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2017年中医药第二产业发展报告
***市2017年中医药第二产业发展报告
***市人民政府: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从种植、加工、市场流通、规划等诸多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中医药产业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项目来抓。目前,我市中医药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市科工局于2016年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主任**、科技股股长**、产业股长**成员的“科工局中医药产业发展议事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股,办以室主任由科技股股长***兼任,负责处理各股室的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制定措施,开展中医药产业工作
根据***市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的有关精神,我局多次组织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通过政策助力,科研支撑,拓展产业链等多种措施,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竞争能力、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我市中医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加快新型中药饮片研发与产业化,中医药工业智能化高度发展。通过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扶持和监管,不断规范产业标准,提升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活力,加强与相关科技部门合作,引进人才,加强技术投入,加强科研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使用现代化工艺,洐生更多相关产品和制剂,将我市道地药材附子产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立***市优势中药材品牌,打造“***附子”、“**石斛”、“**栀子”、“**百合”等标志产品,创立***中药材的品牌效应。
二、中医药工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加快中药产业化项目建设
我市按照优质道地药材、传统大宗药材和贵重药材品种向生态产业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集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动了***、***药业、***药业、***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指导百合花基地申报了省科技厅“药食用百合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立项,并获立项资金100万元;市本级项目对石斛、附子也都有不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在科技方面提供了项目支撑。目前,以上项目均已建成并投产,促进了我市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
(二)带动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为加快推进附子等中药材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我市以中国药业集团附子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向省经信委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109万元,实施中药健康产业科技行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将附子、石斛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道地药材培育为名方大药,提高中药种植、加工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
(三)促进中药产业化创新发展
一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形成年产4000吨附子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二是从***建立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基地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南兆生物科技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在我市大力推动下,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石斛、金丝皇菊、何首乌、西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余亩,开发石斛产品7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是积极组织四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绵阳市“农信杯”创业大赛,该企业着力打造战旗石斛养生产业园,并进行了道路拓宽、改造,在村口显眼位置树立广告牌,大力宣传。二是利用在3月份的“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活动,现场发放中医药产业相关资料,向山区老百姓宣传中医药概念。三是由我局牵头,组织中坝附子、***科技、松岭农业等企业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科技博览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资助
优化专利资助政策,支持中医药相关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如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坝”牌黑顺片、白附片、炮天雄、刨附片等多个品系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科技的“全株草”石斛加工技术形成自己的专利品牌。对申请及授权的专利,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市和绵阳市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每件的资助,对申请、授受的实用技术、外观专利都分别给予了资助。
(六)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引导企业争取科技项目 引导中坝附子、***科技、松花岭农业等中医药产业企业积极申报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绵阳市科知局、***市科技计划项目。松花岭农业的“药食两用百合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获科技厅100万资金资助;中坝附子科技的“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ZL 2013 1 0129415.4)实施项目”获省知识产权局10万元资金资助,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项目获绵阳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5万元资金资助。***市政府对敬元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柴胡等中药材种植、旅游服务及养猪培训”、松花岭农业的“百合干片、干花低温干燥加工项目”、上鸿生态农业的“附子新品种引进及乌药‘双减’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生物科技的“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南兆生物科技的“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中坝附子科技的“***附子自动化烘干关键技术研发”等项目都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资助2-6万元的资助。
目前,我市有以***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鑫临附子药业有限公司、绵阳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兴盛源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余个,主要以附子、百合、石斛为主的中药饮片深加工、中医药保健产品生产及销售。2017年度我市中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中药工业生产总产值2.2亿元,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成为我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第二篇:xx市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市2017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报告
***市人民政府:
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兴医兴药并举,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协同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一二三产联动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路,以医疗服务、中药产业、健康服务为主线,以建设中医药强市(县)为目标,有力的推动了我市中医药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市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快速发展。
