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21:5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

第一篇: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 川教版

【课标要求】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通过学习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态度,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感兴趣的与马可·波罗有关的资料(含文字、故事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东西方的战争,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西方的关系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古代东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去感悟一下。(出示课题:

第2课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和民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元朝时就有这么一个外国人,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并在朝廷作了大官,由他口述的一部书还曾经风靡欧洲。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吸引他来到中国的?在那个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年代他又是怎样来到中国的呢?(课件显示第一目标题)

一、马可·波罗东游

(师导)刚才我听见很多同学说出了马可·波罗的名字,他是哪国人呢?(学生容易答出是意大利,并要求记住)为什么元朝时的中国对他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出示小标题)

㈠马可·波罗来华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内容并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元朝疆域”图再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归纳:马可·波罗来华是在蒙古帝国已经建立、东西方陆路交通大开的背景下实现的。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当时有很多像马可·波罗一样的外国商人、使者频繁来华。

(教师过渡)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曾到过中国,并受到元世祖的接见。他们回到威尼斯后,经常给马可·波罗讲述东方动人的见闻,使得马可·波罗既羡慕又向往,他很想做一个商人漫游东方。但我们知道威尼斯到大都路途遥远,那这一路他是怎样走过来的呢?(出示第二小标题)

㈡马可·波罗来华经过

(出示活动的“马可·波罗东游路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他经历的国家和地区,学生复述。学生回答后要求在各自的《填充图》中填出,加深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识记)

(师结合地图补充)这一路的艰辛困难,常人完全难以想象。当他们到达阿富汗东北端时,马可·波罗由于适应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来疗养。一年后,马可·波罗恢复了健康,继续前进。后来又面临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艰苦行程。久病初愈的马可·波罗硬是咬牙克服了困难。费时三年半,于1275年到达元代上都,最后终于到达大都。从马可·波罗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讨论)

(师导)既然马可·波罗带着羡慕和向往,历尽千心万苦来到中国,那他在中国的这十几年里都干些什么呢?(出示第三小标题)

㈢马可·波罗在华经历

(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

1.学习中国语言;2.受皇帝赏识做官;3.受皇帝之命巡游中国各地、出使亚洲一些国家。

可见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马可·波罗游记》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呢?它对西方有怎样影响呢?(指导学生看48页的小字,概括《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影响)

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它“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它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中国,《马可·波罗行纪》是伪造成的。对此,你怎么看?(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者弗兰西丝·伍德博士又一次提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但我国史学界的大多数学者根据许多史料的记载,认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不过《马可·波罗行纪》中的文字记载,确实也有夸张的成分。例如,书中说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就言过其实了,反而证明马可·波罗并未到过日本。他对日本的了解,充其量只是耳闻,并非目睹)

(师导)其实在古代,既有象马可·波罗那样不远万里专程到东方充当文明交流使者的,也有许多无名无姓的普通人,默默地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着贡献,这其中阿拉伯人是最值得称颂的。为什么众多的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使者呢?(打出《12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连接起来;一些商人往来其间,传播文化。由于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接合部,所以,它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亚非古国文化的养料,形成了兼有东西文明特征的阿拉伯文化)

(师导)说到阿拉伯同学们会想到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会畅所欲言,越扯越远,老师要及时收心)对,刚才有同学说道了阿拉伯数字,它可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啊,其西传到欧洲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突出例证。(课件显示第二目标题)

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师导)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学生看了书就知道是印度人发明的,提这个问主要是加强记忆)对,是印度人发明的(出示小标题)

㈠印度人发明

(师导)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中国历史,在阿拉伯数字普遍使用以前,中国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记数的?(引导学生讲述早期人类结绳,刻木记事的故事)

(师导)无论是结绳记事,还是刻木记事,都很麻烦。还好古代印度人发明0~9十个数字。(打出《原始阿拉伯数字》图片,那些蝌蚪似的数字和今天的阿拉伯数字有较大的差距)这套数字系统最先只有1、2、3、4、5、6、7、8、9,当时还没有“0”。“0”这个数字,在那时还是一个黑点。后来,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化,“0”才正式出现。直到那时,这套完整的数字才真正形成。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这是印度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这个贡献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指导学生讨论)

(师导)大家说得都有道理。的确,这十个数字及其计数法的传播,使世界各地有了统一的计数方法,便利和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与交往;它的推广对推动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这套数字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呢?(学生基本都能说出原因,出示小标题)

㈡阿拉伯人的传播

(师导)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一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由此可见除了“创造”,“传播”的作用也很重要。的确,阿拉伯人对数学研究的确作出了很多的历史贡献。当时,欧洲正处在中世纪时代,宗教思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科学研究得不到发展。欧洲的一些学者还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书籍中得到科学知识的。通过这些书籍,欧洲人熟悉了几乎整个古代世界的数学创造。可以说,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师导)其实,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贡献远不止改进传播了数字,他们还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贡献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确: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着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师过渡)你们知道吗?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传入欧洲的过程中阿拉伯人也起了直接或间接的中介作用。(出示第三小标题)

㈢阿拉伯人在中国四大发明西传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过渡)四大发明是最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古代科技成就。它们的外传离不开阿拉伯人。(打出《丝路上的驼队》让学生仔细观察牵着骆驼的阿拉伯人,引导学生想象阿拉伯人是如何在日常贸易中直接或间接传递了四大发明的,组织学生讨论,老师适时肯定。)

(师导)当然,在传播四大发明的同时,阿拉伯人也从中汲取了养分。就拿造纸术来说吧,公元751年巴格达建立了第一个造纸作坊,从此阿拉伯人用真正的纸张代替了纸草和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9世纪时,阿拉伯境内已建起许多造纸“纸坊”。这样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继承下来的古希腊文化才被更好地保存了下来,并得以流传。(打出《书写唐律的纸张残片》)

总之,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课堂小结:

(课件显示知识概要,教师概略讲述)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许多促进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也有因为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作出重要贡献的阿拉伯人。这说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友好交往,古已有之,至今仍在发展;和平交往的意义广泛而深远。那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你打算如何做国际交流的使者呢?(学生交换意见,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作恰当的评价和点拨,然后简单概括①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②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③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练习巩固】

一、选一选:

1、下列关于马可·波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一个意大利旅行家,元朝时来到中国

B.到达中国后被留在宫廷中担任官职

C.他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每到一处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物产和人情

D.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根据自己在东方的见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

2、古代世界,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桥梁,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是()

A.阿拉伯人 B.中国航海家 C.意大利传教士 D.波斯人

二、历史诊断:下列有关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叙述有四处错误,请诊断并加以改正:

很久以前,一条条陆地和海洋商路就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些商路,西方的胡椒、肉桂等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西亚;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火器,波斯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传到欧洲。有不少波斯人,他们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

结束语:

悠悠驼铃,漫漫古道,曾经往来过多少的使者,他们带着梦想,带着希望,为东西方的交流架起座座友谊的桥梁,阿拉伯人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天文学一一传入中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17年,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为新航路的开辟奏响了前音。相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定能做到

第二篇:《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马可·波罗国籍、来华时间、著作的名称;知道“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设计的对带“胡”字蔬菜瓜果的历史考证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可·波罗东游历史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西方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马可·波罗在元朝的活动、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二、难点

