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口财政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周口财政支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周口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周口作为传统农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置于经济发展的首位,特别是市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工业大突破”,提出了加快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战略目标,全市工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3家,比07年增加130家,从业人员15万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4亿元,同比增长22.5%。高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销售收入452.4亿元,同比增长39.7%;实现利税35.4亿元,同比增长39.9%。
二、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
目前,由于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一)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压减盈利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与工业品出厂价格呈高进高出的态势,一季度工业品价格指数111.3%,占我市比例较高的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价格指数都出现上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指数已达119.5%。这种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善,势必会造成工业企业生产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益海粮油公司主导产品大豆色拉油,进入下半年以来,市场销售价格大幅下降,由年初的1.6万元/吨下降到目前的6800元/吨,下降了57.5%,9月份当月,益海粮油公司亏损2800万元,预计下半年销售收入将减少5亿元,企业亏损1.2亿元左右。
2008年,全市的支柱产业—纺织企业受市场的影响更大,上半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纺织企业吨纱成本升高150—220元,每吨纱利润下降约400元,利润几乎为零,企业保本生产,进入三季度原材料价格大幅缩水,造成产生品价格急剧下降、产品库存增加、企业亏损严重。
(二)银根紧缩带来的影响。银行在信贷方面主要以借款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由于财务不规范、没有合格的抵押品,往往难以融到资金。银行信贷紧缩后,致使本来就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融资成本不断攀升。一是银行信贷规模收缩,使得各项贷款增速持续放缓,中小企业信贷供给更加趋紧。信贷资金向优势行业、重点企业严重倾斜,大部分流向交通运输、仓储及电力、电信行业的项目建设和少数重点企业。二是银行贷款利率上浮过大,融资成本加大。目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高的达80%,特别是银行为了防范风险,采取存单质押,致使中小企业在银行的综合融资费率达到了11.65%。以一个资产1000万元的企业为例,一般最多能获得短期贷款500万元,支付费用标准按就低不就高测算,500万元贷款6个月大约需要支付各项硬性支出37.05万元,支付费用与贷款额度比例为7.41%,再加上贷款过程中的费用,投资收益率达不到10%以上贷款没有意义。三是在民间融资市场中,由于其高风险和国家实施的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政策,企业民间融资受到很大限制。初步匡算,全市30家重点企业资金缺口超过26亿元,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资金缺口在160亿元以上。全市的省百户重点企业志元、鞋城、财鑫、金丹目前面临流资紧张问题。
(三)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现阶段中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来维持,这一低成本主要来源于土地政策和用工政策。由于政府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征地手续更为严格,用地成本明显提高土地出让价成倍提高。《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企业用工制度和福利保障要求日益严格,人力资源等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幅度较大,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企业用工成本明显提高,生存压力加大。
由于尚未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稳定机制,中小企业用工扩大与招工困难的矛盾比较突出。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熟练工人和技工的需求缺口在25%—30%,招工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今年,全市出口增速明显偏低,缺乏后劲。以人民币升值来说,今年以来,据测算人民币升值幅度增加5%,就意味着每出口1美元货物要少赚0.4元左右。现在许多企业不接单怕失掉客户,接了单怕导致亏损,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国家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出口退税作出大范围、大幅度调整。对依靠简单的价格竞争、靠退税款维持利润水平的小企业来说,出口阻力增大,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出现亏损,转而内销,部分企业出口逐渐萎缩。由于粮食加工企业不再出口退税,打击了企业出口创汇。
(五)节能减排等环保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国家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提高建设项目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中央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使企业的投资运行面临新的制约因素,投资增速也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但由于历史原因,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等部分国家重点监测行业投资增速较快、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趋缓、外延性投资扩张明显等问题,将会因为这些新政策的约束面临新的困难和压力。
一批中小企业进入淘汰落后的范围必须退出市场。据调查,这类企业将占企业总数的5%以上,另有约20家企业进入淘汰落后的临界点。一批中小企业必须加大投入才能达到市场准入条件。特别是在皮革加工、化工、造纸等行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和环境保护等要求较高,不少项目甚至可能会因为国家产业以及节能减排和市场准入政策的审批程序增加、控制从严而迟迟不能开工。
(六)铁路运力不足、电力紧张带来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大幅度增长的产品发送需求与地方铁路运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前6个月,益海公司、莲花面粉、五得利面粉、鲁王面粉、凯雪面粉等7家重点企业发送数同比增加35%—71%,日均需要棚车80辆左右,而在日常的运输组织中,每日仅能满足30车,缺口在50车左右,导致产品无法及时运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趋紧。今年以来,受国内大范围电力紧张的影响,由于供电不足,部分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电力供应不足影响产量10-15%左右,个别高峰期供电负荷只能达40%。
三、周口市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
(一)实行税费优惠,加大金融和财政支持,进一步改善服务优化环境。出台《关于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有关税费优惠的措施有: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的中小工业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困难企业在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时可酌情给予一定幅度减免,困难行业和企业需上缴的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等规费亦可酌情予以减免;重组企业涉及的各项税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可给予企业一定比例奖励;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和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关于金融和财政支持,提出要推进诚信社、农信社改制,深入开展银企合作,提高融资担保能力等确保贷款足额投放;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经济稳定运行调节基金给予工业企业财政上的引导和支持;对周口市中心城区功能规划区内现有企业新上、技改、扩建项目,也视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在改善服务、优化环境方面,全面清理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涉企收费实行“一费制”,减少到企业检查评比,职能部门如需到企业检查,必须经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批准或授权市优化签字批准后方可进行。
(二)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去年以来,市财政筹措2833万元自主创新资金,支持重点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筹措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4915万元,支持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筹措资金653万元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改善和杰出人才创新项目实施,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支持节能减排。落实资金8693万元,专项用于重点行业污染项目整治、新型环保材料推广应用和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筹措资金2.5亿元支持县域全面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解决企业治污难题。
3、支持壮大县域经济。完善激励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2000万元,鼓励县市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出口退税3006万元,支持重点企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三)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市财政会同有关部门成功举办河南省周口银企洽谈会,为企业融资搭建平台,全省16家金融机构与周口市企业签约贷款项目42个,贷款总金额达102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
