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滨院党〔2009〕78号
各党总支(直属支部),各系(院、部)、部门:
《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学校党委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单位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做好贯彻落实。
中共滨州学院委员会 滨 州 学 院
2009年8月15日
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落实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滨院政[2008]455号)的有关具体要求,本着“全面建团队、层层抓重点”的原则,聚集优势力量,带动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将学科和科研优势落实在教学工作中,规范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学团队作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织,其目的在于落实“质量工程”,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第二章
申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基本条件
第三条
团队及组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应是在多年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梯队结构教师队伍的有机组合体。以精品课程、系列课程、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项目的建设工作为载体,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原则上至少有1位教授或2名以上副教授,团队规模一般应不少于5人,团队成员应为在岗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3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且同一人最多参加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第四条
带头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原则上应为本学科(专业)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力,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坚持在本校教学一线为本(专)科学生授课。能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领导和带头作用。带头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6周岁,教学效果优秀,承担过校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第五条
教学工作。具有明确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设目标,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本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践(实验)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受益面广。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好,近三年无教学事故发生。
第六条
教学研究。重视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建设的趋势和经验,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并取得显著成效。团队成员应承担过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或者主持过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或者获得过校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励,或者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取得过省级三等及以上奖励。
第七条
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开设课程选用国家、省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或我校立项建设教材。
第三章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申报与立项
第八条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应在系级教学团队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
第九条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申报采取团队申请和系(院、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系(院、部)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申请团队进行评议,提出推荐意见报教务处。
第十条
申报团队需填写《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表》,并将团队成员的教学研究与科研成果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支撑材料报教务处。
第十一条
学校以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为基础,根据团队性质吸收相关专业校外专家,组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专家组,教务处负责申报工作的组织、材料整理与核实等工作。
第十二条
评审专家组依据评审要求和参评团队所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送学校研究,公示三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公布。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三条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立项后,学校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实行项目管理,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建设期满,经学校验收合格者,学校党委、行政联合授予“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分别在教务处和人事处备案。
第十四条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期满时应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1.全面完成学校和系(院、部)要求的各项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与改革任务等;团队所授课程全部达到《滨州学院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良好以上,且至少有1门主要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2.主持1项新的省(部)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
3.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人均1.5篇以上,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教学研究论文人均0.5篇以上。
4.团队人员作为首位在校级及以上各类教学评奖中至少获得5项奖励,且至少有以下一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或优秀教材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级“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
第十五条
实行团队带头人责任制。团队带头人是整个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的责任人,对整个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负总责。团队带头人填写《滨州学院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与学校签订专项协议,保证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学团队建设由所在系(院、部)负责监督、管理,教务处负责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
第十六条
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每年都要对建设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材料报教务处、人事处。团队应在建设一年半后向学校提交中期报告,学校对其进行中期检查;建设期满,团队需提交总结报告,学校将对团队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估。
第十七条
凡在建设期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撤销其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资格或责令其限期整顿:
1.管理期内出现教学事故或教学管理事故者;
2.团队管理混乱,成员协作困难,教学任务落实不力者; 3.对确定的建设目标落实不力,影响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者; 4.中期检查不合格者;
5.两年内未获教学改革立项或未发表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论文者; 6.将建设经费挪作他用者。
第十八条
三年建设期满,经学校评估达不到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要求的,给予一年的延展期。延展期届满仍然不合格的,将在全校范围内予以通报,团队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各级教学有关建设项目。
第十九条
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建成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期满后,学校仍将定期检查评估,水平下降严重的,撤销其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第二十条
经费及管理。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单位一经立项建设,学校给予2万元的建设经费,建设经费分期拨付,教务处负责对经费使用进行管理,团队所在单位负责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在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中,择优推荐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中,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已经确定为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不再申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二篇:校级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
校级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
