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监督管理
审计监督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规范化建设,有效控制和节约资本投资和成本费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审计监督目的:(1)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财务信息的质量,(2)促进公司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地评价经济运
行绩效。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营机制,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目标的实现。
审计监督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物资供应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基本建设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企业管理各方面涉及的经济事项。
审计机构及审计范围: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的审计监督。公司具有控制权的各类经济实体和经费单位。
内审机构和人员
1.公司总部监察审计部人员实行聘任制。监察审计负责人向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2.各直属单位审计人员实行委派制,经公司监察审计部考察后,由公司总部委派。3.审计监督人员本着“专业、精干、高效”的原则选聘,分综合审计、财务审计、基建审计、经济审计四个专业聘任审计主管。审计监督的职责:
1. 负责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和管理; 2. 组织起草审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 3. 组织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4. 组织公司的年度决算审计、绩效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审计、清算审计、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离任审计)下达的审计工作任务; 5. 对公司生产、建设、管理中使用的物资采购、设备维修、劳务分包等价格进行事
前、事中、事后的审计监督;
6.负责对下属单位审计专员的业务指导;
7.参与公司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政策支持,组织开展
全过程监控。
8.定期报告所在单位执行国家和公司规章制度的情况
财务收支审计
主要对企业会计报表的下列内容进行审计监督:
1.会计报表的种类、格式、编制是否符合规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
否符合一贯性原则;
2.会计报表及附注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3.合并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规定,并遵守一致性原则,合并报表单位是
否符合规定的范围,合并报表单位会计报表的内容是否真实,并经过审计;
4.会计报表是否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编制,账表是否相符,报表间存在勾稽关系的是否相符。分析会计报表中的异常项目,查明截止日后发 生的对本年度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计事项。
会计账簿的审计监督
1. 账簿设置是否完整、全面;
2. 账簿反映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准确,纪录是否及时、清晰,是否
采用正确的更正方法;
3.账簿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与记账凭证相符。
会计凭证审计监督
1.记账凭证是否后附经过审核的原始凭证,金额是否一致; 2.原始凭证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合法;
3.会计分录是否正确,摘要是否清晰、明了,凭证填写格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4.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归档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流动资产审计监督:
1.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账款、存货等是否真实存在,并
为企业所实际拥有;
2.各项收支或增减业务是否合法,纪录是否完整;
3.存货计价是否正确,计价方法的采用是否前后一致; 4.流动资产项目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审计监督:
1.固定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企业所实际拥有; 2.核算是否及时、正确,计价是否正确;
3.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采用是否合法,折旧计提是否正确; 4.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审计监督
1.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等无形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为企业实际拥有,核算是否及时、正确,计价是否正确,摊销是否符合规定;
2.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是否正确,摊销是否合理;3。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流动负债审计监督:
1.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形成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偿付的及时性、合规性;
2。验证流动负债余额的正确性,是否在会计报表上充分反映。
长期负债审计监督:
1.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形成的合理性、合法性,本金和利息偿付的及时性、合规性,及其纪录的完整性;
2. 验证长期负债余额的正确性,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充分。
实收资本审计监督
1.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否经过严格审批;
2.实收资本投入的比例结构是否真实,并经过严格审批; 3.实收资本增减业务是否合理、合法;
4.实收资本是否已在会计报表上恰当反映。
盈余公积金审计监督: 1. 税后利润是否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数额是否正确; 2. 盈余公积的使用是否合法;
3. 盈余公积的核算是否正确,会计记录是否全面、完整; 4. 盈余公积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未分配利润审计监督 1. 未分配利润构成是否真实、合法、数额是否正确; 2. 未分配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反映是否恰当。
收入审计监督
1.产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形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其纪录的 完整性;
2.企业各项收入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
成本、费用审计监督
1. 生产成本、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形成的真实性、合法性、计算的正确性,及其纪录的完整性;
2. 所得税的纪录是否完整、正确,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是否正确,应付税款或纳税影响会计法的采用在前后是否保持一致,递延税款的确认、计量和转销是否恰当。
利润审计监督
1.营业利润(含其他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和以前年度真实性、合法性,计算正确性,及其纪录的完整性;
2.可供分配的利润确定是否正确,是否按国家规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3.企业利润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是否恰当。
实施审计后,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资本结构,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并向董事及董事会据实汇报。
审计档案
审计档案的建立实行谁审计谁负责立卷、定期归档的责任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审为立卷责任人;采取按职能分类、按单元排列的立卷方法。
应当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是:
1.审计通知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建议书等审计公文;
2.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
3.审计工作方案、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纪要、检查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记录等文件材料;
4.有关审计项目的请示、报告、批复、批示、复函等文件材料; 5.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群众来信、来访记录等举报材料; 6.其他应归入档案的文件材料。
审计档案由审计监督部保存一年后交由档案室集中保管。借查阅和借出审计档案,应当限定在执行审计任务的工作人员内部,并经审计监督部长批准。
第二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服务预算监督管理
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服务预算监督管理
