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

时间:2019-05-14 08:1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

第一篇: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

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

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

日照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刘明

【摘要】:随着交通管理和服务群众任务的日渐繁重,公安交警部门警力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日照市公安机关在增人增编还一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通过管理创新、自我变革,实现警力“无增长改善”,有效地提升公安机关合成战斗力,有效提升道路交通管控水平。

【关键词】:道路交通 管理创新 警力无增长改善

警力是开展警务工作的第一要素,也是关系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资源。由于警力紧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安交警部门现有警力明显不足和民警工作量日益加大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成为当前各地公安交警部门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开展的症结。就如何化解这一矛盾,笔者从日照交警现状、警力无增长改善可能、日照公安机关的实践等方面加以论证,力争能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有益借鉴。

一、目前日照市公安交警警力基本情况

日照公安交警支队共有正式在职民警440人,工勤19人,其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大学本科学历188人,大专学历141人,中专学历39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72人;30岁以下141人,31至35岁91人,36至40岁64人,41至45岁55人,46至50岁35人,50岁以上54人。

(一)现有民警数量与承担的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全市440名交通民警,占全市总人口总数约万分之一点一,远远低于与我市规模相仿的地级市莱芜(万分之二点二)和威海(万分之二点四)的水平,还不如诸城市(县级市)交警大队的民警总数,却担负着204、206两条国道(分别为64.6公里和83.5公里)、9条省道(414公里)、29条县乡道(1279公里)、2条高速公路(143.3公里)合计1984.4公里的交通秩序管理、事故处理和65.4万台机动车、43.8万名驾驶人的管理任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广大民警承受着精神、家庭和身体上的巨大压力,不少民警感到身心俱疲。

(二)大队和乡镇中队警力严重匮乏,民警工作量大。目前,全市基层乡镇中队正式民警最多为5人,个别乡镇中队正式民警仅有3人。由于警力严重不足,大队以下民警平均每天加班2个小时以上,中队的民警和大队事故处理科的民警在值完夜班后,第二天还要上班,长此以往,使民警的体力和精力得到很大消耗,已近极限。

(三)高速公路交警人员配备数量与上级要求有很大差距。按照公安部公交管[1994]103号《高速公路公安交通警察队人员装备标准规定(试行)》第三章第四条“高速公路长度为25公里(含25公里)以上的,交通警察队编制按每公里1-1.5人确定的要求,我市境内日兰、同三高速公路全长为143.3公里,最低编制应为143人,实际现有民警仅为38人。

(四)市区及各区县城区秩序管理警力严重不足。目前,市区道路总里程为467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135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31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13处,承担市区交通管理、护送学生及交通安全警卫任务的直属大队一线执勤民警仅有37人;莒县城区道路总里程为74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49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16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5处,城区执勤正式民警仅有18人;五莲城区道路总里程为56公里,共有平面交叉路口32处,其中有交通信号控制的路口只有12处,中小学校门前路口5处,城区执勤正式民警仅有17人。市区和各区县城区执勤民警在完成日常交通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交通警卫任务,因此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为缓解警力不足的问题,各单位只好招收部分协勤员,由于他们不具备执法资格,只能协助我们的民警执勤,不利于执法,并且给交通管理带来很多不便,有时还易引起群众对执法权的争议和投诉。

(五)各单位综合科室警力不足。目前,直属、东港、莒县、五莲、岚山大队办公室仅有1名正式民警,市车管所、办公室仅有2名正式民警,他们除要搞好单位内部科室队之间的工作协调和处理日常事务外,业务上还要与支队的办公室、政工科、装备科等科室进行协调,承担的工作量很大,往往只能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对基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很难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警力无增长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警力,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警力是指警察的绝对数量;广义警力是指警察的数量、质量和综合能量。随着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任务的加重,公安工作对警力的需求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大量招兵买马固然可解一时之需,但仅是治标之策,况且在短期甚至更长时间内还不可能实现。在此情形下,运用无增长改善理论,改革警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成为我们目前警务改革的优选之路。

世界现代警察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警务革命。第一次以警察的职业化为标志;第二次以警察的专业化为标志;第三次以警察的现代化为标志。这次革命发生在20世纪30至70年代,当时的欧美国家警察数量与人口总量的比值很高,但犯罪量仍然有增无减并导致公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之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孕育而生。这次革命打破了人多物好就是现代化的思维桎梏,倡导实施社区式警务、提前式警务。“无增长改善论”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1976年,英国警务改革的旗手约翰•安德逊提出了“无增长改善论”,英国德文郡警察局长约翰.安德逊在他的《从人力资源到观念的转变》的著作中提出“无增长改善”的观点。所谓无增长改善论,就是警察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器材装备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也就是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警察素质,从而增强警力的理论。结合我国公安工作实践,这一理论可有四层含义。

(一)增加实战警力。习惯性的理解,警力是指警察队伍的编制人数,进一步的理解应该是警队中能干工作、干好 工作的警察人数。美国警学专家沃克曾指出:“警力不是多少人,而是这些人在干什么”。在总量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警力布局的调整,将能执法、会执法的向一线转移,同时最大限度削减后方的辅助力量,以此提高一线实战警力和整体作战水平,就是在无增长前提下的一种改善。

(二)优化系统功能。公安机关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由诸多子系统及要素组合而成。“无增长改善论”就是在没有外力作用的前提下,调整内部各系统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内外、上下、左右关系,将各种力量溶合成为新的力量,产生1+1>2的效果,从而实现公安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化。

(三)以质量胜数量。人的需求决定人的行为。通过施以必要的物质动力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每名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一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改善警力的效果。此外,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培训,提高警察素质,也是“无增长改善论”所渗透的要义之一。

(四)借助社会资源。这是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的特质。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公安工作的优势和传统,群众中蕴藏着巨大能量和资源,借助群众的力量,利用好社会资源,警力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缓解。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三大建设”,坚持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对改善和提高警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无增长改善论”,改革警务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三大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有助于实现公安工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1)借鉴无增长改善论,在不增加警察数量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警察素质,挖掘现有警力的最大潜能,合理配置警力,科学进行警务运作,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提高警务效能,以缓解当前2(面对警力不足、机动车和驾驶人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加大对交通管理工作提出的挑战,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立足我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紧紧围绕完善“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合成化现代警务体系这一主线,创新推行“合成化、人性化、社会化、智能化”交通管理模式及配套长效机制建设,积极构建“大交通”管理工作格局,确保了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交通违法行为发生率和交通事故4项指标实现连续4年下降,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在2008年、2009年全省公安机关群众满意度测评中均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又同比提升1.25个百分点,市局在全市行风评议中连续4年名列前茅。

