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甘肃省关于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意见
甘肃省关于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林木良种是优良遗传基因的载体,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是实现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为此,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 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意见和我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认识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随着我国进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高度重视,社会对林业给予极大的关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林业新的地位,赋予林业新的使命。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战略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新增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省“十二五”期间将完成造林1850万亩,力争2015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17℅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从目前的2.346亿立方米增加到2.426亿立方米。这就要求全省林木种苗工作必须在保证种苗数量供应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种苗质量,今后林木种苗生产供应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成为必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发展的主线。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确保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我省自然条件艰苦,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改变林地生产力 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林木良种,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我省的林木良种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部省联建”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截止目前共建成林木良种基地56处,采种基地37处,全省共引进、选育优良树种(品)种、无性系、家系约300多个,共审(认)定,树(品)种达到116个,花卉122个,年均提供林木良种12.62万公斤,林木良种穗条0.9 亿条(根),为提高造林质量,推进全省绿化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滞后,林木良种产量低,林木良种使用率只有43℅、基地供种率50℅,与全国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51℅、基地供种率80℅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林木种苗工作,特别是林木良种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大量事实证明,选育和推广使用林木良种造林,可以大幅提高木材和经济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外,随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广大林农使用林木良种的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为广大林农提供品种对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林木良种,是今后林木种苗发展的一个趋势。可以说,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提高森林质量的最佳方式。林业发展的关键在良种,潜力在良种,希望在良种。因此,充分认识林木良种工作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强化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基地生产管理、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作为建设现代林业的首要任务,作为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作为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重大举措,为建设现代林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以促进现代林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为主题,以大力提高林木良种产量和品质为主线,构建完备的林木良种选育、生产、使用、推广体系,充分发挥林木良种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促进全省林业科学发展。
发展目标:到2015年,林木良种选育和基地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优良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省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50%,基地供种率达到60%;2020年良种使用率达到65%,基地供种率达到80%。完成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优良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骨干、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基础、其余林木良种基地为补充的良种生产供应体系;建成以科研-生产-管理紧密结合的林木良种选育体系;建成以保障性苗圃为主体,国有林场苗圃、社会苗圃为补充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成以造林和良种培育相结合的良种推广体系。实现林木良种建设科学化、管理精细化、信息网络化、设施现代化、人员专业化。
三、坚持多种措施并举,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
(一)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管理,提高种质资源保存、利用水平。
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各市(州)林业局要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单位高度重视,制订调查方案,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以县(市)为调查单位,重点调查林木良种基地,林木品种、引进品种以及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分布情况,整理汇总,建立档案。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依托我省近年来建成的林木良种基地,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按照功能性、区位性、特异性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保存的原则,以林木育种材料为重点,原地与异地保存相结合,积极开展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的主要造林树种、重要乡土树种以及珍稀濒危树种的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研究。科学制定种质资源保护策略,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
积极开发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制定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标准,在收集保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鉴定、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利用方向,公布全国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重点保护目录,建设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定期更新及提供可供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信息,构建省级林木种质资源数据信息平台,与国家林木种质资源数据信息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利用价值的林木种质资源,拓宽优良基因来源,提高林木遗传改良水平。
(二)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审定,促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林木良种基地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管理机构等部门的紧密协作,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区域协作机制。以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平台,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强主要树种、乡土树种育种群体构建,维持遗传多样性,持续提高遗传增益,积极开展林木良种、新品种、新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常规育种为基础,结合生物技术,加强良种选育,开展区域试验,确定适生范围。
