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08:2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

第一篇: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

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学生处牵头组织各学院,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开展广泛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特别是各学院要做好有电动车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校园内交通安全与电动车行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案例警示、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使用电动车,有电动车的同学尽快自行处理。

二、办理电动车登记手续及通知学生办理校园电动车临时通行证 凡是在2017年3月1日之前购买电动车的学生,可凭学生证、购买车辆发票和车辆合格证办理校园电动车临时通行证,由各学院负责登记造册,3月20日前交保卫处治安科,电子档发bwc@gdou.edu.cn。学生凭上述材料原件(原件审核后退还)、复印件到保卫处办理校园电动车行驶牌证,审核通过的,发放校园电动车临时通行证。

三、按年级办理领取校园电动车临时通行证

2015级和2016级的学生领取红牌临时通行证,办理时间2017年4月1日-4月12日,有效期至2019年6月30日;2014级的学生领取黄牌临时通行证,2017年4月13日-4月20日,有效期至2018年6月30日; 2014级、2015级学生办理毕业离校手续时到保卫处办理电动车校园通行证注销手续; 2016级学生2019年6月30日后,到保卫处办理电动车校园通行证注销手续。

四、2019年9月开学后,学生一律不得在校园内驾乘电动车,违者由保卫处暂扣电动车,并移交交警部门处理。

五、教职工及办公用电动车使用绿牌临时通行证,提供工作证或单位证明、车辆发票及车辆合格证,统一送交保卫处办理电动车校园临时通行证。

六、办理地点:行政楼119室。

第二篇:广东海洋大学排课管理暂行办法分析

广东海洋大学排课管理暂行办法

课表编排是教学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教师、教室及时间资源,科学进行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为保证我校排课工作有序进行,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教学任务的落实

第一条 教学任务是指教师每学期应承担的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第二条

确定教学任务的依据是经学校批准实行的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活动中,人才培养方案确因特殊原因需对课程教学安排做调整的,相关学院提出计划调整方案,经教务处审核并报主管校长审批后实施。

第三条 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任职条件,主讲教师须符合《广东海洋大学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的要求。

第四条 教学任务的落实原则

1、择优聘任。在全面考虑教师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学术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的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

2、原则上主讲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且有一年以上高校教龄,授课教师应具有所授课程所需的专业教育背景,获得相应专业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证书或在本专业领域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主编出版教材或专著等;确因教学急需,新引进教师在接受岗前培训合格,并通过院系 组织试讲的前提下,可酌情安排课程教学任务;其他教师可以协助主讲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

3、原则上教师每学期承担本、专科理论教学不超过3门课程,其中初次任教的课程不能超过2门;

4、专业主干课程应安排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主讲任务,还根据需要可配备辅助教师,以保证辅导、答疑、实验、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的质量。

5、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主讲教师不得自定上课时间,对教学场地有特殊要求或因公需短期外出学习的应在课表编排以前说明。

6、评教不及格的教师或学校认为不适宜上课的教师,下一学期一般不安排教学任务。

7、无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安排脱产进修人员承担课程教学任务,读硕、读博的教师经学校批准,与脱产进修人员相同,原则上不安排教学任务。

8、确因需要聘请校外人员、本校离退休教师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需按《广东海洋大学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技术人员延退、返聘管理的暂行规定》办理,并由开课单位于上一学期的第10周前提出申请,经教务处、人事处审核同意后,方可予以安排。管理人员拟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的,需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部门)、开课单位的批准,方可承担教学任务。

第五条 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协助院长落实教学任务,院负责排课的教务员负责管理工作;系或教研室(课程组)负责具体落实及协调任课教师。

第六条 实践教学任务的下达及落实应与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下达及安排同步完成。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实施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 文)。

二、课表编排原则

第七条 课表编排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本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课表编排的依据是在各专业培养计划基础上形成的开课任务书。课表编排应注意每周和每日课程的均衡性与对称性,尽可能避免出现疏密不均的情况,保证课表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严肃性。课表编排的优先顺序是先排公共课,后排专业课。音、体、美、舞蹈等专业因教学场地受限,由教务处与相应开课单位共同协商排课。公共课由教务处与开课单位共同编排。

第八条 我校教学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制(春、秋季学期),其中每一学期为19或20周,其中16周安排理论及实验教学,1~2周安排综合实践,1~2周安排考试。学期及教学周的具体起止时间以学校制定的校历为准。

第九条 我校实行全天排课制度,每天共五大节10小节课,每小节课授课时间为45分钟。上午包含第一、二大节(第1、2小节和3、4小节课),下午包含第三、四大节(第5、6小节和7、8小节课),晚上包含第五大节(第9、10小节课),各门课程原则上按一大节时间(两小节)安排教学。除公共任选课、双学位、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课程外,其它课程一般不安排在周六和周日上课。每周三下午为全校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时间,原则上不排课。

第十条 课表编排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为前提,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每学期各专业平均周学时一般控制在26学时左右;

2、除课程有特殊要求外,理论课超过32学时的课程一般安排全学期 讲授,低于32学时的课程可适当安排集中讲授,但理论课周学时一般不超过4学时;

3、各教学班同一学期同一门课程上课的教学场所尽可能相对固定;

4、在教学资源允许的前提下,理论教学尽量安排在上午,实验、实习及体育活动等课程的教学安排在下午;