东西方和平交往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

由《马可·波罗》视频片段导入

一、马可·波罗东游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可·波罗来华背景

学生回答后归纳:国力强盛、交通方便、对外政策开明。

2.读教材,请学生概括马可·波罗在华经历 马可·波罗不是一般地侨居中国,而是深入到了中国主流社会;;积极参与了中国事务,这为他后来写《马可·波罗游记》打下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4.理解:《马可·波罗游记》的内容和对西方的影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刺激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兴趣,增强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社会动力;另一方面,游记提出了从欧洲可乘船到达东方的看法,破除了赤道无法穿越的误解,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阿拉伯数字的西传

1.讨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对数码的贡献

明确:古印度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明十个数字,还创制了与之配套的十进位计算法,这是印度人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也是古代东方文明(不仅局限于印度)的重大成果。可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2.请学生再举出一些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起中介作用的例子,并谈谈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明确: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着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

观赏插图:《书写唐律的纸张残片》和《丝路上的驼队》,进一步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总结:完成书上课后练习,进一步理解文化交流的几种方式 作业:目标

第三篇: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

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与互补

凤凰卫视2009年9月19日《世纪大讲堂》节目

王鲁湘: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传统文明要素在现实心理需求以及与西方思想要素的互动刺激之下,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东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深度交融,甚至有观点认为,如今东西方文明已经来到了一个共同面临文明转型的时代,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梳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同文明如何对话与共处?中国文明转型的方向又是什么?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生,。

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先生早年曾务农、务工近八年,二十五岁那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分别在历史系、英语系和艺术系学习。毕业四年后赴美留学,获得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欧洲中古史硕士学位和俄勒冈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2年他因乡土情重,结束了在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教学生涯,回到北大教学、研究至今。

王鲁湘:谈到文化,我们知道这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甚至还有一个全民的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大讨论,那么怎么来界定像文化这么大的一个概念呢?

朱孝远:这个文化确实概念太大,有的时候概念太大,就很难界定,但是文化首先是和自然状态相对立的,相比较而言,因为从人的那个角度来说,基本上是生活在五种处境里面,第一种处境我们叫做人的生物处境,要有生命。第二种处境叫物质处境,要吃饭,要有衣服穿。第三种处境,我们把它叫做社会处境。第四种处境叫做情感处境。第五种处境我们叫做文化处境。

王鲁湘:哦,是最高层次的一个处境。

朱孝远:对,文化处境。文化首先是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和社会的关系,有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人和文化的关系,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大的概念

王鲁湘:所以这样的话,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讲课的一个主题,就是东西方文明,那么这个是我们过去使用的一个略小于文化和文明的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它有一个地域,那么这个东西方是怎么区分的呢?它这根线划在什么地方?

朱孝远:东方基本上是亚洲,那么西方基本上是欧洲,但是文化又比它大,它是一种文化的概念,那么你比如说,欧美这种地方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西方文化也包括美国的文化,那么东方文化也不仅仅是指中国,还包括中国周边的那些地方,主要它不是以国家为划分的,而是以文化上的一些基本的特征,比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它的文化标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等。

王鲁湘:你比如说,我们一般常常把东方文化就是大概的定义在亚洲,但是我们看一下亚洲这个文化它彼此之间差异性是如此之大,你比如说我们如果说亚洲的话,我们可以把以色列、耶路撒冷这个都划到里头,可是耶路撒冷产生的几大宗教却基本上是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明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两河流域的文明,我们发现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明从这个地理上好像是划在亚洲地区,但事实上你看它大量的文明因子是在对地中海北岸的后来的欧洲文明在产生影响,所以在这里头,我们要使用东西方文明的时候或东西方文化的时候,怎么去摆脱这样一种复杂的纠缠。

朱孝远:这就使我想起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里的一个观点,黑格尔呢,实际上就觉得东方文化里面,主要就是中国文化,他觉得印度文化和希腊文化可以作以比较。而波斯文化和罗马文化可以作以比较,但是他说中国文化没法比较,所以他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东方的东方。

实际上研究文化只是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我们把它叫做国民性的层次或者民族性的层次,它基本上就是形而上的一些东西,文化表象、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那个社会伦理,然后就是各个地方的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再最后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那些肤色、人种、语言、地理环境,那个是海上民族还是农业民族,是游牧民族,吃的饭是什么?人的寿命是怎样?男女比例是什么?所以这些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影响到人的一些社会的制度,而那个人的一些社会制度又会影响到国民性,这么一些情况。

英雄崇拜背后,西方强烈的悲剧意识从何而来?循序发展的同时,东方为何能拥有拯救世界的力量?对比剖析东西方文明特点,局限以及相处与互补。

朱孝远:很高兴来这里讲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补的问题,我就讲四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第一,我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二,我要讲讲西方文明存在的问题,第三我想讲一下东方文明的特点,最后,我想就东西方文化的互补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就来谈第一个问题叫“问题的提出”,每当我们对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总会为两个问题大惑不解,为什么非常强势的西方文明,在极力表现出它英雄主义文化以后,总会产生一种非常浓烈的悲剧意识,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的就是,为什么平稳的循序发展的东方文明平时不那么起眼,但是在危机面前却总能表现出非凡的克服危机、抗击危机的能力,成为化解危机的世界性的拯救之力?

那么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觉得从西方的古代历史说起,在西方的文化里,一直存在着一种东西,叫做“审美喜悦中的悲剧意识”在希腊人那里这种意识叫做Arete崇拜,Arete它这个词的含义,就是指战斗 时候的勇敢、英勇,你英勇了干嘛呢,你英勇了就是要获得你的荣誉,但是后来希腊人又认为,你这样呢还有点自私,真正的英雄是利他的,所以呢,那个Arete崇拜就引申为品格上的完善、高尚。

那么希腊人为了实现这样一种英雄崇拜,是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的,结果就造成很多悲剧性的后果。在荷马的《史诗》里,那些伟大的英雄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那个阿伽门农,他把女儿祭了海神,打仗最英勇的那个人叫阿基里斯,他没有得到荣誉,反而命丧黄泉,还有一个人就是想出木马计的那个人叫奥德修斯,战争是胜利了,但是回家却回不了家。命运把他在海上漂泊了十年,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你为了追求那个Arete,或者你要去当那个英雄,你就得像神一样去过日子,但是人又不是神,神是不死的,我们知道希腊有很多神,有宙斯啊、雅典娜,海神波塞冬,他们不死好好的在奥林匹斯山上过日子,但是人要去像神一样过日子,就要必死无疑,但是希腊人为了那个极限的审美喜悦,还是要这么干,于是它在哲学上,大概是亚里士多德概括的吧,就是说,“生命不在于它的长短,而是它的质量”。

还有一句话,就是“时间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的重量”。所以人去像神那样活着,虽死犹荣。为什么呢?这就是英雄主义能造成生命中的最强烈的那种审美喜悦,那么为了实现这种喜悦,就往往要用一种武功里面所说的化功大法,什么叫化功大法呢?就是说你平时功力没有那么大,但是为了打败敌人,你用一种化功大法使自己的功力突 增十倍,结果你就胜利了,但是你胜利以后,你也就死了。

虽然战斗胜利,但是必然死去,这就是西方审美喜悦中的悲剧意识,有一个哲学家他的名字叫雅斯贝尔斯,他就认为这个问题说到底,主要就是一个理想与能力的问题,他说理想总是超过能力的,那么你的受挫感就永远没有办法满足,他的办法就是要么你提高你的能力,要么你降低你的理想,但是因为你的理想永远不会降低,你的能力永远不能匹配你的理想,所以这种悲剧意识,就永远不会瓦解。

