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教育督导促进学校制度建设的思考
班级:督学能力提升十四班
——马成华 学校制度是社会一直关注的话题。面对一个新的教育时代,加速学校制度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
一、学校制度的概念及内涵
学校制度是什么?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化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制度主要包含了学校行政制度、学校资产管理制度、学校人事制度、学校财务制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教研管理制度、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寄宿生管理等。简而言之,学校制度“是如何促进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的学的制度。”
在学校制度研究中有两种方法论取向。一种是制方法论,强调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保障,认为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制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问题。如果一个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的学校会自发的、持续的开展创新活动提升教学和管理的水平,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并存、多样化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另一种是管理方法论,强调学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不论在什么制度环境下,有效的管理都是学校制度的核心,因此,学校制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包括传统的学校管理主题和目前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的与法人治理结构有关的主题。
二、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与学校关系: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管得过多、统得过紧;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能做到均衡、协调分配,也不能激励学校提高效能。学校内部关系;任人唯亲校长负责制缺乏坚实的民主制基础。任命的校长,对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的服务意识相对较弱;部分校长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教代会、等形同虚设;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难以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人事制度、学校内部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学校与社区、学生家庭关系:条块分割的体制和发育不全的社区功能,导致大部分社区的人士和学生家长难以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民族地方和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相对低;家长重视教育不够等。
三、加强督导,促进学校制度建设
构建一整套学校制度,学校能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重要制度,可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可以促进学校内部及学校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督导部门切实发挥监督和指导两大职能,对于推动学校制度的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本地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本地区教育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需要。
(一)督查和导结合,建立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发展
1、建立学校自主发展运行模式。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指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不能过于干预学校,少安排行政事务;有权自主确定办学目标,有权自主决定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自主形成办学特色,自主进行在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学校自主办学还包括学校在教职工聘用、招生、经费的使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教育督导部门要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发展和要求不能一刀切,帮助学校明晰校情、找准学校发展的起点、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注重总结经验,提出中肯建议。学校层面的自主发展要在对学校现状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设立学校自主发展目标,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发展保障体系,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自评制、审议制。以我县为例,教育督导部门积极转变职能,切实尊重学校的法人地位,努力创新学校管理方式,让学校实行自主管理,采用适用学校发展的手段来实施管理,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首先,学校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内容包括“总则、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营养餐管理、寄宿学生管理等”学校按《章程》依法办学。其次,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后,实行了校本管理,凸显学校的主体性,增进学校办学的专业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良好局面。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接受上级教育督导部门的监督和指导,让学校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和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
2、要建立教育督导管理服务模式。教育督导部门要突出责任意识和服务功能,为学校制度建立创造宽松环境。建设学校制度首先要政校分离,教育局要从政府角度,更新观念,遵循规律,认真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着眼于办教育而非办学校,行政部门将以过去对学校发布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包揽一切,转变为运用法规、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把学校该拥有的自主权放给学校,同时主要通过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按照“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教育督导部门要积极促进两个转变:一是区教育局要从指令性管理办学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指导学校制定自主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评审“规划”及“规划”批准后通过指导、协调、服务促进“规划”的实施为主,突出为基层实施规划服务;二是政府督导室要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过程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学校层面和县级层面运行模式的结合,形成了“以学校发展为本”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3、要建立学校自主发展的评价模式。学校自主发展中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提供了新的坐标和基础,因而,可以依据“学校自主发展”中的“学校发展阶段”理论创建和发展一种新型的学校评价模式。