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08:4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

第一篇: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

2018年《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

2018-05-31 09:24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5月)

问1:2018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支持方式有哪些?

答:共四种支持方式,分别为基金、金融创新类产品、“借转补”和“事后奖补”,共有17个条款。

问2:2018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与2017年相比突出的变化有哪些?

答:

1.推行申报电子化。按照市统一部署,2018年政策将实行网上申报,申报网址:http://61.133.142.83/hfczxm/public/cyzcw/login。

2.加大省市政策衔接力度。市级先进制造业政策对省政府“制造强省”政策相关条款予以补齐补差。

3.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将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范围由年度新发生流动资金调整为年度实际存续资金,同时,新增了“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费按担保额1%给予补贴”。

问3:2018年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补助有资金门槛吗?

答:有的。“借转补”类原则上不低于100万元,“事后奖补”类原则上不低于50万元,招投标项目不受以上额度限制。

问4:引导基金的重点支持的产业有哪些?

答:重点支持智能语音、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智能家电、光伏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问5:金融创新类产品与往年有什么区别?

答:前面说了,这是今年突出变化的一个条款。变化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的补助范围由年度新发生流动资金调整为年度实际存续资金,另一方面新增了“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费按担保额1%给予补贴”。

问6:鼓励新引进工业项目申报条件是什么?

答:新引进工业项目,将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对我市工业企业向市域其它工业园区搬迁的项目,按本条款执行。对初建期入驻标准化厂房,后期自建厂房的工业企业,可按本条款执行。政策申报需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一是已经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项目;二是在建且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至少50%。

问7:实施“宽带合肥”工程政策是什么?

答:实施“宽带合肥”工程,是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服务机构,在全市重要公共区域开展WIFI免费接入服务。市级招标项目由市本级支付,各县(市)区、开发区招标项目由市本级按招标金额给予50%的补贴。

问8:“标准化厂房补助”奖补对象有哪些? 答:共分为三类奖补对象。一类是四个城区国有投资主体,对建设符合条件多层标准化厂房,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成本(不含土地)给予20%补助。第二类是自建自用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企业,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但厂房建设需纳入市年度建设计划。第三类是购置多层标准化厂房的生产经营性工业企业,对购置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给予企业购房款5%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一次性补助。

问9:“百千万”培训工程实施意义?

答:由政府招投标确定的相关单位、学校及其它培训机构,免费为中小微企业和经济主管部门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培训服务,力争通过5年的持续政策支持,培养百名领军人才、千名高端发展人才、万名经营管理人才。

问10:关于技术改造项目投资补助有哪些比例方式?

答: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额10%-2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助。补助比例分别为:①普通项目是按设备10%补助。②智能语音、智能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等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资12%给予奖补。③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以及总投资不低于200万元的“机器换人”项目给予设备投资(含软件)12%的奖补。④整生产线、整车间和整工厂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分别给予设备投资(含软件)12%、15%和20%的奖补。

问11:企业技术创新奖励有哪些?

答:针对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奖励包括两类,一类是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项目,有:对当年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500万、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上年度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质量标杆”工业企业等称号的,分别给予300万、100万元一次性奖补。

另一类是市级直接奖补项目,有:对获得国家“现场管理星级班组建设”称号的,给予企业星级班组管理团队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主持制定盾构机、叉车、挖掘机、摊铺机等机电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再制造相关的推荐性行业标准(排名前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排名第一)的,分别给予25万元、25万元、15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对于经认定的再制造企业生产盾构机、挖掘机和叉车等工程机械并通过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测的,每个产品型号分别给予50万、20万、15万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的奖励总额不超过200万,再制造相关条款主要是推动合肥“国家级再制造集聚区”建设。

问12:工业设计的奖励今年变化点有哪些?

答:变化点主要是今年奖补的工业设计奖必须是金奖类,金奖以外的大奖由县(市)区、开发区根据实际制订政策。金奖类包括:红点至尊奖、IF设计奖金奖、G-Mark奖TOP100、IDEA奖金奖、红星奖金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

同时,对获得“中国工业设计十佳创新型企业、中国工业设计十佳设计公司”称号、首次获得“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称号的,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专业性工业设计公司为本市工业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且设计服务为相应企业当年新增销售收入300万以上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

问13:支持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哪些?

答: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必须是工业龙头企业建设的,有两大类:一类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其年服务企业数达200户以上,按其投资规模给予不超过200万元一次性奖补;另一类是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年服务工业企业数达200户以上的,按其信息化投资额度的50%给予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问14: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还有哪些政策条款?

答:

1、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对标诊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列入试点企业制订技术改造路径方案、品牌建设评价和品牌提升路径方案。

2、支持首(台)套装备认定。通过省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的工业企业,按照成套技术装备、单台设备、关键部件三种类别,给予省奖励资金的100%配套资金支持。

3、推进智能家电技术。对通过《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GB/T 28219-2011》(以最新标准为准)评价认证的、并已在我市批量生产的智能家电产品,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一企业的同类产品只奖补一次,单个企业补助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奖补资金总量控制,择优奖补。

4、支持服务型制造。对评定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

5、对获得国家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部门预算)的项目,按总量控制原则,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奖补资金。

问15:推动绿色发展政策有哪些?

答:总共六小条政策,从“节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再到能耗在线监测和统筹建设能源管理体系、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及工业企业节水项目补贴”,全方位立体化打造绿色制造管理体系。具体条款为:

1、支持企业(单位)节能技术改造。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奖励。工业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300吨(含300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以外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能量达到50吨(含5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400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根据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对完成当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并通过审核验收的企业,按照“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支持。

3、支持企业(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建设。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开展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对试点企业(单位)能源在线监测项目考核验收。其中,一级能耗在线监测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二级、三级能耗在线监测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12%的补助。

4、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为市级试点企业(单位)提供能源管理体系咨询、认证服务。

5、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对当年获得省级电力需求侧管理类建设支持项目,按照省奖励资金给予一定比例配套支持。

6、支持工业企业节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为重点工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及评价工作;对工业企业节水项目竣工实施后年节水量达到5万立方米及以上的,按每万立方米5万元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问16: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政策有哪些?

答: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的有两条:

1、对获得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补;

2、对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标准认证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市级直接兑现政策有:

1、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两化融合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顶层规划设计。

2、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的,给予企业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的,给予企业50万元一次性奖励。

3、支持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对新认定省级及以上信息消费创新产品,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补,同一企业只奖补一个。

4、实施“万家企业登云”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服务机构为工业企业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的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服务,对年服务不少于50家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

5、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对新认定的省级及以上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问17:如何支持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发展?

答:从引进,建设,后期成效等方面给予一条龙支持。为更好的促进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另行制定具体政策。

问18: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有哪些奖补政策?

答:

1、企业上台阶。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600亿元、500亿元、4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增幅超过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水平且当年盈利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企业管理团队600万元、500万元、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8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每上一个台阶奖励一次。

2、单项冠军与消费品三品示范企业奖励。对首次列入省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首次列入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培育企业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对本年度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

问19:如何培育扶持隐形冠军企业? 答:为培育扶持“隐形冠军”企业,市政府将另行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开展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鼓励更多中小制造业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精耕细作。

问20:如何支持小微企业提档升级?

答:工业企业新增为规模以上的,市财政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补,由所在县(市)区、开发区统一申报。需要注意的是,退规再升规的不得再次享受补助。

问21:获得“专精特新”称号的如何补助?

答:“专精特新”奖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奖励今年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给予80万一次性奖补。第二部分是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

问22:支持基地平台政策有哪些?