5、同一门课程一般不安排一天授课两大节或两大节以上,确需在一天中连续安排授课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经教务处审查同意后方可排课。

6、合班要求

(1)同计划学时、同教学要求、同学期不同班的课程,应合班授课。原则上,以讲授为主的不含实验课的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的理论课4个自然班合班上课,公共外语课2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教学2个及以上自然班合班上课。专业(不含专业方向)招生为1个班的除外;

(2)选修课根据选课学生人数及教室资源由学校确定教学班规模;(3)任课教师不得自行拆分班或合班上课。

7、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须经学院同意,报教务处审核后编排课表。第十一条 任课教师须首先服从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不得因本人在校外兼职、兼课等原因而对排课提出特别要求。任课教师受聘教学任务后,对所授课程有特殊要求的,应在每学期第十周前提出书面申请,排课前,各开课单位对各任课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逐一研究和审查后排序报教务处教务科,由教务处统筹安排,酌情给予解决;课表排定后,再提要求的,原则上不再考虑。

我校采取计算机自动排课,所以在保证课表合理的前提下,对教师的某些主观要求一般不予照顾。有以下原因对排课提出特殊要求的,由教务处统筹安排,酌情给予解决。

1、夫妻双方均为专任教师且小孩正读幼稚园或小学1~5年级又未有其他家人照顾的;

2、女教师怀孕或在哺乳期的;

3、因身体健康原因的(需出具医院证明);

4、存在其它无法避免客观原因的。

凡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相应申报及审批手续的课程,课表一经排定,任课教师必须按课表安排的教学场地组织教学。

三、排课程序

第十二条 排课按以下程序进行:

1、第4~8周,编制各单位开课任务书。高教研究室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综合教务系统录入下学期各专业教学安排表,各学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核对各专业下学期教学安排,经核对无误后的教学安排表即为各单位开课任务书。对于不能按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安排课程教学的,需提出调整方案阐述理由,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实施;

2、第5~6周,分专业方向报名。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方向,并自行制定学生报名及分方向遴选办法,组织学生选报专业方向,原则上,每个专业方向人数不得低于20人;

3、第7~8周,各单位申请下学期公共任选课开设计划,高教研究室审批并公布下学期开设的全校性公共任选课,各开课单位落实任课教师;同时,各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选报专业任选课,每个专业任选课教学班学生选课人数不得低于25人;

4、第8周,教务科组织学院编制教学周程表;

5、第9周,各开课单位打印开课任务书并落实授课教师,期间,授课教师如对上课时间、上课教室有特殊要求的,须书面申请,陈述理由及具体要求,经学院核实后报教务处酌情处理;

6、第9~10周,教务科分别与体育与休闲学院、保卫处、思想理论课教学部、实验教学部、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单位协商,提早编排全校性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如军事理论课、思政课、计算中心公共课、物理课和化学实验课、大学英语等课程;

7、第11~12周上半周,各开课单位在综合教务系统中录入教师开课任务书;包括录入课程名称、教师、班级、人数、教室类型、上课周次等信息。期间,要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擅自增大或缩小课程周学时数;对在课程考核周没有实践性教学安排的学生班,应有二到三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在16周或之后结束。

8、第12周下半周,教务科负责根据各开课单位录入的教师开课任务书,以及教师、教室类型、实验室资源分布情况和学生课程负担,综合平衡,编制课表初稿,明确课程名称、学生、教师及上课时间、上课地点;

9、第14~15周,各单位核对课表。各教学单位负责排课的教务员根据已核对的单位开课任务书为依据认真核对课表初稿,检查是否有漏班漏课情况、学时学分、合班情况等是否正确;实验课是否已全部指定实验室、需断周的班级课程是否已断周、教师所需教室类型是否匹配;以及学生班是否有二到三门课程的上课时间安排在16周或之后结束。若有差错,及时报教务处教务科,由教务科变更,若检查无误,则将初排课表发给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进行核对,教师如对初排课表有异议(上课时间、地点)应及时反映给负责排课的教务员,由院(系)办公室对异议进行审核,将确需调整的课程统一报教务处教务科,教务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初排课表进行调整,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10、第16周,教务科确定课表,停止调课、上传选课数据;各开课单位负责排课的教务员应及时将确定后的课表加盖学院公章后发给各授课教师、学生班级、实验室(含机房)等,经确认的教师课表即为教师教学任务书;

11、第17周,各单位组织教师编制教材使用计划,经院系审核后报教务处教材科审批;

12、第16/17~19/20周,全校学生网上选课(公共任选课、体育课);包括预选、正选、补退选,正选结束后,各开课单位应将除公共任选课及体育课以外的“学生教学记录表”发放给授课教师;

13、在下学期开学前将公共任选课及体育课的“学生教学记录表”发放给授课教师。

第十三条 每学期开学之前,调整过上课教师、时间、地点上课的学院,应认真检查核对教师、学生课表是否一致,并及时将已调整的上课时间、教室等有关事项通知相关教师和学生班。

第十四条 教务处将正式课表公布在教务处网站上。课表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上课时间、地点或更换任课教师。教师应按人才培养方案和课表中规定的时间,按课表完成教学任务,不得擅自提前或延期结束课程。如确需提前或延期结束的,主讲教师应提出书面报告,经系教学主任、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送教务处审核批准。

