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书香校园之雅 强素质教育之基
兴书香校园之雅
强素质教育之基 走内涵发展之路
促教育优质均衡
——广州市荔湾区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复评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荔湾区是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荔湾区和原芳村区合并而成,现辖区总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70.46万,行政街道22条,社区居委会193个。
荔湾旧称西关,历史文化悠久,商业贸易发达,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既是清代一口通商之地,更是近代“西学东渐”的窗口。历届荔湾区委、区政府坚持崇文重教,始终将教育放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教育事业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围绕建设现代化商贸文化旅游区的总体目标,积极实施“商旅带动、产业升级、科教强区、环境优化”四大战略,推动了荔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全区经济保持在高位上运行,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等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步入了快速增长和良性循环的轨道,实力城区、魅力城区、创新城区、和谐城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区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单位、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校舍建设一级区、全国和广州市特殊教育先进区以及广东省教育强区。
我区始终坚持“创强”为了人民,“创强”依靠人民,“创强”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创强”根本指导思想,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后,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认真对照督导组意见,仔细研究整改措施,不断巩固强区成果,以“创强”为载体,切实提高居
— 1 — 民素质,提升城区品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尤其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分析教育现状,研究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前瞻性地提出教育发展由以硬件建设为重点向以环境营造为重点转变,致力于改善学校办学方式,改善教师知行状态,改善学生生存环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新荔湾教育事业实现了强强联合。辖区现有90所幼儿园、59所小学、38所普通中学、3所职业技术学校、8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区在读中小学生100395人,在园幼儿17873人。辖内有高等教育院校及分教点3所、成人教育办学单位6所、业余培训机构44所、社区教育学校22所。近五年来,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广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先进区、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区等。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指标体系》(2007 年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政府责任166分,教育管理146分,发展水平173分,总分485分,占总分的97%,自评优秀,请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给以督导验收。现将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以来教育的整改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改工作及成效
原荔湾区和原芳村区分别于2003年12月和2005年9月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验收组在充分肯定两区建设教育强区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非常中肯地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信息化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快等
— 2 — 级学校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构建等四个方面的整改意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整改工作,在科学论证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明确的整改思路,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政府各职能部门,扎扎实实地落实整改措施。为推动整改顺利进行,区政府还积极协调人大、政协,并要求发改、科技、财政、人事、建设、文化、公安、规划、城管等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教育工作。尤其是区划调整后,我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发展、优质发展。2006年制定的《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与经济、文化、社会的结合,创建学习型城区,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进一步巩固,并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
根据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组的意见,我们提高认识、仔细分析、认真总结、积极整改,教育强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下面,就验收组提出的四个方面意见,将整改情况逐一汇报如下: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区是广州市中心老城区,尤其是北片地区地窄人稠,寸土寸金,不少学校位于横街窄巷,囿于一隅;南片地区占地相对宽裕,但原村办学校较多,教育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提升教育整体实力,我区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造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提升学校硬件水平,— 3 — 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1.深化教育综合改造工程,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我区将推进教育综合改造、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完成用地特困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国家示范性高中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共投入约13亿元顺利完成了有史以来资金投入最多、调整力度最大的学校改造工程。拆迁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新增用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涉及学校59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75%,有力地改善了基础办学条件和城区环境。在“广州市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工作评估验收中,我区的教育综合改造被省市评估专家誉为“基础最差、领导最重视、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好”的一项民心工程,成为广州市两个优秀等级城区之一。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我区加大力度实施教育综合改造二期工程,以新建、合并、臵换、原地扩征、易址建设、公建配套等多种方式对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未达标的学校进行重点改造,规划、建设、公安消防、国土房管等部门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特事特办、特事快办,目前该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2.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区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绸缪发展、规划未来,提出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力争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
