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A题由于汶川地震的次生灾害的引起的数学建模问题
汶川地震中唐家山堰塞湖泄洪问题
今年5月12日14:28在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地震的造地运动形成了三十多个高悬于灾区人民头上的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构成巨大的威胁,其中以唐家山堰塞湖尤为严重。加强对震后次生灾害规律的研究为国家抗震救灾提供更有力的科学支撑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唐家山堰塞湖的堰塞体沿河流方向达800多米,从最终的实际情况看,从坝顶溢出而溃坝的可能性比其它原因溃坝的可能性大得多。我们收集了大量当时新闻媒体对唐家山堰塞湖进展情况的报道和博客上的数字地图,其中包括大量的珍贵的数据(数据见附件)。由于来源不同,如有冲突请以新华社报道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当然研究生们也可以收集其它数据作为参考。请研究堰塞湖及其泄洪规律,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唐家山堰塞湖以水位高程为自变量的蓄水量的数学模型(见附件1)。并以该地区天气预报的降雨情况的50%,80%,100%,150%为实际降雨量建立模型预计自5月25日起至6月12日堰塞湖水位每日上升的高度(不计及泄洪)。(由于问题的难度和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及安全方面的考虑,建议不要过分追求模型的精度,以下同);
2.这次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科技人员记录下了大量宝贵的数据(见附件2),请研究生利用这批数据尝试在合理的假设下建立堰塞湖蓄水漫顶后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溃坝的数学模型,建议包含缺口宽度、深度、水流速度、水量、水位高程,时间等变量。
3.根据数字地图(地图和使用方法见附件3)给出坝体发生溃塌,造成堰塞湖内1/3的蓄水突然下泻时(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洪水水流速度及淹没区域(包括洪水到达各地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洪水淹没区域中人口密集区域的人员撤离方案。
4.请根据你们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当时所采取对策的正确性和改进的可能性(见附件4)。讨论为应对地震后次生山地灾害(不限堰塞湖),科技工作中应该设法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有关建议。
附注:(1)因为数据量比较大,在题目公布一小时后再公布数据。
(2)要求在参考文献中列出论文中用到的资料的来源(包括网站、博客)。
第二篇: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地震与生活》课程论文
题 目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姓 名
陈娇 所在学院
商学院 专业班级
金融081班 学 号
084770502 日 期 2011 年 4 月 22 日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以汶川地震为例
陈娇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都说天灾无情,那是因为天灾是我们无法用人的行为制止的。比如地震,回头看,就中国而言,地震不是年年有,但哪一次不是“地动山摇”、刻骨铭心的?地震带来的不仅仅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更可怕的往往是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也许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地震过后我们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减少其带来的伤害。生在四川.重庆,本文仅以汶川地震为例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及自己关于减少次生灾害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地震次生灾害;汶川地震;防震减灾;救助
Discuss about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
Chen Jiao
(College of business,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Ruthless said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be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that we can not act to stop.Such as earthquakes, looking back to China, the earthquake is not occurring every year, but each one is unforgettable? Earthquake not only brings houses collapsed, casualties, even more frightening “secondary disasters” are often caused by an earthquake.Perhaps in an earthquake when we can do nothing, but after the earthquake a lot of things we can do to reduce their impact on damage.Born Chongqing, this paper is only an example of earthquake hazards and some views on reducing the disasters of an earthquake.Keywords: seismic secondary disaster;the disaster of the earthquake of Wen Chuan;protecting against earthquake;salvation 引言
1.1 正确认识地震
地震可怕,那么究竟什么地震?地震即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在全球范围内,地震的发生是极其频繁的,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
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一次地震如何称为大地震?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烈度则是在波及范围内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1.2 地震的危害
提到地震,人们总是心有余悸,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如果不是生在重庆,亲身感受到了08年汶川地震的“疮痍”,我真的无法体会地震过后触目惊心的画面。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频度较高,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地震灾害。1.3 地震的次生灾害