一、中医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
我市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并在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7年,我市有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87个,其中政府举办的公立医疗机构455所,其中:综合医院11所,专科医院3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40所,村卫生站393所,全市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538个。
(一)中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市不断深入推动***市中医医联体建设,中医药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结合中医治未病模式,从治疗向保健防病转变,提升服务能力,把握目标方向,立足全人群,以人为本,提供全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了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强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优势互补、功能协同。大力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不断提高民族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重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
我市按照《***市引进和培养人才实施办法(修订)》要求,近年来持续不断地向我市中医药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并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在职中医药人员每年进行继续教育,使得中医药专业知识更加精进,有更好的诊疗技术服务群众。积极开展“西学中”培训,扩大了中医药的服务率。以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挖掘、整理、研究古今川派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并在全市推广。开展民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不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拔尖中医药骨干人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加强中医临床特色疗法、绝招绝技的传承,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创新作用。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市名中医”评选,评选出10名***市级名中医。
(三)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
加快我市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健康***》、“中医健康大讲堂巡讲”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开展中医药健康科普活动、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中医药法》贯彻学习活动,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祛病延年为主题的健身培训、咨询等服务项目。普及和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导引等传统运动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2017年由市中医医院承办了我市首届“膏方节”,让群众更加了解中医药,医院研发的补气养血膏、滋源益肾定喘膏等膏方以及“降压茶、调脂茶”等临方制剂更是走进了寻常人的家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已病防变,未病先防”的作用。
(四)切实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继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中医药多领域科学研究,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研究,加强药膳食疗标准与应用研究、药食同源川产道地和特色药材的研究开发,加强中药饮片特别是道地药材附子的研究创新,并强化中医药服务质量监管,开展联合攻关,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市中医医院申报的“损伤淤血证四诊客观资料与证本质相关性研究”、“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中晚期临床研究”;第二人民医院“四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探索”,第四人民医院“火针治疗顽固性关节痛临床应用”;市人民医院“补肾益肠直肠滴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锦衣临床疗效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二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的“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从壹原草石斛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战旗壹原草、南兆生物科技公司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取得重大成果,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将战旗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二、中医药健康服务不断加强
(一)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业发展 以市中医医院为主体,构建“治未病”新业态,制定和完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类规范和标准,建立了我市“治未病”服务技术中心,负责承担区域内“治未病”服务的提供、推广、培训等任务。各综合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设置了“治未病”室,促进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运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相应的中医药健康指导;为0-6岁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孕产妇提供中医健康保健服务,并纳入公共卫生和中医工作绩效考核。支持发展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由市中医医院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
(二)促进中医药养老服务业和中医药康复服务业发展
为中医药养老服务和康复服务提供政策支持,推广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医康复服务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我市医养结合发展工作规划,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中医康复服务标准及规范。支持市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和老年病房建设,开展专病研究,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医养结合协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中医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康复医院、康养机构。支持***市骨科医院康复分院设置中医药科室,加强中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完善了市中医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康复机构的帮扶和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中医康复服务能力。
(三)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建设,支持含增镇旅游度假康养小镇、大康镇百合国际博览园、吴家后山辛夷花、义新栀子花、青莲镇大唐牡丹园内芍药养生健康旅游基地的建设和打造,推进药旅融合
(四)发展中医药相关支撑产业
在市中医医院推广使用医疗机构院内制剂,以中医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验方为基础,研发了以“补气养血膏”、“滋源益肾定喘膏”等膏方以及“降压茶、调脂茶”等临方制剂22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首先,要强化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保障。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要高度重视,压紧发展责任,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医药第三产业发展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其次,要进一步摸底调研,摸清我市中医药第三产业家底;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医药第三产业规划,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开展药旅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中医药第三产业的发展。