5— 4 — 年至今,累计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近2亿元,完善了荔湾教育网,完成了教育宽带专用网改造工作,彻底解决了学校接入宽带网不稳定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门户网站系统和教育综合服务应用系统等三大应用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实现了公文流转和资料交换的网络化。在以信息化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效能的同时,着力推进以教育教学和科研交流方式变革为重点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的快捷、高效、丰富、生动等优势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胜势。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了“六个100%”,即100%的学校实现“校校通”、100%的学校建成校园网、100%的学校配臵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室、网络电脑室配臵到校率达到100%、中小学信息课开课率达到100%、电教平台进学校达到100%。近三年来,我区中小学生参加电脑作品评奖活动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奖项21项、市级奖项119项;中小学教师参与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29项、市级奖项77项,广州四中和芳村小学成为第一批市教育E时代实验学校。
(二)继续推进强师工程,促进教育队伍专业化。教师是教育理想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道德境界和专业水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水平。我区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将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作为新时期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从机构设臵、师资培训、人才流动、津贴待遇等方面精心部署。
1.抓好校长任期管理,办学行为科学规范。
— 5 — 校长好就是学校好,校长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状况。我区坚持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并坚持任前培训、任中学习与任满考核相结合,使校长成为德能勤纪俱佳的优秀管理者。2007年按照“平稳过渡、合理调配、适当交流、优化组合、增强活力”原则,顺利完成校级领导干部考核,并对中小学校级干部进行有序适度调整,实现了干部队伍稳定过渡。为增强校长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促使校长与学校成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整体,我们将其纳入品牌教师评价范畴,直接与星级品牌学校创建相衔接,凡是获得五星级书香校园称号的学校校长可直接获评四星级品牌教师。稳定的领导队伍、高度的责任意识以及优质的教育管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全面实施继续教育规划,教师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的重要手段。我区制定了《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荔湾区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规划》,计划每年投入120万元用于中青年骨干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先后选送了4位教学骨干参加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三批省级培养。区领导亲自带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组织20多位中小学校级领导赴英国、北欧和俄罗斯、德国考察学习,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办荔湾区小学品牌教师高级研修班顺利开课,首批55位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全部完成学业。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了“教学导师制”和“班主任导师制”,通过师承的传、帮、带,促进中小学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2005年
— 6 — 至今,共评出荔教青年教师30名、荔教标兵40名,有2015人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223个、省级194个、市级1598个,2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广东省第七批特级教师。
3.开展“品牌教师”评选活动,教育品牌不断彰显。为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引导广大教师不断自主创新、多元发展,积极参与教育科研,2006年5月我区启动了“品牌教师”评选活动。区教育督导室组织制订了《荔湾区中小学、幼儿园“品牌教师”评选方案》,建立了荔教新星、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荔湾名师、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等五级评选机制和表彰制度。经评选,周伟锋等618名教师被评为星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享受区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3人次,5名教师被授予区拔尖人才荣誉称号。
4.人事制度改革圆满成功,队伍结构显著优化。
2006年我区教育系统全面启动以聘用制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系统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特教学校、直属单位等共99个单位的教职员工5991人参加了改革,5477人竞聘上岗,改革工作圆满结束,教师队伍结构显著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后,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共筹措资金约1.7亿元,使教师人均收入每月增加1200多元。2008年再次提高教师津贴至人均1720元。此外,我区教职员比照公务员发放四大节日补贴,按照人均200元/年发放教师节慰问金,并且启动了教师
— 7 — 货币分房,每年增加300多万元理顺区属中小学教师公费医疗问题等,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形成了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良好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教师乐教、善教在我区蔚然成风。
目前我区小学和职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均达到100%,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62%和97.79%,高中教师研究生程度达到10.81%;有特级教师10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广东省首批名教师1名、南粤优秀教师12名、广州市首批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1名、广东省中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35名,已经按要求初步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高水平、均衡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神圣职责。我区以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龙头,以等级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为补充,推进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
1.高水平完成示范性高中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提高优质教育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我区提出强基础教育之基,示素质教育之范,高水平建设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教育发展目标。分别投入2.8亿元和1.27亿元,征地9.3万平方米、按现代化一流标准易地建设了广州一中高中部校区,高质量完成建筑面积2.56万平方米的真光中学教学综合楼及配套工程建设,在原有省
— 8 — 一级学校的基础上将广州一中和真光中学建设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7年11月和12月两所学校均以高分通过了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暨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验收确认。据统计,创建示范性高中至今,广州一中和真光中学共扩招班48个,增加高中优质学位2498个,毕业生人数占全区毕业生总数的30.23%。截止到2007年,广州一中连续18年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评估一等奖。2005年至今,真光中学高中毕业班尖子生总数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8名,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共2人考入清华大学,其中杨韵同学获得2008年全国高考物理类总分全市第二名、全省第十三名。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辐射效应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2.高起点加快等级学校创建。
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在原有等级学校的基础上,高起点加快等级学校建设步伐,促进教育优质发展。2005年9月至今,新增省、市一级学校16所,使省、市一级中小学数达到39所,占全区公办中小学数的54.1%,新增省、市一级学校学位近3万个,优质学位总数达到57114个,其中高中优质学位达到100%,初中优质学位达62%,小学优质学位达56.7%。目前,我区等级学校共计59所,占全区公办中小学的83.1%。