新型的学校评价模式,坚持用不同“尺子”考评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所谓“多把尺子”是由学校自身的发展状态所规定的,而不是从行政部门赋予其统一标准,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将更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而不侧重对学校进行横向的群体比较。这样可以以学校发展为本,鼓励学校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教育特色和学校文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高教育质量。当教育行政部门把“多把尺子”的评价方法用活的时候,教育督导也对原来的“一把尺子”的评价表进行改革,将其变成学校必须遵循的基础性、法规性指标,使它既简练,又具有方向性、导向性。这样组成“一把尺子”与“多把尺子”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前者是学校必须遵守的基础性指标,后者则是各个学校不同的发展性指标,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学校自主发展。运用这种评估体系,使那些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劣势的学校变被动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充分调动了他们办学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县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评价上作了很大的尝试,相继实施了若干政策:改变小学考试统考的模式为学校自主命题,教研部门统筹协调;对不同层次学校实行分级别年终考核;引导学校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等等,有效地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全县的教育质量。
(二)督导室和学结合,注重内涵发展,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学校制度建设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部门既能督政又能督学的独特优势,为学校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保驾护航,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权威的咨询意见和建议。
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是人事制度的改变。督导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引导学校推行民主管理,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激发其创造活力;其次,管理者要确立服务意识,时时处处为教师着想,为教师办实事,为教师发展创造机会;此外,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以宽容的精神理解、相信教师也是教育创新得以发展的前提。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订了全员岗位职责,即从校长到学校的每一个教职员工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并要求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如“校长工作条例”、“教育教学考评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学校制度,实现了学校的有效管理。
2、树立人本和校本观念,实现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当教育的本质确认为人的主体发展时,学校职能必须要发生改变,应从筛选转移到发展的轨道,把学校办成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由此,必须重新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份富有个性爱好的课程,为每个学生创造一片充分发展的时空,使每个学生获得一个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实质是环境的创造,情境的创设,氛围的创立,课堂存在形式应变被动为主动,互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变传统的听、读、背、练为的参与、互动、探究和体验(参与式教学)。
校长要牢固树立校本观念。为了学校,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由校长、教师、学生自己探讨解决学校问题的方案并在学校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释放学校活力,求得学校发展。校本的实施,校本课程是核心。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自然、信息化和校内课程资源,同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力量合作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构建“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建设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是开展学校制度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的办学体系,整合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注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在督导部门的指导下,学校积极探索法人治理模式,努力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校本运作机制,成立了由学校代表、优秀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社会知名人士和宗教界人士代表等组成的理事会,筹备建立“一个中心”、“三个系统”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一个中心”即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决策中心,“三个系统”即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学校的整体工作就能做到决策正确、执行到位、监督有力、反馈及时, 形成了一个精简、灵活、高效并充满活力的内部管理机制,确保学校的顺利发展。首先,实现学校与所在社区家庭双向开放,坚持“平等双赢、教育共识、资源共享、法制规范、适时适度”等原则开展与社区的互动合作的关系。让学校主动服务社区,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和资源服务;让社区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和监督学校办学。其次,学校要不断丰富与社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最后,学校要拓展与社会合作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与社会合作共赢的意识,如可以走出去请进来,进行交流合作,建立合作制度,以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将通过学校理事会,不断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模式,继续做好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工作,努力凝聚推动学校发展改革的强大合力。
学校制度不能靠简单的移植,而是要在每个地区每个县每个学校自己的土壤中孕育、生长、开花、结果。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机制。在建立学校制度的过程中,教育督导要始终注意教育管理的个性,只有如此,才能使“以人为本”真正成为学校制度创新发展的血液和食粮。
第二篇:国家教育督导制度(本站推荐)
国家教育督导制度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教育视导工作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当时教育部设办公厅、高等教育司、中等教育司、初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视导司。视导司是在原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研究室、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视导室、资料科等几个单位基础上组建的。
教育部确定视导司初建时的工作任务要求:
1.必须加强视导工作;必须派员下去视导,才能完成总结和研究工作。
2.今后应有系统、有重点地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的结果,加以分析批判。