一、推行合成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路面管控能力

我市交警数量在全省17地市中占总人口的比例最低,单靠交警一家难以实现对道路管理的“全覆盖”。市局党委着力向警力创新要警力、要战斗力,把交通管理提升为“全警工程”,切实纳入各警种日常警务工作,形成了全警动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现了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一是实行路段交通安全承包责任制,实现交通管理“责任化”。在现有警力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全市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城区主干道层层承包到各级交警部门和分县局、派出所,实行“定路段、定民警、定职责、定奖惩”和“包路段交通秩序管理、包路段事故处理、包路段安全预防”的“四定三包”责任制。包段民警按照责任分工,认真开展所包路段的路面巡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切实将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延伸到每一个警种、延伸到每一名民警,提高了路面见警率和民警管事率,实现了交通安全管理与社会治安管理“路段化”,进一步提高了路面管控力度。二是实行点线面结合巡逻管控机制,实现执勤执法“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面,以派出所、交警中队为单位,划片分段、点线结合,实行网格化布警;组织机关民警成立特别行动队,常态化参与夜间巡逻防控,全市每天有950余名民警和巡防队员巡逻在城乡街面。按照“一警多能、综合执法、归口办理”的要求,实行“一体化”执勤,将日常交通管理、查处交通违法行为纳入各级街面巡逻力量的工作范围,做到在盘查疑人疑车、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先期处臵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并实时移交交警部门处理,扩大了交通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在省际、市际、县际交界处设立10处跨警种治安检查站,组织交警、派出所联合执勤,常态化盘查过往可疑人员、车辆,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建立道路交通管理区域警务合作机制,第一时间对肇事逃逸等嫌疑目标进行布控、查堵。今年全市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侦破率达100%,其中通过多警种联动合力侦破的占30%。三是实行交通安全问题标本兼治,实现交通秩序整治“常态化”。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问题,哪里问题突出就整治 哪里”的原则,以开展创建交通秩序示范路、畅通安全行星级路活动为契机,不间断先后开展了春运、创文明城市暨迎旅游旺季交通秩序集中整治、集中整治酒后驾驶、机动车涉牌涉证、“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等活动,集中消除一批客运安全隐患,整改一批公路危险路段,查处一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全力遏制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开展接送学生车辆治理整顿,先后整改不合格车辆39台、取缔非法营运车辆5台;继续推行客车、校车交通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受理举报25起;推动实施“生命防护工程”,204国道日照段基本实现中间隔离,北海路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主体工程实现“三同时”,对摸排的9处危险路段逐一提出整改建议,204国道与潮石路交叉路口交通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得到李同道市长充分肯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酒后驾驶、客车超员超速、肇事逃逸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重拳出击,严管重罚,交警部门每月开展1至2次集中整治行动,各警种联合统一开展了7次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形成了人人参与、协同作战“长期性整治,常态化管理”的良好工作局面。今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12.8万人次,查纠违法行为74万起,其中酒后驾驶1737起、醉酒驾驶52起。今年8月,全省文明交通示范公路暨畅通安全行星级路创建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并给予高度评价。

二、推行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民生能力

市局党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创新服 务措施,落实服务制度,不断拓宽民生服务渠道和延伸服务触角,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一是完善车管便民举措,打造亲民服务品牌。坚持“首问负责制”、“一窗式”、“一站式”等服务项目,简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大力推广“一次清限时办结制”(即政策咨询一次讲清、表格资料一次发清、申请手续一次办清);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各界对号牌资源的需求,报请省厅新增小型汽车C字母号段及时发放,聘请市阳光公证处对号牌选取全过程进行公证,组织纪委、督察部门现场督察,确保了选号工作公开、公平、公正,群众反响热烈;依托公安服务在线,投资35万元建立“网上车管所”,群众足不出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表格、办理预约号牌、补换证等44项车驾管业务;科学布局便民服务网点,在奎山汽车城、郑州路社区等新车销售点、旧车交易市场及社区设立服务站和便民点24处,购臵6台流动车管服务车进社区、下乡镇上门服务,在7个乡镇中队开展车驾管业务,缩短车管服务半径。今年5月,全省车管部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观摩点评活动对我市做法给予好评。二是完善事故处理中心功能,化解矛盾纠纷。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要求,投资1300万元,在市区、东港、莒县、岚山建立了4处集事故处理、保险理赔、事故法庭、法律服务、物价定损、检验鉴定、现场救援七项职能的道路交通事故综合处理中心,公安、法院、司法、物价、保险等部门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针对事故的特点和当事人的诉求,引入保险公司提前介入,采取联合调解或分别调解、法院速裁的方式处结事故损害赔偿事宜,有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已调解结案 1368起。省公安厅先后两次在日照召开现场会推广、市人大检查组给予充分肯定;开展事故积案大会战和网上追逃“清网行动”,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坚持合成化作战,加大快侦快破和追逃工作力度,最大限度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今年共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35起,调处积案132起,抓获肇事逃逸人员36名,交警支队是全省“追逃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唯一自2007年以来无去省进京上访的支队,省公安厅多次发贺电通报表场、市信访办发专刊全市经验推广。三是完善交通管理细节,提升社会满意度。积极回应社会各界诉求和意见建议,从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小事”做起,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全警大走访活动,通过包村入户、在线交流、警营开放、警民恳谈、走进直播间等形式,充分征求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行“告诫式”执法,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不作罚款处罚,指出违法行为和危害,警告或教育后予以放行;根据城市道路实际,设臵“左转弯待转区”9处,在万平口景区青岛路与海曲路路口采取旅游高峰外围分流单行,对市区部分主要道路三轮车进行限行,在公园路口试行“高峰期禁止左转”,提高通行效率,均衡交通流量,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延误;在市区所有交警大队和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增设交通违法处理大厅或窗口4处,减少了群众来往奔波和等候时间;针对群众反映部分路段停车难的实际,呈请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市区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停车场建设、管理、使用作出规范,施划停车位5000个,缓解了停车难的问题;针对群众反映部分货运车辆遗洒、飘散,特别 是石块坠落易引发事故的问题,先期在岚山区试点,集中对400余台货运车辆进行了密封式改装,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货车不覆盖、超载等交通违法行为,得到解世增副市长的充分肯定。

三、推行社会化交通管理模式,延伸管理覆盖面

我市通车里程近7000公里,机动车65.4万台、驾驶人43.8万名,交通安全管理任务异常繁重。市局党委把推进社会化管理创新作为破解交通管理难题的突破口,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借用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夯实了交通安全基础工作,逐步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轨道。一是坚持以平安畅通为根本,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事故预防工作机制。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交通管理由部门管理上升为政府管理,加强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提高管理层级、拓展管理幅度。市政府和各区县(管委)先后召开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会议,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区县政府(街道、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市政府、东港区、岚山区和五莲县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工程列为2011年全市(区县)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明确由市、区县政府分管领导分包、有关部门配合、全力进行推进。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与安监、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督促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所属车辆和驾驶人“户籍化”管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全面做好本地接送学生车辆整治工作;加强与住建部门的沟通,在城市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提供意见和建议。我市初步形成了“政府领导、公安牵头、各司其职、齐 抓共管”的交通社会化管理格局,市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连续六年保持地级城市优秀管理水平,今年2月,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交通安全管理先进市”。二是坚持以文明出行为目标,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模式。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市文明委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毛继春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公安部门加强对社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指导,司法行政部门将《道路交通安全法》作为全民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宣传部门在新闻媒体设立固定的交通安全宣传栏目,农机部门结合农村特点加强对拖拉机驾驶人的安全宣传教育,安监部门对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单位公开曝光追责;深入开展“五进“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人人重视交通安全,人人遵守交通法规”的浓厚氛围。实行“警校共建”,组织中小学开展“文明出行从我做起”征文比赛,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东港区涛雒二中被评为“省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交通安全宣传车队,聘请热心宣传工作的驾驶人担任交通安全员,巡回各区县向群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提醒群众时刻绷紧安全弦;针对农村地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实际,组织开展“交通安全镇村行”活动,将各乡镇、村接受交通安全宣传的人数和次数,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的评价指标。已建设交通安全村106个,省级优秀交通安全单位(社区)3个。三是坚持以警民和谐为主线,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交通安全社会共管方式。市局立足本职,最大程度的发动 和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开展了“酒后不驾车、驾车不饮酒”万人签名活动,在500余家餐饮单位开展了酒后驾驶劝诫活动,90%的餐饮单位通过摆放温馨提示牌、悬挂标语等响应,有条件餐饮单位还推出代驾服务;为解决沿海景区旅游旺季车辆乱停乱放、道路拥堵“老大难”问题,与沿线4个村居协作,由村居出资招收14名景区交通秩序协管员并提供住所、配备4台电动巡逻车进行不间断巡逻,景区沿线乱停乱放及其他各类违法行为较往年大幅减少;整合社会力量,与团市委、义工联合会合作,在新营小学、金海岸小学、实验学校启动了“牵手斑马线”爱心护学行动,10余名交警、40余名义工、90余名爱心家长一起共同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进校园,学校周边道路拥堵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目前,“牵手斑马线”爱心护学行动已在全市推广,“牵手你我,平安万家”主题口号和服务品牌LOGO深入人心;依托林海社区、万平社区,聘请社区领导为交通安全联络员,积极探索“三通四联”工作模式(即理顺交通安全联络员、社区交通引导员、交通安全志愿者三条联系群众渠道;打造社区车辆驾驶人管理系统、社区驾驶人短信联络系统、社区交通安全QQ家园、交通安全联络员系统四大平台)。通过安全联络员网站和日常工作,加强社区和交警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各项交通安全宣教活动,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驾驶证预约报名、年审换证等上门服务,真正实现警务前移、延伸工作触角,促进社区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被社区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交警队”。