大力扶持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林木良种选育等科研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在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中安排3-5%的专家支持经费。加大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优良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存、造林品种选育、种子园、采穗圃建设、种子采集和加工设备购置、经济 林树种良种选育、林木良种苗木繁育、林木良种品种鉴别和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以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平台,加强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积极推进林木良种标准化工作,加快林木良种选育、繁殖和推广标准的制定步伐,建立健全林木良种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加强林木良种科技领域的区域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选育技术和林木良种,促进林木良种选育和引进步伐。
完善林木良种审定工作。全省林木良种审定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积极鼓励从事林木良种选育的单位和个人积极申报良种审定,对符合审定条件的树种、品种,申报单位和个人可以随时上报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进行审定。对通过审(认)定良种的选育者,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加强林木良种基地管理,提升良种基地发展水平。
全面实施林木良种生产基地分级分类管理,建成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骨干,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基础,其它良种基地为补充的林木良种生产体系。要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基础上,根据我省林木种苗发展需要,确定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林木良种基地的领导。从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技术人员培训、业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检查。
各林木良种基地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确定基地供种范围,适宜的品种栽培、管理措施等,做到高起点建设、规范化管理。要在专家指导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经论证后组织实施;要强化土壤、水分、树体、病虫害、花粉、种子采收加工等管理措施,促进结实,不断提高林木良种产量和品质;要加强遗传测定,因地制宜、科学地开展林木良种基地的升级换代,不 断提高林木良种品质;加强档案管理,逐步建立起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加强基地技术和管理人员培训。
对国家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验收,对未按期完成良种基地建设任务、生产指标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国家或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称号。对玩忽职守、浪费国家资源的相关人员,要依法查处。
(四)加强保障性苗圃建设,提高良种苗木供应能力。
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2011-2020年发展规划》,要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基础条件好、区域优势明显,使用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等先进育苗技术的苗圃建设成为保障性苗圃。保障性苗圃培育的良种苗木、经济林苗木、珍贵树种苗木和生态林苗木要保证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和林农造林对苗木的需求,实行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
加强保障性苗圃建设和管理。从资金争取,人员培训、先进育苗技术使用等方面加强管理,提高育苗水平,保证苗木质量,严格落实“两证一签”制度,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化、育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的良种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林木良种推广和使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对林木良种的推广和使用,逐步建立示范引导和政策推动相结合的林木良种苗木推广使用机制。通过各类媒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总结和宣传林木良种推广成功典型;加强林木良种示范林营造,提高行业内和全社会对林木良种的认知程度;做好林木良种推介,有针对性的对林农开展优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应用的培训。
提高林木良种在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广泛使用。在林业重点 工程建设中,必须明确林木良种的使用指标,加大林木良种的使用力度,确保主要造林项目林木良种使用的逐步提高;鼓励林农和社会造林使用林木良种,加大林木良种的推广力度,提高林木良种的使用率。
(六)建立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步伐。
依照《种子法》规定,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林木良种选育和生产使用、林木种子贮备等补贴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实施好林木良种繁育补贴政策,设立专用账户,实行专款专用,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省级林木良种补贴制度,扶持省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发展。加大公益性种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和维护林木种质资源库、良种基地、林木种子储备库和种子检验设施设备的投入。建立主要造林树种长期育种扶持机制,保障长期育种持续开展。
完善发展林木良种的体制机制。以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平台,整合技术力量,开展同类树种基地和专家的协作交流,实行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的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和信息共享,促进科研-生产-管理一体化。林业重点工程和国家投资造林项目,造林部门提前制定分树种造林计划,种苗生产单位实行订单生产,建立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供应应急机制,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加大储备力度,以丰补歉,确保林木种苗生产供应。
(七)建立完善林木良种发展的保障措施,确保良种工作有序开展。
建立健全种苗管理机构,加强种苗队伍和能力建设。从行政管理、质量检验、信息化管理、林木种子采收和加工设备购置,生产基地技术人员配备和培训等方面加强建设;将种苗机构人员 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参照公务员管理。
依法保护和监督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使用。制定和完善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使用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林木种质资源库和林木良种基地;主要林木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必须通过品种审(认)定,依法查处未审先推、以非良种冒充良种等违法行为;对于推广使用林木良种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补贴,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造林使用良种。要加强对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林木良种化进程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离不开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林木良种在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林木良种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中来抓,真正把林木良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制定规划,林木良种项目审批、造林项目品种的选择等关系林业发展大局的事项,要深入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论证。林业计财、科技、种苗、造林部门要各司其职,精密配合,通力协作,积极主动支持林木良种事业发展。二要保持种苗机构队伍的稳定。在种苗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各市(州)林业局要多做有关部门的工作,保持市(州)、县(市、区)种苗管理机构的稳定、人员的稳定和经费投入的稳定,保证林木种苗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林木良种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三要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坚持“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种苗”,继续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加强对林木良种生产、供应、质 量、品质检测、检验的监督检查、市场管理、生产供应、信息服务等。