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21: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

第一篇: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

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

叶 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终身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兼任过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多项学术职务。首创并主持“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建设20余年。“生命·实践”教育学自2004年正式提出,经10余年创建历程,已走过了自己的初建年,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条。“教育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概要式表达,它是中国教育学百年建设的当代成就,是华东师范大学几代教育学人的接力成果,也是叶澜教授三十余年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创造。

一、关于教育的三大信条信条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的总述。教育的直接对象永远是一个个具体的、有生命的个体。忘记、忽视或抹杀对象的生命性,就没有真实的人的教育,就会异化为驯兽。教育起源于人际交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与学的内容是教育最基本的元素。教育需要“爱”,人的教育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直接沟通才能整体实现。当代信息技术再发达,都不应也不可能以代替教师为目的,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教育中的“仁”,是教育的人性要求。当代社会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同时要警惕信息技术的异化。信条二教育通过“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实现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体现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特质。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是什么的中国式表达。“教天地人事”是用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财富,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教育中认识外部世界,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等重要的基础性任务。“育生命自觉”是教育中指向内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使命。“生命自觉”主要包括:热爱生命和生活,悦纳自我,具有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具有反思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在人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信念和能力,具有策划人生、主动把握时机、掌握自我命运的意识与能力。“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应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全程,是教育活动相互包涵和转化的内外关系。两者不可分割,舍其一,则不成为完整的教育。“天地之道”与“人事之道”最后融汇、达于“人心之道”,三“道”各有其内在逻辑,又相互丰润。基础教育是为人生打好底色、形成底蕴、认清底线的重要养成阶段,是人生幸福和社会公民养成的关键时期。信条三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实现其社会功能。教育是人类和社会“更新性再生产”活动。社会发展要求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社会教育力”的集聚与提升。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重建式回答。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心脏”,是人类社会吐故纳新的更新性再生产,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支撑。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事业,一个社会不能不尊重教育,教育坏掉的社会是可怕的。终身教育是衡量当代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它以促进人的多方面终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更富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的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化入人生全程和社会各域的社会教育力为特征,体现于人人、时时、处处、事事。

二、关于学校教育的五大信条信条四学校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的生命场,提升学校的生命质量是学校变革的深层次诉求。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学校是什么的当代回答。学校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工厂,也不是后现代视野里的“监狱”,而是师生开展教育活动、共生共长的生命场。从“大工厂”转换为“生命场”,从“塑造人”转换为“成就人”,提升学校生命质感,是学校变革的深层诉求。学校生命质感通过学校时空、整体活动和活动主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学校时空方面,学校时间的配置以生命成长的节律为依据,与自然变化相适应,按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而区分。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时间效率的第一标准。目前,“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率先探索、研究的“四季系列活动”,以儿童成长节律为基础、以四季节气为轴线,是一个充满融通的深度创造,正在逐渐形成学校新的“节语”和生命节律。学校空间的配置必须顾及师生生命安全和多方面发展、开展教育活动、满足交往与表达的需要,并注意空间分隔的固定与灵活、功能的通用与专用等区别。学校空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理念的空间存在形态,也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大学问。学校时空在有限中包含无限的延伸可能,在循环往复中实现生命的螺旋式、沉积式和阶段式发展。学校充满成长气息,在那里能听到生命拔节的最美声响。“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构成,学校中的“领导与管理”由不同层次和方面的责任人合作承担。学校中每个成员的积极主动与合力形成,是提升学校生命质感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学校的转型性变革的方向是:“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和整体融通”,这是新型学校内在气质的整体表达。信条五学科教学和综合活动是学校教育特殊性的体现,是师生在学校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学校生活的基础性构成。这是“生命·实践”学派对学校最大量存在的日常、基本活动之概括。在学科教学方面,教学改革需要深度开发学科内含的育人价值。学科教学是学生人生中超越个体经验束缚、跨进人类文明宝库的捷径;是综合理解人类各项社会活动,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当前淡化学科的背景下,要保持清醒,坚守基础教育对人类文明传承和个体生命成长的基础价值,做好最基本的学科教学。深度开发各学科内涵的独特育人价值,包括:符号系统、发展历史、未知领域,知识要素、杰出人物、前沿问题,结构体系、社会贡献、多元观点,内在逻辑、人类价值、探索方向,研究方法、学科精神和不同可能等。只为应对考试而进行的教学,是学科教学的异化。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课堂教学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主次、中心和边缘的关系,而是协同依存、交互反馈的合作共生体。课堂教学还是一种生活。师生、生生、群体与个体随教学需要而发生多重角色体验,用多种方式学习,情感体验始终伴随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倾听与表达、赞赏与帮助,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综合活动和学科教学各有其教育价值,不是非此即彼的“对头”,也不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为综合活动提供发现、研究新问题的基础能力和保障,学科界限在综合活动中打破,而不是在教学中打破。综合活动的跨界,指其可突破学科之界、学校行政组织之界、校内外空间之界、学期与假期之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相对自由的天地,既是学生体验成长的天地,也是教师研究创造的天地。综合活动的主题和项目,可来自社会生活、自然世界、传统文化、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可从多角度切入开展。综合活动在灵活、多样的同时,需要学校作出系统化统筹。每项具体活动,从项目确定、活动策划,到组织开展中的问题解决与调整、小结反思与再策划,应更多让学生主动承担,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班级建设和学校各项活动,是开展综合活动的基础。班级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是学生满足同龄人交往与合作、在群体中发展个性、以个性丰富集体等社会化过程之温暖家庭。不能把综合活动课程化。要警惕美国式课程概念、走班做法等带来的偏差和误导。信条六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这是“生命·实践”学派对学校教育活动复合主体之教师的基本认定。教师不是服务者,不是简单的传递者,他是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大量的草根阶层,虽不显赫,但关系到个体、民族、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教师平凡但不庸常,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因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而自卑,自尊、自爱是教师发展的心态前提。不尊重教师的社会是没有希望和明天的社会。教师在日常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用创造性的工作实现自身成长;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研究性变革实践是将学习、思考、策划、实施、反思和重建贯穿教育全程的实践。信条七每个人都得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学校中的学生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具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责任人,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构成。“育生命自觉”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主动性始。这是“生命·实践”学派对学校教育活动复合主体之学生的基本认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最具有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自尊、自信、自主是“生命自觉”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对他们的发展有基本要求,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学生群体会有共同的需要,但差异始终存在。差异是教育活动的资源,不是必须消灭的“敌人”。有差异的发展是教育之常态。兴趣是开启学生心灵世界大门的钥匙,但教育最终要使他对学习、研究和自我发展有兴趣。感性刺激是通往心灵世界的起点,但教育不能停留于此,停留于此者,不是教育,而是迁就、是误人子弟。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各项必须、合适的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渐生成主体意识和主动应对环境、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才可能成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公民,成为实现自己抱负、创造有意义的、充实幸福人生之个人。信条八用创造学校新生活的理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使师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动创造者。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未来,它就在当下创造生命成长的、丰富的各项学校活动中。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贵在日常、持续的生长式积淀中。教育与生命成长相同,是一个长期、逐步过渡、阶段性跃迁的慢的事业。教育忌浮躁、跟风、突击、运动、竞争、赛事频频、虚荣和浮夸。学校创造的性质是教育创造,不同于社会其他行业的创造发明。它是为生命发展、新人培养而作的研究,是对已有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育习俗的改造,是对学校新问题的答案寻找,也是具有教育学意义的创造。@zero—

三、关于教育学研究的四大信条信条九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以揭示教育事理为核心。教育实践的层级性、社会性和生命性等诸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学属复杂学科,是一门以教育为聚焦的通学。信条十教育学研究需要作出方法论的改造与探索,用复杂思维形成综合抽象,研究过程中的互动生成与转化机制。改变两极对立的简单思维方式,改变客观主义的所谓科学方法。要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中推进学科建设。若无方法论突破,还只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则教育学难有独立地位,难有突破式大发展。“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将于明年举行以“教育研究方法论”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与世界各国专业人员围绕方法论进行探讨。信条十一教育学研究者,包括专业人员、教师和任何真诚投入者,其发展同样需要有生命自觉和责任担当,并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成事成人。教育学研究者本身要而且能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成事成人,在做事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生命永远在生长。信条十二“生命·实践”教育学以“长善救失”“以身立学”为研究精神和行为准则,共同致力于学派的持续发展。教育学人的特征是“长善救失”,对他人和自我都能做到长善救失,教育才能成为使他人和自我都变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上述信条不只是宣言式发布,而是在实践中证明是存在的,具有存在价值,能够使自我和他人都变得更好。怎样做人,就做出怎样的学问。虚伪、只说不做、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对别人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不一样,诸如此类都不是真正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成员。

第二篇:叶澜教育名言

叶澜教育名言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4、“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5、“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6、“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7、“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

8、“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9、“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事业,共享创造,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等待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验。”“反思、探索、创造成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动力。”

10、“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

11、“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2、“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13、“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

14、“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15、“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16、“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

17、“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18、“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

19、“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

20、“每天的工作过程有成功、创造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要的生命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

21、“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22、“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

23、“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

24、“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

25、“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26、“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27、“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28、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

