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谈月明厅长在全省绿色城镇行动推进会上的讲话的通知
在全省绿色城镇行动推进会上的讲话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谈月明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绿色城镇行动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和交流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研究部署推进绿色城镇行动的各项工作任务。今天会议得到了各市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和负责人亲自参会,对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省建设厅和安吉县、龙泉市和普陀区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绿色城镇示范创建工作合作意见,安吉县、龙泉市和普陀区政府以及余杭的塘栖镇、温岭的泽国镇的主要负责人对创建绿色镇工作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面推进绿色城镇行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近年来全省建设部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制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从2004年至2010年,我省先后实施了“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保证了我省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同步明显改善。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落实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将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每年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全面部署、大力推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污水处理厂治污减排能力不断增强。在2007年率先实现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2010年底,列入“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的288个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建成。目前全省已有508个建制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占全省建制镇总数的69.8%;嘉兴、湖州、金华、衢州四个设区市镇级污水设施实现全覆盖。到目前为止,全省累计建成的城镇和工业集中式污水处理厂203座,设计能力919万吨/日;累计建成城镇污水配套管网超过2万公里。全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8%,比2005年提高了22.3个百分点,污水处理厂的COD减排贡献率连续四年保持在70%以上。
(二)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水平显著提升。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目前全省实际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已达90座,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4.3万吨,较2006年增加了1.35万吨/日,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较2006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2010年,杭州、湖州等城市积极从源头上探索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臵途径,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臵工作。在污泥无害化处理方面,目前全省已建成焚烧发电、脱水干化、建材利用等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臵设施40座,累计日处臵能力达1.14万吨。宁波等城市已实现污泥处臵无害化目标。
(三)园林城市和人居环境创建工作见到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县城)22个,其中国家级园林城镇1个、省级园林城市36个,嘉兴市、湖州市两市所属市县“园林城市”已实现全覆盖。同时,全省还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2个,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项目2个;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3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17个。
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效果初步显现。积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我厅联合省农办等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工作,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22000余个,农房改造建设90.8万户,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3.2万户,提前实现了全省四年农房改造建设目标任务。同时,还加快推进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工作。全省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累计超过1464万人,还按照整治规划和工作计划,督促推进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作。
(五)风景名胜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得到加强。继2010年8月,包括江郎山在内的“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实现了我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后,2011年6月,西湖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全省目前已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8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资源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体系。此外,我省还拥有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城镇行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总结肯定近年来全省建设系统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成绩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建设系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去年6月,省委审时度势,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今年省委办和省府办又印发了“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提出了生态经济目标等八个方面目标,制定了节能减排等十一个专项行动,绿色城镇行动也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行动。我们必须从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维护环境安全、优化生态人居、持续改善民生等方面,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城镇行动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绿色城镇行动,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绿色城镇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复合系统。这其中更加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安全、更环保、更清洁的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经济效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更加强调统筹兼顾,实现经济进步、社会进步与人的进步的同步发展,是新时期城镇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体现。
(二)推进绿色城镇行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两轮“811”行动,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相比,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开展绿色城镇行动,从严格落实城市、镇级规划着手,对深入开展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及管理向农村郊区延伸;改善城市内河环境、提升市容环境、巩固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禁燃区”;提升我省城镇园林绿化水平,推进绿色节能建筑、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工作都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是促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重要途径。
(三)推进绿色城镇行动,是新型城市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城市化发展中,特别是城镇建设发展中,面临着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环境压力日趋加大等问题,高碳、高耗的城镇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建设绿色城镇,坚持低碳城市规划、绿色城镇设计、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出行方式,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推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齐头并进,是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四)推进绿色城镇行动,是全面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全面改善民生,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城镇行动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为标准,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大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体育等公益设施的建设,同时还着力开发保护我省独特的城镇人文资源,挖掘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一批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城镇,这都是为群众创造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全面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