四要强化林木良种基地发展。从基地项目规划、人员编制、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真正使林木良种基地成为林木良种的生产基地、科研院所的研发基地、种质资源的保存基地、科技成果推广的示范基地。五要扎实工作,落实各项要求。重点要做好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为国家开展林木良种工作积累经验;逐步开展主要造林树种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工作,摸清家底;进一步加强林木良种选育、审定和推广力度,完善林木良种发展的各项措施,确保林木良种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林木良种事业关系到我省林业发展大局,影响深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坚持不懈,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省林木良种化进程,为全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林木种苗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种、科技兴种进程,建立完备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根据省、市《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意见》的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木种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林木种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县林木种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种苗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有场圃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林木种苗生产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但目前困扰我县林木种苗发展的问题还较多,突出表现在:林木种苗质量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种苗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 仍然突出,种苗管理体制不顺、执法力度不大等。总体上讲,我县林木种苗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林木种苗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实施《种子法》为核心,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确保种苗质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坚持强化职能,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种苗生产、经营、监督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林业种苗质量管理,提高林木种苗质量,实现我县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苗木产业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规范化,促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和林业六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基本方针
1、依法治种。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为种苗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科技兴种。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数量满足与质量提高相统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种苗科 学含量,把种苗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从业者素质上来,保证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强化服务。强化种苗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做好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
4、发展产业。把林木种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走产业化经营和路子,促进种苗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质量标准化和育繁销一体化。
四、任务目标
力争到XX年,使我县基地供苗率达到85%,良种使用率达到80%,种苗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50%,林木种质资源得到初步保护,种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基地供苗率达到95%,良种使用率达到100%,种苗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80%,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苗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安全保障、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
五、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创造良好的种苗生产经营氛围。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加快林木种苗发展对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及至整个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种苗建设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 保障来抓,作为“科技兴林”的关键环节来抓,作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来抓,坚持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好林木种苗工作。按照《种子法》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区域试验、审定推广、种子基地维护、种子贮备等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种苗贮备补助和林木良种补贴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林木种苗发展的金融支持,把林木种子基地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全县林业建设计划,并予以优先安排,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种苗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林农、果农的管理能力。加强种苗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种苗科研攻关。根据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及绿化需要,制定良种引进、示范、繁育、推广规划,开展抗逆性强的生态林良种、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优质经济林良种的选育工作。筛选、组装一批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良种推广体系,加速推广良种繁育、苗木培育、种苗包装运输等种苗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木种苗的科技含量。
强化行政职能,切实加强对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林木种苗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种苗管理队伍的服务能力的执法能力,充分发挥种苗管理队伍在种 苗行政许可证发放、种质资源保护、种苗执法、良种推广,信息引导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切实将种苗管理职能转变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同时以种苗生产基地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苗木基地的龙头作用,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建设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体制。