3.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
我区积极贯彻落实市、区关于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的指示精神,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目标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以规范化促进均衡化,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化、优质化。全面启动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先期投入18
54— 9 — 万,按照“一校一案“原则,因地制宜地完成了19所学校规范化建设,顺利通过市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中期督导验收。经验收确认,我区规范化学校总数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81.5%,达标率居全市第二。
(四)加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划和构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多元化。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知识和技能日新月异,学习已成为生活的必须,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我区高度重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将建设学习型城区作为和谐城区建设重要内容。经过5年努力,逐步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完善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为补充,服务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阶段,涵盖不同人群的居民终身教育体系。
1.托幼教育蓬勃发展。
规范托幼机构内部管理,强化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全面的幼儿园教育规范管理检查,使幼儿教育发展迅猛。在2006年广州市首批示范性幼儿园的认定中,我区有5所幼儿园被评定为广州市示范性幼儿园。
2.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按照升学与就业并重、理论与实际并重的原则,办好外语职业中学,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职与电大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功能、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基
— 10 — 地。
3.民办教育规范发展。
加强对民办学校依法办学和治校的指导,民办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广雅实验学校、一中实验学校、四中聚贤中学、真光实验学校、沙面实验小学等一批办学思想端正、设施设备好、教育质量高、社会效益显著的优质民办学校,有效缓解了我区公办学校优质学位不足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2007年民办学校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效果和成绩,广雅实验学校中考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四中聚贤中考平均分为669分,超全市中考平均分180分,26%的学生中考成绩超700分。
4.社区教育特色发展。
整合区职校和电大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学院,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健全街道、社区、居委的三级培训网络和基地建设,构建西关文化特色的、覆盖面广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以塑造现代化城区新市民形象为主题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以提高城区居民文化程度为目标的学历教育、以提高从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技术培训、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系列教育。各街道、居委会充分利用片区教育资源,开设中医药卫生保健、计划生育、科普教育等课程,对居民进行社会文化和西关文化教育;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对残疾生、特困生家庭等弱势群体进行帮扶,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技能,改变生活状况;成立老年大学,建立“星光老年之家”,组建私伙局、腰鼓队、太极拳队等,为社区老人开办健体、养生、娱乐等课程,使老年人老有所
— 11 — 乐、老有所学,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浓郁、功能多样、结构多元、覆盖全面的学习型城区。
二、教育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成效
新荔湾,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趁势而上,高屋建瓴地提出巩固和发展教育强区成果,高水平打造优质均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目标,在资源整合上做文章,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在品位提升上想办法,通过巩固优势,增创特色,调活了教育发展思路,调优了学校办学品位,调强了教育整体实力,新荔湾,新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一)坚持科教强区战略,从建设首善之区、和谐荔湾的高度规划教育发展新蓝图。
我区深刻认识新时期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始终坚持科教强区战略,把巩固教育强区成果作为建设和谐荔湾、首善城区的重要举措,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强化荔湾教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人、财、物等方面强化对公共教育保障,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监管,确保教育公平。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新荔湾教育事业发展描绘了瑰丽的蓝图,拉开了荔湾教育新一轮大发展的序幕。
— 12 — 区委、区政府化思想为行动,加快建章立制,逐步形成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化、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化和经费管理规范化,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一是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化。区委常委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听取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和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区性的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保证。坚持区领导对口联系学校制度。坚持实行层级责任制,保证各项教育政策切实贯彻到底。坚持区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每年一次向人大专题汇报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执行预算情况制度和教育部门定期向人大教育组通报教育发展情况制度。坚持教育主管部门向政协通报教育工作、征询意见和建议的制度。二是教育财政投入法制化。2005年至2007年,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55895.44万元、67809.21万元和81358.88万元,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1.12%、31.5%、32.25%,分别比上年增长7.6 %、18.24%和18.36%(剔除教育费附加经费),高于同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 3.89 %、9.83 %和 8.26 %的水平。2005年区财政将上级转移支付教育费附加4979万元以及2006、2007年度教育费附加7605万元和10104万元全部用于教育投入。区财政每年还在城市维护费资金方面安排266万元用于教育部门校舍修缮。依法保障教育的投入,确保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三是经费管理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加大教育投入、规范合理收费、治理乱收费”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两个“三管齐下”的要求,严格执行财务制度,— 13 — 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严禁增设收费项目,管好用好代收费;严格教辅资料管理,杜绝违规行为发生。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教育收费规范区。