(四)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盘活旧资产、老企业。市财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重组,盘活原有的旧资产、老企业,充分发挥周口市劳动力和近农工业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引收外来大企业资本进行投资,今年以来,成功引进大用、晋开、万里等企业集团在周投资20亿元进行项目建设,使企业和投资双方获得双赢,并推动全市工业产生优化升级。
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基础差、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各种调控措施叠加实施,倒逼机制过急过严,中小企业实难承受。为减少阵痛,避免经济发展中出现大的回落,需适当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给中小企业一个缓冲期。
(一)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测、预测和预警。一是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基调和政策的分析、研究,用足用好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强化落实和督察力度,切实抓出成效。二是及时分析我市工业行业结构变化情况,继续加强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皮革皮毛等优势行业的运行监测,加强对30户重点企业和10户高成长型企业的扶持服务。要逐户调研,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制定扶持方案,促其健康发展。
(二)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农产品加工型、出口贸易型、生产服务等企业。提高企业节能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经济发展新路,促进节约型企业建设。
(三)努力化解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带来的影响,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用地控紧和价格上升、《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导致的生产经营成本加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为化解和解决上述不利因素和问题,一是加快产业集约化发展和园区化发展。加强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促进产业和产品配套,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促进工业经济集约化发展。有效化解和消化土地控紧、用地成本上升对企业生存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促进劳资和谐。新的《劳动合同法》颁布施行,这是政府重视保护企业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体现。要抓紧制定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在目前社保尚未全国联网、社保资金不能跨区域流转的情况下,允许分步到位,对外来员工可先实施大病保险和工伤保险。对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政府公共财政应给员工养老保险提供一定额度的补偿。切实维护好企业和员工各方的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劳资双赢。
(四)破解“融资难”发展瓶颈,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一是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利用银企合作这个平台,加强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与协调,解决二者信息不对称问题,召开重点项目、优势项目银企洽谈会,争取银行的大力支持,在合作中实现银企双赢。二是建议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稳定银行准备金率,适度降低贷款利息,优化融资期限结构,加大中小企业集合中期债券发行力度。设立和增加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三是培育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促进优良资产、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整合,选择一批准上市企业进行包装、培育,促进企业上市融资。对已上市的要引导企业进一步做大上市公司资产量,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面对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鼓励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向国外转移,走出去聚集式发展。企业也要积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实施突破,努力消化不利因素。要加强出口预警机制建设,加强市场监测,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外贸信息,加强对出口企业国际贸易规则的培训,提高应对策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六)抓好中介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担保体系建设,用好财政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资金,支持推动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和发展,筹备成立企业担保联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合利用金融、财政、工商、税务、质监、统计等部门的信息评价资源,推动企业信用建设;利用和拓展现有技术、信息资源,搭建完成民营经济技术、信息服务平台;依托现有法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法律协助、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发组建各类行业协会,并按照独立、自主、自律和市场化运作原则规范现有各类行业协会。
第二篇: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一)充分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决定着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的直接投资对象等级的重要因素。丘陵地区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自身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困难等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才能有效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
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挖税、垫税现象时有发展,影响了收入的真实性。目前,我们通过推行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
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尽管在支出方面狠下了功夫,并收到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支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严重。因此,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严格预算。对预算编制和实施要在“早、细、硬”上下功夫。“早”就是编制要早。当年第三季度就要着手编制次年的预算,保证来年按时实施。“细”就是细化预算编制。一方面单位要细化,要对每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编一本预算,另一方面项目要细,部门预算要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工资、公用经费要进一步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要核定到具体项目。“硬”,就是硬化约束,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要加强监管,不得更改,不准突破预算。同时,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权鼎立”的约束机制。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地统一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支出范围,要按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行认真清理,该退出的则退出,该加强的则加强,该调整的则调整,切实解决财政包揽过多、支出过多、过滥的问题。三是严格支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
投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调控县、乡财力。由于乡镇一部分机构上划,如工商、公安、税务、法庭、国土、建设等,致使乡镇难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财力较分散。因此,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仅以我县为例,据统计,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达1亿元左右。这些资产由各单位管理,不仅易滋生腐败,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目前各单位不论大小,都配齐了文印设备及小车,建立了伙食团,大中型会议室,有的还建了招待所。这些对于大单位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对一些小单位则难以发挥作用,资产、人员被闲置,浪费严重。对此,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
(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为县域经济
发展注入活力。
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将财政对各企业的各种投入改为“政府奖励基金”,由政府对财政贡献大(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效应、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法人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其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上级对下级政府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三建立“金融机构扶持鼓励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四)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如何发展大竹经济?突破口在哪里?经调研,我们认为丘陵大县要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作为县级财政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育骨干源。一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战略,在财税政策和财税资金扶持上要切实做到“不论成份看项目”、“不论
