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情况汇报-广州机电技师学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 在全国职业培训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根据2011.2.22会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总结交流职业培训工作的经验,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部署安排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刚才对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的负责同志发了言。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负责同志介绍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经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培训成绩,认真总结职业培训工作经验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解决就业问题和保障民生,促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和政治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是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培训制度;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培训;围绕培养、评价、选拔、使用、纪律等方面优化政策环境,建立工作机制。
二是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4000多个,中等职业学校14000多所,在校生2195万多人,其中技工院校3064所,在校生414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7%和51%;2010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820万人次,培训规模比2005年增加299万人次。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每年有2000余万城乡劳动者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并享受政府补贴。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开展大规模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了就业、减少了失业、稳定了就业。
三是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一亿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中级工4300万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770万人和1160万人。
四是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培训专业和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核心,突出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校企合作,将培训内容和生产需要、培训场所与生产场所、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等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就业能力。
全国在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培训方向。职业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就业培训,其核 心是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和训练,只有把职业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为就业服务,才能使职业培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赢得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二是坚持以提高能力为培训任务。开展职业培训必须突出“能力为本”的工作任务,突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受训人员具备并适应岗位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是坚持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连接职业院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就业成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培训的最佳模式。校企合作越紧密,职业培训的发展基础就越牢固,培训的效果也就越好。
四是坚持有效培训的工作要求。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必须强调有效培训,使培训紧贴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提高技能的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坚持培训创新的工作方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劳动者掌握和提高技能的实际需要,不断地改革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范围,强化培训能力,完善评价体系,推进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职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缓解结构性的就业矛盾,解决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不断扩大,为我国跃升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树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职业培训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和非农产业的技术劳动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借 这个机会,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广大职业培训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培训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劳动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职业培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职业培训,把加强职业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策,职业培训制度的体系十分完善,职业培训的事业十分发达,在奠定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地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职业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扩大和稳定就业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职业培训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既有认识方面的原因,也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有关。
第一、部分地方、部分部门劳动者对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相关政策还不完善,技能劳动者和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影响了职工和适龄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一些企业职工和青年劳动者就业观念依然陈旧,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和钻研技能的兴趣不大,热情不高。
第二、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目前各地方、各部门职业培训政策不统一,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来源、渠道多样,补贴标准、管理方式各有不同,造成培训资金、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一些地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申领、拨付程序不明确,监管措施不严密,出现了骗取、套取、挪用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三、职业培训的投入总体不足。培训补贴偏低,大部分地区人均只有300至500元,个别地方甚至不足100元,难以调动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职业培训的补贴对象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第四、职业培训基础比较薄弱。部分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实训设备比较陈旧,培养能力建设亟待加强,职业分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衔接不好,职业标准的制订、培训课程和教材的开发相对滞后,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教师严重不足,职业培训管理水平偏低,培训过程监管和资金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职业培训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职业培训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真正增强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职业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持之以恒地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全面完成党和国家赋予职业培训工作的各项任务。
