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试读文 品味秋色——《秋天》课例分析
初试读文 品味秋色 ——《秋天》课例分析
【课前——教学目标的制定】
《秋天》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如何引导一年级的学生读好第一课,对语文的阅读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本课设计的第一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课我采用以读代讲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从朗读中领略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另外,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秋天的美,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直至熟读成诵。
【课中——教学过程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今天我们大家即将走进课本,在朗读中品味美丽大自然的迷人景色。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秋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水
空()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
一片()
一片()(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8)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个:运用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个”。“个”一般用做量词,引导学生试着说一说:一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导学: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配乐朗读课文)(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4.齐读第3自然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课后——教学效果的反思】
一、多种方式读文,感受读书的快乐
一年级的语文课要将朗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获得学习知识的美好体验。课文通过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变化,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秋天来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随文识字,夯实学习基础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我通过引导字理识字,向同学们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语文学习,字为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今后学生才会在学习中走得更远。
第二篇:《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
《秋天的怀念》课例分析 龙泉外实校初中部 雷飞平缘起:踏破铁鞋无觅处
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就发现现在的学生非常的冷漠.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更是漠不关心。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甚至仇视父母,仇恨生活,仇恨一切。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非常痛心。于是,我经常找学生谈心,给他们讲道理,但却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扭转这种情况呢?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用情来激起他们的情,用爱来点燃他们心中爱的火花。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生活中
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能力应该非常强,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伟大的母爱。
3、初步领会借助小事来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课堂实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一、回忆旧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背影》吗?(生齐答:记得)因为那个肥胖的、年老的、蹒跚的背影已经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同时,它还让我们懂得了父爱无言的表达方式。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讲述母爱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好文章需要有好的读者。我相信十二班同学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对不对?(生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地齐答:对),那么,这篇好文章是什么?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及作者)
(由旧的情境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前提。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营造了一种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师语音刚落,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
师:这个同学还没看书就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说明他预习得很好,大家要
向他学习。(掌声响起)
师:既然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哪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把这种爱和怀念给大家传达出来。(有几位同学举手,师请了一位女同学)师:需要音乐吗? 生:要
(《秋日丝语》的旋律在教室中响起,学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在音乐声中,学生朗读声情并茂,随着情节的发展,学生的声音哽咽了,眼中有泪花闪动,听课的同学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场面非常的感人。朗诵完毕,教室里又响起了掌声)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齐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是)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想)
(以特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既是对该同学朗读水平的积极肯定,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自由阅读作了铺垫。)
三、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勾划出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明你感动的理由,把这种感动与大家分享。
(生默读,进行勾划,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有的勾了一处,有的勾划了很多处,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很多,现在谁来读一读,把最打动你的地方说一说。
生:让我最感动的是:“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从这里我读到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她临终时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牵挂着儿女。
师:这可能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吧!
生:我最感动的是“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从这里我感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关心,她不想看到儿子伤心的样子,自己躲到外面去哭,其实她比儿子更伤心。
师:说得真好,母亲对儿子的体贴在文中还有吗?
生:有,“还记得那会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突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我也读出了母亲的体贴。因为儿子瘫痪了不能走路,提起“跑”和“踩”之类的词会让儿子伤心,所以母亲突然就不说了。
师:真是一位体贴的母亲,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最感动的地方是:“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里写出了母亲已经病得很严重了,但我却不知道,她不告诉我是怕我担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师:母亲病得很严重,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说明吗? 生:有,“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爱。母亲患病了,她已经是非常痛苦了,但她还要为瘫痪的儿子操心,其实,最痛苦、最伤心的应该是母亲。
师:说的真好,(师生共同鼓掌)照理说,母亲那么痛苦,她应该很绝望啊!文中的母亲表现出来很绝望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母亲是怎样的表现呢?谁来说一说。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这体现了母亲坚强的一面,还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无私而伟大的。我瘫痪了,即使别人会看不起我,但母亲却会永远地陪在身边。
师:你怎么体会到母亲的这种爱的?具体地说,就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从“扑”、“抓”字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紧张,从“忍”字可以看出母亲当时的难受。还从母亲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她对儿子的爱。
师:(感叹)是啊!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中国有句古话“养儿防老”。这样一个瘫痪的儿子能给自己养老吗?(生齐答:不能)但母亲有没有嫌弃他呢?(生齐答:没有)也就是说,不管你的处境怎样,始终与你不离不弃的是你的母亲。如果说友情会有尔虞我诈的争斗,爱情会有贪慕虚荣的嫌疑,那么亲情,尤其是母子深情却是不会掺假的。要不大诗人孟郊怎么会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呢?(生目光专注,感情投入)
师:还有感动的地方吗?