答:第一类对制造强省政策资金补齐补差条款。对新认定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优势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分别给予50-2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补。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绿色工厂,分别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

第二类是市级直接奖补条款。对新批准认定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综合评价为五星的国家示范基地;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当年被评为全省民营企业50强的工业企业的,分别给予50-100万元一次性奖补。

问23:针对开发园区项目是否有专项政策? 答:有的。今年新增的对开发园区经审批(备案)工业投资项目(不含技改项目)按缴费目录缴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等额奖补,其中:收入缴入市级的收费项目,由市级审核、兑付;收入缴入县级的收费项目,由县(市)区、开发区审核兑付,并报市经信委备案;收入缴入省级以上的收费项目,市县各按50%比例分担奖补资金,县级先行审核兑付50%后报市级兑付剩余部分。

第二篇:2017领导干部对交通运输政策解读问答

2017领导干部对交通运输政策解读问答

主持人:今年以来,区交通运输局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以“两学一做”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服务民生为根本,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快速推进,交通运输各项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臧局长,今年我们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请您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臧局长:好的。今年以来,我们寒亭区交通运输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新思路、新举措,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行业管理、公共交通服务等领域,都取了比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济青高铁建设、潍日高速建设等大项目的实施,对拉动寒亭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寒亭区的交通基础建设五项工程全面展开。一是济青高铁(寒亭段)建设项目。该工程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在我区境内22.1公里,途经寒亭、开元、朱里3个街道、23个村庄。二是潍日高速建设。该工程是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寒亭段全长10.073公里,途经11个村庄,3个单位,涉及524户,项目占地58.6公顷(879亩),6月27日已竣工通车。三是武岭路(固高路以南段)罩面工程。路段全长5.9公里,路面宽7米,工程总罩面面积约4.2万平方米,挖补约1000平方米,同步完善标线、路缘石等附属设施,投资700万元。目前,工程已完成主路面沥青铺筑工作,完成工程总量的92%,正完善路牙石、道路标线等附属设施,计划9月上旬竣工通车,提前3个月完成改造任务。四是潍九路挖补维修工程。投资800万元对潍九路进行了挖补维修,目前,工程已完成西半幅施工,完成总工程量的70%,计划11月底竣工通车。五是2017年区级公路挖补维修工程。为加强我区区级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道路的使用年限,方便群众出行。今年投资600万元,共对泊南路、仲南路、杨瓦路(G206以北段)、横徐路、上港路、固高路(西段和固堤镇区段)和武岭路(固高路以北段)共7条道路60公里进行了挖补维修,挖补面积约2.5万平方,灌缝约4万米,封面约3万平方,工程于今年5月份开工,于7月份竣工。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这些工程能够尽快完工,给市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出行环境。今年以来我们还做了哪些工作,也请臧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臧局长:好的。在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区交通行业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工作中坚持办事程序化、内容公开化、结果透明化,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想尽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方便,实现了办件“零差错”、群众“零投诉”、干部“零违纪”,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车辆审验工作。依据文件要求认真把关,不审人情证,不办关系证,整个审验程序公开透明,让群众看得清楚,心服口服。今年,所有运政审批、审验业务一次性办结率达98%,群众满意率达100%,所有换证车辆手续齐备,按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二是严格规范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规范执法文书,坚持文书会审制度;加强业务培训,采取集中学习、讨论交流、案例分析、典型示范、专家辅导、观看录像、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聘请了市交通运输监察支队、区检察院、区纪委的领导授课。同时,采取以案讲法的形式,由各分管业务的大队长和中队长结合已经处理完毕的行政执法案例,从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文书制作等各方面,详细讲解了执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把握的关键环节。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一敬礼、二亮证、三检查”和“快检查、快处理、快放行”的原则,严格按程序办事,坚决杜绝办“月票”行为,防止交通行政执法错案的发生。广大一线执法人员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始终保持路面执法的高压态势,有力打击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

主持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作为交通运输部门,今年我们在交通运输安全工作中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臧局长:今年以来,按照上级一系列关于道路运输业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我们把行业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常抓不懈,确保不出现责任事故。年内,结合本行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按照上级一系列文件会议的具体要求,我们修订了应急预案,委托专家检查组对全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安全大检查,成立了检查小组,制定了检查方案和计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查处、重实效的总体要求,4月21日至5月6日,共检查道路运输企业42家,汽车维修企业18家,驾校4家,查出隐患200余项。后期对存在安全隐患问题的企业进行督促整改,截止目前,除一处隐患正在整改中外,其余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6月份开展了全区“安全生产月”活动。活动月期间,全区70余家道路运输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聘请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专家对全区道路运输企业和全区汽车维修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专 职安全生产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同时,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在全区内进行了客运车辆交通安全教育整治工作,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活动期间重点做好全区线路客车、出租车和2家危险品货运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切实做到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次综合性检查,及时查找隐患,制定整改方案,真正做到整改不到位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开展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大快严”整治活动,历时6天时间,对全区4家危化品运输企业进行逐车、逐人、逐证全方位全覆盖,共检查隐患56处,对检查出的隐患实行“回头看”复查,督促企业按时、按期,实事求是进行整改,共完成隐患整改56处。8月20日至22日,组织全区道路运输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继续教育培训,参加培训企业78家,法人及安全管理员参加培训共156人,通过培训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安全意识。今年以来,全区道路运输行业重特大责任事故起数为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规范。

主持人:行政审批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今年以来,在下放审批权限,缩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等方面狠下功夫,惠及千家万户,得到人民群众的好评。作为交通运输部门,请问臧局长,在行政审批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

臧局长:今年以来,在道路运输证审验工作中,严格规范办事程序,依据文件要求认真把关,不审人情证,不办关系证,整个审验程序公开透明,让群众看得清楚,心服口服。今年,交通审批业务累计办理上岗证审验、换证等业务1313件次;营运证审验业1445件次,办理新增业营运证398件次,注销营运证180件次,新审批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7件次,行政处罚5件次。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进一步为人民群众解答疑难问题,今年,共受理群众“民生在线”、“市长热线”累计161条,对群众反应的问题进行及时答复,回复率100%,群众满意率100%。

主持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是党的十八以来各级党组织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请问臧局长,我们寒亭交通部门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臧局长:一是建立了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公开接访和下访制度,定期对行政执法、行政审批、“三公”经费使用等情况公开,利用行风在线、民声在线、市长公开电话等媒体,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在公共交通、监察执法、行政审批等涉及民生领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切实加强了权力制约和监督工作。在认真抓好“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民主集中制落实的同时,贯彻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述职述廉制度,出台了《寒亭区交通运输局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督促下属单位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领导干部全部进行了廉政承诺。深化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建设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对今年开工的潍九路挖补、武岭路罩面、区级道路挖补维修等工程,面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标,严格执行质量责任制,全程监理施工过程。

主持人:请问臧局长,寒亭区交通运输部门下一步具体要开展好哪些工作?

臧局长:主要还是集中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一是武岭路(固高路以南段)罩面工程。下步实施附属工程的安装工作,确保工程按时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二是潍九路挖补维修工程。下步 实施工程东半幅的施工工作,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三是继续抓好“两学一做”和“作风建设年”活动。按照上级统一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

第三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答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问答

1、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2、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区域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基本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要求,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一种必然选择。对于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教育的期望,推动义务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上取得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均衡的标准是什么?

均衡的标准包括: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缩小;取消重点与普通学校的区分;师资力量配置合理公平;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全方位、多层面的均衡发展,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均衡发展。

5、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投入,加大政策力度,平衡教育资源,平衡师生数量。

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家目标?