第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各专业的教学管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

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建设有海洋特色的大学文化,是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海洋大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也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一、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服务”的高教发展方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与高水平海洋大学相匹配的大学文化,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重点推进大学精神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师德师风工程、学术文化工程、海洋社科工程、艺术体育工程、校友文化工程、环境平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制度文化工程等十项文化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学校立德树人的水平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校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努力把学校建成文化自信的排头兵,北部湾沿海地区城市文化的高地。

二、文化创新发展十大工程

(一)大学精神工程

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海大精神,凝聚价值共识,构建精神家园,建设有灵魂的大学。

1.凝聚学校精神。深化海大精神的梳理和研究,弘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大精神,强化“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校训精神,丰富海大精神的时代内涵。(牵头单位: 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2.优化践行机制。创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典礼制度,将典礼文化与大学精神紧密结合,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典礼、校庆日、校园开放日等重要活动的仪式和程序体现学校的精神内涵,增加活动的庄重感和荣誉感。组织开展践行海大精神的系列活动,通过多层次主题讨论、文艺展演、学术沙龙、座谈研讨、名师访谈和校史梳理等活动,让海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进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牵头单位: 党委办、校长办、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3.彰显文化标识。规范校名中文标准字、英文全称、英文缩写以及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符号的使用。鼓励和引导各学院设计体现学校特色的学院标识。(牵头单位: 党委办、校长办、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4.整理校史文献。制定《广东海洋大学校史资料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系列校史研究,定期编辑出版《广东海洋大学校史》,以文字、音像、数字化技术形式记录学校创业发展历程。整理《 广东海洋大学名录》《广东海洋大学校友名录》,让每个在广东海洋大学工作和学习过的人有名可查。建设数字档案资源中心,实现校史文化资源的共享利用。在档案馆设立校史研究室,牵头梳理学校文脉,提炼传统精神,研究校史人物,挖掘校史资源。鼓励条件成熟的院系开展院系发展史研究,形成系列成果。(牵头单位: 档案馆;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二)立德树人工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强化教育自觉,突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社会担当、综合素质,注重德业并进,培养社会认可、国家信赖、人民满意的创新创业人才。

5.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以学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牵头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学院)

6.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深入实施“海之魂”思想引领行动、“海之本”强基计划、“海之帆”起航计划、“海之韵”博雅计划、“海之翼”展翅计划;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建立名辅导员工作室,培育学生工作精品项目;评选“榜样之星”人物,表彰热心服务、乐于奉献、自强不息、博学多才、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的在校学生;设立“鲲鹏奖章”,表彰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深化网上主题教育,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力量,打造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品牌。(牵头单位: 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责任单位:各学院)

7.创新思政教学。实施思政课程改革计划,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新媒体新技术为支撑,综合使用 MOOC、线上学习、大数据等方法,拓展互联网+思政课程创新的实施路径。扎实推进移动客户端授课试点工作。(牵头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责任单位:各学院)

8.推进素质教育。制定实施《 广东海洋大学素质教育拓展计划》,推进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科学素质的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融合,通过加宽基础、文理渗透、通识教育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实现通专结合,器道兼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加强广东省大学生“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建设;推动专业文化研究,编辑出版《 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文化丛书》。(牵头单位: 教务处、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责任单位:各学院)9.实施全方位育人。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倡导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次志愿服务”,建设“志愿者之校”;培育学生社团文化,打造校院两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体系;培育精品活动文化,把南海大讲坛、军学共建、海洋科技节、海洋文化节、校园网络文化节、校园辩论赛等打造成品牌文化活动;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把“广东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广东海洋大学”新浪官方微博等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官方媒体,建设好其他校园网络媒体。(牵头单位: 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三)师德师风工程

以师德师风为教师立身立学施教的基本前提,引导教师以高尚的情怀、清正的节操、卓越的学识,敬畏讲台、站稳讲台、热爱讲台,让讲台成为教师人生出彩的大舞台。

10.健全教师规范。制定落实《广东海洋大学教师职业守则》,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在考核、职务(职称)聘任、评优评先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坚持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牵头单位: 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校工会;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11.密切师生关系。建立健全《 广东海洋大学师生会制度》,规范教师答疑、师生研讨、导师制、学徒制等的实施、考核与绩效管理;完善教师工作量核算和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坊,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牵头单位: 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责任单位:各学院)

12.促进教师成长。面向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等教学基本功培训;组织讲课比赛、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教学经验交流。坚持开展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对先进教师和获奖教师在职称评聘、考核及评优评先中予以政策倾斜。加大对优秀教学奖的奖励力度,比照同级别的科研成果奖进行认定和奖励。(牵头单位: 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校工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责任单位:各学院)

13.发挥荣誉激励。梳理整合面向教职员工的各类奖励奖项,制定《 广东海洋大学奖励规定 》,明晰奖励体系、等级、效用;制定《 广东海洋大学荣誉制度》,设立广东海洋大学荣誉奖章(金质、银质、铜质),奖励对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师生员工;设立荣休奖章,奖励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教职员工。(牵头单位: 党委办、校长办;责任单位:人事处、校工会)

(四)学术文化工程

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宗旨,突出源头创新,强化经世致用,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建立顶天立地育人的大学学术文化。