创新林木种苗发展机制,增强林木种苗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国有林木种苗基地体制改革,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林木种苗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组建跨地区的苗圃联合体,盘活国有资产,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质量效益。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种苗产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地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等,都可依法单独或合伙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同时,改进对非公有制种苗企业服务和监管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种苗生产者、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种苗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促进我县种苗生产经营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林场发〔2004〕1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林木种苗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种、科技兴种进程,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林木种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林木种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国林木种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种苗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有种苗基地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林木种苗生产格局。林木种苗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林木良种、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已开始步入法制化轨道,种苗质量监管不断加强。目前,全国有良种基地28.5万公顷、采种基地158.1万公顷,苗圃48.71万公顷,年种子生产能力达2500万公斤,穗条产量达15亿条(根),苗木产量接近300亿株;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已达到37%和43%。林木种苗事业的发展为保障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林业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林木种苗事业有大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我国种苗建设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时期。但是目前,困扰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问题还较多,突出表现在:林木种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种子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基地供种率、良种使用率还不适应林业发展的需要,种苗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稳,市场监管刚刚起步,种苗生产、使用、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等。总体上讲,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林木种苗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奋斗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种苗建设与林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种苗基础保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国有种苗基地改革与全社会种苗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人的发展与种苗事业进步的关系,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确保种苗质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实现我国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苗木产业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规范化,为林业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基本方针。
----依法治种。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为种苗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科技兴种。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数量满足与质量提高相统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种苗科技含量,把种苗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从业者素质上来,保证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强化服务。强化种苗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做好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
----发展产业。把林木种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促进种苗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质量标准化和育繁销一体化。
5.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基地供种率达到70%,良种使用率达到50%,种子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15%,林木种质资源得到初步保护,种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基地供种率达到80%,良种使用率达到65%,种子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20%,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苗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安全保障、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
三、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行政职能
6.理顺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强化种苗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快林木种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体制。
7.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是负责林木种苗行业管理的单位,要充分发挥种苗管理机构政策法规制定、种苗行政许可、种质资源保护、种苗基地监管、种苗执法、质量监督、良种推广、信息引导等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作用,切实将种苗管理职能转变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
四、加强林木种苗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生产能力
8.建立规范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子生产供应,要以种子生产基地(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为主体,非基地生产为补充,建立起以省内调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林木种子供应体系。国家投资建设的种子基地生产的种子由省级种苗管理机构组织采收和调剂使用。苗木生产供应,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国有苗木基地的龙头作用,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苗木生产供应体系。
9.加强林木种苗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对林木种苗的要求,在科学布局、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利用目的的优良针、阔叶树种和灌木树种的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完善种苗加工、贮藏、质量监督检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林木良种选育推广应用等种苗基础性工作的投入,保证林木种苗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资金和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办法和《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要求,管好、用好林木种苗项目建设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提高建设成效。
五、创新林木种苗发展机制,增强林木种苗发展活力