国家提出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优资教育资源更多的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倾斜,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失学。

砀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

2015年3月30日

第四篇:用好用足支持政策解读国办47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来源: 日期:2010-5-6

国办发〔2010〕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但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又要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要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自力更生,加大支持力度。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针对甘肃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

(四)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七)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八)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祁连山生态补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着力加强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九)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促进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开工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安西至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积极开展雷家角至西峰、兰州南绕城、营盘水至武威、临洮至渭源、白疙瘩(甘蒙界)至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至天水、兰州至朗木寺、延安至天水至武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敦煌至当金山口、岷县至合作等二级公路,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加快推进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

(十)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新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兰州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干塘至武威、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和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抓紧开展兰州至合作、天水至哈达铺、敦煌至格尔木、额济纳至哈密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西宁至成都、平凉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十一)民航建设。增强兰州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兰州机场改扩建,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积极开辟兰州至日韩、港澳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改扩建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武威、金昌等机场,适时实施天水机场迁建工程,开展新建平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在甘肃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十二)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加快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十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十五)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

(十六)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积极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的水权制度,支持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流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十七)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全面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草原鼠害防治和游牧民定居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八)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坡改梯和小流域坝系工程,积极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以及渭河、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十九)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兰州等重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五、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节水品种。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推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十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加强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产业。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和野生动物繁育,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二十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二十三)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城乡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在兰州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作,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完善农民创业园,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研究制定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办法。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十四)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抓紧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积极发展高原草原旅游、回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大临夏州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实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库区水土治理项目,支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保安、撒拉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保护,提升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

(二十五)定西、陇南等特殊困难地区。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带动薯农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定西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支持建设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陇南市要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水电、生态旅游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研究解决灾区长远发展问题。

(二十六)革命老区。庆阳等革命老区要依托石油、煤炭等资源优势,适当扩大原油就地加工规模,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等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启动实施会宁县城及北部乡镇供水工程,抓紧解决环县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七)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中央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研究探索创新对口支援方式,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力度。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八)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民汉合校,加强“双语”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支持与东部地区合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增加部门院校和外地高校在甘肃的招生规模,支持甘肃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援。支持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参与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攻关。

(二十九)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地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藏)医院建设,扶持中(藏)医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大骨节病、高氟病等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支持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西北人口信息中心。

(三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建设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加强省市级博物馆、文物大县和重点遗址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将临夏州及张家川、肃南、肃北和阿克塞等自治县纳入西新工程。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覆盖能力建设,改善市、县广播影视基础条件。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及沿线重要遗址保护,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建立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完善古籍保护设施条件。建设一批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

(三十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落实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养老和孤残儿童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确定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及城镇棚户区改造。

八、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十二)加快陇东煤电化建设。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加大对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的政策支持力度。延伸煤炭产业链,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电站,先行启动建设崇信、平凉二期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电厂项目,开展正宁、环县电厂前期论证工作。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推进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

(三十三)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研究当地用电补贴政策。适时发展核电,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加快与我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核电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稳妥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

(三十四)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快陇东西峰、华池、镇原、环县以及玉门等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支持玉门老油田发展,提高经济开采年限。充分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原油加工质量标准和附加值,建设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加快实施兰州石化大型碳五综合利用、550万吨/年蒸馏装置技术改造和汽柴油质量升级,庆阳石化300万吨/年炼油集中搬迁改造等工程,力争到2020年甘肃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支持兰州18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立方米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建设300万立方米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等油气管道建设。

(三十五)加强电网建设。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配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主网架规划,拓展区外市场,形成西北电网中心枢纽。加强甘肃省内及省际750千伏网架建设,优先建设河西和陇东南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实现与新疆联网。研究论证2020年外送能力和电力市场,完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外送方案。

九、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十六)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白银公司发展铜铅锌生产及加工,金川公司发展镍钴铜与贵金属精深加工,兰铝、连铝、华鹭铝业发展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酒钢公司发展碳钢镀锌板、不锈钢薄板、中板等深加工,甘肃稀土公司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延伸产业链。在不扩大现有产能的前提下,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将金川公司和白银公司纳入煤电冶联营及大用户直购电政策范围。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三十七)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数控和专用机床、集成电路、中高压电气、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等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以兰州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天水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十八)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城市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替代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园区,支持白银公司等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及区域内资源整合。启动实施白银棚户区改造工程。支持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逐步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三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紧启动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进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通过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四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推进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和藏药,积极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支持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增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竞争力。

(四十一)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文化品牌,培育《读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支持建设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甘南香巴拉、黄河风情、麦积山、崆峒山、黄河石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庆阳、会宁、腊子口、哈达铺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林区森林旅游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经营范围,扶持旅游产品开发。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十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兰州集装箱节点站、天水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创造条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会展业,办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

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四十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产业项目的企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务公开。

(四十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支持建立水权转换制度,规范水权交易办法,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生水利用,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统筹水务综合管理,创新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四十五)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整治。鼓励对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加快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确定兰州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资金对甘肃的投入力度。做好陇东地区、中部地区和河西地区能源基地后备资源勘查工作,优先开展陇东、玉门油气资源勘查。

(四十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强省和科技兴省的路线,加大对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引智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科技、教育、卫生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大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发达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及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连通市(州)和县(区)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四十七)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支持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研究推进天水、金昌、酒(泉)嘉(峪关)、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深化区域协作,全面推进向西开放,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支持兰州等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支持在甘肃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升甘肃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境外矿产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或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目标任务,研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指导甘肃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中央财政要加大对甘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有关部门要把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制订细化工作方案,指导甘肃编制相关重要规划,深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甘肃省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五月二日

用好用足支持政策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涉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政策亮点纷呈,含金量很高,施展的空间也非常大。国家支持地方最重要的不是项目和资金,而是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政策支持是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因区域发展不平衡而采取特殊政策重点支持的范例。美国实施过类似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特殊支持政策,解决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美国石油城休斯顿在20世纪60年代,石油开采业开始整体下滑时,美国政府采取了产业链延伸拓展的特殊支持政策,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布点了宇航中心,带动了为其发展服务的1300多家高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休斯顿在短期内迅速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地区。德国鲁尔区在20世纪50年代后,爆发了以煤和钢铁为主的单一重型工业结构危机,导致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德国政府采取特殊支持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工业迁入鲁尔区,延长了产业链,使鲁尔区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确定为率先改革开放发展的试验区,特别是把深圳作为特区重点支持、重点发展,短短30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大都市,这就是特殊政策支持的巨大成果。由此梯次推进,有了对沿江沿海扩大开放,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率先发展,面向东盟对外开放合作的自由贸易保护区的设立等,还有国家级的各类产业基地和示范区、开发区的重点建设,无一不是国家特殊政策支持、强力推进的结果。我省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早期建立,也是“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布点重大项目和出于国防需要转移前沿产业的结果。因此,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和领会《若干意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政策操作空间和含金量,充分利用《若干意见》为我们创造的体制政策环境条件,抓住机遇,用好用足各项政策,创造性地做好“落实”这篇大文章。

国家把支持政策给了我们,就看我们怎么理解,怎么把握,怎么运用和落实。如何学习和理解《若干意见》的基本内涵和政策要义,如何把握和落实《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是我省当前十分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任务。《若干意见》所提出的支持政策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提供了创造性理解和落实的巨大空间。《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发展的“五个着力”指导思想,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基于战略定位提出的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安全、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发展战略”。从总体上绘制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目标任务。这一层面的支持政策虽然是宏观的、长远的,但同时也是创造性操作空间最大、争取支持力度最大的政策条件。

第二,提供了近期发展的运作平台。《若干意见》围绕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传统能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节水型社会与旱作节水农业等各类示范区;提出了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留学人员和农民的创业园、创意文化产业园和接续替代产业园区的建设,新增张掖、白银二个国家级开发区。还提出包括全国重要新能源、有色冶金新材料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在内的二十多个基地的建设。这些示范区和基地的确定,为我们加快各类示范区和基地建设提供了项目、资金等方面的运作平台。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省在这些方面的先行先试权和率先发展权。