29、“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

30、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第三篇:叶澜教育名言

叶澜教育名言

叶澜教育名言

1、“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2、“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4、“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5、“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6、“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

7、“让教师感受变化、过渡、发生碰撞,进行反思。”“上课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状态,课堂组织形式要考虑实效性。”

8、“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9、“把改革和实验看作我们共同的事业,共享创造,共同克服困难,改变被动、等待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实验。”“反思、探索、创造成为真正改变课堂的动力。”

10、“孩子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善,但他有他的美,美就美在他的幼拙。”

11、“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

12、“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13、“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同的教学重点,形成教学的类模式。”

14、“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大型电视专栏《走近他们》第二百二十一期

叶澜:追逐太阳

播出时间: 2009年09月12日

被访问者:叶澜(新基础研究中心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访问者: 骆新

丽娃河,总是静静流淌在华师大诗意的岁月里。叶澜,华师大终身教授,一位以她犀利思想和深厚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15年来,她首创的本土化教育理论——新基础教育,已经在上海萌芽开花,进而推进到了各地,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叶澜:这是在1994年的时候,其实我也是一件事情把我好像猛地吹醒、唤醒一样的。那时候我在洵阳路小学,我们在做一个“基础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一个课题研究。去的那天,这校长跑进门来,门一关,拿着毛巾就呜呜大哭,为什么?我 说你怎么了?这个女校长她说,今天跟我们做实验的一个数学老师,她留了一张条子就走了,上课也不来了。什么原因呢?她说,有宾馆招聘,人家要她了,她就去了。所以她就哭得很伤心,她说这个社会怎么了,怎么我们的教师这么容易,一招就走,而且能够舍得把学生都丢下。回来以后,我就心里想着这么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家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教育第一个受损害。那时候文化大革命,那是政治冲过来了,现在经济的大潮又冲过来了。我说为什么教育这么容易被折腾?于是我就把那些中央文件全部拿出来,我就一个一个读过去。读完以后我突然明白了一条,中国社会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时期,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开始关注主体,个人的主体的活力的释放,就是对旧的一种藩篱的挣破。然后有新的东西要建构起来,需要有新人,需要有新的教育。读出这个道理以后,我就觉得我要做事了。

突如其来的大时代,引发了叶澜蓄势已久的激情和创意。她率真透亮,特立独行,敢破敢立。那年,她已53岁,但仍不畏崎岖,追逐前行。

骆新:如果要把这个东西当成,在这种理论之下,您要把它变成一种形式化的话,如果这样去理解,您这个“新教育”工作„„

叶澜:不好讲,千万别说“新教育”,一说“新教育”就错,记住,重复三遍。

骆新:新基础教育。

叶澜:因为对这个时代领悟了以后,我就提出了基础教育要改革这样一个目标。当然这个改革首先要从小学做起,因此我就同时就做了一个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当然不是像实验室的实验,它是一个在现实环境中开展的,一个教育改革的实验。

在深入的观察剖析中,叶澜找到了传统课堂教育的致命缺陷,那就是生命活力的缺失。于是,精神生命和主动发展成了叶澜新基础教育中的两个关键词。由此,传统的教学模式被颠覆,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骆新: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疑惑,您要对数学、语文和外语进行改革的话,毕竟目前按教育部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在这个已经被定了性的基础底色上,您有什么改法呢?

叶澜:这个就是要进入学校你才会明白,那么实际上看起来好像大纲已经规定,教材都是定好的,实际上真正的课堂的掌权者是老师。所以我们历来有这样一个,长期做教育的人,他都明白,无论怎么样的教材,到一个好的教师手里,他照样把这门课教得非常漂亮;到一个差的教师手里,无论多么好的教材,他照样把这个课搞砸,所以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你

知道老师以前怎么备课,就是教参大家抄抄,或者是教研组里面分分工,你备一到三课,我备四到六课,然后你备多少,大家全部备完,合到一起就是一学期的教学,没有真正的一种智力投入。我曾经到一个学校听过一天的课,是一个初中。听下来,我整个感觉就是累。我就发现学校大致有这么几类学生,第一类学生是所有的老师都喜欢,就是他什么课都学得比较好。第二类是有一些老师喜欢,有一些老师不在意的,那就是偏科的孩子。第三类那就是坐在边边角角的,就是什么课他都不好好学的,大多数是老师的眼光不大对准他的人,所以我们经常忽视的是大多数。

骆新:沉默的大多数。

叶澜:沉默的大多数。所以我就说从小就培养了一批默默的、听人支配或者吩咐的,这样的一批人。那中国社会正要发展,靠这样的人是不行的。它必须把每一个人内在的生命力给焕发起来。所以当时,我大概在1997的时候,我就在这个过程中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在这篇文章里不仅谈到了学生,我还谈到了老师,其实我觉得老师,他在这样的课堂当中,他也是被动的。他是一个执行者,他的教学活动不是一个创造者,不是一个创造型的教学活动。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说要改变师生在学校的这种被动生存方式。那么就这样一篇文章,最后我写了一连串的排比句。结果有的人都是能够背给我听,电话里,他说这个写得太好了。走到哪里,有时候我做个报告,下面的人围上来,说叶老师,我们是你的学生,我们读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看起来是叶澜一文惊人,名动全国。其实在背后,却含辛茹苦,凝结在她们改革实践的每一天每一步。从最早的洵阳路小学到如今推行至全国300多所中小学,叶澜行走了15年。

骆新:中国的传统当中,强调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叶澜:对。

骆新:我北京有一个朋友叫郑也夫先生,是社会学家,他曾经和我提过一句,其实我们强调要用快乐的方式去学习,用主动接受的方式去学习,当然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其实他认为在这个世界发展过程当中,真正能够促进人们向前进步的,可能不是快乐,倒是一种痛苦。真正能够让社会去改变的,恰恰是那种压力。

叶澜:压力。

骆新:如果你把压力都取消了,那学生都在快乐当中学习„„

叶澜:其实怎么说呢,快乐不等于轻松,快乐不应该就是没有压力。这件事情既是意向的,又是有挑战的,需要你有智慧付出的,这个挑战是你自找的,不是别人硬要你做的,你觉得在这个里面有一种探索,你会有新的发现。当你进入到这种工作情景的时候,那不觉得累,而且一旦走出来,这种快乐,我就说叫做“创造的快乐”。其实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有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转化为创造性的工作。那么这有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就是改变对课堂的看法,我们现在在培养教师的,就是教师需要新的能力,就是在课堂上捕捉信息和回应学生的能力。改变老师在课堂的生存方式,结果老师也变得很主动,他就竖起耳朵听。我们在旁边听课,就专门在听,哪个孩子有新的东西,这个东西老师关注了没有,有没有道理,这样一出来,那么就丰富了。一丰富以后,老师就没办法了。问他有什么感受,这节课上下来?他说我跟孩子们搏斗了一节课,孩子不累,他累。孩子要往那边走,他要往这边走。然后就这么拉着扯着,他说这个课堂我没法对付。所以都会有一些苦恼。这很正常。如果一个变革没有苦恼,没有触动,那么还要变什么呢?

骆新:我突然发现您这个新基础教育,其实真正教的不是孩子,而是教师。

叶澜:您讲得太对了。

那这难度也太大了。

叶澜:难度也大。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找了一种开路人,就大家探一条路出来。这条路走出来了,后面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走下去。

骆新:如果在中考和高考上,现在我们规定的答案,必须还得是固定的,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话,那您前面所做的所有尝试,打开思路的尝试,做各种各样的教学相长的尝试,岂不最后在标准上又受到阻碍?很多人都说我们以前做过很多尝试,但是最后到了结尾了,他要考试了,说学生,你还是回来吧,怎么办?

叶澜:首先我应该要第一个说明就是,整个的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所以你的全过程不能全部对着考试,你全部对着考试就把一个人变笨了,变傻了,是不是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要对生命整体的发展给予关注,教育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价值,远远不能用最后考试多少分来代替。我甚至说过,你前面四年半你都给我做,你到了最后半年,你觉得你的学生实在不行,你要去补,那这个半年给你补。我说至少你让他四年半,能够过着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有利于他自己个性成长的学习过程。而且这种选择,这种对外面的东西,不同观点的判断,这种能力你现在最体会了。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人,人格的形成多重要啊!是不是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是不做牺牲的。实际上实验班的效果,三年以后远远的高出平行班,包括考试,为什么呢?孩子学得活了,他会判断了

,还有他实践的机会多了,整体的水平提高了。而且孩子不能耽搁,你说对不对?童年都只有一次,童年他不幸福,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遗憾、阴影,甚至成为他后来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意识,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最值得尊重和关注的。

尊重生命,激励发展。叶澜把新基础教育概括为四句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

2006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了5位著名教育专家座谈基础教育问题,叶澜教授的发言打动了总理。

骆新:我听说你给温总理的发言,你不但是第一个,而且还说的时间是最长的,您说了四十分钟。

叶澜:算是这样的。

骆新:您给温总理上课,我特别想知道„„

叶澜:这不叫上课。

骆新:您跟他说了什么了,让您能够说了四十分钟?

