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思考_百讲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思考 赵泽义 1 陈克勤 2(新疆兵团阿拉尔市委党校 新疆兵团阿拉尔市委统战部 , 新疆 阿拉尔市 843300 摘
要 :十 届 全 国 人 大 二 次 会 议 通 过 的 宪 法 修 正 案 将 “国 家 鼓 励、支 持 和 引 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写入宪法 ,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 础 , 其法律、经济、政治、心理特征己经凸现。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作 为 做 好 新 时 期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的 工 作 的 出 发 点 和 落 脚 点 , 把 他 们 的利益维护好、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愿望实现好、把非公有制经济发 展好。
关 键 词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征;作用;维护;实现;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946(2005 04-0064-05 收稿日期 :2005-09-02 :,;陈克勤 , 新疆兵团阿拉尔市委统战部长。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 非公 有制经 济人士群体迅速壮大 ,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 用不断提升。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维护好、把发 展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愿 望 实 现 好、把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发 展 好 ,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 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 本特征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 是适应社会主义初 级阶 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了解和分 析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律、经济、政治、心 理特 征 , 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前提。
(一 法律特征
第一、法律地位己确立 , 调动和保护非公有制经 济 人士的积极性有了法律保障。全党全社会对非公有制经 济的法律地位的认识经历了 “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 义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补 充 ” [1]
;是 “对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的 补 充 ” [2];“非 公 有 经 济 己 成 为 我 国 民 经 济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3]
;“非 公 有 经 济 是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4]
;“坚 持 和 完 善 公 有 制 为 主 体、多
种 所 有 制 经 济 共 同 发 展 的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 [5] 的 过 程。
特 别 是 十 届 人 大 二 次 会 议 将 “国 家 保 护 个 体 经 济、私 营 经 济 等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合 法 的 权 利 和 利 益。国 家 鼓 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并对非公 有制经 济 依 法 实 行 监 督 和 管 理。” “公 民 的 合 法 的 私 有 财 产 不 受 侵 犯 ”写 进 《宪 法 》 , 标 志 着 过 去 多 年 被 广 泛 关 注 和 争议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己经确立。
第二 , 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 但整体水平不高 , 出现 2005年 ・ 第 4期 学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阶 段 做 好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统 战 工 作 的 思 考
两极分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 大多 数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的 法 律 意 识 明 显 提 高 , 能 “爱 国、敬 业、守 法 ”。有 调 查 显 示 , 这 几 年 私 营 企 业 主 纳 税 意 识 普 遍 增 强 , 纳 税 额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24.65%, 高 于 利 润 增 长 率
[6]。但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和 不 断 完 善 , 市场竞争加剧 , 那些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相对落后的 私营企业 , 为了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求得生存 , 他们又常 常 逐 利 忘 义。在 造 成 市 场 混 乱、行 业 受 到 损 害 的 同 时 , 他们的执业操行受到质疑 , 社会形象严重受损 , 产生了 致命的 “内伤”。
(二 经济特征
第一 , 经济地位比较高 , 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得 到认 可 , 己成为重要的社会稳定力量。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 人士的认识己从改革开放之初歧视而变为 “中国特色的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建 设 者 ”。他 们 的 收 入 逐 年 提 高。有 调 查 显 示 , 2001年 , 我 国 私 营 企 业 主 个 人 年 均 收 入 为
13.77万元 , 家庭年均收入为 18.47万元;家庭金融 资 产平均为 65.41万元;生活费 支 出 的 恩 格 尔 系 数 的平均 值为 30.43% [7] , 是 我 国 中 等 收 入 者 中 的 主 体 , 成 为 社 会经济生活的 “稳定器”。
第 二 , 资 本 高 度 集 中、投 资 者 与 管 理 者 身 分 合 二 为一 , 承担着巨大的投资和经营风险。有资料显示 ,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企 业 中 业 主 个 人 资 本 占 资 本 总 量 的 比 例
2001年为 76.7%, 仍居高不下。而业主兼任企业的厂长 或经理的比例十分突出 , 2002年占 96%[8]。
制约了非公有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如私营企业平均经营年数 虽 从 1993年 的 5.91年 增 长 到 2002年 的 7.04年 [9], 但 仍 明显偏低。造成业主身份频繁变化 , 给政府管理带来很 大困难。
(三 政治特征
第一 , 政治上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首 先 是 政 治 身 分 具 有 多 样 性。他 们 中 有 农 民、下 岗 工 人、“下 海 经 商 ” 的 党 政 干 部、中 高 级 知 识 分 子 和 “海 归 ” 人员等。他们当中有党员、团员和一般群众。其次 , 政 治态
度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政治态度随着企业的变化或 者经济性质、资本变化而变化着。如有的今天是生产者 兼经营者 , 明天可能就是私企老板;原来是国家干部一
下 子 就 变 成 了 私 营 业 主 等。再 次 , 结 构 具 有 不 稳 定 性。一方面是市场的风险 , 企业和业主的兴衰变化莫测。如
2001年 , 广 州 的 私 营 企 业 中 , 由 于 连 续 两 年 以 上 未 参 加 工 商 年 检 而 被 吊 销 营 业 执 照 的 有 6871户 , 他 们 有 的 是失去经营能力;有的是因严重违法 , 被公安机关立案 侦察而随 之 “蒸发”
[10] 另一方面 , 国家产业政策 的 调
整、行业周期性的变化也会造成企业的兴衰和业主身份 的改变 , 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带来难度。
第二 , 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 追求权力欲望强烈。如
2002年私营企业主中共党员占 29.9%;进入各级政协的 占 35.1%;进入各级人大的占 17.4% [11]。出于维护本身
权益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 希望通过国家机器表达自己的 意愿 , 因而追求权力的欲望表现强烈 , 除通过正常法律 程序获得权力外 , 常出现通过非正常途径谋取权力的情 况 , 如通过买选票、贿赂政府官员而取得权力 等。这是 形成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政治力量的倾向和信号。
第三 , 政治上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了实现资 本增 值而积极研究市场需要 , 改进技术 , 扩大再生产 , 提高 经济效益 , 促进经济发展 , 具有积极性。另一方面 , 为