(二)坚持文化立校战略,确定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走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态度决定成败,思路决定出路。随着行政区域调整结束及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推进,荔湾教育步入发展关键期:从普及型向提高型转变,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常规建设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研究教育可持续发展,巩固教育强区成果,再创教育新辉煌成为关系教育未来发展的最急迫、最关键问题,也成为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瓶颈问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过调查研究,确立了文化立校战略,创造性地将文化提升到决定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树立“一个理念”,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三个务必”,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个理念,即文化是学校办学灵魂的理念。我区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文化背景,教育本身也是文化传承和更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西关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名人不胜枚举,文化遗迹俯拾即是。学校有必要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具有西关人文情怀的一代新人。《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弘扬西关文化,打造文化名区”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立校的荔湾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并将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到关乎
— 14 — 城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性高度加以强调。
——两个关系,即文化建设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内涵发展与硬件建设的关系。我区认为,忽视文化的教学质量是畸形的,不符合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缺少品位的硬件建设是有缺陷的,丧失了文化育人的功能;而文化建设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应与教学质量相辅相成,内涵发展要与硬件建设相得益彰。
——三个务必,即务必求真,务必求新,务必求实。文化立校以求真为前提,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求新为宗旨,开拓新思路,实施新举措;以求实为目的,务必实事求是,务求取得实效。
(三)实施创建教育“三品”工程,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
基于以上教育理念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区把文化的优越性和影响力放入教育内涵规划之中,2006年3月正式启动创建教育“三品”工程,以创建书香校园为龙头,以创建品牌学科为支撑,以创建品牌教师为关键,按照“三用”的策略加以推进,即用标准引领发展,用机构推动发展,用活动促进发展,开展教育寻根,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的教育。计划5年投入1000多万元(目前累计已投入600万元),使全区三星级以上的书香校园达到学校总数的50%,三星级以上的品牌学科达到总学科数的50%,三星级以上的品牌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20%,全面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后
— 15 — 劲。
1.用标准引领发展。
我区制订了《广州市荔湾区创建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工作实施意见》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品牌学校、品牌学科、品牌教师星级评审方案等标准性文件,以“三品”工程为突破口,以三大文化建设为内核,构建全面素质教育网络。
“三品”工程中品牌学校建设统揽全局,处于龙头地位。品牌学校不同于等级学校和特色学校,重在文化标准,重在学校发展的目标,重在学校软件建设,突出“文化是学校办学灵魂”的理念。“品牌学校”创建要在“质量、个性、知晓率”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办学理念优、书香校园雅、品牌课程多、师生素质高、学教方法对、帮扶经验好、社会口碑佳”。为此,学校各尽所能,发掘、整合自身资源,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一是整合本地本校文化资源,实践文化立校。如广州12中充分利用我区对外开放的先发性优势,更名为西关外国语学校,打造外语特色教育品牌。二是利用本地名人资源,实践文化立校。广州30中更名陈嘉庚纪念中学,秉承“诚毅忠公”的校训;海南小学更名何香凝纪念学校,提炼出“爱国爱民、耿直坚贞、博学多才、自强不息”香凝精神;大策直街小学更名康有为纪念小学,以“有为”之名,提炼出“锻造有为教育,奏响有为人生”、“成功每一步,有为每一天”等口号,学校教育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用名人精神引领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三是传承发展学校历史文化,实践文化立校。广州11中复名为广州市南海中学,— 16 — 复用“任重致远”为校训;广州59中复名为“美华中学”,以中华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德育基准,全面提升学生的品与学。书香校园评定创造性地邀请社会人士参与,综合考量学校知名度和社会知晓率。通过评估认定,目前我区的品牌学校共19所,其中五星级书香校园16所、四星级书香校园2所、三星级书香校园1所。2008年广州一中、沙面小学、耀华小学等3所学校被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2.用机构推动发展。
创建教育“三品”工程,以人为本,以学业为中心,加强科教结合、艺教结合、体教结合、社教结合,成立“两学院、两中心”,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科教结合,成立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发明创造弘扬民族灵魂。科技教育是我区基础教育六大特色品牌之一。为巩固和发展科技教育成果,我区充分挖掘近代科学家、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出生在西关这一历史资源,成立了荔湾区詹天佑少年科学院,采取以区青少年宫为主体、詹天佑小学和广州四中分设小学部和中学部的“一体两翼”建制,有效整合了科技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在广东省9名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中,广州占了7人,而其中6人来自我区。在2006年9月举行的珠三角·广州新专利技术(产品)推介交易会上,展出了30多项詹天佑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小博士、小硕士的发明作品。在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开创性地引入著名工业设计公司“孵化”青少年发明专利,钟浩源、梁蕴昕同学与企业签约,分
— 17 — 别将自己发明的水上救助机器人和喂食汤匙推向市场,服务社会,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仅2007年,我区学生在各项主要科技比赛中共获世界级奖项3个、国家级奖项48个、省级奖项38个、市级奖项116个。
二是艺教结合,成立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让学生濡染传统文化。我区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对青少年审美情操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为推动艺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利用荔湾籍艺术家何香凝品牌优势,成立了荔湾区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以“求真尚美,德艺双馨”为育人宗旨,采用“一体多点”的建制,以区青少年宫为主体阵地,创建16所艺术教育特色、重点、网点学校,发掘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目前有三元坊小学小红豆粤剧社等5个学生粤剧社团,区青少宫粤剧折子戏《红娘递柬》、《穆桂英巡营》、《春草闯堂之上路》先后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金奖,合唱《荔枝颂》获第四届世界合唱节带表演民谣组比赛银奖,舞蹈《剑与袖》参加德国“德雷斯顿”国际青少年舞蹈大赛荣获一等奖,参加广州市第九届学校舞蹈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第四届学校艺术节活动等共获一等奖126个,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校艺术展演中获省一等奖6个,我区屡次被评为省、市艺术比赛“优胜区”。
三是体教结合,成立奥林匹克少年学院,“男儿习武,女儿学操”。为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工作,我区成立了“荔湾区奥林匹克少年学院”,创建青少年学习奥运知识、参与奥运活动、接受奥林匹克精神熏陶的良好平台,建立健全了青少年体育人才的— 18 — 选拔、培养、输送、表彰等制度。同时充分挖掘武术明星李小龙祖居西关的资源优势,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在中小学校推行“一拳一操”活动。我区连续七次被授予全国“游泳之乡”的称号,在广州市第十四届运动会上,代表团总分和奖牌总数均位居全市首位,实现自1985年以来广州市城运会的“六连冠”。