(五)推进绿色城镇行动,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现实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节能减排的任务很重。从节能目标看,我省单位GDP能耗要从0.72吨标准煤再下降18%;从减排目标看,国家考核的污染物从2项增加到4项。同时还有加强重点区域粉尘、烟尘等污染物的减排,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等目标任务。针对新一轮“811”行动列出的节能减排任务,绿色城镇行动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要达到85%,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要达到45%,设区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7%,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等等,对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任务、推动我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三、进一步明确绿色城镇行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省政府办公厅会前正式出台了《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125号),这次会上已发给大家。这个文件明确提出了绿色城镇行动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是我们创建绿色城镇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进一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认清开展绿色城镇行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这项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开展绿色城镇行动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龙头,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生态特色的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划、建设、管理齐抓并进,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联动,引导、扶持、保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人居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机制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城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基本原则概括为四个发展:即“规划引领,统筹发展;以人为本,务实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改革创新,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绿色城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全国实现六个率先:一是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制度全面落实;二是率先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三是率先实现供水、供气和生活垃圾收集处臵城乡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四是率先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臵设施设备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五是率先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园林城镇创建水平进一步提高;六是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绿色城镇行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加强规划引领方面。2011年底前完成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200个中心镇总体规划修改工作。2015年底前所有设区城市均实施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
第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到2015年,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公里以上,设区城市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45%以上。二要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到2015年实现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臵设施全覆盖,设区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到2015年,设区城市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三要完善城镇污泥处置设施。到2015年完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臵设施建设改造,设区市本级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臵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臵率达到90%以上。四要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到2015年,全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2%。
第三、加强城镇综合管理方面。主要是要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提高出水水质达标率。到2015年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运行管理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全省城市供水水质106项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
第四、提高城镇人居品质方面。要继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到2015年各市县(市)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探索开展城镇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到2015年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到2015年设市城市均创建成为园林城市,全省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市县和项目争取达到30个以上。
第五,发展绿色建筑方面。一是大力推行建筑节地。科学规划和安排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二是全面提升建筑节能。到201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建成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面积500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着力深化建筑节水。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累进加价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建筑节材。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
四、突出重点、在绿色城镇行动中下功夫
绿色城镇行动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建设部门着力推进的工作重点,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力以赴、务求实效。今天会议既是部署会、也是动员会,就是要号召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绿色城镇行动中去,重点要在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行政推动上下功夫。要将绿色城镇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型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组织协调机构,成立绿色城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进一步健全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细化制定近期和远期工作任务,通过各级动员、层层发动,做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强力推进各项工作责任的到点到位。厅里已明确由3位厅领导对口3个示范县(市、区),具体牵头指导、做好有关协调服务工作。
二要在规划引领上下功夫。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落实空间管制要求,进一步划定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等“四区”,绿线(绿地控制)、紫线(历史文化保护)、蓝线(水体保护)、黄线(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四线”,明确生态保护基本控制线。深化完善县(市)域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开展县(市)域绿网(绿廊、绿道)规划编制,加快构建环境导向为主的绿色城乡空间。同时,要进一步大力推动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利用管理。进一步推动各设区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试点示范工程上规模、上水平、出亮点、显特色,推动城市资源的合理配臵和生态环境改善。
