象认知不全的问题, 组织该对象观看一些有意义的专题教育片, 鼓励该对象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有意义的健康活动, 通过类似活动对该对象认知方面及交友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杜绝与社会不良青少年的往来, 帮助其以乐观向上的面貌面对现实生活。
3、与案主父母沟通, 改变教育方式
针对其父母在教育问题上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 互相缺少沟通平台。因此, 通过个别教育及家访的形式, 构筑交流平台。一方面,引导、鼓励该矫正对象经常和父母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 指导其父母交流的技巧, 用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心理暗示)与其彼此交流, 来引导该对象走健康向上之路。
4、鼓励案主多学知识, 掌握一技之长
社会工作者鼓励该对象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他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 为今后的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实际了解的情况来看, 该对象自身也比较珍惜每次参加活动的机会, 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能, 以便为将来的就业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社工的个案辅导, 该对象在三个月的个性化教育中, 能够自觉遵守社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之缓刑的相关规定, 主动参加社区矫正集中教育、个别教育, 对自己所犯的罪刑有所悔意。并且在社工多次家访引导下, 家人对该对象的关注、管教有所增加, 缩小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尚能听取父母的建议与批评。经社工的再三鼓励, 该对象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 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结束个案辅导后, 社工还定期做好该对象的回访工作, 以便随时了解矫正对象的情况。而这些辅导对于司法所、社区民警来说是无法办到的, 他们除了对矫正对象具有执行惩罚功能之外, 在回应该对象的其他需求上, 比如成长问题、家庭问题、社交问题和就业问题等, 显得日益困难和乏力。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社区矫正非常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以便能更好地促使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自2003年以来,经过近13年的发展,各地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不断加强,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全国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6.4万人,解除矫正49.8万人(含符合条件特赦的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全国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再犯罪率一直处于0.2%的较低水平。但由于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和社会工作的思想基础比较薄弱、意识想观念相对滞后、发展起步时间较晚而且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探讨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尚未完善
社区矫正的立法滞后特别是社会工作的介入缺乏明确具体的制度和法律条文,是亟待解决的根本症结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制定社区矫正法”。总书记对社区矫正工作已作出重要指示:“要持续跟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推进立法,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截止2015年,我国法律还没有对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2012年1月颁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里仅提到“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和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社会团长以及民间组织想要介入社区矫正唯一能够的依据的法律条文。法律没有规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工作,如何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其行为又负有怎样的法律责任,该如何与国家司法机关配合、协作等一系列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的社会工作者们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往往有着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法律规定的相应的权力,从而导致服务对象不配合社工的工作,矫正工作开展困难,收效甚微。同时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另外一个难题是体制的问题。制度的不健全,体系的不成熟,使得社工即便能够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我国目前社区矫正体系中仅有部分一线工作者来自社会招募,绝大部分都是体制内或从体制内分离出来,行政色彩浓重。机制的不健全带来的是社工介入的困难和开展工作过程中的处处牵制,社工的专业工作方法难以实施,这直接造成我国社区矫正社工工作专业性的缺乏。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工作模式机制必须完善和优化 首先,社区矫正模式必须转变,形成以社会矫正为主的新模式。目前的社区矫正模式基本上是在社区矫正小组领导下,由司法局或下属的司法所具体执行。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司法执行。虽然能够保证对服刑人员的监管,也规定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志愿者的参与,规定了释犯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时间要求,但是司法机构与社区缺乏横向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由于社区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在具体执行中,社区矫正往往成为单纯的司法活动,与惩罚和矫正兼具的社区矫正目标产生了不小的距离,在这一模式下,社区矫正实质上成为司法矫正,其应有的帮助教育功能难以真正实施,直接影响到矫正对象刑满释放后重新回归社会的归属感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其次,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需要完善。社区矫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的统一,社区矫正的方法理应以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主。但是在我国,社工大规模介入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还不普遍,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基本上由从各监狱、教管所以及司法行政部门里抽调出来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民警为主;专业的社工和社会志愿者十分稀少。因此如何让拥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成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矫正面临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整体偏低,难以胜任社区矫正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心在县级以下司法行政机关,但基层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偏低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又一突出问题。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河南省还有7个省辖市、98个县(市区)没有成立社区矫正机构,分别占四成和八成,是全国唯一没有实现社区矫正机构全覆盖的省份。社区矫正机构建设的滞后和缺失,直接导致社区矫正中专业社工人员的引进和培育。社区矫正中的社工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服务对象和案主将是社区的服刑罪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对介入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要求和能力比普通社会工作者要高。从本质上来讲,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度,如果没有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做支撑,缺少必要的职业资质,矫正的效果将很难有保证,自然也就达不到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除了要求有基本的社工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以及其他别的知识基础,有过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国的专业社工培养工作开展才几年时间,很多社会工作者都是刚从大学校门出来,在学校学习的都是些社工理论知识,真正实践的机会很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很多已经介入到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中的社工们,在面谈、倾听、观察等些技巧上都显得不足,这也是许多地方社区矫正工作不录用、少录用社工专业工作者的原因。社工要想真正的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其本身的专业作用,还需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经费资金短缺致使开展介入工作受阻,操作比较困难