叶澜:确实有话要说。我确实也思考说什么,我觉得要跟总理说,就不要跟他说芝麻绿豆的事,我要说就从整体上来说。国务院负责人说,你就这么说,然后他还定了,你第一个说。然后悄悄地咬耳朵,你还可以多说一点,第一个说。那我想机会来了,那我想,我就得多说一点。最主要的,我要强调的是两个思想,第一个,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态系统的改革。第二个我觉得就是舆论,我说现在这个舆论,一个是升学的,就是“状元” 这类的宣传,还有升学的考试。那个时候正好在八月,前前后后很多的有关升学的口号,这一类广告,铺天盖地。我说这样的一种舆论导向,我觉得就是对家长的误导,对整个社会也是误导。那么对教育、对学校就是无形地增加了很大的压力。我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所以我很早就提出要建立《学校法》。我说这么大一个中国没有《学校法》,《学校法》是对学校专业的权利的一种保障。结果他觉得很对,他也听你说,同时记,也画了一条杠。不知不觉就讲了四十分钟,我就不好意思了,我觉得把别人的时间给占了。后来国务院的那些办公室的人说,你谈得很好,那我也就放心了。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座谈会上,叶老师做了一个自我介绍,她说我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在教育学这个学科被人普遍轻视,甚至蔑视的情况下,叶老师总是自信自豪地说,我是学教育学

的,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采访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在我第一次坐飞机过程中,叶老师说过一段话,给我留下记忆深刻的印象。她说,我们在登上飞机的时候,无论云层下面是狂风暴雨,还是阴云密布,如果这个飞机一直往上飞,飞到云层之上的时候,一定是阳光灿烂。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叶老师是一个有很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是一种难得的,在教育学研究当中有文化、有担当的人。她做任何事情我们都不断感受到,有一颗中国心在跳动。她有一种始终不渝的梦想,就是为世界教育学改革,能够创造我们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经验,发出我们中国的声音。这个梦想点燃了我们,打动了我们。

采访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员

我觉得最独特的是什么,是她把这段经历,化为了对小学教育,乃至于对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视,尊重和持久的研究。她经常会谈到,她说,我们不要因为我们是小学老师,我们不小。我们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可以对中国贡献巨大力量的一个人物,或者说一个群体。

生在抗战时期,长在新中国崛起。叶澜的心灵,最早播下的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事业担当责任的种子。而诸多社会经历的磨砺,又赋予她英雄崇拜和草根情结。而为做成这件事,她如痴如醉、无怨无悔。

骆新:按您接受教育的体系,我知道您是1941年、1942年生人。

叶澜:1941年。

骆新:那时候正好是前苏联的教育体系,我们了解更多的是马卡连柯。

叶澜:对,我曾经崇拜过,非常崇拜。包括像凯洛夫这些人。凯洛夫是理论家,马卡连柯是实践家,还有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

骆新:我听说您那时候是特别喜欢瓦尔瓦拉。

叶澜:对,我高中毕业晚会的化妆,我就化妆成瓦尔瓦拉。那时候前苏联的教育,其实对中国的教育影响非常大。

骆新:那您现在做这样的改革,算不算得上是对那个时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甚至是一种批判?

叶澜:一种超越吧。因为其实马卡连柯,他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就是犯罪的学生,所以他办了“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但是我觉得马卡连柯的精神,它是不变的。那就是一种人道,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个人都可能变好。其实教育的信念来自这里,如果你对人能够变好都没信心,那么你就别做教育,你做别的事。所以你努力使他变得,至少比他过去好一点,这就是教育。所以我曾经

对教育下过这么一个稍微有点诗意的一种表达方式,我说教育就是使别人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事业,教育你必须把人放在心上。

15年来,叶澜带着她的实验团队,走进浙江、山东、广东、海南,走进了百余所实验小学。以她的激情、睿智和勤勉,感动了一个又一个校长和老师。

采访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有一个事我特别有印象,跟叶老师到山东听课。她上午听三堂课,评一堂课,一个学校。下午又到另外一个学校去,听两节课,评两节课。晚上六点钟开始,又开三个小时的,当地校长和教师的座谈会。开完之后再和我们华师大的老师,开一个多小时的当天工作的总结会,你可以看出她工作的强度,对实践介入的程度。

采访钟山

叶澜丈夫

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

她在家里对教育的投入,我是看得很清楚的,几乎是投入她的全部精力和心血的,只要她不开会或者是不去上课,或者是没有到实验学校去,在家里的话,她几乎是全天都在工作。

采访张济顺

华东师范大学

党委书记

这十五年,她都在第一线。我们在学校找叶澜老师是很难找的,非常非常难找。因为她都在外面,都在外面基层。她特别关注的就是,那些落后地区的落后学校,怎么样把它提升到真的使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这样的一种境界。

在躬身实践的同时,叶澜教授还笔耕不辍,她的著作和论文八次获得一等奖。而迄今为止,作为博导,她还先后带出了4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

骆新:现在有很多人也在谈教育,但是谈教育更多的是借这个事情扬自己的名、立自己的万,甚至是一种权利的使然。

叶澜:对,为什么说我会喜欢鲁迅?因为他对众生相的刻画,只有他这个刀笔才刻画得出来,他刻画的是灵魂。

骆新:如果您要来评价中国的教育学者当中,或教育学家当中,您最钦佩的人,或者您比较喜欢的人,是谁?

叶澜:如果说是近代的话,那当然陶行知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他作为一个非常草根化的,他是亲为,比我还要亲为。我们只是跟教师一起去,他是自己去办学,我觉得很了不得。

骆新:所以您所有的改革,也是从草根开始做起的。

叶澜:对。

骆新:谢谢,叶老师。

叶澜:谢谢你。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跟你聊一聊。因为真的很愿意,对教育做深度思考的人不多。我一直讲一个民族,只有当它真正把教育、把未来、把孩子,当一回事的时候,这个民族才会成熟、才会强大。我跟我的学生说,我们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大时代,我们现在不好好做,那么不是时代对不起我们,是我们对不起时代了。

15、“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16、“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

17、“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18、“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

19、“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

20、“每天的工作过程有成功、创造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要的生命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

21、“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22、“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

23、“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

24、“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

25、“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26、“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27、“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28、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

29、“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

30、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原文地址:http:// 姓 名:叶澜

出生年月:1941年12月

籍贯:上海

职称职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履历: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社会关系、社会职务: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

工作履历: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个人获奖情况: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科研项目(部分):

主持《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

主持《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 代表性著作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主编,三联书店,1999年)

《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走出低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

编辑本段

2、革命家 基本信息

叶澜,字清漪,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家。浙江仁和县(今杭州)人,曾是杭州府学附生,后赴上海格致书院就读,与同乡叶瀚是同学。1901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在留学生中组织了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呼吁排满救国,并成了后来的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的发起人之一,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1903年,与汪荣宝合编了一本专门解释汉语词语的专著——《新尔雅》,该书是一本深受日本影响的书。在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和立宪运动时,叶澜与杨毓辉等人是活跃于其中的骨干分子。曾与叶瀚合编《算学歌略》、《地学歌略》、《天文歌略》。【附】叶清漪论译西书

仁和叶澜,字清漪,以我国所译西书凌杂不合,尝于光绪丁酉春论其弊。其言曰:「自中外通商以来,译事始起,京师有同文馆,江南有制造局,广州有医士所译各书,登州有文会馆所译学堂便用各书,上海益智书会又译印各种图说,总税务司赫德译有《西学启蒙》十六种,傅兰雅译有《格致汇编》、《格致须知》各种。馆译之书,政学为多,制局所译,初以算学、地学、化学、医学为优,兵学、法学皆非专家,不得纲领。书会税司各学馆之书,皆师弟专习,口说明畅,条理秩然,讲学之书,断推善本。然综论其弊,皆未合也。一曰不合师授次第。统观所译各书,大多类编专门,无次第,无层级,无全具文义卷帙,无译印次第章程,一也。一曰不合政学纲要。其总纲则有天然理数测验要法,师授先造通才,后讲专家。我国译书,不明授学次第,余则或祇零种,为报章摘录之作,为教门傅翼之书,读者不能观厥会通,且罔识其门迳。政学则以史志为据,法律为纲,条约、章程、案据

为具,而尤以格学理法为本。我国尤不达其大本所在,随用逐名,实有名而无用,二也。一曰文义难精。泰西无论政学,有新造之字,有沿古之字,非专门不能通习。又西文切音,可由意拚造,孳乳日多。汉字尚形,不能改造,仅能借用切音,则字多诘屈,阅者生厌。译义则见功各异,心志难齐,此字法之难也。泰西文法,如古词例,不是词法,语有定法,法各不同,皆是创造,不如我国古文、骈文之虚橅砌用,故照常行文法,必至扞格不通,倘仿子史文法,于西文例固相合,又恐初学难解,此文法之难也,三也。一曰书既不纯,读法难定。我国所译,有成法可遵者,有新理琐事可取者,有专门深纯着作前尚有数层功夫,越级而进,万难心解者,取材一书,则嫌不备,合观各书,又病难通,起例发凡,盖甚难焉,四也。坐此四弊,则用少而功费,读之甚难。欲读之而标明大要,以便未读之人,又难之难也。」 编辑本段3、画家 简介