***市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 2018年3月20日
第三篇: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文章标题: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2006年~2010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卫生工
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xx,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中医药强省、中医药现代化和实现xx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中医药事业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握机遇,团结务实,开拓进取,xx中医药事业快速、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和任务。
(一)中医药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依法管理的水平逐步提高
“十五”期间,国家和省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xx省发展中医药条例》,我市制定了《xx市中医药事业“十五”发展规划》,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中医药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市卫生部门通过开展中医药普法教育,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打击非法行医,整顿中医医疗市场秩序等,促进了中医药事业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不断深化中医改革,增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
“十五”期间,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中医医疗机构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强科学管理,改善服务条件,努力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一是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和社会后勤化改革,调动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内涵建设,增加业务服务项目,完善专科业务设置,加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力度,促使中医药事业的协调发展。三是实行药品器械集中采购招标、门诊住院病人费用清单制等,努力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四是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医疗信息管理规范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中医药信息管理网络体系雏形初现。
(三)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十五”期间,全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中医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较大发展,基本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我市现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一所(同时也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xx大学附属医院),市xx、市xx以及各镇区医院均设置有中医科或中医门诊。目前全市共有中医病床629张,从事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6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84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122人。中医药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平均每千人占有病床0.4张,每千人口占有中医师有0.3人,全市年中医诊疗人次821892人次,住院服务量9783人次。
(四)中医药内涵建设成效显著,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高
xx市中医院“十五”期间发展迅猛,该医院坚持精心服务、爱心关怀的服务宗旨,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重点,以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注重对规范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内涵建设,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的需求。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带动各镇区医院中医共同发展的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促进了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前,市中医院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学术水平较高的市级重点专科3个,其中中医急症专科是省级中医急症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五)中医药科研和教学工作显著
“十五”期间,市中医院通过了xx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小组专家的核准,被认定为xx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促进我市在中医教学、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目前,全市拥有xx省名中医2人,xx中医药等大学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共5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1人,拥有博士4人,硕士29人。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带动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十五”期间共获市科技成果奖17项。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层次不断提高,经省级立项15项,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立项159项。同时,积极开展各种新技术、新业务,多项技术处于省内、市内领先水平。
(六)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逐步完善,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农村中医药工作以培养农村中医工作人员为
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扎实地积极开展。“十五”期间,全市大多数镇区医院中医科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镇村中医药人员素质和中医药业务水平有所提高,推广适宜农村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农村中医药服务功能得到逐步完善,覆盖面得到扩大,发挥了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
(七)行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
十五”期间,我市中医药系统坚持把行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自觉落实各项便民为民措施,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严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取得较好成效。市中医院连年荣获“xx省精神文明窗口单位”“xx省文明中医医院”“xx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和市卫生系统“优秀集体”“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八)中药生产、研发等发展居前
在中药生产企业方面,xx已拥有xx药业、xx药业、xx制药、xx制药、xx生化药业、xx中药、xx药业、xx中药、xx医药等20多家中药生产企业,中药产品年销售额近4亿元。部分公司的中药保健产品已出口俄罗斯和东欧市场。在中药产品的研发方面,xx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体系,一批新产品正在研发或投入市场。xx中健药物研究所开发的xx片等已成功投放市场。在中药材种植方面,xx内外有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也在省内外开发较大规模的种植基地。