专项经费保障不力,导致社区矫正工作特别是社会介入工作的开展已成为普遍性的重大难题。资料显示,2014年,河南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实施意见》,但落实情况很不到位。2015年,还有1个省辖市、42个县(市区)社会矫正经费未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全省县级社区矫正经费1500余万元,社区服刑人均300元,与文件规定人均1600元标准距离很大,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经费更无法得到保障,本应承担大部分费用的政府机关在这方面的投入匮乏致使相关社工团体和民间组织的经费周转都面临困境。事实上,矫正社工的基本工作除了要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矫正服务,帮助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之外还要“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帮助罪犯及其家属解决因犯罪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罪犯的改造。”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没有充足的经费可供支出,矫正工作将难以开展下去,取得的效果也不如预期。也就是说,矫正经费能否做到充足、有效、及时地供给,也是关系社工能否能真正的介入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五)社区矫正的岗位建制有待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受阻 按照我国现有的状况,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归属问题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即不能归属于公务员系统也不能归属于事业单位系统,更不能归属于企业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们不能归属于社会职业的主流系统,而且意味着这些职业系统所能得到的相应利益他们也不能享有。这就使得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很多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社区矫正这方面的工作,这样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社区矫正工作意义重大,社会工作的介入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我们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正视问题困难,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信心,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现实路径。
(一)推进社区矫正岗位设置,拓宽社会工作介入的路径 司法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加强与编制部门的沟通联络,尽快建立独立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并按辖区大小、监管社区服刑人员多少,合理配臵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特别是要设臵足够的专职社会工作人员岗位编制。安排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尝试性和探索性工作,从部分试点县(市、区)看,其作用不容低估,但也存在社会认知度和知晓率不高、缺乏制度性保障、工资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专人不专用、专业化难实现等问题,社区矫正专业化任重而道远。下一步要明确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改进社区矫正的思维模式,将社区矫正定位为惩罚与康复、发展并重;推动社区矫正专职社工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根据其工作性质,确定为事业编制,由财政统一拨款,实行绩效工资;建立矫正社会工作者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使其成为与法官、检察官、律师一样的司法系统的职业之一;建立领导体系,设臵职能处室,加大宣传,着力构建专职社工人才队伍;加大选培力度,严把选人用人关,严把教育培训关,严把考核管理关,着力提高专职社工人才素质,全面优化环境,着力维护专职社工队伍稳定。要充分发挥社区岗位人员的作用,积极拓宽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协调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积极发挥乡镇办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困难帮扶、社区服务工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二)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化建设
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验证明,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建设,是决定社区矫正工作成败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
1、厘清职责,明确定位。
目前,从我国试点城市情况看,社区矫正工作的普遍着眼点是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作为辅助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协助执法人员从事社区矫正的监督和管理,如登记、信息平台和档案的管理,长此以往形成了社区矫正行政化、流程化严重。而“作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增能者、资源链接者、服务者、教育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深入社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定点或长期跟踪社区服刑人员,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重新犯罪,帮助他们完成再社会化,顺利回归社会。因此,社区矫正的三支人才队伍应厘清职责、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即司法行政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监督和管理,而专职矫正工作者以教育和帮助为主,在帮矫中管理好社区服刑人员,志愿者在社区提供辅助性的服务。由此,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定位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社会工作者”,为将来的向“司法社会工作”专业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2、建立矫正社工职业制度
社区矫正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进程中,与社会工作的理念、目标和过程有内在的统一性。目前,我国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低,产生如此反差是因为缺少社会工作者就业的岗位。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改革我国的人事制度,开发和设臵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者的岗位。社会工作者要参加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考试,持证上岗,有编制,有职称,有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制度,使得社会工作者有职业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其次,不设机构设岗位。可以在司法局(所),只设岗位,不设机构,将社区矫正的专职工作者纳入到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中。民政部门可牵头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合作,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统一招聘、培训、管理和晋级,再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将专职工作者分配到司法所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他们的工资、待遇有了保障,职业才有发展的空间。