了 追 逐 超 额 利 润 , 会 钻 市 场 体 制 不 健 全 , 法 制 不 完 备 , 监 督 执 法 不 严 格 的 空 子 , 损 害 社 会 利 益 和 消 费 者 利 益 , 具 有 消 极 性。同 时 收 入 的 两 重 性 也 形 成 政 治 上 的 两 重 性。一是合法收入 , 二是剩余价值。当法律和政策 有利 于其资本和收入的稳定增长时 , 他们拥护和支持党的方 针政策。但当党和国家进行政策调整或深化改革触动他 们 的 利 益 或 因 法 规 制 约 而 无 法 实 现 其 资 本 和 收 入 扩 张 时 , 就会出现抵触抱怨 , 钻营投机 , 破坏公平竞争 的市 场秩序等不同程度的对抗。
第四 , 政治倾向出现分化。政治倾向的主流是 健康 的、积极向上的 , 绝大多数热爱祖国 , 拥护党的领导和 社会主义制度 , 致富思源 , 扶危济困 , 义利兼顾 , 德行 并重 , 同舟共济 , 发展企业、回馈社会。但也有政 治倾 向西化现象 , 表现在不讲政治 , 过分崇尚西方的政治经 济和民主制度 , 产生与党离心离德心理。这些人的数量 虽然不大 , 但社会影响力较大。
(四 心理特征
第一 , 在心理层面上 , 认知水平较高而情感水平较 统 战 新 视 角 65 20054 低。首先 , 观察能力较强 , 对市场有良好的感觉 和敏锐 的 洞 察 力 , 从 而 先 占 商 机 , 成 为 市 场 的 姣 姣 者。其 次 , 具有较高的思维敏捷性和广阔性 , 善于捕捉潜在获利机 会 , 有敢冒风险的冲动;也不少人在经营中相当程度地 存 有 投 机 心 理 和 赌 搏 动 机。再 次 , 情 感 具 有 不 稳 定 性。一是对政府的信任度此高彼低 , 怕政策变化 , 怕合法权 益得不到保障 , 怕法律政策落不到实处。转移财产到国 外 者 有 之 , 子 女 家 属 移 居 他 国 者 有 之 , 造 成 情 感 分 离。二是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理智常受金钱支配 而发 生错位。
第二 , 在道德层面上两极分化明显。首先 , 职业 道 德存在明显分化 , 既有讲信誉、守信用、重信 义 , 靠诚 实经营发财致富的典型;也有靠欺诈、造假、行贿等不 正当竞争手段 “致富典型”。其次 , 文明水平出现明显 分化。大多数人士随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 , 文明程度和 道德水平明显提高。但也有一些人士不能正确支配和使 用财产 , 如有的摆富、摆阔 , 生活侈靡;有的大搞 封建 迷 信 , 修 坟 造 庙 , 求 神 拜 佛;有 的 经 营 “黄 ”、“赌 ” , 毒化社会环境;有的不惜用重金、美色拉笼腐蚀干部下 水 , 达到个人非法占有稀缺资源的目的。这些人数虽然 不多 , 但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
二、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 会作用
第一 , 改变就业观念 , 创造就业机会 , 为社会稳定 作出很大贡献。首先 , 在改革开放以来 , 由于他 们的带 动示范作用 , 自主创业和自主择业己成为社会新的价值 取向和共识 , 为推动国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产 业结构 调整起了观念导向作用。其次 , 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就 业 市 场。据 中 新 社 北 京 2004年 三 月 三 十 日 电 讯 :二 00二年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人员为三点零九亿人 , 约占就 业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 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在民营经济中实现了再就业。第二 , 创造社会财富 , 为祖国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产生巨大作用。首先 , 在党的十五大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平均 每 年 以 30%的 速 度 发 展 , 对 GDP 的 贡 献 率 , 从 1998年 不 到 1%, 到 2002年 时 已 经 达 到 20%以 上。[12] 其次 , 他们积极参加 “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和 “光 彩 事业” , 为共同富裕作出了贡献。
第 三 , 解 放 社 会 生 产 力 , 推 动 创 新 , 为 体 制 改 革 和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产 生 巨 大 作 用。首 先 ,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八 仙 过 海 , 各 显 神 通 ” , 潜 能 得 到 最 大 释 放 , 资 源 得 到 最 大 挖 掘 , 生 产 要 素 得 到 新 的 配 置 , 满 足 了 人 民 多 样 化 的 需 要 , 功 不 可 没。其 次 , 在 体 制 上 , 创 造 了 能 调 动 人 们 积 极 性 的 组 织 形 式 和 经 营 方 式 , 并带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制度上 , 采用了 “双向选 择” , “因事设人”、“一人多用”的用人制度 , 劳动者 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科技领域 , 创办了民营 科技企 业 , 带动了整个科技界的改革。再次 , 为我们党最终确
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理论 和实践上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新时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的 有效途径
(一 维护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是调动他 们 的积极性的着力点 , 既需要党、政府和社会的努力 , 更 需要他们的自律。
第一 , 维护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益需要党、政 府和社会的努力。在经济上 , 一要改变公有制经济与非 公有制经济的待遇差别 , 使不同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到同 行 业 的 同 等 政 策 和 优 惠 , 参 与 公平竞 争 , 激 发 市 场 活 力。二要切实保护好他们的经营性资产和合法收入。乱 摊 派、乱 征 用、拉 “赞 助 ” 必 然 给 企 业 造 成 经 营 性 困 难 , 也造成他们对党的政策的疑虑。在政治上 , 一方面 要保证他们享有宪法和政策赋于的一切政治权利 , 做到 一视同仁。另一方面在媒体宣传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原 则 , 对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要多宣传报道 , 赋于荣 誉和奖励。
第二 , 在维护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的同时 不能 以损害社会和公共利益为代价 , 否则最终损害的是他们 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首先 , 有些地方政府为 了促进 当地经济的发展 , 提供了许多超国民待遇 , 如在乡镇任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阶 段 做 好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统 战 工 作 的 思 考
20054 意侵占耕地 , 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为他们提供建设用 地;在城市乱拆迁以损害城市居民利益为代价为他们提 供廉价开发用地等。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的 基石—— — 工
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其次 , 一些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既 是 “权 力 寻 租 ” 的 主 要 对 象 , 也 是 “权 力 寻 租 ”市 场 上 的 最 大 消 费 者。
一 方 面 他 们 是 “权 力寻租”的受害者 ,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 “权力寻租”市 场上最慷慨的消费者和最大受益者。他们为了获得更多 更廉价的资源 , 贿赂腐蚀各级有权力的政府官员 , 既搞 乱了市场秩序 , 又败坏了社会风气和腐蚀了党 , 严重损 害了社会利益。同时他们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 影 响了他们自身的长远利益。
第三 , 在维护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利益时不 能侵害 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这些年来 , 有关非公有制经济企 业主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违犯 《劳动法》的事件时有发 生。如生产场地缺乏安全保障造成职工的伤亡;随意加 班 加 点 延 长 劳 动 时 间;随 意 克 扣 工 资 甚 至 搜 身 侵 犯 人 权;工 资 低 于 社 会平均 水平且 各 种 福 利 水平不 高 [13]。这一方面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利益 , 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相 悖;另 一 方 面 给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的 发 展 带 来 致 命 打 击 , 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突出人道主义教育 , 连基本的人 道主义都没有 , 法制、规范都会荡然无存。只有对社会 负责任 , 就会赢得社会的支持 , 其自身利益才能得到最 大保障。
