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

时间:2019-05-14 11: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

第一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

杜伟生

内容提要:本文对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2003年完成的西夏文献修复工程进行了回顾。此次西夏文献的修复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1 慎重制定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案、2 专家参与整个修复过程、3 对用纸进行了分析、4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修复档案、5 促进了西夏文献的研究等等。

在此次修复工作中,第一次针对修复全过程中制作了修复档案,并通过管理系统对档案数据实施管理,为以后的修复工作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西夏文献

古籍修复

古籍保护

古纸纤维

修复档案

西夏是我国中古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王朝,历时190年(1038—1227)。但有关西夏的史料传世不多。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境内收藏西夏文献数量最多的单位。2003年,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为促进西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西夏文献资源库供学者和大众使用,同时为保护馆藏珍贵古籍,对馆藏西夏文献也进行了全面修复。2004年初,西夏文献修复工作结束并通过验收。

回顾西夏文献的修复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慎重制定修复原则和修复方案

馆藏西夏文献修复之前,我们先对西夏文献的破损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馆藏西夏文献的破损情况是比较严重的。馆藏西夏文献装帧均为经折装形式,绝大多数折口已经断裂。许多经卷上留有水渍、霉斑,有些还粘有厚厚的污垢。由于过度磨损,有的书叶纸张已呈棉絮状,急需进行抢救性修复。2002年底,善本特藏部呈文申请对馆藏西夏文献进行修复,很快就得到馆领导的批准。2003年初,西夏文献修复工作正式开始。

由于修复人员都不认识西夏文,且破损散开的西夏文献为数不少,不认识其中的文字,以致难以确定文字的顺序,修复工作难以起步。为此,善本特藏部组织召开了西夏文献修复工作预备会议,会议决定特邀西夏学者史金波先生先对西夏文献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修复。在大规模修复工作开始前,先试验性地修复一至两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铺开。

1.1 西夏文献修复原则

1.1.1“整旧如旧”是西夏文献修复工作的指导原则。即尽可能保持西夏文献原貌。

1.1.2“最少干预”的原则,即尽量少的在西夏文献上添加修补材料,避免过度修复造成的保护性破坏,在西夏文献上尽量保留所有的研究信息。

1.1.3“可逆性”原则,即要求修复措施是可逆的,可重复的。如有必要,随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

1.1.4“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即修复材料的颜色与原始文件必须有一定的色差,以避免因修复而干扰原始文件固有的信息。

1.2 西夏文献修复方案

1.2.1所有西夏文献的修复均采用局部修补法进行修补,不采取通卷托裱的方法。

1.2.2对于前人通卷托裱的、且背面托纸里面书写有文字的书册采取在原位揭开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保持了原状又可以使人看到托裱纸张里面的文字内容。

1.2.3针对西夏文献封面中带有文字的裱纸和书叶背面的写有文字的补纸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此方法既要达到揭示隐藏文字资料的目的,又不能改变文献的原貌。1.2.3.1将书皮纸板揭开,分别修补好后,按残片编号、装订成册。1.2.3.2将书皮纸板中的写有文字的纸张揭开扫描,然后将其复位。

1.2.4书皮用料不强求用料的统一。以册为单位,先对原有材料进行分析检测,确定材料的成分后再配制。封面所用的颜色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色。

1.2.5对于抄写的书册,应以保护文字为准则,书叶在左右折叠时避开文字,这样虽然书册的外观不够美观,但保护了文字。

1.3 西夏文献修复细则

1.3.1所有需修复的西夏文献均采用局部修补法进行修补,坚决摒弃传统通卷托裱的方法。1.3.2前人用有文字 的纸作为托纸托裱过的西夏文献,托纸在原位揭开,拍照之后归位。这样做既保持了原状,又可以向专家学者提供托裱纸张里面的文献内容。

1.3.3对封皮纸板中写有文字的裱糊纸,则采取了两种处理方法。第一是将部分的书册封皮纸板揭开,修补好后分别地编号,按残片装订成册。第二是将纸板中的有文字的纸张揭开扫描,然后将其复位。