三要在建设管理上下功夫。加快完善城区(县城)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加快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及重点流域乡镇建设污水处理厂或就近接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每年完成城镇污水管网1500公里以上,到“十二五”末,完成污水处理配套管网7000公里建设任务,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臵设施建设和工艺改造,提高污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管理水平。认真总结推广杭州等地垃圾分类收集处臵试点经验,完善末端无害化分类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生活垃圾设施无害化提升改造力度。积极指导加强城镇供水设施配套建设,加大对城市破旧供水管网的提升改造力度,确保城镇供水安全。
四要在树典型出亮点上下功夫。要对普陀区、龙泉市、安吉县及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进行先行先试,努力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具体任务,率先建成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城镇特色得以彰显,高品位、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绿色新城镇。同时,各设区市要选择一个县、各县要选择一个镇,以生态、文化、精致、特色为目标,切实树立起一批绿色城镇的典型标杆。
五要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继续加大国家级、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设市城市全部创建省级以上园林城市(目前还有7个市未完成创建目标),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继续加快推动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节能民用建筑1.5亿平方米,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50%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建筑面积5000万平方米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增民用建筑比例达到10%以上。继续加强风景名胜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2015年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基本实现详规全覆盖,探索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六要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紧紧围绕绿色城镇行动,大力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既要贯彻好上级的政策文件,更要在职责范围内,积极研究出具体工作举措。要加大对绿色城镇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引导金融资金参与绿色城镇的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绿色城镇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同时,支持民间资本以BT、BOT等形式,参与城镇的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
七要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内简报通报、对外媒体跟踪报道,让大家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绿色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逐步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机制、系统化的共管机制、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和科学化的考评机制,形成合力推动绿色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八要在督查考核上下功夫。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城镇建设评价体系和奖惩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将绿色城镇行动实施情况纳入生态省建设考核体系,强化责任抓落实,对重点工作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强化绩效问责,分年度对各地推进绿色城镇行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做到部署工作不留死角,落实责任不打折扣,监督到位不留空档,让责任体现在绩效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绿色城镇行动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文明、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民心工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迅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迅速投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为建设“规划科学、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绿色城镇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谈月明厅长在全省建筑业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
谈月明厅长在全省建筑业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要点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一、充分肯定骨干建筑业企业对我省建筑业的突出贡献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浙江建筑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积极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筑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富民安民的基础性产业、科技进步的创新型产业、文明建设的窗口性行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表现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全省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建筑业“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和“建筑强省”战略第一阶段主要目标全面实现。2010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2008亿元,同时实现利税总额74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632亿元,占全省GDP的6%;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550万人以上,百亿元企业数量达到6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建筑业在推进城市化和城乡统筹进程、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及对地方财政贡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市场领域不断拓展 “十一五”以来,我省建筑业企业积极调整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质结构日趋合理。全省共有等级资质建筑业企业7000多家,其中特级企业40家,一级企业659家,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建筑业产业大军,逐步从单一的土建施工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并参与了包括奥运“鸟巢”、北京机场候机楼、各大城市地铁等重大工程在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出省施工产值占全省建筑业产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37%上升到2010年的48.2%,已经形成了产值规模超百亿元省外区域市场17个。与此同时,境外承包工程也取得长足进步,遍布60多个国家有在建工程近百项。今年上半年我省建筑业再创新高,建筑业产值达到5567亿元、省外产值达到2712亿元,均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
(三)质量兴业初显成效,品牌建设不断提升 “十一五”以来,建筑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共有45家企业累计创出国家级工法155项,有48家建筑业企业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坚持品牌建设,通过以质量、安全、诚信、科技、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拓展市场空间。“十一五”期间累计创出鲁班奖67项(其中主承建43项),创“鲁班奖”数量占到评出总数的1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中天建设荣获我省首届“政府质量奖”。2010年有12家企业跻身“2010年中国承包商60强”,21家企业荣获“2010浙江省百强企业”称号。
建筑业企业在创造利润、创造价值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奉献爱心。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进程中,浙江建筑培养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建设队伍,12000多名援建大军在332名援建干部带领下经受住了困难多、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严峻考验,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在青川共完成547个援建项目,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80亿元,实际投资86亿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光荣任务。