那么还有一个哲学家叫做海德格尔,他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主要是一个不平衡的问题,什么东西不平衡呢?就是你的张狂和你的遮掩之间不平衡,他说了一句话,叫做“世界每分每秒在张狂,大地每分每秒在遮掩”。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人生啊运作得很快,就像那个钻井的钻头,钻得飞快,但是你旁边的保护系统也很好,你的冷却系统也很好,那么这样呢,你也不会损害,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那个雅斯贝尔斯,他们开出了两副药方,都没有办法从本质上来解决那个西方人的悲剧问题。

但是很有趣,他们自己解决不了,就把目光对准中国,西方人一天到晚要问自己,中国有很多叫他们困惑的地方,他们要问问题,第一个问题,一谈起中国就是说,中国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还要问中国的历史为什么这么长?还要问这几年中国发展为什么这么快?还要问 中国人为什么生活的那么悠然自得?没有我们那样的紧张感,这些大惑不解的问题,常常困惑着西方尤其当代的西方人。

崇拜英雄,虽死犹荣,充满悲剧意识的西方,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念到实践,西方文明的局限性体现在哪?

西方那个文明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上述的英雄主义崇拜所造成的透支和泡沫。这要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西方的人的实践行为两个方面来加以解释,西方那个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征服性的高科技文化。你说从本体论出发,他把本体分成两个,一个叫自然、一个叫人,然后,自然是无机的,人是万物之灵,所以有机的人对无机的自然,就是一种征服关系,所以西方那个景区挺漂亮的,上面造个城堡,我们中国人用木头造房子,他们是用什么?石头造房子,石头造的城堡马上就破坏人文景观,变成一种征服感。

从认识上来说,西方那个文化有一种两元对立,什么叫两元对立呢?就是容易把差异变成对立,什么叫对立起来,对峙起来才能分高下,比如说灵与肉,比如说精神与物质,人间与天国,人与非人,本我与他我,从而就建立起来一种对应的关系,但这两种关系是平衡的吗?这两种关系不是平衡的,是有一种高低之分的,比如说本我,我这个词在西方是要大写的,你就不必了,你是他我就应该小写了,是不是,比如说,那个天国与人间,神肯定要征服人的了,那么神要比人大,是吧,神要大写,GOD,人应该小写,是不是,所以呢这样一种对应的关系,什么都对应起来,两分法,结果,就搞得非常紧张,产生一种征服的状态。

第三个情况就是他们很容易把事情看作物质化,他们把自然认为是物质的,把人也认为是物质的,《人是机器》,这种书也是他们写出来的,中国人从来不写一本书叫《人是机器》,工具理性,主人对非人,就是这么一种征服关系。他们的美学啊,西方的美学上来看,也是突出一种英雄主义,一种征服关系。米开朗琪罗那个大卫,简直就是作了一个男人的榜样,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画的那么妩媚,那么这样一种东西都是放大了个人,目的是激起一般的人去当英雄。

它的神学也是一神教,强调神的意志,神定论、天堂论、原罪、地狱体现了一种神对人的征服,是不是,西方的天主教,本来它的教义里面是有一种这样的关系的,叫做合作论,就是你如果要灵魂得救要进天国,一部分是靠上帝的恩惠,还有一部分是靠你自己的努力,你做好事然后你就可以在上帝的帮助下,双方合作可以完成你的得救,但是后来出现一个人叫马丁·路德,他觉得你自救,你做点好事就能得救,不是自救嘛,不行,你应该把那个得救完完全全的变成上帝来救你

后来更复杂了,叫做“前定论”,说你得救不得救,完全是神的意思,他想使你得救你就得救,一切都定好的,那么神的意愿你是不能猜测 的,因为你是低级存在不能搞清楚神的意愿,也不要去猜了,一切都是前定的,后来那个加尔文说得更加的有趣,加尔文这么说,他说假如你得救,你应该感谢上帝,你要感谢上帝的恩惠,假如你不得救,你也要感谢上帝,你要感谢上帝的公正。所以这样一来你就不要管了,这就是神对人的彻底征服。从这些例子来说,我们看出什么,我们看出西方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什么?就是一种过于重视物质占有和社会成就,过于看重了征服,它过于把世界理解成是物质性的,对立性的,而没有看到人的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以人为本的问题,这就很容易造成悲剧,这是从西方的文化来看的。

我们再从西方的实践来看,在强大的英雄主义的背后,西方那个社会是大量产生泡沫的社会,你比如说军事上来看,打了太多的仗,确实是削弱了西方的实力,我们不要去说一战二战。也不要说殖民地,也不要说他们要争夺世界霸权,我们看到这样一系列的战争打下去,就感到在一个实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去搞世界上的军事霸权,实际上这种情况就已经出现了军事上的泡沫。虽然就是像我们说的希腊人的这个东西就复活了,虽然你要什么,你要去征服世界,但你用的不是真正的实力,你用的是什么?是化功大法,是不是啊,结果就透支了。第二个情况,西方的经济过分的依赖了外向型的经济,自己国内搞得不好,甚至国内的市场还被外国占领了,你比方说美国的汽车市场,现在都被日本在美国开的公司占领了,最近申请破产的那个通用汽车公司,它的问题就是国内搞不好,它有国内国际两块,国外的员工一 共有两万人,却成就了它生产总值的70%,国内的人口有26万人,却只占了它收益的30%。然后每生产一辆美国的汽车,它要付里面的员工的医疗保险费就要1600元,这样怎么搞得下去了,所以这种过分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了很多的经济泡沫。

第三种情况是过分强调荣誉和成就感,这使得人的生命透支,那么社会给了他很大的荣誉和成就感,却使人的生命透支,这样一种社会权利的瓜分,过分的竞争,虽然你获得了社会承认,但是你生命透支了,还有过分强烈的消费欲望,叫做消费透支、财政透支,过分强调享受了超前享受,这就导致了信誉危机。

还有,就是过分强调使用与主流文化相匹配的人,这就使得第一流人才边缘化,你去看西方历史上有一些大伟人,第一个是苏格拉底被人杀死,第二个人是但丁,但丁大家都知道,写《神曲》的那位,但是他被他的祖国佛罗伦萨赶出去,一生都回不来,第三个人叫托马斯·莫尔,第一流的思想家,被杀死。还有一些现代的一些西方的一些人,像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那些人,一天到晚被认为是一些和主流文化不那么靠近的,也就是要强调人诗意地安居,不要完全去成功,顾顾你的存在的那些人,在西方文化里面,是占非主流文化,这就使得他们这个文明里面,使得很多第一流的人才没法被使用。那么从西方文化的那种过分的“惟我独尊”,或者说西方文化论,西方中心论,又使得西方文化缺乏一种开放性,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把自己的文化和别 人的文化进行比较,只要你的文化和我不一样,我就怎么样?我就不承认你,我就说你失去了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我们看西方文化是很开放很开放的,其实不是,其实西方的文化它已经走向封闭,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别人的存在。西方的知识界分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专门看东方好的批判西方的,还有一部分人是主流文化,还是觉得西方明明出现了很多问题,还不承认这些问题。

求索东方文明真谛,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美学、宗教再到思维模式,东西方文明如何相处与互补?