四是社教结合,拟成立陈嘉庚社区教育中心,构建社教新模式。我区社区教育因领导重视,起步较早,措施得力,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社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为全面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充实社区教育内容,拟借助华侨领袖陈嘉庚的资源优势成立陈嘉庚社区教育中心,弘扬其诚恒忠毅的人格品质,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沟通联系,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逐步推进“书香学校”、“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的试点共建工作,积极探索“义工银行”活动。目前已成立广州市首家小学生义工站——小榕树耀华社区义工站,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
3.用活动促进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三大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和谐校园。我区凸显以传统文化、西关文化、校本文化为主题的“三大文化”实践,打造充满西关人文情怀的教育大环境。在传统文化方面,突出尊孔敬师节(9.28)、端午节、中秋节,通过节日活动把感恩、感激、感谢结合起来;在本土文化方面,渗透了西关的粤剧粤曲、西关大屋和骑楼、西关风俗和饮食;在校本文化方面,突出校庆、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为增强学校参与校园文化创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区将2007年确定为“荔湾区校园文化年”。各校
— 19 — 结合本校特色,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校庆、艺术节、科技节和体育节、校本课程等活动,举行了首届“大益杯”茶韵飘系列活动、首届“三元杯”少儿粤曲大赛活动、协同巨笔谱华章——沙面小学60周年校庆暨协同之声音乐会、耀华小学“精雕细琢,玉耀光华”校园文化年系列活动等,开展了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标识系统评比活动、“荔湾教育十大文化活动”和“荔湾教育十大文化人物”评选活动。目前各项评选活动已顺利结束,《书香校园
文化荟萃》一书正式整理出版。
二是开展学校冠名活动,打造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为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小学校深厚、丰富、传统的文化资源,我区按照“区教研室或民间组织主办,学校承办,政府资助”的模式运作,开展教育专项活动学校冠名活动。通过公开征名活动,共收集活动150多项,接受申请学校50多所,按照学校有明显活动特色、具有初步品牌效应的原则,评议确定首批冠名学校16所、活动项目15个。
三是积极倡导社团活动和月月有节日,让书香洋溢校园。我区积极倡导开展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仅学生文学社团就有18个,其中广州一中远航文学社、广州四中蕴风社等在广州市学生文学团体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倡“月月有节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日,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要,促进全面素质提升。将每年4月定为师生读书月,各校制定校园读书活动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确定阅读重点和创设活动内容,“乐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已成为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爱
— 20 — 书、藏书、读书、用书”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品牌打造,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我区教育的影响力。《广东教育》刊登了介绍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三品”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全文刊登了反映教育“三品”工程论文《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城市中小学校园文化调优、调活的策略与实施——广州市荔湾区书香校园建设初探》,《广东教育》、《学校品牌》等杂志多次对我区书香校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访,《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区校园文化活动多达280次。
配合书香校园创建,我区着力打造以文化为内涵的德育创新工程,以德育工作为抓手,以培养“新三好”学生为目的,小学幼儿园阶段抓孝心教育,中学阶段抓感恩教育,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化“文明礼貌校园”、“环境整洁校园”和“仪表规范校园”等“三项评比”,抓好校风建设;全面启动“春风化雨工程”,坚持不懈狠抓学生养成教育和行为偏常生的转化教育;积极开展“在家庭是一名好孩子,在学校是一名好学生,在社会是一名好公民”的“新三好”的实践活动,积极推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的“三书香”建设。2008年10月,广东省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在荔湾区召开,我区发挥西关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濡染作用,培育具有西关人文情怀的一代新人的做法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与会各位专家与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实施教育组团工程,通过名校帮扶带动,提升教育整体实力和水平。
为利用名校的管理和资源优势促进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我区在创建书香校园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组团式发展的新思路。以6所知名中学为龙头,以其良好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的良好声誉为内涵带动一批以地域分布为域界的中小学、幼儿园共同进步,形成能够资源整合、特色共享、教学互补、研究互动的学校群体,提升荔湾教育品牌。
按照区域分布,北片为广雅中学教育组团,西片为一中教育组团,东片为四中教育组团,南片为真光中学和省实教育组团,中片为西关外国语学校教育组团。通过接管、协管方式,设附属学校(小学、幼儿园),以行政手段推进资源共享,建设有共同特色校园的文化设施等推进优质教育组团工作。2006年3月,西关外国语教育组团和广州一中、广州四中教育组团建设已经全面启动。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西关外国语学校,该组团内的市一级学校中山八路小学更名为西关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2008年9月成为广州市唯一一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广州一中教育组团致力于发扬其体育和数学的传统特色,与华侨小学、体育实验学校和奥林匹克数学实验学校形成一条龙。广州四中充分发挥名校示范作用,与广州三十二中顺利合并。通过教育组团、名校帮扶,增创了我区教育发展新优势,提高了教育综合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
— 22 — 台阶。
办学条件的改善,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区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和“科研兴教工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立校。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我区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品牌的基础,不断强化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动态监控,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体系,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实效,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抓好常规教研,优化课堂教学。我区主张向课堂要效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主线,积极开展教学常规调研。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区教育局督导牵头、教研室学科指导、教科所科研支持、教师进修学校课程后期跟进的全方位、立体式联合调研指导制度,每周至少一次集体下基层听课,努力实现每学期区属学校调研指导的全覆盖。
二是以新课程改革与实验为抓手,促进教学发展与创新。我区按照“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原则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着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了中小学各学科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指导意见,开展了观摩课、比赛课、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荔湾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学新星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编辑出版了《科研引领 创新发展》、《实践探索》、《新
— 23 — 贤育才促发展 秋色满园春色创新篇》等新课程改革实验理论与实践丛书。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深入推进,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在2007年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轮高考中,区属学校本科上线数超市预测人数330人,比2006年多超出167人,全区本科上线达成度为136.86%,大幅度超过市教育局给定的预测数,居广州市前列。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科研兴教。