(二 在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发展非公有 制经 济的愿望实现好时 , 既要发挥政府的职能 , 又要帮助他 们尊重社会 , 获得发展的社会空间。
第一 , 要发挥政府职能 , 帮助中小私营企业主 提高 自身素质 , 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在非公有制经济 人 士 中 , 中 小 企 业 主 的 综 合 素 质 明 显 偏 低 , 管 理 能 力 差 , 难以适应规模化生产和大市场营销 , 制约了非公有 经济的发展。首先应建立国家培训体系。如建立民营经 济学院;充分利用国有大型企业的职工大学和其它培训 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私营企业主进行文化教育和 职业培训 ,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应试点和推广国 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人员挂职交流制度 , 这样既可以 相互取长补短 , 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 又
可以全面提升私营企业发展活力。
第二 , 要引导帮助非公有经济人士尊重社会 , 优化 非公有经济发展社会心理环境。我们在强调政府和社会 对非公有经济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时 , 恰恰出现 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法不依、无序竞争、不尊 重社会 , 增大了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间的心理落差 , 造 成社会对他们态度的转变。政府和社会为非公有经济的
发展提供法律、政策保障时 , 必须要先引导他们尊重社 会 , 通 过 营 造 良 好 社 会 心 理 环 境 来 赢 得 社 会 的 广 泛 支 持 ,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 鼓 励、支 持 和 引 导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发 展 好 时 , 既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 也需要提供各种有效服 务。
第一 , 要建立健全政治工作机制。首先 , 各级工 商 联和个体工商协会应建立民营经济党委工作部 , 负责民 营企业党和工会的工作。其次 , 应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党 的组织。有资料显示 , 最近几年 , 私营企业主中党员业 主 的 比 例 从 1997年 的 18.1%上 升 到 2002年 的 30.2%。在通过公有制企业改制而产生的私营企业主中 , 党员所 占 比 例 高 达 50.66%[14]。充 分 发 挥 这 些 党 员 的 作 用 , 既 能在民营企业中培养和发展党员 , 壮大党的力量 , 又能 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工作的优势 , 把对非公有经济人士的 “团 结、帮 助、引 导、教 育 ” 的 方 针 落 到 实 处。再 次 要 建立民营企业中的工会组织 , 雇员少的企业应按社区建 立行业工会 , 通过工会组织维护雇员的合法权益。第二 , 要转变政府职能 , 完善服务体系 , 为非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排 忧 解 难 , 把 对 非 公 有 经 济 的 政 策 落 到 实 处。首先要改变 “重收费 , 轻服务”的倾向 , 严禁向非 公有经济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和吃拿卡要。二要为企业 提供政策、法律、信息服务 , 引导非公有经济人士按国 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发展生产 , 把 非 公 有 经 济 的 发 展 纳 入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轨 道。其 次 , 要建全和完善各级工 商 联 组 织。有 资 料 显 示 , 2002年 , 加入区、县、市工商联的非公有经济人士的比例分别为 5.5%、44.1%和 30.2%[15]。“ 回 家 靠 父 母 , 出 门 靠 组 织”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归属情结。目前大多数私营企 业和个体工商户游离于工商联组织之外 , 使他们失去心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阶 段 做 好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统 战 工 作 的 思 考
20054
理归属感。他们遇到困难就只有通过非组织渠道去寻求 解决 , 由此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 , 要广泛吸 收私营 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入基层工商联组织 , 让他们有个自 己 的 “家 ” , 充 分 发 挥 工 商 联 的 统 战 性、经 济 性、民 间 性的职能。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 , 有其 自身的 时代特征。其发展变化 , 依然遵循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 因 , 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 , 在于事物内 部 的 矛 盾 性 ” , 做 好 新 时 期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的 工 作 , 先要教育他们承担起社会责任 , 只有对社会负责的人才 能赢得社会的尊重。这样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利 益维护好、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愿望实现好、把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好。
参 考 文 献 : [1]邓 小平文 选.第 二 卷.351.[2]邓 小平文 选.第 三 卷.138.[3新 时 期 统 一 战 线 文 献 摘 编.华 文 出 版 社.2000.7.320.[4]江 泽 民.在 党 的 第 十 五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政 治 报 告.1997-09-12.[5]江 泽 民.在 党 的 第 十 六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政 治 报 告.2003-11-08.[6]保 育 钧.《第 五 次 私 营 企 业 抽 样 调 查 新 闻 发 布 会 》 上 的 汇 报.2003-02018.[7][8][9][11][13][14][15]中 国 民(私 营 经 济 信 息 网.2002年 中 国 第 五 次 私 营 企 业 抽 样 调 查 数 据 及 分 析.[10]广 州 市 工 商 联 课 题 组.广 州 私 营 企 业 和 私 营 企 业 家 行 为 与 心 态 初 探.2003-06-26.[12]萧 灼 基.中 国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面 临 新 的 发 展 机 遇.世 界 经 济 发 展 宣 言 大 会 暨 中 国 企 业 高 峰 会 上 的 发 言.2003-11-06.(责任编辑 :温开照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新 阶 段 做 好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人 士 统 战 工 作 的 思 考
第二篇: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团结带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党中央赋予工商联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中发[2010]16号文件的出台,《意见》明确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工商联的首要任务和贯穿工商联工作始终的生命线。近年来,信阳市工商联充分履行职能,不断创新方法,在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非公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要重点宣传贯彻党的指导非公经济发展的理论、方针、政策,使之传达到位,深入人心,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人士进一步坚定信心,不断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二是要大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业绩。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以实实在在的生动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的创业风采和先进事迹,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激发再创佳绩的积极性。三是要突出典型宣传。典型宣传是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要注重宣传和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公益事业,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树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良好的社会形象。
