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19-05-14 00:3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志们:

上午好!

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二十周年之际,在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正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刻,陕西省政府率先举办“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研讨会”,搭建了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的平台。我代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向长期奋战在农业综合开发一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借此机会,我就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主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深刻理解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从20世纪初期起,就有一些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始推进现代农业进程。

目前,世界上已经形成了三种现代农业的模式:一是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或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以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水资源利用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有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国。二是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国家,以大量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总量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三是人地相当、耕地和劳动资源比较适中的国家,除了运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普及和推广以外,多以农业制度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色。代表性的国家是法国,几十年来持续发放农业贷款和补贴,还由国家出钱培训农民。

不论哪个国家哪种类型的现代农业,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征:一是有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有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都把推进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用全面科学化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三是注重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一些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起,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就在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立法和政策措施,采取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行规模经营。不少国家都以家庭农场为主体,但其生产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五是农业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区域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注重发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六是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紧密连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七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是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农业实施反哺政策,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投入,保护生产者利益。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突破口。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局面,近年来我国连续4年粮食总产和单产实现双增、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任务繁重。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超期运行,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建设管理滞后,效益衰减,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一半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超过350亿公斤。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较差,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0%多,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平均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都较低,特别是水稻和玉米绝大部分仍然靠人工收获。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严重,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村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3.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困难较多。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亿户左右、农业从业人员约3.5亿人,依赖于土地的人较多,每个农户经营半公顷土地的局面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由于农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我国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大,受市场约束严重,增产不一定能增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只有约0.4:1,而发达国家大多在2.0~3.7:1以上。

4.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象日趋明显,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田间排灌渠道、小型蓄水工程开挖、土地平整、田间机耕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林植树等建设。

5.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粮食生产者在逐步减少,粮食消费者在不断增加,再加上种粮食比较效益低、土地和淡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确保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逐年加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和农产品能源化利用加快,尤其在美国国会通过新能源法案后,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联动趋势日益明显,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和价格稳定的因素日益复杂多变。2007年以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国际市场小麦、玉米价格创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世界谷物储备降至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6~2007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750亿公斤。很多国家都在鼓励粮食进口、限制出口、增加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上述问题,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处于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发展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

(三)推进现代农业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具体要求: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考虑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业的现状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起步开局阶段,各地新农村建设总体健康,但也确实存在重视生产不够、改善生产条件不力等问题。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表明了中央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确保各地按照中央既定的方向推进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同时,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现代农业,既有利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体现中央政策的延续性。我国早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这个提法第一次出现是在十六大报告里,十六大以后,中央很多文件,以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讲话,都多次强调要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这是中央的一贯的决心和要求。

二、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于1988年,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带动地方财政配套,吸引农民、企业、银行及其他资金投入,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回头来看,尽管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中央最近几年明确提出的,但实际上农业综合开发从实施那一天起,就在做着推进现代农业的工作。

(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88~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5.24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4.85亿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除涝面积2.13亿亩。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94亿公斤、棉花生产能力亿17亿公斤、油料生产能力45亿公斤。近几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粮食亩产提高100~150公斤,每年直接带动约3000万农民直接受益,亩均增收250元左右。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在坚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自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开始专项扶持多种经营(后改为产业化经营),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1994~2007年,共建设优质高效种植基地2145万亩,发展水产养殖736万亩,扶持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7171个。近几年,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每年直接带动约2200万农民受益,农民人均增收约500元。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1988~2007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3亿亩,改良草原(场)4897万亩,治理土地沙化面积182万亩,实施小流域治理351万亩。同时,积极支持中央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太行山绿化、长江与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等专项生态工程以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建设,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提高开发科技含量,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累计安排科技推广费20.7亿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等技术。开展技术培训1.46亿人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7.5亿元,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和现代化示范项目。这些“点面结合”的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为普遍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不断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及时调整指导思想,注重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了特色,积累了经验。

第一,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开始实施之日起,即确立了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同时吸引银行贷款、农民自筹和其他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自1988年开始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19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989亿元,地方财政资金765亿元,银行贷款328亿元,农民自筹及其他资金1111亿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投资体制的一项成功实践,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第二,坚持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人口众多,中低产田面积占62%,而且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很难有效进行田间路渠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农业综合开发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解决不好,农民一家一户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建设,作为支持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素,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夯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基础。

第三,坚持规模治理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注重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针对各地不同基础和条件,确定开发内容和重点。在一定区域内,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人财物和科技等要素综合投入,坚持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同时,通过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统一。

