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一中课题
课题名称 团改形势下农村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探索 课题负责人 杨郁仙 负责人所在单位宾川县金牛镇第一初级中学 填 表 日 期 2017年3月27日
课题设计论证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
《全国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适应共青团深化改革新形势、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发展和当代中学生新特点,依照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保持和增强中学共青团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尤其是全面提升先进性为主要目标,着力推进中学共青团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努力为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代中学生具有众多优良的个性品质,如知识面较广、思维敏捷、接受事物能力强、获取信息能力强等。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令人堪忧的群体存在。对于农村中学的孩子来说,媒体网络是把“双刃剑”文明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不文明因素也充斥着静静的田野,让这个本该朴实,本该清新的农村天地也悄然兴起享乐风,部分中学生不顾现实条件,盲目追求“时髦”、“潇洒”,进行攀比,把“优秀”、“三好”之类的荣誉抛掷九霄云外。另外一个群体则是不攀不比,可以说是另一种堕落,不读书、不学习,到校“混”一天是一天,于成绩不顾,于廉耻不屑。年轻一代肩负着历史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及人生取向,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取与追求,大言之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借助团改形势这一契机,金牛一中团支部率先一步将团改工作与校本课程“德育课”有机结合,开展了着眼于“团改形势下农村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探索”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建设,切实引导中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更好的成长奠基。也让学校团工作重点凸显根本,立足长远,保持团工作的旺盛生机和先进性,对广大中学生的学习成长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核心概念界定:
据词条解释,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
维基百科上说,价值观是指人、动物、书、文化对客观事物的价值认识的排列,是动物就会有价值观,就会有价值排列。价值观的作用是掌握你的行动和思想,和信念一起决定你的联想。你只想你认为有价值的和你相信的,想了才会做。你认为没价值和不相信的,你根本不会想跟不会做。你只会选择你认为价值大或价值靠前的。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就是决定人价值取向、价值尺度以及思想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价值观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从根本上影响着人的言行,是人从个体到社会化的必要因素,每个人都有价值观。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因此,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因此,根据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美国,价值观教育已风靡学校课堂。80年代中期,美国青少年犯罪率聚增,自价值观教育试行以来,多数学生能做出符合社会需 3
要的价值选择。学生更加聚精会神地扑在学习上,客观上减少了偷窃、打架和逃学现象。价值观念如同检验员,对价值先进行取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教育的成功经验,教师们在课堂上将关心他人、自信、自尊、责任感和家庭观等价值观念融入课堂,在学生中造成一种气氛,使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
我们国家关于中学生价值观的研究颇多,取得了可喜的佳绩。但人的价值观受时代气息、社会因素的影响甚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脚踏时代的步伐,仔细的研究,才能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价值观积极向上,激发学生勤读书、爱学习的健康兴趣,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历练能力,使他们快乐成长,做社会有用人才。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有益于农村初级中学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学途径策略。引领本校的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3、通过课题的实施,注入学校团工作活力,让基层团委工作呈现蓬勃的生机。开掘农村初级中学团工作的实效性。
五、研究内容
1、运用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家长沟通等方式研究 4
分析农村初级中学中学生价值观现状。
2、开展以“引导学生健康价值观”为主题的德育课,把抽象的价值观念灌输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
3、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切实体现和增强学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三大特点。
4、价值观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研究。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家长沟通等方式研究分析农村初级中学中学生价值观现状。
2、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教育叙事法:研究者以叙事方式对教育个案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深入该课题研究。
4、文献法:查阅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农村中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引领途径。
七、研究的创新点
1、课题研究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团改工作与校本课程“德育课”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 “团改形势下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与探索”主题教育,加强了研究的实在性和有效性。
2、“教育叙事法”作为主要方法,适宜于广大教师。研究者以叙事方式对教育个案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适宜于前线教师,操作方便、实施容易和效果实用的科研方法。
更重要的是,叙事研究使教师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科研并不是科研人员的专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每一桩教育事件都可能成为科研的素材。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一线的教师深入研究真实的教育教学事件,从而能有序深入该课题的研究。
八、研究的重难点
1、找准农村现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做到有的放矢,让课题研究更有其价值。
2、开展的“引导学生健康价值观”德育课应切合我校实际,做鲜活还要坚持长久,突显我校特点。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有4人组成,都属金牛一中教师,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1名。
四位教师执教在教学第一线,都担任班主任工作,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每位教师都有多篇论文获奖。本课题组成员都曾经是金牛一中校本课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的编委,也参与编写了是金牛一中语文组校本课程《作文教学活动化探索与实践》。课题组成员都是州、县级优秀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有较强 6 的事业心,虚心好学,不断探索,有着一定的研究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 杨郁仙 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
成 员: 杨绍娥 李志成 吴红茹
负责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实验设施和经费保障
金牛一中一贯有科研氛围和科研基础。金牛中心校和学校领导也大力支持对此项课题的研究,一定会从经济上大力支持。
课题组成员抱着一颗认真努力做好这一课题研究工作的愿望,也希望我们“接地气”的课题能够得到课题主管部门的首肯,经济上予以支持,准予此课题的深入研究。
况且,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顺应教育教学需要,本着责任心使然,教师投以极大热情,“钱”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所表态:放在其次。
预期研究成果 1、2017年3月,课题的确立与申报,组建课题组,召开会议,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程。2、2017年3月至4月,收集资料,了解现当代国内外对中学生价值