地震有原生、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之分。原生灾害即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诱发灾害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人的心理创伤等; 次生灾害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程度上,诱发灾害也包括在次生灾害里面。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及震后救助
2.1 地震次生灾害的种类
地震次生灾害按成因不同可分:物理性次生灾害,如火灾、滑坡、海啸等等;心理性次生灾害,如盲目避震、心理恐慌等等。
地震次生灾害按地区不同可分为:城市、山区、沿海地区和水域次生灾害。2.2 以汶川为例谈次生灾害及其救助
汶川大地震不仅在四川省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在邻省市也引起了大范围的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全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
截止08年7月21日,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统计数据为:遇难69197人,失踪1879人,受伤374176人,受灾4620万人。房屋损坏为593.25万间,倒塌346.19万间,另外还有铁路、桥梁、电力、通讯等等损失。造成这么大的损失,除了震级高,房屋抗震标准低,防震意识比较薄弱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大部分受灾地区如映秀镇、北川等都位于高山峻岭的狭谷地或河漫滩,而它们往往又是活动断裂带的所在地。在地震的作用
【3,4】下,就会诱发大量此生地质灾害,加上震后灾区降雨,更加重了灾情。归纳起来,汶川地震此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地面开裂、错动和不均匀沉降以及土石坝失稳与破坏等等,其总数量累计达到数万起之多。3-5而且此生地质灾害可以以多种形式并存,而且可能混杂在一起,如滑【】
【5】坡的旁侧可能与崩塌相连。而由地震所引起的地表破坏分布范围卧龙至青川,大小次生灾害5563起,其中四川境内4406起,这次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4】控制,其次还有地形的影响。
地震发生了,我们心痛、难过,但是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尽一切努力重建家园。地震往往会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及时救治伤员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尽早恢复常规医疗诊治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避免“次生灾害”——灾区医【1】疗服务确实的发生。
另外,地震过后往往会有很多污染,灾区人民的食、住都要引起重视。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比如:加强灾区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饮用
【8】水卫生管理、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关于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现状的建议
3.1 我国地震活动情况
3.1.1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
地震时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我国自1949年以来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比例的分析显示:海洋与林业灾害比例为1%;地质灾害比例为4%;气象灾害比例为49%;地震灾害比例为54%;其他灾害比例为1%。
60%50%40%30%20%10%0%海洋与林业地质气象地震其他三维柱形图 1
图1 3.1.2地震分布图
图2 3.1.3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①特点:频度高;强度大——1920年12月16日中国宁夏海原8.6级地震,2008年5月12号汶川8.0级地震;分布广;震源浅——深度大都小于30公里;城市灾害严重——交通瘫痪、供电中断、火灾、水库大坝垮塌、灾民的心理恐惧。②发展趋势:地震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增长速度快,城市灾害、社会灾害日益严重,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地震灾害死亡率较高。3.2防震减灾研究现状
地震次生灾害是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作为次生灾害诱因的地震本身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地震灾害的概率性模型更能反映灾害的本质,目前国内外次
【2】生灾害模型大都假定条件过多,一般是一些限定条件下的确定模型。另外,分析可能需要一些控制参数,而这些参数的确定性会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盲目性。
地震次生灾害本身涉及多个行业的地震灾害,其发生机制、扩大或蔓延模型、灾害的有效控制等规律性研究困难大,其借助的相关学科的已有分析方法考虑因
【2,7】素不够全面。
3.3 地震灾害的“预”、“防”、“救”
“预”是基础,包括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地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前兆,比如一些动物的行为异常。野生的虎、狼、鹿、鹰、天鹅、蛇、甲鱼、青蛙、蚂蚁等,对将要发生的地震都较为敏感;人工饲养的马、牛、狗等也在地震前有所反应。动物行为的异常在目前地震分析,尤其是临震预报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6】因为绝大多数动物行为异常集中在震前1~2天,主要是震前10个小时。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识别地震谣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防”是重点,包括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加固措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建立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教育宣传、演习等等。
“救”是关键,包括地方政府的急救措施和灾民的自救与互救。3.4 几点关于提高我国防震减灾措施的建议 3.4.1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易燃易爆等危险源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城市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发生次生灾害的危害性大大增加。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石油化工、广播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力度;加强城市公园等避难场所建设,拓展 城市防震减灾的空间。3.4.2不设防的农村