1.3.4封面用料的选用以每种经书大多数书册的封面用料为准,不强求封面用料的统一。封面所用的颜色应最大限度地接近原色。

1.3.5对于部分从卷轴装改装为经折装的西夏文献,其书叶折叠不整齐。此次仍保持原样不动。.专家参与整个修复过程

和以前的修复工作相比,西夏文献的修复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专家参与了整个修复过程。这在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在西夏文献修复工作前,我们先将西夏文献逐叶、逐册扫描,然后请史金波先生按类整理。整理好几册,就修复几册。从修复方案的制定,到修复用纸的选择以及残片的处理方式,史先生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西夏文献修复工作实践证明,专家参与文献修复的这种形式非常值得发扬,这对于保证修复质量,帮助修复人员认识文物价值,理解文物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3.对用纸进行了分析

做好文献修复工作,首先要选好修复材料,这直接关系到文献修复工作的质量。以往我们选择修复材料,主要依靠眼看和手摸,靠感觉、靠修复人员个人的经验来选择。这些经验虽然非常重要,但远远是不够的,总有一定的局限。因为每个人对纸的认知程度都不一样,各人的经验往往直接影响到对纸张原材料种类 的判断。因此,还应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判断修复材料的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为此,我们特配备了显微镜和纸张纤维分析系统,对西夏文献用纸进行分析。

在修复工作开始以前,提取了西夏文献的纸样。取样一般取自脱落的纸张残渣或两张书叶重叠处的余边。前人已经整卷托裱的西夏文献,由于纸张纤维信息已被干扰,没有取样。据学者研究,西夏印书多为麻纸。1966年全苏苏联制浆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对俄藏西夏文献10个纸样进行检验,结论是西夏用纸的原料都是亚麻、大麻和碎棉布。1996年8月,古纸专家潘吉星先生对宁夏拜寺沟方塔西夏文献的18个纸样进行鉴定,认为所有纸样全是麻纸。

1997年6月,在西夏文献中发现了皮纸。造纸专家王菊华先生对1992年发现于宁夏贺兰县的7个西夏文献的纸样进行分析,发现西夏文献用纸原料除了麻、棉纤维以外,还有植物韧皮纤维。

此次西夏用纸分析的最大成果,是在西夏文献用纸中发现了竹纸。但以西夏地方物产来说,也只能生产麻纸和皮纸,不可能生产竹纸,因为在西夏地区没有竹类植物资源。所以,在西夏文献中出现的竹纸,只能来自当时的宋朝统治地区。西夏文献用纸中竹纸的发现,为研究西夏和宋朝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4.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修复档案

2003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修复组建立起用计算机管理的修复档案系统“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西夏文献的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都输入该系统之中。其中包括书目数据;文献外观描述;破损位置、破损原因;修复历史、修复方式的选择;修复责任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输入系统的所有数据,都可作为检索点进行检索,目前,在“古籍修复档案管理系统”中已经设有100多个检索点,可以查询西夏文献修复的所有过程和细节。其中,文献修复前外观、破损的特征和位置、破损程度等均制作有影像数据,可以从数据库调出查阅,绝大多数西夏文献都有了纸张纤维图片。为今后的修复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研究信息。

5.促进了西夏文献的研究

5.1竹纸的发现印证了研究人员关于部分西夏文献的印制地区为杭州的推测。

西夏文献传世数量有限,其中有关造纸的资料记载就更是凤毛麟角。据记载,西夏官方机构中有“纸工院”的设置,当为专业造纸部门。在西夏后期汉文写本《杂字》“器用物部”中,记载西夏当时的纸有“表纸、大纸、小纸、三抄、连抄、小抄、银碗、纸马、折

四、折

五、匙箸、金纸、银纸、蜡纸、京纸”等十几种,但没有关于竹纸的记载。西夏辞书《文海》在解释纸时说:“此者白净麻布树皮等造纸也。”也没有说到使用竹类纤维造纸。这些都说明,西夏统治地区由于没有竹类植物资源,是不可能制造出竹纸来的。有学者对馆藏西夏文献的版本情况进行过研究,推测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宋时的杭州地区印制的。此次在西夏文献中发现竹纸,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部分西夏文文献印制于宋代统治地区的历史事实。