陆高明(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时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审计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成果,努力开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在发挥审计职能中宣传审计。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财政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几年来,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经常利用审计成果和审计力量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交办各项任务,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重视《审计法》的宣传工作。为加大新修订的《审计法》宣传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经常深入审计部门,专题听取审计部门就《审计法》修订的意义、内容、精神实质和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宣传、贯彻、执行等方面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提出新思路,明确新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也大篇幅进行报导,为宣传审计工作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协调机制。市人大财经工委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与审计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就预算审计监督重点事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前,市人大都要把人大预算监督重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使其审计方案更为充实完善。
三是充分反映审计成果。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是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跟踪监督,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按照“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整理“大财政”审计成果,使审计监督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在审计监督中突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适应人大加强预算监督的要求,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预算执行审计重点,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人大监督。为加强对市级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进行审前调查时,时时把握每个阶段财政管理的重点,认真编制审计方案。针对人大提出的“过去提交的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多、不敢把问题点到单位,导致部分单位‘年年审计年年犯’,说过撂过,整改效果较差”等问题。从2005年起,审计部门一改过去的做法,按
照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讲实情,报实账的原则,要把问题点到单位的要求,真实全面的反映审计情况。同时,市人大为审计撑腰壮胆,市人大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减少审计部门的外在压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点到“某单位违反规定,白条列支、超标准、超范围滥发钱物73.1万元”、“某单位一年召开各类会议18次,会议费支出18.2万元,90%用于招待费开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某单位长期吃“空额”等问题。市人大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各位委员发言积极,评价很高,认为这次审计报告是“历史性的进步”,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对各单位触动很大,不少单位主动将整改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和审计部门。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支农、科技三项费、“双亿工程”、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十堰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关注的重点、热点,同时也是市人大交办的重点审计任务。为此,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按照资金流向,跟踪到项目和资金使用单位,监督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2005年,审计部门根据市人大的要求,重点对城建、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主管部门及企业等25个用款单位的延伸审计,查实存在预算安排不科学,造成专项经费不专等问题,如“城维费”用于基本支出占预算的81.6%,用于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购置支出仅占15.2%,其它支出占3.2%;科技三项费、技改资金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等诸类问题。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转市政府。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责成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根据审计建议修改完善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支出效益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为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审计部门以支出效益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查阅、对比、分析评价等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综合评价,使其财政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部门支出总量及行政运行成本审计,选择一部分单位,对其投入的人、财、物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分析,查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大审查批准部门预算提供依据。如2006年对招待费项目审计查明某单位招待费支出73.4万元,仅烟酒副食支出就高达26.97万元,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审计综合分析提出了压缩某些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的建议并得到落实。开展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效益审计,最大限度的节约政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近几来通过对40个建设项目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700万元,为政府节约资金800万余元。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审计部门每年对一级预算单位按30%的比例、二级预算单位按25%的比例进行审计和延伸审计。针对有些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问题,审计部门从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审计部门还积极参与市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每年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在提请人代会审议前,审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财经工委的初审,对部门预算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初审质
量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在审计整改中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搞好预算执行审计,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查处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促进整改,切实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审计整改是审计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近几来,十堰市审计局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关键环节。一是将跟踪检查审计整改情况列入正式审计计划。要求县市两级审计机每年7月底前完成上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形成审计整改工作汇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二是根据“同级审”反映的带有全局性、共性问题的整改,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以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方式正式提交市政府进行落实。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先后出台了《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十财政间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科技三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财政周转金回收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30多项规章制度,推动审计整改取得实效。三是以“上审下”为契机,增强政府进行整改的自觉性。2006年省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反映了我市在国土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规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常务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落实审计整改进行安排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监督,从源头上堵塞产生问题的漏洞。