2、切实做好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要把政治安排作为牵动整个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来抓,真正起到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把新一代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培养成与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领头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要大幅度增加职数,滚动安排。要建立规范的选拔、培养、推荐、安排制度,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增强选拔与安排代表人士工作科学性、透明度,使非公经济人士明确努力方向与奋斗目标。
3、注重帮助解决非公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做好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非公企业的经营密切结合起来,注意帮助解决非公经济人士的实际困难,从非公经济人士关心的事情入手,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渗透到为非公经济人士办实事、办好事之中。当前,非公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把握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动态和脉博,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彻底清除“吃、拿、卡、要”。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职能,把思想工作与维护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在企业合法利益受侵害时维护他们,在交流联谊中影响他们,在碰到困难时帮助他们,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
4、进一步推进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切实推进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凡是条件具备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按党章规定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已取得的党建工作的先进经验,要尽快在全区进行推广。组织部门和各级党委要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加以具体的指导和督查,保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不走形式。在具体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与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关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借助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组织的支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政治保证和先锋模范作用。
5、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引导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竭力回报社会,积极参加捐资助学、扶贫帮困等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大力支持慈善帮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同时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也可体现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
6、抓好非公有制经济队伍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一是进行“爱国敬业守法”培训。组织他们认真学习了解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开展“双思教育”,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策、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进行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的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经营管理培训班,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为他们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开创新思路,拓展新视野,形成新思维,找出新对策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各种培训,在爱国统一战线中培养一批政治觉悟高,经济实力强,社会影响好,综合素质高的非公经济人士队伍。
7、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工作,也是全社会的工作。要构建成一个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统战、工商联、行业商会、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具体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思想工作机制。红花岗区已在工商联建立非公经济党委,探索适应开展非公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要善于把各类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员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和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道德观念、遵纪守法和诚信的自觉性。
第三篇:统战系统如何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我国宪法修正案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中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加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社会属性和政治地位的明确和肯定。因此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做好基层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需要。是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基层统战部的重要职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是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成员,在新形势下,要巩固发展我们党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一战线,就必须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加强党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团结,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具有特殊性的社会阶层,我们要以辩证的理念去观察、去思考,要准确把握这个阶层的差异性,正确认识和处理“积极”与“消极”的关系,按照“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八字”方针。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其克服自身存在的弱点和问题,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的肌体,做合格和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一、团结。我们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在不断巩固工农联盟,增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同于建国初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根本利益上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一致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团结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就要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放宽视野,评价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向整个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在继续做好现有代表性人士工作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同高新技术企业和股份制企业中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各级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组织,把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精心打造“凝聚力工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作用。