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荔湾区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荔湾区教育科学课题评价表》、《2006—2007学年荔湾区中学教学指导意见》、《2006学年荔湾区小学教学实施指导意见》、《2006—2007学年荔湾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做到了在管理上下功夫,在创新上做文章,保证了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后劲,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是充分发挥区教科所职能,统筹全区教育科研规划与发展。2005年以来,我区将教育科研工作申报、经费与业务管理以及科研结题交由区教科所统筹,并增加教育科研在区科技三项经费中的比重。近三年来,在区科技三项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分别拨款152万元、220万元和200万元,共支持教育科研课题立项570个。
二是实施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因事设人、量才授职、用其所长,促使素质教育各项目标在教育科研管理中逐项落实,全方位育人目标得到实施。2004年以来,我区共承担国家级课题子课
— 24 — 题25项、省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子课题4项、市级课题42项、区级课题441项,国家、省、市教育学会等民间团体立项课题47项,各级教育科研基地和课题实验的学校共43所。近年来,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政府奖)1项、广东省教育管理科学吴汉良奖6项、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奖2项、广东省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61项,广州市教学成果奖(政府奖)6项。
科研为我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近3年来,我区义务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成绩稳步提升。在2007学年广州市义务教育小学5年级英语学生学习水平质量监测中,全区平均分和优秀率居全市前列。初中应届毕业生参加中考平均分分别为516.77分、493.31分和530.79分。在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协和中学的辐射带动下,区辖内高考第一批上线率分别为15.09%、17.80%、18.05%,位居全市市前列;区属学校在生源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总预测数,所有学校均获三等奖以上奖项。
(六)关注弱势学生,切实贯彻落实市区惠民措施。我区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战略,坚持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困难弱势学生及其家庭,通过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保证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学生。
1.关心困难、特殊学生,做好扶困助学资金审批和发放。我区认真制定和落实惠民措施32条,将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政府执政为民的民心工程加以强
— 25 — 调,提出健全有效教育资助体系,切实关心困难家庭子女的生活和成长。实行“两免一补”工作,积极拓宽思路,努力营造全社会关爱困难家庭的良好氛围,吸纳社会资金开展扶困助学工作,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7学年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免书杂费政策的学生和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城镇“两免”政策的学生分别为1986人和33517人,当年吸纳社会捐赠共175000元,帮助困难家庭251户。2006年向符合标准的特困生1258人发放扶困助学金额585901元;2007年向特困生1279人发放扶困助学金额606623元。
2.加强特教工作管理和指导,提高特殊教育保教质量。特殊教育是我区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我区重视从特殊教育教科研和师资培训工作上找突破,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教育、劳动、康复三项综合保教质量。以致爱学校、康迪学校的教师为骨干,成立特殊教育教研小组,开展特殊教育教研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广州市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学习,采取特教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接受教义务教育的机会,使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率达100%,促进了特教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发展方向
我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教育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
随着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群众对优质教育和教育的— 26 — 公平更加关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我区教育新的发展目标。我区近几年一直朝这个目标努力,但还有很大差距。学校在布局和办学规模上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南片地区的学校由于人口稀,还有一些学校存在办学规模小和效益相对较差的状况。此外,我区要在2010年实现100%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在征地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二)原村办学校产权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我区部分南片学校在城市化进程中还存在产权村属的问题。学校的产权问题直接制约着政府对其的教育投入,进而影响到教育整体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区将花大力气,进行多方协商,以适当的方式尽快解决问题,把这些学校尽早纳入政府对教育的全盘统筹规划范围之列,促使学校和谐、健康、优质发展。
省教育强区督导验收,不仅是对我区这几年来教育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更是对我区教育的一次综合诊断。我区将以这次督导验收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再创荔湾教育新辉煌!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五日
第二篇:书香校园之浅谈
书香校园之浅谈
书香校园,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是教书育人的最佳境界。
一、营造热爱读书的校园氛围
1、在开学之初,使每个学生明确学校理念:书香校园,学生做书香学生。
2、在学校的多处地方张贴爱书名言,营造氛围。
3、教师做示范作用,教师首先热爱读书。学校给教师配备必备读书目录,有书籍柜子,可让教师随时借阅书籍,这些做法都是对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二、学生充分地利用图书馆的作用
1、学校图书馆在开学之初就把学校的推荐优秀书目下发学校的每一年级的每个班。
2、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都可以每一个礼拜借阅一次,每次可以借10——20本,加强良性循环。
3、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每学期由学校的图书馆搞优秀书籍读后感橱窗展示。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1、开学之初,教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给学生开列书目《中学生必读的100部名著》,以经典名著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减少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2、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精讲课文,甚至有些课文可以不讲,在每一周开辟一到二节课作为阅读欣赏课,学生专门用来阅读经典书籍,随堂做摘抄,或进行批注式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高效性。
3、每几周或者定期举行新书推介会。
4、进行读书交流会,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读后感。
5、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摘抄的优秀文章进行交流,两个班互换阅读,也可以进行展览,起到资源最大化利用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班级的资源
1、在班级开办班级图书馆。号召每个学生都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拿来,成立班级图书角,制定借阅条例,专人负责管理。
2、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五、开展跳蚤书市
可以在每两个礼拜由政教处组织全校性质的“跳蚤书市”,由参加书市买卖图书的学生进行现场交易。交易本着自由公平的原则由学生进行买卖。
六、教师引领读书。
1、教师自己热爱读书,做书香教师,做高雅教师!