10.深化国有林木种苗基地体制改革。以生产、繁育林木种子及保护和培育林木种质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国有林木种子生产基地(包括良种基地、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按从事公益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资金按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政府承担。国有苗圃要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促进林木种苗发展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保证为林业建设提供优质种苗和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组建跨地区的苗圃联合体,盘活国有资产,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11.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种苗生产和经营。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种苗产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等,都可依法单独或合伙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和经营。非公有制种苗生产和经营单位,在行业政策、项目申请和承担项目招投标等方面与国有种苗基地享受同等待遇。在种苗市场准入上,凡具备《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所规定条件者,都可以依法申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凭证依法从事种苗的培育和经营。在项目资金扶持上,通过开展非公有制种苗生产和经营的试点工作,为非公制林木种苗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要改进对非公有制种苗企业服务和监管工作,加强对非公有制种苗生产者、经营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增强种苗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促进合法生产经营种苗。
六、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创造种苗生产经营良好氛围
12.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子投入机制。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各级人民政府报告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支持。要按照《种子法》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区域试验、审定推广、种子基地维护、种子贮备等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种子贮备补助和林木良种补贴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林木种苗发展的金融支持,把林木种子基地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当地林业建设计划,并予以优先安排。对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长期扶持。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有关种业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种苗生产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
13.加强科学研究。要重视林木种苗科学研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开展种苗科研攻关,提高林木种苗的科技创新能力。要积极组织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制定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保护策略和资源整理、公布和交流计划,以及保存地项目建设规划,重点收集、保存优良林木(灌木)、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的种质资源,建立起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实现全面保存、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优良树种,丰富我国的物种资源。要根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及国土绿化需要,制定良种选育策略,开展抗逆性强的生态林良种、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优质经济林良种的选育工作;积极开展林木良种审(认)定工作。要加强种苗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种苗科研攻关。
14.抓好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要筛选、组装一批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良种推广体系,加速推广良种繁育、苗木培育、种苗包装运输等种苗生产、经营、流通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林木种苗的科技含量。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进行新技术成果孵化,与种苗基地联合兴办种苗科技示范园区或种苗集团。要开展种苗技术培训,不断加强林木种苗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5.全面推进林木种苗标准化建设。要建立健全种苗标准化体系,加快种苗标准制(修)订工作,建设一批种苗标准化示范区,并逐步建立起种苗质量认证体系,实行源头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
八、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好种苗生产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16.加强林木种苗法治建设。继续加强林木种苗法治教育,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加快制定《种子法》配套法规,依法进行种苗管理。规范种苗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苗、乱引滥繁、虚假宣传、无证无签生产经营林木种苗的违法行为。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木种苗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17.依法开展林木种苗行政审批工作。各级种苗管理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严格执行受理送达与审查分开的工作制度,公开审批程序,建立健全种苗行政审批档案。加强对审批人和被审批人的监督管理,及时组织监督检查工作。
18.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要建立健全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各级种苗质量监督检验站建设,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种苗质量监督检验队伍,提高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能力。全面推进全国性林木种苗质量抽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种苗质量自查和各地种苗质量自检制度,检查结果要与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任务、投资挂钩。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的规定》和《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实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干部林木种苗质量管理责任制、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和标签制度及质量检验、种苗使用责任追究、质量案件上报跟踪等制度,确保林木种苗质量。
九、建立和完善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19.鼓励成立林木种苗行业协会或社会团体。鼓励各地成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的林木种苗协会或社会团体,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帮助种苗生产经营者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和林农提供政策咨询和中介服务,推动种苗良性持续发展。20.加强种苗信息管理。要加强种苗生产、供应预测、预报工作,搞好余缺调剂,保证种苗供应。要按照全国种苗网络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要求,加强种苗信息网络建设,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与国家种苗网对接,使种苗生产供求信息实现共享。要全面准确掌握并及时报送、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引导种苗生产,确保造林任务圆满完成。
21.分区域建立林木种苗交易市场。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林木种苗交易市场,通过展览会、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为种苗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
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素质,提高林木种苗管理水平
22.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加快林木种苗发展对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乃至整个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要把种苗建设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来抓,作为“科技兴林”的关键环节来抓,作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来抓。继续坚持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种苗的好做法,把种苗机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明确工作目标,研究具体办法,加强督促检查。
23.解放思想,提高种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建立起种苗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加大对种苗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使种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国家林业和林木种苗法律、法规、政策和方针,提高种苗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力争在种苗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