14.塑造创新精神。鼓励原创性研究,鼓励研以致用,鼓励潜心治学。建立科研绩效评估和跟踪反馈制度,鼓励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的成果。设立“咨政服务奖”,加大对应用性科研及其成果的支持奖励力度。(牵头单位: 科技处;责任单位:各学院、各科研机构)

15.坚守学术道德。完善《 广东海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 》,严禁伪造与篡改数据、抄袭与剽窃、重复发表、买卖论文、伪造学术背景、滥用学术权力谋取不当利益等行为。健全学术不端惩罚机制,对于认定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采取通报批评,撤销项目、奖励或者荣誉称号,降低或撤销专业技术职务,直至开除或者解聘等处罚,坚决维护学术尊严。(牵头单位:科技处;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16.促进研教融合。出台《 广东海洋大学关于促进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意见 》,鼓励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把学校科研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明确要求教师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做到教研兼顾,并把学科前沿知识、本人重要创新成果和创新心得体会引入课堂教学。明确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明确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向本科教学开放,鼓励高水平科研团队吸收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建立重要科研创新成果面向学生公开报告制度。(牵头单位: 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责任单位:各学院、各科研机构)

17.打造论坛品牌。完善广东海洋大学学术会议(论坛)管理制度,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国际国内高端论坛;办好“南海大讲堂”等学术品牌,创设“学术月”活动。(牵头单位: 科技处、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学院)

(五)海洋社科工程。以传承优秀文化和强化咨政服务为目标,挖掘海洋社科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立时代潮流,发思想先声,建设北部湾沿海地区海洋社会科学研究高地。

18.实施攀峰计划。制定《关于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2025年)》,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海洋经济学、海洋管理学、海洋社会学、海洋战略学、海洋法学、海洋文化学、滨海旅游学等学科。重点建设海洋社会科学研究院、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高校廉政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所、文学与粤西文化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外国语言与外语教学研究所、东盟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比较优势;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资源、鼓励交叉,创新联动协同攻关机制。办好《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有力提升学报影响力。(牵头单位: 科技处、研究生处、学报编辑部;责任单位:各学院、各科研机构)

19.扶持社科队伍。实施“社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攻关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遴选和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社科创新团队。实施“人文社科(含艺术)优才计划”,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统筹人才政策和资源,在教育教学、职称评聘、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修订职称聘任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和科研评价制度,建立符合人文、社科、艺术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牵头单位: 科技处、教务处、人事处;责任单位:各学院)20.推进智库建设。建设新型特色智库,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围绕文化传承与核心价值、“海上丝绸之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战略等特色优势领域,重点建设海洋社会科学研究院、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东盟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制定《广东海洋大学建设新型智库的实施办法 》,规范智库的人才引进、经费投入、政校对接、成果报送、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构建与市区党政部门内设决策咨询机构的定期沟通联络,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建言献策;增加咨政服务成果在职称评聘、科研奖励、任期评估中的权重。(牵头单位: 科技处、人事处、校长办;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六)艺术体育工程

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强化艺术、体育的育人价值,大力提升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的水平质量,建设北部湾沿海地区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的高峰。

21.实施艺术体育素质提升计划。按照向海发展原则,加强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建设,改革艺术和体育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艺术体育素质;坚持特色发展,重点打造音乐学、舞蹈编导、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表演等艺术学科方向;重点建设帆船帆板、救生、棒垒球、龙舟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队;坚持开放办学,引进学科带头人,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表演家和教练员、运动员到学校任教。(牵头单位: 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责任单位:研究生处、人事处、教务处)

22.提升艺术素养。加强校园文艺团体建设,动员社会资源参与,重点打造广东海洋大学教工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从活动场地、经费支持和教学指导等方面加强投入。加强校园艺术活动品牌建设,重点办好新春音乐会、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等艺术品牌活动;争取每年举办迎新晚会、毕业晚会、新年晚会等各类学生演出活动20场以上。(牵头单位: 中歌艺术学院、校团委;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工会)

23.塑造健康体魄。继续办好校运会、乒乓球赛、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校园品牌体育活动,提高全校体育运动水平。建立各种类型的教工健身体育俱乐部,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每位教师有一项常年坚持参与的健身运动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保障运动时间,增强教师体质。(牵头单位: 体育与休闲学院、校工会;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七)校友文化工程

以传承弘扬学校精神和奉献社会为出发点,构建开放多元的校友联络机制,将校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和创业故事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独特资源,凝聚校友、服务校友,与每一位校友携手共进,让学校成为校友永恒的精神家园。

24.凝聚校友情感。健全校友有效联络机制,完善“广东海洋大学校友信息库”,涵盖全校各层次历届毕业生学籍和就业信息;构建以年级为纽带的校友活动,以地方为纽带的校友组织,以行业为纽带的校友联谊等,力争校友可联系率达到80%以上。每年校庆日期间开展“校友周”活动,举办校园音乐会、校园摄影展、成果荣誉展览、院系校友聚餐聚会等活动。实施校友表彰制度,每年开展一次“新锐校友”“优秀校友”和“杰出校友”的表彰活动,为在校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标杆。(牵头单位: 校友工作办、校办;责任单位:各学院)