接下来我们就来谈第三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和西方不一样的东方文化的一些特点。与西方不一样,东方那个文化应该说是一种高情感的文化,怎么说高情感呢?就是什么东西都是有机的,什么东西都是有情的,“天人相合,天地有情”天地怎么有情呢?天和地在一起,那就怎么样?那就要生万物,就会生出阴阳两气,就会生出五行,所以中国的那种本体论,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本体论,以人为本自然有情,人与自然是要取得一种和谐的,然后还要取得人与人的和谐,人与文化的和谐,在天地人那里突出的还是个人字,天地生万物,人于是要孝敬天地,孝敬父母,这是中国的本体论,没有把人与自然完全对立起来。

第二就是认识论,中国那个认识论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要求二元中 合,二元和谐。天与地要合一,人与事也要合一,物质与精神也要合一。灵与肉也要合一,那个灵与肉怎么合一呢?我们说孔子大思想家吧,但是孔子确实是提出“食不厌精”的人。我们说倒霉的诗人苏东坡吧,确实是大文豪,但是东坡肉就是苏东坡弄出来的,所以呐,这个就是灵与肉完全是合在一起的。

中国那个文化,它是求真的、强调现实的,认识论上就是求真的,真就是返璞归真,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中国人的所谓的实践理性。

在美学上那就更不用说了,中国的美学是特别强调情境合一的,要产生一种情境,用美来陶冶性情,产生善,中国善怎么来的?是用美来陶冶出来的。西方的美也有一种作用,用美来激励你当英雄的,中国人的意念,它是把一切世俗的劳动,一切与改善有关的劳动,都没有看作是个人的行为,至少是不能通过描写个人来歌颂的,因为那是大家的工作,是整体的劳动,不归于个人。所以这就是中国人的利他主义。

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的宗教也是蛮有趣的,中国这个神学,首先它有多元神,中国人现在人死了以后,不是去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那里都是你在活着的时候成仙了,然后你才能够登天,你要先变仙,所以中国人从佛家那里借了一块净地,他就劳动神,劳动的实在太厉害,没小孩了拜观音了,没钱了拜财神了,把神弄得特别地累,所以 中国太利用神了,结果中国人离天非常近,中国和天就是999和1000的区别,不是两元对立。

这样,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核心论,它过分地重视了人的存在和生存问题,对个人的成就比较忽略,重集体轻个人,中国人的英雄也有,无非就是心灵高尚、成熟理性,无私为他敢负责任。这样一种文化当然就可以培育东方人的行为,这种东方人的行为来看,首先要和平不要战争,六十年来中国本土没有战争,这是中国崛起的前提。中国人民老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不肯取出来,利息没有他还存在银行里。中国也是搞稳定的,经济上有两个五个亿,每年生产五亿吨粮食,每年生产五亿吨钢铁,那就保稳定。中国第二产业什么造汽车呀,造电视机呀,造空调啊,保速度。中国还有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一天到晚吸纳人才,这叫保就业,结果呢,使得中国问题不大。还有中国有个“任人惟贤”这个标准,这是孔子说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一天到晚提拔人才,结果呢,东方文化就保全了实力,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就成了拯救之力,资本主义爆发危机了,而伏尔泰那些人就到东方来说中国这个制度真好,向中国学习,还有西方要发展资本主义了,从理性的资本主义向任性的资本主义转变了,然后就出现了殖民主义,也是靠东方,结果,现在西方人活不下去了,觉得人生有危机了,那个时候就想到中国的道家、儒家,超脱入世。所以我们看到了,它们那个文化和东方的文化,还是差异很大的。这两种文化确实是可以互补的,中国那个文化和西方那个文化相比,东方文化底座很大,西方文化搞技术搞了几千年了,高精尖这是可以有互补的,中国是强调集体,他们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这个是可以互补的,中国强调和谐,他们搞征服,这看来征服我们不搞了,但是和谐一定是世界的前景,中国那个文化积累性,西方那个文化里面积累得不那么成功,就要搞扩张,那么你积累不成功,怎么搞扩张呢,它要创新,所以它里面创新性是有点意思的。中国人是内心修养,西方人喜欢外在发展,中国人重现实,西方人重未来。这样,就看到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了,最后一定会在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中产生。

我在这里下几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我认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伟大的强势文明,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但是,这是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的,东方尤其中国那是一种高情感的实践理性的文化,西方它是一种征服性的高科技的文化。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两种文明之间,是可以互补的,可以交流的。

那么第三,有人以为全球化一来,就会由一种文化变成世界文化,那是不可能的。真正的全球化它一定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化,所以,今后的世界格局应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种繁荣的局面。按照我的理解,那就是说假如你把每一寸土地都弄得非常美丽,把每一颗人心都弄得非常高尚,按照我的说法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了。

王鲁湘:在刚才朱先生演讲中间,我脑中就不断在出现一个好莱坞大片叫做《终结者2018》。这已经是第四部终结者了,前面已经有三部了,那么这四部终结者,都有一句共同的经典的台词,当英雄要出去征服,或者要出去拯救的时候,然后他会走到门口,回过头来说我会回来的,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一定要有的一个要素,就是凯旋。那么这种东西在中国的文化意向中间啊,没有这个意思,但是它有什么?有大团圆,西方的凯旋和我们中国的最后的这一个大团圆之间,到底它的这个本质差异在什么地方?

朱孝远:你说的那个电影我恰恰没有看过,但是我看了两个电视剧,一个叫《奋斗》一个叫《我的青春谁作主》。这两个电视剧一看呢,觉得中国人现在喜欢在电视剧里面突出一个“我”字了,所以也可能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啊,但是从那个里面呢,无论是那个谈中国年轻人奋斗的青春片啊,在里面讲到最后胜利的那个斗争,都不是技术性的,不是阴谋诡计,不是高科技,最后还原的是一个情,叫做人性回归,所以这个是成了现在的一个大团圆的一个新的这样一个东西。西方的那个历史上其实也有回归,但是一直不是主流文化,有一个叫《青鸟的故事》,记得吗?说有一个人跟着一青鸟去找幸福,走遍天涯海角,永远找不到那个幸福,后来那个青鸟就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觉得我的 家,我的亲人就是我的幸福,那么这就是西方人的一种迷途了。中国那个孔子儒家里面,它是分等级的,它是先自己然后再家人,再你的邻居,再整个社会,这叫做修身养性对吧,治国平天下,它是这么由近及远的,但西方的一个浪漫主义,最后由远及近,身边的东西不那么看重。

这是和他们的那个千年封建时代有关系,千年时代就发展出一种叫骑士文化,那么骑士文化一来以后呢,骑士是国际性的一天到晚冒险,所以他们中世纪的文化无非就是骑士文学还有就是传奇文学,结果这种东西一直被歌颂,一直被放大。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像堂·吉诃德那样去行侠仗义,所以,这样一种东西,觉得你的成就感最后到人间,不能在平凡的生活里面去找到你的成就。

王鲁湘:这实际上我们在描述一个在文学和生活中间的一个现象,但是这个东西反映他们的思维和他们行为的是一个模式,是吧,西方的思维是线性的,直线性的,不断超越性的,然后他的行为也是,是不断征服的,冒险性的,所以他是往前走,不回返,不回头的。而中国是环形的。

朱孝远:有这个意思。所以这就是中国宗教也是这样,所以佛教传到中国,能够在中国立住脚跟,也是有原因的。它就强调一个因果论,你想你做了很多好事,结了善因,结果呢你就六道巡回,最后你还能 做人,说不定还能成佛,对吧,所以这样一种循环论和中国文化时空观念的循环论,它是完全吻合的。