四、推行智能化交通管理模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市局党委坚持“以科技促工作,向科技要警力,用科技保安全”的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管理上的支撑、保障、服务和推动作用,真正实现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交通管理、服务社会、方便群众的目的。一是推动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提升交管科技含量。投资5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提高道路交通科技管控能力。建设了迎宾路、海曲东路、碧海路沿线交通“绿波带”,实现了区域性线控;建成市区、莒县、岚山3处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实现指挥调度、视频巡视、勤务管理、交通违法行为抓拍等“八大功能”;增设交通标志245面、交通信号灯30套、视频监控系统68套、公路卡口系统46套,维修、更换视频监控系统52套,对市区道路、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管控,机动车遵章率从以往的80%上升到现在的95%;研发“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各治安检查站实现车辆信息与盗抢数据库自动比对、自动报警,并将系统探头前臵10-20公里,实现以空间换时间,让治安检查站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做好精确查堵。二是推动科学监督机制建设,提升规范执法透明度。全面加强警综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建立起“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建立”的网上执法管理模式;推进驾驶人考试智能监控和评判,从科目一理论考试、科目二桩考、场地考试全部使用指纹、视频、录音等监控手段,全部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判结果、自动成绩上传,彻底改变以往“人为评判”可能造成的不公正现象的发生;完成车辆和驾驶人信息服务 中心建设,推广应用驾驶人培训学校和机动车检测机构远程监管平台,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对驾校驾驶人考试全过程实时监控和机动车检验数据自动比对、异常业务实时预警、车辆外观远程查验,进一步规范车辆和驾驶人业务工作流程;在执法办案场所安装同步录音录像设备,实现讯问、监控一键通,确保规范执法、文明办案;配齐配全科技执法装备,给巡逻警车安装了GPS定位系统、122处警车辆安装无线视频回传系统、一线民警全部配发现场执法记录仪、交警中队装备了测酒仪、测速仪等装备,实现一线执法活动全程录音录像和证据采集、固定。5月省交警总队在我市召开全省交警系统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会、10月来我市观摩点评,肯定交流我市经验做法。三是推动交管信息呼叫中心建设,提升便民服务功能。发挥手机短信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交警支队开通了4001000122交通安全信息呼叫中心,以客运驾驶人、危险化学品运输车驾驶人、校车驾驶人为重点,及时告知驾驶人和车主的交通违法行为,及时通报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布道路通行情况、交通管制信息,重点时段、恶劣气候、复杂路况条件下安全出行提示等服务信息;交警直属大队开通了***短信群发业务,及时提醒辖区驾驶人换证、年检、出行注意安全、天气预报、路况信息等;在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收集、整理社区车辆和驾驶人详细信息,在“四个创建”单位中开通了社区驾驶人短信联络服务系统,及时发布守法出行、文明出行等提示信息,切实增强驾驶人安全出行意识。同时,广大市民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可以表述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利于交警部门听民声、取民 意、化民怨、解民忧,营造“和谐交通”氛围。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新管理模式长效运转 实践证明,只有责任明晰、监督到位、违责必究,工作措施才能落实到位。市局借鉴现代先进管理经验,建立起奖罚严明的激励机制,实现了工作制度刚性化、队伍管理科学化、工作运转长效化。一是严格落实绩效考核机制。市局将交通管理列为对各分县局和交警部门及每名民警的工作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严格实行“台账化”管理和“排行榜”制度,坚持每周一调度,每半月或每月一通报,定期在网上公布战果“排行榜”,建立起完善的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实现考核依据“实物化”、考核排名“阳光化”、考核工作“信息化”,有效调动和激发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严格奖惩兑现,市局把绩效考核结果与立功受奖、晋职晋级、调整交流、经济待遇等直接挂钩。近年来,新提拔的基层单位负责人全部是表现突出或受表彰多的民警。二是严格落实督导检查机制。建立了日常巡查制度,组织督察、交警等部门成立督导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先后10余次深入到各基层所队督导检查,对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落实“找差距、找问题、找隐患,定措施、定责任、定期限”的要求,坚持做到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切实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并取得实效,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期间,对问题较多、工作不力的,责成“一把手”向市局党委作检查,所在单位一律取消评先创优资格,进一步增强督导检查实效。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把责任追究作为推进各项工 作的抓手,制定《日照市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问责办法》,明确规定: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辖区内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交通事故的,市局对交警支队支队长、分管支队长和相关分县局局长、分管副局长、路段承包责任人进行诫免谈话、作出书面检查或全局通报批评;对辖区交警大队长、分管副大队长全局通报批评、停职检查或引咎辞职;对交警中队长予以免职。同时,对隐患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采取定人定责、限期整改的办法,签订责任状,领导负责、部门跟进、狠抓落实。对措施不落实、未及时整改、整改不达标或标准低而发生问题的,向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在全市予以通报批评。凡被通报批评一次的民警,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被通报批评两次的民警,待岗培训一年;科所队中两次被市局通报批评的,主要负责人就地免职。通过以上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全市公安机关形成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良好工作氛围。

(1)http://曹力伟《大庆市公安局无增长改善警力是我国警务改革的优选之

路 》

第二篇: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

浅谈县级警务改革和警力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从治安环境建设看 :一方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所产生的治安问题在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治安保障的需求也十分旺盛。第一,政治安定需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权和执政党地位必须从多方面改革,才能与此相适应。而在上层建筑改革时期,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大量增多,急需良好的治安环境来作保障,以用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执政党地位的巩固。第二,公共安全需求。市场经济活动使社会各方联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一起刑事、治安案件或治安灾害事故都是对公共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第三,产业运营安全需求。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一种防爆炸、防诈骗、防贪贿、防盗窃、防抢劫、防经济纠纷、防火灾事故等全新的治安机制。第四,生命财产安全需求。市场经济使社会总财富和个人财富急剧增长,保护个人财富和生命不受侵害的群体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经历过**的人们,倍加珍惜安定稳定,常言道:宁做太平鬼,不做**人。第五,调节社会关系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各种关系之间发生了一轮又一轮新的矛盾。理顺这些关系,解决这些矛盾用传统的政治手段、文化手段、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呼唤着治安手段的介入,用治安手段理顺和解决其他手段替代不了的社会关系和矛盾。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改革现有的司法体制,特别是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治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加强治安管理,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现有警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人财物的大流动给犯罪分子异地作案、快速逃逸提供了条件,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暴力化和恶性化,使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警种设立过多、分工过细,造成警种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内政”。在处理警务时,由于内部指挥系统不畅,不仅出警迟缓,而且常常产生警力交叉重叠现象,警力浪费不说,还在客观上导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了。传统的勤务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我县的情况看,尚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警力不足,警力比约为1:17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60。二是警员素质较低。一方面是正规法律科班出身少,另一方面工作任务重,培训计划未落实,特别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培训没落实,警员素质的提高达不到时代发展的要求。三是警力资源配置不合理,首先是机构设置上小而全,每个机构都有专人,占用很多警力,其次是体制上,沿用旧的体制,分地方公安、企业公安和林业公安等等,各隶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县公安局对警务掌握、使用和管理职权不清。最后是科学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高效的管理体制,造成有限的警力资源浪费。