3.组织各司干部,有系统地解决些重大问题,克服视导工作上的手工业方式。
视导司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视导工作,检查各大行政区对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决议、指示的执行情况。各司可指定专人负责,配合视导司组织视导小组。
1953年,教育部确定视导司负责的工作主要 是:
1.各级教育部门对方针、政策、法令、决议执行情况的组织视察工作;
2.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工作的系统视察研究工作;
3.组织力量进行重点视导与典型调查工作;
4.有关教育方面、政策、法令、制度、编制以及有关教育行政问题的研究工作;
5.部长交办的专题视导工作;
6.各种教育工作总结、报告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处理工作;
7.本部各业务司、处工作情况的了解研究改进工作;
8.涉及几个业务司、处之重大问题的组织处理工作;
9.其他有关视导方面的工作。
二、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和法规建设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要找一些四十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搞四十人,至少搞二十人专门下去跑。要象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等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得快。可以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学、小学。这些就是具体措施,不能只讲空话。”这实际上提出了恢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的设想。
1978年初,在王震副总理的建议和推荐下,王季青、苏灵扬、姚文、杨滨四位老同志来到教育部任巡视员,并在中学司设视导室。
1983年7月,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提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督导机构,并要求先试点,而后逐步实行。
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设视导室,负责巡视、检查和指导帮助全国各地的普教工作。1985年6 月教育部任命12位教育部视导员。
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
198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办发(1986)69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制度。国家和地方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或本地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问题。”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视导室更名为国家教委督导司,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的正式恢复和重新建立。
1988年8月,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批示:要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教育督导制度,不仅“督学”,而且要“督政”。当前国家教委督导工作的重点是对下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10月,李铁映批示:“要建立学校督导制度,建立督导条例。以法促教,依法办学。”
1991年4月,李铁映签署国家教育委员会第15号令,颁布了《教育督导暂行规定》。
8月24日,李铁映同志在中南海接见第二届国家督学时提出:“要督导下一级政府贯彻党和国家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督导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好教育,为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报务”。
1993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要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制度,确保义务教育法的贯彻执行”。“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要加强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校工作和教育质量的检查和指导”。
1993年机构改革,中央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设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挂靠基础教育司。
1994年6月18日,李岚清副总理在接见国家督学时提出:“政府要充分重视督导工作的作用。„„希望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督导机构和督学的作用”。“我们的督导工作,要监督、指导《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和全教会有关要求和措施的贯彻实现。„„实行义务教育的责任主要在政府。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要把教育包括进去。督导机构和督学要监督、督促、帮助、指导这些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办得怎么样,这是政府的责任,也要包括到政绩里去。同志们提出要依法进行 督导,我赞成,要搞一个督导条例,使工作有据可依”。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1996年5月1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湖南省汨罗市素质教育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的制约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你们这个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已坚持12年,不容易。难能可贵,思路是好的,而且考核全市的干部都是这么做的,这个作用就大了,建议再进一步研究、完善。”
8月19日,李岚清副总理在京、津、沪、冀、辽五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坚决纠正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数量与对学校和都是的评价、奖励挂 钩的做法。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公布检查结果、表扬课业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中小学校和都是,并认真总结传播他们的经验”。
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印发《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国办发[1998]108号),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成为教育部18个职能司(厅、室)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承办教育督导团的日常工作,组织国家督学对各地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宏观指导各地的督导工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干部抓素质教育工作情况”。“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而确立了教育督导在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为建
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促进我国教育的振兴和繁荣奠定了基础。1999年8 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1999]6号)。提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教育督导的法规体系和依法督导的工作程序。