二、帮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会遇到未曾有过的问题或困难。我们要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大局着眼,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大胆发展,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等各种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尽一致,差别很大。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向他们宣传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群众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引导工作。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搞好生产和经营,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引导他们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同时,又要根据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参政愿望的实际,按照更高的政治标准进行引导,使他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因此,我们还要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在各级人大、政协特别是工商联组织中积极而稳妥地安排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把他们的政治诉求引导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轨道上来。
我们通过的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为主体,团结和联系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者以及港、澳、台、侨胞投资者,熟悉统战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工商联做为党委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令,积极开展各种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的活动,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办实事、办好事,发挥工商联“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的巨大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四、教育。总体来说,这支队伍的主流是健康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一部分人当中存在着模糊认识、消极行为。我们要按照“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要求,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确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基层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生活需要,确保地方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非公有制经济已不再是国民经济的“有益补充”,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在于第一: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因为中国人口80%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80%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第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有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先办,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如果我国的西部地区从生态环境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来一个天翻地覆的根本改变,来一个“旧貌换新颜”,这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伟业,也将是世界开发史上的一个空前壮举。
党的十六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有作为的年代,我们的青春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闪光。当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言说得好,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部分人或一部分的地区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全中国的人民
都共同富裕起来,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才是我门建设全面小康的共同目标。
第五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理论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命题,是以中共十六大为标志,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统一战线也随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一战线。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对新阶段统一战线进行理论思考。
理论思考之一: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是新阶段统战工作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政策是实践的依据。实践早已证明,历史上统一战线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以正确分析和把握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为基础,以统战理论政策的突破为前提的。以新中国建立后的统一战线为例,年代初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时,提出了用和平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议,被中央采纳,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改革初期,也正是中央统战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把握当时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后,提出了民族资本家阶级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劳动者与爱国者联盟的建议,也被中央采纳,促进了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新世纪之初,中央统战部组织各地统战部门和协调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就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内部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向中央提出了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写入宪法关于统一战线表述中的建议,并被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纳通过,这必将促进统一战线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但这一进程还需继续。由于形势任务和经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变化,统一战线必将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点,发生新的阶段性变化,面临新的阶段性问题,必须继续从总体上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也就是说,要把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统战工作的重大课题,来研究和把握。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认真分析和正确把握。