第三,直接给出了许多立可操作的具体政策。如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若干意见》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瓶颈制约严重的问题。再如第四十五条提出:“加大中央地质勘察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资金对甘肃的投入力度。”完善了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为加快我省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政策是最大的机遇,也是资源和生产力。政策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不善于用好用足政策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充分利用和落实好《若干意见》赋予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工作,是全省各级各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

一是要在政策细化上下工夫。细化,就是根据不同的条件、状况和需要,把政策的对象、主体、手段、目标、要求、时间、步骤等要素进行合理的细分,使之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大家对《若干意见》进行逐条逐句学习,深入思考研究,重点在吃透精神,真正弄懂每一条、每一句。首先看有什么机会可抢抓,有什么潜力可挖掘,有什么项目可对接,有什么资金可争取。然后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认真梳理、细化每一条政策,充分发掘政策潜力,扩展政策容量,放大政策能量,创造政策机遇。

二是要在政策衔接上下工夫。衔接,就是在对口的上下级、平级之间传递政策、项目、资金等信息,在进行链接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可操作性。我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同时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民族区域自治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信贷、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多种政策叠加在一起,使我省有着明显的政策优势。全省各地各部门都要及时沟通,加紧和国家各部委汇报对接,及早谋划一批项目,早论证,早立项,早报批,积极主动争取和利用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取得实际成效。

三是要在政策落实上下工夫。落实,就是通过扎实的工作,彻底实现或体现政策。《若干意见》内容丰富,政策操作的空间很大。能不能抓住机遇,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把各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出路也在我们自己。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新机遇,紧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良性工作格局,确保各项支持政策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四是要在政策创新上下工夫。创新,就是从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的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企而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同样的政策环境,有的地方发展快,有的地方发展慢,主要原因就是对政策的理解领悟能力不一样、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运用的水平不一样,落实的力度不一样。理解得深刻、领悟得透彻、把握得准确,创造性地挖掘,运用起来、落实起来就能够有效结合实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再好的政策如果用不好,政策的潜能就不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总结和发扬酒泉风电基地建设中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开放创新、只争朝夕的精神,把《若干意见》中的政策思路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实施方案,并尽快落实到位。

全面提升城镇基础功能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甘肃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出发,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对全面提升城镇基础功能,积极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统计资料显示:全省有设市城市16个,县城65个,其他建制镇380个。2008年,全省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87.85%,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156.65升;集中供热面积达8154万平方米,用气普及率65.32%,排水管道长度2.06公里/平方公里,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42万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37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8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8.11台,共有出租车18499辆。但是,由于目前我省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总量偏少,每年不到100亿元,仅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左右,致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2亿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6.6%,而我省仅为860.48万人,占32.65%,比全国低13.95个百分点。因此,全面提升城镇基础功能,既要突出重点、满足需要,又要完善系统、适度超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目前,随着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长,供水、燃气、热力管网等市政设施不能有效满足发展的需要,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设施不足,市政公用设施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镇化率低、布局不合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少,小城镇发展滞后等已经成为制约全省城镇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个性及地域特点,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内部路网和对外通道,重点建设和改造连接主要功能分区的城市干道,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设快速环路,加快推进兰州城市公共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二是以满足生活生产用水需要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加强城镇供水能力建设。在重点镇要全部建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供水设施。同时,改造城镇老化漏损的供水网管,中心城市要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提高安全供水能力。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集中处理率。四是改善集中供热方式,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五是改善城市工业和生活燃料结构,加快城市燃气设施建设,减少大气污染。六是加强城镇内及城市周边地区生态建设。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市干线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总之,要通过改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城镇基础功能,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二、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城镇的示范带动作用。

去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在努力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以“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为内容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不仅为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绘就了一幅崭新的宏伟蓝图,也给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位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目前,兰州、白银两市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4.33%,工业增加值占36%,财政收入占38.3%,对于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把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的城镇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要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千方百计把这一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搞上去,从而为该区域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引领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课题。《若干意见》提出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不仅使全省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成为可能,也给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甘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是国家现有光缆网络主要汇集点和主要卫星地面站之一,独具的地理优势和周边环境以及电信资源均能满足通信网络安全、高效的需求,为合理布局国际通信网络,优化西部信息交互网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结合国家“西部电信业规划”,在我省建设通往中亚、西亚的“国际通信出口局”及“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宽带通信网、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中心城市要加快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公用信息平台,建设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特别要在建立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上下功夫,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当然,还要通过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信息网络安全和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企业和个人综合征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及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资源处理交换和共享等,加速完善城镇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加快发展水利事业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九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明确提出了今后我省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持政策,对加强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省深居内陆,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81毫米,是全国有名的干旱缺水省份。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推进水利建设,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作用。加大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力度,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达1017.68万人;建成引大入秦、景电二期、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大入秦、东乡南阳渠灌溉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遍及全省的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一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日元贷款农业节水灌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示范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了以供水、灌溉、防洪、发电、水土保持为主的水利工程体系,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格局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缺乏水资源调配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和水资源污染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全省与防洪减灾相适应的检测、通讯、预警预报及政策法规体系尚未建立,抗旱防汛减灾社会保障、预案等制度不完善,还未形成完整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若干意见》及时提出了我省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为我省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完善骨干供水工程与区域供水工程网络,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一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加快“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兰州、白银、天水、平凉、庆阳、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二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项目,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继续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抓好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库管理设备和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三是实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以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的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重要河流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建设。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2.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实施以水生态保护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河西走廊率先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并有效推动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能源基地建设、工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支撑。一是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灌区节水改造。在河西、沿黄灌区实施1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优势绿色产业。增加蔬菜、林果、饲草等经济作物的灌溉面积,减少高耗水作物的种植面积,建设优质商品小杂粮基地、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优质牧草基地、特色棚菜基地。二是积极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实行建设项目节水措施的“三同时”(工业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四到位”(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节水和污水处理利用技术、工艺及设备开发的推广应用,推行清洁生产,把节约用水与污水治理结合起来,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三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保障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制定节水政策、制度和标准,依法节水,提高用水节水管理水平。

3.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加大水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的原则,进一步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支持建立水权转换制度,规范水权交易办法,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二是加大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科学核定供水成本,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生水利用。明确水利工程供水为经营性收费,全面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三是加大城乡水务管理力度。统筹水务综合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创新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完善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进一步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八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连接欧亚大陆桥重要的战略通道,地处交通要冲,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这对我省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必将有力推动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年,我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重点来抓,交通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公路、铁路、民航、管道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省会兰州为中心,以市(州)、县为节点,呈放射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已见雏形,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干支层次清晰,分工日趋明确,集疏运衔接配套的客货运输系统。

但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交通设施总量不足,运输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瓶颈,突出表现在:

交通运输网规模偏小,覆盖面偏低,综合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23.25公里,低于相邻的陕、川、宁等省区,约为东部沿海省份平均密度的65%;高等级公路比重低,特别是二级公路建设严重滞后。铁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0.47公里,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的70%,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规模小,缺乏支线联系,干线运输负荷过重,覆盖范围小。民用航空机场和航线航班少,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快捷、舒适的航空运输网络。运输站场设施陈旧,服务功能欠缺,急需扩能改造。

综合运输体系尚未形成,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配合、运输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运输装备的发展以及运输经营管理尚未形成有机体系,没有具备综合功能的运输枢纽,各种运输方式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体现。