三、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各项工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坚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努力开创职业培训工作的新局面,为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城乡统筹和终身培训,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加快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城乡各类劳动者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无论是失业人员还是在职职工、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只要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都要使他们有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的机会。要结合劳动者的不同情况,使劳动者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自主选择接受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创业培训。“十二五”时期,要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至少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提升培训;每一个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要继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坚持就业导向和技能为本,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合理地设置培训专业,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要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 业使用的无缝对接;要定期公布劳动力供求、工资指导价位等信息,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开展培训活动,并及时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其实现就业;要主动搭建有利于校企对接的信息平台,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完善相关鼓励性的政策措施,调动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二要以技能为本,提高技能培训的有效性。要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大力加强实习实训,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三要加强职业技能考核评价。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要将培训学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和就业情况作为评价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准,作为支付政府培训补贴的重要条件,引导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一要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各地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做好培训的制度设计和规划制定,努力满足各类群众在就业不同阶段的、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同时,要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完善培训政策,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二要加强对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各有侧重;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培训任务,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依法开展职业培训,规范培训行为,并在政府补贴、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与其他培训机构同等对待;在充分发挥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还 要根据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等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示范性培训和鉴定服务。三要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训规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职工培训制度;企业既是用人主体也是开展职工培训的责任主体,各类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结合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大力开展新员工上岗培训,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四)坚持高端引领,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规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培养体系,完善评价使用制度,强化纪律保障措施,培养造就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一要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中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二要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大重点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三要在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有绝活、有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的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价值实现及其代际传承机制。四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从服务生产一线中发现拔尖的技能人才,逐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评价、职业院校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制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拓宽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通道。五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使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加大奖励力度,完善 奖励措施,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五)坚持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补贴效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好培训资金投入、培训补贴政策、培训资金监管等各项措施,要完善和落实补贴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订意见中提出的培训经费补贴,制订生活费补贴的具体办法。一要按照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根据培训的难易程度、时间的长短和培训的成本合理地确定补贴标准;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培训的组织形式认真落实好直补企业、直补个人、直补培训机构等多种培训的补贴方式。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加大对职业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在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中的比重;就业任务较重的地区,应提高培训补贴资金,保证资金充足;同时要充分整合现有各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加大统筹使用的力度,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要加强资金监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的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重点是对补贴对象的审核、资金拨付等环节加强监督,并定期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的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切实保证资金的安全。
(六)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对职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职业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和安排。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发展改革、教育、财政、农业、科技、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要切实加大对职业 培训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实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课程开发、职业技能竞赛等基础工作,推动职业培训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要认真总结各地的经验,树立更多高技能人才典型,大力加强对职业培训政策、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和职业培训先进经验的宣传,使尊重劳动、崇尚智能、崇尚技能、鼓励创新、鼓励创造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文明风尚。
同志们,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职业培训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
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服务
——尹蔚民部长在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2011.2.22会议录音整理)