第一,适应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变化,在巩固根本力量的基础上团结新的阶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联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增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做好团结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切实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二,适应我国社会一致性增强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对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引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分配方式、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不断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日趋多样。这就要求统一战线在扩大广泛性、增强包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性,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政策引导工作,始终坚持统一战线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三,适应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步推进统战工作的社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统战工作已经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由主要在大中城市开展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延伸,由主要做“单位人”工作向同时做“社会人”工作方向发展,统战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密切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社团和社区统战工作,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重视、全社会支持、各界人士参与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
当然,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作为一个重大课题,还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还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纲要,明确总体规划,研究发展思路,形成政策原则,提出工作举措,使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全面、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
理论思考之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切实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就要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认识,不断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因为: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强大的理论武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统一战线只有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化为现实的精神动力,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共同思想基础,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形成合力,把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来。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总结,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都作出了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述,是开展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理论政策依据。统一战线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要求贯穿到各个领域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方针政策,不断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当然,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最根本的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这个统战工作的永恒课题,做好大团结大联合的工作,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出发点落脚点,积极反映民意,协调关系,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理论思考之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必须牢记的根本战略任务。统一战线历来是与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不同,统一战线的历史使命不同。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面对这个新形势,统一战线一项根本战略任务,就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是因为:
第一,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的根本因素。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对各民族成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抵御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分裂我国的有力武器。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各民族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在存亡关头而团结奋起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越是在历史紧要关头,越能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越能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感召下,各族各界实现了空前广泛的团结,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们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广泛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各团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第三,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无论时空如何变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都无法割断与祖国的血缘、亲情和乡情,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都将持续存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感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现代化的建设、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
当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年月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向全党同志提出个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新阶段统一战线特色和功能的重要实践,更是需要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共同构筑的一项世纪工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运动为旗帜,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纽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爱国者为主体,在统一战线中大力开展“凝聚力工程”,使之成为推动新世纪新阶段统战
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要确保世纪工程的顺利实现,还要按照中央统战部提出“六抓”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即抓学习,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统战工作全局方面要有新高度;抓调研,在完善新阶段各个领域统战政策方面要有新成果;抓人物,在培养一大批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物方面要有新进展;抓制度,在推进统一战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要有新突破;抓活动,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方面要有新贡献;抓干部,在建设高素质统战干部队伍方面要有新气象。