对外快速通道不畅,交通联系亟待加强。目前我省仅有两个斜十字形通道,对外快速运输通道单一,南北纵向通道能力薄弱,并且现有对外通道线路标准较低,运输能力基本饱和,已很难满足我省与其他省区物资交流的需要,制约了战略通道作用的充分发挥。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滞后,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若干意见》站在国家整体大局的高度,认为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和西气(油)东输的咽喉要道,是联系全国并通向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邮电通信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同时,甘肃又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周边与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接壤,是中原地区连接民族地区的桥梁和纽带,对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这种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若干意见》不仅把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九大任务的第二条,而且在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安排的具体项目最多,支持力度最大。

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促进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开工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安西至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积极开展雷家角至西峰、兰州南绕城、营盘水至武威、临洮至渭源、白疙瘩(甘蒙界)至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至天水、兰州至朗木寺、延安至天水至武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敦煌至当金山口、岷县至合作等二级公路,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加快推进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

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新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兰州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干塘至武威、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和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抓紧开展兰州至合作、天水至哈达铺、敦煌至格尔木、额济纳至哈密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西宁至成都、平凉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增强兰州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兰州机场改扩建,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积极开辟兰州至日韩、港澳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改扩建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武威、金昌等机场,适时实施天水机场迁建工程,开展新建平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在甘肃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为了加快建设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方面要用好用活国家支持政策,确保《若干意见》中的重点项目能够尽快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科学谋划一批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体现战略通道作用的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抓紧交通建设项目的衔接落实。以《若干意见》中的交通战略定位和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尽快制订我省近远期规划和工作方案,统筹安排部署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抢抓机遇,谋划更多更大的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的总盘子。充分借鉴兄弟省区在交通项目建设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真正把国家支持政策用好用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若干意见》中的支持项目,分解具体任务,抓紧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对口衔接,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和资金,确保项目尽快“落地”。

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合。要加快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及时做好项目的报批,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项目建设用地,落实好征地拆迁和安置补偿的一系列政策,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综合交通项目建设机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要站在事关全省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项目建设的合力。

多渠道筹措交通项目建设资金。《若干意见》中最具含金量的资金支持政策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我省财政困难,要用好用活这些难得的支持政策。同时,要集中财力办大事,统筹安排预算资金,加大专项整合力度,改革资金管理方式。通过财政补贴、中长期债券、股份制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交通项目建设管理。认真做好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安全生产和资金监管等工作,全面加强交通项目建设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交通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按照公正公平、开放竞争的原则,做好设计和工程招投标工作。全面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建设资金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建设项目经得起实践、人民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真正建成廉政工程、文明工程和生态工程。

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七

组团发展的内涵是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明确了支持甘肃各区域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甘肃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理环境多样的省份。各区域既有加快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也有制约发展的多种因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采用齐步走的方式而要采用组团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按照《若干意见》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除兰白核心经济区、陇东煤电化基地和河西新能源基地外,还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功能组团协调发展。

祁连山生态补偿区。要加快建立国家级祁连山生态自然保护区,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大缓冲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同时,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入手,构建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逐步走出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

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要在统筹考虑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的水权制度,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要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推动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向连片集中扶贫开发转变,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同时,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力度。甘南州要加快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开工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发展高原草原旅游、藏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临夏州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的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畜牧、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全国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重要基地;实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库区水土治理项目,加强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带动薯农脱贫致富;发挥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建设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陇南市要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水电、生态旅游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甘南、临夏、定西、陇南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金昌、白银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围绕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以不同行业的骨干企业为龙头打造产业循环链;以推进清洁生产为重点,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改造提升省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形成环境友好型开发区;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各具特色的七大循环经济专业基地。要以实施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为契机,抓好冶金、水泥、煤炭、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为核心,围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实现资源开发从粗放向集约、资源加工从简单向精深、资源产品从初级向高级、资源项目从分散向集中的转型,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资源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改善要素投入结构,积极引进有利于能源资源科学开发和循环高效利用的项目,坚决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从源头上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进技术创新,努力突破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的核心技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天水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次核心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围绕建设全国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加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力信息三大工业集群,加快建设电子、机械、电器三大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做大做强林果、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坚持以对内开放带动对外开放,加强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地域经济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组团发展可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我们坚信,只要各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把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特色经济,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构建“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六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明确了支持甘肃打造陇东能源化工和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两大新基地、构建陇东南传统能源综合利用和河西新能源开发利用两个示范区的政策措施。这不仅符合国家的能源战略导向,而且有利于巩固我省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形成“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陇东地区石油、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仅庆阳市蕴藏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折合油当量就有1230.8亿吨,其中油气资源总量近4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总资源量的41%;煤炭预测储量2360亿吨,占全省预测储量的97%;煤层气预测储量1.36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煤层气总资源量的三成以上。这说明陇东地区完全具备建设国家千万吨级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千万千瓦级装机容量煤电基地的资源条件。随着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能源战略层面,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区域。目前,庆阳境内有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化华北油田、延长油矿集团等3家企业投资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日产原油近1万吨。从2004年开始的庆阳煤炭资源开发,已有华能、中电、中铝、甘电投等企业集团先后入驻投资建设。2008年3月,省政府与华能集团签订《关于加强能源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议定总投资600亿元以上,推进庆阳电力、煤炭、铁路、化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目前在建矿井4个,建设规模2100万吨,其中总投资42亿元的1200万吨正宁核桃峪煤矿,是迄今为止全省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现代化矿井。平凉市也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2400万吨煤炭产能、42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和60万吨煤制甲醇的基础规模。按照规划,争取到“十二五”末,平凉市煤炭产能达到5000万吨,火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成品能力达到1000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80%以上;庆阳市原油产量和加工量达到“双1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吨以上,原煤年转化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煤电装机达到1220万千瓦,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作为甘肃“东翼”的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将对全省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今后五年或更长一个时期,要加快陇东煤电化建设,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延伸煤炭产业链,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电站,先行建设崇信、平凉二期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电厂项目,开展正宁、环县电厂前期论证工作。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推进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努力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示范区,形成甘肃经济新的增长极。

河西走廊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约2亿千瓦,居全国第五,占全省的85%,仅酒泉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就在4000万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河西还是实施“大漠光电工程”的理想地区,太阳能资源十分丰裕,具有建设大型太阳能基地的良好条件。近两年,酒嘉作为甘肃区域发展战略的“西翼”,按照省委“建设河西风电走廊,打造西部陆上三峡”的战略部署,着力建设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基地,使新能源正在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军行业。从2006年大唐集团与韩国电力公司合资建成酒泉第一个中外合资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电场,2007年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通过国家特许权招标在瓜州北大桥投资建成酒泉第一座全部使用国产风机设备的10万千瓦风电场,到2008年4月标志着风电产业由风电开发向综合配套产业发展的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全面启动建设,2009年8月全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开工建设,随后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项目、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也相继开工建设。目前,酒泉已规划建设大型风光发电场12个,中国电力、国电电力、大唐电力等5大发电企业全部落户酒泉,参与风电场建设的国字号企业达18家,入驻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风电装备领军企业达29家,一批重大风电、光伏电站项目正在谋划之中。根据规划,酒泉风电装机容量今年要达到516万千瓦、2015年达到1271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基地,风电发电量将与同期长江三峡发电量持平,使酒泉成为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对酒嘉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落实“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的目标任务,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研究当地用电补贴政策。适时发展核电,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加快与我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核电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稳妥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不管是加快陇东煤电化工基地建设,还是打造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都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上着力推进。一是必须统筹谋划。把能源基地建设放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形成竞争开发的格局。二是必须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系统布局,抢先抓早,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突破、大跨越推动能源基地建设。三是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大型能源基地,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撑,需要物流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以及各类新兴业态的及时跟进。四是必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陇东、河西两个能源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制约。目前,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能源产业已成为国内外资本投向的热点。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大客商,瞄准大企业,叩门招商,力争有更多的知名企业和品牌落户甘肃。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陇东煤电化一体化建设和酒嘉风电、敦煌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建设,一定能够推动平庆、酒嘉经济区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资源保障。