3、健全社工介入机制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能否健康持续开展,关键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指导管理,法院、检察院、公安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刑社会化是社区矫正的显著特征,必须要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学校、单位的协助参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人改造人的独特优势。要创新活动平台和载体,动员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的行为矫正、心理疏导和帮困扶助,提高社区矫正的社会化参与程度。濮阳市华龙区司法局自2014年以来组织开展的“黄丝带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黄丝带”寓意接纳、宽容、爱心和感恩。活动由司法机关牵头,由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法律部门配合实施,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安臵帮教对象持续开展关怀、帮扶、教育和救治,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河南省首例社区服刑人员黄某某就是“黄丝带行动”行动中的典型案例。黄某因寻衅滋事被判处缓刑,纳入濮阳市华龙区孟轲乡社区矫正管理,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帮扶教育,黄某某思想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极大改变,从一个暴力型罪犯转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进步青年,被当地政法部门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依法减刑四个月,成为全省首例。由于社会工作主要以直接提供服务为己任,现阶段应以基层社区矫正主管部门与社工机构的合作为重点,通过委托、购买或全额支持等形式,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民间组织为主的社工机构介入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
(三)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应加快《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制定工作,通过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性质、对象、经费来源等问题”。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功能,使社区矫正真正成为与监禁刑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行刑方式,必须完善社区矫正立法,增加社区服务刑,并规定由社会工作者对社区服务刑的规划、监督和评估职责。社会工作的发展也应尽快走向法制化轨道。比较发达的西方各国均已制定一系列比较完备的社会工作法律体系,现今中国,社会工作立法基本上尚属空白,对社会工作者的规范也是刚刚起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法制化建设还任重而道远。省市党委政府及人大政协要密切跟踪《社区矫正法》立法进度,推动地方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的制定工作,为社区矫正提供法律保障;地方司法机关要共同研究制定《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形成覆盖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交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奖惩、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重点执法环节的制度体系,以立法形式推动社工介入社区矫治法制化。
(四)加大县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投入 社区矫正工作规范的开展离不开必要的场所设施保障。社区矫正中心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管理教育帮扶的平台,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工程,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已建成社区矫正中心等场所800多个,北京、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已全部建立了县级社区矫正中心,但还有多数省份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要求,如我们河南省就是其中之一。要多形式、多渠道推进县(市、区)社区中心建设,根据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特殊要求,逐步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工作介入装备及办公通信设备配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向前发展。社区矫正经费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关键。当前,矫正经费短缺已日渐显露,直接影响着矫正工作的效果。从工作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为矫正对象提供人道的矫正服务,培养其有利于回归社会的动机,协助其接受矫正工作者的教育。同时,社会工作者要设法改善矫正对象 的生活环境,使矫正对象生活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中。要借助对社会资源的认识,帮助矫正对象及其家属运用各种社会和经济资源解决因矫正对象而带来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困难,以促进矫正对象的改造。由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矫正工作时会有大量的经费发生。包括对矫正对象进行帮助、联络、解决生活、家庭问题 所需费用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交通费用等。没有经费的支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陷入僵局,工作难以开展。由于这部分经费是行刑工作的一部分,理应由政府而不是由社会团体支出,而且社团也没有这笔经费可供支出。因此,应该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2006年,《财政部、司法部关于制定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的意见》已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公用经费保障范围。2009年7月,国家印发了《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提出了新 的要求,强调要制定、完善和调整公用经费标准。“试点以来,虽然一些地区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但大部分省份仍主要靠政府临时性拨款或挤占其他业务经费,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 一步开展。”由此可见,“加大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力度,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性条件。”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工作,社区矫正经费应当由国家全 额保障。为此,各地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经费上的保障。