1977年出生

1987年学习水墨 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95年至1999年创作了大型的佛教绘画作品40余件全部收藏存于台湾 展览

2002年 作品《镜里境外》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 炎黄艺术馆

2003年 《另存艺术联展》 北京千年时间

2004年 作品《水墨荷》与《人舞》系列 法国Paris,Nantes, Laval

2005年 《上海艺术家工作室》 上海四行仓库

2006年 《叶澜个人艺术展—自然而然》 上海熏依社

2006年 《荷风顺雨-上海.东京联展》 上海熏依社

2006年-2008年 《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上海明园文化艺术中心

2006年-2008年《上海艺术博览会》 上海

2007年 《Feeling Exhibition-中法作品展》 上海艺法

2007年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上海

2007年 《艺术北京博览会》 北京

2007年 《白日梦—上海熏依社画廊07年回顾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艳阳天—注目叶澜人荷舞新年个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再见!我的爱人——纪念邓丽君逝世13周年两回主题联展》 上海熏依社

2008年 《359°三位一体中日交流展》 上海熏依社与沈阳鲁美美术馆

2008年 《Time Out Shanghai--Affordable Art Fair》 上海

2009年 《游叶-09叶澜新作个展》 上海熏依社

第四篇:叶澜教授经典教育名言

“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2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

“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

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再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提高。”

“让主体选择,感受选择。”

“让孩子们想象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和引导,实现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

“感受教师职业内在的欢乐、价值和尊严。”

“教育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思想都得到发展。”

“每天的工作过程有成功、创造和发现的喜悦,教师的职业生涯才会成为重要的生命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享受。”

“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

“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

“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

“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新基础的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辛勤的“园丁”为了整齐,好看,在修剪掉枝叶的同时,也修剪掉了个性和创造的花蕾。

“墙壁是学生生命的外化。”

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新基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名人名言网提醒你本文经典名言内容是关于叶澜教育名言

“学校的每个人都在追求主动发展,学校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在碰撞、痛苦、困惑和改变中,成为有智慧、有风格、有个性的新型教师。”

“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

“在新基础教育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群体合作者和自我更新者。”

第五篇:生命教育12个案例

【生命教育案例1】

绽放你灿烂的笑脸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李 霏

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了,经过一个轻松假期的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松散闲适的生活,似脱缰的马儿再难适应学校的各项纪律。“你们班今天上课特别吵闹”“班上又有许多同学没交作业”„„听着各科老师的投诉,看着孩子们上课懒洋洋的神情、做早操时无精打采的样子、潦草凌乱的作业、教室里满地的纸屑、互挑毛病如好斗的公鸡似的同学关系„„作为班主任的我心焦万分。班会课上苦口婆心的劝说、和屡教不改的同学个别谈心„„都收效甚微,上学期曾激励过全班同学的评比栏、小红花再也不能激起孩子们的兴奋了。

如何重新在班级形成有序的学习秩序,如何在孩子们当中重建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和谐关系,如何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除了以自身生命的热情融入学科教学,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外,重建一个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各方面情况,激发学生良性竞争的新的评比机制对班级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通过生命教育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有悖于生命教育主旨的训斥、罚站等手段只能让孩子们厌恶学习、疏远老师。只有对孩子们倾注爱心、关心、耐心,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蹲下来和他们交流,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找到能激发他们生命热情、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我一直在思索如何结合学校“星级班”的评比,进一步完善有着班级特色的评比制度,也一直在寻找一种能替代小红花、小星星给孩子们新鲜感的小标志。在一个文具店,我找到一种小贴纸,上面有数个造型各异的笑脸。这不就是我所寻觅的吗?

新的一周开始了,星期一的早晨我喜气洋洋地走进教室,高举手上的“笑脸”告诉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开展一种新的评比,孩子们脸上露出极感兴趣的神情,教室里鸦雀无声。

“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贴画。”

“不,这是笑脸,是李老师的笑脸。”

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

“凡是进步大、学习认真、热爱劳动、热心帮助别人的同学都可以成为我们班上最亮的星星,都能得到李老师的笑脸。”

我把“星光灿烂”评比细则对孩子们娓娓道来。孩子们都异常兴奋地听着,跃跃欲试的神情、奕奕生辉的眼睛让我轻吁了一口气——他们对这个方案是感兴趣的。

有了制度,但如果执行不当的话,就会流于形式或陷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如何才能保证评比的顺利实施?单靠老师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优秀的班干部集体在管理班级上往往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上学期,班干部是由我来指定的。为何不换个视角,把班干部选举由“老师任命制”改为“同学选举制”呢?由孩子们去选举自己信赖的同学来管理班级。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公布了改革后的班干部选举制。班干部全部由学生提名候选人并投票产生。每一个进步大、表现好的同学都有机会当上班干部,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在提名候选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位同学是不是遵守纪律并且能够帮助老师管理好其他同学,而不能仅凭个人好恶胡乱提名。每一届班委会任期是一个月,表现好的班干部可以继续连任。

同学们对这种“新鲜事”表露出极大的兴趣,但他们能不能真正做好,会不会把选举当做玩笑而轻率应付,选举会不会成为一场无序的“闹剧”呢?第一次选举结果揭晓的时候,我悬着的心安安稳稳地落在实处。看着孩子们一本正经地推选着候选人,慎重地高举小手投出自己的一票,为自己选出的新班委热烈鼓掌„„我真的感觉自己低估了我的学生们。他们虽然只有七岁,但是孩子们的内心好似明镜,他们看待某些问题往往比老师考虑得更多、看得更全面。

得力的班干部走马上任了,果然不负众望,把班级管理得有声有色。因为是自己推举的班干,所以同学们非常配合,很少出现抵触冲撞的情况。有序向上的学习风气、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开始在班上形成。

随着良好班风的逐步建立,二月的“星光灿烂”评比结果也出来了,作业星、早操星、早餐星、静息星、纪律星、发言星、书法星、学习星、爱书星、阅读星、写作星、新闻星、路队星、故事星、进步星、劳动星、助人星、班干星、爱心星、智多星各有得主,当我把“李老师的笑脸”贴在这些小星星们额头上的时候,他们流露出的喜悦和自豪,同学们羡慕钦佩的目光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喜悦充满整个教室、溢满我们的心灵。

小俊,是班里最特殊的学生,读过一年私立小学的他身上有种与年龄不相符的油滑:不尊敬老师、欺负同学、还私自从同学家拿钱„„上个学期,为了让他改掉这些坏习惯,可真没少让我动脑筋,但他似乎“冥顽不化”。让我惊喜的是,在前段时间学校号召的为牵手学校捐赠图书活动中,他一人捐了三本图书,“爱心星”的评比中我建议将笑脸颁给他,当时他眼里闪过惊异的神情。当我把一个咧着嘴巴大笑的笑脸贴在他脑门上时,说:“你优秀的表现让李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了,李老师希望能够经常为你感到自豪。”他使劲地点着头,小心地按了按笑脸,开心地说:“我要把它带回家给妈妈看。”这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对他来说是一切多么荣耀的事情。也让我懂得,对这个极有个性的学生在以后的相处中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注。从那以后,他明显地对我表露出更多的信赖和亲热。

阿莫纳什维利说过:“孩子们都是以诚对诚的。”我相信孩子们也是以情对情的,以情待之,他必则报之以情!每天,我以生动的笑脸面对他们,必会换得无数张灿烂的笑脸。我们的生命会因为这美丽的笑脸而更加绚烂!

《绽放你灿烂的笑脸》评点:

《绽放你灿烂的笑脸》这个案例叙述了李霏老师完善班级特色评比制度—— “星光灿烂”评比制的建立实践过程,案例既透露了教师自己在旧的评价体系失效后的苦恼,又描述了自己如何寻觅到新鲜的评比标志——“笑脸”后的喜悦之情;案例既介绍了实施“星光灿烂”评比制的操作策略,即是通过“同学选举制”产生的学生公认的干部来负责评价实施的办法,又渗透了开始实施时的担心和思考。案例最后通过“新闻星”、“智多星”、“作业星”等20个不同种类的星级评比结果以及特殊学生小俊获得“爱心星” 后脸上所绽放的灿烂笑脸,说明了“星光灿烂”评比制这个新的评价体系不但焕发了优秀学生的管理活力,而且焕发了特殊学生的关爱情感。整个案例洋溢着李霏老师努力探索实践新的评价体系的生命教育激情,不但折射出教师是在用心实践反思总结与时俱进的教育真谛,而且让我们切实地感悟到教师是在用自己真诚灿烂的笑脸来换得无数学生的灿烂笑脸。这个案例也让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注意寻找学校德育星级评价与班级管理星级评价的切合点。我们应该清楚: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要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评价不但要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过程,因为过程的教育管理才是促进学生道德素养提升的关键。只有关注过程,才能净化学生的灵魂,才能让学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永远绽放灿烂的笑脸。(点评人:王德威)

【生命教育案例2】

用温情拨动学生的心弦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叶 珍

像往常一样,我提前来到教室,坐在讲台边迎接我的学生,突然耳边传来愉快的歌声,我扭头一看,原来是班里被“投诉”频率最高的小朱,看他高兴的样子,我笑着问他:“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啊?”他朗声回答:“明天我要当值日班长了,难道还不高兴吗?”声音里透出一股得意和掩饰不住的愉快,他的表情让我想到“笑得合不拢嘴!”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明明白白地写在他的脸上。