第四,坚持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借鉴世行项目管理经验,实行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奖优罚劣的资金分配办法,按照各地基础资源状况和工作质量优劣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推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及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管理上,建立严格的专家评审立项制度,坚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项目竣工验收考评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办法的实施,有力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坚持推进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在资金投入上,积极探索财政补助、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财政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并举的投入方式,不仅提升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实现了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地方、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在开发机制上,探索建立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使用的统筹开发机制。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支农资金,提高了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益。在管理体制上,健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有关农业综合开发重大方针、政策须由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国家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要求,注意调动和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和农民等多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各方协作的管理体制,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农业综合开发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保障作用。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关各方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大以来,在连续出台的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对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作了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2001年7月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在2007年6月召开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各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志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领导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信心,再接再厉。

三、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要求十分明确,这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业综合开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优势和强项,更加突出重点,继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要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长久安全,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大台阶。

一是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是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长久安全的重要前提。但仅有这一条是不够的,还需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全国在册的15.89亿亩基本农田中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各种障碍因素制约的中低产田约占60%,生产能力提升的潜力很大。实现农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水利化、标准化、机械化,前提是改造中低产田,集中连片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在全国选择一批建设高标准农田急需、投入少、见效快的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改善项目区骨干灌排工程条件,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水利保障。

二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主要靠粮食主产区支撑。13个粮食主产省份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3%。粮食主产区是商品粮主要生产基地,过去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不可替代。抓住了粮食主产区这个重点,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制约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难题,就夯实了全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立足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全局,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重点支持13个粮食主产省份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同时兼顾其他地区。要按照“存量资金统筹兼顾,增量资金重点倾斜”的原则,将绝大部分新增资金投入到粮食主产区,支持其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粮食核心产区是粮食主产区的深化,能够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真正落实到粮食主产县上,有助于集中力量按照粮食生产的要求加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功能区,意义十分重大。因此,要加快建立全国粮食核心产区,界定核心产区的范围,明确扶持政策,无论是主产区省份,还是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省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其他支农资金和项目安排都要进一步向粮食核心产区倾斜,各项增产增收增效措施也要在粮食核心产区集成投入。要重点支持粮食核心产区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切实调动核心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一件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农业综合开发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是扶大扶强龙头企业。采取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贷款贴息、投资参股、补助等多种扶持形式,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重点在玉米加工制品、乳制品、肉类制品、果品、蔬菜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上率先实现突破,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和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整体上提高农业竞争力;依托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扶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鼓励项目区探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家庭承包经营的优越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

三是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活动,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支持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使更多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三)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如在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与旱作节水农业。采用工程、农艺和管理等节水措施,努力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重点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集雨节灌等工程措施,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适当发展喷灌和微灌。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大户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科教结合,增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努力把开发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条件较好的开发项目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发挥应有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西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坝上地区和黄河故道等生态脆弱地区为重点,围绕土地沙化治理、小流域治理以及草原保护建设等内容,加大生态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部门生态建设和土地复垦项目,搞好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长江和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黑土地保护及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工程建设。做好秸秆养畜等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活力。

一是逐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的力度,实行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办法,这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激励性政策对于调动农民和地方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将逐步趋缓。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要加大农业生产性投入,帮助农民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藏粮于田”。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财政支持解决13亿人口吃饭和8亿农民增收等重大民生问题的一项长效措施,因此各级农发机构要推动建立和完善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匹配的财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与现行的农业补贴资金的互补作用。

二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完善统筹开发机制。农业综合开发要主动参与建立支农项目统筹规划、支农资金配合使用的开发机制。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要与农业发展、生态建设、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资金等相互配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主动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类资金整合平台,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按照“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要求,更多利用市场手段,创新开发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业化经营。同时,探索运用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扶持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引导他们自觉投资改善基本生产条件,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四是创新两类项目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原则,将土地治理项目区的规划布局与区域优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项目区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土地治理项目区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扶持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最后,我代表国家农发办,对陕西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表示感谢!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农业和农村工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目标,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重要职能作用。[本文出自中国文秘之家-]

一、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改善生产条件,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生产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不懈地以此项工作为己任,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增加对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成片连块规模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把培植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培植支柱产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贷款贴息、有偿无偿资金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等财政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三、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就是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以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把科学技术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并且逐步增加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科技措施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一方面进行科技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和技能,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村容整洁的美好家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实施,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可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把增强参与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增强参与管理,就是要让农民自己参与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就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和谐局面。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建设要为农民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提供平台,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采取公示和监督制度,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竣工后,让受益农民对工程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要用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自己来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既增强了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行为,又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三篇: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樊畅群