2、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给学生朗诵书籍的机会,引领学生热爱读书。
3、教师在自己的阅读中,遇到好的文章,适合给学生推荐的就可以适时推荐给学生。
4、教师进行课文的延伸阅读,比如学生学了《春》,在介绍作者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在布置作业时,也可以将阅读作者的相关书籍、文章作为作业,并落实检查!
七、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给学生推荐网上优秀的电子图书地址,鼓励学生读书。
八、可以多多地让学生观看电视散文和诗歌朗诵会,感受美文之美,营造读书的氛围。
九、开展全校性质的美文阅读交流会。
第三篇:打造书香校园之发言稿
书能香我不须花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人的思想与精神却因书而跨越千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走近先哲圣贤,去了解他们血泪斑驳的疼痛,独行的凄美。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在滚滚红尘中,能够坐下来喝一杯好茶,读一本好书,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乐趣,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境。
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读中学时,喜欢看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琼瑶的言情小说也记不清看了多少本。
今天,诗歌是论斤来卖的,但上世纪80年代诗人还是很火的。汪国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至今还记得他的一些在今天来看很浅显的诗句,比如《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我喜欢看朦胧诗,顾城北岛等。很欣赏北岛的诗歌《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前几天看了央视的李小萌主持的新闻1+1,说的是高考舞弊。一个替考犯罪集团组织非常严密,安排枪手去外地替考,必要时可以安排飞机。主持人说,我们的困惑是:这个犯罪团伙他们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够突破公安、教育等部门的那么多严密的环节,最终完成替考。评论嘉宾也引用了北岛的这句诗来说明现在的一些事情,卑鄙之人凭借卑鄙的手段活的很是滋润。
作为70后的一员,在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相对贫乏的年代里长大。没有网络,小说在我们成长历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作为男性,武侠小说又是小说里最最重要的部分。金庸的14本小说是一网打尽。梁羽生的小说,什么《云海玉弓缘》,《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萍踪侠隐》啊,那是看的如痴如醉。不过,我觉得梁羽生的小说,往往开头很精彩,故事结构也很宏大,但是越往后越松散,到了最后就索然无味了,真的是晚节不保啊。
而金庸的小说开局平平,越来越精彩。古龙的小说开始就精彩,一直精彩。记得我写作文时,总喜欢模仿古龙的风格,老师还经常表扬我。
古龙有一本书叫《七种武器》,我很喜欢。
第一次读到这部书是在1990年的春节,那年家乡石门下了很大的雪,少年的我蜷缩在温暖的火坑边的一个围桶里,不停地为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击掌赞
赏。20年来,那种感觉始终躺在我记忆里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我始终认为,武侠小说,只有在少年的时候阅读,才能完全沉醉于其中的韵味之中。
在这次“打造书香校园,润泽教育人生”的活动中,我读了6本书:《余秋雨散文集》、《王贵与安娜》、《各自的朝圣路》、《明朝那些事儿》、《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不跪着教书》。
我觉得,《王贵与安娜》挺不错的。作者叫六六,就是《蜗居》的作者,《蜗居》探讨的是人与房子的关系。《王贵与安娜》是六六的成名作品,探讨的是夫妻关系。
作品对幸福进行了探讨。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注意到其中细如发丝的微小眼神,你忽略了无心的过错,你放平了生活好像舞台剧的心态,只如喝茶般慢慢适应由浓烈到随和、由刺激到不经意的一缕微甜,你就会觉得幸福。
作品对婚姻的探讨很精辟,幽默诙谐的台词俯拾皆是。
什么是爱情?爱情是激素上升产生的化学反应。科学调查,爱情只能维持三十个月,刚够完成从恋爱到婚姻到孕育子女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一结束,俩人的爱情就正式转入由孩子联系的亲情状态。
婚姻的本质,在个熬字。先是生米煮成熟饭,而后是熬成米粥。我们不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吗?水能载舟,亦能煮粥啊!那男人就是米„„这个粥字,怎么写?两个躬身驼背的老人,被岁月的米黏糊在一起,一辈子就熬这个粥。
婚姻免不了平淡。
梦露演过一部电影,叫《七年之痒》,斯特里普演过一部电影,叫《廊桥遗梦》,说的就是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
张爱玲说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是一个聪慧女子,短短三句两言,便扎穿了男人心窝里那点略微见不得光的隐晦念想。
古龙说,当你爱上一个人,痛苦也就开始了
我以为,围成中的人,要相互包容,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将婚姻进行到底 我以为,婚姻就是一个字——忍,当然,我们痛着还要快乐着
我们看别人的故事,其实是在读自己的故事。
文学理论有这样一句名言,形象大于思维,就是说,读者能感受到作者也没有感受到的东东。
我想,只要是看过这部作品的人,一定喜欢,从中找到自己生活得剪影,而且一定有自己的收获。
有个外国作家爱默生讲过这样一句话:“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凡是对你的心灵来说是真实的,对所有其他人也是真实的”。很欣赏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这里,我谈三点读书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一、读书要杂
书的杂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自然地理等。
语文老师,要读历史。有句话怎么讲的,文史不分家。
我曾经给07级学生出题,考了明朝的历史。
有学生说这是“最无语的语文”
07级上学期学的大部分都是明朝的文学。对于1644年我们要熟悉。