看着现在这张笑脸,我不禁想起了开学初的他。上课不是在玩他的小纸片,就是在涂画,再不就是找左邻右舍聊天去,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安静地听完一节课,你看到他的时候,不是低头就是转身。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每当这时候,我总是严肃地点他的名字,有时还让他站起来告诉我他刚才在干什么。这时他总是怯生生地站起来,满脸的懊恼,低着头,用低沉的声音回答:“我刚才没认真听课。我下次不会了。”接下来我让他坐下,还不忘强调一句:“再不认真听课我可要告诉你妈妈了!”遗憾的是严肃的批评,家长的教育所能起的作用并不如我们所愿,课堂上他还是那么静不下心来听讲,下课后喜欢冒险,总喜欢玩

一些危险的游戏。

一天同学们来告状,说他又到处乱爬,他爬到了校园后那堆废弃的桌椅上,我一听就急了!他可是爬过好几回了,为这事我也曾找过家长,他也曾保证不再攀爬。今天他又犯老毛病了!怎么办!这太危险了!怎么办?我不禁在想:看来过去所装的“严是爱,松是害”这套软件已经不能满足这些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客户群”的要求,他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处于朦胧时期,他们需要的不是程序化的说教,我们的软件(教育方式教育思想)要具有不断升级的功能。要随时根据我们用户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我们的版本。我们的新版本里要打开人性化的窗口,在那扇窗户里彼此愉快地沟通,分享,用心交流,让生命感动。只 有这样,才能让生命绽放活力,让心灵感受关怀,让心和心靠得更近。

放学后,我把他留下来。我改变过去一脸严肃的神态,把他拉近身旁,握着

他的手,扶着他的肩膀,微笑着轻声地问他:“你知道吗?老师很喜欢你?”他看了看我,迟疑了一下,轻轻地点点头。我和颜悦色地接着说:“那你知不知道如果你到处乱爬,万一把漂亮的脸蛋摔破了,又或者把腿摔伤了,叶老师会很心疼、很难过的?”这一次他不再迟疑,默默地点点头。眼睛看着我,我知道他在观察我,想找到他心中的答案。我接着又问:“那你喜不喜欢叶老师?”他一边点头一边说:“喜欢!”“那你想不想叶老师难过?”“不想!”“那好!你答应叶老师不再到处乱爬,不要让叶老师担心,好吗?”他很快地点点头,并清爽地回答:“好!”“叶老师相信你!你是个好孩子!聪明的孩子是不会老犯同一个错误的!”最后,当他临走的时候,是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用响亮的声音和我道别。

为了趁热打铁,我在班上好好表扬了他,告诉同学们小朱是个勇敢的孩子,知错就改。在同学们赞扬的眼光中,我看到他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头昂得高高的。

我想:那是生命得到了尊重,心灵感受到关怀所绽放的光彩。孩子的心灵是弱小和脆弱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细细的呵护,丝丝的关怀,殷殷的注视,款款的期待。倾注我们的爱心,拨动孩子的心弦,你听,一曲充满快乐、溢满欢声笑语的生命之歌将每天萦绕在你的身旁。

《用温情拨动学生的心弦》评点:

叶珍老师刚才说的《用温情拨动学生的心弦》这个案例详尽地介绍了“严肃的批评”和“用温情拨动学生的心弦”两种教育方法在原来投诉频率极高的小朱身上产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告诉我们:过去所装的“严是爱,松是害”这套软件(教育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某些还处在成长阶段的“客户群”的需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改变程序化的说教方式,教育思想、教育程序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群的不同需要安装不断升级的教育功能版本,在新版本里要开设人性化的窗口,在那扇窗口里师生彼此愉快地沟通、分享,用心与心交流,让生命教育主体得到尊重,获得感动。只有倾注爱心,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在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叶老师采用的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感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功能状态的教育。叶老师通过温情拨动学生心弦的情感熏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调适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能力,学会识别、表达、沟通、调控自己的情绪,排解消极情绪,培养和强化积极、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学生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善于合作与竞争,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建立和谐融洽建设性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应激、耐挫、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借鉴。(点评人:王德威)

【生命教育案例3】

静待生命之花的绽放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叶 珍

“某某今天上课又坐不住了,中午放学我让他过来,他却从后门溜走了,临走时还得意地回头对我笑。”唉!又是他!科任老师又在投诉这个顽皮的孩子。

下午上第一节课前,我到教室去找他,我轻轻地走到他的座位上,小声对他说:“你跟我到办公室来一趟!”然后我牵着着他的手往办公室走去,刚走出教室不远,他突然叫起来:“老师!我有一件忍无可忍的事!”我一时没有听清楚,低下头来问他:“你说什么?”他大声说:“我有件忍无可忍的事?”“是什么?”“就是我想喝水?”我听了哭笑不得,因为我很清楚他是不想到办公室,在找借口。但我还是满足了他的愿望,我和他手牵着手又回到了教室。我站在门口等他,没想到他坐在座位上喝好了水之后却不站起来跟我走,当我向他走过去的时候,他拼命地把身子往里缩,不肯起来。这时我有点恼火了,心想:这孩子怎么那么赖皮,但我并没有发火,而是压低嗓门,俯下身子,严肃地对他说:“叶老师可不喜欢不敢承认错误的孩子。”他看了看我,极不情愿地站起来。我们又手拉手往办公室走去,突然他又叫唤起来:“我不就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才犯的错误吗?”我听了这句话,很惊讶,没想到他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就笑着问他:“是啊!那为什么你就不能好好地控制一下自己的行为呢?”他很委屈地大声说:“那我不是正在学习怎样控制自己的行动吗?不信你等会问陈老师!”(等会是陈老师的课)说到底他是不想到办公室,但他说的话也有道理啊!他的话传递给我一个信息:我想改,请你给我机会!转念间,我想:为什么不给他个机会呢,为什么要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处理问题呢,为什么不能按照孩子的愿望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呢?我能忽视这个生命个体的呼唤吗?每个生命都有其运行的轨迹,我们只有尊重它,才能让他顺畅自然的向前行进。这样一想,我对他说:“好!叶老师相信你!等会下课我问陈老师你的表现!”

他急切地回答:“好!”话语里

充满了欢愉。

下了课,我到教室找他:“你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他大声说:“很好!”“真的?”看到我不相信的样子,他很委屈地大喊:“真的!不信你问陈老师!”“为什么?”“因为我问过陈老师,她说我表现很好!”真是个有心计的孩子,言谈举止间透着机灵。看到他那委屈的样子,我笑了笑说:“好!老师相信你!希望你继续努力!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好!”逐渐地,一个上课听讲,积 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出现在老师的面前。

告诉孩子,你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并愿意给他机会,你在等待着他的表现,让他体会到尊重,体会到你对他的爱,在爱的召唤下,他会朝着你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形象靠拢!这就是爱的力量!生命之花的绽放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精心的呵护!

《静待生命之花的绽放》评点: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高级的靓汤需要用文火慢慢地熬,如用猛火肯定会弄得汤四处飞溅,最后还会喝不上好汤。教育也和煲汤有相似的道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见功效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生命教育不能揠苗助长,应该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寻找妥善的办法,才能使学生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些大道理大家似乎都懂,可是一碰到具体的事情,遇到特殊的爱“顶牛”的学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理论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教师冲动的情绪超越了冷静的理性思维,“怒发三千丈”,“恨铁不成钢”,于是采取了许多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惩罚手段,结果把事情越搞越糟,学生与教师的矛盾迅速升级,师生关系不和谐,家长投诉不断,不但没有达到转化学生的目的,而且教师也增加了许多的心理负担。

叶珍老师写作的《静待生命之花的绽放》这个案例,通过叙述自己如何处理班级某位学生“顶牛”的过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一是面对“顶牛”的学生,教师要很好地控制调节好自己激动的情绪,千万不要为了教师的所谓尊严而火冒三丈,要理性地处理和化解矛盾和冲突。二是要在与学生温和的沟通当中寻找妥善的教育办法。正如叶老师在案例中说的:“为什么不给他个机会呢,为什么要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处理问题呢,为什么不能按照孩子的愿望去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呢?我能忽视这个生命个体的呼唤吗?每个生命都有其运行的轨迹,我们只有尊重它,才能让他顺畅自然地向前行进。”三是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要提供给改进的机会,提供改进的舞台,提供改进办法的指引,要在跟踪的教育当中耐心等待生命之花的绽放。提供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其实也就减少了教师犯错误的几率,也就给了“顶牛”学生一个下台阶的平台,从而让其在自责当中产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叶老师采用的改进办法的指引是:告诉孩子,你相信他能改正错误,并愿意给他机会,你在等待着他的表现,让他体会到尊重,体会到你对他的爱,在爱的召唤下,他会朝着你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形象靠拢!这就是爱的力量!生命之花的绽放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精心的呵护!四是要因材施教,寻找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轨迹,有针对性地设计成长之路。正如:汽车要给汽车道,火车要给火车道,飞机要给飞行道,神州飞船要给宇航道。一句话,要根据学生的多元智能的优势智慧和弱势智慧,根据学生既有的品性特点,来设计教育的路径、方法。(点评人:王德威)