努力实现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五

区域的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圈,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就明确了兰白核心经济区在全省及西部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为实现兰州和白银两市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还会在全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兰白经济区地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段,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对密集,交通、信息、物流、科教相对发达,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和能源等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是我省工业基础最雄厚、科技人才最集中、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同时,这一区域地处黄河沿岸,是我省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目前,兰州、白银两市人口占全省的19.33%,生产总值占34.33%,工业增加值占35.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9.93%,财政收入占38.26%。兰州已具备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雏形,在工业、交通、物流、信息、科研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城市空间扩展受到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白银具有能源充裕、建设用地广阔、农畜产品丰富等明显优势,但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任务艰巨。如何加快两市抱团发展,使有限的要素投入带来最大的效益产出,是核心区发展的关键所在。《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为兰白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优化要素布局。重点优化兰白核心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和产业结构布局。在基础设施上,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对兰州和白银的公路、铁路、航空和黄河水运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在公共服务上,以城市交通、通信和供电、供热为重点,优化兰州、白银的资源配置,按照同城化目标设计和实施,争取兴建城际轨道交通,以带动两市的融合;在社会事业上,以科技、教育、卫生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发挥共有的优势,按照同城化的理念,强化科技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功能,提升经济圈“软实力”;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政策引导、要素组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选择和产业重点。

培育产业支撑。兰白核心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关键是现代新型产业的带动,尤其是要形成现代产业结构体系。一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是兰州的传统产业,要通过拉长重化产业链条,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设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和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并以此辐射“上游”的庆阳、酒泉、白银、金昌等煤炭、原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原料基地,同时提高附加值,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石化有色产业为重点、装备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二是积极规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兰州大学科技园区等科技园区,发挥兰州高校、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重点发展以新技术及其应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环保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尽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发展现代服务业。兰白核心经济区区位优势独特,发展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而作为西北交通枢纽的兰州,现代服务业前景更加广阔。按照“把兰州建设成为西北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要加大对传统商贸服务业的改造,加快现代物流和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我省发展迫切需要金融资本拉动产业资本,以产业资本推动金融资本的良性互动。因而,兰州应着眼于建立西部金融创新城市,设立区域性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农村信贷担保基金、国内外金融机构分支机构,以提升城市核心区的主体功能和聚焦辐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兰白核心经济区建设。

加快园区建设。从兰白经济一体化出发,必须打破区域限制。要在继续抓好雁滩高新区、安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彭家坪园区、西固蓝星石化新材料产业园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及西固石化城、榆中金川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对兰州经济核心区、皋兰经济连接区、白银高新技术开发区、刘川工业集中区、平川新能源经济区等重要的经济区域和产业园,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对兰州和白银招商引资的企业统一规划,按性质分类进入园区,形成各园区内的产业小循环和兰白产业长廊大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链。

统筹城乡发展。兰州和白银都是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的发展与两市整体发展极不协调,与全省“中心”地位很不相称,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兰州要在继续抓好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的基础上,把城镇化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尤其是要加大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大企业大单位比较集中、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以兰州近郊四区为中心,县城和中心镇为卫星城组团发展的城镇化体系。白银也要着力在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区分近城郊区、重点小城镇、农村腹地等,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注重区域对接。要以建设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要着重解决开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更科学更合理的开发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在这一区域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生态修复、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与此同时,要大力推进秦王川盆地、榆中盆地、黄河北部山区移山造地和皋兰县等区域的规划、开发和建设,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拉近兰州与周边区域的空间距离。

创新体制机制。兰白核心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最终还是靠自主创新这个灵魂,只有创新才是走出一切困境的唯一出路。兰白核心经济区要在全省发挥“中心带动”的龙头作用,必须从比较优势出发,率先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体系。尤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制度障碍,加强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特点的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统筹运作机制,推进两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通过优势区域的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产业聚集。不管是兰白一体化还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都要努力促进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率先在兰白核心经济区内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跨城乡、跨所有制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多级次、全方位互动交流合作的局面。

总之,兰白核心经济区要实现率先科学发展,担负起带动甘肃、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战略重任,必须充分发挥东西部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向西连接金昌、武威、张掖和酒泉,向东连接庆阳、平凉、天水,进而与关中经济圈连接,形成横贯整个西北地区的城市通道经济带,以带动陇东煤电化基地、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宏伟蓝图 建设美好甘肃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明确指出:“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若干意见》确定的发展目标包含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内容,发展目标切合实际,符合省情,为我省在新时期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经济发展方面,《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将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2008年西部地区的平均生产总值为448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971元和3518元,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17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69元和2724元,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9年我省已经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年增长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元的目标,预计到2015和202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3382.35亿元增长到9947亿元和21700亿元,平均增长13%和12.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12834元增长到36440元和77300元,平均增长12.4%和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9年的12060元增长到24500元和41500元,平均增长12.2%和1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3050元增长到6150元和10600元。平均增长12.3%和11.15%。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基础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综合运输体系将基本建成的发展目标。多年来,基础设施薄弱、综合交通枢纽和运输体系落后、对外快速通道不畅、建设资金短缺等因素一直成为制约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根据《若干意见》第三部分第九条到第十四条,对加快我省公路、铁路、民航、水利、城镇基础设施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出的实施办法和支持措施,到2015年和2020年,我省将基本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多枢纽互联型、均衡型、开放型和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空间布局合理,结构层次清晰、能力负荷充分、功能衔接顺畅、运行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运输线路总里程分别达到161783公里和193377公里(不含油气管道),其中铁路营业里程4207公里和518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50000公里和180000公里,内河通航航道里程1166公里和1356公里,民用机场9个和10个以上,内河码头泊位133个和148个(其中公用码头泊位105个和120个),公路运输枢纽站场585个和677个、农村客货运输站点16295个和17445个(乡镇汽车站达到1345个,行政村停靠站14600个、乡镇农产品集散点350个和1500个)。

在生态建设方面,《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发展目标。我省地处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分属三大流域,是江河源的重要水源补给区,是国内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省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黄河,泥石流多发的陇南山地,加大了长江的泥沙含量,河西走廊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民勤、敦煌存在着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和楼兰的危险,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而且影响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优化。《若干意见》的第四部分第十六条到第十九条,对影响我省和全国生态环境的祁连山冰川生态系统、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等环境治理项目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加大投入的政策措施,措施具体涵盖面宽、针对性强,对我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今后十年我省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改善民生方面,《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的发展目标。由于我省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非常繁重。《若干意见》第六、第七部分第二十四条到第三十一条,对我省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定西、陇南等特殊困难地区、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社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和加强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支持意见。经过努力,到2015年和2020年,我省的贫困人口由2008年的442.4万人减少到200万人和15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8年的7.1年增加到10年和12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由2008年的221万人增加到340万人和50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由2008年的93.2%增长100%。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由2008年的25.6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和130万人。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若干意见》确定了我省未来十年,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的目标。我省是西部地区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是我省的主要经济支柱,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省今后十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工作。《若干意见》第八、第九部分第三十二条到第四十二条,对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出了工作部署,提出了政策措施。到2020年,我省陇东地区将建成现代化煤电化基地,河西将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配套稳定风电送出电源项目的新能源基地。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电网建设将形成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外送的电力市场。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目标,2015年我省将建成七大循环经济基地,甘肃将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