(五)完善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1.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矫正专职社工是指具备一定条件专门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全日制专业人员,属编外聘用制人员,按照聘用制人员管理。社区矫正专职社工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办理衔接手续;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基础性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矫正个案工作计划,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犯罪心理矫正等;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完成司法所交办的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工作任务。社区矫正的专业队伍由社区矫正的专职管理部门、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共同组成。社会工作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目前,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要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制订出台的《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研究制定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发展规划,按照与社区服刑人员配备的比例为司法所安排社会工作者。
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强化领导,需要有关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因此,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社区矫正在全国试行的机遇,切实做好牵头组织工作,认真履行指导管理的职责,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配臵、高效率运行”的工作思路,以“抓队伍、强素质、促保障”为突破口,建立起一支人员充足、素质较高、保障有力的社工队伍,为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努力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日程,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作,建立社区矫正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同时,在乡镇(街道)设立依托于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站,以便减少工作环节,提高运转效率,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2.提高社工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是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机制。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矫正人才队伍,需要稳定的资金作保障。首先,政府在公共服务财政预算中调整收支结构,设立社会工作发展专项经费,全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政府逐步地由直接地“养机构、养人、办事”变为向机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民间组织)购买服务。其次,政府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筹资制度,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矫正的领域,应增加社区矫正的专项经费支持的额度,提高专职工作者的薪酬标准,基本达到所在城市平均工资水平或与社区的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相当。建议矫正社会工作者岗位与专业技术岗位待遇相同。社会工作者岗位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员级四个等级(即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员)。其中,高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六、七级;社会工作师分三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九、十级;助理社会工作师为二档,分别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十二级;员级一档。晋升条件和年限各地可参照专业技术岗再结合社会工作岗位特点来制定相应的细则。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重在社会工作的介入和深化,全社会必须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加强与社区矫正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切实强化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新跨越、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2]郭建安,郑霞泽.社区矫正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10.[3]孙静琴,张培忠.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的关系[J].2009,(4).[4]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0.[5]林兰芬,周劲松.试析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6).[6]李伟梁.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过程分析[J].社会工作,2009,(8).后 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论文的完成时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三年的求学使我懂得许多道理,积淀了丰富知识和经验,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非常感谢在论文的写作时给予帮助的老师和同学,最重要的是要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他知识渊博,思路开阔,总站在知识的最前沿,在他的引导下,我认识了领导能力的重要性,极大的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本篇论文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文撰写方面更是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导师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认真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宽容的生活态度将会一直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努力、勇往直前。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写作中引用和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第四篇:法治社区,社工在路上
法治社区,社工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此开启了“法治中国”的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就是要从法制到法治,法治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任何人和组织群体都不能够超越宪法和法律。再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们讲法治精神、法治社区,这是精髓性的东西。
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岗位的社区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为国家法制建设、法治社区建设作出贡献。树立法制观念我们应该做到学法,知法,用法。树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从微观的视角谈起,我认为自身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努力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熟知法律有利于我们生活得更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消除随心所欲的错误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了解社会的现状。总而言之我们生活的国家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大国,生存在这样的国家必须了解法律,学习法律。同时,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人员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法律法规、社区居委会有关规定及法规以及物业知识。为了提高法律素养,我们应学习《物业法》、《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了成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应该牢记与工作息息相关的条例、办法等中的每一条规定。只要这样全方位的武装自己,意识才能被养成,依法行政的基础才打的坚实。