王鲁湘:您刚才在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分析的时候,您定义东方文化是一种高情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高科技的文化,这种状态的话确实对我们这种以建立在客观知识基础上的这样一种科技思维的发展,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朱孝远:它也有影响,中国现在实际上高科技那方面,中国是在向西方学习,然后中国在做人方面也就是,关于存在的方面,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的那个独特的贡献。在那个知识论上,我是把知识分成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叫做感觉与经验的世界;第二个世界,叫做直觉与艺术的世界;第三个世界叫做知觉与科学的世界。中国人的第一世界很强,就是他用经验来概括,来概括出新的知识能力很强,它的第二世界很强,就是直觉与艺术的世界很强很强,那中国稍微不足一点的就是那个演绎法,那个就是根据几个概念,根据几个定律来得出一种科学的观察,先假设后观察,这叫知觉和科学的世界,这点它是不如人的。

王鲁湘:那么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所谓全球化我们不可否认,它是西方的而且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这样一种文化,然 后它的整个在全世界的一种强势的推进,即使像我们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也存在过这个文化归属认同感的危机,那么我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朱孝远:那个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那个亚历山大,他就打仗,一路把波斯扫平,一路进攻到埃及什么的都给他攻下了,但是一直攻到印度,再弄过来要攻到中国了,他就攻不下去了,然后他就死了。所以这样一个情况就是说碰到那个比较大的国家,尤其比较强盛的也是强势文明,他就攻不下去了,虽然扩张就像水可以往低处流,但是你水碰到一个阻力它也流不过去了,那个情况是这样。但是另一个情况就是说那个西方的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是刺激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一个也就在那个全球化进程的情况,融入了很多其他的文化,你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随着文化的扩张,但是你碰到文化以后,它马上就融入了到其他的文化,就融入进去了,这种情况就像一个水在开始源头的时候,它可能很清澈,流啊流啊它就流得什么东西都有了,它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所以现在实际上我们所享用的那种文化已经不是一种纯文化了,而是一种混合文化。

那么在这种处境下你怎么解决文化认同感的问题呢,我觉得文化认同感它不完全是一种心理危机或者民族文化的危机,最主要的,就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它如何在世界上担负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怎么来提升中国的一种软实力。教育理念不同,理想人格该如何培育?东方与西方,文化如何超越国界?文化比较中,该如何理解国民性研究?

提问:你好朱老师,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理解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朱孝远:实际上那个最难理解的就是“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因为孔子是不那么信天的,孔子说那个天是不说话的,但是四时就行走,万物就出生,然后又说“五十知天命”。孟子对天的看法就更加有趣了,孟子说过一句话,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荀子更进步了,说“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但是到了西汉那个时候,却出现天人感应的学说,董仲舒“天人感应”,所以天人相应,司马迁对此大概是怀疑的,但是他认为天人关系还是要追究的,为什么呢?因为古代有个传统,就是太史令同时也是那个观天的官员,也是要管星象的,所以他要研究,所以通古今之变有两个含义,一个就是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而且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成一家之言”主要是一个很大的抱负,当时一家之言不是一家之说,却是说当时有道家、儒家、法家,要自成体系,凡是自成体系的东西就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要把史学变成一家体系成体系的,结果他就开了史学研究的一家之言,所以他这种东西还是和中国文化是结合得非常好的。

提问:朱老师你好,您在美国和中国都教过书,那么您对于东西方高等教育的不同,您是怎么去看的?

朱孝远:丘吉尔说过一句话,他说大学呢仅是传授知识的,大学更应当是传授智慧,大学不应当仅仅传授技术,大学应该锻造人格。那么人格怎么训练呢?人格就要训练你全面发展,我们现在从西方的教育来看,它是比较注重能力的,我们是比较注重知识传授的。所以西方现在老师不讲课,我在西方教书很开心,老师就要引导学习就行了,自己不要讲,当教练是不用跳高的,你明白这个道理吗?我们就把西方的那个学生就在一起开一种叫做讨论课,讨论课里面,他们乱说,说的都是错的那你去纠正他们,结果学生能力是提高了,我们的知识也变成相对的了,对吧。

中国不是,中国到这里你挺累的,你一天到晚讲课是不是,因为中国的理念叫做什么,叫做授业、传道,解惑,所以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处境里面,不同话语里面的那种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理念就是一样的,那么西方还有个东西,我想稍微提一下,就是西方的国家那个大学,宣称自己是培养领导人的,那么我们中国的教育比它和平的多,我们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的,但是没有提到要培养哪样一种精英,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感到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化传统的不同。

提问:我想问的是,您如何看待在全球化下的文化基础?

朱孝远:全球化的文化基础是文化的实力,过去搞艺术的人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是不是?你说这句话对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确实是不全面的,那个世界的文化的交流它从本质上来,是有两个东西,一个就是它本身的优秀性,同意吗?还有一个它的互补性。优秀性的东西,比如说梅兰芳的京剧,齐白石的《虾》,是吧,即使贝多芬写的小曲子叫《致艾丽斯》,这种东西你一旦做极端的好了,它就有三个超越,第一个超越就是时间的超越,古代的人喜欢,现代人也喜欢;第二个就是空间的超越,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第三个就是小题材和大题材的超越,你比如说那个《虾》,那个京剧,那什么是大题材呢?但是你一个东西做到了极端的精美,它就无所谓小题材和大题材,就成为文化的共享的全球的东西,对吧?所以我觉得东西要进行交流首先就是它的优秀性。其次是它的互补性,有些东西我们没有,而你有,那我怎么办,我只好管你借,向你学是吧,如果你要开放向人家学习。你比如说芭蕾舞这个东西就不是我们弄出来的,是吧,它先在意大利,后来跑到法国跑到俄罗斯现在又怎么了,但中国把它引入了,还办了一个北京舞蹈学院,来专门跳芭蕾舞,搞了个芭蕾舞系对吧,然后中国就弄出中国式的芭蕾舞,什么《红色娘子军》啊,《白毛女》啊。所以我觉得,到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不会出现一元化的局面,反而是在多元化的情况下,出现多元的文化格局,刺激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共享文化的共存。

提问:朱老师您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然后对文化史有比较深的了解,那么在方法论上,我们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

朱孝远:我觉得就是要注重对国民性的研究,国民性你知道吗,就是一个民族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共同认同的文化标准,这个东西过去我们不注重,但是非常之重要,比方说中国驻德国大使,给德国人去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看不懂,他就问那个大使,你们那个男的送女的,女的送男的,送了两个小时,到底干什么。为什么一句“我爱你”说不出来,这个问题从浅处说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问题。实际上从深处说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中国或者世界上的那个,人文学研究或者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是两大类,一类我们叫做基础研究,还有一类我们叫决策研究,那么那个国民性研究就是决策研究,决策研究,它一定要建立在对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它才有力量,你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人投降了,美国就不知道怎么对付日本了,就请那个社会学家,去写一本书,研究怎么对付日本人,那个人后来写了一本书叫《菊与刀》。然后美国人就把他的研究送到一个国家掌握的再研究机构去研究,研究出来发现一个很简单的事实,认为那个天皇制度是不能由美国人废除的,这个结论不是那个作者得出的。还有那个英国搞了大英帝国以后,最难对付的就是那些殖民地,部落皇宫的反叛,它觉得弄不好,因为文化不同,就派了一大队人类学家去研究部落,人类学家拿了英国政府的钱不好好为政府服务,就 写了很多人类学著作,回到了英国,英国政府很高兴,说你们文章写得多好多好,多么重要,结果把那些人类学著作,送去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再研究机构研究。