5.2发现一批新文献。

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在部分西夏文献的封皮(书皮)里,有不少纸片上都有字。将裱糊在一起的封衣纸板揭开以后,发现一批书写或刻印的西夏文字和汉文文字。这部分汉文文献残片121张,其中有佛教文献《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序》、道教经典《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等。这些汉文文献均为明代刊写,这为确认部分西夏文献的刊刻年代提供了佐证,但这些汉文文献是当时修补西夏文献时被粘贴在封皮纸板内部,还是在印制这批西夏文献时作为封皮纸板使用的,还有待于继续对馆藏西夏文献做进一步研究才能做出相应的结论。

此外,这批文献中还有一些佛教活动中应用的仪式文书,多是藏外佛教文献,对研究明代西北地区的民间佛教具有重要意义。

6.结语 西夏文献修复工作从调研、论证到修复完毕,历时近一年。经过努力,馆藏120余册西夏文献已经全部修复完毕。通过这次修复工作,使我们对传统修复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多年来,古籍修复人员依靠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修复了无数的古籍,使破损的古籍获得新生。而这些技术和经验依靠历代修复人员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使传统古籍修复工作充满了浓重的经验色彩。现在,在图书保护科学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古籍修复技术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当代图书保护理念和科技成果,发展壮大。

2006-12-23

第二篇:文献传递协议书 - 中国国家图书馆

协议书

甲方: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

乙方:

为进一步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双方同意协作开展文献传递业务。为此,双方本着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通过审核乙方资质,确定与乙方协作开展文献传递业务。

2、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利用规则,确定非返还型文献的传递方式、收费标准。

3、派遣专职人员协同乙方工作人员办理合作业务,在规定的时限内处理并完成乙方申请。

4、甲方在收到款项后将发票交由乙方。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遵守国家图书馆的相关规定,指定专职人员负责联系文献传递业务。

2、按要求申请文献传递,将申请通过文献传递系统或E-mail、传真发至文献提供中心。

3、乙方通过甲方获得的文献,只能用于个人学习、教学或科研工作,乙方不得利用文献进行任何违反我国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有违约,后果自负。

4、按规定交纳文献传递预付款,定期与甲方结算所有账目。

三、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四、本协议一式贰份,自双方签约之日起生效。

甲方: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乙方:

代表(签章)代表(签章)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为加强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室)、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特制定本规则。

一、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信息部门之间,在书刊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互相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方式。

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本地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无法解决的文献信息需求。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对单位用户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个人用户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不受理馆际互借服务。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

1、中央与国家机关。

2、各省(区)、市、区(县)公共图书馆。

3、在京各大专院校及省级大专院校图书馆。

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系统及省市级科研单位图书馆(区县以下科研单位由当地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办)。

5、国家事业、企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或信息部门。

6、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兵种、武警部队图书馆。

7、馆际互借不对个人用户。

四、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办法

1、凡自愿与我馆建立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个人可直接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的请求),需来人、来函或通过网上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提出申请,填写《馆际借书登记卡》或网上的《馆际互借申请单》,经文献提供中心核准后,签定文献提供协议。申请单位名称或联系人变动时,须及时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申明。

2、凡与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签订版权协议,发生侵权行为,由借书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五、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办法

1、凡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需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交纳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预付款。

2、凡国内单位需要馆际互借服务,需填写“国家图书馆馆际借书单”,每份借书单价格(包括邮递、包装费)为中外文/10元。

3、凡用户需要国际互借,需填写“国家图书馆国际借书单”按国际图联规定的收费标准(用于支付邮寄、包装费)执行。

4、凡用户需要文献传递服务,可直接把所需复制文献的来源通过E—mail、传真、信函发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需履行馆际互借手续。文献传递费用按我馆现行收费标准执行。

5、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受理外地无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用户、个人用户馆际互借的请求,需要者须向当地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申请,并委托办理。

6、外借图书需按时归还,如有遗失、污损和丢失,经确认后,由借书单位按照国家图书馆有关规定赔偿。未按时归还图书、未交纳赔偿金以前,将停止办理借书手续;情节严重者将终止馆际互借协议。

六、外借图书的范围

1、外借图书范围:中文基藏库图书、近三年以前外文图书。古籍、稿本、工具书、原版期刊、报纸、舆图、光盘及丛书不外借(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除善本等文献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品种、数量不限。

七、借书期限

1、外借图书的期限为一个月(往返邮程时间除外)。如需要续借,到期前须通知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并说明理由。在该书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一次,期限半个月。