“十五”期间,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快速、稳步发展,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如当前全市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中医“名科”、“名医”建设仍有待发展,乡镇的中医工作整体水平比较薄弱,中医人才缺乏,这都将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建设集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体系,以政府主导、整合资源、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原则,以中药产品生产基地、中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中药现代物流和出口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xx中医药城建设工作,为中医药强省做出较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振兴全市中医药为总目标,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改革和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做大做强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对社会的贡献率;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名院、名科、名医,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各镇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中医诊疗手段,提高临床疗效,力争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中医药建设等方面有重大进展,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医药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为建设和谐xx作出贡献。
由市政府统筹协调,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以中药企业和相关机构为主体,以xx药学院等院校为合作方,设立xx中医药城项目,是集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体系。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为主体,产业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产业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
1、市中医院作为我市中医药龙头,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帮扶全市镇村医疗单位开展中医工作。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各镇区医院必须设立中医科、中草药房。二级或相当于二级以上医院设立3个以上中医专科专病门诊,并设立中医病房,中医师占医院医师总数的12以上,配备1名以上高级、3名以上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一级以及镇级医院中医师占医院医师总数的15以上,配备1名以上中级职称技术人员,中医师需要参加住院查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卫生站要配有一名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医师(乡村医生),并要配备设立中草药柜。
3、加快实现全市中医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中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步伐。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救治能力。
(二)创建中医“名院”,建设现代化综合性市中医院
市中医院是我市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基地,要加快发展步伐,确立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为目的,积极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加大省、市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力争建设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5~6个、市级重点专科6个以上。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和规范管理,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建设,完善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认真规划和建设好新中医院,争取建设成为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新中医院床位900张,业务用房面积10万平方米。
(三)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1、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的卫生服务能力。认真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积极提供优质、方便、价格合理的中医药服务措施和途径,开展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养身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服务,增加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发挥中医中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运用中医药防病治病,是解决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的有效途径。依托市、镇、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运用简、便、廉、验的中医药诊疗技术服务,做好中医药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农民选择运用中医药预防和诊疗疾病。要把发展农村中医药事业,同落实《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切实降低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3、扩大中医中药的社会影响,树立中医中药的临床地位,提高中医中药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中医中药知识的普及和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的推广,加强对基层中医药的业务指导。
4、开展对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中医中药的防治研究,充分发挥中医、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防治水平。进一步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材队伍建设
1、健全和完善在职中医药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扩大再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对新毕业中医药人员、在职中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卫生站人员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我市中医药人员水平。
2、制定中医药师承教学的管理办法,鼓励老中医药人员带徒授业,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省、市名中医。省、市重点专科要配备1~2名博士,力争到“十一五”末引进和培养30名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争取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2~3名、硕士生导师20名。
4、加强中药人才培养,为中药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为中医药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支持,提升中医药人才的整体水平。
(五)促进中医药科技事业发展
加强对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法、技术的总结、推广,强化中医药科技项目攻关和组织实施工作。加强中药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争取成立1~2个省级实验室,市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争取成为xx市中药药理实验室。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进行整理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大对有重大前景研究课题的研究力度,在人员、经费、条件等方面给予保证,使科研水平有所突破,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2~3项、省级科研获奖2~3项,同时,加强成果转化工作。
(六)全面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积极弘扬中医药文化,向公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医疗机构要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市中医院争取建设xx中医药博物馆,整理xx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介绍xx中医药发展历史,专科发展、专家文献专著、中医药制剂、中药饮片及标本。“十一五”期间建成集绿化、观赏、中草药知识为一体的香山药用植物园。借助新建xx市中医院、xx市中医药博物馆、香山药用植物园、xx中医养生保健中心等品牌,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促进中医药文化消费成为当代健康新时尚。
(七)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xx有着“侨乡”的悠久历史和良好的中医传统,要充分利用xx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窗口优势,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与港、澳、台地区中医药机构和中医院校在中医药临床、学术、科教方面的交流,以具特色技术的专病合作为突破口,参与和推动泛x三角区域中医药的交流与合作。
(八)全面落实xx城项目建设
xx中医药城项目为分主体项目和配套项目两大部份,主体项目包括中药产品生产基地、中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中药现代物流和出口体系三个项目。配套项目包括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中医临床基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和科普基地四个项目。