2006年04月07日14: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业综合开发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综合开发长期以来努力实践和奋斗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布局。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促进生产发展的过程;就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过程;就是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开发、自觉投入、民主管理的过程。(一)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为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综合项目和农业现代示范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现代农业。(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民生活。农业综合开发通过贷款贴息、有偿和无偿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财政补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具有较大规模、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农民受益群体。(三)农业综合开发十分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开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实施生态项目,加强了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水土流失;通过沼气推广,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通过长江流域防护林和项目区农田林网建设,使项目区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农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四)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和完善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体现了管理民主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遵循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原则,项目建设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项目的竣工验收、工程监理和建后管护,吸收农民参加,从机制上维护和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几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主要职能作用,探索了一条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开发。按照扶弱补缺的原则,做到缺水补水,缺路补路,缺林补林,着力消除了制约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二是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现稳粮增收目标,按照优质、高产、高效、节水、生态的要求,大力打造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核心区,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三是以灵活的投入机制,培育壮大农副产品主导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四是注重生产与生态相互益补;发展与环境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三、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大局,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新思路

(一)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生产发展。目前全市尚有中低产田近220万亩,具有很大的增收潜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入2357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规划再改造中低产田60万亩。在布局上,重点向粮食生产区倾斜,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努力打造益阳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优势农产品基地。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带。益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产品加工大区,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组织10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15个。“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项目20个,投入财政资金820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扶持,初步规划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重点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30个,其中龙头企业15家,使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农业综合开发必须牢固确立“生态农业”的开发理念,加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必然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的重要内容。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建设,努力达到“五化”标准,即硬化(道路建设)、净化(饮食用水和污水处理)、亮化(沼气能源建设)、绿化(林网)、美化(环境),努力创建环境良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樊畅群,现在湖南省益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

第四篇: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石泉县作为山区农业县,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石泉县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已严重影响到该县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才现状

石泉县农业局系统共有110人,从职称看,具有高级职称4人,占3.6%,中级职称34人,占30.9%,助理级职称14人,占12.7%,员级24人,占21.8%,非专业技工17人,占15.5%,党政管理人才17人,占15.5%。从学历看,研究生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3人,占11.8%,大专45人,占40%,中专以下51人,占46.3%,从年龄状况看,30岁以下19人,占17.3%,31岁至40岁28人,占25.4%,41岁至49岁32人,占29.1%,50岁以上31人,占28.2%。

二、主要做法、成效

近几年来,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把农业人才工作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放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高度来筹划,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不断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初步形成了农业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抓选才,开辟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

一是推进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2000年起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度,全体事业工作人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等形式变静态的行政化控制为动态的科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现代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实绩考核制度。为了切实把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每年对站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以考核人员的德才表现、业绩成果、贡献大小为依据,调整补充后备干部组成,确定新一轮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对考核列末位的则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相结合,实现了选优罚劣,激发了工作活力,畅通了人才选拔的渠道。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通过鼓励各单位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全县的科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开招考,还在内部推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2000年以来,共开展了2次农业技术人员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在竞争上岗工作中,按照自荐、推荐、组织考试、民主测评、综合考评等程序,选拔出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优良、作风扎实的优秀人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出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重育才,努力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

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知识结构现状,农业部门采取了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优秀人才,除完成一定的科研、推广任务外,还赋予其培养、帮带年轻人的职责,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着重鼓励、激励他们发挥潜能、积极创新,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则侧重培养和锻炼。一是营造环境育才。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刻苦成才的观念,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爱学习、勤钻研、比业绩的育才环境。同时,还加大了人才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把优秀农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事迹,通过报刊媒体、制作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农业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才进行适当奖励,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省农技推广标兵、领军人才,全市优秀青年、十大杰出青年、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共计60多人次。这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农业工作者勤奋工作、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二是教育培训育才。农业部门对农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现有技术人才的知识。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市培训、外出进修、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经常性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与职务晋升、职称申报、考核评优相挂钩。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从一般性的知识补缺转移到开发人才潜能、激发其创造力上来,转移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上来,使继续教育在推进人才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活用才,构筑优秀人才的工作平台