2、如遇特殊情况,外借图书不论到期与否,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有权随时索回。

3、逾期归还图书,每册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0.5元/天。

八、投寄函件、邮包的要求:

1、寄往馆际互借的函件,请注明“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馆际互借”的字样。

2、为避免在邮寄过程中遗失或损坏图书,归还图书的邮包须挂号邮寄,并妥为包扎。归还图书受到损坏或遗失,由寄还图书的单位负责赔偿。

九、国际互借规则

国家图书馆

二○○四年五月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系统操作方法

各图书馆馆际互借负责人:

国家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已进行计算机管理,目前系统已正式启用。凡同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提供一个卡号和密码,各单位需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自行发送借书申请。具体步骤如下:

一、发送借书申请

1.登录国家图书馆的网站http:///→点击馆藏资源;

2.输入卡号、密码→点击ID登录;

3.检索(在检索框中输入检索词)→点击确定;(注意“中文基藏书库”和“外文图书子库”的外借图书通过系统发出申请。我馆其余书刊文献均不外借,只能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得。

4.点击馆藏地“中文基藏库”或“外文图书子库”→点击左下方的“请求”(即申请外借图书)或“复制”(即申请复印文献);

5.点击“确定”后,借书申请发送完毕。

二、修改密码

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先为每个单位的卡号设置一个密码,然后,请各单位及时修改便于记忆的密码后再开始使用,修改密码的方法如下:

1.输入卡号、密码→点击ID登录;

2.点击用户信息→点击修改口令,按系统要求修改密码即可。

同时可查看本单位的外借记录。

三、还书程序

凡与本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用户,从网上发送申请借到书后,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还书处理(借阅期为一个月,不包括邮寄时间),逾期归还每册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0.5元/天。

四、边远地区(无法连接互联网的用户)馆际互借的方法

1、填写一式三联的借书单,详细开列书名、著者,要求字迹清晰,外文图书须填写原文种全名。经联系人签名,并在第一联上加盖公章后方为有效。

2、每份借书单只能填写一种图书(中文图书或外文图书)。

3、外借图书时只将第一、二联寄回我馆,第三联由申请借书单位自己保留存档。

4、借书单位收到所借图书后,须立即在随图书寄去的第二联借书单上填写收到日期,加盖公章,用挂号寄回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待借书单位还回图书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再将此联退回借书单位作为还书凭证。

5、如果所借图书不能满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在借书单第二联上注明原因退还原申请单位,并免费补发馆际借书单一份。

国家图书馆

2004-5-28

第四篇: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国家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规则

为加强全国各系统图书馆(室)、文献信息机构之间的协作,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采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方式,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特制定本规则。

一、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它文献信息部门之间,在书刊资料所有权不变的情况 下,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互相利用文献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方式。

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为了满足用户在本地图书馆、文献信息机构无法解决的文献信息需求。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对单位用户提供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对个人用户仅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不受理馆际互借服务。

三、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服务对象:

1、中央与国家机关。

2、各省(区)、市、区(县)公共图书馆。

3、在京各大专院校及省级大专院校图书馆。

4、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系统及省市级科研单位图书馆(区县以下科研单位由当地区县公共图书馆代办)。

5、国家事业、企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或信息部门。

6、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军区、各兵种、武警部队图书馆。

7、馆际互借不对个人用户。

四、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办法

1、凡自愿与我馆建立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个人可直接提出文献传递服务的请求),需来人、来函或通过网上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提出申请,经文献提供中心核准后,签定文献提供协议。申请单位名称或联系人变动时,须及时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申明。

2、凡与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签订版权协议,发生侵权行为,由借书单位或个人自行负责。

五、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具体办法

1、凡与国家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需向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交纳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预付款。

2、凡同我馆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将提供一个卡号和密码,各单位需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自行发送借书申请,借书价格:本市6元/本、外阜20元/本(包括邮寄费)。

3、凡用户需要国际互借,需填写“国家图书馆国际借书单”按国际图联规定的收费标准(用于支付邮寄、包装费)执行。

4、凡用户需要文献传递服务,可直接把所需复制文献的来源通过E—mail、传真、信函发至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需履行馆际互借手续。文献传递费用按我馆现行收费标准执行。

5、我馆文献提供中心不受理外地无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用户、个人用户馆际互借的请求,需要者须向当地与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建立馆际互借关系的单位申请,并委托办理。