回顾浙江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这些成绩得益于全行业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改革;得益于全省各级部门积极引导,顺势而为;得益于坚持质量兴业,特色发展;更得益于企业家们艰苦创业,奋发有为,为我省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建筑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的定位尚未与国际主流相接轨,在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仍显不够,加大了国际工程市场的开拓难度;二是建筑企业综合建造服务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企业的良性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建筑业诚信体系建设亟待完善,由此带来的市场环境影响着行业、企业的发展;四是建筑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和技能型人才相对短缺;五是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六是建筑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加快推进浙江建筑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步伐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实施建筑强省战略第二阶段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
全省建筑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抓住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建筑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做好“七个转变”,一是加快从偏重外延扩张量的增加向内涵发展质的提高转变;二是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三是加快从粗放型经营管理向集约型经营、精细化管理转变;四是要加快从单一房建和单纯施工为主向大土木和工程总承包转变;五是从三个市场一起抓向突出省外国外市场拓展转变;六是从偏重视物质生产向构建和谐人文环境建设转变;七是从偏重监管向监管服务并重转变。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构建竞争开放、统一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推动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服务业转变,全面实现建筑强省战略目标。
着力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努力提升建筑业企业能力建设 1.提高建筑业创新发展能力
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积极调整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多元化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合作、并购,逐步从单一的土建施工向综合的大土木建设拓展,在谋求主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消除束缚资源配置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逐步发展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为一体的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要走专业化发展路子,走错位发展道路。
二是要加快建筑业科技创新。建筑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科技活动和科技应用的重要主体之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要积极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通过高新技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
三是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积极培养和引进具备法律知识、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金融知识等综合素质的建筑业复合型人才。并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积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设计机构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建筑技术市场。促进建筑科技产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加强一线操作工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比赛,选拔认定一批建筑行业技术能手。
2.提高建筑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的金名片。建筑业企业要把品牌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举措。企业只有通过品牌建设,才能摆脱以低成本、低价格,粗犷经营的模式,进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要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品牌的内涵是质量,质量的基础是管理。建筑业企业要把每一件建筑产品都看作是作品来做;要用心完成每一件建筑产品,努力实施精品工程,通过建筑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信誉度、用户满意度,来提升建筑企业层次和建筑产品档次,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和品牌。
三是要运用并保护好自主品牌。要立足于品牌的运用和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掌握更多的优质知识产权,努力提高品牌的经营能力。要让品牌和企业家的人品联在一起,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联在一起,和企业内在发展动力联在一起。通过品牌建设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市场竞争力。
3.提高建筑业和谐发展能力
一是更加注重建筑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与目标考核体系、法规制度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和信用惩戒体系,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要更加注重建筑安全技术的研究,重点要加强建筑构造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强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强建筑安全监测维护技术的研究。
二是更加注重绿色建筑发展。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积极研发低碳建造工艺、技术和材料,突出核心技术和重大瓶颈技术攻关,以《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年)》为突破口,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着力提高工业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建设施工中的应用水平。要积极采用墙体自保温新型结构,高效能空调设备,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还要加强利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加强适用节水技术等,不断降低建筑产品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节能减排能力和低碳建造能力,推动建筑业绿色发展。
三是更加注重和谐建筑发展。加大质量安全标准化、安全文明工地的创建力度,进一步带头办好民工学校,积极改善农民工的生产作业和生活环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发挥农民工IC卡系统作用,化解拖欠农民工工资事件。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防拖治欠长效机制,注重各类信访和投诉,及时化解因住宅质量、工资拖欠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行业和谐稳定。
(二)充分重视建筑业企业家队伍建设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座企业家是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行业、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建筑业企业家队伍,是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希望所在。对于广大企业家来说,要引领企业实现既定目标,不断做大做强,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大势,洞察未来,科学谋划长远发展。
借此机会,提六点要求与在座的企业家共勉。一是要做先进管理理念的践行者。要树立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和前途。要努力学习新知识,借鉴先进的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使自己的能力素质始终跟得上企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要把自主创新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核心技术。要及时、敏锐地把握市场环境的变化,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要做加快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坚持树雄心立大志,要有科学宏伟的发展规划和打造百年企业的决心和耐力。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大的风险。企业家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加快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应对各类业主对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应对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技术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等的严峻挑战以及经受住转型升级的考验,努力为加快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要做抢占市场高地的开拓者。市场空间决定着企业发展空间。多年来,我省建筑企业发扬“浙江精神”,勇于拼搏,艰苦创业,在省内外市场和境外市场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从现状看,市场开拓还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薄弱区域甚至市场“盲区”。当前,不少省市正在推动新一轮建筑业改革发展,后发优势明显,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家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拓能力,以抢占市场高地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四是要做守法诚信经营的示范者。诚信是企业生存之根本。市场秩序的好坏,关乎全行业的整体利益,企业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坚持诚信经营方针,全力打造企业品牌,赢得良好的市场声誉。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反对和自觉抵制围标、串标、转包、挂靠等行为,维护工程交易的公平和公正。要增强信守合同意识,提高合同履约率。要坚决抵制业主任意变更合同、随意增加不合理合同条款、不及时竣工结算等背离合同约定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反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任何形式的危及工程质量和忽视安全生产的不良行为,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