改革警务制度,挖掘资源、合理配置警力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政治建警。具有一定工作技能和高度政治责任心的民警,以及由此形成结构合理的民警队伍是决定警力的首要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民警的素质都直接地影响着警力的变化。公安机关坚持政治建警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新时期保持公安机关性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履行公安职责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政治建警,根本一条就是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民警头脑,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指导公安实践。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性、敏感性和鉴别力,保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使公安机关始终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并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开展工作,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政治建警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终身为警的观念,时时为警观念,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任何情况是警察就是要履行警察职责,无论是当班与否,职责范围内外与否,都要挺身而出,自觉履行职责,协助处理好各种事件与案件,处处树立警察的高大形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赢得党和人民的信赖。

(二)严把“入口”,畅通“出口”。长期以来,“入口”把关不严是造成民警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有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解决的办法是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活跃的有力时机,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关规定,采取公开考试、公开招收等措施强化“入口”的规范性和制约机制。同时,对队伍中一些不能胜任公安工作,屡屡违纪违规给公安事业造成严重后果的“害群之马”,要依照有关管理条例,清退出公安队伍,以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保证队伍的纯洁。

(三)、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公安教育内容广泛,基层公安机关应从实际出发,抓住符合实战需求的教育重点,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民警知识“充电”,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县级公安机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只能依靠上级公安部门一年有限的几次、有限的几个名额参加培训,工作一忙,还会受到冲击。这样长期不“充电”,知识得不到更新,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民警的素质实际上就是在下降。应当结合实际,积极为民警的再教育创造条件,较为系统地定期组织民警轮训。同时,要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培养一专多能的公安干警,以适应新形势对公安干警提出的新要求。

(四)、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抓好公安队伍领导班子建设,是充分发挥警力资源效应的关键。从严治长,首要的是发挥党委班子的核心领导作用。党委班子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发挥模范标杆作用,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民警。其次是要抓好中层领导班子建设。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还不应忘记从优待警。“从严治警一本书,从优待警一句话”已越来越成为队伍难于管理的突出问题。政治上,要关心重视民警的进步,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要重实绩,重公认,不主观臆断;工作上,要想方设法为民警提供宽松环境,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缓解工作压力;生活上,要提倡用家庭式的关爱温暖人,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民警解决后顾之忧;在方法上,要与民警平等相处,民警最欢迎的还是领导以平常的姿态与民警交心谈心,架起理解的桥梁。

(五)资源重组,科学决策。精简专业部门,充实综合部门。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灵敏、指挥畅通、一呼百应的整体联动机制,改革现行的公安管理体制,实现资源重组,这既是警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更是从制度上保证优秀警察脱颖而出,实现一警多能,综合开发警力资源之所需。要防止民警充实基层后再次出现机关化倾向,变“坐堂接诊”为“外出巡诊”,提高街头的见警度。基层实战单位推行弹性工作制、二班制和夜班制等勤务模式,在城区派出所取消了双休日集中休假制度,民警周二至周日轮流休息,解决“群众休息我休息,群众上班我上班”的机关化问题。白天,社区民警结合社区巡逻开展走访、入户调查、安全检查、整改隐患。夜间,进行入户调查走访发动群众,组织治安志愿者义务值勤,带领保安联防队员开展社区巡逻防范和盘查检查。

1、精简内设机构,规范警种职能。分工过细,职能交叉,层次不清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突出问题。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内设的科室所队多达15个以上,几乎与省、市级一一对应。警种多,有的警种机构建制又高于其它部门,这种状况常造成指挥协调不力,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也不利于将警力向一线倾斜。县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突出战斗实体的需求,改变分工过细、警种过多的现状。无需讲究上下对口,将职能重叠的部门合并,减少警种,彻底改变“小而全”的做法,将合并后的富余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增强实战能力。其次是要规范各警种的职能。职责清晰可使警力资源合理操作。《人民警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职责的14个方面,这是从法律上对人民警察职责的确认。必须依照警察法的规定,明确各种职责,相应地配置、开发警力资源。再次是建立相对集中的警务联动区,如在乡镇建立中心派出所等,合理配置警力,调剂警力资源。最后要建立以块为主的警务指挥机制,对所有警务资源实行以块为主,统一收编,统一使用,改革现有的隶属关系不合理的状况。

2、改革人事制度。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建立以绩效考评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机制,用一定的标准去评估民警个体的绩效,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民警提升、晋级、加薪、奖励换岗的依据,开展岗位竞争,可以促使每一个民警产生压力和动力,由此推动公安机关内部警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合理的结构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警力资源处于最佳状态。

3、落实责任制。进一步理顺实战指挥、整体联动机制,专门规范分级处警制度和工作职责,明确由“110”负责统一指挥调度点线面上的各股防控力量,有权指令开展全县或区域范围的警情处置和围堵追缉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将刑事、治安案件,交通、火灾事故等各类警情定级,明确规定根据警情大小和紧急程度,分别由对应级别的领导亲赴现场指挥处置。由局领导到场处置的警情,涉案地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和局有关科队的领导要同时到场。其他一般警情由各警种的相关民警承担处警责任。建立以派出所为单位划分防控工作责任区,绘制派出所的防控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把派出所、交巡警、刑侦、治安等警种和机关挂钩部门警力、社会防范力量统一纳入责任区,根据属地管理与业务主管相结合的原则分别承担防控责任。各个警种和每个民警在责任区内既担共同责任,又负单独责任。

(六)综合治理,群防群治。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公安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弥补公安自身警力不足,开发警力资源的另一有效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总的对策是: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以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历史经验为基础,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贯彻执行“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原则,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技术的等多种手段,融打、防、教、管、建、改为一体,形成严密有序的预防犯罪体系,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控防犯罪和减少犯罪,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目的。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没有好的形象,是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的。其次是要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发挥准治安力量,如治保干部、联防队伍、企事业保安组织的作用,建立起群防群治的社会大治安防范格局。近年来,基层群防群治组织作用严重弱化,有的已名存实亡,这固然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但与公安机关放松了监督管理不无关系。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使各个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认清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管理和指导,使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一支值得信赖的力量,从而最大范围地延伸警力空间。

(七)保障经费,科技强警。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还是公安机关第一战斗力。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可以大大解放警力,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在现代社会,开展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科技的武装,开发警力资源更加离不开科技手段。从目前情况看,整个公安系统科技意识仍很淡薄,对民警科普知识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或不自觉状态。用高科技的设备、装备武装民警,增大高科技的投入外,更主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抓好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要求,这也是今后开发警力资源增强警力的最大空间。

第三篇: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1

优化保障、提高效益

——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初探

公安装备是指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所配备使用设备、器材、武器和警械等装备的总称,是保障公安工作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衡量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志,也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本地实际,从优化公安装备保障、发挥装备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是以警察现代化为标志的第三次警务革命后40年,当时的欧美国家警察,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和警力的绝对数量相对都达到了峰值,但犯罪量仍然有增无减并导致公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之下,第四次警务革命孕育而生。这次革命打破了“人多物好”就是现代化的思维桎梏,“无增长改善论”正是在此期间应运而生的。1976年,英国警务改革的旗手约翰•安德逊正式提出了“警力无增长改善论”,主要内容是警察机关在不增加人员编制和装备器材的前提下改善与提高警力。笔者认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重点,就是在公安人财物绝对数大幅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警用装备资源的科学配臵、科学管理,发挥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现结合我市公安机关实际,浅谈在现有装备保障程度已接近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公安装备的最大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

一、公安装备建设和装备保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公安装备实现了从单一型装备向复合型装备、一般装备向高精尖装备、零散配备到标准化配备的转变,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科技化、实战化、人性化等特点,为圆满完成各项公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我市公安机关为例,主要体现在完善装备种类、提升科技含量和倾斜基层一线等方面:

一是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全市公安机关在装备建设上每年投入都在几千万元以上(不含警用直升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建设),2012年达8130.87万元。五年来,累计投入装备经费已经超过3个亿。装备保有量逐年大幅递增,现有各类装备近5万件/套,指挥通信、侦查技术、执法勤务、反恐处突、教育训练等装备种类日趋完备,基层一线执法执勤条件明显改善,公安工作如虎添翼。