第四篇: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林木种苗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推进依法治种、科技兴种进程,建立完备的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确保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根据省、市《关于加快林木种苗发展意见》的要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林木种苗工作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
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承担着负载林木遗传基因、森林世代繁衍和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林木种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林木种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县林木种苗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种苗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有场圃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林木种苗生产格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但目前困扰我县林木种苗发展的问题还较多,突出表现在:林木种苗质量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种苗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种苗管理体制不顺、执法力度不大等。总体上讲,我县林木种苗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林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林木种苗建设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种苗工作,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进程中,要优先发展种苗,要赋予种苗建设以重要的基础地位。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实施《种子法》为核心,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为目标,以确保种苗质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执法监督为保障,坚持强化职能,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种苗生产、经营、监督检测、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加强林业种苗质量管理,提高林木种苗质量,实现我县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苗木产业化、管理法制化、信息规范化,促进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和林业六大工程顺利实施。
三、基本方针
1、依法治种。努力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为种苗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科技兴种。实行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数量满足与质量提高相统一,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种苗科学含量,把种苗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从业者素质上来,保证种苗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强化服务。强化种苗管理机构的公共服务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做好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
4、发展产业。把林木种苗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发展,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走产业化经营和路子,促进种苗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质量标准化和育繁销一体化。
四、任务目标
力争到2010年,使我县基地供苗率达到85,良种使用率达到80,种苗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50,林木种质资源得到初步保护,种苗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基地供苗率达到95,良种使用率达到100,种苗贮备能力达到当年用种量的80,林木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种苗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比较完备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安全保障、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系。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政策,创造良好的种苗生产经营氛围。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的基础,要充分认识加快林木种苗发展对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及至整个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种苗建设作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最重要的基础保障来抓,作为“科技兴林”的关键环节来抓,作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措施来抓,坚持一把手抓种苗、超前抓种苗、下大力气抓好林木种苗工作。按照《种子法》的有关规定设立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引种驯化、品种选育、区域试验、审定推广、种子基地维护、种子贮备等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种苗贮备补助和林木良种补贴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林木种苗发展的金融支持,把林木种子基地建设、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纳入全县林业建设计划,并予以优先安排,促进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种苗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林农、果农的管理能力。加强种苗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种苗科研攻关。根据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及绿化需要,制定良种引进、示范、繁育、推广规划,开展抗逆性强的生态林良种、速生丰产用材林良种、优质经济林良种的选育工作。筛选、组装一批科研成果,建立和完善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良种推广体系,加速推广良种繁育、苗木培
第五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太原市人民政府文件
并政发〔2011〕46号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
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奋斗目标,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意见》(晋政发〔2011〕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为目标,按照“扩大规模、提高水准、完善功能、彰显特色”要求,以南部区域建设为龙头,引领老城改造,促进古城开发,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提速与提质并重,在发展中提质,在提质中发展;统筹协调,以中心城市带动城镇群构建,以城镇为中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促进民生改善;低碳环保,节约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特色。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82.4%提高到84%,市域人口达到430万,市区人口达到340万;城乡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年提高,太原都市区初具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体系;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历史与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彰显,人居环境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编制城市规划。对标一流,突出特色,进一步完善太原都市圈和南部区域规划,搞好重点地段、引领性项目、精品建筑设计。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权威性,形成以南部区域为核心、老城和古城为重点、城镇为基础、城乡统筹,多中心、多轴向、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目标和空间布局上协调统一,各类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形成统一的空间框架。加强三县一市县域规划及乡镇规划编制工作,引领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制定、修改和实施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二)加快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和太原都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太原晋中两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实现互动、互通、共享,在同城化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落实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战略布局,加快完善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现代综合交通网建设,引领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构建太原城市群基本空间框架。