第三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服务预算监督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时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主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发挥审计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扩大审计成果,努力开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新局面。
一、在发挥审计职能中宣传审计。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财政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几年来,审计部门通过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揭示了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市人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市人大常委会经常利用审计成果和审计力量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工作,交办各项任务,支持审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一是重视《审计法》的宣传工作。为加大新修订的《审计法》宣传力度,市人大常委会经常深入审计部门,专题听取审计部门就《审计法》修订的意义、内容、精神实质和颁布施行以来全市宣传、贯彻、执行等方面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宣传贯彻修订后的《审计法》提出新思路,明确新要求。各级新闻媒体也大篇幅进行报导,为宣传审计工作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
二是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联系协调机制。市人大财经工委为加强对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与审计部门建立了联系制度,就预算审计监督重点事项进行安排部署。每年预算执行审计前,市人大都要把人大预算监督重点、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使其审计方案更为充实完善。
三是充分反映审计成果。每年的预算执行审计报告不仅是人大开展预算审查的重要依据,而且还是跟踪监督,督办整改的重要依据。审计部门按照“维护财经秩序、规范财政管理、促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整理“大财政”审计成果,使审计监督在较高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在审计监督中突出审计重点。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为适应人大加强预算监督的要求,审计部门每年都要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预算执行审计重点,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市级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人大监督。为加强对市级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水平,近几年来审计部门在进行审前调查时,时时把握每个阶段财政管理的重点,认真编制审计方案。针对人大提出的“过去提交的审计报告反映问题多、不敢把问题点到单位,导致部分单位‘年年审计年年犯’,说过撂过,整改效果较差”等问题。从2005年起,审计部门一改过去的做法,按照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讲实情,报实账的原则,要把问题点到单位的要求,真实全面的反映审计情况。同时,市人大为审计撑腰壮胆,市人大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减少审计部门的外在压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如2005年审计工作报告中一针见血地点到“某单位违反规定,白条列支、超标准、超范围滥发钱物73.1万元”、“某单位一年召开各类会议18次,会议费支出18.2万元,90%用于招待费开支”、“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益不高”、某单位长期吃“空额”等问题。市人大在审议工作报告时,各位委员发言积极,评价很高,认为这次审计报告是“历史性的进步”,会议形成的审议意见对各单位触动很大,不少单位主动将整改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和审计部门。
二是加强专项资金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年来,支农、科技三项费、“双亿工程”、重点建设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一直是十堰市党委政府及社会各届关注的重点、热点,同时也是市人大交办的重点审计任务。为此,审计部门每年都要加强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按照资金流向,跟踪到项目和资金使用单位,监督专项资金的综合效益。2005年,审计部门根据市人大的要求,重点对城建、技术改造、科技三项费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及效益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对主管部门及企业等25个用款单位的延伸审计,查实存在预算安排不科学,造成专项经费不专等问题,如“城维费”用于基本支出占预算的81.6%,用于城市建设投资、维护、购置支出仅占15.2%,其它支出占3.2%;科技三项费、技改资金支出项目多,资金使用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等诸类问题。提交的审计报告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审议后转市政府。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责成相关单位研究整改措施,并根据审计建议修改完善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三是加强支出效益审计,创新审计方法。为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审计部门以支出效益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查阅、对比、分析评
价等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益进行科学衡量和综合评价,使其财政预算公正、公开、细化、透明,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开展部门支出总量及行政运行成本审计,选择一部分单位,对其投入的人、财、物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审计评价。通过审计分析,查找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人大审查批准部门预算提供依据。如2006年对招待费项目审计查明某单位招
待费支出73.4万元,仅烟酒副食支出就高达26.97万元,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审计综合分析提出了压缩某些单位预算项目支出的建议并得到落实。开展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效益审计,最大限度的节约政府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综合效益。近几来通过对40个建设项目审计,查处违规资金3700万元,为政府节约资金800万余元。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监督,维护财经秩序。审计部门每年对一级预算单位按30%的比例、二级预算单位按25%的比例进行审计和延伸审计。针对有些单位存在超预算、无预算支出,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隐瞒收入、虚列支出、收支“两条线”执行不严等问题,审计部门从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审计部门还积极参与市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每年财政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在提请人代会审议前,审计部门就安排专业人员参与财经工委的初审,对部门预算草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逐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提高部门预算初审质量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在审计整改中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搞好预算执行审计,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查处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促进整改,切实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审计整改是审计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近几来,十堰市审计局高度重视审计整改工作,将审计整改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关键环节。一是将跟踪检查审计整改情况列入正式审计计划。要求县市两级审计机每年7月底前完成上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形成审计整改工作汇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二是根据“同级审”反映的带有全局性、共性问题的整改,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以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方式正式提交市政府进行落实。市政府根据审计建议先后出台了《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技术改造贷款项目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十财政间隙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科技三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财政周转金回收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30多项规章制度,推动审计整改取得实效。三是以“上审下”为契机,增强政府进行整改的自觉性。2006年省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反映了我市在国土资金和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使用上存在违规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常务副市长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落实审计整改进行安排部署,并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财政预算管理,作为一项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监督,从源头上堵塞产生问题的漏洞。