同志们: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就业、稳定就业特别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当前 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培训规模
围绕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一是依托现有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实现技能就业。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面向广大企业在岗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要面向有创业要求的劳动者,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
二、完善工作措施,提高培训质量
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培训模式,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二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劳动者及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对职业培训效果的检验。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通过公开公正的认定方式,选择优质的培训资源承担政府补贴性培训任务,并切实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四是加强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项目,帮助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
三、落实补贴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国发[2010]36号文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财政部正会同我部按照文件精神对现行政策操作办法进行调整,近期将正式印发。各地要按照两部文件要求调整完善本地区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保证职业培训资金需求。此外,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通过完善补贴方式、强化过程监管、加强工作检查等措施,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培训能力
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工作,是做好职业培训工作的前提。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提升改造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2012年底前在地级以上城市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和接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三是要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为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次会后,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好牵头部门统筹协调的职责,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尽快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国发[2010] 36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职业培训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细化各项政策的操作办法,加大工作宣传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广东省委常委
副省长肖志恒 在全国职业培训电视电话会议上的经验交流发言
(根据2011.2.22会议录音整理)
尊敬的德江副总理,各位领导:
现将我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注重战略推动,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产业仍处于中低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能学校时关于“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的深刻论述,充分揭示了技能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信心。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特别是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将其作为广东科学发展的一项战略大计,首创“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和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全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储备、技能教育发展倍增、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计划。2008年以来,我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25万人次;到2010年底,技能人才总量达140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0万人。
二、注重产业引领,着力建立适应广东现代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深化交流合作,开展合作办学,香港知专设计学院、广东工业设计学院2010年9月注册开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合办的惠州市技术学院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到2010 13 年底,全省共有245所技工院校,其中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学校52所,开设了LED显示、动漫设计等近300个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课程。
二是创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孵化平台。率先创建技师工作站,累计培养技师、高级技师2.1万多名。目前共建成22个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年实训能力22.2万人次。
三是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共建生产实训中心,推行“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加快培养一流技工。
三、注重创新机制,着力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环境
一是强化激励机制。设立南粤技术能手奖,由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次性重奖。建立高技能人才补贴制度,出台高技能人才以及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
二是创新竞赛机制。2007年以来,全省举办各类技能竞赛1.15万场次,参赛人数突破千万人次,73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推行企业高技能内部评价改革,2010年底全省累计近60万名职工得到高技能人才资格认定。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评定了全国首批工业设计师。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二篇:毕业生实习合同-广州机电技师学院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 顶岗实习协议书
甲方(企业)名称:(签名并签章)乙方(学校)名称:广州市机电高级技工学校 甲方地址: 乙方地址:广州市白云区槎头西洲北路148 甲方电话: 乙方电话:(020)81987263 丙方(学生): 联系电话: 丁方(家长):(班主任可代签)家长意见:同意实习安排□;不同意实习安排□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为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明确四方责任与义务,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现经协商一致,签订协议如下。
一、实习岗位
甲方为丙方提供在 部门 岗位的实习机会。
二、实习期限
实习时间自 年 月 日起到 年 月 日止。
三、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1.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每日工作 小时,每周工作 天。
2.甲方因生产(工作)需要,经与丙方协商同意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除《劳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一般每日不得超过2小时。3.甲方执行法定的及企业依法自行补充的有关工作、休息、休假制度,按规定给予丙方享受节日假、年休假、丧假等带薪假期,并参照相关法规支付工资。
四、实习报酬
1.实习津贴: 元/月,津贴每月结算后,由甲方直接发给丙方本人。2.甲方依法安排丙方加班的,加班工资应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支付。3.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其他福利待遇,参照甲方在职员工的有关规定执行。
4.甲方给丙方发放实习津贴的时间为:每月 日。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到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实习津贴必须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等替代货币支付)。
五、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必须按时向丙方发放实习期内实习津贴,不得扣发或拖延实习工资。
2.甲方负责对丙方进行劳动安全教育,增强丙方的安全意识,提高丙方的自我防护能力。3.甲方指定具有经验技术的 部门(先生/女士)(联系电话),担任丙方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对丙方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思想教育、安全文明教育和日常管理,并定期向乙方反馈丙方实习综合表现。4.甲方须按国家和省、市有关劳动保护规定为丙方提供符合国家劳动卫生标准的劳动作业场所和劳动保护用品,切实保护丙方在生产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
共 3页,第 1 页