理论思考之四:创新是新阶段统战工作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力量源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和任务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作中,我们将会遇到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仍然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统一战线就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把创新作为新阶段推动统战工作的强大动力。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统一战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统一战线内部构成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统一战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课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我们只有不断研究解决新的理论课题,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寻求新的理论突破,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切实的实践丰富理论,才能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统一战线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制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统一战线各领域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新的制度规范,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承接,与统一战线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为巩固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开创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对统一战线工作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工作是把思想观念、理论政策、制度规范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基本途径。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只有经过创新性地工作,才能形成统一战线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我们必须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着眼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着眼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创新工作方式,使各项工作创新在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中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当然,实践告诉我们,不继承就没有根基,不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要在发扬好传统、坚持好经验、继承好作风的基础上,努力树立创新的意识,保持创新的锐气,提高创新的本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理论思考之五: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是新阶段统一战线自身建设的新要求。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任务,需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大家知道,密切同党外人士的联系,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团结,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作用,是统战部门履行职能的基本内容,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团结之家、民族之家、交友之家、建言之家和温暖之家。具体来说:
第一,服务中心任务,凝聚各方力量,把统战部建成团结之家。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战部门的全部工作都围绕和弘扬这一主题,一切活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努力实现团结的目标,所有干部都要有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做好增进团结的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把各种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最大范围地把各方面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第二,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和谐氛围,把统战部门建成民族之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要发扬民主、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协商办事。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更不能干涉、包办各民主党派和有关人民团体的内部事务。
第三,提倡广聚群贤,坚持求同存异,把统战部门建成交友之家。从某种意义上讲,统战工作就是交
朋友的工作。把一大批与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党外朋友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各种统战干部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体谅包容的度量,要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深交好朋友,善交真朋友;要以心换心、坦诚相待、交诤友、交挚友,把各方面党外朋友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第四,确保渠道畅通,广纳群言良策,把统战部门建成建言之家。统战部门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是党外人士建言献策的重要部门。要广开言路,使党外人士能够勇于进言,畅所欲言,知无不言,敢讲诤言;要广纳群言,畅通建言献策的渠道,使各方面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能够迅速到达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要广求善策,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沟通,主动就事关国计民生和事关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重大问题共谋大计。
第五,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各项政策,把统战部门建设温暖之家。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是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为党外人士落实各项政策,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问题的解决。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在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中安排党外人士的工作,保证他们有职、有责、有权。
当然,要把统战部门建成深受欢迎的党外人士之家,那么这个家里的“人”自身素质需要加强,需要提高,力塑善谋实干的新形象。这就需要建设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好共事、不坏事、能干成事的统战干部队伍,也亟待培养一批特别能战斗、特别会操作的统战工作人才。
实践告诉我们,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济济多士,乃成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呼唤人才,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需要人才,每个从事统战工作的同志也都渴望成才,而要使自己成为统战工作有造诣之才,要经历锻炼、磨炼、锤炼三境界。锻炼就是要受到了辛苦和心苦,磨炼就要耐得住寂寞和清静,锤炼就是经得起重锤敲打和重担加压,真正成为适应新阶段统一战线新要求的统战工作的行家里手。
总之,目前,爱国统一战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并将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情况,承担新的任务,需要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