研究出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所有的部落首长、部落酋长都是世袭的,建议英国政府把那些部落首长的儿子弄到伦敦来,学BBC英语,看芭蕾舞,把他培养成英国的上流绅士再送去当部落酋长,这样一来解决了问题。所以你不仅是这样,更重要的你要研究世界文化,我就觉得要把文化提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实际上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你真的把国民性研究透了,一个地方发生什么大事,你就可以预知,那个国家会有什么反应,世界上各个国家会有什么反应,它们都是从它的潜意识,国民性里面,马上就能猜出他们的国际性的反应,所以从这么重要来说,我觉得我们研究世界文化,不仅是一个交流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怎么使得文化走向现代的一个应用性的问题。

王鲁湘:非常感谢朱孝远先生精彩的演讲,朱先生的演讲从历史、现实,和艺术等多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理解文明和文化的多重角度,如今历史的推动和现实的需求使得我们对东西方文明的理解,不能再停留在表面,也许只有互相尊重,平等对话,才能真正理解对方,文明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间,更多的问题将留给大家去做进一步的思索。

第四篇:人文奥运: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与交流

人文奥运: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与交流

2003-7-23 9:13:57

“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响亮的口号,在这三个口号中,“人文奥运”是最需要深入阐释的,因为它的寓意深远。我们主张“人文奥运”即“文化奥运”,“文化奥运”将是世界文化走向中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次盛大节日,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瞩目的东西方文化融汇与交流的中心,这将是“人文奥运”发展战略的最大收获。

1、“人文奥运”的内涵。

彭永捷教授在“人文奥运的理念阐释”子课题中已经充分阐释了人文奥运的内涵,在他主编的《人文奥运探索》一书中,作出了这 样的界定:“人文奥运是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的和谐统一盛会。”

因此,我们主张将“人文奥运”阐释为“文化奥运”。

2、“人文奥运”即“文化奥运”。

文化,英文或对译为CULTURE,或对译为CIVILIZATION,与“文明”常常通用。把“人文奥运”阐释为“文化奥运”,内在地包含着把“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理解为文化、文明的一个优秀成果。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追溯和回复到它的原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其发展,特别是通过中国人的参与,用中国文化来发展它、丰富它。

3、“人文奥运”即“文化奥运”内在地含有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意。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奥运会发端于欧洲。奥运会历来是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不仅是人类的力量和追求的展示,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交流的底蕴。作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为全世界各种各样不同文化展示、融汇和交流提供了一个的巨大平台。“人文奥运”在英文中对译为“Culture Olympics”,意思即为“文化的奥运会”。这就意味着在申办之时,北京奥申委就已将未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定位为文化的奥运会,也就是说,北京奥运会将是文化交流的奥运会,是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文化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盛会,也是中国与世界以及世界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盛会。

4、“人文奥运”: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体育盛会。届时,中国将向世界展示她的伟大成就,世界各民族将在中国这个舞台上展示她们的文化成果。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一是在中国介绍和宣传奥林匹克文化和作为奥林匹克文化背后底蕴的西方哲学精神以及西方现代文明。我们应该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推广奥林匹克主义所倡导的乐观向上的生活哲学,吸收西方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学习西方人的现代文明成就。二是开展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活动。在奥运会筹备期间和举办期间,举办多层次、多规模的世界文化交流活动,让世界各国展示本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让世界文化在中国北京这块奥运热土上充分地展示、对话和交流,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人民精彩演出的舞台,并由文化的交流,推动世界人民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推动世界和平和进步。三是积极展示中国文化,努力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5、“人文奥运”的文化发展战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处于东西方文化融汇与交流中的新北京。改革开放使世界走进了中国,也使现代化的中国走向了世界。作为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盛会,2008年奥运会应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我们不仅应该以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同时也应该显示中国文化历来具有的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所以,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同时给世界各民族一次展示她们的文化的机会,从而塑造东西方文化融汇与交流的中心地位。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营造这样一种氛围:中国是东西方文化融汇与交流的中心。我们的任务是,一方面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的成就,另一方面给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一次展示的机会。通过策划和实施人文奥运战略,我们将大力推动东西文化交流活动,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良性互动,和谐共存,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世界各国、各文化体系都能从这种对话和交流中受惠,创造人类文化交流的多赢局面。

第五篇:5.古代希腊文明

第一节 古代希腊文明

古代希腊主要历史线索:

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前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期);(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对古代希腊历史影响比较深远的战争主要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一、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学者们将克里特文明发展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官时期、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

2、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

3、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

4、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5、迈锡尼人属印欧人的一支,公元前1600年建立王国,当时的王朝被称作竖井墓王朝。公元前1500年前后被圆顶墓王朝取代。圆顶墓王朝时期迈锡尼成为强国,公元前1400—1200年是迈锡尼文明的鼎盛时期。

7、迈锡尼文明使用的文字是线形文字B,1952年被释读成功,已经证明是古希腊语的一支。

(二)名词解释

1、克里特文明:希腊克里特岛的青铜时代文明,是爱琴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存在于公元前2000—前1100年。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克诺索斯王宫,该文明遂被确认。现代学者将其分为前王宫时期、古王宫时面、新王宫时期和后王宫时期。新王官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克里特文明古王宫时期生产的卡马雷斯彩陶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克里特文明所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至今尚未释读成功。

2、迈锡尼文明: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陆续出现过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其中尤以迈锡尼的这类建筑最为雄伟,它的卫城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它是在十九世纪末由海因里希·施里曼于发掘迈锡尼(1874年)和梯林斯(1886年)的过程中重现天日的。

3、线形文字B:古希腊迈锡尼文明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古希腊语的一支,是用原有的线形文字来书写迈锡尼语言,1952年释读成功。现存的线形文字B的材料绝大多数是王室经济文书,对政治历史揭示不多。文书的内容充分表明迈锡尼社会是奴隶制社会。这些资料为研究当时迈锡尼文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希腊城邦制度

(一)主要知识点

1、希腊城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

2、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从此希腊各城邦有了共同的传统节日和历史纪年。

3、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进入了海外殖民时代。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是意大利南部,该地区也有“大希腊”之称。

4、古希腊的奴隶制度分为两大类型,即斯巴达型和雅典(或开俄斯型)。

(二)名词解释

1、僭主政治: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到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

2、来库古改革: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建国之初所实行的国家制度改革。时间在公元前830年左右,来库古改革主要内容有:组成新的部落和选区;由28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与2位国王组成30人元老院(长老会议);设立5名监察官,监督公民遵守法律的情况;重新分配土地;打击工商业(斯巴达是商业文明最落后的城邦);实行公共会餐制度。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

3、希洛人:古斯巴达农奴,其身为国有。他们可能是拉科尼亚的原始居民。当他们的土地被数目少于他们的多里安人占领后,沦落为奴。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人征服麦西尼亚后,麦西尼亚人亦被贬为希洛人。希洛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城邦的奴隶,固定在土地上,被分发给个别的斯巴达人,替他们耕作田地;主人既不能释放也不能贩卖他们。希洛人在向主人缴交一定比例的耕作收成后,可以有限地累积私产。在战争期间,希洛人伴随主人参加战斗,担任轻装部队,有时亦充任舰队中的划手。