培养提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为了用好现有人才,我们想方设法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是设立专家决策、咨询机构。农业局组建了农业专家组,重大决策和项目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专家组成立以来,每年组织下基层现场咨询活动3-5次,解决疑难问题500多个,完成调研课题4-5个。二是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农技人员在抓好推广、服务的同时,大胆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10项,这些农业项目的研究、实施和成果转化不仅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技术才能,更为石泉县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推动作用。三是创办示范推广基地。围绕粮油、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先后创办了20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每年引进、示范100多个新品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镇农技干部工作职责不清,职能日渐弱化。1996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人员人、财、物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推行数站合一,导致机构人员混杂,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大部分涉农技人才的主要精力在从事非农科技工作。据调查,全县各乡镇85%的农技干部在从事办公室、计划生育、武装干事、组织干事、信访、治安等工作,缺少对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二是结构不合理,人才奇缺的矛盾凸显。专业技术人才70%以上集中在县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人才都集中在县属事业单位,乡镇级没有一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明显不足。就技术力量覆盖而言,每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要指导1300名农民,农业人才奇缺,与当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

三是人才待遇低,积极性发挥难。由于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差,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回本县工作,新增技术人才学历层次低,专业对口少。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是人才老龄化严重,出现人才断层。40岁以上的占57.3%,4名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高层次人才年龄老化严重。由于近十年来农业局几乎没有分配新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新的农业人才没有得到补充,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又不能及时脱颖而出,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推广部门普遍存在人才能进不能出,大量非专业人才占据农技推广岗位,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及时补充的问题,分配上贡献与报酬不能有效挂钩,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钻研业务的动力和为农服务的活力。

六是专业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新技术推广乏力。存在着虽具有相应的文凭,却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的现象,有的学历虚高,掩盖了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真实性。相当一部分拥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士是重学历、重资历的产物,真正能为农业的振兴献计献策者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现代农业发展,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新的农业科技领域更是能力欠缺。

四、加强农业人才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为此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引进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新人才理念

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人才在全县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农业人才工作提高到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增强做好农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整合资源,盘活总量,人尽其才。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职称评审、分配、科研奖励等制度,将农业人才尽快从文凭、档案、职称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市场配置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农业人才引进方式,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一切障碍,鼓励人才有序流动,完善农业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一流的创业环境。

(二)创新机制,努力营造使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一是创新引人机制。采取调动、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实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来农业人才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单位因工作需要聘用的外省市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可以户口不迁,编制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并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常住居民同等对待。对引进的高级人才,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放在关键岗位使用,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和引进基金,对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进行补贴。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积极争取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选派优秀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石泉县挂职。每年选派一部分农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科研、示范基地、乡镇农技部门工作,改变县级农业单位占有农业人才比例过高的局面。对于使用不当,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农业科技人员,要打破身份限制,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以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从而促进农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逐步建立适应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兼职服务,使一流人才能做出一流贡献,能获得一流报酬。四是深化改革农业人才收入分配和奖励机制。积极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办法,分档次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适当增加拔尖人才评选名额,提高拔尖人才津贴。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是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为重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重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继续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制度,为农业管理部门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后备队伍。大力推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和分类管理,保持农业人才队伍的朝气和活力。加强对农业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前沿知识的培训教育,更新干部知识层次,开阔干部眼界,增强其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二是建设一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好学术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加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围绕培育和发展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加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招商引资、特种种养等农业新领域、新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支高素养的农业科技人才、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三是加速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开展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市民培训,定期评定农民职称,并出台政策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鼓励农民成为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加强组织领导与监督保障,确保农业人才工作稳步快速发展

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加强对农业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县委领导任组长,县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人事、宣传、科技、教育、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人才工作新格局。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敢于创新、敢于竞争”的社会氛围,增强农业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维护农业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工作的有序性。作者,南家寨

第五篇:浅谈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农业科技成果在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应用与推广

甘德军

(重庆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 酉阳 409806)

摘要:概述农业科技成果在酉阳县农业科技园区基础设施、设施设备、公共服务、新品种、新技术和软件等方面建设中的应用,并分析研究其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得益于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分析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在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园区应用推广

每项农业科技成果如同一块砖,支撑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这幛高楼;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又是一个舞台,给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展示其优越性的平台。酉阳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林地多,耕地少;坡地多,平地少;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气候独特;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地处酉阳县东部坝地,规划面积1万亩,划分六大功能板块即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设施蔬菜区、花卉苗木区、特色生态水产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市场交易区、休闲观光旅游区。园区在三年的开发建设中,各项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各功能板块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酉阳现代农业建设的助推器和示范窗口。