第二,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多途径多渠道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群众的愿望是简单的,“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式把事情办好”仅此而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不断膨胀,事事讲究依据,这就要求我们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主动深入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尽量满足群众的诉求。学习法律,就是要了解我国现有的法律,明确法律中要求我们的义务和权利,了解相关的法部门和执法机构,严格规范我们的行为,努力履行我们应尽的职责,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习法律还要明确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内容是什么,法律的意义是什么,法律怎样规定人的行为等等。学习法律有很多途径,社区可以组织法律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宣传法律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看有关法律的法制栏目和道德观察等节目,在社区召开我你身边的违法行为讨论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学习法律知识。
第三,耐心解释,勇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员”。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障。树立自由平等的观念,树立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树立公平正义的观念,坚持立法公正与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树立权利义务观念,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性质,明确法律义务与法律权利的关系。
从我做起,从思想抓起,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培育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的基本理念。从我做起,从实际工作中的点滴抓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集体的公共利益,这是我们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义不容辞要去努力践行的一项长期任务。
第五篇:城市社区建设中公共问题社工介入的探索
城市社区建设中公共问题社工介入的探索 朱静君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教授兼系主任,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理事长,围闭门工程社工督导。
摘要:城市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领域,是群体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空间。随着城市社会的转型和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小社区”变成了“大社会”,聚集了许多不同单位、不同背景、不同生活水平、不同结构层次的居民,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并日益多样化,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社会工作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价值理念,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与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与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
社区建设是组织、服务、管理、协调公共资源的过程,不可避免会碰到公共问题,社区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某个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的、个体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社区公共问题影响了某个群体的生活,它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它的解决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过去的各方面协调中由于矛盾纠结太多太深未能解决,从而成为历史的、公共的、困扰各方面的难题。本文结合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在社区公共问题上介入的成功经验,探索城市社区建设中介入公共问题的实际途径。
关键词:社区公共问题 居民参与 合作伙伴
一、小区围闭门工程公共问题的缘由
JS街是广州市越秀区的老城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第一代建筑工人的聚居地——JS新村。20lO年为了迎接广州亚运会的召开,广州市大力整治市容市貌。为了还市民良好的社区环境,JS街道办事处筹款对存在环境问题的小区进行整治。D社区的西一到西六街列为整治工程之一。这个小区由7栋40多年楼龄的旧楼组成,属于半封闭内街,共有五个出入口,进出人员比较杂乱,无物业管理、治安技术防范措施落后与不足,治安防范形势严峻。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计划在D社区西一街到西六街推行的内街围闭门工程,用围闭门的方式防止流窜入室盗窃犯罪活动,提升社区安居环境。
街道综治办与D社区居委会联合推进这项民心工程,并希望通过该项利民工程提升居民的治安防卫意识,采取“街道出大头,居民出小头”的经费筹集方式,开展围闭门工程的安装工作。
但是街道综治办刚刚开始工作,就碰到几对矛盾与博弈关系:
第一,社区居委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和博弈。社区居委会与西一至西六街居民曾经就社区治安及缴交治安费的问题产生过多次摩擦,旧矛盾和问题的纠结破坏了居委会与居民之间 的信任关系,居民对居委会有很多的抱怨;几年来D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关系—直处于松散、争吵的状态。街道综治办联合居委会推进围闭门工程,首先碰到的是居民不合作的硬钉子。
第二,社区家庭杂货店与内街围闭门工程的矛盾与博弈。D社区有不少家庭属于低保、低收的困难家庭,小区一楼有几户困难家庭利用自己的住房客厅改装为士多店,没有营业执照,只经营街坊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米等等,方便邻里的小杂货买卖。在这些小商户看来,小区围闭门工程提高安居环境是假,通过围闭门的方式取缔他们的经营是真,因此反对和抗议的态度最为激烈。
第三,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压力与围闭门工程的时效矛盾。广州亚运年需要投入的工作量对于街道社区的挑战和压力都是空前的,D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居民对居委会不信任由来己久,加上居委会工作本身很繁重,创建文明城市经常性的检查,五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日常的居民服务„„。围闭门工作的开展需要对社区内六条内街,几百户的居民做各种宣传、说服、教育等工作,还要考虑如何制定确实可行的兼顾各方利益的方案。综治办联合居委会几次上门,效果不佳。迎接亚运社区环境整治有时间表,工作开展不了街道综治办和社区居委会焦急万分。
阳光社工中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介入亚运小区围闭门工程的工作的。阳光社工在JS街已经开展专业服务两年多,在社区公共问题介入方面有经验积累:曾经在“安居100分”工程中成功介入东
四、东五街汽车乱停乱放、噪音废气扰民困扰社区多年公共问题。阳光机构认识到社区公共问题由于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很容易成为社区矛盾冲突的导火线,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才能还社区安全环境。
街道办在时间紧、任务重,介入困难的情况下到阳光社工中心求助,要求社工介入围闭门工程的工作,交给阳光社工的任务很明确,就是配合综治办和居委会,上门动员和实施围闭门工程的收费工作。
阳光社工中心经过讨论和研究,决定接受街道综治办和居委会的委托,但是改变街道综治办交给的任务目标,按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社区公共问题,服务先行,服务为主,采取洗楼家访、居民论坛、街头心声站、各方协调会议、资
源连接、分析评估、对策建议等方法,协同街道职能部门处理亚运小区围闭门工程。