对于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来讲,防震减灾的工作更是尤其重要和紧迫。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要进行宣传,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的了解和认识地震,这样才不会盲目乐观自己住的是安乐窝,也不会草木皆兵的自我恐慌,改变农村不设防的现状。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地区的房屋的抗震能力和医疗水平,以致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都更有保障。
总的来讲,要加大在地震预测方面的科技投入,尽量提高预测的能力和准确度,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时,运用各种逃生技巧进行自救和互救;地震发生后,不离不弃,不放弃任何一个被困的伤员,不放弃任何一个重建家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彬,胡波,李娜,王小莉,范萍,白煜.地震后尽早恢复常规医疗以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 30(10)[2] 赵振东,王桂萱,赵杰.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研究现状[J].防灾减灾学报,2010,26(2)[3] 施斌,王宝军,张巍,徐洁.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析与灾后调查[J].高校地质学报,2008, 9(13):387—394 [4] 孙晓宇,周成虎,郭兆成,张俊,苏奋振,张丹丹,吕婷婷.汶川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J].地质学报,2010,84(9)
[5] 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吴树仁,王献礼.四川地震次生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J].地质力学学报,2008,14(2)
[6] 黄赞.动物行为异常与地震灾害预警[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27(1)[7] 张义忠,汤书昆.我国地震灾害治理中的知识共享制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6)
[8] 刘劲松,刘亚平,唐煜辉.地震灾害后防病工作的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
第三篇: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文章编号:1006—4362(2008)04—0001一05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因、成灾与治理
苗会强,刘会平,范九生,郑芷青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大学自然灾害与防治工程研究所,广州510006)摘要:四川5.12汶川地震震级高,强度大,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巨大。地震次生灾害特别严重,频繁发生,以坡面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地质灾害如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以及堰塞湖和社会灾祸最为常见。这些次生灾害以活动断裂为地质构造基础;地表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为物质来源;强烈频繁的余震、坡面流水和沟谷洪流为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为诱发和触发因素。暴雨、洪水、高温是次生灾害主要的致灾因子,由此形成了三个系列的灾害链,造成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加深远。对汶川地震次生灾毒的防治要加强监测与动态分析,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严防传染病的蔓延。当前防治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远期治理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汶川地震;次生灾害;成灾;治理
中图分类号:P315:P642.2.文献标识码:A
四川5.12汶川地震主震区包括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甘肃南部。震中汶川县位于北。纬31,东经103.4附近。主震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由岷山断块和龙门山构造带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破碎程度较高,地震频繁发生。汶川5.12地震伤亡40余万人,重灾地区超过l0×104 km2,对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阿坝州等地区造成巨大破坏(图1)。地震造成地层破裂,地表破碎,在余震和夏季暴雨的作用下,极易诱发次生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发生频率高、破坏程度大、影响深远,对地震诱发次生灾害的研究成为抗震、减灾的重要内容[1~4]。当前,地震造成的原生灾害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而对地震次生灾害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了预测和模拟[5~8],还有学者做了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等相关研究[9],但从灾害学角度对地震次生灾害进行研究成果很少。本文从灾害学角度对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成灾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汶川地区防震、抗震和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图1汶川地震震区行政区划与余震分布图
Fig.1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post-earthquakes in Wenchuan quake-hit area 1主要类型与危害
1.1坡地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坡地地质灾害。汶川地震后岩层破裂,地表破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暴雨频繁发生,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动力和触发条件。滑坡是雨季发生最多的灾害,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大地震经常引发滑坡,有的与地震同时发生,有的滞后一段时间发生,使老滑坡复活[10-11]。汶川、茂县、北川、彭州是地震重灾区,在暴雨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滑坡和泥石流广泛发育,已有数万人丧生。地裂缝、地面塌陷、道路滑塌在震后也大量出现。地震震动强烈,导致地面出现裂隙,形成地裂缝。地面塌陷受岩性、构造、岩溶发育状况、上覆岩层载荷、水动力与溶蚀条件等因素制约。地震使地质构造发生变化,岩层破裂,在暴雨的诱发下,溶蚀作用增强,容易引发塌陷。汶川地震后发现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 929处,其中特大型隐患点158处,大型隐患点1 271处,中型隐患点1 817处,严重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地震引发路面裂缝与软化、路基塌陷、公路边坡崩塌与滑坡,进而形成道路滑塌。震后由于道路滑塌,致使救灾物资的运送难度很大,国家被迫紧急派出飞机进行支援。1.2堰塞湖的巨大威胁