25.构建携进机创。把携手共进,共同成长作为做好校友工作的重要指引。拓展校友分享学校发展成果的多元渠道,与校友共建产学研基地及创新创业平台,建立面向校友企业专利成果转让的绿色通道;设立校友企业学生实践基地20 家以上,定期组织开展校友企业招聘专场。强化校友育人功能。设立“校友讲坛”“院友讲座”“创新创业论坛”等论坛品牌,把优秀校友的奋斗经验转化为教学育人的鲜活实践。(牵头单位: 校友工作办、校办、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教务处、科技处;责任单位:各学院)

(八)环境平台工程

强化环境育人功能,统筹规划校园文化设施,全面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热带、亚热带海洋特色的生态人文校园。

26.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广东海洋大学美术馆,对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牵头单位: 基建处;责任单位:中歌艺术学院、校团委)

27.增进文化意蕴。推进以湖光校区八大文化景观为主的校园景观建设,重点建设湖光校区前庭的“文化客厅”,逐渐增加海洋文化符号及传统文化符号,承载海洋人物、海洋历史事件、海洋习俗、海洋文学、海洋传说、海洋词汇等海洋文化形态,以及古代文化名人名言、经典道德故事、国粹艺术等传统文化形态,形成映射海洋观念文化系统及传统文化观念的广场和游园环境;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校内建筑、道路、景观的命名及学校标识,凸显海洋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牵头单位: 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九)文化传播工程

以传播学校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出发点,创新传播方式,做好文化传承,扩大国际交流。

28.突出文化传承。深入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校园传承;建立富有本校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宣传展览、比赛演出等活动。(牵头单位: 科技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29.坚持共享发展。加强校园文化辐射,有序推进校园文化场馆向社会开放。(牵头单位: 校长办;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30.繁荣文艺创作。充分利用学校举办文学、音乐、美术专业教育的有利条件,组织师生中的文艺骨干创作一批具有专业水准、体现学校精神的海洋题材文艺作品,以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油画、国画、摄影、歌曲等多种文艺形式,向师生提供可以长期流传共享的精神食粮。(牵头单位: 宣传部、校团委、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责任单位:各学院)

31.推进国际交流。办好一批国际化专业,统筹建设一批国际化课程资源,重点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招生宣传和文化交流,担当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拓展海外形象宣传渠道,通过海外师资招聘、海外招生宣传、升级学校英语门户网站等塑造学校国际形象。发挥东盟研究院的作用,宣传“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与未来指向的战略意义,宣传海洋文化的进取、探索、弘毅、开放和融通精神,促进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的文化认同。(牵头单位: 教务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责任单位:各学院)

32.提升媒体形象。制定实施《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行动方案》,整合校报、校园广播台、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资源,推动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建立广东海洋大学校园新媒体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学校网络矩阵,有序推进校园门户网、校园新闻网以及各单位部门二级网站的升级改造,有效优化校园新媒体的管理和服务;统筹建设好校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公共橱窗、展板、横幅等宣传平台;畅通学校新闻传播渠道,构建从宣传部到各单位部门,从传统媒体到网络媒体的联动宣传机制;重点策划若干专题重大新闻和系列报道,广泛传播学校好声音。(牵头单位: 宣传部;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十)制度文化工程 把建设先进制度文化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抓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服务”的发展要求,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

33.优化治理体系。落实《高等教育法》和 《 广东海洋大学章程》,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履行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等的决策咨询功能,提升青年教师和退休老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牵头单位: 党委办、校长办、规划与法规处、科技处、教务处、校工会;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34.健全制度规章。依照上级规范要求健全和完善校党委、校行政议事规则、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规则,完善学校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管理办法;严格遵守工作规则和办事流程,实行制度监督与实施问责制,以制度文化的创新和健全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牵头单位: 党委办、校长办、组织部、规划与法规处、纪委办;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35.塑造先锋堡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并实施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党建工作分类指导意见;推动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党委常委会、理论中心组学习、基层党组织书记例会、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等各项党建工作;严肃党内组织生活,认真开好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和基层党建活动,提升党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牵头单位: 组织部;责任单位:各二级党组织、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研究工作部)

36.树立正气清风。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广东海洋大学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方案》,有效防控招生录取、基建维修、招标采购、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等领域和环节的廉政风险。制定《中层干部管理工作手册》,完善机关工作人员满意度测评和年终绩效评价,加强督导和结果运用,严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的核查处理,从严从实抓好干部队伍与机关作风建设。(牵头单位: 纪委办、党委办、校长办;责任单位:各单位、部门)

三、保障措施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按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大学文化创新。

一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坚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大学文化创新,从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高度,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设立“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推进和督促各项工作落实。将文化创新发展工程纳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整体规划,与日常教学科研工作共同部署,协同推进。二是完善机制。健全完善“广东海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职能,开展文化纲要起草实施过程中的咨询论证和绩效评估。各学院和各部门根据责任分工细化落实具体计划和方案,形成校院联动、部门联动和师生联动的合力共建局面。

三是强化保障。从校友捐赠、社会募集、学校预算等多渠道募集资金,保证文化工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各学院各部门将文化创新发展工程纳入整体工作安排,在经费、人员和政策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四是绩效考核。各单位文化创新发展工程的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评估,纳入领导班子任职考核。各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执行力,真正将各项文化创新发展工程落到实处。

第四篇:广东海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暂行...