观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3、2017年4月深入了解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相关策略,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开展好各项活动。4、2017年5月,运用问卷调查、课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家长沟通等方式,进行初步研究。5、2017年5月7月,课题融入“德育课”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系列围绕课题的主题活动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教学案例。6、2017年8月,召开校际间教学观摩课,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观摩研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心得、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阶段性总结。
7、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加以总结,形成研究成果。
8、撰写研究报告,召开结题会议,总结梳理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与教师们交流推广指导实践。
最终成果
1、文本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市一中十二五课题开题报告
扬州市“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开题报告
江都市第一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是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我国,尽管各地中小学校在努力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学科教学上,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引领,信息化环境及手段并没有在教育教学上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对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也还有待加强。
2、选题意义
(1)符合有效教学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我国政府为了让我国学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不处于落后地位,花了大量的财力给学校配备了许多信息技术装备。我校在江都市2010年创建区域现代化的过程中,更新并补充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装备,我校拥有较为先进的网络环境,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每位老师都有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设备在我校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这给我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就全校而言,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许多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就是将设备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有些课堂甚至出现为了展示信息技术设备而把学生课本及有关材料上一些现成的内容用多媒体等设备展示出来,还有些课堂机械地照搬照抄已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探讨我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采用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开展有关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效益,对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和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4)有利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异常迅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化多端,教师很难自己动态适应这些变化的情况。因此,如何为教师提供有效模式的应用方法指导,变得尤为突出重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将依据校情,采取多种形式,运用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并逐步充实资源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对“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并积极开展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目标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环境?应该包括有效利用设备、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和实施教学的全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内外以及国内外专家同行朋友探讨教学过程中困惑,分享教学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增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五)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
(六)其他研究: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科整合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分析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教学案例集)等。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调查分析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初中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五、课题研究过程安排
(一)研究周期
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5~2011.6)
1、查阅文献、可行性研究,撰写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2、开题;
3、细化子课题,培训教师,确定课题组骨干成员。第二阶段(2011.6~2011.11)
1、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提取;
3、课例展示、评析;
4、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2011.11~2012.9)
1、调整阶段研究计划;
2、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
3、“同课异构”研讨课,探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5、“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案例提取;
6、汇集研究数据、课件、教案、论文……
7、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2012.9~2013.3)
1、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活动,邀请专家予以指导;
3、中期研究成果扩大实验;
4、优质课、教学案例评比;
5、阶段小结。
第五阶段(2012.3~2013.9)
1、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2、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因果论证;
3、各子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
4、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工作报告;
5、申请结题。
六、课题实施的管理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保证措施:
(一)宣传发动,招募课题组成员。宣传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介绍本课题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引导老师自觉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
(二)建立本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以网站为平台公布课题研究的要求和内容,介绍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进展,交流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讨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三)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开展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调研——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总结提高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采用调查分析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分析,了解我校教学的现状;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寻找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管理。建立课题组成员考核办法,民主管理。考核办法将主要通过对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学习和研究的全程进行记录和评比,对学习有收获和研究工作有成就的课题组成员进行鼓励和奖励。