身份看效益”。其次,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大力清理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财政法规和各项收费。该修改的修改,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要加重对工业经济的投入。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贴息、技术创新基金贴息,加大支持地方工业的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和产品档次。三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财政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企业改制中,加强资产评估,制定改制方案,破解改制难题,加快改制步伐。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县级财政应从各方面积极筹措资金,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解决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第三篇: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金融工作办公室(2015年5月15日)
一、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自2013年实施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工程以来,我县每年出台《会宁县信贷增长指导意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从金融运行看,2013年非公经济中中小企业贷款5.65亿元、2014年7.74亿元;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2.09亿元,增长36.99%,占全县新增贷款的24.3%。今年贷款余额7.6亿元,较年初增长了9000万元。金融对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企业与银行对接56次,成功对接29次,新增贷款2.55亿元,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同时,上市融资取得突破。陇郁香粮油公司和军怀建材公司2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1200万元,已成功融资800万元;风斗沙塑胶公司在新三板上市已进入证券公司内核阶段;今年筛选12家企业做为上市企业培育资源,邀请了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对我县企业进行了企业挂牌融资专题培训。
二、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非公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县经济和地方财政总收入不断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非公经济主体获得贷款额度较小。
企业没有不动产,或不动产价值较低,无法向银行提供足够的贷款抵押品。
三、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注重信息沟通交流,推动政银企融资对接机制可持续发展。一是研究制定金融支持地方非公经济发展和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金融机构争取信 贷资金,扩大信贷投放,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多层次、多形式的政银企融资对接工作,指导金融机构通过银企对接会、经验交流会和专项促进会等方式,加强政银企深层次合作,满足非公经济主体融资需求。三是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措施,定期通报非公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产业承接等情况,方便人民银行及时指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实现信贷资金与非公经济项目快速对接。
(二)努力拓宽非公经济主体直接融资渠道。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指导和培训,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让中小企业融资意识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二是引导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快非公经济主体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创新担保方式,逐步提高商业和互助担保机构比重,提高担保能力。加强对担保基金的管理、监督,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市场化、规范化的步伐。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组建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使担保基金达到一定规模,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完善对非公经济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制定适合中
第四篇:浅议工商部门应当如何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非公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具有鲜活的动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据统计,2007年,全国非公经济共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亿元,占我国GDP的20%,可见发展非公经济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担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要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服务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义不容辞。年初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周伯华局长提出了“四个统一”的重要理念,其中就有监管与服务相统一,所以我们工商部门应当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监管方式,真正为促进非公经济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而言:
一、切实转变观念,大力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部门作为代表国家和政府监管市场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其执法理念和执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代表着党和政府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态度。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左的思想支配下,工商部门对非公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关、卡、压”的监管方式,使之陷入绝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肯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工商部门和执法人员仍然自觉不自觉的把非公有制经济当作“另类”,加以歧视或是加以挑剔,使其举步维艰。省局提出的 “五增五创”工作主题,主旨就是要求工商部门在履行职能中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非公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新认识它的地位和作用,改变非公经济处势不公不利的局面,为非公经济创造一个与其他经济形式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
首先,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支持非公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我国生产力是多层次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生产关系的多层次性。在这种状况下试图用“一大二公”生产关系代替多层次的经济形式是不可能的。只有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并存,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非公经济与之并存、共同发展,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实践也已经证明,非公经济正是以其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特点,开拓自己的发展领域,满足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多样化需要。它可以在城镇,也可以在农村;可以在闹市区,也可以在街头巷尾;可以生产小商品、传统工艺品,也可以从事高新科技项目。非公经济经营行业和商品的多样性,经营范围的广泛性,经营方式、经营时间的灵活性,越来越广泛地适应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而且,通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资本积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兴办起大规模的实体,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所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已成为历史必然。其次,我们要在思想上增强发展意识,立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不动摇。“五增五创”的归宿是促进经济发展,理所当然是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工商部门和工商队伍要冲破一切困挠非公经
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充分调动非公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非公经济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面向市场开发生产和经营,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广阔的领域。当前国企改制,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众多的民营经营者提供了用武之地。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这就要求我们工商部门,按照“五增五创”的工作主题,坚定不移地牢固树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意识,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致力于发展,围绕非公经济大发展从多方面做好引导和保证工作。
二、理顺关系,妥善处理监管与服务的辩证统一。