广东海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广东海洋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依据《湛江海洋大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成人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目的是培养、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实际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应注重以下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收集的能力,如调查研究、查阅中外文献和收集资料。

(二)信息利用处理的能力,如理论分析、制定方案。

(三)设计、计算、试验、绘图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四)综合、总结、提高、创新的能力。

(五)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部署工作,由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办公室承担。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各专业相关学院应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相关专业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工作。

(一)领导小组构成

由相关专业学院(系)有关领导、有关系主任与指导教师等人员组成。组长由院长(系主任)或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副系主任)担任。

如需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建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则应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或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组建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并履行其职责。

(二)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召开动员大会,根据专业的特点,安排毕业论

文(设计)工作。

2、遴选并安排指导教师。

3、审定和落实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4、检查、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6、向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办公室报送指导教师名册及论文(设计)写作答辩计划。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应符合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综合训练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题目可以是教师的科研课题、科研单位的实际问题,也可做假拟题目。对于某些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生,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选题目,报领导小组组长审定。不论何种题目,都要求学生能得到全面综合训练。

(二)对于季节性较强或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酌情提前准备。

(三)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提前报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审定后,及时向学生公布,并报送教务处备案。

(四)选题原则

1、课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

2、课题要紧密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和教学实际,体现应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3、课题的份量要适中,不宜过大,应以中、小型课题为主,但应有足够的内涵,要有充分的资料、文献、数据作依据,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或者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对于需要两个以上学生共同完成的课题,要明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和应撰写的论文或设计报告,同时也要使学生了解整个课题的情况。

(六)允许学生在相近专业选题,提倡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互相合作,以及组织研究人员,基础课教师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七)课题的分配采取学生自选与领导小组分配相结合的办法。课题一旦确定,一般不得中途更换。如因特殊情况需变更,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报领导小组组长批准。

四、指导教师的遴选及其职责

(一)指导教师的遴选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各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根据选题情况确定。指导教师一般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外科研、生产等部门的指导教师一般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初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应在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经过至少一年的辅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后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换。指导教师每批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宜太多,一般不超过12人。

外聘指导教师需向所属专业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提交有关资料,包括毕业文凭、职称证书、所在单位的聘用证书复印件,个人简历以及所在单位推荐信等,待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后送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办公室备案,方可开始工作。

(二)指导教师的职责

1、根据所要指导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生的实际,作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计划,准备有关

资料。

2、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向学生下达任务书,明确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目的,任务和要

求。

3、指导学生拟定毕业论文(设计)进展计划,说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4、指导文献阅读,方案拟定与选择、试验设计、观察记录、数据处理、设计说明书和论文(设计)撰写等

工作。

5、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既要耐心、细致、严格要求,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应着重启

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创造精神,培养学生严肃、严格、严密的“三严”作风,要寓职业道德教育

于学生的论文(设计)过程中。

6、做好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检查、督促、指导和答疑工作,掌握进度,保证质量。

7、结合学生在整个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作出初步评审,指导

学生参加答辩。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应少于10学时。

五、对学生的要求

(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在不能满足意愿时,要服从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的调整和安排。

(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工作,经常向教师汇报情况,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着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严格遵循科学规律,遵守科研道德,不得弄虚作假。

(三)自觉遵守各项纪律,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

(四)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规范的要求,撰写论文(设计)报告。文科毕业论文的字数一般为8000字左右;其它学科类的毕业论文一般为6000字左右;毕业设计除提交设计图纸外,还应有4000字左右的设计报告;标点符号算1字。论文(设计)报告要按照规定格式用计算机统一打印装订。

(五)做好答辩准备,按时参加答辩。

六、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一)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学生必须进行答辩。

由本科专业各相关学院负责成立答辩小组,包括小组成员的审核、组长的确定,并向继续教育学院报送答辩小组组成名单。如需继续教育学院组建答辩小组的,须经继续教育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批准。外聘人员需提交相关材料,如毕业文凭、职称证书、所在单位的聘用证书复印件、个人简历以及所在单位推荐信等。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的职责是:审阅学生毕业论文,拟定答辩提纲,组织答辩工作,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二)答辩前,指导教师应逐一评阅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出初步意见,在答辩小组中传阅,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语语义要鲜明突出且言简意赅,用词用语准确。具体要求是评语要指出论文(设计)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新颖,论据是否翔实、是否充分,理论与实践联系是否紧密,结构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畅等。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拟定质疑题目,范围一般限于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答辩的日期,原则上按论文(设计)写作答辩计划执行,需确定具体日期或更改日期的,由相关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商定。答辩日期须于答辩前10日公布并通知学生及答辩小组。

(四)凡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的同学,须自始至终在毕业论文答辩现场,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答辩现场均要求使用普通话。

(五)答辩程序:首先由学生简要汇报所做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时间约15分钟),然后进行答辩(时间约15分钟)。答辩完毕,主持答辩的教师给学生扼要指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中的优缺点。答辩结束后,答辩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写出评语并由答辩组长签名。

(六)凡两人以上共作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分别进行答辩,分别记载成绩。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评定

(一)评定毕业论文的质量依据

1、观点的新颖性。从选题对社会实践及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来判断其观点是否符合相关原理、规律,是