【生命教育案例4】

数学故事营造生命课堂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周国珍

人人都喜欢听故事,人人也乐意讲故事。在数学课堂中讲故事是不是不合情理?不是的。既然数学存在生活中,当然故事中也有数学。我在讲课经常会以故事形式出现,还可能我当老板,学生当经理、当收

银员呢。这样学生不但喜

欢上数学课,还减轻教学难度。

记得上学期开学不久,我执教《方位》,当我把“前、后、左、右、上、下” 练习完后,要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于是安排讲故事。数学书中有两幅图,画意是龟兔比赛。我要求学生看图讲故事,故事中必须有“上、下、前、后”等方位词。当时不少学生都争着讲。已有不少人讲了,我也作了适当的评价。问:还有谁比他们讲得更好、更精彩。当时一(4)班有一女生叫陈茵芷讲得很精彩。她说:“一天,小兔要和乌龟比赛上山。比赛开始了,上山时,小兔凭着自己的前腿短、后腿长很快跑在乌龟的‘前’面上山顶了,将小乌龟远远丢在‘后’面。这时小兔子可高兴了,于是躺在山顶‘上’睡觉。乌龟爬呀爬呀,爬到了山顶,把四条腿缩进乌龟壳里,咕咕喽喽地滚到山‘下’来。这时小兔睡醒后再下山,怎么也追不到乌龟。因为下山时,小兔虽然可以蹦蹦跳跳上山,但下山这套本领就用不上了。比赛结果,乌龟胜利了。”这个小故事中虽然里面只有“前”、“后”、“上”、“下”这么几个方位词,比一比,是教师讲好,还是学生讲好呢,显然由学生讲,课堂气氛大不一样,他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营造了一个生命课堂,是一个让生命激发生命的课堂。因此,在课堂里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想表现自己。

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教师不要小看这些小生命,在他们身上存在了许多的潜力,只要教师认识他们,了解他们,且有挖潜意识,就可以营造出生命课堂。

《数学故事营造生命课堂》评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注重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但也有教师反映,由于活动的展开和情景的创设把握不好,使得预定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周国珍老师运用《数学故事营造生命课堂》这个案例对我们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一是数学课堂运用数学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高昂的兴趣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因为带着积极的情感、兴趣学习的学生,比缺乏热情乐趣者,比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轻松得多。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堂让学生讲数学故事投学生爱听爱讲故事的所好,激发并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兴趣。从陈茵芷同学讲述的生动的数学故事中可以看到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二是有效的数学教学诞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的数学教学很少有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原因是教师过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生的熟练度,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个体在学习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丰富的数学学习成为寻求一个唯一正确答案的枯燥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进行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周老师正是运用数学故事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上出了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点评人:王德威)

【生命教育案例5】

“小小养殖场”激发生命活力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周国珍

生命活力不在于他们存在哪个空间、哪种形式,而在于如何激发生命活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

数学教师也不例外。

每个教师在上课时都希望学生遵守纪律,有条不紊地、有序地进行教学每个

环节,包括我在内。但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有的课必须打破常规,用生命教育理念去激发生命活力。

我在执教《小小养殖场》这一课的时候,抓住本课的知识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课前我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师生同买果汁,在课堂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动手倒一倒、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来理解这些数学语言。

上课时,我打开多媒体,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多少头牛,有多少只羊,有多少头猪?

学生数了一数,有18头牛,12只羊,有39头猪。

这时电脑出示:

比一比,牛和猪□比□多?□比□少? □比□多得多?□比□少一些?等问题。学生一一作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多得多,多一些”数学词语。然后问学生:你们懂得“多得多、多一些”是什么意思吗?

当学生讨论明白了意思后,教师要求学生将“多得多、多一些”换一种说法。学生说:“少得多、少一些。”

经过练习后,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加明白这些词语,就设计了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倒果汁。

活动开始。(统一用一次性的杯子)

教师倒了一杯果汁说:“你们倒的果汁比我的少一些。倒对了就喝,倒错了,就得重新倒。我还有奖励呢。”

此时课堂热闹起来了。纷纷倒开了。

这时教师端着一杯果汁巡视学生倒水的情况,并作些指导,还作了适当的评价,并在全班同学面奖劢了学生。

教师又说,你们再倒一次,倒的果汁必须比老师少得多。学生又开始倒起来。

这时教师同样端着一杯果汁与学生比较,并及时评价。最后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来表演。一个倒的果汁比老师的少一些,一个倒的果汁与老师差不多。学生演示完全正确。

这节课热闹极了。人人操作,人人体验,人人交流,人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沉浸在欢乐之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得多、多一些和少得多、少一些”同时配合学校“献给爸爸的妈妈的爱心活动”我布置家庭作业,回家给爸爸和妈妈倒水。倒三杯水。先给爸爸倒一满杯水,给妈妈倒水比爸爸少一些,给自己倒水,比爸爸少得多。第二次倒水,给自己倒一满杯,给爸爸倒水,比你少得多,给妈妈倒水与第一杯差不多。而且要求将这些词语说出来。

课后我反思,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激发生命的活力,首先教师必须课前要有思想准备,不怕麻烦,不怕课堂乱,教学不要太墨守成规。然后再按照设计,灵活机动地在课堂里耐心指导,这样学生对才能学习有用的数学,才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生命教育案例6】

小树苗事件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郭以玲

生命个体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总是在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价值等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作出的选择与行动。

——《生命教育序曲》

我们班的小余,是个让老师又爱又头疼的孩子,往往在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制造一点麻烦。这一次呢,也不例外。

星期四下午,我去负责学校吉尼斯古诗背诵的评审活动,班上的事情就交给数学老师周老师。一下午孩子们都没有见到我这个班主任,似乎有点松懈了。小余和另外几个孩子趁周老师不注意,私自溜到教学楼后面的“怡情园”玩。那里环境优美,有碧绿的草坪,有正茁壮成长的小树苗,还有供人休息和学习的石桌石椅,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整洁而生机勃勃,正如她的名字一样,这里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孩子们都喜欢去那儿,但是我总是担心这些一年级的小宝贝们去破坏“怡情园”里美好的东西,所以早就宣布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进园观赏。

原本课余时间去“怡情园”玩一下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小余却玩得忘忽所以,踩断了两棵小树苗,被学校的张老师发现了。

张老师马上将这件事情告之于我,并说:“他已经承认了错误,并央求不要告诉郭老师„„” 生命个体是主动发展的个体,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个体,让其自动地发展,并满足他们的某些情感上的需要。小余不想让我知道,害怕我的批评,害怕同学们的指责,如果我不顾他的感受和焦虑而将他劈头盖脸一顿批评,一顿说教,可能他会因为害怕再受到老师的训斥而不敢再犯,但其结果是被动的,他幼小的心灵未必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这种不深刻的认识更不会指导他形成自觉的行为。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是生命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我希望能通过我们师生之间真诚的合作与交流来帮助他发现自身的问题,面对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己的认识改正错误。

放学了,我走到教室处理完其他的事情后,对小余说:“来一下我的办公室,我有话想跟你说。”他走过来,我拉起他手,边走边问:“今天郭老师一下午都不和你们在一起,有点想你了,你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我希望他能够诚实地回答我的问题,把下午弄断小树苗的事情如实向我汇报。他低着头,没有开口。

我又问了一遍:“真的没有什么要跟我说的吗?” 迟疑了许久,他仍坚持:“没有。“ “真的没有?” “没有。”

“郭老师提示一下你,你下午表现怎么样?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他想了一小会儿,说:“我下午上课的时候没有认真听讲。” 我说:“这样做对吗?以后怎么改正?”

“不对,我以后要坐端正,不跟别的同学讲话。” 我继续问:“除了这个,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他摇了摇头。

我没有立刻批评他,希望给他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我说:“回家以后再好好想想,还有什么没有告诉郭老师的,明天再来跟我说。”

第二天早上一见到他,我就问:“想好了吗?老师希望小余是个勇于承认错误的人。” 我把他叫到教室外面,尽量不被其他同学听到。他说:“我昨天弄断了小树苗。” “几棵?” “两棵。” “这样做对吗?” “不对。” “为什么?”

“我们不能弄坏小树苗。”

“为什么不能?”我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脚说:“现在我踩你一下,如果我从某个地方跳下来,踩到你的脚,你会有什么感觉?”

“疼。”

“对,你被踩到的时候会觉得很疼,那小树苗呢?” “也会觉得疼。”

我抬起他的头来,说:“用眼睛看着我。”很明显,他的目光是游离的,还在担心我对他是否有什么惩罚。

我跟他说:“你知道吗,昨天你的眼睛可不像今天这么漂亮,因为昨天你隐瞒了一件事情,眼睛里有谎话的影子,一看就知道。今天你承认了错误,眼睛里那个坏坏的谎话影子没有了,就变漂亮了。”我接着说:“你喜欢教室后面的‘怡情园’吗?那里有花有草的,感觉怎么样?”

“很美。”

“如果同学都像你那样踩坏小树苗,后果会怎样?” “小树苗都没有了。”

“那里光秃秃的,你还去玩吗?” “不去了。” “为什么不去了?”