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实现市场监管与服务的统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充分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就是最好的服务。如果放弃了职能,那就是失职、渎职,甚至是犯罪。单纯强调职能到位,不切合实际的强化监管,不是正当的职能到位;反之放弃了监管,一味地开绿灯、绕红灯,疏于管理,则无规则不成方圆,导致市场混乱,恶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也不是真正的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强化监管、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减少环节、缩短时效,全方位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职能到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职能到位和突出服务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职能、服务双到位、两统一。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部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长远着想,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规定,立足职能,把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当前要注意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执法“趋利”问题。在现行的体制下,市场执法有多个主体,职权交叉,确实存在“有利益当仁不让,没利益安全礼让”的现象。这种执法趋利的问题,不仅在各个执法主体之间存在,在我们系统内部也有着一定的空间和土壤。有的同志一讲到监管执法首先想到的就是能不能收费,能罚多少款,把收费和罚款当作开展市场监管执法的直接动因,采取有利为之、无利不往的态度。必须明确,收费、罚款只是国家赋予工商部门监管市场的一项职能,而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不能用收费和罚款来涵盖我们的全部监管工作,更不能因无利可图而放弃监管。另一个是对执行各项扶持政策的态度问题。近年来,国家扶持困难群体就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规费的收取。对这个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强执行的自觉性。当然,对在落实这些扶持政策过程中出现的钻优惠政策空子的问题,我们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抓住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监管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商职能的强化,传统的监管手段和现有的监管力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维护好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不能很好地促进非公经济的发
展。因此,我们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按照科学化、法制化和社会化的要求来推动和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就是以信息化为主线,提升工商工作的科技含量,改革传统、原始、落后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提高效率。法制化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执法,规范行政行为和执法行为。社会化就是通过消协、个私协以及各种行业协会组织,搞好企业信用建设和工商法律法规的宣传,指导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增强守法经营和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自律,实现市场主体准入、经营、退出全过程的高度诚信,营造市场主体、消费群体全方位的公平、诚信交易消费环境。着力推进企业信用建设,强化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以企业身份信息为基础,以经济户口管理的动态信息为主要内容,充实、完善企业信用的各类信息,利用咨询窗口和互联网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服务。
我们要认真执行省政府《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27条和《放宽市场准入,高效优质服务,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7条,通过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特别是积极引导、鼓励煤炭等行业经营者将赢利投资到新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采取改制前介入,改制中服务,改制后帮扶的有效措施,优质高效地服务我市重大调产项目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工作。鼓励非公经济做大做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骨干企业,使全市民营企业发展数量多,领域宽,规模大,而且活力强,档次高,效益好,在国内外市场都具有足够的挑战性和竞争力。
总之,只要我们创新监管方式,发挥工商职能,积极为发展非公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那么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是必然的现实。
第五篇:加快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布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的大会,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干劲的大会,是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进一步展示了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在新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十七大报告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各方共识、反映人民心声,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一定要结合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和工作的实际,把十七大的要求和我们的学习成效,落实到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的思想精髓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继续深化,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对发展路径的坚定选择。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就一定能够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要深化四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紧抓第一要务,促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同时面临着既要加快发展又要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我们必须通过深刻领会、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双重任务统一于推动落实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去,统一于谋划发展的整体工作中去。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到紧抓第一要务,推动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性、开拓性地去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引领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应对新矛盾、新问题,以更加高超的工作指导和协调服务水平,抢抓机遇,掌握工作主动权,顺势而上,把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推上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唱响时代主旋。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近30年来,改革开放始终是时代的主旋律。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加快科学发展。在多年的实践中,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完善生产经营机制,强化科学管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以开放促开发促发展始终是我们坚持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开展东西合作,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发展实践证明,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开放就没有发展。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改革方向,坚持从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吸收国内外的有益做法,唱响时代主旋,加快工作方式、方法、内容的改革步伐,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抓好促进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充分放大区位优势、拓宽合作领域,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和招商引资的规模,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广泛联系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着力构
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力求又好又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指导方针。它同过去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比,其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的改变,更为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内在规