生:“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里写出了母亲为了照顾我而没有时间去照料花,说明母亲爱我甚于爱花。
生:还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的“挡”字写出了母亲愿意为我挡住一切,愿意为承担一切。这里也写出了母亲的关心和爱。
师:大家体会一下央求般的神色是一种什么神色?在你的生活中有过吗?(思考片刻)
生:当我犯错误时或者考试考得不好时,我请求老师不要让我请家长时就是央求的神色。(师生笑)
师:对,非常好,还有感动的吗?
生:“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里写出了母亲的爱,并没有随着她的去世而消失,它就象花一样陪伴在我的身边。
师:母亲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非常好,那大家讨论一下,母亲的爱到底一种什么样的爱呢?(生小组讨论,发言热烈,教师巡视)生:我觉得母亲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生:体贴入微的爱。
生:是一种无法替代也无法阻挡的爱。生:母亲的爱是一种有开始却没有结束的爱。生:母亲是一种伟大的爱。
师:大家对母爱都有自己的认识,非常好。我相信你们也真的能从文章中体会出来,我现在给大家讲个故事,听了之后,大家比较一下,哪一种爱更伟大一些?
有一对母女去一个高山滑雪场滑雪,她们遇上了暴风雪。救援的直升飞机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无法找到她们,母亲心里很清楚,如果再没有人来救她们,她们都会死。在女儿睡着之后,母亲脱下自己的羽绒服盖在女儿身上,然后平静的拿起小刀(师停顿了一下,声音略显哽咽)割开了自己的动脉血管,把血洒在雪地上。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艰难地在雪地爬行了十多米,在她身后留下了一道十多米长的血痕,正是它,给救援的的直升飞机指明了方向。女儿获救了,母亲却早已流干了最后一滴血。(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神情凝重)
师:大家说,这种母爱伟大吗?(生齐答:伟大),那它和史铁生的母亲相比,是不是课文中的母亲就不伟大呢?(生齐答: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故事中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母爱是真实的,但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又象是一个神话,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碰到这种事情。大多数的母亲都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爱着自己的孩子,虽然这种爱不如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感人,但它却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爱。
师:你能列举出这种爱吗?(师生共同举例)
就象史铁生笔下的母亲表现出来的一样,在你生气时,转过头去默默伤心。煮了两个鸡蛋,你只吃了一个她也会生气;晾晒被单时,把你用的晒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而把自己用的晒在光线较差的地方。
师:伟大的母爱其实就体现在这样一些小事中,这样一些细节中啊!(学生神色更为凝重,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被震撼了)
四 深情感悟,体会写法
师:伟大的母爱体现在小事中,那么作者怎样通过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呢?
生: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母亲去世多年,我仍然记得她的只言片语,一个个细小的动作和细微的神情,说明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生:环境描写,文中写到了秋天的菊花,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生齐读最后一段)师:为什么写菊花是对母亲的怀念?菊花对这一对灾难深重的母子来说,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菊花象征了生命力。生:象征了顽强的意志。生:还象征了生活的希望。
师:是啊!菊花自古就被赋予坚强的象征,在《红楼梦》中就有咏菊的诗句:一身傲骨无人晓,高雅品格比兰心”。东晋袁菘也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这样的诗句,说的都是菊花的亮洁和坚强。母亲想通过带儿子去看菊花,让他象菊花一样坚韧刚强,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了。为什么母亲生前一再央求我去看花,我却没有去,母亲去世后,却反而让妹妹带我去看花呢?