2000年1月3日,中编办下发了《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中编办字[2000]2号)。同意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导与评估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对地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2000年1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的批复>的通知》,要求加强地方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和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为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39条提出: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继续做好贫困地区“两基”评估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质量;对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建立巩固提高工作的复查和督查制度。积极开展对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检查。在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教育督导工作的保障作用,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要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地区、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教育督导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各地十分重视教育督导法规建设。
自1995年1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教育督导条例》后,1998年7月14日厦门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也通过了《厦门市教育督导条例》,随着1998年12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教育督导规定》后,相继湖南省、辽宁、上海、陕西、重庆、新疆、天津、内蒙古、山东、湖北、广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山西、云南、青海、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出台了《教育督导规定》。特别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8月25日经批准了《青岛市教育督导条例》后,于2001年12月7日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
第三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人才流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人才流动
作者:姜贵红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对当今人才的流动现状作了阐述和分析,提出认识和处理好人才流动和留住人才,认真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原理,寻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途径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人才流动;制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范文)
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央组织部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抓部机关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紧密联系机关实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廉政制度体系建设
廉政制度建设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性。贺国强同志在全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制定出台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李源潮同志高度重视部机关廉政制度建设,多次强调中组部要做从严管理、反腐倡廉的表率,并多次对廉政制度的贯彻落实工作作出批示。部务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廉政制度建设作为机关自身建设的主要内容,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在坚决惩治违纪违法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围绕组织工作及组织部门特点推进廉政制度创新,把廉政制度建设作为打造过硬队伍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中组部紧紧围绕部中心任务,在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一是围绕中央文件精神提出贯彻落实意见。根据中央反腐倡廉精神要求,结合部机关实际,研究制定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最近,又按照中央要求,及时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央组织部机关纪委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具体意见。二是建立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中组部始终坚持把以公道正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先后制定了《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基本要求》、《中央组织部机关工作人员公道正派行为准则》和《中央组织部机关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等一系列具有组织部门特点的制度文件。三是健全选人用人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中组部重点围绕选人用人权力运行,规范决策和办事程序。比如,部机关出台了干部调入、竞争上岗、局长选拔、挂职锻炼、交流轮岗等5个办法,从源头上对权力的规范运行提供了保证,逐步形成了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有效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从严治部的有关制度。从严治部是中组部自身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部机关先后出台了《关于局级以上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的规定》、《部机关干部诫勉谈话和函询施行办法》、《部机关党员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实施细则》、《工作人员外出执行公务十项规定》和“十严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9年,为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进一步严肃部内纪律,又专门出台《违反“十严禁”纪律检查处理办法》,对违反“十严禁”纪律的处理进行细化,提出“硬”措施。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建设为推进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
二、狠抓“十严禁”制度落实,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近几年,中组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部机关廉政制度的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的贯彻实施是狠抓制度落实的一大亮点。
(一)结合实际开展调研,制定“十严禁”纪律检查处理办法。针对部机关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和最容易发生问题的岗位、环节,从违反政治纪律、保密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廉洁自律规定和社会主义道德5个方面,对违反“十严禁”纪律的处理进行细化,制定“十严禁”纪律检查处理办法。办法制定前,在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李源潮同志批示和