一、农业科技成果在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应用

1.农业科技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成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主要围绕园区六大产业功能板块,将多项成果有机整合,共同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主要有青花椒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现代标准化生猪繁育与养殖场,现代标准化肉牛繁育与养殖场、现代标准化食品用菌生产、加工场、现代蔬菜苗木集约化育苗中心、万吨冷链物流中心、万个设施大棚和农业循环生态体系(养殖场沼气工程),及其它们的配套设施建设。

这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它们既是产业的服务者,也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都属于应用性、基础性科技成果,投资大,使用年限长,并具有再生、再创造功能。其使用和推广对象大都为企业,推广范围小、专业性强。

2.农业科技成果在设施设备建设中的应用

这部分成果是为产业完善功能和提档升级服务,主要有电频式杀虫灯、地温自动控制系统、防雾无滴膜、可降解膜地膜、遮阳网、滴灌设备、电动喷雾器、打窝器、授粉器、补光灯、防虫板、脱皮机、清洗机等设备。

其特点:它们属工业产品,实用性强,品种型号多,可选择余地大,操作简单,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适用于企业、大户和小户,属热效科技成果,推广对象都易主动接受。推广

1时,做好展示,多加宣传,提高其知晓度就行。

3.农业科技成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应用

这类成果主要是农业基础性研究成果,发挥极强的公共服务功能。主要有土壤水份监测站、气象观测点、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气象电子信息发布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节水灌溉体系等。

其特点:这类成果应用推广体现一个区域农业发展水平,非盈利性,主要依托国家宏观政策支持,靠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为政府、单位、各企业、业主在安全防控、抗灾减灾、产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4.农业科技成果在新品种和新技术上的应用

这类成果为企业、种养大户熟知并最为关注的科技成果,也是产业发展中最直观的科技成果,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园区建设先后引进蔬菜新品种273个品种,新技术11项;花卉苗木新品种25个;水产新品种3个,畜牧新品种3个,标准化生产技术7项。

其特点:它们都是基层科技推广的重点,种类繁多,受自然、地域、知识、资金、市场等因素影响大,推广结果不可控因素大,推广工作需要持续进行,很容易形成第二次科技成果;属于慢效科技成果,需要示范引导,财政资金支持。对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有极强的专业技术功底,又要懂市场,能管理,还要能做基层工作。

5.农业科技成果在软件建设上的应用

这类科技成果主要用在园区产业效能建设方面,包括制度管理、经营管理、劳务管理、生产管理、资金管理、品牌建设、市场网络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经验等。

其特点:这类科技成果是从其它地区园区建设和其它行业引进过来,与人才因子密不可分,适用对象主要是园区管理机构、园区企业和部分大户,属于拥有者的隐形财富,价值不可计算。

三、酉阳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得益于酉阳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1.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器

众多科技成果在园区建设应用的进程就是将科技成果从理论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商品,产出效益的过程。转化的过程也是一种检验的过程,筛选出适用于地区、企业、种养户生产实际需要,能够获得使用效益的科技成果,筛选出最优科技成果,淘汰“虚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也是科技成果自身升级的过程,再好的科技成果都可能存在水土不服,都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升级。如“园区蔬菜设施高产栽培技术”是从其它地方引进,但都经过园区推广人员改进,添加本地特色技术才能推广,产生效益。

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样板

农业科技成果的优越性在园区相应产业中得验证,让做的人得到效益,让看的人能够观察生产全过程,能清楚比较,少被“忽悠”,易被推广客体接受。如园区推广的“芬奇番茄”

和“正椒十二辣椒”两个蔬菜品种,在园区做示范展示时,生产还未结束,名字就被各大种植户熟记了。2011年,园区仅蔬菜就为酉阳及周边地区推广新品种8个,新技术3项,推广面积达9万亩。

3.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聚合器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既是产业的集群,同样也是科技成果集群。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不仅使各项科技成果得到集中展示,并且能够展示各项科技成果配合力和协作力。农业商品的特点决定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即使是一个小辣,也是通过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种子催芽、播种、育苗、整地、浇水、施肥、定植、除草、整枝、病虫防治、采摘、分级、贮藏、保鲜、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包含一项技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得到辣椒。科技成果集群让推广客体享受到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推广效率,并能减少推广成本。