生:我觉得这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在菊花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音容笑貌,感觉母亲就象花一样还留在自己的身边。
生:我觉得这里是作者用实际行动向母亲证明,他已经树立了生活的信心,已经变得坚强起来。
师:北海的花年年会开,母亲却已永远不在。这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作者终于去看了菊花,当他去看花时,他懂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了吗?(生齐答:懂了)他有话对母亲说吗?他说了什么?
生齐答:有(齐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师:好了。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学到那些方法呢?
生:我们应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生:还应该借助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有很多同学没有写就已经举手了)生:妈妈,我想对你说:对不起。你陪着我度过了孤单的童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我有时还不懂事,惹你伤心,妈妈,对不起!(声音哽咽,同学掌声鼓励)
生:妈妈,不经意间,你的头上出现了几根白发,你开始记不住有些事情了。我才发现,妈妈,你开始老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妈妈,我懂你的心意了,谢谢你,妈妈!(掌声)
生:妈妈,记得刚开学时,我不习惯住读,你几乎每天都会来看我,给我送东西来。为了我能在这个学校读书,你把房子都卖了。(哭出声来,说不下去了,同学掌声鼓励)为了我,你吃了太多苦,妈妈你辛苦了。(掌声)
生:妈妈,您和爸爸离婚以后,我就跟你住在一起。为了我,你没有再婚。妈妈,我想对你说,不要因为我而放弃你自己的幸福,你给自己找个伴吧!不管怎样,妈妈,我将永远爱你。(掌声)
(学生中很多人已经开始檫眼泪了,并伴有小声的啜泣)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把老师感动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是我现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声音哽咽,停了一下,教师眼里泪光闪动,教室里掌声响起)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掌声又起)
(《烛光里的妈妈》音乐声响起,在略带哭腔的歌声中,许多同学和老师都哭了,大家情感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相信每个人对于母亲都会有自己的报答,我也相信你们能够做到。最后,我们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幸福安康。(掌声)
感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应该说这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好。听课老师评价很高,学生反映也很强烈,有的同学下课了都还在哭。对于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我开始明白,通过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平时空洞的说教。这种给学生“温柔一刀”的方式触动了他们内心温柔的一角,使他们懂得了感动,懂得了珍惜。我蓦然发现,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生动、感人。
感动之余,我也开始反思这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我觉得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注重了情境资源的开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在备课的时候,我充分地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了教材。首先根据是新旧情境的联系去运用教材。我们在本学期二单元学了朱自清的《背影》,那是篇讲述父爱的文章。通过对那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对通过小事表达人物感情的方法也初步掌握。有了这些基础,对于这样一篇讲母爱,写作方法也相似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是不困难的。所以我用学过的《背影》来导入新课,就是充分考虑了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立足于这个现实水平,我才能挑战学生的潜在水平。
其次是把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联系起来。当学生总结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以后,我讲了那个母亲割破血管来救女儿的故事,这个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但正是因为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个神话,所以我引导学生明白伟大的母爱往往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中,并举了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事例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体会母爱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面他们对母亲说心里话做了准备和铺垫。
二 营造有利个性充分发展的情感氛围,形成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由于经历和情感的差异,使得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没有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自己分析,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对自由阅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我提出的问题是“勾画出你最感动的段落和句子,并说明理由”。对于这样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学生参与的面也就增大了。在他们谈自己的理解时,我虽然也有主流的引导,但同时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和体验,促进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成了自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主动的过程,他们从中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教学情境设置较好,老师始终与学生一起感动,情感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首先,在配乐朗读时用了《秋日丝语》作为背景音乐,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使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其次就是讲故事这个地方,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把他们引到体会平凡生活中的母爱这一主题上,强烈的情感落差再次使他们心潮起伏,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二浪。当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伟大之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他们对妈妈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些发自肺腑的真实的声音使全场老师和同学无不为之动容,这也是我在课前始料未及的。正是它,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三浪。如果说学生的感情在这时还有所保留的话,那么当《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候,情感的狂潮早已是泛滥成灾了。这些教学情境的设置,一层又一层地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深入,直至达到情感的颠峰。我发觉自己就象在剥一个洋葱,随着一层层的皮被剥掉,不是我想学生掉泪,而是他们不得不掉泪。
四 评价产生激励,评价创造情境。课堂上,我始终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当学生发言时,我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首先肯定他的大胆发言,继而努力、迅速地掌握发言者见解中的关键点进行评价,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评价不仅及时,而且形式多样。比如第一个同学起来回答了问题后,我就说他还没有看书就能回答出来,说明他预习得好,大家要向他学习。再如当配乐朗读的同学读完时,我问大家她是不是个好的读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其实就是对这个同学最好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除了采用传统的语言鼓励外,我还采用了掌声鼓励和用眼神鼓励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依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来完成的,当然这其中也有我的启发在里面。课上完了,我始终有个困惑,就是我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比如在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我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与我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是一致的。我觉得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在自读课文,真情感知这一环节上,完全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尽管最后也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他们的回答也不乏真知灼见。但我就觉得有些控制不住课堂了,就象放风筝时我手中的线无法自如地控制风筝。学生回答时根本不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而是那个地方感动就说那个地方。这中间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显得有些凌乱,我觉得课堂就不在我的掌控之中了。怎样把启发和探究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我将继续思考的问题。