“因为那里被我们弄得不漂亮了。” “你希望这样吗?”

他摇了摇头。我说:“现在,我要给你一项任务,希望你能将功补过。你到‘怡情园’去站岗。” 一听站岗,他就马上摇着头,一脸的苦恼:“郭老师,我不想去。”

我笑了笑说:“你以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去站岗吗?去‘怡情园’站岗就是‘怡情园’的环保小卫士了。因为你今天明白了很多道理,所以我才让你去的,你要看看有没有同学像你昨天那样破坏环境。”我想,即便是惩罚,也要他心悦诚服地接受。

下午到学校来以后,我就让他去了‘怡情园’,他站在那里眼观四方,还真象个守卫员。不一会,他拉着一个学生到我面前,说:“郭老师,他踩草坪。” 我说:“你拉他过来,他还不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呢,快跟他说清楚。” 小余说:“我们要爱护小草,不能踩草坪,小草也是有生命的„„”

看着他这副派头,我想,生命教育的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不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实现吗?在生命教育里,道德观念的传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融入到心灵的情感交流之中,真正把教育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生命主体和谐、健康、主动地发展。

【生命教育案例7】

老师,我来扫吧!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申迎春

“老师,我来扫吧!”我回头一看,只见我们班的小旺同学站在我的身旁轻轻地对我说。听他这么一说,我布满汗珠的脸上顿时露出了舒心的微笑。小旺同学接过我手中的扫把和垃圾斗,学着我的样子一个座位

挨一个座位地扫了起来。

看到他可爱的身影,他刚进学校的情景我就历历在目:早上他干干净净地来到学校,出去玩一下回到教室就变成一个大花脸,满身、满鞋子都是泥沙,桌子底下、四周全堆满了垃圾,更可气的是他还经常把垃圾踢到其他同学的桌子底下。看到这些,我没有少训斥他,可是他好象根本就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只是

木木地

听着,一会儿又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我暝思苦想了很久很久:“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我的教育对他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呢?”对,生命是有差异的存在的,我应该尊重这个差异性,尊重他的感受,同时激发他的感受,让他的心灵受到触动,让我的生命与他的生命进行交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于是,我找小旺同学谈心:

“你喜欢申老师吗?”

“喜欢”他抬头看看我回答说。

“你喜欢一(2)班吗?”

“我喜欢啊!”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申老师也很喜欢一(2)班,我们能不能一起说说我们是怎样喜欢一(2)班的吗?”我谈话似地问他。只见他一脸茫然地摇摇头,说:“老师,我不知道。”

“能不能让我把我的体会告诉你?”我真诚地问他。他点点头。

“申老师和小旺同学一样喜欢一(2)班,班级获奖,老师很高兴,班里同学获奖,申老师更高兴;教室很干净,申老师开心,小旺同学能讲卫生,那是申老师最开心的。” “哦!”他开心地点点头。

有了这一次谈话,小旺同学比以前干净多了,至少不会把垃圾踢到别人桌子底下。我知道他已经接收到我爱他的电波,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他的心与我的心已经进行了一次有效的碰撞。这次碰撞,我感同身受地尊重了他的生命主体,提升了他的生命质量,在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层“体会着他人的感受”这一深刻含义。

更触动他那根生命之弦的还是另一次。学校领导照例每周来班里检查卫生,那是一个星期五,我早上一大早来就把教室的窗台、玻璃擦得干干净净,他来时,我正在擦玻璃,他睁大惊奇的眼睛望着我。第二节同学们上体育课时,我把地板又重新拖了一次,他回到教室喝水时,他又看到了我在劳动。第三节课学校领导来检查卫生时教室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没料到坐在最后排的小旺同学在刚拿书出来时弄了一张彩纸在地上。等领导指出他“这个同学,把地上垃圾捡起来”只见他脸刷地一阵红一阵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只差没哭出来。看到他那可怜的摸样,我也从心底里后悔,“怎么不多提醒他一次呢?”但我也坚信:我这件事以后,他肯定不会再是以前那个脏孩子了,而是一个讲文明,讲卫生的孩子。提升了孩子的生命质量,这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

果然,从此以后,他不但自己特别爱干净,还只要我一拿起扫把,他就会轻轻地对我说:“老师,我来扫吧!”

【生命教育案例8】

我这样走近孩子们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申迎春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题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带着这一生命

教育的理念,我走近了我的孩子们——

孩子们刚从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家庭来到一(2)班这个陌生的教室。他 们有的活泼,有的好奇,有的内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第一次上课,孩子们

都有些紧张、害怕“老师会对我好吗?”、“老师会喜欢我吗?”等都会在孩子们心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孩子们之间都很难互相注视,很难轻松自如地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谁谁,你叫什么名字?”很多孩子都在有意无意地找和自己以前上同一所幼儿园的或住同一栋楼的孩子同桌。孩子们都希望我能喜欢他们,也希望受其他同学的欢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想因为出错而被嘲笑,以至于因为紧张而日后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从而班级形成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因为紧张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一部分因为想引起别人注意而在班里“大闹天宫”。我们知道,一个终日惴惴不安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知识的,而且即使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也不真实的表达出来。这种以恐惧和顺从的班级,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很难得到提升,长大后也很难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我的首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充满丰富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地发展。孩子们刚入学,什么也不懂,从哪里入手呢?对,就从孩子们最熟悉的名字入手。尽管班里有50多名孩子,我们尤其包括我都很想了解彼此的名字。于是,我就在班里念了全班同学的名字,把名字中读音相同或接近的同学编在一起做游戏。如我们班有“小语、小玉、小宇、小昱、小煜、小钰”等,我让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彼此了解同学的名字,各自说出自己的小名,各自说说自己的特长。我还把共有一个“明”的编成一个组,又把同姓的编成一个小组。孩子们分小组都了解了彼此的名字后,我又把他们合并成几个大组,最后全班围成一个圈练习说出同学的名字。我参与其中,有时会叫错名字,并因此我笑话我自己,由此,告诉孩子们有错没有关系,只要敢说就很好。当我叫不出某位学生的名字时,我会请其他孩子帮忙,与此同时,我就鼓励了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从而对日后创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打下坚实的基础。营造了孩子们自由表达的气氛,让孩子们和老师能全面互动,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生命的体验,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我这么融洽、和谐地走近孩子们,让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很有安全感。人首先要有安全感,然后才能去体验生命。而在彼此不知姓甚名谁的群体中是很难形成安全感的。互相记住了名字,我们还互相找出了其不同于他人的一个特点,这样,大家都会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开学三天后,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牛妈妈”。我想这几天和孩子们认名字没有浪费时间,我付出的是感情,收获更多的是生命的体验。

我带着生命教育的理念走近孩子,更具体地说我是带着“营造自由表达的气氛”的教育手段走近孩子们的,我想我是成功的。

【生命教育案例9】

学生需要细心的关注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黎胜民

每当有体育课的时候,总是见他在班里上串下跳的,不时动动这个动动那个,好象是要告诉同学们:“我自由了”。等到我发出口令到走廊排队去操场上体育课的时候,他的热情好象又得到了升温,他可以从排头串到排尾,再跑到教室绕上几个来回。象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每次体育课上他都是在重复着。小孩子活跃一点是好事,可是,象他这样子的话,破坏了整个的课堂纪律,影响了同学,更是耽误了自已的学习。几次跟家长交涉,家长的反映是:“小孩子就是比较调皮点,但本质还是好的。”看样子是我们跟学生的交流太少了,可能并不是要让小孩来适应我们的教育方法,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这就要

对学生有个清 楚的了解。

有一次,我象往常一样来到班里上课,刚走到门口就见他扶着一个同学说要带他医务室,只见那同学肘部受伤在流血,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又是他做的“好事”。后面一问才知道是那同学下课时自已不小摔到的,他见到后就赶紧扶那同学去了医务室。看样子,差点错怪他了,还好了解得及时。当他返回教室时我和全班同学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可他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已的座位,并且坐得很端正。在我这次的体育课当中,他的表现让我感到有点意外,站队时很安静了,在活动过程中也特别的积极。这样子,在下课总结时,我又再一次对他提出了表扬。结果,下课后他来找到我,说:“体育老师,我今天好高兴哦,下次什么时候有你的体育课?”我看着他那天真可爱的眼神微笑着说:“今天呀因为你的表现特别好,这堂课老师也上得特别的开心,其实你真的很棒的!”他听后,又跳又蹦地回了教室。从这以后,每当要去外面上体育课整队时,他不但自已站得好了,还不时提醒其他的同学要做得最棒!这样子,每次体育课上我都会用关注的目光环顾一下全班的同学,让大家都知道其实老师是时刻都是在关注你们的,对好的同学我提出表扬,对后进的同学多观察找出他们好的地方来进行鼓励。不管学生的表现是怎么样子的,其实他们的表情和每一个动作都反映了他们此刻的心情,他们有权力对他们的喜怒哀乐用表情和动作来体现。我们做为教师,对他们好的表现要给予肯定与表扬,更不吝啬自已的对学生赞扬的语言,还学生一份自信。要知道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小生命,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们更多的细心的关注的。