6、外借图书需按时归还,如有遗失、污损和丢失,经确认后,由借书单位按照国家图书馆有关规定赔偿。未按时归还图书、未交纳赔偿金以前,将停止办理借书手续;情节严重者将终止馆际互借协议。

六、外借图书的范围

1、外借图书范围:中文基藏库图书、近三年以前外文图书。古籍、稿本、工具书、原版期刊、报纸、舆图、光盘及丛书不外借(可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除善本等文献外,文献传递服务的品种、数量不限。

七、借书期限

1、外借图书的期限为一个月。如需要续借,到期前须通知我馆文献提供中心并说明理由。在该书无人预约的情况下,可续借一次,期限半个月。

2、如遇特殊情况,外借图书不论到期与否,我馆文献提供中心有权随时索回。

3、逾期归还图书,每册图书须交纳逾期使用费5元/天。

八、投寄函件、邮包的要求:

1、寄往馆际互借的函件,请注明“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馆际互借”的字样。

2、为避免在邮寄过程中遗失或损坏图书,归还图书的邮包须挂号邮寄,并妥为包扎。归还图书受到损坏或遗失,由寄还图书的单位负责赔偿。

国家图书馆

2008-6-28

第五篇: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08级城市规划建筑与文化专题讲座论文

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姓名 杨鹏 班级 0809072 学号 080907237 专业 城市规划

百年记忆——中国国家图书馆

摘要:中国的建筑史,就是中华民族建筑风格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中国国家图书馆除了具有它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中国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在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上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长达百年的岁月时空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包含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转变。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文化 历史

1.京师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一年后回到北京,慈禧大受刺激,她被迫开始推行新政改革。大清国从血泊和耻辱中逐渐明白政治变革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所在。到了1909年春天,宪政已经成为社会历史上最热门的谈资。民间报刊入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此时无论是朝廷,一般大臣还是知识分子对图书馆这一名词和它所代表的一整套现代理念已经不再陌生。1909年9月,朝廷批准军机大臣、学部尚书、洋务派首领张之洞的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建立公共性的现代化图书馆,才能既保了国粹、又进了新学,从而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

1912年8月27日,京师图书馆在广化寺开馆

京师图书馆成立后,缪荃荪首任监督。江翰、夏曾佑、梁启超等先后任馆长。鲁迅等知名学者为它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从1909年国立图书馆诞生的时候,那时国家是积贫积弱,建馆的时候连馆所都没有,很长一段时间四处漂泊,没有经费。梁启超担任馆长的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还是梁启超用他的人寿保险做抵押,在银行贷来钱给员工发工资。这是旧中国在国家很贫困的情况下,图书馆的发展也是非常受限的。尽管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府国库空虚,无力维持图书馆的经费,但京师图书馆古籍馆藏丰富,同时因接受全国缴送而具有国家馆地位,所以它的成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进步。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直到清帝逊位之日,京师图书馆始终没有正式接待过读者。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1916年京师图书馆按规定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标志着它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1917年馆移方家胡同原国子监南学旧址。

京师图书馆的建立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结点。相对于日本,法国,英国,中国图书馆的建立晚了半个世纪之久。它的建立背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近半个世纪被压迫的耻辱,它的建立标志着国人的觉醒和传承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决心;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向现代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2.国立北平图书馆

1928年7月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舍迁至中南海居仁堂,隶属大学院。为解决经费问题,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谈判并签定协议,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基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于1929年8月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图书馆占地面积七十六亩,建筑外观是华丽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先后参与筹划开馆和主持馆务的主要有徐坊、江翰、夏曾佑、鲁迅、梁启超、陈垣、马叙伦、蔡元培、袁同礼和李四光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是免费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市民无需交纳任何费用,只需每次在图书馆入口处领取具有借书证性质的门牌就可以在图书馆中任意借书阅览,但并不提供外借。另外,图书馆对进馆读者的衣着有

着严格的要求,读者必须着中式长衫或者西式衬衫西裤并衣着整洁方可入内,否则就要被挡在图书馆的大门之外,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1931年6月25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纪念摄影

国立图书馆中海居仁堂为一馆,北海庆霄楼为二馆。这一时期,由于经费有了保障,馆藏丰富,关心图书馆建设的各界知名人士众多,又聘用了大批高水平的馆员,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并于1931年在文津街建成了新馆舍。这一切,使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出现了飞跃。