汶川震区水利工程众多,汛期降水多,极易造成水体灾害,主要有洪水、水库大坝裂缝和堰塞湖等灾害。震区植被遭破坏、地表破碎不堪,一旦由暴雨引发洪水,危害非常严重。该地区水库众多,在遭受剧烈震荡后,出现坝体开裂,威胁下游居民安全。地震提供大量的松散物质,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源和动力条件,在滑坡体阻塞河道时,形成堰塞湖。汶川地震 后,堰塞湖成为最大威胁,34处堰塞湖出现险情(图2),其中三处具备溃坝危险,分别为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安县长屯河堰塞湖、青川堰塞湖。江油市的堰塞湖数量最多,危害最重。随着汛期降水的不断增多,堰塞湖数目不断增加。这些潜在的威胁若不能及时解除,会造成附近居民心理上的巨大恐慌。
1.3社会灾祸
地震引发的社会灾祸有火灾、传染病、孤岛效应、社会恐慌等。地震次生火灾能在多种场合发生,在易燃易爆场合,危险性极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的死难者和震区环境破坏,使震区变得非常脆弱,在夏季高温、高湿等致灾因子的作用下,传染病灾害频发。震后形成众多的“孤岛”,与外界隔离,致使人员被困,无法及时救助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这些社会灾祸使社会秩序混乱,信息阻塞,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冲击。
2成因分析
汶川地震中心区处在我国龙门山地质断裂带上,该地区已进入雨季,降水多,暴雨经常发生,在地震、余震和暴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众多次生灾害。2.1主震强烈,余震频繁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3类,汶川地震即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长期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常常会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面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喷沙、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使地表变得破碎不堪,震区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东北一南西向的龙门山断裂带 震区,龙门山地形陡峻,山高沟深。龙门山地震带和松潘地震带是区内2条最主要的地震带,历记载有25次5级以上地震。汶川5.12地震为里氏8.0级,最大烈度11度,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唐山地震。主震造成多处地层断裂,为余震频繁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余震一般规模和震级较主震小,发生次数多,再次使人员和建筑物遭受破坏,危害有时会超过主震。
汶川5.12地震发生后,发生了多次余震。截至5月26日,汶川地区共发生余震6500多次,最高的青川余震6.4级,其中4.0~4.9级82次,5.0~5.9级23次,6.0~6.4级5次。主震和余震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为诱发坡面地质灾害提供了物质来源。2.2余震和暴雨迭加
地震和余震产生的剧烈震动,大量山体破裂,部分地层出现松动和断裂,崩滑作用极易发生,一旦出现强降水,次生地质灾害险情加剧。汶川、北川、绵阳等县市在地震后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的指数较高,达到3级。地震引发多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释放出来,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地下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再加上该地区本身已进入雨季,极易引起暴雨,诱发坡地地质灾害。地震后,气象条件对防震、抗灾极为不利,5.12~5.23这12天中,灾区先后出现两次强降雨过程,分别为5.12~5.13的持续性中雨,5.19~5.21的阵雨天气。震后大量滑坡体堵塞河道,形成了地震堰塞湖,使灾区险情加重。2.3水库与水体险情
汶川地震区处于岷江、嘉陵江、长江上游地区,位于黄河、长江等河流源头附近,地势落差大,水利工程众多。据统计,四川省有水库共6 557座,其中位于震区的大型水库有397座。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病险水库1 000多座,造成江油市187座水库全部出现裂缝、沉陷、变形、渗漏等险情。有些水库甚至处于高危状态,135座水库告急,出现了“坝体裂缝”和“排水设施损毁”的症状,18座水库濒于坍塌,流域水库群安全调度存在很大隐患。在地震和汛期洪水的共同迭加下,容易形成水库地震。境域内还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程,在主震、余震、暴雨和破碎地表的共同作用下,一旦破坏,千年文化遗产将随着历史而消逝。这些潜在的威胁导致了次生灾害的复杂性和多发性,给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增加了难度。
2.4水循环发生变化
地震后,该区域地表结构、含水层结构以及地表覆被状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降水和水流规律发生了改变,进而导致区域地表水一地下水系统平衡场和水循环规律发生较大改变。有资料表明,以泉水消失、瀑布断流、河流改道等为代表的该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系统剧烈变化,预示着水平衡场可能已经被打破。同时,地震堰塞湖的存在,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形态和山区河流水动力规律,而且流域内变化了的水循环体系会对河流两岸岩体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次生灾害。2.5高温、高湿的恶劣天气
。地震后出现30C以上高温天气,使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由于地震死亡的人员尸体腐烂。震后大量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补给、径流发生迁移,使受污染的范围扩大。地震后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高温、高湿的天气迭加,容易引发众多的传染病。还会造成食品贮存条件极差,易引起食品霉变,威胁人民群众健康。高温还使森林火险等级在5.15和5.16达到5级,为重度火险,一旦防御不利,就会诱发火灾。
3成灾与灾害链
灾害是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共同作用的结果[12-13]。致灾因子是灾害形成的直接原因[14~18]。震区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其地质构造基础;地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较大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和高湿天气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汶川震区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为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带的一部分,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由于印度洋板块的俯冲与碰撞,断裂构造较多,由青川一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及江油一都江堰断裂组成(图1),地壳极不稳定。余震、暴雨和持续高温成为主要致灾因子。在这些致灾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灾害链,危害更加严重(图3)。地震次生灾害链与灾区落后的经济、残缺的基础设施相耦合,增加了抗震、救灾的难度。