4、伯罗奔尼撒同盟:古代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陆续与埃利斯、科林斯、迈加拉等城邦订立双边军事同盟条约,约公元前530年伯罗奔尼撒的大多数城邦参加了同盟。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希波战争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公元前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提洛同盟对抗,对整个希腊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366年解散。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三)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实质和作用。答案要点: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抵抗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古希腊城邦制度作用和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2、简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 答案要点: 原因:(1)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2)条件:多良港,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

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1、试分析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特点。答案要点:

(1)希腊奴隶虽然使用普遍,但是以小规模为主,而且大奴隶主和小奴隶主之间的差别也不是很大。

(2)在希腊奴隶制经济中,占优势的是小农和小作坊的经济。以雅典为例,当时公民人口(包括家属)约为17万人,以小农为主的第三等级就占了10万人。

(3)奴隶劳动使用于商品生产的比重较大,或者说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的比重较之其他古代社会更大。

(4)希腊各邦一般不以本城公民为奴隶,所使用的奴隶都是外邦人和所谓的“蛮族”。本城邦公民不做奴隶,有利于全体公民共同对付奴隶,奴隶主专政反而更为巩固。

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主要知识点

1、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一般以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为希波战争的开始,公元前449年双方缔结和约作为战争的结束。

3、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31年春,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底比斯城邦进攻雅典盟友普拉提亚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导火索。

5、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希腊历史进入城邦危机阶段,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二)名词解释

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海战;伯罗奔尼撒战争

提洛同盟:希波战争期间,公元前478年以雅典为首的一些希腊城邦结成的军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称“提洛同盟”,也称“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体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腊城邦和防御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城邦,后来增至约200个。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体,同盟事务由在提洛岛召开的同盟会议决定,按入盟城邦实力大小各出一定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

(三)简答题

1、简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答案要点: 经过:(1)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希波战争全面开始。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打败波斯军队,迫使波斯撤军。

(3)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再度进兵希腊。希腊各邦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这一阶段的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影响:(1)希波战争之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的局面。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城邦得以继续发展,日益繁荣,从而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波斯虽然失败,但是希腊人也无力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这就使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

(2)对雅典而言,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势力进一步增强,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战争还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其势力迅速膨胀。

(3)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新的矛盾由此出现;同时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了雅典的挑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矛盾逐渐凸显。

2、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过程及影响。答案要点:

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的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混战也使很多希腊人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君主制政体和北方的马其顿王同。

四、雅典民主政治

(一)知识点概括

1、雅典贵族统治政体的改变从梭伦改革开始。

2、梭伦以后的雅典公民内部一度出现了代表贵族的平原派、代表农民的山地派和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之间的激烈斗争。

3、雅典民主政治和国家实力的顶峰是在伯里克利时代。

(二)名词解释

梭伦;庇西特拉图;伯里克利

1、《解负令》:公元前594年,雅典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宣布的一项重要法律,旨在打击没落氏族贵族,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为了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防止获得自由的雅典人重新沦为奴隶,梭伦颁布法令,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同时,为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梭伦还制定了“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这样就防止了新的债务奴隶的产生。“解负令”的颁布,一方面有效地防止了贵族兼并土地,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另一方面,雅典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债务奴隶、平民、贵族都成为享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的雅典公民。

2、陶片放逐法:也被翻译为“贝壳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三)简答题

1、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答案要点:

(1)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

(2)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主要内容: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

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

(4)改革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四)史料分析

阅读、分析下面的史料并回答问题。

我要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们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人。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就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正因为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公开的,我们彼此间的日常生活也是这样。当我们隔壁邻人为所欲为的时候我们不致于因此而生气;我们也不会因此而给他以难看的颜色以伤他的情感,尽管这种颜色对他没有实际的损害。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就是那些最忙于他们自己的事务的人,对于一般政治也很熟悉——这是我们的特点: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我们公民们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政策也将得到广泛的讨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事情就是没有经过恰当的讨论,就贸然开始行动;这一点又是我们和其他地方的人民不同的地方。

——选自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此人所在城邦能够体现文中所说“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的最重要机构是什么?(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此人上述言论的正确性和局限性。

一、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了解)

名词解释:腓力二世;喀罗尼亚战役;柯林斯会议;亚历山大大帝;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阿卡亚同盟;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国

二、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一)主要知识点

1、被西方人称为“历史之父”的是希罗多德。

2、古希腊天文学家恩培多克首先解释了日食形成的原因,阿那克萨哥拉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

3、希腊古典时代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被称为“医学之父”,他使古希腊的医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4、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文学的重要成果是悲剧和喜剧,这一时期产生了3个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彼得斯;还有一位著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5、古希腊雕刻艺术以表现人体为主要形式,代表作有米隆的“掷铁饼者”。

6、希腊化时代最著名的数学家是欧几里德,他的代表作是《几何原本》。

7、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利亚的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说”的理论。

8、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河流”这一思想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9、古希腊宗教崇拜的主要神系是奥林帕斯神系,有12个主要的神祇,众神之首是宙斯。

(二)名词解释

赫西俄德;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阿基米德

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历尽万难返回自己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

故事。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也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荷马史诗》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2、米利都学派: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希腊城市米利都是一座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产生了三位重要的思想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美尼,他们创立了米利都学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3、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其美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对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4、犬儒学派:古希腊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派别。得名来由有二:一是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在名叫“快犬”的地方讲学,二是这一派的人们生活方式粗野、衣食简陋,被当时人称之为“犬”。主要代表人物有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等。该派在哲学上反对“理念论”,认为一般概念只是一个名称,具体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在伦理学上,主张禁欲主义乃至苦行主义,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无足轻重的,主张回到极端简朴的原始生活,进入“自然”状态,号召人们克己自制,独善其身而无所求,这才是美德。

5、斯多噶学派:希腊化时期重要的哲学派别。斯多噶的字义是廊,由于这个学派在雅典的一处画廊集会讲学而得名。这派的创始人是芝诺。斯多噶学派以为世界既是物质也是理性。人的灵魂是物质的,是世界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应该顺从理性,一切变化都是世界理性的表现,都是注定而不是偶然的。这个学派因此相信预言和占卜。芝诺代表早期斯多噶学派,后来古罗马时期的塞涅卡和安东略代表晚期的新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思想最终为基督教所吸收。

6、伊壁鸠鲁学派: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创立的哲学派别。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决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伊壁鸠鲁学派把神还归自然,公开攻击古代的宗教,从而奠定了古代无神论哲学的基础。伊壁鸠的学说包括准则学、伦理学和物理学三个部分。

板块五:古代希腊文明

本版块共有六个知识点,涵盖了古代希腊历史的政治、文化和对外交往三个方面的内容。因为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其城邦制度、民主政治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在整个世界古代史学科体系中该部分内容是毋庸置疑的重点。07年08年考试对此又未作考查,09年考了一个擦点边的选择题(史诗)。鉴于此现实,估计它必将是今后几年命题的重头戏。大家准备的重点应当是名词解释、材料题和简答题这三个题型,其中尤以简答题的命题空间最为广大,如城邦制度、梭伦改革、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评价等均是简答题的很好选题。因此,虽然在07年考试中已经在“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知识点中考了一道简答题,但是大家还是应把本专题的其它内容作为世界古代史的重点来复习,既要梳理出线索来,又要将其中的重要内容详细地记忆和把握。

古代希腊主要历史线索:

古代希腊的历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爱琴文明或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时代(公元前20—前12世纪);(2)荷马时代(公元前11—前9世纪);(3)古风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4)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期);(5)马其顿统治时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对古代希腊历史影响比较深远的战争主要有: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

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

典型例题:

(一)名词解释

僭主政治 希洛人 提洛同盟 马拉松战役 温泉关战役 萨拉米海战 伯里克利 《解负令》 陶片放逐法 希罗多德 修昔底德 色诺芬 犬儒学派

(二)简答题

1、简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答案要点: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希腊城邦制度萌芽于荷马时代,形成于古风时代(公元前750年—公元前500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小国寡民,从土地和人口上来看,城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第二,正因为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也就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公民既是城邦的主人,又是城邦本身。第三,直接民主制的基本要求是让尽可能多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民之间相互平等。所以希腊几乎所有的城邦都不对公民征收直接税,城邦公民制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公民兵制度。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实质: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抵抗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古希腊城邦制度作用和地位:实行公民政治,保证了公民享有政治权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巩固了城邦;古希腊一时一地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贡献。

2、简述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城邦海外殖民活动的原因、范围及影响 答案要点:原因:(1)根本原因:人地矛盾突出。(2)条件:多良港,多岛屿,航海业发达,海军强大。

海外殖民运动的范围:地中海地区和黑海沿岸。

海外殖民运动的影响:第一、扩大地城,解决土地问题,缓解城邦人口压力;第二、促进希腊各地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发展;第三、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壮大,有利于公民集体稳定和城邦制度巩固,有利于平民反贵族斗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立;第四、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3、简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影响。答案要点:经过:(1)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希腊—波斯战争的导火线是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发动的反抗波斯对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城邦统治的起义。

(2)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遣海陆军远征希腊,希波战争全面开始。雅典军队在马拉松战役打败波斯军队,迫使波斯撤军。

(3)公元前480年,接任的波斯王薛西斯一世再度进兵希腊。希腊各邦因此结盟起来,共抗波斯,斯巴达也参与了对抗波斯的行动。这一阶段的萨拉米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希腊由此转为进攻阶段,波斯则转为防御。

(4)公元前478年,波希战争以双方签订卡里阿斯和约而告结束,波斯帝国从此承认小亚细亚之希腊城邦的独立地位,并且将其军队撤出爱琴海与黑海地区。

影响:(1)希波战争之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的局面。希腊的胜利使希腊各城邦得以继续发展,日益繁荣,从而为日后的西方文明奠定基础;同时波斯虽然失败,但是希腊人也无力进入东方,因此波斯帝国仍在继续发展。这就使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的大格局。

(2)对雅典而言,大量战俘奴隶和战利品使雅典的奴隶制度和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尤其是第四等级公民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主势力进一步增强,促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战争还使得雅典成为全希腊的海上强国,通过提洛同盟,其势力迅速膨胀。

(3)对斯巴达而言,大量战利品的流入以及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使斯巴达原有的经济和朴素的生活失去了平衡,新的矛盾由此出现;同时斯巴达在希腊城邦中的军事统帅地位受到

了雅典的挑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的矛盾逐渐凸显。

4、简述伯罗奔尼撤战争的过程及影响。

答案要点: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前431开始,至公元前421年休战而止。公元前431年春天,斯巴达盟邦底比斯进攻雅典盟邦普拉提亚,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6月,斯巴达入侵雅典,战争全面爆发。这一阶段虽然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雅典出现的瘟疫使雅典主动与斯巴达缔结和约休战。战争的第二段从公元前415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开始,结果雅典远征军全军覆没。公元前406年羊河战役中雅典海军惨遭消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求和,提洛同盟被解散,战争以斯巴达的胜利而告终。

影响:第一,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的经济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战争使大量自由民破产,奴隶数量大增,奴隶制的发展破坏了城邦经济基础;第三,战争导致希腊各城邦中阶级矛盾尖锐化,很多城邦都出现了起义和暴动。第四、战争引发了希腊城邦之间随后的混战,波斯趁机插手希腊事务,夺回了对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控治权。混战也使很多希腊人把希望的目光转向了君主制政体和北方的马其顿王同。

5、简述古典时期希腊史学的主要成就。

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前323)是希腊史学的开创和发展时期,涌现出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优秀史学家。

(1)古典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他被誉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一书,共9卷。1—5卷第28章,叙述西亚、北非及希腊诸地区之历史、地理及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第5卷第29章起,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该书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亦作《希腊波斯战争史》。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

(2)流传至今的按编年体记事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修昔底德用30余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未完成之作,记述的事件止于公元前411年。全书共8卷。修昔底德善于借书中历史人物之口,用自己审时度势撰写的演说辞阐述与伯罗奔尼撒战争有关的各种问题。修昔底德自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刚一爆发,他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开始注意收集一切有关资料。垂训后世是他修史的目的。他对历史资料采取严格批判的态度,努力辨清真伪。他力图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神谶和灵祥灾异之说持否定态度。这种批判精神使其著作具有材料可靠、思想深刻的特点,从而博得文艺复兴以后许多史学家的称赞。

(3)色诺芬是古代希腊著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著述丰富。《希腊史》叙述公元前411—前362年的历史事件;《长征记》(又译《远征记》)叙述希腊雇佣军帮助小居鲁士争夺王位及小居鲁士阵亡后雇佣军返回希腊的历程;《斯巴达的政治制度》、《经济论》、《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等,提供了公元前5和前4世纪社会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苏格拉底的答辩》、《会饮篇》、《回忆苏格拉底》3部著作,为苏格拉底申辩。其著作文字简明流畅,《长征记》常被用作学习古希腊文的教材。作品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有意渲染或回避一些事实。

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为代表的古典史学家在西方史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对后世西方史学产生了至为深刻的影响,《历史》和《伯罗奔尼撒战争诗史》所采用的叙述体编史体裁,至今仍被西方史学界奉为正宗,成为编撰历史的通用体裁。

6、试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答案要点:(1)改革背景: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

(2)改革性质:工商业奴隶主阶级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3)主要内容: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

(4)改革影响: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下载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教案[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 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教案 03 东西方古代文化(共5篇)

    2013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教案 03东西方古代文化 【热点常备考纲】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明......

    《东西方的建筑》教案5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东西方的建筑》教案 辽宁省凌海市雷锋小学杨红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国的著名建筑,体会其中所蕴涵的伟大;通过欣赏教堂建筑,体会宗教在当时人们生......

    来通杯:见证东西方“交流”与“通商”[本站推荐]

    来通杯:见证东西方 “ 交流 ” 与 “ 通商” ” 当然,来通是“Rhyton”的音译词。我们最常见到的一只经典来通杯,是下面这只。西安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金银器中的一只镶金兽首玛......

    历史新新优秀教材解析古代东西方综合训练题库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专家提出:“中华帝国中央集权及其官僚机构,从秦汉历经隋唐,至宋元而及于明清,几乎系于一根脉络,它是破除了先秦封建制而建立起来的” (1)“先......

    古代花鸟画教案

    2014——2015学年春季学期“青蓝工程” 美术公开课教案 备课人:张印指导教师:彭林 一、授课课题:移情草木――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授课时间: 1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中国花鸟......

    古代宗教教案[大全]

    古代宗教教案 川教版 【课标要求】 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创建的时间、创建者和经典,知道三大......

    古代罗马教案

    古代罗马教案 川教版 作者:admin 资源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课标要求】 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罗马共和国建立和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