创设情境 以情激情《秋天的怀念》课例分
第三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
第四篇:课例分析1
课 例 分 析
贺昆
案例:准备活动的新尝试,在准备活动当中,教师用哑铃(布置学生课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满沙制成哑铃,人手两个)做为教具,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营造探究和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提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快速跑教学当中,教师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各就位、预备、跑”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练习形式,而是采用放收“哑铃”的接力形式,容快速跑、放收“哑铃”技巧、相互密切协作于一体。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师启发学生自编“哑铃”接力跑的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能体现快速灵活的前提下进行接力游戏的创编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精神。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现体育课的乐趣,教师利用器械,安排了“打保龄球”和“哑铃组字”游戏,在做“打保龄球”的游戏当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打保龄球的认识和已经掌握的练习方法进行,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哑铃组字”的游戏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组出字,还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结束时要求各组进行相互参观,各组要做好本组的解说工作。
在结束部分放松后,围绕“如何才能跑得快,练习快速跑有什么好处”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结束全课,使技能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课的优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的主体上来――利用矿泉水瓶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变废品为锻炼身体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游戏和竞赛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游戏和竞赛贯穿于课的基本部分;同时教师抓住学生最喜欢自由自在的进行活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自主讨论,并进行小组练习,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于,为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关节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编操的学练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上课时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练习并适时点拨或参于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课堂练习气氛,把练习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首先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课的练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并和学生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拉近师生的距离;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以真挚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交流,如以恰如其分的动作把手搭在学生肩上,与学生一起开心的笑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学生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久久不能确立怎样才能作的更好时,教师又智者身份出现在当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如:当一组学生在讨论如何才能进行障碍跑动时,教师的手搭在学生肩上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有一组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内容不太适合练习时,老师又引导是否两组学生采用较为合适一组的方法进行竞赛等。
三、从健康入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法之一,这节课老师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入手,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在积极参于学练的过程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在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组织和创造能力在学生自定的练习形式下积极练习,有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学生的健康,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互相监督,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出现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进一步锤炼,方言不能用的太多。
2、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观全局,例如对个别的练习小组出现“活动冷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理。有的组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而不是没有办法。
3、教师对个体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学生的创新练习过程中,看哪组练习的最好,哪位同学练习的最好,教师没有及时评价那组的动作最有锻炼价值,那组练习方法最正确,那组的动作最适合快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学生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教师没有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并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与败,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新课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明确。二、一节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有重点地体现某些领域目标,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即要考虑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主要是途中跑。但是,教师的组织练习形式不恰当。练习过程是学生持哑铃接力跑,组织形式分四组,两组对立约28米(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执两个哑铃跑到中线处(即14米处)放下哑铃,再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同学击掌,下一名同学依照上一名同学的做法,再把哑铃捡回,学生跑的距离太短就达不到途中跑的练习的目的。应让学生把哑铃摆放到对方起跑线附近(28米)为好。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恰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理论加实践来领悟、掌握知识,如快速跑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步幅大好,有的学生则认为步频快好,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看课本(以作业的形式),了解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课中练习前讨论怎样才能跑的快?再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最终能掌握并指导自己快速奔跑练习。总之,课本是专家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用心”编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教学课本,落实五个领域目标。
四、身体与心理健康不能理解成老师教了学生几套动作,完成了几种练习,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与进步等,就证明学生身心都健康了。这应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并不是凭教师一时强调的“这是重点,你要记住”等这样的话就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不要认为让学生学会了某种动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某种练习手段,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其它领域目标。新课程不要不敢放给学生,要放开让学生去练习体会总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要什么都想统,一切按教师要求去做就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