1、中药产品生产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或引进符合GMP规范的中药生产企业,形成中药原料中间体提取中心、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保健食品为主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至2010年,xx中医药城中药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达40多家,中药年产值超过80~100亿元。
2、中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组织和整合xx市现有的中医药科技资源,完善相关的基础条件,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中医药科研机构和同行业的合作,构建一个面向全市中医药企业,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3、中药现代物流和出口体系,以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建立xx中药现代物流和出口体系。
4、配套项目包括中药材种植基地,现代中医临床基地,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和科普基地四个项目。中药材种植基地以xx中医药城企业为主体,通过与院校合作,对药材种植生产实施科学指导和质量管理,建立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和科普基地是集中西医检测诊断、中医药治疗康复、中医药休闲保健及其它配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复保健以及建设中医药知识科普馆,按中华药学发展史、中医药著名人物、中药加工应用、中药现代化生产流程,展示岭南医学特色、岭南中药材及其文化等内容。
xx城项目通过企业集群、产业集成、自主研发、院企联合、技术服务等多种经营方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管理,大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向生产集约化、技术高度化、经营管理专业化、支撑服务体系化、市场拓展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保障与措施
(一)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把发展中医药事业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把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把中医药发展列入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发展项目和政策措施上给予倾斜,保证在卫生事业发展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二是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积极帮助中医药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设备更新、内涵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在设立中医专项补助经费的基础上,多渠道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完善投资责任明确、补偿渠道规范、资源利用合理的中医药投入机制。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中医药行业监督管理。继续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xx省发展中医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规范中医医疗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严厉打击非法中医医疗活动,规范中医医疗秩序,为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利用xx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举办在职临床研究生课程班和西学中班等,严格执行职称晋升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制,对新毕业生进行系统轮科培训。制定中医药师承教学的管理办法,鼓励老中医药人员带徒授业。组织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整理和研究及推广应用,邀请国内、省内名中医带徒,认真做好本地区师承工作。
以农村、社区在岗中医药人员教育培训为重点,积极培养农村基层适用人才。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采取选送进修、函授教育、定向培养、委托代培、自学考试、名老中医带教学徒、学术讲座等形式,加强农村中医药人员的临床能力,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全市中医药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行业道德建设
把职业道德建设与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切实抓好中医药队伍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将弘扬优良的医德医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树立“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良好风尚。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活动,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各项制度和监管措施,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探索标本兼治、纠防结合的新途径。
(四)xx中医药城项目成立市政府项目推进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政府有关部门相应介入7个子项目的工作。争取解决配套用地指标和省、市有关部门政策支持。同时要确保资金保障和人才保障措施,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推进设立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工作。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等中医药现代化急需的各类人才,加快人才聚集,确保xx中医药城项目及其有关子项目的落实。
《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四篇:XX市2017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XX市2017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XX市人民政府:
今年以来,在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中医药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等战略部署,扶持和促进我市中医药发展,加强自主创新,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项目来抓,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我市中医药产业,全市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为实现我市从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转变夯实基础。
一、落实各项配套措施,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我市及时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联系领导、市科工局局长、市卫生计生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目督办、市科工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食药工质局、市卫生计生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投促局、市环保局、市科协、市供销社、市交通局、市委宣传部、工业园区管委会(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XX市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以及“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议事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由中医药股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制定措施,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我市通过政策助力,科研支撑,拓展产业链等多种措施,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竞争能力、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中医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加快新型中药饮片研发与产业化,中医药工业智能化高度发展。通过加强协调沟通,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扶持和监管,不断规范产业标准,提升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活力,加强与相关科技部门合作,引进人才,加强技术投入,加强科研项目,引进高新技术,使用现代化工艺,洐生更多相关产品和制剂,将我市道地药材附子产业发展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创立XX市优势中药材品牌,打造“XX附子”、“战旗石斛”、“义新栀子”、“大康百合”等标志产品,创立XX中药材的品牌效应。