否具有新意。

2、论据的确凿性及丰富性。一方面要把握论文(设计)所用论据的客观性、准确性,另一方面还要分析论

文(设计)所引用的论据是否充分,引用了传统原理、理论、名人名言、数据图表、案例等中的哪些论

据。

3、论证的逻辑性及深度。论证的逻辑性主要从论文引用的论据说明观点上是否做到推理严密、层次清晰来

判断。逻辑性强的文章推理与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推断准确无误、思维严密细致、条理分明、一脉相承

。论证的深度主要是看论文对观点是否进行了深入理性的分析,对各个论据是否进行科学地加工、综合。作者是否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是否具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理论联系实际是否紧密等诸多方面来判断。

4、结构的完整性。一般说来,论文的结构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大的构成部分,有时把

分析问题分成“存在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两个部分。

5、表述用语的准确性。这一质量标准,从用词是否恰当、是否通俗易懂,语义是否鲜明突出、用语是否简

洁明确来评定。

(二)论文成绩评定与等级

通过审阅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资料阅读和综述、实验或计算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能力和工作作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和水平及答辩情况,参考指导教师的评审意见,进行全面评价,并评定成绩。

评定成绩要严格按照要求,实事求是,逐个审核,对及格以下的成绩以及优秀的成绩要反复审查,保证正确。获优秀论文(设计)的学生比例应不大于该专业学生总人数的15%。发现成绩分布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时,继续教育学院和学校教务处有权重新组织审查。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五级记分法,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1、优秀

选题新颖,观点有新意、有独到的见解;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技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全面、深刻,中心突出;论据翔实,撰写合理得当;文笔流畅、表述准确,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章打印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论文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或对学术参考价值强;在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流利、清晰、深刻。

2、良好

观点具有新意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论文科学性强;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及技能;分析问题全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论据充分、层次分明;文章打印规范、标点符号运用正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或学术价值;回答问题正确、流利、思路较清晰。

3、中等

观点正确,有一定的新意;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较全面,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论据充分、层次清楚,逻辑性较强、结构完整;语句通顺,打印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或学术价值;回答问题正确、清楚,思路较清晰,无原则性错误。

4、及格

观点正确,能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欠全面、深刻,中心基本明确,论据较充 6 分,层次尚清楚,语句基本通顺。在答辩中回答问题思路还算清楚,虽有错误,但经提示后能回答上来。

5、不及格

凡属以下情况之一者,为不及格。

第一、选题不在本专业本科论文范围之内的;

第二、理论上有原则错误,或基本上没有掌握已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文章无中心,主要理论短缺、失真,或

论据、论点,结论不相一致,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较差的;

第三、逻辑混乱,文字表达能力差,语义不清,字数严重不足,打印不规范,格式不符合要求,以致使论文

看不明白的; 第四、内容抄袭他人成果,或由他人代写的;

第五、在答辩中回答问题有原则性错误,经提示不能及时纠正的。

凡报告书及答辩表现都优秀的,可评为良好以上;报告书及答辩表现中有一项不能评为优秀的,成绩

一般评为中等或最多评为良好;报告书及答辩表现都合格的,可评为及格;报告书及答辩表现中有一

项不能评为合格的,成绩评为不及格。

八、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设计)定稿的格式参见《湛江海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相关表格使用海洋大学统一表格。

九、工作总结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要认真进行总结。总结本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执行学校及学院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取得显著效果的做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并对学校及学院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连同毕业论文领导小组的工作总结于答辩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交继续教育学院教务办公室保存。

十、本办法由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解释。

第五篇:企业电动车管理规定

电动车行使安全管理制度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电动车辆的使用安全及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车辆管理总则:

1.公司为员工提供电动车存放区,员工应按指定点存放。

2.车辆存放时尽量上锁、防止车辆

3.在驾车前应该仔细检查车辆是否有剐、蹭、碰撞、损坏、配件失窃、电量是否充足、轮胎充气是否合适等有关情况,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维修或处理。4.做好车辆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持车况良好。

5.在行车过程中,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做到安全驾驶,避免发生违章事故,避免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

.6.车辆使用后必须停放在指定位置。

6.每天给车辆充电,时刻保持电量满格。

7.电动车上路时避免带人行驶。

8.必须戴安全帽行驶。

9.五、车辆的维护保养

2.每月20日各班组长必须集中对所有车辆进行整体维护保养,并对车辆进行清洗。

3.电动车在使用前应注意检查车况是否良好,如轮胎气压是否充足,前后刹车是否灵敏,整车有无异响,螺丝是否松动,电池是否充足电。

4.在车辆刚启动时,应缓慢加速,避免瞬间急加速损伤元器件。

5.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行驶中应尽量减少频繁刹车、启动,以节省电能。行驶中刹车时应松开调速把,以免损害电机及其它机件。下车推行时,应关闭电源,以防推行时无意转动调速把,车子突然启动发生意外。

6.充电时应注意,不要使用其它品牌的充电器,每个品牌的充电器与电池的性能是相匹配的,只有专用充电器,才能达到最佳充电效果。

7.充电器内含高压线路,不要擅自拆卸。充电时,充电器上不要覆盖任何物品,应放置于通风处,同时注意防止液体和金属颗粒进入充电器内部,防止跌落与撞击,以免造成损伤。

8.长期不用时,尽量每过一个月充一次电,要将电池里的电充满后存放,防止电量不足的状态下存放。

9.充电时要用配套的专用充电器。因电池配方与工艺不同,对充电器的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哪一种充电器充什么品牌的电池可以充满,都不尽相同,所以,不要混用充电器。