5.丙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或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甲方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参照对在职职工伤事故处理的归责原则和赔偿标准等处理。丙方实习期间,在实习工作场所内,遭受第三人伤害的,由第三方负责,甲方对此伤害依法依约均不应承担责任,但须协助协议各方妥善处理。6.甲方不得安排丙方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7.甲方协助乙方安排合理调配时间,保证丙方回校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典礼及各项考试、考核。8.丙方应严格遵守甲方的规章制度,服从甲方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管理。对违反劳动纪律,情节严重者或经教育、批评仍未改正者,甲方有权提出终止《顶岗实习协议书》,但须提前7个工作日以书面等形式通知乙方。9.实习结束,甲方根据丙方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有权自主决定是否优先录取丙方,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签订正式劳动就业合同。对未录用学生,甲方应提前7个工作日通知乙方,由乙方做好交接工作。10.丙方擅自离开甲方时,甲方应于12小时内通知乙方 老师(电话)。11.甲方须为丙方在顶岗实习期间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规避相关责任风险。
12.甲方客观评价丙方的工作表现、技能水平等,并在丙方的《学生顶岗实习手册》出具书面意见。
六、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协议期内,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另行安排丙方的实习去向。2.乙方协助甲方做好丙方的教育及管理工作,帮助丙方树立良好的就业观。3.乙方协助做好丙方的岗前安全文明教育工作,增强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4.乙方安排专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电话:),负责定期了解丙方的工作表现、有关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及时向甲方反映和沟通。5.乙方负责协同各方共同处理丙方在顶岗实习期间发生的各种纠纷、突发事件及安全事故。6.乙方因毕业答辩、毕业典礼、技能鉴定、考试考核等需安排丙方回校时,应以书面等形式,提前5个工作日通知甲方,便于甲方做出相应的安排。7.乙方负责做好丙方在甲方实习期满未录用时的就业推荐工作。
七、丙方的权利与义务
1.丙方必须认真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完成相应的实习任务。
2.丙方在实习期间应遵守甲方依法规定的规章制度;爱护甲方的财产,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参加甲方组织的培训,提高思想觉悟和职业技能。3.丙方必须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及管理规定,在师傅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人身、设备安全。4.丙方应遵守甲方工作岗位的生产操作规程,如有违反造成甲方财务损失,按甲方规定及相关法规处理。5.丙方在甲方实习,上、下班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6.在生产中,如因丙方违规操作、不服从管理发生伤害事故的由丙方负责;丙方如参与不法活动等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由丙方本人负责。7.丙方必须服从甲方管理人员的安排与管理,按时完成甲方交付的任务和工作。
8.丙方必须遵守学校关于顶岗实习的相应管理规定和要求,与班主任、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保持联系,按照实习的教学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及其他有关材料,按时上交,并接受甲方和丙方的考核。9.丙方应当严格遵守甲方和乙方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未经乙方批准,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实习中途变更实习单位的,需向乙方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以向甲方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并
共 3页,第 2 页
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否则,乙方将取消丙方的实习成绩。
10.如甲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人身安全的,丙方有权拒绝,并向乙方报告。经乙方协商沟通后,甲方仍不改正,丙方可申请终止本协议。对甲方及其管理人员漠视丙方安全和健康的行为,丙方有权和向甲方提出改正,如甲方不改正可以在报告后申请终止解除本协议。11.丙方保守乙方的商业秘密,不得向外泄露公司的任何资料及信息,实习结束时向主管人员交还所有属于公司的资料和物品。12.丙方在实习期间必须参加购买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
13.丙方在实习期间未经允许不得进入酒吧、歌厅等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得参与黄、赌、毒等活动,不得参与示威活动。
八、协议的解除和终止
1.协议期满自然终止。
2.协议期间,甲方如发现实习学生不符合要求或不适宜甲方工作等情况的,可以向乙方提出终止实习。协商一致并在为实习学生履行实习津贴支付手续后,解除本协议。3.实习期结束前,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结束实习。丙方因个人理由须提前终止实习,应提前30个工作日向甲方提出书面申请;如因丙方出现违纪、违法或发生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甲方有权与丙方解除实习协议,并将情况告知乙方。4.若双方协商同意解除协议,丙方应严格按照甲方员工离职规定的流程办理,乙方有责任协助甲方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不按照公司离职流程办理的,乙方应对丙方做出相应的处理。
九、违约责任
1.甲方违反协议约定,提供不符实习要求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甲方应承违约责任。2.若乙方不履行协议,单方解除实习协议或再与其他单位或私人签订实习协议,乙方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负责赔偿给甲方造成的直接损失。3.丙方在实习期间,因个人原因违反法律、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或擅自离职给甲方造成直接损失的,应当赔偿甲方的直接损失和培训等费用。4.因不可抗力致使无法履行协议义务,则免除遭受不可抗力一方的责任。
十、其它事项
1.甲、乙、丙三方均应遵守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法规。2.本协议未提及事宜,三方应以合作精神共同协商解决。
3.本协议自三方签署盖章起正式生效,并于实习期满之日起自行失效。
4.本协议一式叁份,由甲、乙、丙(或丁)方各执一份,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代表签字:(盖章)(盖章)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学生)签字: 丁方(学生家长)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共 3页,第 3 页
第三篇:2018年职业能力建设座谈会讲话稿
职业能力建设座谈会讲话稿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我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现结合我国当前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相关实际,谈谈我的三点看法。
第一,虽然技能型人才为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市场当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明显的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对城乡全体劳动者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把全体社会成员作为我们职业技能培训的主体,从数量上弥补技能人才短缺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就业创业重点群体的培训。逐渐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拓宽其发展渠道,从根本上改善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缓解劳动者素质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在具体实施环节上,将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市场相结合,适应相关产业转型需求。加强技工学校、相关培训机构与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借鉴成功的合作经验,在毕业生推荐、人才培养、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人才考核评估等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入对接合作,提高合作效能。在此过程中,及时掌握市场发展最新动态,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地方特色专业。
第二,面对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相关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问题,技工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还应该在加强培训能力的方面多下功夫。在政策方面,加大培训支持和管理力度,鼓励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合法办学、优质办学,坚决取缔非法办学、欺诈办学,规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促进我国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以就业为目标,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时,推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鼓励开展新产业、新技术培训,建立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加强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技能训练、生产实习紧密结合,鼓励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通过多种多样的技能竞赛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抓好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师生共同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此外,鼓励多元化办学,支持弹性学习模式,在抓好学制教育的同时抓好社会培训,发挥社会培训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的作用,用企业的实践经验完善教材的相关内容,加强教材创新,提高教材质量。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者素质,确保我们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有所成效。