【生命教育案例10】

给学生一个展示生命的舞台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王 敏

从读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以为学习就是学老师的东西,老师怎样教我就怎么学习,什么都要听老师的。长大了,我当了一名平凡而受人尊敬的老师,明白了学习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在 “生命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我不过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尊重生命,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最有利的环境条

件,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才是真正,而最有效的教育。

也许每个人在童年都曾做过这样的梦:自己在宽敞华丽的大舞台上给众多的

观众做精彩的节目表演。每个人都有表演欲,每个人从小都希冀拥有一个大舞台让自己去展示。同样的,给学生一个足够展示的舞台,学生就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这个学期,学校推出了酒店式“星级班”的评比方法,这种方法当然能更好的促进班级的优化,但同时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说卫生吧,有些小孩不小心把小纸屑弄到地上,被扣分那可不好啦!怎么办?我想到了“责任制”这个办法,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一名责任人,而这些责任人要通过各种手段管理好班级的卫生。

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班上就有五分之三的学生举手愿意承担。我清了清嗓子,严肃地说:“一天由一位同学管理,老师不管理,只是给予你们一些意见,如果你们有不懂的也可以来问老师。但如果哪天的卫生清洁扣分,可要找这位责任人负责喔!行不行?”话刚说完,更多的孩子举起了他们幼嫩的小手,我心灵一颤:他们在向我申请一个舞台,想展示一下他们的能力。后来我选了五位学生,把我所认为的最好的管理方法告诉他们,不过我想效果肯定不会太好,他们才这么小,能把地扫干净就不错了。

第二天,杨鸿玮值日被扣了卫生分,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有点泄气,强打起精神问他们:“你们有没有查到扣分的原因?”其他几位“责任人”很快就找到了原因:打扫时忽略了门后面,门后有一片纸屑。我又接着提醒他们:“找到原因后,我们该怎么样?”

“我们值日时一定要记住扫门后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想想看,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我们注意的。免得下次再扣分。”我又给他们出了个难题。接着他们几个小机灵鬼围在一起商量开了。

“对了,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地方要注意的。”

“图书柜上经常会有灰”

“黑板下的小槽里有粉笔灰。”

“喝牛奶时,那个装吸管的透明小袋掉到地上,不容易看到。”

“上美术课做手工时,地上的纸屑最多了!” „„

看到这些小大人一本正经地讨论着,我心里又好笑又高兴,更多的是骄傲。

第三天,我中午很早就到了教室,教室里已经有了一些同学———有的在摆桌子,有的在抹讲台,有的在扫地,有的在拖地,而当天值日生正拿着扫帚边扫边仔细观看,我很惊讶:“咦?怎么回事?”陈荣轩用脏手擦擦鼻子,扬着可爱的小脑袋自豪地说:“王老师,我和我们组的人开了会,大家在值日那天早一点到,扫地的扫地,抹窗户的抹窗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是哪一点没做好就找他负责,我是大责任人,我组里的人是小责任人。怎么样?”我激动地说:“我真想不到你这么有责任心,这么有办法,真是一个能干的小男子汉。”他得意极了:“都说了要负责任,我说了当这个值日生,我就要把工作做好。”

我又拿出了个问题考他:“上完美术课,有的同学地上很脏那又怎么办?”

“王老师,我早就想到这一点了。嘿嘿!每次一上完美术课,我就上讲台大声提醒他们捡纸。”我满意地点点头。

“小古怪”林旭辉正蹲在地上,好像找着什么似的。我以为他一定是丢了什么东西,走过去想帮帮他,他把我当成另一个同学,喊道:“彭溢,过来看一下,那边有没有装吸管的透明袋,挨着地面,就能把这些透明袋看的很清楚。”哟!想出了这么厉害的法子!真聪明!

望着这幅“欢乐劳动图”,我鼻子有些酸,去年他们刚读完幼儿园,连地都不会扫,现在他们不仅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还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他们在成长,他们在我给的舞台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够把地球撬起来。”今天我的学生也在向我要求:“老师,给我一个舞台,让我去展示自己吧!”

【生命教育案例11】

给学生“下台”的“垫脚石”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侯志平

【问题的提出】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说过的一句名言。每个学生都有长处,他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对学生表扬越及时作用就越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表扬,用爱去萌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希望,用爱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案例描述】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我都要求值日生用英语作简短的值日报告。这天,轮到学困生X同学,他走上讲台,胆怯地低着头,脚不停地前后摩擦、摇晃,神情显得相当紧张。我鼓励他不要害怕,大胆地讲,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老师会及时帮你纠正。听了我的话,他咬了咬嘴唇,怯怯地抬头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下面一双双期待的目光,终于在同学们七嘴八舌的提示下迸出“My name is XXX.I’m a boy„„但语音、语调完全不是那回事儿。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马上就像刚烧开的热水,顿时沸腾了起来。他们中有人捧腹大笑,有人指指划划、交头接耳,不时还冒出些极其刺耳、极其伤自尊的话语来。此时,X同学的脸变得异常通红,头使劲往下低,好象要钻进地缝似地,只见他强忍着快要涌出眼眶的泪水,神情显得极度沮丧。此时,我的心也不禁一颤,出现这种情况我也始料未及啊!但我想:如果让这位同学在满教室嘲讽的笑声中回到座位上的话,恐怕他再也没有勇气上台了,这对他来说该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啊!于是,我亲切地摸了摸他的头,用赞许的眼神望了望他,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X同学深知自己的发音不好,但是他并没有畏缩,而是勇敢地站到讲台上来,单凭他的勇气,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吗?老师相信X同学如果有大家的帮助,学习一定会突飞猛进的!那么,同学们,谁愿意帮助X同学呢?”话音刚落,许多同学纷纷举起手来说:“I’d like to help him!I’d like to help him!”这时,X同学又一次抬起头来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眼中充满着感激之情。【案例反思】 学生的心灵如同一棵刚发芽的幼苗,非常脆弱,时刻需要予以悉心地呵护。长期以来,学困生一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性格孤僻、沉闷、内向、不善于开口,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和同学,这导致他们学习被动,心理活动不畅,思维迟钝,学习效果不好。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巧妙运用语言艺术,给他们鼓励、赞赏。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地赞许、甚至一个默许的眼神,都会使他们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他们一旦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便会立即点燃希望之火,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因此,身为人师,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处境去想,当学生陷入尴尬的困境时,应及时挺身而出,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集中到他的闪光点上去,为学生提供“下台”的“垫脚石”,使学生迅速摆脱尴尬的局面,挺直腰板从容地走下讲台。

【生命教育案例12】

在体验中焕发生命活力

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小学部 龙文英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的课堂要回归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体验中得到充分的焕发。

最近上了《认识厘米和米》一课。第一课时的时候,已经给学生在教室里面测量,了解米和厘米到底有多长。结果作业中暴露出部分学生还没有建立起米和厘米的概念,弄出了很多笑话,比如说:我有1cm高;我家的毛巾有60m长;教室的门有2cm高。后来,在再次说清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之后,我让学生带上软尺,走出教室,到操场上测量他们喜欢的物体,记录下来。这次,我发现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学数学,他们觉得很新鲜,很开心。给人的感觉就是刚放出笼子的小鸟一样。在这样愉悦的心情之下。他们当然更加愿意去学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数学。其次,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因为有些学生测量的物体已经超过他们软尺的测量范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量了一米,就作个记号,再量一个一米„„有的是把几把软尺连在一起测量。也许他们的方法不一定很科学,但是毕竟是他们自己想出的可行方法。这比老师交给他们一个正确有效的方法要好的多。再次,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性。一个同学完成不了的,几个同学一起来。或者是你读数,他记录。大家都非常投入。还有一点就是,学生从中还可以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我发现有个学生对另外一个学生这样说:“我量的也是草地的那边,为什么跟你的不一样?”于是,他们两个学生又跑去量了。这一节课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去操作,到现实生活中去学数学,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刻。

“合作”、“探究”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时髦的字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是开发智力的源泉,是促进思维发展的起点。一位名人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注重实际操作,促进学生的独立思维。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新知的过程,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知道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不是抽象的数学与公式。所以,不一定要把教学局限于教室。适当的时候走出教室,贴近生活,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下载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12个教育信条(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叶澜老师建议采用此版,第一次压缩,6500字)[共五篇]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教育信条 叶澜 本文呈现的12信条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关于教育、学校教育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信念、基本认识与基本准则,是学派精神内核的集中、......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 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12条教育信条》有感 何为信条?我想信条是指一个人的原则和主张。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秉持着什么样的教育信......

    江南中学生命教育实践

    江南中学生命教育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是北师大生命教育中心主任,是我国教育界生命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实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学者。他的主要......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实践生命教育提升办学品位上海市天山中学一、整体规划,全方位推进生命教育我校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三年发展规划的主线,确立了“三生、四......

    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 感悟责任 成就未来”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关怀为首、遵循......

    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研究(5篇)

    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研究》课 题 阶 段 总 结专题教育开展生命教育工作近两年来,我们区的专题教育工作已经初见体系,除了各校已经初步形成的系列化专题教育活动以外,我们区......

    “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叶澜教授访谈录 教育发展研究 2003 03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叶 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上海 200062)摘 要: 本文提出应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