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儒释道论文
儒释道小论文
儒释道是儒、佛、道三家的思想集萃。这是一个广阔的名词,广阔到集纳了我们千年古国思想文化的交融与发展的精粹。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深意和创建它们的经典人物的生平事迹,也远远不能由我们学习的几节课时间来阐述。
似乎儒学是胜出者,毕竟我们对儒学的熟悉程度也远远超出了其余两派。而自孔子创立推广以来,儒学在中国几乎就没有失去过思想主流的地位,无论是牙牙学语的幼童还是在田地里耕作的老农,谁都能淡然的吐出几句孔子的名篇。课堂上,老师对孔子的生平做了详尽的讲评,他身世的传奇,他官场的失意,他一生的跌宕起伏„„而关于孔子最后退隐的选择,老师让我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背井离乡也好,退隐官场也罢,我想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自己的选择也是做了足够的思考,作为后人的我们并没有太多资格去评头论足,伟人的每一步影响都是深远的,结果也是无法预料的,谁也没法为他提供最好的路线。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也侧面说明孔子的一生都只是为追奉真理,只要他的思想得以传播,对于离乡,对于官场,我想他多半也是淡然了。
又有人说,孔子由于时代背景与封建思想的约束,儒学的道理已经无法与当今时代趋步了,很多道理也只能听一听,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价值了。可是,一个人穷尽其一生思考出的道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守着这方水土延绵传承了千年,怎能说失去了时代的价值了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道理至今依旧在我们的课本上,熏陶着我们这一代一代。历经千年而不灭的就是真理,而真理本身就有着无法估量的而价值。
其实对于孔子,也许他一生未尽如愿,没有用自己的思想培养好自己国家的子民,甚至暮年还被迫离开故土,远赴他乡。但这些也促使他的思想得以传播的更远。无论如何,这样的一种思想文化被我们这个有着亿万人民的民族吸收融入了骨髓和灵魂,并继承传播了千年,我想,这就是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功了吧。
第二篇:儒释道文化一瞥
儒释道文化一瞥
我读国学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这门课程,使我对中华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尤其对老师讲的儒释道的文化很感兴趣。现在想来,儒释道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但同时它又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仅产生了大量的本土学派和文化,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使然,毕竟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 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德家。司马谈引用《系辞》“ 天下同归而殊途, 一致而百虑” 的说法, 认为这六家的学说都是为安邦治国, 他
们各有所见, 也各有所偏。而由于当时社会上崇尚黄老之学, 司马谈也标榜以道家学说统摄各家。他认为, 道家“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 所以能“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总之, 道家是“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然而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 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但接着他又说, 十家中“ 可观者九家而已” 即除去小说家, 而各家则都是“ 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他同样也引用了上述《系辞》的话, 不仅认为各家学说都有其所长和所短, 而且还强调说“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 相灭亦相生也” , “ 相反而皆相成也”。由于当时社会已以儒学为上, 所以班固也竭力推崇儒家, 认为儒学“ 于道最为高。”(《汉书》卷三十, 《艺文志》)
这二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一位论六家, 以道
家为统;一位明九家, 以儒家为高。他们观点的不同, 如前所说, 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学术风尚和他们个人不同的学术师承背景。而他们之所以分别提出道家和儒家为诸子百家的统摄者, 如果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分析, 正是反映了在诸子百家众多的学派中, 儒、道二家思想是最为丰富的。不仅如此, 儒、道二家还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内在机制, 所以逐渐成了诸子百家众多学派的代表者。
事实上, 自战国中期以后, 学术界就呈现一种纷纭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是各学派内部的大分化, 另一方面,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股各学派之间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说起道家,我们都知道其创始人是老子,包括后来的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也都以老子为其始祖,而将其神化后的人物即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人物——太上老君。道家的思想体系以“道”为核心,道家学说的其他部分都是围绕着“道”而逐层展开的。“道”为所有的道家学者所推崇,“合于道”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追求一种天、地、人的和谐,万物共生的一种状态。
道家思想的主题便是“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因物性。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避世,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是很不全面,也不准确的。应当一提的是,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有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也是有不同的,有的追求一种个人的自我陶醉,不问世事的精神境界;而有的是“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认为任何事物都应顺其自然,不应参入外界意志去制约它。因为天道“自然”,所以人道就要“无为”。
老子“南面之术”的核心还是“无为而治”,认为帝王治理天下不要什么都去做,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治理。不要以为自己是帝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殊不知“物极必反”,如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而他后来实行的种种暴政,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落得个“二世而亡”的悲惨下场。
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自孔子以来,儒家思想学说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比如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都是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大儒。
儒家思想算是影响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最深的,特别是从朱熹的《四书集注》出版之后,成为所有读书应试的的读书人都必须学习的经典。儒家强调君子应当刚健有为,不断去奋进,当然这也是后来的士人们追求功名的一个原因。即在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当然这一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的覆灭。
可能大家都知道最能概括儒家思想的一句话就是:“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的前面部分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都应该这样去做来加强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再往上就是“治国、平天下”,这也说明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当自身的格局、修养、学识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当然,这一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而释家即为佛家,佛教是在两汉之际,具体来说应该是在东汉末年由印度传来的外来文化。当其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少,把它看成与当时人们所熟悉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相类似的学说,后来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及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有中国文化的佛教。其中把印度佛教变为中国文化最杰出的一个人便是六祖慧能。相信大家都对他的一首偈诵印象深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也许也就是佛家的要旨之所在吧。
其实,儒释道的文化是合一的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用不着有过多的局限,而应该以一种融合的心态来看待,正如: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
在此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学不仅能在国内发扬光大,也能走出国门,扬名于四海!
第三篇:儒释道的含义
儒释道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第四篇: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境界,这就是茶道。
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是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尝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在《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五篇: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历史悠久。
一. 儒释道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在中国这块本土之上产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来的文化,后经不断与中土文化融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质,古人多有论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
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国人的内在的和本质的“根性”的那种存在性。换句话说,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亚圣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道家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质。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道家所谓“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并不单指大自然,即“牛马四足”、“无为为之”之谓也。道家所谓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现实善恶、美丑、是非的那种“本然”的“圣德”。清静、无为、素朴、玄同是这“圣德”的表现形式。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于物;知足知止。
道家论为君之道: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
道家论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佛教一言以蔽之:“空”。所谓“空”是指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谓也。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家深刻明见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净,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欢喜。佛教之本怀乃在于“离苦得乐”。佛家所要明见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蕴藏在人性中那光辉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质属性。佛家通过“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们达到圆融不二的境界,从而觉悟成佛。
总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终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获得符合人性的对待生活方式,以突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