二是装备科技含量显著提升。五年来,市局在“三侦”建设上累计投入经费6965.8万(不含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诸多技术手段不断转型升级,“杀手锏”作用日益凸显。警用直升机、装甲运兵车、反恐突击车、卫星通信车、宣传照明车、冲锋舟陆续投入实战。拐弯枪、高精度狙击步枪、弓弩,以及各类反恐、防暴、排爆装备,切实满足了在不同环境下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实战需要。

三是一线执法执勤装备不断加强。2012年,我局购臵的101辆流动警务车、52辆多功能执法车分批配备到位并投入使用,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社会反响,省厅在全省推广我市经验。单警装备从几年前的全局不到100套,到目前的7600余套。全市公安机关计算机保有量超过1万台,对讲机、车载台超过6000台,执法记录仪近5000台,指纹采集仪183台,各类警用车辆(含摩托车)达2841辆,防弹衣等防护装备约6000件/套。2012年,我们以全面推进所队装备室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了一线实战单位执法执勤装备配备。涵盖市区66个所队的标准化装备柜及配套的常用装备已经配备到位。以长丰县局、肥东县局被省厅确定为“全省基层派出所装备达标工程建设首批示范单位”为引领,各县(市)局正在全面推进一线实战单位装备室规范化建设。

二、当前公安装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

相对于装备建设的速度和力度,各地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和使用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集中在观念、意识和体制机制等方面:

(一)公安装备建设管理的观念不到位。一是“重投入、轻效益”问题。有的片面追求投入总额,而不注意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如何,公安战斗力转化如何,导致投入与公安工作效益不匹配,投入大,效益低。二是“重建设、轻规划”问题。有的实行“大干快上”,注重装备项目数量,没有统筹规划,没有注意装备的合理架构,导致重复建设、共建共享程度低,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三是“重使用、轻管理”问题。在公安装备管理方面,除枪弹管理外,大部分单位对其他警用装备的管理普遍不够到位。一些单位和个人只管使用,不注重维护与保养,大大降低使用寿命;一些基层单位的装备损坏后不及时报修,甚至从不报修;一些基层单位的部分单警装备,存在较为普遍的人为损坏和丢失情况,如强光手电、手铐、警棍、急救包等。

(二)装备配备标准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市公安基层的装备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公安部《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安徽省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实施标准》等。尽管标准的制定全面、细致,充分体现了装备配备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备标准上缺乏针对性,没有考虑地域之间差异、城区分局与县局差异等情况,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灵活掌握的幅度相对较小。二是在配备标准中,有些配备的项目不适应实战需要,部分装备虽有需求,但不是很大,若强制配备,易造成装备长时间闲臵,造成浪费。三是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时期新形势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配备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三)对装备的监督管理缺乏必要抓手。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装备保障部门对基层一线单位警用装备的管理使用情况,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公安装备配发后使用效益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问题根源在哪里、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等,缺乏规范的追踪问责和后续服务。

(四)装备管理人员配备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装备种类、数量和科技含量的大幅增加,装备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也是警用装备不能发挥最大效能的原因之一。目前,在装备管理人员的配备上,除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设有专职人员外,基层所队一般由内勤兼任或聘用人员担任,对装备管理只停留在一般的领用、发放和保管层面;同时,各级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对多数装备性能不甚了解,在高精尖装备的应用管理上尤为薄弱。

三、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建议和设想

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现有装备的使用效益。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就是以最优的资源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有用成果,我局当前提出的“保障优化”工程,正是在此前提下提出的。下面,本文将围绕优化配臵、规范管理、队伍建设、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局实际,谈一些粗浅的建议和设想。

(一)向优化配臵要效益,在科学制定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装备资源配臵。

一是因地制宜,贴近实战,进一步完善细化公安装备配备标准。“无规矩不成方圆”,实现公安装备的无增长改善,首要的就是要装备配备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实战、更加突出效益。近年来,公安部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警种的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如《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公安责任区刑警队装备配备标准技术》、《公安派出所装备配备标准》和《特警队装备配备标准》等,为公安装备的归类配备奠定了基础,但还是存在上述缺乏针对性、不适应实战需求、更不上形势发展等问题。因此,作为市一级公安机关,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制定、细化和修改完善涵盖本市各层级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和武器、警械、民警防护装备、技术侦查装备、警服等技术标准,形成完善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公安装备配备标准体系和产品技术标准体系。要认真调研论证,充分考虑工作需求,注重贴近一线、贴近实战,按照民警个人装备优先、警械装备实用、科技装备侧重的要求,坚持适用、质优、超前的配备原则,做好公安装备配备工作,以适应当前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目前,我局正积极联系市财政部门,召集各警种多次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合肥市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标准》,充分考虑各警种纵向和横向之间的装备需求,加强装备资源整合,在标准上凸显各警种和各部门之间装备的共建共享。

二是源头控制,共建共享,推进警用装备科学合理调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牢固树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意识,认真编制公安装备预算,强化预算约束,杜绝随意浪费。对必要性和共享性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市场预测、技术考察,充分分析论证设备的性能和升级换代的可能,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精。同时,基层公安机关在装备管理上,还应该注重整体配臵和系统整合,注重各部门间的综合配臵,注重装备资源的共享共建。在全面掌握基层公安机关现有装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优化配臵,对警用装备进行科学合理调配,健全管用协调、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打破装备管理使用权限,盘活闲臵装备,在装备资源配臵上真正实行集中调配,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装备综合利用率。近期,我局拟利用市、县专项资金,建立市、县共建共享项目,如实验室、信息中心和科研机构等,供刑侦、技侦、网侦等相关警种及县(市)公安局共同使用,发挥有限装备资源的最佳效能。

三是急需先配,突出重点,加强重点单位和重点装备的配备。要合理利用中央和省级装备转移支付资金,规范装备采购的申报项目,对急需又可共享共用的装备优先购臵;对应予购臵,但因资金紧张不能马上购臵的,纳入装备建设项目库排队,适时加以解决。只有将资金侧重于基层公安机关最需要而又最缺少的执法勤务装备,才能切实有效的发挥装备最大效益。首先要重点加强指挥系统、网络侦控、行动技术、刑侦技术、信息通信等公安技术手段建设。并针对手段建设的薄弱环节,按照装备配备实施标准和实施计划,优先保障基层公安机关的实战需要。其次是重点加大对公安特警队的投入力度,配强特警队通信、运输和生活保障装备,切实增强特警队整建制跨区域调动能力,规范特警队装备配备品种、规格、型号,提高特警队之间装备共享共用水平,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最后要抓好各分县局、支队的装备配备示范单位建设,通过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公安装备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二)向规范管理要效益,在完善制度、狠抓落实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装备管理使用情况检查长效机制。

所谓“大智治制,中智治人,小智治事”,通过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落实到位,规范管理,才能切实发挥装备效能。对公安装备要进行全系统、全寿命过程的管理,包括对公安装备的发展规划、配备标准、采购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固定资产登记、转移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同时,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区分、细化管理内容,明晰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工,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管、管什么”的问题,真正将公安装备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全面清查,掌握家底,实现公安装备动态化管理。以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为支撑,将各所队科室的各种公安装备按照资产类别、装备名称等内容分门别类录入系统,从而建立起资产装备管理档案,部门之间固定资产转移要及时更改信息或上报装备管理部门,逐步实现装备的网上信息化、动态化的科学管理。

为扎实、全面的做好装备资产动态管理工作,我局制定了详实的装备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市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后勤部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先期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资产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地清查。目前,我局已完成工作动员、基础培训、各单位自查和市局核查等工作,近期,我局将根据省厅统一部署,逐步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和录入工作。