把握原则 开拓创新 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三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提出了支持加快发展的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坚持自力更生,加大支持力度。这些基本原则,是我们统筹处理改革发展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促进甘肃加快发展的方法论基础。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就是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努力克服短期困难,也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做到标本兼治、远近结合。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在,基础设施欠账多,瓶颈制约明显;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产业发展水平低、规模小、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贫困人口比重大,民生问题十分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但从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看,主要是发展观念落后,思想有待进一步解放;投资渠道单一,多元投资格局有待形成;体制机制不活,经济开放度较低;大城市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面对这些困难和矛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要立足于当前,强化项目建设,畅通融资渠道,推进财政资金向民生、“三农”和基层倾斜,抓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积极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各项重大政策措施,既要立足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考虑今后的长远发展问题,既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又要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推动甘肃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我省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发展方式粗放,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改变以往的粗放发展方式,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促进推进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实施石油化工、钢铁有色、装备制造、新兴能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6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抓好新能源装备制造、高科技高载能、新型储能等产业发展。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着力抓好循环经济7大基地建设,打造16条循环产业链,培育100户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形成36个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实施72个循环经济重点支撑项目。要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兰州西北区域商贸中心、陇西中药材物流中心、定西马铃薯交易中心等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企业集聚区和物流园区。推进我省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就是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我省经济欠发达,民生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贫困人口比重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岗位不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务艰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经济基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社会管理,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入手,集中力量,抓好为民办实事,努力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扩大就业岗位,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和就业促进政策,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帮扶制度,努力使城乡劳动力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高度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能力。要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推进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和牧民定居点建设,促进城乡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是我们多年来积累的宝贵工作经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做好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有效方法。我省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但是各地发展条件和基础千差万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千头万绪,必须准确把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解决主要困难和矛盾,促进其它问题的迎刃而解。《若干意见》充分肯定了省委、省政府在“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当前,我们要全面实施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坚持自力更生,加大支持力度。就是要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发挥全省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城乡面貌,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同时,要用足用好国家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促进我省加快发展。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与严酷自然环境长期不屈的抗争中,形成了甘肃人民独特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我省的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全省人民的意志,形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积极反映甘肃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努力争取国家各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使甘肃尽快缩小与发达省区的差距,努力赶上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明确发展定位 突出战略重点 推进甘肃经济社会新跨越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二

战略定位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模式。确定战略定位,既要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大势,又要立足现实基础条件和自身比较优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甘肃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出发,确定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是西北边陲联系西南、中东部的大通道,在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和“五纵七横”公路国道主干线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西气东输主干线通过我省境内,国家通信光缆建设敷设我省全境,是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邮电通讯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这是建设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的必然选择。甘肃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是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是维系河西走廊绿洲及其下游地区的生命之河,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把甘肃建成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构筑全国生态屏障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甘肃资源相对富集。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条件优越,且风电可以共用场地,实现风光互补。特色农产品丰富。金川有色、白银有色、酒泉钢铁、玉门油田、长庆油田、兰州石化等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这些都使甘肃具备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良好条件和基础。甘肃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是多民族杂居地区,有少数民族54个,人口2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些定位明确了我省在构建西部交通枢纽和生态屏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指明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赋予了我省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民族事业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既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文件的核心,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我省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期望。

围绕这些战略定位,《若干意见》还提出了我省今后发展需要实施的五大战略:

——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我省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及发展模式等都不尽相同,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分类指导。省委科学分析各地的潜力和优势,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这是省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的拓展和细化,是以新视野谋划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宏伟战略。《若干意见》对这一发展战略的明确,是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我省提出的要求,是对我省工作的肯定,充分说明这一战略符合我省实际,有利于各市州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交通设施覆盖程度低,运输能力严重不足,物流成本较高,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公路密度居全国倒数第5位,高等级公路比重低,特别是二级公路建设严重滞后,全省86个县(市区)中有31个县不通二级公路。铁路密度仅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的70%,长距离、大宗产品运力不足。民用航空机场少、航线航班少,尚未建立起合理、快捷的航空运输网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任务艰巨,农村电网建设不足,广播电视“村村通”延伸到自然村的工程量还很大,教育、卫生和文化设施欠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状况,为改善我省的发展基础,《若干意见》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提出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草场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沙化、沙尘暴连年肆虐,我省已成为国内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普遍降低,河流补给量急剧减少。祁连山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雪线上升,造成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逐年减少,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我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并对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若干意见》提出实施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

——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类型最为复杂的省份,也是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发展水平与全国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都处在全国各省区市排名的后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全国的差距逐步拉大,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而且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焦点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若干意见》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实施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尽快消除贫困现象,巩固和加强民族团结,缩小地区间差距,推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与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发展滞后是我省所有矛盾的总根源,加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我省在地理区位、能源资源、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比较优势,但产业结构单

一、层次低,“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大,长期形成的重型工业结构对能源原材料依赖性强,节能降耗和资源保障的压力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省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促进我省加快发展急需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一情况,《若干意见》强调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支持甘肃发展是维护全国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的高度重视,对甘肃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是指导甘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全面系统阐述了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重要性,这既是出台专门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客观依据,也是甘肃加快发展的重大意义所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东西狭长的特殊地形特点,使甘肃在中原与西北西南乃至中亚、西亚地区的联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通道作用。历史上甘肃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必经之路。目前,甘肃已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和西气(油)东输的咽喉要道,陇海、兰新、包兰、兰青等铁路干线和312、212、109、310等10条国道主干线在省内纵横交错,兰西乌、京呼银兰、兰西拉、兰成等4条国家主干光缆在此交汇,国家4条输油管道和5条输气管道主干线通过甘肃境内,构成了联系全国并通向中亚、西亚的交通枢纽、邮电通信枢纽和能源运输大通道,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增强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带动辐射力。同时,甘肃又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周边与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接壤,是中原地区连接民族地区的桥梁和纽带,甘肃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对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快甘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也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

二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和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紧邻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风沙线长达1640公里,有风沙口840多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是维系河西走廊绿洲及其下游地区的生命之河,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甘肃也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境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荒漠化土地比重大,植被稀疏,自然灾害频繁。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13.42%,土壤侵蚀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1%,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输入江河泥沙5.5亿吨,占黄河和长江流域输沙总量的1/3和1/10。可以说,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直接关系到西北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甘肃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国科学发展的大局。加大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构建生态屏障,对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是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成为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甘肃深处内陆,对外开放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严酷,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矛盾十分突出,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面比重大,与全国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处于全国后位,而且这些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贫困人口大量存在,是全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加快发展,不仅是全省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如期顺利实现。这就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甘肃加快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所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甘肃是一个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的省份,虽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但是,在地理区位、能源资源、产业基础和文化旅游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比较优势,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的艰苦努力,甘肃经济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基础设施“瓶颈”逐步缓解,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断巩固,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支持下,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因此,正如《意见》中指出的,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意见》从甘肃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甘肃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提出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为我们当前和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五个着力”,立足于甘肃经济总量小,人均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欠账多,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省情实际,针对甘肃仍处在一个夯实基础、艰难爬坡的发展阶段性特征,明确了甘肃加快发展必须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特色产业培育、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既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意见》提出“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中“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针对我省工业化水平与工业基础不相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资源富集度不相符、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生态地位不相符的问题,深刻把握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甘肃加快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为甘肃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各项措施,抓好工作落实,促进甘肃加快发展。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

宏伟的蓝图 美好的愿景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 甘肃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纪略

在陇原人民的翘首期盼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出台了。

这是一部关系甘肃未来发展的宏图大略!

这是一部谋求陇原人民福祉的宏伟蓝图!