地震造成活动断裂、地表破碎,为崩塌、滑坡创造了有利条件;崩塌、滑坡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碎屑物质,泥石流又诱发崩塌与滑坡;地面塌陷与道路滑塌相互伴生,地面塌陷导致路基失衡,必然形成道路滑塌。崩塌、滑坡、塌陷与地裂缝又对地表、建筑物和路面产生破坏,诱发次生灾害,最终作用于人类,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汛期暴雨多,径流 量大,易形成洪水,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泥石流和水土流失使地表植被和农田遭受破坏,还会造成建筑物和桥梁的损坏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泥石流堵塞河道时形成堰塞湖,一旦湖体破裂,会酿成洪灾和涝渍,潜在威胁大大增加。高温会形成热浪,使火灾和传染病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火灾使房屋烧毁,形成“孤岛”效应,导致人员被困,无法及时救助而死亡。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极快,若防治措施不利,会迅速蔓延,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社会恐慌,危害非常严重。
4汶川地震次生灾害的治理措施
4.1加强水环境的治理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种类繁多,对水文和水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对四川西北山前地带影响深远。面对此次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从区域尺度,既要寻求震后短期的应急水源、河道疏通等问题,也要认真思考这次特大地震对区域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还要考虑对区域水环境的长远影响。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既要加强水文预报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应该严防滑坡和泥石流再次发生。因此,加大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系统研究力度,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4.2及时排除堰塞湖险情
汶川地震发生后,形成了34处险情严重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规模最大,成为灾区首要的安全隐患。对高险情的堰塞湖要果断采取坝体爆破放水,以免溃坝酿成洪灾,引发更大损失。对处于下游的居民要及时撤离,确保人员的安全。要及时疏通河道,以免发生堵塞,影响河流下泄;还要防治坡面地质灾害的形成,切断堰塞湖形成的物质来源。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堰塞湖进行跟踪检测,发现险情,立刻排除。4.3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震后大规模损毁的村镇建筑物和大量人畜遗体等污染物在较大降水淋漓下进入水体,大规模消毒杀菌药剂的残留物等,对水环境均存在潜在威胁。地震死亡人数众多,在夏季极易腐烂。对死难者的尸体要进行妥善处理,集中掩埋或火化,防止造成二次污染,为病菌等微生物提供繁衍的场所。对居民饮用水进行快速污染物监测分析,对未达到饮用标准的自来水要禁止饮用或消毒后饮用,以防发生中毒事件。对震后的畜禽做相应处理措施,对受灾的街道和人员密集的场所要喷洒消毒药水。救灾人员要佩戴防毒面具和手套,严防疟疾等传染病的发生。
4.4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震后龙门山区滑坡、泥石流的强烈活动还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今后几年的活动还是剧烈的。重建时应避开断裂带,加大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确保安全。灾区内滑坡多发地段应该对坡角进行切除,对路基不稳的路段要加固,以防出现塌陷。保护该地区的水资源,水库、水利发电站、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要定期维护。灾区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大西北和大西南的结合部,是四川盆地的水源涵养地和水资源供应区。地表植被遭受到巨大破坏,该地生态屏障作用完全丧失,灾后恢复重建中要以植树种草,进行全面的生态修复为主。国家要采取政策扶持,投入大量资金,扩大人工修复面积。禁止任何人进行破坏,国家实行集中管理,调入多方对口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效果[9]。妥善安置修复区的居民,从而有效进行修复工作。
5结论
(1)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很严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威胁为主。(2)震区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地质构造基础;地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较大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
(3)在主要致灾因子的作用下形成地震灾害链、暴雨灾害链和高温灾害链,次生灾害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其危害日益严重。
(4)对灾区的治理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态修复为辅。首先要尽量减少对水文和水环境的不良影响,消除堰塞湖的威胁;其次要严防汛期内坡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切除坡角,加固路基,修建防治工程。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是进行治理的根本措施。参考文献 李树德,任秀生,岳升阳,等.地震滑坡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8(2):24—25. 金江军.1996~2005年中国大陆震害情况与减灾建议[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7,18(1):1-5. 3 段永利.城市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综述EJ].福建建筑,2007,104(2):59-61. 葛亚杰,马全健,孙增寿.开封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若干新思路[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7(2):41—45. 张根深,刘允清.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预测EJ3。华北地震科学,1999,17(4):39—45. 6 郭星全,王跃杰,陶君丽.清徐县城地震次生灾害预测[J].山西地震,1995(增刊),12:77—82. 7 蒋能强,孙林松,张家涛,等.冕宁县地震次生灾害预测[J].四川地震,1994~2008,3~4:79—94. 8 李桂青、李正农.基于系统可靠性分析地震次生灾害损失预测[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2,9(1~2):83—90. 党卫东 浅谈地震次生灾害对现代城市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3,22(3):19-20. [10]李愿军,丁美英.长江三峡东段的地震与滑坡问题口].中国工程科学,2003,5(10):44—5I. [11]孙根年.关中盆地地震活动的自律性及空间迁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2):91—95.