部领导要求的基础上,对相关纪律法规进行逐条研究,同时认真总结借鉴各地落实“十严禁”纪律要求的经验和公安司法部门制定有关禁令的做法,并结合统计分析部机关信访举报情况,梳理出部机关易发多发的一些问题,做好文件起草的准备工作。修改过程中,多次征求机关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和各单位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五易其稿,最终经部务会审议通过。处理办法的内容包括检查、调查、处理3个方面,在检查环节,对部机关落实“十严禁”的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进行梳理,实现制度化;在调查环节,形成及时发现问题、认真调查核实的有效工作机制;在处理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律从严处理的“硬”措施。大家普遍认为,“十严禁”纪律检查处理办法措施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从严治部要求。
(二)广泛学习宣传,使“十严禁”内化于每一名组工干部的心中。“十严禁”纪律检查处理办法出台后,李源潮同志强调,这个办法很好,应广为宣传,坚决执行,使“十严禁”成为组织系统铁的纪律,不能遵守“十严禁”的干部不能到组织部来。按照部领导要求,结合党性教育,把落实“十严禁”及其检查处理办法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深入学习宣传,熟知“十严禁”纪律的基本要求。组织各单位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形式,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内化于心,自觉把“十严禁”作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及时通过机关党建人事网、机关党委简报等载体,宣传各单位落实“十严禁”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执行氛围。二是开展警示教育,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基础。2009年,部机关抓住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的有利时机,集中开展了勤政廉政教育。李源潮同志在部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上专门强调了廉洁自律的要求。部机关通报了2000年以来机关纪委受理的信访举报情况,并结合系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开展党员干部个人“回头看”,查找自身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10年,在集中党性教育活动,李源潮同志亲自讲党课,老部长张全景作专题报告,中纪委耿文清同志来部作《廉政准则》辅导报告,部机关组织党员干部结合警示教育学习有关廉政规定。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三是完善配套制度,推进廉政制度体系建设。编发了部机关工作人员《廉政手册》,为党员干部学习提供参考资料;建立部机关信访举报数据库,开发一人一卷、一种问题一卷的案卷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部机关纪检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访举报情况季度报告和通报制度;坚持信访举报谈话制度,实现信访举报“一人一谈、一件一谈”。
(三)严格检查,强化监督,使“十严禁”外化为组工干部的自觉行动。使“十严禁”打造成组工干部铁的纪律,一方面采取自查自评与组织检查相结合、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部内检查与服务对象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在全部范围内开展贯彻“十严禁”纪律的专项检查。另一方面做好日常监督工作。突出对机关党员干部节假日和外出执行公务情况的监督,及时与工作联系单位沟通情况,做到干部工作到哪里,组织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同时,严肃查处违反“十严禁”纪律要求的行为,不管涉及哪个部门和什么人,都一查到底,根据情节轻重作出处理。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使每名党员干部都自觉把“十严禁”作为规范言行的一道“红线”,严格遵守,绝不逾越。“十严禁”及其检查处理办法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凝结了近年来部机关加强自身建设的实践成果,体现了新形势新任务对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实施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广大党员自觉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和良好作风,部机关进一步形成了上下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良好氛围,信访举报数量明显下降,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
三、对廉政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结近年来机关廉政制度建设的经验,主要有3个方面体会,一是部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是部机关廉政制度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二是廉政制度建设要围绕工作大局、结合岗位实际、针对队伍特点,抓住重要环节和重要问题,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应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各个环节之中,在加强教育、提高认识、健全法制、强化监督等方面要建立长效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使组织工作面临新的考验。特别是近两年,部机关调入很多年轻同志,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比以往更加紧迫而重要。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深化探索,不断实现制度创新,以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来保障党风廉政建设科学化。一是深入分析研究,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性。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制度的生命力。三是突破重点难点,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狠抓责任追究,综合运用组织处理、党纪政纪处分等手段,严格实行问责制度,维护制度的严肃性,使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
第五篇:发挥教育督导作用 促进学校自主和谐
发挥教育督导作用,促进学校自主和谐
在学校工作中,教育督导自评是构成完整的教育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应该在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下,自觉主动运用校内教育督导机制,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加强对督导指标体系的理解,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发展找准了位置,确立了发展主题和奋斗目标,但必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中,通过有效管理来实现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在教育督导的引领、指导下,学校自主丰富教育督导自我评估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家长、社会及反馈评价机制;创建了评价的多元维度体系等等,我们力求做到通过丰富、完善教育督导的自我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教育督导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指导、引领、服务、发展”,因此学校的督导自评在推进学校工作方面多做些研究,借评估推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
一、发挥教育督导的引领作用
教育督导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指导、引领、服务、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只有决策和执行是不够的,对决策和执行情况必须实行监督;对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教育督导自评就是行使教育评估职责的教育行为。基于现代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与管理的开放性特点,学校需要拓宽管理手段和功能,教育督导自评行为对学校保持正常教育秩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督导自评是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自评机制,创新教育自评方法 学校教育督导自我评估,是迎接学校教育督导自我评估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态度上,首先摆正学校教育督导自评是为学校发展而自评,并不是单一的为迎接督导而自评。在教育督导自我评估的方法上,借助上级督导“听、看、查、会、测”的方法设定教育督导自我评估方法,使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教育督导自我评估方式方法的变化,鉴于现在督导由重材料转为重实绩、由重查看转为重实测,使学校教育督导自我评估结果更加符合学校工作的真实情况,突出体现“指导、引领、服务”的督导理念。对学校教育督导自我评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