二是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完善警用装备三级管理体系。在市局层面,坚持“严格管理、合理使用、考虑细微、留有余地”的总体原则,始终以服务实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尤其在公安装备的登记、保管、使用、日常检查、维修保养规章制度上,要更加注重落实。用制度规范行为,努力实现装备管理的“科学、精细、高效、节俭”。

在市局二级机构层面,依托公安装备资产管理平台,建立健全公安装备各类管理台帐。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所队装备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注重公安装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要确保各类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保障运行安全。如我局特警支队,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安装备保养日制度:每周五集中开展一次装备保养活动,包括枪弹清查、装备保养、车辆保养等内容;活动时,支队后勤科现场指导,纪委监察室全程参与监督;结束后,支队召开分析会,对各大队和科室的装备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通报全支队。

在基层科所队层面,按照集中保管、分类存放、领用方便的基本原则,各所队要建立规范化、现代化的装备室,加强对装备管理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装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严格落实专人管理、按需申领、出入库登记等相关管理措施。

三是建立健全警用装备管理使用检查长效机制。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石川磐曾说过,“不需要检查的管理是理想化的管理”。在公安基层一线,公安业务繁重,大多基层所队对公安装备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只要能保障正常工作使用即可”、“损耗、丢失了再想办法补充”的层面,对于如何改善装备管理、提高装备效益的考虑,显然不够。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安装备的使用效益、实现无增长改善,仅仅依靠下级单位的自觉和努力是不够的,站在市局的高度,对全市公安机关装备管理使用情况定期开展检查,十分必要。在装备检查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进一步将装备管理使用、维护保养工作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范围,充分调动民警对装备使用和日常保养的积极性。

近期,针对我市公安机关警用装备设备建设中存在的“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市局党委审时度势,提出“要在近期对全局警用装备、设备进行一次大检查”的指示要求。为此,市局专门成立了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后勤部长任副组长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对全局各单位的警用装备设备大检查工作。

检查前,各单位对现有警用装备设备进行全面自查,对照市局每年配发的装备设备类型和数量,如实填写现有数量、品牌型号、实际状况、使用效果等相关信息,建立备查台账及电子台账,确保信息准确、完整。

检查时,市局纪委、政治部、警令部、后勤部、警务督察支队各1名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先后深入各分局、支队基层一线,重点针对交通类、通信类、执法执勤类、武器类、防护类、设备类等警用装备设备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实物检查。

检查后,市局对大检查工作进行总结验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装备设备保管不当、使用不善造成损坏、丢失的,管理使用不科学造成大量闲臵的,相关制度未建立或未落实的,在全局范围内通报。

通过检查,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固化下来,加以推广;对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逐一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这一举措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局各单位在装备管理上的效益意识、规范意识和勤俭意识,有了显著提高,装备资源的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下一步,我局将认真总结经验,仔细梳理相关问题,逐步形成全市公安机关装备检查长效机制。

(三)向队伍建设要效益,以业务培训和廉政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装备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装备管理队伍业务能力建设。精通装备业务,才能更高效的管理和使用。结合省厅警保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及市局教育训练工作的总体部署,突出我市公安后勤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局深入开展后勤保障岗位“大培训、大比武”活动,以此为载体,在全市公安后勤队伍以及专兼职人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实现“三懂三会”(懂方针政策、懂公安工作、懂后勤业务,会当家理财、会保障服务、会沟通协调)的目标。二是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严守纪律、清正廉洁,是防止内耗,保证警用装备发挥实效的前提。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规定、市委十项规定以及公安部党委十项规定、省公安厅党委二十条规定等一系列新政新规与公安装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抓好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政教育,坚决防止在采购、配备等环节出现违反财经纪律问题。在完善监管机制的同时,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确保队伍凝聚力、执行力不断增强。三是加强后勤(综合)科室建设。后勤(综合)科室是市局、后勤部和基层一线、广大民警之间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一方面要把装备建设和管理使用的有关要求切实传达到基层一线并贯彻落实,同时做好基层所队和民警的操作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收集反映基层一线和民警对装备管理使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高效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四是加强基层装备管理员队伍建设。基层科所队是警用装备管理的“终端”,基层装备管理员素质高低、业务能力强弱、是否有责任心,是装备能否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通过观念教育、业务培训、制度约束和科学管理,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装备管理员队伍,是实现公安装备无增长改善的基础和前提。

(四)向模式创新要效益,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装备管理新思路。

管理模式是决定管理工作能否充分发挥最佳效能的关键之一。在装备主管部门统筹全局、优化配臵的前提下,敢于打破原有“自上而下”的单一采购配备模式,突出装备使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切实畅通实战需求和问题反馈渠道,探索出一条“管理部门与使用单位双向互动”、“装备资源无增长改善”的新模式。

以我局被装管理工作为例:在原有的被装采购和发放模式下,随着公安工作不断发展,任务分工日趋细化,不同警种、不同工作性质的民警,对被装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经常有单位和民警反映“有些服装一年穿不了几次,却每年都发,越累越多形成浪费,而有些服装却根本不够穿”。因此,原有的被装管理模式,没有发挥出被装经费应有的效益,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局决定对被装管理模式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即开创被装按需申领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创建一个被装管理平台,根据警种不同设定不同的经费额度,在强制某几类必购被装的前提下,由民警自行选择每年发放的所需被装。

在探索、建立和完善被装按需申领模式上,我局装备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且成效显著:一是前期调研工作扎实全面。从2011年起,通过多次问卷调研和现场座谈,全面了解了目前被装配备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充分征询了全局各单位及广大民警意见和建议,反复探讨了被装按需申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系统开发工作务实高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筹划,结合全局各项业务工作特点,设计并开发完成了“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软件平台。以设臵科学、操作快捷和管理方便为重点,将系统集成了民警个人申领、新警着装标准、着装经费换算、人员交流和被装管理员审核统计等内容,并以最简化的界面表达给操作者,最终完成一个适用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符合民警操作习惯的软件系统。三是按需申领工作卓有成效。2012年12月,我局“公安被装按需申领管理系统”开发成功后,得到省厅的充分认可,并被确认为原型拟向全省推广。申领工作启动后,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试点运行使用、组织操作培训、指导各单位录入、核对人员信息和解决突发问题等一系列工作,圆满完成我市公安机关2013按需申领工作,实现了被装经费的最优化的配臵,受到广大民警的一致好评。

第四篇:警力不足现状及改善途径(正式文件)

警力不足现状及改善途径

摘要: 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不仅制约了公安职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而且损害了公安民警的身心健康,队伍凝聚力与吸引力受到挑战.公安机关任务量成倍增长,警力总量增长与之不相适应,侦查办案和治安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执法要求越来越高,公安工作科技含量还不高,部分民警素质还不适应现代警务要求,警力资源内部配置不尽科学合理等,造成了当前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基层公安机关 警力不足 警力配置 改善途径

警力就是指警察的战斗力,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又包括警察的素质、对警察的组织指挥、警察装备、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警力是公安机关得以正常运转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关系公安机关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居乐业。长期以来,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尤其在我国贫困地区,警力紧缺已成为制约公安机关发挥职责作用的重要障碍。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建设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有效改善警力不足的现状,发挥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安定的效能。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顺机构设置,挖掘内部潜力,使有限的警力发挥最佳的工作效能,同时主动做好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参谋,建立健全警力保障机制,重新增强充实力量,重新整合警力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改善警力不足,推进公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警力不足的现状

1、警力配置不合理,基层警力不足而机关警力比重过大。在总体警力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从事文字、后勤、审核、领导等部门的人数过多,而承担基层实战工作的警力严重不足。目前,县级公安机关内设的科室所队多达15个以上,几乎与省、市级一一对应。如某县公安局共有民警400余人,其中领导人数就达到15人之多。除过局长、政委以外,有5名副局长、2名副政委、3名局长助理和纪检书记、督察长和政工科长。公安局的警务督察队几乎全是领导,没有干事,警力严重短缺,形成了头重脚轻的不均衡布局。