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中医“治未病”工作,推动市中医医院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市中医医院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精典方、名老中医的经验方开发为院内制剂,研发中药膏、丹、丸、散等中医药健康产品,并成功举办我市第一届“膏方节”。在我市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单位,和建设以“百合基地”“吴家后山辛夷花基地”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以科技项目申报来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指导百合花基地申报了省科技厅“药食用百合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研究及产业”立项,并获立项资金100万元;市本级项目对战旗石斛、XX附子等中医药企业进行支持。
(三)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转化
2012-2014年期间,我市完成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重点调查了我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及中药材规模化栽培种植情况,以及中药材购销网点监测和民间单验方的收集;我市充分利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我市“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了我市道地药材附子和其他特色优势药材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规划保护重点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并试点开展人工培育,建设野生变家种培育基地,重点突破珍稀野生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优势品种、野生抚育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产业广覆盖、发展可持续为基本模式,着力主攻规模扩张、品种多元、质量提升、加工增值四个重点,构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中介、名优品牌三大体系,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面推进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把中药材打造成全面建设XX市的骨干产业。
二、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况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 我市中药资源丰富,区域内重点中药材资源有附子、百合、石斛、栀子、辛夷花、厚朴等59种。闻名中外的川产道地药材附子为XX特产,也是国家唯一列入973项目的道地中药材,又是国家六部委指定的深入研究项目。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XX附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年,“XX百合”正式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我市把中药材产业开发作为我市“生态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建设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规划保护重点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重点推进了我市道地药材附子和其他特色优势药材品种如大康镇百合、战旗镇石斛等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以及产品选育与推广应用。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塑造名优品牌。充分利用XX市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附子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依托XX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组织当地药农走“公司+科研+基地+协会”的模式,积极扩大了种植优质附子规模,使XX附子道地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提高,从而真正实现XX附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带动附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7我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其中:道地药材附子5000余亩;重点中药材品种如:百合2035亩,石斛130余亩,黄栀子2000余亩;其他中药材22400余亩。中药材总产量5500余吨,产值近7000万元。我市有重点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50余个,如太平、彰明建立的附子基地,大康建立的百合、辛夷花基地,战旗建立的石斛产业基地等,年产值近5000万元。
(二)中医药工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1.加快中药产业化项目建设。我市按照优质道地药材、传统大宗药材和贵重药材品种向生态产业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集聚。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推动了鸿润佳禾食品、附子科技药业、兴盛源药业、***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目前,以上项目均已建成并投产,促进了我市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
2.带动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附子等中药材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我市以中国药业集团附子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向省经信委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109万元,实施中药健康产业科技行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将附子、石斛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道地药材培育为名方大药,提高中药种植、加工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
3.促进中药产业化创新发展。一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XX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形成年产4000吨附子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二是从***建立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基地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南兆生物科技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在我市大力推动下,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石斛、金丝皇菊、何首乌、西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余亩,开发石斛产品7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4.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完善了我市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加强中医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不断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应急救治能力;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和研究。挖掘、整理、研究我市中医药名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特色诊疗技术,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民族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提高,不断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拔尖中医药骨干人才,继续评选省、市、县级名中医,支持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授业,加强中医临床特色疗法、绝招绝技的传承。充分发挥名老中医药专家的传承创新作用。