[12]史培军.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大学学报,1991,11(2):31-42. [13]史培军.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1.自然灾害学报,1996,5(4):6-17.
[14]刘会平,王艳丽,刘江龙,等.广州市主要地质灾害成灾机制与时空分布口].自然灾害学报,2005,14(5):149—153.
[15]张晓晖,黄志全,王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在城市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增刊),9:181—186.、[16]许福贵,刘利民,张建新.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城市地质灾害[J].灾害学,1997,12(1):59—63: [17]彭珂珊.中国城市化与地质灾害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8,(2):35-40. [18]杜政清.重庆城市环境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4,(2):1—4.
[19]贾清慧,牛德潭,郭文惠,等.南部山区里态修复工程建设浅谈[J].宁夏农林科技,2005,(4):46-47.
第四篇:5.12汶川地震灾害启示
“5.12”汶川地震灾害启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与样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地区。本世纪以来,龙门山地区中小地震非常活跃,是西部地区中小地震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大多数以4级以下的地震为主,6级以上的强地震比较少。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前,该地区共记载到4.7级以上地震27次;5级~6.5级地震5次。没有7级以上地震记载,其中,映秀-北川段也没有6级以上地震记载。
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内部,中国的西部地区受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影响,而中国的东部地区受太平洋板块插入与推挤的影响,因而强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
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能量是在一个巨大破裂面上释放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破裂首先在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地下15km左右深处开始,并主要以3.1km的平均速度向北东方向扩展,经过100s左右的时间,破裂终止于山西省宁强县的龙神庙附近。破裂长度达330km,地震震级为8级。震源的破裂过程可明显的分为相互连贯的若干个破裂事件,各子事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停顿,每个子事件相当于一个7级多的事件。映秀镇到汉旺镇之间的子事件震级最大,约7.6级左右;而青川附近的子事件震级较小,约7.2级左右。总体震级机制为逆冲兼右旋走滑,南部以逆冲为主,北部以走滑为主。
“5.12”特大的证发生后,截止到6月20日,在地震破裂附近共发生2级以上余震约1.2万次,4级以上地震220个,折合能量约7.6639*1021焦耳,相当于一个6.8级地震。余震区面积17840km,余震带长度约330km,平均宽度52km。涉及13个县,余震分布长度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破裂长度大致相当,表明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得破裂面上。根据地震精定位的结果,余震震源深度主要在20km以内。
综合震源机制反演,地表断裂调查和余震定位结果,“5.12”特大地震的震源体可以形象得表示为一个长330km,宽52km,深20km的巨大长方体。南段为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北端为陕西省宁强县龙神庙镇。其中南段为“粉碎性骨折”,且破裂出露地表,北端破裂隐于地表之下。
对于8级特大地震,作为破裂初始点的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不具有灾害,地震构造意义。
地震灾害取决于地震破坏左右的强烈程度和构造物的抗震能力。“5.12”汶川特大地震是该地区罕见的地震事件地震破坏作用十分强烈。
据目前的资料分析,本次地震死亡人数的90%以上,位于地震烈度IX度以上的狭长区域内。大致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附近的狭长条带内,以龙门山前山断裂附近为甚。而死亡人数最多的是龙门山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的一些乡镇,这些小镇位于极震区,地面运动强烈。小镇多位于河漫滩等不利场地,且房屋建筑多采用预制板结构,抗震性能不好。这种结构一旦垮塌,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同时,小镇人口密集,往往达到数千人到数万人。这些小镇主要包括:映秀,漩口,虹口,红白。小鱼洞,汉旺等。
震区的县城除了北川外,破坏程度一般相对较好。处理受灾严重的汶川,北川,绵竹,青川,茂县,安县,平武,都江堰,澎湖重灾县外,本次地震还波及数省,其中陇南和陕西地区遭受了较大的损失,陇南半高山区的农民破坏非常严重。同时,坍塌,滑坡和泥石流成灾也是这次地震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汶川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区,涉及到3个省的84个县市,面积达84万km。次生地质灾害除了引起耕地,林地破坏外,还会直接伤人,摧毁建筑物,桥梁,通讯与电力塔,掩埋公里。据不完全统计,致人死亡超过30人的崩塌,滑坡就有17个,北川县约有5000人死于坍塌与滑坡。目前失踪人数仍有18000人,这些人很可能已经死亡,且死于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非常大,滑坡还造成了数量众多的堰塞湖,对河流下游造成巨大威胁,处理堰塞湖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5.12汶川特大地震在高烈度区造成巨大灾害的机理可以归纳为:地震引起超摄防水准的强烈地震地面振动,未加设防的巨大地震地表为错和未加设方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城市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小城镇房屋建设能力差且建筑物垮塌易造成人员伤亡,农村房屋抗震性能极差。