2、基层民警工作压力大、休息难以保障,多数民警存在健康问题。现北京市公安局共有民警4万余人,承担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处置治安事故和骚乱,依法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管理特种行业和危险物品等16项职能,基层警力不足、基层民警工作负荷过重。许多基层民警由于长期忙于工作积劳成疾,如2004年5月,固原市公安局的一次常规体检显示,50%的基层干警患有肩周炎、糖尿病、风湿病、骨质增生类等疾病,加上部分干警经常失眠、神经衰弱、情绪激动等病状,全市78%的同志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3、警察数量不足,比例过低。相对于部分发达国家,我国每万人拥有警察的比例是很低的,目前,世界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率达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约为万分之十二,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河北省为例,现有警力才五万一,河北省人口是六千七百万,干警占人口比例还不到的千分之一。在基层派出所,尤其是农村基层派出所,只有两、三名干警,远远不能满足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等工作的需要。

二、困扰我国警力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警力配置不合理。基层警力严重不足,而机关人浮于事,导致警力资源配置不协调。我国正处在警察体制建设时期,服务型理念仍然未能得到根本的确立和贯彻,公安内部职能划分仍然不够科学、清晰,导致警力资源配置的不科学、不均衡。警种过细、过密设置,机构纵向上层层重叠,人员冗长多,呈现逐渐扩大之势。同时因人设岗,机构膨胀恶性循环依旧;横向上部门林立,一一对应,“头重脚轻”现象凸现。同时,各部门、各警种的工作都要求建立在各项基层工作基础上,致使基层民警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二)公安工作任务繁重。基层公安机关除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之外,还要根据社会治安的需要,开展各种专项治理行动、组织安全保卫,承受着巨大的治安压力。在现有的警务体制下,由于基层所队的警力不足,基层民警往往都扮演着“多面手”的角色,什么事情都得管,最终什么事情都管不好或管不全。

尤其随着当前群体性事件、大型活动等非警务活动的增多,更是使得原本紧张的警力雪上加霜。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早已超过了常住人口,其带来的一系列治安问题使当地派出所应接不暇。许多年前就提出的警力向一线基层倾斜的举措,但终因各种原因基层警力配置与实际工作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非警务工作牵扯大量的警力.在目前警力紧张、民警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警察还要参加大量与他们的职责不相干的非警务活动。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公安机关面临着工作压力大以及非警务活动过多占用大量警力的双重压力。

(三)民警个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现代化警务需求。公安工作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工作,它所涉及的领域之广,与社会的关系之密切,其职业特点是其他职业所难以比拟的。同时,高科技犯罪和智能性犯罪对警察素质能力的挑战,要求公安民警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目前公安机关民警整体学历水平较低,技术型民警仍不能满足需求。另外,公安装备的科研投入和装备经费保障亦相对落后,使警力资源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开发。

(四)考核以及用人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各警种业务分工不一,因此,在定岗定位、量化任务、细化目标、严格考评、兑现奖罚等环节缺乏一个规范化、科学化的考核标准,一些基层领导在业务工作的考核考评、上级对下级政治上的评价、工作好坏的评价等方面做得不够公正,挫伤了民警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另外基层公安机关在竞争上岗、热点岗位交流、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的竞争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导致一些基层民警产生了“无为”思想,缺乏工作的原动力,使队伍缺乏凝聚力,大大削弱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三、警力不足的改善途径

(一)要精简机关,充实基层,使民警真正沉到基层所队,特别是深入到社区、农村,把警力摆到街面、路面和维护社会治安最需要的时空。

1、合并内设机构。按照各内设机构职责和功能,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突出战斗实体的需求,对相关机构归类合并,一定幅度上削减不必要的内设机构,将合并后的富余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增强实战能力。

2、规范警种职能。职责清晰可使警力资源合理操作。《人民警察法》明确了公安机关职责的14个方面,这是从法律上对人民警察职责的确认。必须依照警察法的规定,明确各种职责,相应地配置、开发警力资源。

3、减少层次领导职数,压减内勤人数。在保证正常工作前提下,要尽量减少层次领导职数,避免出现“多头指挥”。同时要探索压减内勤新途径新方法。如将刑侦、治安、经侦、禁毒内勤划归办公室统一管理,一人兼两职,工作业务对应两个口,既规范管理,又提高工作效率

4、推进警力实行倾斜配置。基层公安机关在有新警力增加的情况下,纵向上要向基层部门倾斜配置警力,横向上要向业务部门、实战部门充实警力。同时,因势利导,采取机关民警下基层煅炼,抽调机关民警参加基层严打等方法,加大基层警力投入量,确保将有限警力最大限度投入到社区、街面、村社,推进新勤务的模式运作。

(二)改善传统用人机制,发挥合理配置警力的潜力。我们要坚持科学用警,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警力资源配置机制,向科学要警力,向合理配置要战斗力。

1、要创新“用兵”机制。在警力使用中,首先要分中有合,统分结合,要在实际工作中适当将职能相似的部门组合在一起开展工作,发挥整体效应,打破各行其是、人员分散的局面,使警力更加集中,更具战斗力。其次要适应目前犯罪活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针对某时期某地区某种犯罪活动猖獗的实际,机动灵活地组建临时战斗集体,集中优势警力,重点打击某一类突出的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2、要创新“用人”机制。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公安机关在用人上难以使每位民警各得其所、人尽其人,因而也难以发挥每位民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发挥民警的潜力,首先,任用领导要注重能力,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大胆使用理论水平高、纪律作风硬、业务素质强且善学习、勤思考、能创新的年轻民警,进而带出一支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战斗集体。其次,普通民警配置要合理。把新录用的民警尽量安排在实战一线,使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把经过基层一线锻炼多年、有丰富经验的民警安排到机关指导科室工作。将他们放在最适宜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增强民警的整体素质,挖掘现有警力资源的潜力。突破警力不足的瓶颈,要以人为本,在增强民警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向素质要警力,向能力要战斗力。当前很多基层公安机关缺乏素质高、能力强、可以胜任工作的民警。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民警的整体素质,挖掘每一位民警自身的潜能。

1、严把“入口”。继续坚持完善人民警察省级招考制度,把一些业务懂、专业通、素质高的人才吸收到公安队伍中,发挥作用,尽其所能。同时,采取末位淘汰等办法,激励民警自身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公安工作需要。

2、加强学习。以往的学习抓的不少,但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习的认识不够,平时学习只注重形式,不重视效果,也没有具体目标,这就难以促进民警的全面发展,各级公安机关都应切实改变这种状况。抓好学习,首先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每个民警深刻认识到在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过去学习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淘汰,不学习将难以适应现实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更新旧知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跟上时代潮流,才能真正提升自己,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其次要注重学习的系统性,要针对自己欠缺的和工作亟需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制定出系统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进而全面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精通某一方面的业务。这样才能使学习在全面提高民警的素质方面发挥其巨大作用。

3、严格培训。我们现在的培训效果也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杂,培训难以于现实斗争衔接起来,导致培训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在培训中要增强创新意识,着眼于现实斗争,从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设施、培训模式上有所创新,使培训贴近民警、贴近现实,强化实战性,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多下功夫,突出实战技能,注重技能培养,使理论真正融入到实战之中,发挥出实际效用。同时提高针对性,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通过培训解决问题,逐步推进,全面提高。通过扎实的学习和培训,不断增强民警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每一位民警的潜力。

(四)大力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向科技要警力。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已成为人们对解决公安机关警力不足、提高战斗力问题的共识。在当今信息化、科技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加强了对基层民警的科技知识培训,加强微机等科技装备的配备和辖区闭路监控系统建设,加大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运用力度,积极开展了派出所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四级联网,实行网络办公,初步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警务运行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以缓解警力不足的矛盾。