10.充电时,充电指示灯显示满电时不要立即停止充电,应再浮充2-3小时。

六、违规处罚及事故处罚

1.对所使用车辆各系统疏于观察及检查造成零件损失的一次扣掉0.5分。

2.车辆在夜间和节假日不按指定地点停放,一次扣除0.5分。

3.车辆造成损失或失窃,由保管人自行负责,一次扣除2分。

3.在车量停放区域骑坐于之上休息,一次扣除0.5分。

4.钥匙既没有按时归还,又没有提前说明,一次扣除0.5分。

5.未办理手续私自使用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保管人自己解决,一次扣除1分。

6.用于非工作用途(比如:擅自骑回家)一次扣除1分。

7.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罚款的,使用人承担一切责任,一次扣除2分。

8.在公务途中,非自身原因造成的各类事故及损失可以免除当事人责任。

9.当遇到交通事故及车辆损坏时及时上报公司领导,可根据事件轻重酌情处理。

10.带人行驶,一次扣除1分。

11.未戴安全帽行驶,一次扣除1分。

12.酒后驾车者作除名处理。

为保证服务品质,达到五星级质量标准,现酒店购置两部电瓶车作为宾客代步工具,由礼宾部作为保管,并制定使用规定如下:

(一)驾驶人员守则(1)遵纪守法、服从管理,严格遵守酒店的各项规章制度;(2)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维护酒店资产,做好本职工作;(3)熟读《使用说明》和《维修手册》,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守则操作和维护;(4)电瓶车不得开出酒店区域,不得交给非专业人员试驾,(如遇客人要求试驾,我们应该礼貌拒绝),若发现员工搭乘电瓶车者,将按照前厅部奖罚制度给予行李员警告处理。(5)时刻保持车辆的完好与整洁,停运后立即存放于规定位置停放,不得将其停留在其它位置过夜;(6)时刻铭记酒店服务的宗旨,文明驾车、礼貌服务;(7)坚持原则、有礼有节,如遇酒店内部员工强行搭载时婉言谢绝,维护良好的服务形象和待客的原则;(8)尊老爱幼,文明用语,以自己体贴入微的服务传递酒店对客人的关爱;(9)服务时段内电瓶车原则穿梭于酒店的各个车场,遇到需要帮助的客人时立即提供服务。送达目的地(酒店停车场各区域)后,礼貌向客人告别。(10)晚上用餐时,不得两人同时就餐,用餐时间不得超过三十分钟。(11)行李员在与客人的车辆同时转弯时应礼貌谦让,不得与客人抢占车道。(12)为了行驶安全,行李员在过弯道和过减速带时,注意减速;在平时的驾驶过程中,注意保持正常的速度,不得超速行驶,更不得飙车。

(二)领用与管理(13)电瓶车为酒店资产,由礼宾部统一负责管理。(14)电瓶车钥匙一车一把,由礼宾部当班人员负责保管。(15)电瓶车只限于当班人员领取,使用完毕后归还,司机由礼宾部人员兼当。(16)电瓶车选定于酒店宿舍专用停车处固定停放,每天由行李员负责充电、监督检查。

(三)使用与保养 1.使用:(1)电瓶车实行24小时服务制;以方便接送客人往返酒店大堂与停车场各区域。(2)电瓶车的操作严格按《使用说明》和《维修手册》规定的程序进行,严禁违规操作。(3)驾驶员上岗前必须熟悉《使用说明书》,并经过培训和人事部考核合格后方可驾驶。非专业人员和考核不合格者严禁驾驶。(4)按照“专人专车”的原则,当班行李员使用自管车辆,非特殊原因或未经部门主管批准,车辆不得调换使用。(5)车停运后,除保养、清洗外,必须摆放于固定的位置,不得随意停放于酒店的其它区域。(6)车仅限于往返酒店大堂与停车场之间接送车位停放比较远的客人(六座车乘坐人员限于六人;八座车乘坐人员限于八人)。严禁超载和乘坐本酒店内部员工。2.保养:(1)保养是确保电瓶车正常运行和酒店资产安全保质的先决条件,驾驶人员和部门管理者接受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外,还应该注意平时的清洗保养,驾驶员在使用电瓶车前必须仔细清洁,电瓶车在使用三到四天后应干净冲洗。(根据具体车况而定,只要车辆卫生不符合标准,应立即清洗)日常做好维护及保养工作,平时没有使用时要用车布遮好。(2)电瓶车保养注意事项: a)电瓶车每天使用完后保持充电状态; b)蓄电池需定期添加工业蒸馏水或纯净水; c)添加蒸馏水应在充电完成后进行; d)保持蓄电池表面清洁,定期清理表面的灰尘和沙粒; e)保持蓄电池表面干燥,防止表面电源触头生锈; f)如遇蓄电池表面电源触头生锈结块,可用60度左右的热水冲洗,清理完毕应立即擦干并涂上润滑油。

下载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海洋大学湖光校区电动车管理工作方案(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