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800字)
一、观察物体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3的联系。的。
形状。
发展空间观念。.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
反思:学生能自主观察出长方体、正方体、球从三个面看到各是什么样的。但对于练一练第三题部分学生想象不出对面是什么图形,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拿一个长方体做上标记动手做一做,剪一剪,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能力。
二、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3、在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准备:奥运录像片段或相应的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反思:新授之前,有的学生能写出连加竖式的格式,有的学生写成两个竖式,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连加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反思:本节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教学开始时,便通过一个动画很好地复习了这部分内容。随后又通过一个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发现、掌握运算顺序。
新授之前,学生把连减的格式迁移到加减混合,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加减混合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
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
的写法。
教学过程:
反思: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上节课基本相同,就是多出一项有的孩子总忘记括号。尤其是算式类似,就差一个括号这类题,错误率更高,这就更考验孩子们的细心与耐心,当然也考验老师的耐心与正确引导。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应用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
结合。
2简单问题。
反思:
一、加强计算的练习,提高正确率,二、教学多与实际生活相第五课时套圈游戏 教学目标:、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卡片或模型、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教学重点:
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辑思维能力。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逻教学设计:
反思:以套圈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都能说出套中哪两个得分最高,套中哪两个得分最低,但对于开放性的不知道第三次的得分,来估计谁得分最高,谁最低,学生有难度,想不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考虑全面。
三 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的意义。
2、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教学过程:
反思:通过一节课新授,学生能根据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读作易出错,多加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会列乘法算式了,但对“几个几”的理解困难,需看图让学生多说一说这幅图表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表示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花片、摆三角形等数学学习活动,经历2、3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2、3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我想口诀不是背的,是用的,不能光死记硬背,理解口诀的意义是关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正方形的数学学习活动,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和编儿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上节课2、3口诀的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就较轻松得出及理解4的口诀,大部分学生自己能探索出4的口诀。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自己能探索出5的口诀。还让学生明白当乘数每增加1时积就会增加5,另外还让学生掌握如果哪句口诀忘了怎么办,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5的口诀。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口诀的应用
重点: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就较轻松探索出6的口诀,大部分学生自己能探索出6的口诀,体会成功的喜悦。个别学生在书写口诀时容易把中间的十落了。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有关加碱及乘法的综合练习。
3、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意识。
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有关加减及乘法的综合练习。难点: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能发现第一盘水饺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计算,第二盘加数相同所以能用乘法计算,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概念。
四 角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
3、会用直尺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准备:小棒、直尺、活动角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出角,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也能够画出来。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如何画角,需要学生们牢记。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3、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拨一个角,其他同学逐个判断并说明理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在制作直角时,做出的直角并不是很规范,没有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评价。学生画出的角不是很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五 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教学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亲身体会任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会动手平均分成几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除法这种运算,知道了平均分的时候,求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去计算。知道了除法算式怎么读、写。
注意强调读法当中是“除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
难点:理解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初步感悟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习的是除法的第二种含义,要让学生知道2种情况下都要列除法算式。要让学生们记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复习其它三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个别学生对除法的2种含义掌握的不好,需再深入的讲解并多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适的条件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学了除法之后,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道到底该用哪种运算。这点需要再重点讲解。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简单实际问题,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口诀求商较简便。
2、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愿意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计算除法。
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教学反思 个别学生对除法算式还不熟悉不能正确的列出算式,需加强乘法和除六 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数一数、用相同颜色的花片表示菊花的数量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类统计的作用,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教学重点: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学生能自主完成统计及提出简单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2、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
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中。
计图中。
、积极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能完成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象形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需要认真观察,细心的去数数,有些学生由于粗心得不出正确的统计结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根据整理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并让学生体验”正”字方法可使记录简单明了.难点: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并让学生体验”正”字方法可使记录简单明了.教学设计过程:
第二篇: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
测量单元,数学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1—3页 第二课时:4—5页,第三课时:6页,第4课时:7页“量一量实践活动”。