抗日战争期间,国立北平图书馆部分馆藏和馆员南迁,并陆续在上海、香港、昆明、重庆等地建立了办事处。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平图书馆驻各地办事处及藏书,除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善本书和自南京运台北的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在此时期内,国立北平图书馆多次遇到严重的经济困难。直到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国立北平图书馆才重获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6日国立北平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图书馆。1951年6月12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冯仲云、丁西林、刘季平、任继愈先后任馆长。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津街馆舍虽几经扩建,仍不敷使用。

从毛泽东主席的第1号借书证,到周恩来总理新馆建设的批复体现了党和国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重视,预示着中国图书馆事业在21世纪将有辉煌的发展,国家图书馆也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每一次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1951年9月5日文津街馆主楼

3.国家图书馆

3.1国家图书馆一期

1975年3月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提议并批准兴建北京图书馆新馆,馆址设在北京西郊白石桥,1987年落成,邓小平同志为北京图书馆题写馆名。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

总馆占地7.24公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国家图书馆的主楼为双塔形高楼,通体以蓝色为基调,取其用水慎火之意。主楼采用双重檐形式,孔雀蓝琉璃

瓦大屋顶,淡乳灰色的瓷砖外墙,花岗岩基座的石阶,再配以汉白玉栏杆,地上书库19层,地下书库3层,书库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藏书能力2000万册。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两个面积甚大的天井,天井内为花园,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群楼地上5层地下1层,分布着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单元,设有个各具特色的阅览室46个。3.2 国家图书馆二期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和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于2003~2007年间建设。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位于国家图书馆北侧,原预留用地。“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总建筑面积79899平方米,工程分为地下三层和地上五层,内部没有阅览室,全部是开放式阅读空间,读者座位2700余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6000-8000人次。扩建完成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数字资源基地和中国最先进的网络服务基地。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

国家图书馆在各项工作中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加快自身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型,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枢纽和信息基地。数字图书馆是当今世界各国视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各国竞相投入的一个热点。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进展情况表明,国家图书馆作为一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此,国家图书馆从1995年起开始跟踪研发数字图书馆,1998年向文化部提出申请,要求在国家立项实

施“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同时着手进行数字资源建设,已建成相当规模的数字资源量,其中部分已经为社会提供服务。2002年起,国家图书馆还承担了二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工程进展顺利,很好地发挥了国家图书馆建设先进文化、传播知识的职能。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一切文明成果将跨越时空,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国家图书馆将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

4.结束语

国家图书馆先后经历了京师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三个时期。每一个时期国家图书馆都承载着中国文化发展过程,记载着中国历史的进程。不同时代的不同的建筑文化都一一记载在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上。

国家图书馆作为一种能亲眼目睹、长期保存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历史的延续和民族的特征,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中国文化的变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在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上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在长达百年的岁月时空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包含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J].华中建筑,1996(6)[2]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高介华.关于建筑文化学的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下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修复概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大学大数据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班招生通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促使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各行各业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中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藏医药古籍文献整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摘要】藏医药的热潮,使从藏医药古籍文献中挖掘开发具有显著疗效的各类药物成为医药人员的重要工作。我国对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保护、整理、研究,以期充分发......

    中国留学概况

    绿色:留学代表人物红色: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一、留学时代分期: 以时间为主线, 结合重大社会事件、留学人员身份、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 将出国留学生分为十代。其中, 清政府派出的......

    中国银行业概况

    中国银行业概况 关闭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测试成绩:93.33分。 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银监会的监管新理念不包括: × A......

    中国水环境概况

    中国水环境概况 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

    中国铁路概况

    所谓中国高铁技术主要来自国家多家公司!以德国ICE 技术为核心的中国CRH(和谐号)和以日本新干线技术为核心的CRH2。 中国的高铁技术确实是引进的。可喜的是,在改进技术早已经成......

    八条进藏公路简要概况及沿途信息

    八条进藏公路简要概况及沿途信息 进入主题管理 从西向东顺时针依次是:新藏线、青藏线、唐蕃古道、川藏北线、川藏南线、滇藏线、丙察公路、中尼友谊公路。兄弟们选择好线路,......

    中国文字博物馆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河南省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是安阳市继殷墟申报成功后的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