5.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改变中医药营销模式。加强中医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中药材集中仓储配送网络,形成集采收、产地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为一体的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中药材”工程,加强中药材生产信息搜集、价格动态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目前,我市有以**有限公司、**药业有限公司、***药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余个,主要以附子为主的中药饮片深加工及销售。2017我市中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中药工业生产总产值2.2亿元,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成为我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以人为本,提供全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我市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重点结合中医治未病模式,从治疗向保健防病转变,提升服务能力,把握目标方向,立足全人群,以人为本,提供全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市中医医院成立了“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为我市广大群众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一是“未病先防”,在市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成立“治未病”室,在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积极运用中医药开展健康服务,在辖区群众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及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开展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六类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体质辨识及中医传统疗法干预服务。二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艾灸、耳穴埋豆等等数十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三是开展药旅试点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创新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重点打造以大康“百合基地”“吴家后山辛夷花基地”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点。四是试点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医康复服务融合发展,将中医药服务纳入我市医养结合发展工作规划,大力发展推进社会办养生保健机构,并由市中医医院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合作。
(四)强化中医药宣传与对外交流合作
一是全市继续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为大众健康服务。二是利用3月份的“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月活动,现场发放中医药产业相关资料,向山区老百姓宣传中医药概念。三是四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绵阳市“农信杯”创业大赛,着力打造战旗石斛养生产业园,并进行了道路拓宽、改造,在村口显眼位置树立广告牌,大力宣传。四是组织中坝附子、***科技、松岭农业等企业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科技博览会,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我市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中医药现代化和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
三、中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药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摸清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家底,建立台账。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
XX市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
2018年3月20日
第五篇:xx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8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中药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健康四川”建设等战略部署,全面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使我市中药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推动了我市中医药大市向中医药强市快速发展。
一、中药材种植(养殖)发展情况
我市中药资源丰富,区域内重点中药材资源有附子、百合、石斛、栀子、辛夷花、黄柏、杜仲、厚朴、金钱草、乌头、杠板归(猫爪草)、白芷、伸筋草、草决明、辛夷、柔毛淫羊藿、草红藤、何首乌、紫苏、马蓝等59种,其他一般中药材品种数百种。闻名中外的川产道地药材附子为**特产,200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附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1 — 我市作为我国附子的传统道地产区,以悠久的栽培历史(宋代始有记载)闻名全国。为加快道地附子的规范化种植,我市相关部门多次到中国药业集团推荐附子GAP基地建设,最终促成了中国药业集团投资1000万元在我市太平镇桥楼村扩建附子种植
基地2000亩,年产优质附子药材1200吨,使**附子道地栽培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提高,从而真正实现**附子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带动附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统计,2017我市规模化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其中:道地药材附子5000余亩;重点中药材品种如:百合2035亩,石斛130余亩,黄栀子2000余亩;其他中药材22400余亩。中药材总产量5500余吨,产值近7000万元。我市有重点中药材种植企业或合作社50余个,如太平、彰明建立的附子基地,大康建立的百合、辛夷花基地,战旗建立的石斛产业基地等,年产值近5000万元。
二、中药工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中药产业化项目建设。按照优质道地药材、传统大宗药材和贵重药材品种向生态产业集中的原则,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优势企业集聚。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了鸿润佳禾食品、附子科技药业、兴盛源药业、壹原草生物科技等一批项目 — 2 — 的建设和管理。目前,以上项目均已建成并投产,促进了我市具有品牌优势的中药材产业集群建设。
(二)带动中药工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附子等中药材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升级,我市以中国药业集团附子科技公司为依托,积极向省经信委争取到专项扶持资金109万元,实施中药健康产业科技行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增收的基础上,将附子、石斛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道地药材培育为名方大药,提高中药种植、加工业技术水平与规模效益。
(三)促进中药产业化创新发展。一是先后组织中坝附子、鑫临附子实施“川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及技术体系建设研究”、“无胆高效低毒道地**附子饮片的开发”、“一种附子产品及其保鲜方法专利组合”等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编印了《附子规范化生产技术指南》,获授权专利6项;“中药炮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坝附子建成全国最大毒性饮片生产单体车间,形成年产4000吨附子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线。二是从壹原草建立基地建设开始,多次深入基地调研石斛产业发展,组织壹原草、南兆生物科技实施“铁皮石斛组培育苗项目”、“铁皮石斛高效种植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计划项目,成功引进海南投资者入股石斛产业。在我市大力推动下,总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集石斛、金丝皇菊、何首乌、西
— 3 — 红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500余亩,开发石斛产品7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石斛产业发展基地。
三、中药贸易流通情况
目前,我市有以**中坝附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鑫临附子药业有限公司、绵阳神农药业有限公司、兴盛源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10余个,主要以附子为主的中药饮片深加工及销售。2017我市中药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市中药工业生产总产值2.2亿元,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成为我市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四、中药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明确发展任务目标和职责,确保中药产业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摸清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家底,建立台账。
(三)加大对中药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快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