1、基层公安机关不断加大对公安机关信息平台规划和建设力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多措并举,多方筹积资金,不断加快公安信息网络步伐。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公安机关内部信息分析、研判、应用水平。要继续加强“人口信息系统”、“指纹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实现公安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要继续加大技术侦察设备的推广、安装力度。要在公共复杂场所、重点单位、居民社区等部位安装防盗、技防报警设施,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科技含量,进而节省人力投入,解放一批警力。

(五)加强领导自身修养,向领导的素质要警力。

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就是民警的车头。领导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所以加强领导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和领导班子的素质是增强警力、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各级领导应把转变个人作风作为自身修养的首要任务,做到胸襟坦荡、品格高尚、表里如

一、为人清正,以好的作风为广大民警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1、各级领导应时时处处为民警做表率,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坚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民警,感染民警,为广大民警创造公正、公平的工作环境,在政治荣誉、职级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做到公道正派,一切靠民警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说话,使民警消除其他顾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无形中增强警力。

2、领导者都要做到事业第一,立足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能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的公安事业做工作,把自己与民警的感情都建立在工作的基础上。一个单位,同志之间在工作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携手并进,才会有感情;上下级之间相互负责、相互信任、同舟共济,才会有感情。所以领导与同志感情的基础就是工作,工作做不好,就没有感情可言。各级领导只有培养和建立起和谐共处、融洽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与民警建立浓厚的感情,才能使每一位民警的素质潜能很好地释放出来,这样也就无形中增强了警力。

3,领导者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注意工作方法,增强爱警意识,力所能及地解决民警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凝聚警心,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六)注重内涵式发展,向管理要警力。

坚持政治建警,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的方针,围绕“四统一五规范”的总要求,以思想教育、组织管理,教育训练、执法执勤为重点,全面提升队伍正规化管理水平要在管理中找警力,在管理中出警力。

1、要狠抓思想政治教育。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正规化建设为目标,切实组织开展好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教育,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努力培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要狠抓组织管理。以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和“二十公”会议精神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班子建设,以“考勤、考勤、考纪”为重点,把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完善队伍管理长效机制。

3、要狠抓执法执勤工作。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健全执法责任制,以基层一线为重点,强化执法“事前、事后”监督,严格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民警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升警务督察工作效能

浅谈如何提升警务督察工作效能 潢川县公安局督察大队 肖超

警务督察工作,是公安机关内部监督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公安机关的职能任务将日趋繁重,其执法形象也更为社会所关注,形势发展对公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强化警务督察如何提高警务督察实效,推进警务督察工作的规范化,为完成公安各项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纪律保障。为此,本人就怎样提升警务督察工作谈一些肤浅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从思想认识上下功夫。督察民警要充分认识督察工作的职能,《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督察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和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虽然其特殊的监督职能涉及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并不意味着督察的监督权力大到无边无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督察民警要克服高高在上的不正常心态,不以管人者自居,不干扰办案,尽量定好坐标,找准位置,充分发挥督察的特殊职能作用。

二、从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公安督察民警应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执法素质、服务素质以及警容和言行素质。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责任感,既要对上级警务督察部门和本级行政首长负责,又要实事求是地对基层民警负责。不仅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也要维护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为民警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为此,督察队员必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督察业务和技巧的学习、加强法律知识和业务工作的学习,提升督察工作水平。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修养,把警务督察队建设成为作风过硬,纪律严明、敢于督察和善于纠正的监督队伍。通过随案督察、随警督察、专项督察、指令督察、明查暗访等各种督察形式,确保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三、从预警防范上下功夫。按照《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的规定,督察工作具有“惩处、教育、监督、保护”四项职能。督察工作既是主动发现不足、预防问题的过程,也是总结教训、完善工作机制的过程。督察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依法履行督察职责,强化前瞻意识,抓早、抓小、抓苗头,侧重事前、事中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的发生或造成现实影响。督察重点要做好防范工作,做到走在前头、关口前移,尽量减少事后查纠,当事后诸葛亮。在工作方法上,要由过去的被动工作向主动工作改进,在发现、查纠问题的同时,注重做好民警的思想工作,对被诬告、乱告的民警给予必要的安慰和鼓励支持,必要时要为民警正名,恢复名誉。要注意树立好的典型,弘扬正气,鼓舞士气,使督察部门进一步成为领导与民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应该把教育放在第一位,处罚放在第二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让民警充分认识到督察是在帮助领导管理,是在保护民警,从“我不要督察变为我要督察”,从而增强民警的认可度、信任感,提高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四、从和谐督察上下功夫。督察工作难做,但只有凭着正直宽厚的人格魅力做好督察工作,才能赢得民警的信任。做好督察工作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实

事求是,以坚持原则,不带偏见,不以个人感情为左右作为督察工作的基础和生命。督察工作涉及到公安机关的所有业务、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不仅仅是督察,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要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把督察与指导帮助相结合,避免事事发通报的做法,积极帮助被督察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积极指导落后单位改变工作面貌,尽量减少负面影响,这样既能得到基层单位的理解,又能促进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从而提高督察的威信和亲和力。

五、从核查群众检举控告上下功夫。督察是群众眼里的包公,是主张权利的保障,在群众的心目中就是说理的地方。督察人员要牢固树立群众投诉无小事的思想,绝不能包庇袒护,对投诉的一切问题都要认真查处。同时,在发现、查纠问题依法依纪处理方面,对专门诬告、陷害、欺负民警的投诉人也要坚决予以震慑,绝不能让其先入为主、得寸进尺,真正维护民警的正当执法权益。

六、从强化警务督察上下功夫。要把督察重点放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主要部位和环节;要始终不渝地以公安中心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为重点;要以对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动态和日常监督,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重点;以对民警经常性纪律监督和遵规守纪为重点;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确保执法为民为重点;要以维护人民警察合法权益为重点。督察工作要抓好惩教并举,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加强民警的法制观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和纪律观念教育,抓好源头治理,同时必须“严”字当头,“敢”字当先,坚持原则,只要是队伍发生的违规违纪问题,不管是谁,都要坚决查处。通过强化督察监督不断地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

下载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实现警务效能警力无增长改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建设与警务效能双赢

    经济建设与警务效能双赢 湖北省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推出“项目警官制”,将公安工作与经济发展节奏调到同一个“频道”上:不管是重点建设项目,还是大中小企业,都与之建立密......

    储蓄存款增长实现首季开门红

    儲蓄存款增長實現首季開門紅 今年一季度,通過全力開展個人金融業務旺季營銷活動,以項目拉動、高端推動和規模帶動,轉變儲蓄存款增長方式,實現儲蓄存款增長同業占比首位目標:一、......

    试论基层民警实践创新如何改善警力资源

    试论基层民警实践创新如何改善警力资源 亘明 【摘要】 当前公安机关面临警力短缺、经费不足、科技投入效益低等现实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观、警力无增长改善论、群众路......

    关于警力不足的现状分析与改善(最终版)

    摘要:长期以来,警力不足一直是困扰公安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不仅在我国贫困地区,在富饶的苏中地区警力紧缺也已成为制约公安机关发挥职责作用的重要障碍,一些基层派出所由于警力严重......

    如何有效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破解警力不足之困

    如何有效使用警务辅助人员,破解警力不足之困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发展不断深入,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班和出入境旅客的急剧增长,警力不足导致工作开展不到位的问题在......

    关于派出所实现动态警务的思考

    关于派出所实现动态警务的思考 基层派出所处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第一线,肩负着打防控的各项具体任务。面对社会信息化和治安动态化的新特点,派出所应如何更新理念,转变......

    怎样实现苏北开发区经济增长[范文模版]

    文章标题:怎样实现苏北开发区经济增长开发区作为苏北各地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载体、吸引外资的基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实现工业强市、加快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必须......

    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实现警务效益最大化

    当前公安体制方面仍存在多个不利于公安工作发展的因素:1、警令不统一,协调性差,严重的还会因管辖权而产生矛盾。2、队伍壮大的同时也出现机关化倾向。内部分工过细,机构臃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