(三)高标准建设南部区域。按照区域服务中心、创新科教先锋、交通枢纽门户、现代产业基地和文化宜居名都的功能定位,充分体现“现代化为基干、特色化为神韵、人性化为根本”的要求。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先行建设优美环境和基础设施,逐步推进晋阳湖周边区域、晋阳古城大遗址等重点地段建设;切实搞好建设项目空间环境和形象设计,加快建设一批一流标志性建筑,全面打造历史传统与现代风貌相得益彰,山、水、城、林、人和谐共融的现代都市区。同步抓好产业布局和培育,实现产城一体化,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注重构建南部区域与老城及晋中市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现代化商务中心,推动城市重心南移。创新建设模式,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确保各项目建设成为质优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
(四)积极推进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从提升城镇功能、支持支柱产业发展入手,大力实施“七个一工程”,加快推进“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融合连片发展,引导生产要素向县城、中心城镇集聚,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的小城镇。把县城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快大县城建设,引导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加大县城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垃圾综合整治,彻底改变城镇环境“脏、乱、差”局面。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改革推动,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尽快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经济次中心,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在每个县(市、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中心镇予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绿色农业加工园、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园。重点抓好清徐徐沟镇、古交马兰镇等9个省级重点镇和尖草坪区阳曲镇、娄烦县马家庄乡等7个市级重点镇建设。
(五)加大产业园区发展力度。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现有园区扩区步伐,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和企业向园区集聚。经济区提高准入门槛,打造产业集群,培育研发职能,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等新兴产业。高新区在姚村以南进行扩区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中试职能,坚持“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同建的发展理念,加强与清徐城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协调,使配套设施更适宜产业发展,功能运转更适宜创业居住,城市环境更彰显绿色环保。民营区以现代服务业、物流业为主导,打造辐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和省城最大化的现代物流功能区;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住、宜创业、宜流通的东部经济高地,近期以南北扩展为主,远期向东纵深发展。不锈钢园区依托太钢资源优势,有效扩大园区建设规模,加快园区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一流不锈钢产业基地。加快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建设,扩建和筹建食醋工业园、太原铁路装备园、太原工业园、汽车配件工业园、物联网应用产业园、静脉产业园、东山低碳经济园、古交煤炭循环经济园等各类专业特色园区。统筹老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功能布局,推动城区道路、供排水和污水管网、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衔接好专业园区发展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园区特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周边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六)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一流规划建设标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村拆除、安置优先原则,结合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与片区改造相结合,实行统一编制方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商引资、统一整村拆除、统一建设安置模式,统筹规划,规范管理,提高效能,整体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建成区范围内86个城中村和重点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的城中村改造。通过全方位综合改造,促进城中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管理秩序、经济发展和文化等与城市全面融合,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棚户区和旧住宅区改造力度,对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环境较差的棚户区和旧住宅小区实施整容、拆违、补建、配套整治工程,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市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把棚户区改造成房屋质量优良、功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社区。
(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中环、西中环、建设路快速化改造,打通南内环西街、府东街、南中环西街等东西向主干道;开通西渠路、太行路等南北向主干道,使中心城区形成与外围高速环有机衔接,以快速路为骨架,主次干道匹配、“十纵十横加三环”的干道格局。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轨道交通2号线、1号线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改造小街巷,配建停车场,形成路网长度、密度和动态静态交通体系科学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二电六期工程、集中供热瑞光热电一期工程建设,采用集中供热、地热、太阳能等多种供热形式,将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和产业集聚区同步纳入供热管网体系。加大城市燃气气源、管线和项目建设,建设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2015年燃气气化率达到98%。加快老城区老化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新城区管网建设和道路建设同步进行,扩大城市供水范围,启动分质供水,实行“一户一表”工程。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对未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划建设新的垃圾终端处理厂或预备垃圾处理厂。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
(八)加强住房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市场调控监管,保持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鼓励开发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严格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廉租住房制度,大力支持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满足不同收入家庭、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土地出让净收益中的20%足额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引导社会投资在产业集聚区建设职工公寓、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拓宽保障范围,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和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及有稳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