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交通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主要震害包括:桥梁,涵洞破坏和路基破坏,由于严重的坍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烈度IX以上地区的各类公路遭到了摧毁,总里程达到数千公里,许多公路几乎全部被滑坡掩埋。交通系统的损失达到百亿元,由于交通系统破坏量大,面广,加上龙门地区山区交通本身连通性不好,震后大部分地区交通中断。震后应急救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交通的制约。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1万多座水库不同程度的震损,其中以岷江流域的水利工程遭受的破坏最大。紫坪铺水库和沙排水库是大型水库,均位于地震强度IX以上区域,但地震只造成坝体的轻微破坏,地震后没有发生垮坝。水利工程地震灾害包括:坝体震害,发电厂房震害,引水和泄水工程和其他附属设施震害。
“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1400万房间损毁,大约近9万人失踪和死亡,30多万人受伤,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悲痛,给国家造成巨大创伤。为提高国家防震减灾能力,提高国家地震安全水平,应该吸取这次地震血的教训。
防震减灾管理有待加强,抗震设防标准有待明确,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防震减灾基础有待打牢。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害?善于紧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危急时刻保持生命求援线通畅,公共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有待提高,个人也应当有一定的应急储备,保险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城市应该有相应的紧急避难所。
通过此次大地震,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的抗震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多少,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各自先进的抗震防震技术都有应用。对于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去实施,就能达到一定的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抗震防灾政策需要做些调整,需要制定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的措施,需要对学校类建筑物提高认识及抗震等级,需要鼓励一部分城市的一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做适当提高抗震标准的房子。哪怕是强制要求高价房提高这方面的标准,也会利于关键时刻减少受灾的人群。
题目:“5.12”汶川地震灾害启示 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2班 学号:2014040364 姓名:胡光棋
第五篇: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修改版)(模版)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报告
毕节学院生态工程学院
2011级地理(1)班第一组
课题组成员:
付利平
曹德希
胡鹏
蔡云振
黎丽萍
陈懿
胡永秀
胡娅
曾春林
潘仕远
目
录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
2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3
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4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4
五、关于分工和协作的说明-----------------------------5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
1、汶川地震的地点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 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7分到28分。汶川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79千米处,其经纬度大约是北纬31.01°,东经 103.42°,如左图所示。
2、汶川地震的受灾范围和受灾面积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发布的资料,汶川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地震的面波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的烈度可能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因此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巨大,受灾的范围较大。
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是四川省,受到影响不大的省份有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受地震破坏的极重灾区有10个,是四川省的汶川县(处于震中)、茂县、北川县、安县、平武县、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青川县。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29个),其次是甘肃省(8个)和陕西省(4个)。一般灾区有一百多个县市区,主要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云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汶川地震也会造成了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动物植被受到损害、生态功能退化;瘟疫疾病传播传染等灾害。
3、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地理分布(1)我国地震的地理分布
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其中地震强度较大和频度较高的地带有华北和青藏高原地震区,我国地震分布如右图所示。
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①郯城-营口地震带;②华北平原地震带;③汾渭地震带;④银川-河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2)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