五是要做艰苦创业精神的传承者。今天到会的很多企业家有的是“子承父业”,有的是职业经理人,你们比上一代受教育程度更高,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技术能力更强,但是浙江建筑业老一代企业家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精神不能丢,要更好的传承下去,并要发扬光大。
六是要做勇担社会责任的奉献者。要履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之道,始于责任。在企业界有识之士眼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尤其是建筑业企业,每一个小的质量安全隐患都可能造成日后民生的安全灾难,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所以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更是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发展与良好经营的内在动力与保障。企业家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工程质量安全,切实负担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维护职工权益、热心公益事业等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创造利润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双赢。以上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新时期建筑业企业家素质的新要求,认识越早就越能适应,认识越晚,则付出的代价越大。
(三)切实加强建筑业发展的服务保障
政府在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努力为我省推进建筑强省提供服务保障工作。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省级及全省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大批支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我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省政府将继续研究出台金融、税收、人才等扶优扶强政策措施,目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也已结束,争取在年内出台。建筑强市(县)、建筑强企等评价办法也即将颁布施行,并将开始申报评比。下一步将抓紧开展工程总承包调研,研究制订推进工程总承包试点的政策文件。二是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认真履行建筑市场监管职责,完善细化行业规则,规范竞争行为,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及时查处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破解不合理低价竞标难题,完善招投标竞争机制。强化建筑市场管理与工程现场管理的有机联动,提高监管的科学水平和效率,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三是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引导、服务和统筹建筑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服务机制,帮助建筑企业解决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继续把对企业的“解困、扶持、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点工作来抓,强化服务意识,减少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支持企业调整结构、开拓市场,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减轻负担。
第三篇:市长在巾帼绿色行动推进会上的讲话(最终版)
同志们:
12月份,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绿化工作,充分发挥妇女在打造绿色新农村方面的积极作用,市妇联、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联合组织开展了“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色行动。三年来,妇联系统和园林系统的同志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巾帼绿色行动年年有主题,三年结硕果,参与活动人数过万,种植树木过万,全市人均庭院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此,我就开展好“绿化庭院、美化家园”新一轮三年绿色行动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新一轮绿色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创张家港新辉煌的关键五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张家港建设成为“富有独特精神、临港产业发达、长江文化汇聚、生态优美宜居、各种文明形态高度协调”的现代化港城。环境绿化作为城乡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和地位。对新三年巾帼绿色行动,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深入推进巾帼绿色行动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前提,社会的可持续是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市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量少,要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矛盾,实现我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挖掘绿色行动的潜力,人人认种一棵树,人人多栽一盆花、人人绿化一平方,进一步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二)深入推进巾帼绿色行动是绩效比拼的体现。开展“绿化庭院、美化家园”新一轮绿色行动,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新时期开展“双学双比”活动的重要载体。新一轮三年行动,我市妇联系统、园林部门还要继续紧密配合,共同推动,以创先争优的勇气,以绩效比拼的干劲,组织动员广大妇女和家庭共同参与家前屋后、庭院阳台为主的植绿护绿工作。努力将“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色行动打造成服务经济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展示港城巾帼风采的亮丽窗口、彰显创先争优精神的展示平台,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绿色张家港”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深入推进巾帼绿色行动是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徐美健书记在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部署2011年工作目标任务时,重点提到了生态文明城乡共建,提出了全市上下要持续建设“绿色张家港”,突出抓好沿路、沿河、沿村庄绿化、新增林地、绿地6000亩。我市目前仍有许多的农村家庭,今后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居住分布格局将发生变化,必须将巾帼绿色行动纳入城乡一体化总体战略布局考虑,有效构建“家家植绿、村村见林、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绿色行动新格局。
二、把握重点,落实新一轮绿色行动的工作措施
按照苏州市新一轮绿色行动的指导意见,新三年要实现“十万家庭庭院绿化美化,十万妇女参与植绿护绿”的目标。对照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创新方法、把握重点,全面落实新一轮绿色行动各项措施,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妇女参与意识。“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色行动是以妇女和家庭为主开展起来的活动,其成效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妇女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过去三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在组织、宣传、发动上做了很多细致扎实的工作,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参与热情,掀起了绿色行动的参与热潮。今后三年,仍然继续把组织、发动妇女和家庭参与作为推进新一轮绿色行动的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宣传方式,不断强化绿色生态理念,将参与庭院绿化美化转化为广大妇女和家庭的自觉行为,引导广大妇女和家庭真正成长为庭院绿化美化的自觉参与者和主导力量,在新一轮绿色行动中充分展示妇女风采、巾帼力量。
二要加强指导,因地制宜开展好绿色行动。“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色行动是以土地和农户为依托开展起来的活动,其成效好坏,与土地、村庄等自然属性密不可分,与正在进行中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密不可分。过去一轮的三年绿色行动,市妇联、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对保留村庄、庭院绿化、新建农民居住区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工作指导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后三年,希望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将绿色行动与正在进行中的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村庄和生态社区结合起来,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林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指导村庄、社区和农户从当地、当户实际出发,开创新亮点