4.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条件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了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聚集了众多人才,有高级农艺师3人、中级农艺师8人,大学专科以上专业人才占85%,引进了农业企业27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家,国家财政支持完善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部分产业生产设施。2011年农业科技园区接待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省份考察团25个,接待客人3000余人次。园区科技配套设施完善,产业规模大,交流人多;农业科技成果在园区推广,其优越性能够快速完全显示出来,推广成功率高,权威性大,影响力强。

三、农业科技成果在在酉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农业科技成果在在酉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

1.普通科技成果多,核心科技成果少。

园区现仅拥有专利1项,取得重庆认证科技成果1项。园区引进科技成果大多数是在其它地方推广多年的“成熟品种”,虽易引进成功,但在交通、工业、信息、管理等不占优的情况,对外难以形成产业化核心竞争力。绝大数科技成果都是从外地引进,易水土不服,难以打造特色产业。

2.园区建设资金缺乏

园区没有专项建设资金,财政支持的主要为道路、水、电等基础性和公共服务性的设施建设,而产业建设的资金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一个长期、连续性过程,资金短缺,极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止步不前或前功尽弃。如蔬菜产业除了选定种类外,还要筛选品种、确定栽培技术方法,研究栽培模式,克服重茬,提高档次等,这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3.注重眼前利益,缺少长远规划

这在园区企业中尤为突出,他们急于见利,在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应用上完全盯住“普通成果”,忽略“基础性科技技成果”和人才引进培养,极易造成水土不服或夭折的结局。还有就是缺乏市场研究,盲目跟从。农产品品种具有时效性,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后续加工、贮藏等措施,容易形成供大不求,造成积货贱卖,亏损甚至破产局面。

4.农业产业投入大、风险高、效益低

农业收益率低,特别是生产环节,缺少实力的企业容易夭折,不易留住企业。多数企特别是着眼国家项目企业,不愿投入过多资金到大型科技成果中,阻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

5.农民群体老龄化,接收意识降低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最大客体就是农民,随农民群体不断减少,缺少“农二代”补充,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难度加大,成本高,使用率也降低。简单、低成本、粗放型、节约的科技成果易被接受,而复杂、劳动密集、高价位成果即使有很大的效益也很难打动农民。

(二)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在在酉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存在的问题对策

1.创新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模式

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服务中心,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做好跟踪服务,通过调整科技成果结构和扩充其内容,不断完善其功能,延长其生命周期。广泛收集科技成果,针对性的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建立以产业为依托的科技成果推广模式,整合多项科技成果进行打捆应用推广,开发傻瓜型推广模式。鼓励基层推广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业,支持企业参与科技成果推广。

2.加大推广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对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保证推广的持续性。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特别是基础性科技成果的补贴,提高其科技成果使用水平。加大对企业自主科技成果研发、推广支持力度。降低农户科技成果的初次使用成本。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抓特色,加强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落户基础,灵活转化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由于我国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善于借用科技成果,立足实情,加强合作,开发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改善基层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条件,增强基层推广工作硬件;大力支持基层研发实用性科技成果。

4.充实培养人才队伍

招聘、签约引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等专业人才,建立农村土专家人才库,收集资源人,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培养,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增加一线人员深造机会,改善科技成果研发、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条件,装备好推广人员推广工具,保障推广人员工作经费,提高一线人员待遇,改善一线人员评职进级条件和聘任限制,提高其主动性、创造和积极性,留住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为.浅谈中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中国-东盟博览,2011(5):90

[2] 刘梅, 王雪梅, 王秀果等.浅谈农业科技成果及其特点.现代农业科学, 2008(4):

80-81

[3] 王大刚,董忠堂.关于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层思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

理,1992(8):35-37

[4] 李建国,刘博,齐国锋.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垦殖与稻

作,2006(增刊):137-138

[5] 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农业经济,2008(12):68-69

[6] 刘宗立.浅谈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长江蔬菜,2007(2):64-65

[7] 李晓莉,马林,张丽莉等浅谈农业科技信息的应用。理论与研究,2012(7):59-60

[8] 许成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是广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改革与战

略,2003(Z1):64-66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南县发改委 钟泽灵 年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重大战略举措.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生产......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合集5篇)

    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

    浅谈工会组织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谈工会组织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企业要发展,创造和谐环境是前提,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党委的责任,作为工会,也应积极参与,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xx市农业局(二00六年六月十八日)建设现代农业,是十六大报告关于“三农”问题论述的一个重要......

    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作者:周宝新 丁旭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优化农业结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近几年来,锦州市在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