律,更加符合“又好又快”的本质要求。从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发展的多项指标都创出了历史最好的水平,但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远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道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细化深化专业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出口商品基地和企业,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出口规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发展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鼓励和支持发展现有产业和产品的产业链延伸产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和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加快改造重点耗能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构建节能型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培育更多的名牌商标和名牌产品,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重视原始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聚区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四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根据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实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一批重点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明确功能定位、发展重点、政策导向等重大问题,强化政策措施落实和扶持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发展增长极,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通过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力求实现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加快职能转变,不断创新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从省委、省政府赋予各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工作职能看,我们的主要职能就是服务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转变职能就是要把我们工作的重点转到服务上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服务型机关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各级都要对机关工作准确定位,要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目标,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好地在服务发展上下功夫,围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行政行为,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进一步完善机关运行机制,实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要坚持一切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建立“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要完善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各项行之有效的机关工作制度,规范服务行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强化服务效果。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十七大报告对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都有明确的论述和要求,内涵深刻,重点明确,指出了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比以前的论述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既高瞻远瞩,又实在具体,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意义十分重大,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
十七大报告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这一要求,赋予了发展乡镇企业的三大任务,即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转移农民就业。从我省当前的实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实践经验不难看出,广大农村能否建成全面小康,很大程度上在于乡镇企业能否有一个大发展,因为仅靠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越来越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事实上,农民收入的来源和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有关资料,2002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持续增加,而来自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逐步降低。2006年,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达到112.9亿元,全省农民人均达到54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5.4%;农民人均净增加48.6元,在当年农民收入净增部分中占到了31.8%,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县域经济中,乡镇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了50%;乡镇企业上缴税金平均占到了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比例最高的达到75%。同时,乡镇企业在县域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仅以2001年以来我省与农业部共同举办的五次“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为例,县(市、区)、乡镇、村的招商引资项目都占到了所签约项目的绝大部分。据督查,在去年白银乡洽会上的签约项目,至2006年年底已有576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县域开工项目468个,占全部开工项目数的81.3%;落实到位引进资金68.7亿元,其中县域引进资金到位55.1亿元,占落实到位引进资金的80.2%,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省县域经济的主体。2006年全省乡镇企业新增从业人员7.7万人,从业人员达到了205.6万人,乡镇企业已成为全省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
十七大报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中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这一论述明确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发展的重大举措。“两个毫不动摇”体现了非公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平等;“坚持平等保护物权”体现了非公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上的平等;“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明确了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如果说大企业体现着经济发展的实力,则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活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的潜力所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总量少、实力弱,是我省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00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430万户,我省只有8.8万户,仅占全国的2%左右;全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上缴税金占50.2%、出口额占68%,而我省仅分别占34%、23.4%和26.8%。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千方百计做好推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
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是民生经济、老百姓经济,是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稳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们深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农村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我们要增强加快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当前,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省实际,要进一步解决好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方向上,要重点把握好六个推进。
一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4.4万多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63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但仍未跨越粗加工、出卖原料的阶段,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我省具有多样化的气候和地理特征,优势农产品特色鲜明,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加工业,建设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度、增加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潜力很大,任务艰巨。
二是围绕优势支柱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项目和产品的发展。我省的有色金属、钢铁、石油化工、煤化工、水电、风能等支柱和优势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要围绕这些支柱和优势产业,大力开发产业链延伸的项目和产品,通过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新材料等等,支撑我省的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化进程。
三是围绕大型企业和龙头产品,着力推进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聚集。我省拥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但孤岛经济模式明显,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应依托大企业如兰州石化、金川公司、酒钢、吉利汽车等,通过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协作配套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
四是围绕多种工农业产品的附产品和废弃物,着力推进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既是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潜力所在。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技术,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大对工农业产品的附产品和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五是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进步。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单个企业的能耗和排污较小,但累加起来的总量却较大。因此,要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加大新技术、新工艺装备的投入力度,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积极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