、形成新经验。三要加强养护,确保绿色行动取得实效。新三年,各级妇联组织、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还必须把好绿色行动“三关”,即树苗关、栽植关、养护关,其中养护关最为关键。为确保三年绿色行动确有实效,希望市镇两级妇联组织和园林绿化部门及时督促和指导村(社区)建立切实可行的日常管护制度。要明确责任,家前屋后、庭院阳台的绿化工作由家庭负责,村庄成片绿地和新建农民居住小区绿化由村(社区)负责。要加强培训指导,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和村民的养绿护绿水平,确保有人种、有人管;确保栽一棵、活一片。
三、完善机制,形成新一轮绿色行动的工作合力
为确保“绿化庭院、美化家园”新一轮三年绿色行动在更高的起点上取得新成绩,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新一轮绿色行动的工作合力。突出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把新一轮三年绿色行动作为服务民生的一项民心示范工程加以重视,出台具体工作措施,抓好指导推动,及时协调矛盾,加大检查督查,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各镇(区)、各村(社区)要自觉将绿色行动摆上议事日程,主要领导抓全面,确保专项经费经费到位、领导精力、具体措施到位。
二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市妇联和、园林局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协作、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组织发动妇女方面的优势,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动员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植绿护绿活动;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种苗供应和技术支持,尽可能把绿色行动与各地林业工程相结合,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帮助,推动新一轮绿色行动深入开展,促进我市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要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继续坚持示范带动,将生态村(社区)创建活动,作为新一轮绿色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组织开展生态村(社区)、生态家庭创建,培育一批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美的示范村居。要按照整体推进的总要求,在抓好示范的基础上探索有效手段,推进绿色行动进村入户,真正构建起家家植绿、村村见林、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绿色行动新格局,整体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篇:曾厅长在全省消防工作会上的讲话
曾省权厅长在全省消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7月3日)
同志们:
刚才,会议对2006全省消防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怀臣书记、作哈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两位省领导的讲话站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高度,对全省消防事业发展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要将会议精神,特别是怀臣书记、作哈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官兵认真学习,深入讨论,将讲话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具体措施,为实现富民强省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各地要将贯彻落实省领导讲话和会议精神的情况及时报省消防总队。
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省领导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建设讲三点意见:
第一、要充分认清形势,增强抓好消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6.25”讲话,强调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对全党全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 1
要求,也为公安消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安工作和消防工作要按照胡锦涛书记的要求,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科学发展,把公安工作和消防工作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以重视、谋划、落实。消防工作要与时俱进,时代赋予消防工作新的意义和新的内容,需要同志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要在新的高度,摆正消防工作新的位置,发挥出自身作用,这也体现了消防工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前不久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这个主题,确定了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我省公安消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为消防工作如何服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这个主题指明了方向。刚才,怀臣书记强调了“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四大任务,四大跨越,三大目标”,要认真思考和解决围绕“四大跨越”怎么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四大任务”怎样推进消防工作,围绕“三大目标”怎样搞好服务。全省消防部队工作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火灾隐患大量存在,非传统消防安全问题不断增多,全省城乡将长期面临火灾高压态势;城镇消防规划建设实施滞后,地区间发展不够平衡,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我们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还十分脆弱;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的加强和公共资源的整合,消防部队必将被赋予更多的职能,消防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因此,我们必须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发展。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和省第九次党代会都讲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谋划、定位、落实消防工作,消防工作的平台更大,使命更光荣。刚才,两位省领导都讲了当前要“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坚持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我们的防火基础比较脆弱;一方面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另一方面这部分人消防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怎样依法落实消防工作。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消防工作的发展,总体上讲,消防工作的重点在于预防,要坚持不懈的抓预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发生火灾事故的偶然性。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一是以落实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在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上有新进展。要按照《消防法》的规定,加快地方消防法规和行政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以法律责任为核心的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要深化消防“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工作,不断提高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要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加强目标管理体系。二是以消防“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在能力水平建设上有新进展。在基层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进警力下沉,做强做精消防大队、中队。在基础工作方
面,要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多策并举,加快公共消防设施、消防器材装备建设步伐,打牢消防工作基础,筑牢消防安全防线。在增强基本功方面,要加强《消防法》和相关法规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严格遵循消防执法基本程序,合理进行战斗编成的研究和应用训练,不断提高官兵执勤灭火、抢险救援的基本技能。三是以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为重点,在改善社会消防安全条件上有新进展。认真贯彻永康部长“坚持不懈抓预防”的重要指示,始终保持整治火灾隐患的高压态势。要深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完善机制制度,坚决整改危害公共安全、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安全隐患。要严格消防审查,强化源头防范,切实加大消防执法工作力度,坚决查处违反消防安全管理的行为。
第三、狠抓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要将政治建警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6.2 5”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铸造忠诚警魂,打牢为民根本,认真履行为民服务、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重要职责。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按照省委“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选准配强各级班子,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学习调研,做好表率,切实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昨天,省厅党委专门召开消防部队新任团职干部集体谈话会,留生同志、黄一同志代表省厅党委对新任团职干部进行谈话,希望通过班子的调整,调出活力、调出战斗力、调出执行力。我们希望通过民