阳光督导和社工经过充分的讨论,确定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专业介入。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方法、一种新的科研理念和研究类型。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实际工作者又缺乏理论基础、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因此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科里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了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这种理念就是“行动研究方法”的雏形。英国的埃利奥特教授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高社会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境的研究。卡尔与凯米斯(Carr and Kemmis,1986)认为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促 2 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情境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的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社区公共问题介入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有:研究的目的是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研究的情境是社工实务介入的工作情境,研究的主体是社工,研究的过程是重视与居民、街道职能部门、居委会、小商户、保安员等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就是行动研究的立即应用性,行动研究的效益一方面是解决社区公共问题,另方面是促进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成长,还有社工自身的专业成长。
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工作的三个假设: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相信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坚守人都有自我改善、进步和发展的潜能,研究的方法兼用量与质的方法,偏向质性研究。行动研究有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阳光督导和社工将三项特征结合起来,确定采取社区工作方法进行介入。
社区工作是社工运用专业技巧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社区工作方法有专业社工的介入、多元化的工作对象、采取多种方法、集体行动、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等特征。在我国社区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社工机构和专业社工的服务要在社区迅速打开局面,公共问题的介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号召参与和提高参与能力都可以在公共问题介入中进行。
二、为行动而研究:亚运围闭门工作思路
(一)公共问题的分析和需求评估要采取结构取向
社会工作从“人在情境中”出发,聚焦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去理解问题。个人的问题、社区的问题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社区小区围闭门工程之所以受到居民的质疑和反对,要关注的是社区环境与现行的制度、各种规定如何影响了社区居民某群体的社会功能发挥,有哪些资源或者权利的缺失。社区公共问题与社区的环境、道路、污染、制度、管理等有关,属于民生问题,如果成功介入,社工的服务开展就铺开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可以挖掘到各类服务对象,对群体和个体的需求和问题作出评估,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但是必须注意,社区公共问题介入要有系统的、结构取向的思路。
D小区亚运围闭门工程是民生的环境治安问题,处理好了可以让老百姓安心、放心、舒心,增强社区归属感和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但是如果推行过程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各种张力,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从居委会与居民的互动和矛盾冲突分析,可见街道职能部门和居委会的社区管理意识和能力,居民的社区意识参与和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的不对称。结构取向可以帮助社工更好地厘清思路,确定介入的具体方法。
(二)介入公共问题要注重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互动 社工介入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政府资源和政策,才能在各方利益博弈中通过协调、沟通、分析、介入去解决问题。就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分析,绝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处理好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是政府的责任。社区公共问题对社区群体困扰大,往往是居民投诉上访的焦点问题,也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头疼的问题,政府也很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社工在介入公共问题的过程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信任关系,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和资源,促进公共问题更好地解决。
社工介入社区公共问题,不能单纯作为完成某项配角的任务,必须注意跟各利益方做好沟通工作,协助、协调、倡导、纾解、建议、推动、执行都不可少。社工在介入的过程要把握专业角色和社工“第三方”的立场,这种身份最初有可能被居民怀疑和忧虑,社工没有政府背景和资源,“你有什么权力和能力来协助我们”?因此必须获得政府的信任,与政府职能部门有效互动,才能获得赋权,才可以有所作为。当社工介入公共问题之后,就要充分发挥“没有政府背景,不是行政命令”;“没有利益关系,可以客观公正”;“善于聆听疏导,真诚真心服务”等优势,真正发挥政府的帮手,百姓的朋友,社区的伙伴的作用。
(三)公共问题介入要采取系统协调的宏观思维
社工介入社区公共问题要采取社区工作方法。美国社区工作专家罗斯曼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是指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包括具体的工作,满足社区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福利目标,D社区小区围闭门工程,它带来的改善是社区安全环境的具体目标;过程目标则是通过小区围闭门工程的推进,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参与能力提升,社区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增强社区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信心和技巧。促进居民与居委会、各方利益方的直接对话,建立信任合作关系。
第一是资源整合,正向引导。虽然街道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居民、街坊小商户、社区基层单位存在矛盾冲突和各自的利益关系,但也有长远的共同利益,通过社工疏导、沟通、协调、倡导,能够实现各方通力合作,社区治安环境就能够优化,更符合各方长远利益。围闭门工程既是挑战更是转机,只要社工全力介入,耐心倾听,广泛收集各方看法和意见,坚持分析、沟通、协调、对话、理解、体谅,搭建平台寻求彼此能够接受的方案,围闭门工程的过程目标的实现,就有可能是各方真诚合作消除矛盾达成谅解的开始。
第二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必须采取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点滴渗透、柔性推进的方法。虽然亚运围闭门工程时间紧迫,但是社区成员构成复杂,组织结构松散,引导和宣传的手段应偏重柔性,用点滴渗透覆盖社区的工作层面,包括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管理,有利于增强各方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吸引力。只要社工坚持专业操守,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注意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真诚合作,克服困难和阻力,在规定时间内达成目标是有可能的。
第三注重过程目标,要有意识地培育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互动,强化社区功能。要相信社区居民是有能力解决影响其生活的各种问题的,通过社区公共问题社工介入,鼓励居民参与,表达自己的看法,既有利于公共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居民的自我成长。家访洗楼 4 的目的是推动社区居民理性表达和社区参与;让居民认识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居民的权利也是义务:通过居民论坛、街头心声站等各种方式,引导居民关心社区问题、改善社区关系。通过内街围闭门工程实施,社工注重发挥社区工作的宣传号召功能,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让社区成员主动参与,才能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建设。
三、在行动中研究:社区公共问题的原则和策略
在厘清小区围闭门工程工作的思路的基础上,阳光社工确定了公共问题介入的原则:同理心、尊重、聆听。
确定公共问题介入的原则之后,社工开始了具体工作过程。(一)家访策略:培训先行