世界地震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世界的三个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地震带指在太平洋西部大抵从阿留申群岛,向西沿勘察加半岛、千岛群岛,至日本诸岛、琉球群岛,至中国台湾岛,过菲律宾群岛、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东岸,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在中美有一分支,称为加勒比或安德列斯环)、秘鲁,沿智利至南美的极南端。②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包括大西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印度洋海岭地震带、东太平洋中隆地震带。③大陆断裂谷地震带指分布于一些区域性断裂带或地堑构造带,主要有东非大断裂带,红海地堑,亚丁湾及死海,贝加尔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岛等。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
5·12汶川大地震震级高达8.0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受灾面积最广的一次地震。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报告,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和失踪的人员多达10余万人,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总人口超过8000万人,造成的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8000多亿元,大量的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的破坏,总受灾面积达13万多平方千米,其中四川省受到的伤害最大最严重,其次是甘肃省和陕西省等地方。
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在对环境影响方面,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陷等地质灾害造成四川、陕西、甘肃境内生态系统大面积损毁、岩土裸露、河流阻断、地貌改观,使灾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受到严重损伤。对一些珍贵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对我国重点保护的动物金丝猴和熊猫的生境造成损伤。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林地损失493万亩,使该省森林覆盖率由30.7%下降为30.2%。其中45个林业重灾县市森林覆盖率由震前44.51%下降为42.64%。仅什邡、绵竹两市林业生态受灾面积即达73.38万亩,占林业生态面积损失的50%,基本林损失面积在20%以上。总之,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
三、汶川地震形成的原因
汶川地震属于构造地震。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断裂带上。此带的地质活动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亚欧板块造成青藏高原隆起,青藏高原隆起的同时也在向东运动,挤压着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当能量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大的地震。此处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另外,也有人认为自从中国推动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修建的大量水库可能诱发会地震,一些地质工程师称这次地震有可能是由于水库蓄水引发的。从我国地震活动分布图来看,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地震活动较多。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
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可以从“防”和“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也可以从社会不同的环节预防准备。
1、加强降低震害的工程性措施。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对工程结构物造成的破坏。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2、加强对地震多发地区防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复核、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地震小区划、场区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经审定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确定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
程要提高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然后,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机制,理顺防震减灾的设防体系。逐步有序地扩大地震安评的类型和范围;统一建设工程监管权限;明确违反地震安评的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快编制完善防震减灾的法律制度和章程,为防震减灾和抗震救灾提供强有力地制度保障;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为科学高效有序地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中提供支持。
4、突出地震机构公益性基础地位,提升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将地震局改为行政机关,完善地震研究机构的体制;对地震短期临震预报不宜规定过细,适度增加震情信息开放度,解密地震长期预测意见,以利于政府和社会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改变测震为主导的地震体制,形成以地质学为主导的人才结构体系;增强地震预报的科研能力。
5、采用联防协作机制,强化防震减灾应急体系。组建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为抗震救灾提供快速救援力量;建立官民一体的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体系,为应急救援提供可靠快捷的物质保障;海峡两岸联合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加强交流,提高互助能力。
6、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完善防震减灾宣教体系。设立我国地震安全教育宣传周;把灾难教育引入中小学校园,将防灾避险作为国民教育的必修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应对灾害的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把应对突发事件的培训纳入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内容。
五、分工与协作的说明如下
一、汶川地震发生的地点、受灾范围、受灾面积等:
付利平、陈懿、曾春林、潘仕远
二、汶川地震的受灾程度:
曹德希、胡娅
三、地震灾害形成的原因:
胡永秀、黎丽萍
四、地震防灾减灾的建议:
胡鹏、蔡云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