主集中制的要求并按照科学的程序选拔出来的干部,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出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消防部队是公安三支现役部队中力量最多的部队,也是行政力量最多的一支部队,也是现有的所有部队中唯一一支被赋予地方执法权的部队,这就对消防部队的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素质方面的要求。希望消防部队干部争做学习的模范,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做民主集中制的模范,做执法为民的模范,做清正廉洁的模范。坚持从严治警,针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人员、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完善制度,严格管理,逗硬奖惩,确保部队高度安全稳定。严格执行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亲民爱民,务实创新,团结廉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旺盛的斗志、更严谨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开创消防工作新局面。
借这个机会,特别强调一下慎用警力的问题。6月28日至29日,省厅召开了全省公安机关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会暨理论研讨会,总结了近年来我省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情况,认真分析了当前面临的社会稳定形势,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消防部队是公安机关维护全省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务必慎重使用消防警力和强制措施,在使用消防警力和使用高压水枪的强制措施前,一定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
同志们,今年的喜事、大事多,公安消防部队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进一步振奋精神,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蔡厅长在湿地现场会上的讲话
依法严格抓保护 置身大局谋发展 努力实现由湿地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在全省湿地保护与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蔡炳华 2010年10月25日
同志们:
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胜利闭幕,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研究谋划我省湿地保护工作。现场会开的很好,很及时。几个典型发言都很好,成果来之不易。各地、各自然保护区对典型经验要认真学习,领会吸收。通过现场考察和会议交流,我们看到了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富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建设工作,在机构建设、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宣传教育和旅游开发等方面都下了大力气,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我省是湿地大省,但在整体上看,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湿地保护还没有真正纳入各级政府、各级林业部门的重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湿地大省的身份还不相配。召开这次现场会,就是要研究如何臵身全省发展的大局,把湿地保护建设融入到全局工作中,实现由湿地大省向湿地强省的跨越,为 1 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今后我们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林业工作重点
认识湿地的功能和价值,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有这么个说法,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这比较形象的描述了湿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湿地具有“肾”和“肺”的双重功能。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湿地是“生物基因库”,孕育并维护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殖地,也为人类提供水稻等物质产品。湿地是“淡水贮存库”,我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还是十分重要的“碳库”,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湿地碳储量约为77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湿地又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承载着自然景观,传承着人类文明。
近些年来,由于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不合理利用等多种因素,导致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目前,全球湿地消失的速度超过了其它任何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社会已将湿地保护与气候安全、物种安全、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连,湿地保护的国际政治化趋向日益明显。
我国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1992年加入了《国际湿地公 2 约》,2000年出台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5年批准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2007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成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2010年启动了湿地保护补助试点工作。
国家林业局非常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将其纳入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我国建设现代林业,重点是建设三大体系,即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文化体系。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建设是社会发展对林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现代林业、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看待湿地保护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可以说,生态建设包含着林业的一切,林业的一切都以生态为基础。我省以往林业工作的重点是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今后,我们要高举生态建设的大旗,守住森林防火的底线,将湿地保护建设放到与造林、林改、产业同等重要的位臵,形成“植树造林、湿地促林、产业富林、改革兴林”共同推动林业工作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局面,使林业的路越走越宽。
二、认清形势,理清思路,置身全省大局谋划湿地保护建设近十年来,我省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9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决定》,停止开垦湿地。2003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林业是湿地行政主管部门。我厅积极组织抢救性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了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建立了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实施了 3 湿地保护补助试点项目,在湿地立法、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湿地保护补偿、科研宣教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认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级林业部门,各级自然保护区共同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十一五”即将结束,“十二五”正在规划之际,我们有必要深刻认识我省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理清“十二五”的发展思路。我省湿地保护建设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我们面临哪些发展机遇?需要做出哪些转变?这些都要弄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继续保持湿地保护建设工作平稳快速发展。