三、以教育教育督导自我评估为平台,促进学校民主管理。
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发展找准了位置,确立了发展主题和奋斗目标,但必须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中,通过有效管理来实现学校的整体工作目标。
1.分解督导目标,细化自评指标
学校建立学校整体利益与教师个体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辅助机制,把学校的总规划目标逐一细化,分解为若干指标,并成立专项评估小组。如:学校为实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学校各项工作居全镇前列”这一目标,从教师、学生、家庭三个层面分解目标,提出五个指标:抓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率,抓质量监控提高辅导效率,抓教育督导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抓习惯培养端正学习态度,抓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这些指标由教导处专项负责,每个教师根据五个指标制订“自我发展计划”;教导处把这些指标作为一个学期“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素质评价、学生素质评价”等的依据。
2.即时记录,及时自评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要讲究求真务实,在落实上下功夫,所以要把全过程的各项工作都作为评估对象,通过即时记录,取得目标完成的反馈信息;通过对反馈信息的及时评估,掌握规划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发展目标。
3.阶段评估,及时调整
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目标管理的各个因素都在变化之中,所以,学校要协调、控制目标的动态平衡,组织、指导师生按目标进行自我管理和评估,这就需要进行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估,随时检验目标实现的情况,从而调整和修改目标。如我校在开展教育教育督导自我评估工作中,建立了以下两种评估制度:学期考评估制和专项小组评估制度。
四、教育督导自评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管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以教育督导自我评估为导向,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入手,有效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1.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体现“以生为本”新的课堂评价标准
依据教育督导体系,致力于体现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并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课堂评价标准。将“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以学生学习表现为主的指标列入了评价体系中。学生人格是否受到尊重,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质疑是否得到鼓励,学习进度是否张弛有度,师生交流是否平等都成为新的评价细则。
为真正有效体现“以生为本”新的课堂评价标准,致力于课程管理的研究,让课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课程、实践课程和体验课程。使教学内容校本化、教学资源校本化、教学方式校本化,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将不同知识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横向联系,整体构造。同时,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彰显地方文化,凸显地方特色。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的最爱,成为学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2.结合教学常规要求,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
在教育督导自我评估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师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实现认识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强调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人格尊重,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人格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力求做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学习环境、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要注重因材施教,决不放弃一个孩子。
我们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基本教学手段和环节的有效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习惯、基本兴趣的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五查”:查有效课堂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的制订情况;查有效课堂推进的落实情况;查教师理念、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情况;查教师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与作业批改讲评情况;查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习得、课后巩固情况。引导教师转变课堂角色,注重教学对话、教学互动和教学体验,构建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共生、共长。
3.教育督导自评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教育教育督导自我评估,在政府推动、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格局中,以校为本,自主发展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努力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学校自主规划、学校自主评价为基础、学校自主发展与行政督导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自我评估机制,使学校发展始终遵循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正确思想。学校要从全面提升校园环境的审美品位和育人功能入手,全力打造具有深厚思想内涵和高尚精神品位的环境文化。
学校着力打造整体校园风貌、校园精神,全面提升学校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等,丰富和谐的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树立了现代学校的标尺。学校教育因个性风格而异彩纷呈、学校文化更因独具特色而繁荣精彩。正是因为教育督导,搭建了学校发展的平台,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出自身特色。
在教育督导的引领、指导下,学校自主丰富教育督导自我评估体系,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体现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系统的学生、家长、社会及反馈评价机制;创建了评价的多元维度体系等等,我们力求做到通过丰富、完善教育督导的自我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