(经2008年5月22日行政会讨论通过)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倡导教师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校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特制定本评选管理办法。
一、评选条件和对象
学校在职在职的所有教师均可参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虚心好学,积极进取,师德高尚,关心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教学竞赛,教学效果好,得到师生的好评。
二、评选名额
每年评选30名校级骨干教师。
三、评选程序
1、教师申请,填写校级骨干教师申报表。
2、根据教师申报情况,学年末学校组织评审组评审量化,确定初评人选。
3、公示。
四、评选量化细则
1、所有获奖必须是本学学校认可的项目。
2、按量化分数从高到低录取,不足40人申请参评,按申请人数80%的比例确定评选名额。
3、此评选不看学历、不看职称、不看其他学年的成绩、不限年龄,注重教师的实际能力,注重教师本的教育教学过程。
4、校级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每学年末评选一次,第二学年起生效;第二学年末重新评选新一学年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历年可以重复参评。
5、注重过程,实行得分制,具体量化记分办法如下:
五、校级骨干教师享受以下待遇:
1、每年“教师节”学校予以表。
2、优先安排市内外学习培训。3、享受骨干教师津贴300元/年,4、获得参加推荐区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
六、评审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校长
成员:办公室主任、、总务处主任德育处主任、教务处正副主任。具体考核由教务处组织。
二〇〇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三篇: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河南工业大学实验室管理处
河南工业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为加强我校校级实验中心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开放共享,提高实验室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益,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决定开展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设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并制定管理办法如下:
一、建设目标
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在校内分期分批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建设高水平、基于网络平台的,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开放共享、各具特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的“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通过“示范中心”建设,推进我校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与整合,推进优质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实验室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实验室效益,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河南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基础上,力争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建设内容
以建设点立项建设的方式,依据建设、评估验收标准进行建设,通过建设,在同类高校、同类学科中争创一流,形成特色,并在以下几方面达到要求:
(一)在观念上,具有先进的、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实验室建设导向,形成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中,落实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二)在机制上,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整合的实验室良性运行机制。依据学校和学科特点,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理顺教学实验中心管理体制,加强统筹管理,形成服务多学科、多课程的实验室运行机制,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
(三)在教学上,构建结构优化、各具特色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且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各类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验课程符合学科特点并具有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实验教学手段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广泛。
(四)在管理上,形成人性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按照“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服务为先,效率为重”的原则,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政策、人事、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与创新实验考核方法,大力推进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实验。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五)在环境设施上,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环境。仪器设备配置具有先进性,数量配备合理,组合优化,使用效益高,满足各类型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安全等符合国家规范。实验室具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运行维护保障措施得力。
(六)在实验队伍上,拥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与管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学与管理队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规划,健全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推行理论课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学,形成学科带头人或高水平教师积极投身实验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遴选办法
(一)遴选原则
1.“示范中心”建设点的遴选要有利于推进实验教学资源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有利于调动实验室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要注重受益面、影响面。
2.坚持标准,公平竞争。根据申报的实验教学中心的整体建设水平、开放共享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依据标准,择优遴选。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
遴选作为“示范中心”建设点的实验室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实验教学任务;
2、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重组,具有实验室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和工作基础;
3、有新型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工作有一定特色,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基础较好;
4、有满足实验教学要求、符合国家规范的教学实验设施、环境。
5、有人员齐备、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
四、“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管理
1、“示范中心”建设点采取一次性申报立项、分资助、分批验收挂牌的方法建设。
2、“示范中心”建设点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负责“示范中心”建设点的设立、督促、检查验收,学院负责“示范中心”建设点的项目建设、具体管理和自查自评。
3、根据“立项论证、目标管理、跟踪建设、严格验收、注重效益”的项目管理原则,“示范中心”建设点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申请立项阶段。学院对照 “示范中心” 建设标准确定拟申报立项建设的实验教学中心,递交“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立项申请报告。学校组织校教学实验室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专家进行评审,确定立项后发文公布。
第二阶段:实施建设阶段。批准设立为“示范中心”建设点的实验教学中心实施项目建设,学院加强建设、管理,进行自查自评。学校不定期抽查,视情况组织中期检查或现场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验收挂牌阶段。立项单位在项目建设完成后提交项目完成总结报告、学院自评报告和项目完成验收申请。学校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项目总体验收,对达到建设标准的实验教学中心,授予“示范中心”称号,正式公布并挂牌。
五、建设经费
根据遴选出的“示范中心”建设点的类别与规模,学校每年选取部分建设点,投入适当经费资助建设。建设经费专款专用。
第四篇: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和意义
(一)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业(课程)教学队伍。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构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团结协作的优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利用专业教学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社会声誉。
二、遴选条件
(一)团队及组成。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具体情况,以系(教研室)、研究所、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或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教学团队成员职称和年龄结构要求:以单一课程建设为任务的教学团队教授不少于1名,或副教授不少于3名;教学团队具有较好的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团队主
2目,并有相应的教学成果。
(三)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人员,特别要重视团队内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建设期内,须有2名以上团队成员实现学历(职称)提升计划。