六是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我们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系统,要根据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按照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积极开展万企联村助建新农村活动。通过组织一批企业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子,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并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开展全方位的助建活动,推进新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二、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精心谋划好明年的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县域经济的主体,转移农民就业的主渠道,加快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发展的效率,为不断扩大就业,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人民群众走向富裕的步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9月份,省局和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市州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局,联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小企业运行情况调研,共调研了4.6万户企业。调研显示:1―8月份,这4.6万户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409.5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199.2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营业收入2131.5亿元,同比增长18.1%;实现利润99.9亿元,同比增长33.2%。亏损企业2533户,同比下降1.4%。全省中小企业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1084个,同比增长12.7%,引进资金实际到位额89.6亿元,同比增长13.9%。建设项目总数214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23个,同比增长15.6%;建成项目831个,同比增长29.3%。建设项目投资总额442.99亿元,同比增长56.3%,其中,实际完成投资额145.03亿元,同比增长23.7%。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全局,按照省委“四抓三支撑”的工作思路,结合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实际,在优化发展环境、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转变发展方式、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机关等五个方面在今年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基础上,2008年要继续强化各项措施,把我们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在创新中推动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进一步深化。要继续狠抓促进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做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立法的有关工作,修改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出口工程》的实施意见,积极建议尽快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上进一步深化。要继续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企业集群,建成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关联度高、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企业集聚区。实施扶持发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的“千户百强”工程。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做好2008年全国乡企贸洽会的筹备工作。三是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上进一步深化。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大力实施企业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强化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进一步深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甘政办发[2007]98号),加快创业辅导和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融资及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统计制度、报表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五是在转变职能创新服务上进一步深化。要切实加强党的各项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努力提高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的能力,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方针、措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努力实现全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三、要高度重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宣传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当前,中央在宏观上特别强调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但仍有不少同志对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内涵、外延和地位作用的认识模糊,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势头好、作用大、贡献突出,但声音弱、社会影响力不高,地位、作用与社会舆论不相称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依靠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贡献的不断增大,以事实来教育人,特别是要依靠强化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正面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掌握党和国家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方针政策,了解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对全面小康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加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推广典型,扩大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和产品的品牌形象,增加市场占有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全社会和各级各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发展合力,稳定队伍,鼓舞士气,增强对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信心。因此,各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把宣传工作作为我们搞好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通过我们各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把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宣传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二)要切实加强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宣传工作的领导。各级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强化宣传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搞好策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要明确职能科室,把任务落实到人,把责任明确到人,并逐步完善激励机制;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宣传工作,争取领导的支持,解决好宣传工作的经费,为做好宣传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省局将坚持把宣传工作列入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内容,还要就各地抓宣传工作的具体情况适时进行通报,并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各市州和县市区的一把手要亲自部署和安排宣传工作,当好第一责任人,要及时掌握宣传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推动宣传工作。
(三)用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思路开展好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宣传工作。这些年来,我省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系统宣传工作已经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既要继承和坚持已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又要打开新思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对宣传工作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宣传工作。我们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新成绩开展宣传;要紧紧围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取得的新成就、做出的新贡献、探索的新路子、总结的新经验、涌现的新典型展开宣传;要紧紧围绕解决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回答广大企业和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宣传;要紧紧依靠我们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自身的力量,借助全社会的支持,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各类重大活动开展宣传,努力开创我省宣传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