公元1644年,有三个皇帝。大明朝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最末一年;大清朝入主中原二百六十八年的第一年;大顺朝建立的一年,也是灭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事,决定了中国的历史的走向。
要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看《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1944年写的,很好,我看了N遍。
我以为,史学和哲学对于语文老师,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我刚才提的《各自的朝圣路》就是很好看的哲学书哦。
“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在那道路的尽头,他们殊途而同归。”——《各自的朝圣路》
现在,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从他的文字中我们收获智慧和超然
二、读书要品
品就是鉴赏
百家讲坛大家喜欢看,易中天教授品《三国》很火。有一个原因,学者用通俗的语言品读为大众找到了欣赏的方法,给了大众文学评论的启蒙。
《百家讲坛》有一个叫孔庆东的老师,品读金庸武侠《射雕英雄传》中的爱情,有很精辟的见解。金庸的确是写爱情的高手。
英雄美人式:郭靖黄蓉我们不说了。
最有味的是天惨地绝的爱情——杨过、小龙女。
他们实在是一对天残地缺的爱情:杨过少一只臂膀,小龙女的第一次也稀里糊涂地给了全真派弟子赵志平,能写这样的爱情需要多大的勇气!
还有梅超风。与师兄私奔,用现在的话说是为了爱情放弃了学业,黄药师,一个名师,一个博士导师不要了,在江湖上兴风作浪。当他们再次回到桃花岛时,陈玄风问她:你后悔么?她说:你不后悔,我也不后悔。好一个痴情女子。
通过学者的品读,我们不仅知道作品好,还知道好在哪儿。
其实,品读也是在创造
如:三个境界王国维,太经典了。巧妙借用诗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最后一个境界,是辛弃疾的词,用一个超凡脱俗的女子来比喻自己不得志,也是人生的第三个境界。
三、读书要思
思,就是思考,关照自己,联系实际。思考后,最好要写点东西。
书对我们是有影响的:
中国有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您看,老的看三国,岂不越发老奸巨猾,少年看多了,都喜欢古惑仔,陈浩南。
青歌赛的评委余秋雨说: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
有时候,我觉得,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此,我们读书,我们要思考。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读鲁迅的作品,知道了尼采就是个疯子,梁实秋是个大坏蛋。后来才知道,我错了。书读多了,越发感觉无知。
有人把读书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话的确有道理。
帕斯卡尔有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很脆弱,但思考让我们伟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说:“读书、独立地思考书中的内容,是思想滔滔不绝的源泉。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后还要写作,因为写作让我们的思考更趋于理性。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
我以为,这是我们的小学出了问题。问题是感觉的缺位。崔健的一首歌可以更形象地就说明我们当下我们的生活状态。
我光着膀子我迎着风雪,跑在那逃出医院的道路上,别拦着我,我也不要衣裳,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这是一个感觉缺乏的时代,这个世界花儿朵朵,嫁人就嫁富二代,宁肯在宝马车上哭泣,也不愿再自行车上微笑。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对于一些人来说,早已荡然无存。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有更多的责任去关注学生的感觉,我们要给孩子们心灵的底子,就是要让美留在孩子心中。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像海子的诗歌所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谢谢大家!
第四篇:书香校园之辽工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乐,所以许多同学往往一卷在手废寝忘食,甚至在课堂上偷偷摸摸的看着课外书。当然,也有人一看见书就哈欠连天,看书阅读似乎是催眠的最好方法。
我以为,在一个现代人的生命殿堂里,无论如何不能缺少了文学这一神圣的内容。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文学的滋养,精神就永远是枯萎而不能健康生长的。没有阅读的人,永远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在单调乏味的“今天”,他们不知道昨天的岁月风雨,当然也不会有多少明天的憧憬和美梦。只有阅读,才能给你带来丰富的精神和高雅的生活。
雪莱说:“是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好书如美酒。酒,越陈越香。书亦如此。酒,香得醉人;书,香得迷人。不仅是那油墨中的芳香,那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才是真正的书香。关键是要读经典好书。好书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褪色永远散发芬芳。好书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什么是读书人,怎样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这只要问一问,他是不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幸福。
书香是构建一个和谐国家,和谐城市,和谐学校的重要成份。假如世界没有书香,不知会是什么样。在我们辽宁工大的校园里,到处散发着书香。浓浓的书香弥漫着,飘进我们辽宁工大每个老师学生的心里。
第五篇:书香校园建设报道之
书香校园建设报道之“小巧手制作”
“小巧手制作”作为我校开展社团活动之一,受到了全校同学的欢迎。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充满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有的在外观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剪成卡通人物、小动物等;有的则装上了精美的配饰;有的则文字设计上下足工夫,写上名人名言,提醒自己要时时与好书为伴……一件件手工作品俨然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武凤梅
李家庄学校
2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