我省湿地保护建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积大。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我省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占全国天然湿地总面积的15%,特别是我省有沼泽湿地427万公顷,占全国沼泽湿地的31%。二是生态区位重要。我省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据专家测算,三江平原现有沼泽土壤的最大蓄水量达到了46.97亿立方米,如果沼泽地表可积水按30公分计算,则现有天然沼泽地表储水可达17.15亿立方米,两项合计蓄水和储水总量可达64.12亿立方米,这相当于12个磨盘山水库的库容。三江平原泥炭沼泽地的碳储量非常巨大,约为1540万吨。松嫩平原是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湿地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防沙固沙发挥着 4 重要作用。三是国际影响大。全国有国际重要湿地36处,我省有4处,是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6%,是比重最大的省份。我省湿地大多位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是丹顶鹤、白鹤、大天鹅等珍稀候鸟重要的繁殖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在我省开展了多个合作项目,国际上对我省湿地保护工作极为关注。四是湿地保护事关国土安全。我省边境线长达2900多公里,黑龙江、乌苏里江是中俄界江,兴凯湖是中俄界湖,这都是湿地分布的重要区域,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建有三江、黑瞎子岛、八岔岛、大佳河、双阳河、珍宝岛、东方红、兴凯湖等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遭到破坏,势必造成界江的水土流失、堤岸侵蚀,最终导致国土面积减少。五是湿地自然保护区多。我国现有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我省已建省级、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就达65处,是数量最多的省份。可以说,我省是名副其实的湿地大省。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湿地面积缩小、功能退化的整体趋势尚未全面扭转。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表明我省现有天然湿地556万公顷,从数字上看,比2000年的434万公顷是增加了,但是分析原因,不是湿地面积真的扩大了,而是调查规程修改导致统计数字的增加,在三江平原等重点和敏感区域,湿地还在减少。二是湿地缺 5 水、污染严重的现象有所增加。受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湿地自然水文条件被改变,缺水现象逐年增加。在一些湿地,甚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三是管理机构不健全。虽然国家对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视,投入较大,但目前,依然只有部分市、县成立了管理机构,仅有半数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独立的管理机构,一些管理局编制不足,难以有效的开展工作。四是投入严重不足。湿地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依赖中央财政。虽然我们向中央争取了不少的资金,但是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得到国家投入的自然保护区,基本设施设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部分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没有得到项目投入,基础设施设备短缺,经费得不到落实。五是自然保护区社区关系不融洽,矛盾依然较为尖锐。六是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不够,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七是湿地保护工作整体处于边缘地带,没有被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我们面临哪些发展机遇?从国内形势看,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开展并扩大湿地保护补助资金试点范围。从省内看,当前我省的大局是“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我们必须在这个大势中找准发展机遇。省委作出“八大功能区”、“十大工程”的决策,是依据我省的生态资源、水利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优势作出的,这些优势,都和湿地有关。在“十大工程”中,湿地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千亿斤粮 6 食产能工程重要的生态基础,是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的生态优势所在。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将湿地保护臵于大局谋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湿地资源优势,我们必须转换发展方式。一是身份上,要由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我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林业是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湿地保护工作起步和发展初期阶段,我们仅仅从部门角度出发,低头干好自己的事情是可以的,但是从长远发展看,我们不能只做运动员而忘了裁判员的身份,我们是湿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履行好条例赋予的职责,必须做好监督、指导等工作,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
二是在发展能力上,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事实证明,保护区没有自养能力,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总是张嘴等饭吃,要在积极争取各级投入的基础上,增强造血功能。在实验区内可以搞环境友好型的经营活动,要下大力气开展示范项目,提高自养能力。湿地具有巨大的生产力,要科学利用湿地资源,不能守着金饭碗要饭。
三是在管理思路上,要由单纯保护向科学发展转变。现在各级湿地管理部门,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看护湿地上。当然,这也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但看护好湿地,仅仅是湿地保护工作的基础,绝不能只停留在看护这个阶段,而要在保护中谋发展,通过发展促进保护。
四是在保护项目布局上,要由点状保护向系统保护转变。要继续开展流域湿地保护工作,不断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把 7 我省重要江河流域沿岸湿地划入保护区范围内。在今后的项目规划上,都要从流域尺度着眼,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将项目落实到点。
五是在社区关系上,要由对立向包容转变。要通过积极开展社区共建,真正让社区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发展中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成果,让其从中获利,实现包容性发展。
六是在保护区定位上,要由单一保护向多种功能转变。保护区要建成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社区共建的领头人、合理利用的示范区、科普宣教的窗口、生态文明的基地。
三、编好规划,抓住重点,做大做强我省湿地保护事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使8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起结构较为合理、功能较为优化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扭转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局面,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促进湿地产业发展,建设龙江湿地的“大保护、大旅游、大产业”的格局,逐步实现我省由湿地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争取国家湿地保护示范省建设项目。向国家要项目、要钱,我们北方是内行,要政策,不如南方发达省份。我们在积极争取资金的基础上,更要利用我省湿地优势,解放思想,开拓思 8 路,整合资源,统筹项目,向国家要政策,争取建设省级层面的湿地保护示范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二是开展湿地认定,依法加强湿地保护。《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规定,依法保护的湿地要经过认定。由于湿地资源底数变化情况不清、缺少资金等原因,我省一直以来没有开展湿地认定工作。目前,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完成,开展湿地认定的条件已经具备。必须抓紧时间完成湿地认定工作。在依法完成认定工作之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管理,切实承担起湿地管护责任,做好征占用湿地审批工作,加大对破坏湿地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三是继续加强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和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湿地保护纳入林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有关项目,全面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
四是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湿地面积大的市、县,要抓紧成立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没有成立专门机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早日建立机构,配备人员,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五是继续加快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要在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完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六是全面实施好湿地生态保护补助工作。在积极争取国家湿地生态补助资金的同时,也要向省里争取设立湿地保护补助专项资金,确保已建立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科研宣教、社区共建等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七是做大做强湿地生态旅游,促进湿地产业发展。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发展生态旅游,是我省十大工程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优势,摒弃本本主义,要站在当地、全省乃至全国的视角来抓湿地生态旅游;要站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全局来重视湿地产业发展;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包容式增长的高度来促进湿地产业的发展。要加大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探索,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项目,通过产业发展,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以产业发展来促进湿地全面保护。
同志们,今天这个会,时间很短,主要是让大家重视起来。明年要召开全省湿地保护工作会议,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我相信,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上下共同努力,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大局,我们一定能够保护好湿地资源,做大湿地产业,实现由湿地大省向湿地强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