测量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 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3、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在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加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知道1米=10 分米 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第二单元 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育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数加、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减法估算的过程,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会进行100以内加、减法估算。
3、能运用100以内加减的技能解决简单问题,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
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思考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简单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的计算,以及百以内加、减法及其混合运算的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安排了四课时。第1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先呈现了付有数学信息的情境图,要求学生列式并自己试着算一算,介绍了笔算加法;第2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设计了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先呈现的是竖式,然后才呈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第3课时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估算及复习,结合加收旧电池,进行估算的练习,在验证估算结果的过程中复习计算方法;第4课时为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安排了设计乘车方案的内容,情境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图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教学时,要引导
学生根据发现的信息,设计不同的乘车方案,并能分辨出哪一种乘车方案最合理。
两位数减两位数也安排了四课时。第1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呈现了北京申奥的情境,计算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列式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并呈现了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第2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材是以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呈现了竖式,然后才讨论算法的多样化;第3课时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估算及复习,以小明还有多少张邮票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在检验枯算结果准确性时复习了计算方法;第4课时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猜猜看的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加减混合安排了三课时。第1课时为三个数连加的计算,教材设计了小红和小玲进行拍球比赛,每人拍了三次,计算每个人拍球的总数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过程,并体验算法多样化;第2课时三个数连减的计算,设计了一百元买两件物品还剩多少元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选择合适的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为三个数的加减混合计算,设计了松鼠采松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计算方法。
单元最后安排了复习,对学过的加、减法及混合运算进行整理和综合练习。“套圈游戏”是一节玩中学数学的实践活动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做套圈游戏,每人投三次,分别记录每人套中的分数。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用数表示事物的合理性,能够根据实验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 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3 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4 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数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法估计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能发现加法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培养估算的意识,初步体验估算在生活和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综合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会进行简单的数学思考。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丰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3、激发学生爱祖国情感和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息。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再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会选择自己欢的计算方法。
3、在用多种方法计算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息。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减法估算的过程。
2、能比较熟练的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发现减法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3、培养估算的意识,体验估算在生活和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过程,体验算法法多样化。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书的连加,学会灵活的进行计算中的错误。
3、在与学生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过程,体验算法法多样化。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书的连加,学会灵活的进行计算中的错误。
3、在与学生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动画或图片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习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能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及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课题:百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3、在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奥运录像片段或相应的故事图片。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活动探究。
课题:百以内数的连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教学目标: 26、27页。
1、在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连减的计算方法。经历自主探索
三个数连减的计算过程。
2、会用连减的计算方法,灵活的进行计算,能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带有商品价格的小商品。
课题:百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动画或图片
27
课题: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复习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习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能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及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1
课题:实践活动――套圈游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全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第五单元《角的认识》
课题 《角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35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四根小棒、活动角、红领巾、折扇、表盘等。
37
第六单元 表内除法
(一)课题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由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体会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够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
课题 认识除法(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教学目标:
65页。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44
课题 认识除法(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6、67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投影片,学具花片等
47
课题 认识除法(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第七单元 统 计
课题:统计天气情况(案例一)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中。
3、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整理,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50
系。
52
课题:统计天气情况(案例二)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8、7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中。
3、通过对天气情况的整理,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56
59
课题:调查你最喜欢的儿童节目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0--81页。
1、经历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根据整理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61
课题:观察年历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2--84页。教学目标:
1、经历现实生活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2、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将数据按要求进行整理,记录在复式统计表中。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统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4
66
课题:摸球游戏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5页“摸球游戏”。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过程,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实验、推理活动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是、有条理的思考。
3、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准备: 两个箱子(分别标上号码),1号箱子里放3个黄色乒乓球和3个白色乒乓球,2号箱子里放6个黄色乒乓球,拍一张小商店货架上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的照片,67 68
第八单元 时、分、秒 课题:时分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6-89页。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情境,经历认识时和分的过程。
2、了解时刻的含义,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结合具体事例和实践活动,感受1小时、1分钟的时间。
3、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钟表或模型,每小组准备一个小钟表。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三篇:2015年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精选
2015年最新冀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案(精
选)
一、观察物体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反思:学生能自主观察出长方体、正方体、球从三个面看到各是什么样的。但对于练一练第三题部分学生想象不出对面是什么图形,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亲自拿一个长方体做上标记动手做一做,剪一剪,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能力。
二、加减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的估算、计算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3、在于同学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
教学准备:奥运录像片段或相应的故事图片。
教学过程:
反思:新授之前,有的学生能写出连加竖式的格式,有的学生写成两个竖式,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连加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反思:本节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因此在教学开始时,便通过一个动画很好地复习了这部分内容。随后又通过一个动画,形象地演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发现、掌握运算顺序。
新授之前,学生把连减的格式迁移到加减混合,新授后学生能明白算理,加强学生加减混合竖式的准确度及规范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包和鞋的问题情景,经历自主尝试连减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过程。
2、了解小括号的重要作用,会计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试题。
3、在与他人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增强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重点: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
的写法。
教学过程:
反思: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上节课基本相同,就是多出一项有的孩子总忘记括号。尤其是算式类似,就差一个括号这类题,错误率更高,这就更考验孩子们的细心与耐心,当然也考验老师的耐心与正确引导。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混合运算应用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估计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
反思:
一、加强计算的练习,提高正确率,二、教学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第五课时套圈游戏
教学目标:
1、经历做游戏、记录数据、提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2、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带有分数的几种小动物卡片或模型、套圈儿、统计表、小红花 教学重点:
会把游戏中的数学信息进行整理,能根据游戏中的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应用,激发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
反思:以套圈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都能说出套中哪两个得分最高,套中哪两个得分最低,但对于开放性的不知道第三次的得分,来估计谁得分最高,谁最低,学生有难度,想不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考虑全面。
三 表内乘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乘法的意义。
2、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
算式。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教学过程:
加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难点: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教学设计:
学生会列乘法算式了,但对“几个几”的理解困难,需看图让学生多说一说这幅图表示几个几,体会几个几表示的意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花片、摆三角形等数学学习活动,经历2、3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2、3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通过“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键,在游戏中熟练是载体,让学生理解每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摆正方形的数学学习活动,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4的乘法口诀。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和编儿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难点: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口诀,大部分学生自己能探索出4的口诀。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归纳过程。
2、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根据图意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白当乘数每增加1时积就会增加5,另外还让学生掌握如果哪句口诀忘了怎么办,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理解5的口诀。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2、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计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归纳6的乘法口诀,熟记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口诀的应用
教学设计:
生自己能探索出6的口诀,体会成功的喜悦。个别学生在书写口诀时容易把中间的十落了。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真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进行有关加碱及乘法的综合练习。
3、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进行有关加减及乘法的综合练习。
难点:在解决有关以图代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考意识。
教学设计:
大部分学生能发现第一盘水饺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计算,第二盘加数相同所以能用乘法计算,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概念。
四 角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难点:
会用直尺画大小不同的角。
教学准备:小棒、直尺、活动角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出角,学生们比较容易理解,也能够画出来。角各部分的名称及如何画角,需要学生们牢记。重点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经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3、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会在方格纸上画角。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拨一个角,其他同学逐个判断并说明理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学生在制作直角时,做出的直角并不是很规范,没有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评价。学生画出的角不是很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五 表内除法
(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教学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动手分一分,让学生亲身体会任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重点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平均分成几份是什么意思,会动手平均分成几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表示的过程,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初步体验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情境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计:
份是多少要用除法去计算。知道了除法算式怎么读、写。注意强调读法当中是“除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是第二种分法”,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而且知道这种分法与第一种分法是紧密联系的。
难点:理解第二种分法的含义.初步感悟到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教学设计:
除法算式。要让学生们记住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复习其它三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个别学生对除法的2种含义掌握的不好,需再深入的讲解并多加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3、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条件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问题,写出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适的条件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点需要再重点讲解。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简单实际问题,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口诀求商较简便。
2、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愿意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计算除法。
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发现情景图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2、选择适当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过程:
个别学生对除法算式还不熟悉不能正确的列出算式,需加强乘法和除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六 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数一数、用相同颜色的花片表示菊花的数量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分类统计的作用,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教学重点: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用花片表示某种物品的数量,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卡片。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2、3、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中。积极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能完成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需要认真观察,细心的去数数,有些学生由于粗心得不出正确的统计结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经历把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根据整理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并让学生体验”正”字方法可使记录简单明了.难点: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并让学生体验”正”字方法可使记录简单明了.教学设计过程:
的活动,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本着这个原则,我在设计上,通过学生分组查、合作交流、小组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这节课小来学生们按我的设想表现的非常好。
七 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理解、掌握7的乘法口诀。
2.记住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相关的乘法计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验自编口诀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会编7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乘法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学生们上学期学习口诀的基础上,能够很快总结、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但同学们在用7的口诀计算出发是普遍较慢,需加强口诀的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理解、掌握8的乘法口诀。
2.根据已有的推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编乘法口诀,再小组规范。
3.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编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乘法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来归纳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效果比较好。
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推理能力,通过备学让学生自己编9的乘法口诀再小组规范。
2.能够熟记9的乘法口诀。
3.用口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编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乘法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们自主尝试总结、交流9的乘法口诀。学生们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3.在用已有生活经验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方案:
反思:本课学生对于一倍量还不是特别了解,教师应该强调一倍量,这样学生就容易分组了。
八 探索乐园
排列规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课前准备:圆、正方形、正三角形图片各3张,每人“3×3”的方格纸1张。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们在课桌上、在九宫格里摆图形,让学生经历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进去。个别学生在九宫格里按每行每列的图片各不相同排列时排不出来,还有些学生排出来了但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
荐荐小初学二
数数
学学
教教
案案案
[1000(800 [1000
字字
])荐生活中的数学教字] 荐人教版初一上数学教案(全册)[1500字] 荐工程数学教案(500字)
第四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2千克和克|冀教版
《千克和克》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认识《千克和克》一课。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1千克和1克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新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有多重,现在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吧!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一根火腿肠40克
生3:一袋茶叶400克
生4:一袋面粉25千克
1、猜一猜:
(1)
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
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
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g)。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的第1、3
个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操作准确地建立1克的概念。
(3)通过对实物掂一掂,自主地感受1克的概念。
第二步:认识千克(kg)。
1.提一提,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有多重。
2.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第2、4个目标:
(2)通过实际测量、操作准确地建立1千克的概念。
(4)通过对实物掂一掂,自主地感受1千克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几千克的表象。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砂糖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用不同质量单位的秤测量两包砂糖的重量。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此环节达成了目标分解中第5、6个目标:
通过用不同质量单位的秤测量2袋砂糖的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并归纳出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2、课外练习:
购买物品
估计重量
实际重量
(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和克
Kg
g
1千克
=
1000克
《千克和克》说课稿
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小学
李畅
第五篇:冀教版一下数学教案
冀教版一下数学教案:《100以内数的组成》
葛民学校刘章彰执教(2018年3月14日星期三早上)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页、20页。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讨论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并理解10个十是100的过程。
2.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在解决趣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课件展示十个一是一个10的过程。
二、趣猜导入。认识10个十是一百
1.趣味猜:谁来猜猜这一捆小棒是多少根呢?
生:10根。(晕,都是学生自己捆的怎么是10根呢?)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猜到是10根呢?
生:我们以前都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真的是10根吗?数一数吧。
2.巧动手:怎样做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30根?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刚才大家摆得都非常认真。谁来说说你怎样做的?
生1:我是把10根放在一起,放了3堆。
生2:我是每10根捆成一捆,捆了3捆。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很好,像刚才这位同学做的,一捆是10根,也就是一个十。两捆是2个十根,也就是20根。那么,三捆是几个十根?是多少根?
生:3个十根,是30根。
师:对,“3个十是30”。(板书:3个十是30)3.拓思维:在“3个十是30”的基础上继续讨论: 4捆是几个十根,是多少根?6捆是几个十根,是多少根? 4.提出“10捆是多少根”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最后得出:10个十是一百。
师:那么10捆是多少根呢?
生:10捆是100根。
生:我是数出来的。一捆是10根,2捆是20根,3捆就是30根,40根,50根,60根,70根,80根,90根,100根,10捆正好是100根。5.练习
三、总结:100以内的每一个两位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板书:100以内数的组成 1个十
10个一 3个十是30 5个十是50 10个十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