(四)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该团队所在专业或课程发挥核心作用,为本科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给予有力支撑。建设期内,团队须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含2篇教学改革论文),并建设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
(五)探索建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我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五、经费支持
(一)经费配备标准:专业教学团队资助经费10万元。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建设经费从学校教学专项经费中列支,按进行拨付,预留经费总额的30%作为终期奖励,经终期考核合格,终期奖励将全额拨付;终期考核不合格,将取消终期奖励及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
(二)经费使用依据学校批准的经费资助额度团队列出经费预算开支,报所在院(系、部)进行论证、审核,并由所在院(系、部)负责人签字、盖章,上报教务处备案。
(三)建设经费的管理由团队负责人负责,经费使用按照《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六、管理及验收
(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按项目实施,实行项目管理,其项目建设由所在教学单位负责具体管理,学校依项目建设周期负责检查和验收。
(二)院(系、部)应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人,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三)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实行负责人责任制。团队负责人立项之后须提交《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施计划书》,并由所在院(系、部)进行论证、审核,院(系、部)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报教务处。
(四)各院(系、部)应定期组织自评和督促检查,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学校不定期组织检查,对未能按计划建设的项目,学校提出整改意见;对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项目,学校将取消经费支持及该专业(课程)所在系下一轮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同时追究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的责任。
(五)建设期满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须提交《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总结报告》,由学校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进行结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整改,直至追回建设经费。
(六)优先推荐校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申报国家级、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立项。
七、附则
(一)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以往有关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各院(系、部)制订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五篇:惠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
惠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实施管理办法
[日期:2010-10-29] 阅读:1047 次
惠院教发[2009]97号
第一条 为提高我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粤教高〔2009〕76号)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目的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条 建设目标
至2012年,在全院建设7-10个教学效果优秀、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突出、团队结构稳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突出的创新精神、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有一批团队成为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
第四条 评审范围
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中心等为建设单位,整合资源,以课程、系列课程、专业为建设平台,在长期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行政组织,实行跨学科组合。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可按校级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群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交叉系列课程等类别组建申报。
第五条 评审条件
1、团队组成。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组成成员年龄、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且团队成员均承担本团队的一线教学任务。
2、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应为坚持在本校本、专科教学第一线的在编在岗教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教师只能担任一个校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团队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团队近四年来至少获得以下项目中的两项。
①校级及校级以上特色专业建设;
②校级及校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③校级及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④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⑤校级及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⑥二人次以上获校级及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或教学优秀奖;
⑦培养的学生在学科竞赛及其他省部级以上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⑧其他能反映团队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的奖励奖项。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重点教材的编写任务,或团队近四年来编写一定数量的教材,且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6、团队组成成员不少于5人。
第六条 申报程序
1、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每年评审一次。
2、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以系部为单位组织推荐,申请者须填写《惠州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请表》(一式三份),并提交实证材料一套。
3、各系部将申报材料汇总后,经系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连同《惠州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申报汇总表》及申报材料一并送交教务处。
4、申报材料必须真实,应既能充分反映教学团队的总体情况,又脉络清晰、简洁精炼。
第七条 评审程序
1、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由系部先行建设,择优推荐。学院组织评审通过后授予“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优秀教学团队实行目标考核、滚动淘汰机制。
2、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申报团队进行评审。评审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主要考察团队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教学成果以及团队合作和对专业建设的贡献等情况,并强调标志性成果。专家评审结果经公示后,学院发文公布。
3、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有效期四年。学院设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经费,以支持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进一步建设。经费资助额度为每个团队1万元,用于支持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等工作。
第八条 管理措施
1、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通过后,由团队带头人填写《惠州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实施计划书》,制定本团队进一步建设的具体方案,并根据其建设需要,在规定额度内申报团队建设资助经费,经所在系部审核后报学院教务处。各团队经费资助额度在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定后拨发。
2、经费使用由团队带头人负责,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和《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粤教财〔2009〕130号)及学校财务管理规定执行。团队带头人每年应按要求提交《惠州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进展报告》,教务处组织专家定期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继续资助,考核不合格者限期整改。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撤消其称号,停止经费资助。
3、各系部应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系部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系部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并落实相关责任人,以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4、省级及国家级教学团队的申报推荐从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中产生。获省级或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将给予经费配套,并对推荐单位给予奖励。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学院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