第四篇:抓好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
抓好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
近年来,津市市狠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运用审计成果,在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强化干部监督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以来,共对75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拔重用13人,降职使用4人,免职3人,另有1人被立案查处。具体做法是:
一、打基础,强力营造审计监督氛围
1、领导重视亲自抓。我市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市委分管党群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审计局、监察局、人事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和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由市委组织部发文下达。同时,对重点单位的审计,领导小组领导亲自带队进点,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2、成立了专门机构和队伍。一方面,强配了专职审计队伍。专门设立了领导干部任期了经济责任审计室,配备了6名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专业精干人员。另一方面,各乡镇、街道和归口部门都配齐了兼职审计力量。建立审计项目包干责任制,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行力度。
3、完善了审计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了组织部、纪委、检察院、审计局、人事局等相关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部门间的相关工作。二是实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通报。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成绩与问题,并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内容。三是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分析会审制度。定期聘请专家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及相关单位领导上课,讲解分析当年有代表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会审。
二、强措施,全力保障审计监督质量
1、规范操作,重点明确。一是整体联动开展审计。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了组织、纪检、审计等部门的联系,相互协助。同时,加强审计力量内部的整体联动。遇市委调整干部时,审计专兼职人员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确保领导干部及时到任。二是结合实际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客观评价体系。从被审计对象任期内收支实现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廉政纪律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五大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和准确评价。三是突出了审计重点。做到“三必审”:一是群众反映较大的领导干部必审;二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以上,没有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三是工作异动的领导干部必审。
2、创新审计监督办法。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全程公示。审计前,将被审计对象的姓名、单位、职务及审计内容等情况通过张榜公布、电视公告等形式公示。审计后,将审计结果和 审计成果运用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强化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监督。二是实施复合审计监督。不仅查处存在的问题,而且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近两年,在对各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共提出合理建议90多条。三是实施跟踪审计监督。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不论大小,均由组织部对被审单位或个人下发整改通知书,定期复审,复审仍不合格者,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去年以来,共发出《经济责任审计整改通知书》12份,复审全部合格,有效落实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后续管理。
3、对干部任用实行全程审计监督。一是领导干部上任不接糊涂班。抓好任职前审计,使新任领导对单位经济、财务情况心中有数,对以前存在的问题大力整改。二是搞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警醒领导干部在任不做糊涂官。每年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时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对所存在的 问题及时整改。三是严把离任审计关,确保领导干部离任不交糊涂帐。坚持先审后离,并把离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公示的重要内容,为正确任用干部提供依据。
三、抓深化,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1、服务干部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了“五费”档案。对在职已审计的党政“一把手”报销列支的手机话费、个人所得和单位列支的接待费等登记在册,便于今后审计时对比分析。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出台了《津市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津市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度,其中,《审计成果运用办法》被《中国审计报》刊载并推介。三是加强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把审计情况载入干部考察、考核材料,建立政绩和廉政档案。运用审计成果,教育、警醒干部。
2、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推行了多项针对性措施。一是实施会计委 派。2次面向全市公开招考委派会计,对市属28家重要单位的会计实行了委派。市委组织部聘请委派会计为特约监督员,对“一把手”实行财务监督。实施委派会计制度以来,全市各单位的财务“白条”现象得到根本遏制。二是坚持财务联签。推行了“三元三审”财务联签制,即变“一把手”签字报销为分管副职审批、“一把手”审核、委派会计监督审定,确保每笔报销单据真实合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行“三公”。即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公开承诺、对存在的问题公开整改措施、对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公开评议,从而约束并规范了领导干部行为。
3、审计成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在选用干部时坚持先审后任,并充分体现出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差别。如原人事局局长在任期间政绩突出,被推荐提拔到县处级领导岗位;原地震局负责人经济上不过硬,被免职并移送执纪执法部门进行了查处。
第五篇:突出过程跟踪审计,加强工程项目监督管理
突出“全过程跟踪审计”
加强全省工程项目审计监督
2011年,全省系统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突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注重实效,不断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一是制定 “136”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全过程跟踪审计。即建立一个“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机制”,完善内部审计力量为主外部审计力量为辅的“组合审计”、“分项抽审”、“专业培训”三项措施,抓好“预算编制和审核”、“招投标管理”、“合同审核”、“变更签证”、“工程款支付”、“工程结算”六个重点环节,不断向工程项目的决策、管理、设计、监理、施工、验收方面延伸。解决审计在工程项目关键环节的缺位问题,使工程项目得以实现规范、高效、优质、低价、廉政等目标。二是探索规律、促进规范,开展基层在建工程项目调研。认真考察施工现场、查看工程建设资料,召开建设、施工、监理、中介机构层面座谈会,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被调研单位在建工程项目开展情况,有效促进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规范发展。三是组织工程审计专业培训班,为全过程跟踪审计提供有力保障。根据审计职能转变的要求,在青州中专学校举办39名业务骨干参加的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专项培训班,拓宽了思路,提高了工程审计人员实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