家防的重点是聆听居民心声,通过入户的方式开展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提高居民的责任感,参与社区,理性表达诉求,纾解民怨:社工要细心聆听,准确理解,有效疏导,促进沟通,达成问题解决。阳光社工采用《告居民朋友的一封信》、“街头心声站”等收集意见,时机一旦成熟就打集中战——全面“洗楼”。
洗楼就是逐户上门征求居民意见,经过告居民朋友的信和街头心声站等形式,居民已经知道社工要介入公共问题,这个时候必须集中火力,不能拖拖拉拉,一般在某个时段集中洗楼收集居民对该问题的意见。在开始大规模的家访洗楼之前,社工督导首先要对社工和志愿者做洗楼培训,设计上门家访各种可能碰到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训练。通过实战模拟的家访难题培训,社工和志愿者掌握了应对各种情况的具体方法,极大提高了洗楼、倾听、收集居民意见和看法的成效。阳光社工和志愿者集中一周的时间,从傍晚6点到10点,完成了西一到西七几百户的洗楼工作,对居民意见及时进行了整理分类和评估,为小区围闭门工程实施掌握了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二)协调策略:启发倡导
与傍晚家访洗楼同步,社工白天安排走访小区围闭门工程涉及的利益方:围闭门利益涉及小商贩、保安员、居委会、职能部门、停车场管理方、车主、社区基团单位等,做出详细记录。
(1)社工和督导制定走访利益纠葛方的策略:
首先是走访物业公司,聆听他们的经营困难、问题的感受,了解他们由于营运费用不高无法聘请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态度和责任心导致跟居民的摩擦,部分居民不满,拒交管理费,又影响了物业公司的营运和聘请工作人员的恶性循环的情况,引导物业公司要从源头入手,社区公共问题解决了,居民安居乐业,拒交管理费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如果环境差,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居民不断投诉,最终物业公司的利益也受损。通过分析引导,使物业公司愿意与社工合作,提供资源共同促进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
其次是走访小商户,主要了解他们在围闭门工程的利益受损问题,社工和督导通过实地走访观察,设置时段顾客量,测算他们在围闭门土程实施后受影响的程度,寻求社区协助(通过街道相关部门配合,在临近的市场寻找适合的摊位,使原来游离在非法经营状态下的家庭 5 式小商户变成市场合法经营户),真心实意协助他们解决问题。
其三是走访居委会主要是协助居委会与居民重建信任关系,居委会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熟悉情况,社工掌握专业方法,社工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共同参加洗楼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针对居委会与社区居民由来已久的矛盾和摩擦,社工一边学习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社区经验,一边分享洗楼过程的尊重、平等、接纳,让居民说出真实想法,进行情绪疏导的专业技巧,通过合作洗楼双方都认为收获很大。
阳光社工通过各种防问、观察、合作的方式,引导各方充分认识,社区环境好转了,对人家都有好处,通过疏导让各方利益代表、居民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一块坐下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中,社工倡导“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和“补偿”原则并举,使利益方的博弈往解决问题、协调体谅的方向变化。
(2)社工和督导制定访问政府职能部门的策略:
社区公共问题居民投诉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希望尽快解决,社工介入公共问题必须注意沟通的策略,比如将社区探访中发现的民怨最大的问题做个调研:受该问题影响的人数,居民抱怨主要问题,在实地收集资料,拍摄现场照片,做出报告提交。获得政府部门的认可后介入(因为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调动政府社区资源,事先告知和沟通特别重要)。D社区小区围闭门工程是街道职能部门主动到社工中心求助要求社工介入的,这样就给合作问题解
决铺垫了平台。
社工可以在社区探访中挖掘公共问题进行介入,但是一定要注意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因为政府的资源有限,只有居民“争取”或者该问题困扰多(居民投诉多),政府才会运用资源解决问题。
公共问题都有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纠葛,要系统考虑,周到周详,还要特别注意社区问题一般具有政治性。将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培育等目标带进过程,隐蔽个案挖掘、志愿者资源挖掘、社区领袖的培育、社区居民的调动和参与等目标做整合,就有可能既解决了某个困扰已久的公共问题,缓和了社区冲突和社区矛盾,又拓展了社工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也向居民宣传了社工服务,提高居民社区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社区宣传和社区教育一反过去海报宣传政治报告的形式,让居民通过社工介入公共问题解决参与社区,出谋划策,增长能力,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三)宣传策略:善用公共区域
在社区很多人都感叹“以前的邻居很熟悉,彼此信任,现在的邻居住在门对门也不认识,老死不相往来”,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很多人所说“人情淡薄”,而是现在的社区缺少公共交流平台。社区人际交流空间可以是人群聚集的广场,街头巷口各种各样的场所。挖掘社区公共问题离不开这些空间的运用。社区漫步和社区探访,就为社工和居民“混个脸熟”。一步到位的家访,居民戒心重,登堂入室有困难,但如果在社区公共区域已经见过,讨论过相关公共问题,就是“熟人”,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特色。社区社工必须有“扎根”社区 6 的意识,没有外展就没有上门求助,社区社工要有社区的感觉,要沉下去才能做得好。
阳光社工充分利用D小区的空地和楼道,将家访、探防、漫谈、论坛结合起来,《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致居民朋友的第二封信》,街头心声站„„,尤其是对围闭门工程持怀疑态度的居民,阳光社工采取家访、电话、社区探访、信件等各种方式进行渗透,把工作做到家门口。
四、由行动者研究:介入过程彰显社会工作价值观(一)三方协调,梳理职责
在家坊洗楼、访问围闭门工程各利益方之前,阳光机构督导和社工与JS街综治办、D马路居委会首先开始三方协商,阳光社工通过沟通探时的方式了解街道综治办和居委会的计划和打算。三方围绕西一至西六街的内街围闭门工程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相应的策略、方法,确定围闭门工程的具体目标和时间(必须与广州市亚运工程筹备的时间配合),通过充分的讨论达成三方合作,职责明晰的共识,确定介入围闭门工程的社工职责是:
(1)采用社工专业的家访洗楼具体行动,发挥社区安全的宣传者以及社区自治意识的倡导者的角色,通过家访向居民派发宣传单张、公开信,向居民说明围闭门工程对社区环境、居家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基层政府把围闭门作为民心工程的政策,提升居民防盗自治的意识,了解政府为百姓服务的政策和计划。
(2)通过聆听、沟通、引导等专业技巧,收集居民对围闭门工程的真实想法,将意见、建议、赞成与反对的原因收集起来,通过汇总梳理分析,再反馈给街道职能部门和居委会,借助家访发现隐蔽家庭、隐蔽个案,可培育的志愿者资源、热心居民和居民领袖,为下一步的深度家访和专业服务奠定基础。
(3)向居民说明小区围闭门工程的安装细则,包括由居委会负责的门卡钥匙的收费问题,围闭门的后续维修费用问题,强调社工家访洗楼、收集民意、链接资源的服务属于政府提供给居民的社会福利,不收取任何费用;收取费用的工作由居委会承担。
(4)彰显社工“第三方”的立场,通过走访涉及围闭门工程的各利益方,组织几方协调会议,居民论坛,协调居民、居委会、街道职能部门和其他利益方的关系,以社工主导直接对话的方式,促进各方面理性、谅解,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围闭门工程持极端反对意见的居民,社工采取深度家访、多次家访的方式,认真了解原因,主动协调辅导,采取各种办法,让居民说出真实想法,达成共识。
(二)调动社区领袖和热心居民,以点带面,柔性推进
阳光社工利用早期工作基础,联系围闭门工程所在区域里的几位热心维护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召开小型会议,就内街围闭门工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沟通与启发。有这些热心居民的协助,家访洗楼、居民论坛、街头心声站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通过热心居民代表作为社工与居民、街道职能部门、居委会、社工站的桥梁,从不同渠道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在街道和居委会、社工的帮助下,阳光社工召开了几次居民代表大会,商讨围闭门工作的事宜,并把围闭门工作与各个部门沟通的情况、进展与计划及时反馈给居 7 民群众,唤起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获得了居民的信任。
(三)聆听收集与分析评估并行
在给西一至西六街发出《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之后,晚上洗楼家访与白天单位走防结合,分析资料,作出评估报告。家访结果:社工一周家访365户,资料整理之后统计结果表明:对围闭门持比较极端反对态度的18户,占5%左右;赞成的居民175户,占48%;持观望疑虑态度172户,占47%;居民观望疑虑的主要有:一次收费问题、出入安全和方便问题、再次维修费问题等。