七、成果形式
积累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案例、论文(包含阶段性总结报告)、形成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专题网站。
八、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
长:
鲁建春 副组长:
姚 剑 韩吉民
成 员: 王 虹 史 珣 孙爱红 江夏燕 周 静 祝 萍 徐恒中 高陈玲
龚 卿 蒋小剑 樊 玲 许 娟 姚美娟 何正洲 王红梅
2011年5月8日
第三篇:市一中十二五课题开题报告
扬州市“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开题报告
江都市第一中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是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以来,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在我国,尽管各地中小学校在努力地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学科教学上,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引领,信息化环境及手段并没有在教育教学上真正发挥最大的作用,对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深入研究也还有待加强。
2、选题意义
(1)符合有效教学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制高点。我国政府为了让我国学生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不处于落后地位,花了大量的财力给学校配备了许多信息技术装备。我校在江都市2010年创建区域现代化的过程中,更新并补充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装备,我校拥有较为先进的网络环境,每一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每位老师都有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设备在我校教学中可以得到广泛应用,这给我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就全校而言,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许多老师的教学观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有些老师简单地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就是将设备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有些课堂甚至出现为了展示信息技术设备而把学生课本及有关材料上一些现成的内容用多媒体等设备展示出来,还有些课堂机械地照搬照抄已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堂效率不高,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浪费等现象。我们开展此项研究旨在探讨我校在信息技
术环境下如何采用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通过理论学习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等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积极开展有关研究,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效益,对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和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4)有利于学校信息技术应用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异常迅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化多端,教师很难自己动态适应这些变化的情况。因此,如何为教师提供有效模式的应用方法指导,变得尤为突出重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将依据校情,采取多种形式,运用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并逐步充实资源平台,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对“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并积极开展研究,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校整体教学现状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目标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在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
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环境?应该包括有效利用设备、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和实施教学的全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内外以及国内外专家同行朋友探讨教学过程中困惑,分享教学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增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五)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
(六)其他研究: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科整合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调查分析法、文献检索法、个案研究法(包括专题研究、课题沙龙--借鉴学习经典理论、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题实验研究课、教学反思、课题阶段性研究中的课堂教学观摩和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形成课题论文评比和结集、有效教学案例集)等。
1、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调查分析法:综合运用各种路径(文件、会议、报刊、网络、考察等)关注影响初中教学的因素及其变化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影响;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教改
相关成果信息;深入研究并最大限度地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3、综合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等),有计划、分阶段地展开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当前学科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科特点,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项研究,分层次进行相关对比、分析,不断矫正行动策略,不断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在总结个案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指标体系。
5、经验总结法:针对成功体验与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
五、课题研究过程安排
(一)研究周期
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
(二)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5~2011.6)
1、查阅文献、可行性研究,撰写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
2、开题;
3、细化子课题,培训教师,确定课题组骨干成员。
第二阶段(2011.6~2011.11)
1、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学科有效教学模式的提取;
3、课例展示、评析;
4、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2011.11~2012.9)
1、调整阶段研究计划;
2、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
3、“同课异构”研讨课,探讨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5、“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案例提取;
6、汇集研究数据、课件、教案、论文……
7、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2012.9~2013.3)
1、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活动,邀请专家予以指导;
3、中期研究成果扩大实验;
4、优质课、教学案例评比;
5、阶段小结。
第五阶段(2012.3~2013.9)
1、分析、整理研究资料;
2、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因果论证;
3、各子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
4、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工作报告;
5、申请结题。
六、课题实施的管理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保证措施:
(一)宣传发动,招募课题组成员。宣传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介绍本课题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引导老师自觉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
(二)建立本课题研究的专题网站,加强课题过程管理。以网站为平台公布课题研究的要求和内容,介绍课题组成员的工作和课题研究的进展,交流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讨论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三)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开展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主动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采用学习调研——课堂教学改革试验——总结提高的方法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自我实践,总结、使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采用调查分析法和实验方法;通过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分析,了解我校教学的现状;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寻找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管理。建立课题组成员考核办法,民主管理。考核办法将主要通过对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学习和研究的全程进行记录和评比,对学习有收获和研究工作有成就的课题组成员进行鼓励和奖励。
七、成果形式
积累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案例、论文(包含阶段性总结报告)、形成研究报告(结题报告)、专题网站。
八、课题研究组成员
组长:鲁建春
副组长:姚 剑韩吉民
成员:王虹 史珣 孙爱红 江夏燕 周静 祝萍 徐恒中 高陈玲
龚卿 蒋小剑 樊玲 许娟 姚美娟 何正洲 王红梅
2011年5月8日
第四篇:金一小课题实施计划2013,3
金一小《低中年级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课题实验计划
2012— 2013 学第二学期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并提倡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切实促进我校阅读大氛围形成,结合上学期,我校实验课题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特制定本学期课题实验计划:
一、活动主题:潜心阅读爱上读书
二、活动目标
1、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2、通过活动的开展,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通过推荐相关读物,使他们多读,拓宽知识面,提高读书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措施
1、激发读书兴趣。
班主任老师利用班会或阅读课等机会向孩子宣传鼓励,充分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诸多好处,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2、合理利用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室资源。
继续完善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利用班内图书分享阅读,也可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效资源,让孩子多多借阅,扩大阅读面。
3、保证阅读时间,老师适时指导。
(1)利用每周一、四晨读时间老师按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第五篇:影子课题中期报告 辽阳一中课题组
《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多元培训机制实践研究子课题-----中小学
教师影子培训实践研究》
辽阳一中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开题情况
2012年12月24日,辽阳市第一中学课题组的领导和影子教师在辽阳市第一中学参加了,由辽阳市教育学院主办的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影子培训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开题会上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深刻领会影子培训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学院领导对影子培训课题的解读,学习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方法。教育学院的王继刚院长发表重要讲话,王院长希望课题组成员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做真科研,及时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灵感,王院长指出“教学即研究 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记录细节,这样才能找出教育规律,进而总结出教育经验”王院长希望我们像李镇西一样,热爱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育的情感,摸索教的技巧和方法,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不断地思考,坚持不懈。
通过院长的讲话,我们对课题有了进一步的理性上得提高。会后我们召开了实验教师会议,认真学习课题精神并具有创意地进行下一步工作。
二、研究情况
深入研究,统一认识
影子培训的含义
参训教师与“带教导师”如影随形,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细致观察“带教导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和教研科研行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带教导师”的学科教学和教研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等的培训方式。
进一步明确课题目标,深化课题研究,解决实验教师的困惑,收集第一手资料,保证课题健康有序发展,为课题到达预期效果和目标奠定基础。
1.取得的成果
课题组成员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会课题报告。多数教师和教师认识到了该课题的价值和前景。积极思考、落到实处,制定实施方案。尊重课题框架,大胆探索创新。
2.存在的问题
个别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深刻领会课题研究的含义,所以还是有些茫然。部分教师对课题仍然陌生,没有理解课题组的方案,也提不出自己的方案,讨论中提不出问题,还在困惑。
三、实施情况
1.2013年3月辽阳县一中和辽阳八中的一中教师到辽阳一中听课,课后影子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交流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商讨解决办法。辽阳县一中也是课改的先行者,所以带教教师和跟教教师能够产生很多共鸣,影子教师讨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检测即导学案的制定与实施的做法。
2.2013年10月我校课题组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总结,要求带教教师继续不断提高自己的带教能力,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利用网络不断充电,带教教师抓紧时间听课,促进成长。
四、下一步的研究任务和操作安排
1.理论学习:继续学习教学设计、观课议课的新理念、新技术。在导师指导下精读两本专业书籍,阅读有关专业杂志和文章。开展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学习和研讨。
2.实践锻炼:观摩体验导师教育教学各环节: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组织班级活动等;承担主要环节的教育教学任务并进行自我反思。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现实和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聚焦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以农村教师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在对课堂教学案例或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剖析的过程中融入新的课程理念和方法,引导农村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使其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改善实际教育教学行
1)跟班听课。全程跟随导师课堂,一起经历教育教学过程。观摩指导教师和基地学校名师的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感受带教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观课议课,共同提高教学艺术和水平。
2)参与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班队活动工作,研究如何当好班主任。
3)参加教科研活动。跟随导师一起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网络培训:通过建立QQ群、博客、公共邮箱等网络培训手段,促进网络培训与影子培训的结合。
4)送教下乡:培训基地学校组织到影子学校上课、评课、教研活动等送教下乡的方式,帮助影子学校和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影子教师的具体工作环境和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辽阳市第一中学课题组
20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