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是国家全面指导、全力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专门的政策性文件,是指导甘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人民的亲切关怀,在我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必将对进一步加快全省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动情地说:“国务院给我省专门出台一个支持发展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

是的,这不仅是国家对甘肃人民的关心,更是甘肃腾飞的动力。甘肃人民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我们回过头来,沿着国家支持甘肃发展政策意见调研、起草、制定等工作走过的足迹追溯到3年前,发现在这个时光隧道中闪烁的那一簇簇亮光,灿烂夺目,如一幅画卷,经典难忘。掩卷沉思,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依旧清晰而恒久……

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的精心策划下,在国家各部委的全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支持甘肃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升到国家层面

甘肃,过去的发展辉煌而灿烂,迎面而来新的历史时期充满机遇和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甘肃需要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的崭新规划。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发展相对滞后,面临不少突出的制约因素,但比较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解决制约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缩小甘肃与全国的差距,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支持甘肃发展的意图在国家层面渐渐清晰起来……

2007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到甘肃视察工作,对加快甘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时隔一年总书记在考察地震灾区和抗震救灾工作时,又对甘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007年国庆期间,温家宝总理到甘肃考察时,对搞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重要指示。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指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务院研究室,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要给予高度重视。由此,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议题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2009年3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和甘肃干部群众的反映,中央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第四指导检查组向中央专门报送了《关于给予甘肃省优惠扶持政策的建议报告》,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同志对这个报告分别作出了重要批示。

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拟定了《关于起草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工作方案》,决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组成调研组,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的总体思路。

很快,文件起草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张平主任、国务院研究室谢伏瞻主任为总负责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杜鹰副主任、国务院研究室宁吉喆副主任为具体负责人。调研组由国家34个部门组成,共分12个专题调研组。

2009年6月15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如期抵达兰州,就加快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全面调研。当日下午,省委、省政府与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全体同志举行见面会,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陈学亨主席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全部参加,全面介绍甘肃省情、发展思路、建设成就和制约因素,积极反映我省的愿望和要求,并对配合开展调研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主题之鲜明,重点之突出,实属鲜见。

甘肃大地如同一份试卷,调研组133名同志兵分12路,奔赴全省14个市州、63个县(市区)展开了深入调研。从农家地头到学校工厂,从高原湿地到沙漠戈壁,他们冒着酷暑,行程上万公里,足迹遍布甘肃的山山水水,为甘肃经济诊断把脉,为甘肃发展求解答案。在6月15日到23日共9天的实地考察中,调研组同志以强烈的责任感,深入实际,座谈交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日后文件起草做足了“功课”。

调研中,调研组时常会听到省上一些老同志和干部群众的呼声:“甘肃发展滞后有着历史、地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加快甘肃发展,特别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支持!”其情亦真,其意亦切!陆浩书记也深情地说:“这次调研,规模空前,史无前例,对于甘肃长远发展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

回望《意见》出台前走过的每一个脚印,无不浸润着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心血和汗水。为了甘肃的发展,他们殚精竭虑,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在科学规划甘肃未来建设蓝图的同时,怀揣时不我待的切切之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谋求陇原人民福祉

政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大政策促进大发展,好政策带动好项目。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国家政策的争取。早在温家宝总理指示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制定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之前,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就多次向中央有关领导、有关部委汇报和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次次真切的诉说,一个个强烈的发展愿望,让中央有关领导、有关部委负责同志切切实实感到——

甘肃发展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甘肃各族群众不断弘扬“甘肃精神”,努力克服劣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所取得的。作为西北地理要冲、对外开放的陆路通道、各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西北的生态屏障,甘肃在全国稳定和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甘肃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较差,自有财力较弱,没有国家的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就难以快速推进。

如何从地方思路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借着这一东风,省上及时成立了省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带领全省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动这项惠及甘肃长远发展的事业。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投身其中,就制定加快发展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省情实际及发展现状出发,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在国家支持下提高和发挥自身优势等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并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工作实际,从产业、生态、资源、民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建议,形成资料详实的研究报告,配合国家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起草和制定。

特别是在省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后,省上先后多次召开部署会议,从组织领导到政策研究作出具体安排——

2009年3月19日,遵照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的指示精神,省政府召开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冯健身就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前期准备工作进行部署。

随后,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围绕国家发改委的调研大纲,在认真梳理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大纲》,包括八个方面需要研究的题目,对各部门进行了任务分工,对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组织力量及时汇总整理了《加快甘肃发展专题研究资料汇编》、《甘肃省情资料汇编》、《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基础资料》等重要基础资料。

4月17日,省政府召开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准备工作部署会议,对市州做好各项政策研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4月21日,加快甘肃发展政策研究专家座谈会在兰州举行,来自省委党校、省社科院、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的20多名专家学者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更加丰富了加快发展所急需的政策内涵。

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还多次在北京、兰州等地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及社会各界人士就《调研报告》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从区域发展战略到生态安全战略,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加快城镇化步伐,从节约资源能源到发展循环经济……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条条务实的建议,饱含着对甘肃快速发展的殷切期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和不懈努力,各有关方面、社会各界的全情投入和热情参与,为国家制定支持意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意见》所表述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任务重点和政策措施,不仅是国家层面对甘肃跨越发展的高度概括和系统阐述,也是对省委、省政府科学判断形势,不断深化省情认识,研究制定并正在实施的发展战略和总体工作思路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在不断吸纳、不断修改中日臻完善。

可以说,《意见》起草编制过程,正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

其间,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及其他省上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亲笔修改规划,认真制定措施,亲自部署和指导工作,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为完善《意见》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认识在调研中深化,观点在交流中升华——历时两年多,先后十易其稿,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逐步形成。

仔细翻看《意见》,不难发现,《意见》中所表述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不仅是国家层面对甘肃跨越发展的高度概括和系统阐述,更是对省委、省政府制定并正在实施发展战略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意见》中涉及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

第五篇: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支持

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支持

现代物流业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呈现出物流需求快速上升、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商贸物流随之快速建设发展的趋势。

国家已经把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之一,物流业作为十大产业中唯一的服务性行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视,也表明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也可以看出物流行业的发展在今后会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扶持,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扶持物流产业的地方性政策。如: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2、山东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3、《潍坊市物流发展战略纲要》《潍坊市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4、青州市市委、市政府“一城五区六大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及“一二三四五”物流业的发展规划。近期针对我们物流园的《青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全市零散物流空车配货业户进行规范引导整合的批复》

明确提出对全市区域内及各乡镇所有零散物流、空车配货业户进行规划引导整合,将泓德物流园作为全市唯一的零散物流、空车配货市场。市政府将在国庆节后陆续出台整合政策及对泓德物流经营业户的扶持优惠政策,并由物流局牵头,以城管为主,工商、公安、交通、公路、税务等参与的组成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将设在我们泓德物流接待中心,开始进行实际性整合工作。

下载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条款解读问答(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津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天津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汇编》 发布者:天津市发改委 一、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惠政策 (一)对在本市新设立的总部或地区总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其中,注册资本10......

    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它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只要政府干预......

    最新版甘肃支持临夏发展意见解读

    临夏跨越式发展的 战略定位、战略举措与政策环境 ——《甘肃支持临夏跨越式发展意见》解读 中共临夏州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 杜刚 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全委会议关于十二......

    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 国土资规〔2015〕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旅游......

    江西:30条地税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精选合集)

    江西:30条地税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 [内容速览]江西省地税局近日推出《加快旅游大省建设,支持旅游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30条》。“30条”包括保护旅游生态环境、推动绿......

    [政策解读]江西南昌军转干部安置政策问答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政策解读]江西南昌军转干部安置政策问答 军队转业干部因特殊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安置的规定? 答:《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第二十一......

    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提案(一)

    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提案(一) 是最新发布的《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热点解读,2018年全国两会关于制造业发展提案(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

    关于印发《天津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

    关于印发《天津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汇编》的通知 津政办发〔2010〕5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