第三,针对我国终身职业能力培训的整体建设工作,还应在政策、福利等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保障。完善培训补贴资金监管措施,健全财务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加大培训补贴资金收入,通过各类培训资金的整合,力争取得专项资金最大的社会收益。学校结合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各项培训资金的使用工作,加强享受待遇人员资格认定工作,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确保培训资金、政策落到实处,用在刀刃上。此外,为激发劳动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社会各方应强化激励措施,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落实好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权益,制定企业技术工人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方法,鼓励劳动者凭技能创造财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社会宣传方面,转变过时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通过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的方式,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在我国建立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于缓解我国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充分践行我国的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有着至
关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坚定的决心、有力的举措、扎实的作风,切实完善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将我国的职业能力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四篇: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文化 重在建设
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文化 重在建设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学校为载体,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它既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也是一个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起着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规范功能、熏陶功能和识别功能。基于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二十年办学实践的经验,我们理解的学校文化,即在学校的组织和空间里,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特有形态。鉴于学校精神文化对学校价值取向有引导功能,对学校文化主体有熏陶功能,更鉴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广州白云”势必要建设服务于企业文化的学校精神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引进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精神文化相互渗透,例如专业(项目)设计和实习场室渗透企业文化,强化专业技术与企业文化关系。
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第一,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邀请企业的技术权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广州白云”建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多年,全校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队伍达到130人之多,其成员主要是企业的技术权威,他们指导学校的专业调研,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论证,使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接轨。
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企业的先进设备。”广州白云”现有实训设备8000多万元,其中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免费赠送的设备达到2000多万元。引进这些设备的同时,也引进了企业的现代科技文化,使学生在实习操作时,体会现代企业文化。
第三,在校内创办企业培训中心。“广州白云”通过企校合作,吸引企业在学校创办的培训中心有40余家,第四,加强职业人员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一方面,“广州白云”每年都会多次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作科技讲座,这些活动将企业文化带进学校,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广州白云”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实验基地,(二)执行力强的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制度的建设有一个强制执行、认同执行和自觉遵守的过程,完善的制度能够保证学校正常运行,而执行力强的制度能够形成一种秩序文化氛围,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校风。
(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好校园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因此把校园建设当成文化环境来建设,建设庄重典雅、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努力做到自然美和艺术美有机结合是“广州白云”一直以来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路。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树立品牌意识,规范形象标识。
学校的视觉标识设计带有丰富的含义,其图案是三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这一图案酷似一只向四面八方展翅飞翔的雄鹰,背景是象征着深沉、辽阔、可以包容一切的蓝天白云。学校的校徽、校标、校歌、校名、校门、公共设施、校园服饰都带有这一视觉标识。事实证明,规范和使用视觉标识,对于产生“广州白云”品牌效应有极大的作用,第二,赋予校内环境以更多的文化内涵,让学校树木花草和建筑具有更多更深的文化品味,校园里随处可见带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语。
第三,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与管理,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提供载体。学校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和各类各种宣传媒体。
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文献资料质量,完善设施,进一步扩展文
化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营造求知氛围。目前”广州白云”拥有一栋独立的图书馆,藏书达82万册,电子图书22万册。
(四)丰富多彩的学校文体科技活动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第一,组织专业性、思想性和教育性强的系列化讲座。
第二,策划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的文体活动。“广州白云”的文体活动不仅活动场次频繁,而且活动规模从学校到班级,已经形成了立体化的结构。例如春季篮球联赛、夏季游泳比赛、秋季广播体操比赛、冬季足球联赛;“五四”社团汇报演出、“十一”迎新生庆国庆文艺晚会、元旦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三月份的“三风”建设文明礼貌月活动;每个月的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等等。
第三,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将大型综合活动固化为校园节日。这两个校园节日各有特色,参与者多、内容丰富、时间跨度长,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良好的校风也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需要全体师生员工持久为之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第五篇: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12期
3月29日,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重庆召开。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要求,各级人社部门要积极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实现新发展。要以更高质量的职业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更高水平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年活动,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工作。要继续深化一体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