(九)加快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交通运输场站建设,提升公路等级。续建太(原)古(交)高速公路和太(原)阳(泉)高速公路,新建二环高速公路,连通太(原)佳(县)高速公路、在建的龙(白)城(赵)高速公路,形成太原二环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间争取建成太原市“两环七射”高速公路网格局。抓好108国道东山过境线、307国道东山段改造、省道双阳线改造、省道榆古线改造、古交娄烦过境线及太佳高速公路娄烦连接线等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修建环城货运通道,缓解城市过境车辆交通压力,彻底解决过境货运车辆对市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优化公路网结构,畅通市域出口公路,将黄寨——康家会、古交——米峪镇、潘家庄——岔口和清徐——东阳(晋中市)等县级公路改造提升为省道。实施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工程,提高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行能力。加快农村街巷硬化建设速度,实现我市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运作高效,与民航、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发展的公路客货运枢纽场站体系,进一步巩固太原市国家公路主枢纽地位。
(十)加快园林绿地建设。实施园林绿化增量、城市公园升级工程,大幅提高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继续建设汾河景观带南延工程,重点建设华夏公园、长风公园、晋商公园、南内环西街公园、南寨公园二期、动物园二期、龙潭公园周边改造、兰泉公园、和谐公园、工业遗产公园、晋祠公园扩建等大型公园绿地,增设一批区级公园和专类公园。在旧城区开展园林绿化单位(社区)创建活动,建设街头绿地及居住小游园,栽植添绿,见缝插绿,拆旧造绿,扩大中心区公共绿地面积。全面开展主要道路、边山支河景观化改造,将两侧防护绿地改造成兼有休闲美化功能的带状公共绿地。结合环城林带工程建设要求,打造一系列高标准绿化郊野公园(包括晋阳湖公园扩建、太山植物园、汾河公园南延、柴村生态园、西山万亩生态园扩建等),作为城市公园绿地的补充完善。
(十一)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原则,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引入企业化管理方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手段,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大力推进“数字太原”成果应用,数字城管向三县一市延伸。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公交场站、公交换乘枢纽和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加强清扫保洁,重点整治集贸市场、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卫生死角;规范摊位摆设,重点整治占道经营,保证道路功能;规范广告牌匾设置,重点整治商店招牌(匾)乱设乱挂。通过精细化管理,达到“两年大变样、五年达一流”目标。
(十二)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构建符合国家政策的多元化融资平台,突破城市建设投资约束瓶颈。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和改进商业性开发用地征收、储备、整理、出让等环节管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配置到升值空间最大、经营业绩最好的融资平台上去,形成储备、增值循环链条,为城市建设提供可持续资金来源。积极引进太钢、太重、焦煤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企业参与城建融资平台建设,提升融资平台的偿债和抗风险能力。采用抵押、质押等方式,将道桥收费权、管网经营权、广告经营权等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实现城市公用资源增值最大化。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引入BOT、BT、TOT、信托等投融资方式,注重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积极争取世行贷款,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撑。
(十三)保障城镇化发展用地。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举,优先保障南部区域、产业集聚区等重点用地需求。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重点发展区域和项目集聚区近期建设用地涉及的集体土地征收前期准备,根据开发需要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情况实施转用征收,以供建设项目使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城乡用地结构调整为纽带,显化城镇土地价值,将土地级差收益返还农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十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普遍关怀与重点关怀有机结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统筹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保,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努力解决体制转轨历史遗留问题,实现“三个全部,一个重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巩固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与廉租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十五)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乡镇规划,创新村庄规划编制制度,形成市、县、区共同编制规划工作机制,分期分批完成我市新农村规划编制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继续搞好重点推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抓好亮点连片示范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推进村档次水平,充分发挥典型带动聚集示范效应,在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亮点连片示范区,形成连片发展格局。深化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维修改造、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汛抗旱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在完善提升“五个全覆盖”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新的“十个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网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推行“村清扫保洁、乡收集管理、区集中运转”的环卫管理模式,形成城乡清洁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继续推进农村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和清洁农业。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历史遗留工矿企业污染治理,开展集中连片村庄区域性污染综合整治。广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推进以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程”和以村庄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推进城镇化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和检查指导。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确保工作推进。
(二)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城镇化推进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把推进城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市推进城镇化领导组办公室定期对城镇化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通报情况。
(三)实施项目带动。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住房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中精心谋划筛选一批对推进城镇化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加快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完善政策体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城乡规划、投融资、土地保障、产业支撑、生态环保设施建设、水资源保障、交通体系、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城镇化推进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