(四)行动研究的目的:促进问题解决
社工在收集整理居民意见做出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以“社工的分析与建议”的方式,综合洗楼情况和走访各利益方的基本情况,向职能部门提出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协助职能部门做出决策。街道职能部门、居委会和阳光督导和社工再次举行了三方协凋会议,根据社工意见,街道职能部门对原来的围闭门工程方案做出了调整。社工又开始第—阶段的回访,对西一街至西六街的专业服务全面铺开,开启了3个个案服务,两个小组工作;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了;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关系明显好转,达成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社区公共问题介入的反思(一)对社工介入公共问题的思考
阳光社工作为连接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发挥着政府的帮手、社区的伙伴、居民的朋友的作用,专业服务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现的过程。在围闭门工程实施中,阳光社工坚持尊重、平等、接纳、聆听的原则,以第三方的角色中立、客观地看待各方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与你同行”真诚服务,主动协调引导,坚持以最小伤害原则为前提,一方面收集居民的意见,另一方面宣传政府的决策,让政府和居民双方能够及时、准确、客观的进行信息沟通。
在服务开展的过程,阳光社工致力于推动社区居民参与,通过居民论坛,街头心声站等多种方式,不断发现和挖掘居民的潜能,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培育社区领袖参与围闭门工程后续管理与维护的策划和执行工作,加强居民的自我引导能力,特别是对围闭门的工程质量控制、后续管理与维护的实行等方面,尊重社区自决,明显看到居民的维权意识、参与和管理意识的提高。促进社区居民能力建设,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公共问题介入让居民意识到他们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启发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提升社区自治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善用社区资源去满足社区需求。在围闭门工程介入的过程,阳光社工引导社区居民、小商户、社区职能部门促进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重复和浪费。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受到围闭门工程影响的小商户采取“最小伤害”原则,区别对待,较好地解决了附带的矛盾和问题。社工倡导理性原则,注重引导社区居民、居委会、街道职能部门和受到围闭门工 8 程影响的各利益方相互体谅,互相合作,社工发挥的是促进各方对话、沟通、体谅,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桥梁作用。
当然,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工程也暴露了专业服务的不足,社工队伍年轻化、社区经验和人生经验不足,在社区公共问题介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互相促进,努力成长。社区公共问题介入必须有经验丰富、能够与各利益方良好互动的专业督导加盟,发挥社会策划模式中专家的作用。反思阳光机构成功介入社区公共问题的几个成功案例,督导坐班制、督导服务第一线为错综复杂的各方矛盾和博弈的化解奠定了基础。
(二)对于社工工作过程的思考
首先,社工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必须融入服务层面,将尊重、同理、平等、接纳等原则运用到与居民沟通、与职能部门协商、方案建议、洗楼家访过程。社工在服务过程价值观的内化、注重社工的自我成长很重要。在非常时期为了工作需要,社工需要加班加点促进工作,在工作过程要坚持利他主义、案主利益优先,需要社工超出工作时间的投入,正是有专业价值观和理念支撑,社工才能任劳任怨,主动积极,顺利地从各方面进行介入服务,取得信任,获得服务空间。
其次,社工以专业的原则为目标,家访之后继续开展再度家访、深度家访,运用个案、小组等技巧将服务升级和伸展,以居民的需求为根本,挖掘了社区领袖、热心居民、志愿者的资源,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活动,避免由于某些社区问题矛盾激化导致冲突升级;社区工作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将过程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社会工作是用“心”服务的工作,助人自助使社工深刻理解自身的使命。
在社工对公共问题的介入中,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是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资源。社工进入社区开展服务,必须重视在地资源和做出呼应。相对街道和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工缺乏对社区历史和环境的深刻理解,柔性服务、渗透式服务要求社工用最短的时间、最平缓的方式进入社区格局,这就必须用尊重平等和同理心对待服务对象和服务合作伙伴。
社工应具备对社区公共问题分析评估的能力,具有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工作方法与技巧;整合社会资源、协助社区居民共同面对困境的能力;还应具备以社工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避免在工作中忽略或者强化某方利益,引导各利益方理性看待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第二是必须处理好专业性的坚持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社工进入社区工作,很难避免被合作伙伴当做解决问题的劳动力使用的问题。专业性的坚持需要社工与合作伙伴互相的理解和尊重,社工对合作伙伴的需要做出响应是专业性的响应。从小区围闭门工程最初街道职能部门和居委会只将社工当作协助围闭门工程向居民收费的帮手,到后来社工反客为主全面介入,职能部门和居委会配合社工,社工机构需要与合作伙伴建立互信关系,协同工作,才能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围闭门工程。
社工介入公共问题需要与街道职能部门和居委会有效沟通和互动,坚持社工在社区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将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培训结合起来,让服务合作方了解什 9 么是社会工作,社工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过程既要讲究策略,更要讲究技巧,还要不断向服务合作伙伴宣传社会工作。
社区工作要求社工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工作的过程有长远的目光和宏观的思维。如果社工以坚持专业性为由,不考虑合作伙伴的需求,与合作伙伴合作不良,社工收集的居民意见和心声就得不到职能部门的重视,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影响社工服务的效果。如果社工只考虑服务合作伙伴的需求,定位于协助合作伙伴工作,没有坚持社会工作在社区服务过程的专业性和独立性,社工服务就会变味,就沦为传统社区工作的重复,居委会工作的重复。如何响应需求,如何合作,是专业杜工服务嵌入社区工作的难点。
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社区工作方法以社区为对象,通过社工的介入,组织社区居民集体参与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质量,在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过程中,注重培育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培养社区自助、互助与自决的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社区参与的能力和意识,在行动研究的工作过程不断反思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和方法,这就是阳光社工机构社区公共问题社工介入的行动研究探索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朱静君,女,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中级社工师。
恢复高考后(1977年)第一届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高等教育近30年。2004年在广东工业大学创办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并担任系主任至今。承担过民政部、省教育厅等课题多个,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几十篇。1999年获得广东省高校“两课”优秀教师表彰,200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社会兼职: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理事长,社工督导等。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社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