第五篇:教材分析课例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检测,本人特以三年级的第八单元教学为例,试析一下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和相关课例。第八单元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概况-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几个环节来分析的。
一、教材概况
第八组共有4篇课文,其中《可贵的沉默》《给予树》《七颗钻石》为精读课文,《掌声》为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的,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真情,诠释了爱的美好与伟大。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安排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爱的无处不在,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爱是给公共汽车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等等,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再如:口语交际也是围绕“献出我们的爱”来交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关爱的故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2、生字目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并积累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并能够学以致用。
3、体会本组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语言环境中加强词语的积累及运用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认识词语。
2、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与词语的反复见面,加强对词语的掌握。
3、在阅读理解,交流感受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知。
(二)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可抓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句话中的异口同声这个词,“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他们骄傲地举起手”。“有的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以及“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来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这个句子,还有后面的“教室里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等等,如果课堂上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理解,再结合课文插图的直观表象,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象出当时的场面,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予树》一课中“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句子“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这时“兴高采烈”可以和“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但金吉娅为什么没能为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呢?答案在下一段,在读下一段的同时,能够及时结合课文插图,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课文所说的话。
《七颗钻石》中,第一自然段,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以及下段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因为对母亲的爱,才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理解。
《掌声》一课,可以抓住“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以及“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英了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通过这些句子,可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神态、动作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三)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例:《可贵的沉默》,这课中,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没有人举手”和“没有人说话”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可知道没有人举手是因为他们中间的确没有人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话呢?可先让学生体会课堂气氛的变化,在回答老师关于爸爸妈妈是否知道和祝贺自己的生日的时候,大家答话声很响亮,教室里很热闹,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的时候,请学生找一找描述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对比之下,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因为大家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很惭愧。爸爸妈妈都能记得自己的生日,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自己祝贺生日,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因为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沉默,正是因为有了沉默,才有了后来的采用各种形式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是怎样关心孩子的?
《给予树》让学生讨论交流“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还有课文最后一段:“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在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搜集圣诞节的有关资料或者老师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在国内,人们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这时教师要想方法缩小中西方的差距,尽量多的感受西方国家在节日里这种爱的氛围。对于课文中较陌生的词可直接告诉学生,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等等。
另外,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本课也充分体现了爱心,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其实,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老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好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七颗钻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掌声》一课,可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从而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四)、感悟体会,注重朗读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但要有层次,有方法。
(五)小练笔、每课学完以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小练笔。如:学完《给予树》这课,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或者我们的圣诞节快到了,你准备看样过等等。
学生进行练笔时,主要尊重以下几点:兴趣第一、乐于表达;加强联系,合作交流;写实为主,想象起步;宽容欣赏,珍视童真。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主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避免空泛。
“习作”:
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的爱,重点是完成习作后要修改,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我的发现” 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
一、二两组主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三、四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主要让学生认识ABB式的词语。并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日积月累
第一项“读读背背”
主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第二项“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主要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第三项“趣味语文”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谜面,引导学生多从字形上进行思考。学生猜出谜底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中句式的特点为,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的意思相对。可鼓励学生模仿谜面的句式,再编谜底是“口”的谜语。还可以举行一次猜字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