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学校有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讲解
主题:民办学校有关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时间:2011年6月29日上午 主讲:朝阳区国税局所得税科
非营利组织在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跟以前的旧法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一个调整和一个突破。然后近期在五月份和六月份,市财政局,市国家税务局和市地方税务局,又联合出台了一个文件,重新对非营利组织的审批做了规定。
在正式讲这个文件之前,我想说咱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咱们各位在实际工作中,三个误区:
第一个,咱们的非营利组织,或者说咱们具体来说,是咱们的学校,不用做税务登记,这是一个误区。咱们的税收是针对生产经营这一块都要纳入到支出管理用来,咱们学校成立之后,也是要经营的。因此,它也是应该依法进行税务登记,这是一点。
第二个,如果在咱们民政部门,或者说编办登记成立之后,也做了税务登记了,咱们有些组织或者单位,就认为,自行就免税了,认为不用交企业所得税,这个可能是在老法下,大家执行这个税法的一个惯性。新法下,2008年个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对于咱们非营利组织这一块要先进行认定,为什么?因为咱们虽然说是民政部门或者编办承认咱们是非营利组织,但是有些所谓的非营利组织,它不一定从事的是非营利工作,或者他不一定完全从事的是非营利工作。近期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一家基金会,这还是比较大的一家基金会,就是因为某一个人的炫富或者怎么样,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个问题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反应出民众对于咱们现在的非营利组织有一些疑惑或者说疑问,这些疑问肯定不是空穴来风,也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咱们一些非营利组织它并没有完全从事非营利工作,或者牙根他就没有从事非营利工作。
因此国家对于这一块,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这一部分工作的时候,要纳入到税收管理来,要正常的交企业所得税。
第三点,即使这一个单位或者这一个组织被审批下来,它具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也不代表他取得的所有收入,都是免税的。因为咱们在财税2009年112号文件里规定了五条的免税收入,其实是四条,只有说你取得这个收入是符合这个规定的话,他才能列为免税收入,如果不符合这四条,即使是有非营利资格,即使是审批合格了,也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个是咱们在正式讲解这个文件之前说的三点,也是咱们在实际工作中有误解的地方。
咱们现在把上个月新出的这个文件咱们一起学习一下。文件名称是《关于规范我市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文件号是京财税2011(813)号,大家可以记一下,回去上网搜一下,也进行学习一下。
这个文件第一部分说是的是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申请。因为如果说咱们在座的有些民办学校,他符合非营利组织这些条件的话,他有一部分收入是可以免税的,所以我相信还是有一部分咱们学校对这个感兴趣的,所以咱们讲一讲咱们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第一个,申请受理机关。咱们把申请资料交给谁?由谁受理?由谁审批,这个大家首先要清楚。申请受理机关,第一个,经本市市级批准设立或登记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负责征管的,应向北京市国家税务局提出免税资格申请,企业所得税由地税部门负责征管的,应向北京市地方税务局提出免费资格申请。也就是说您在哪儿做了企业所得税的税种认定,或者说您平时在国税或者地税做企业所得税的申报,您就把这个申请资料交到您主管的这个税务机关。经本市区县级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局负责征管的,应向所在区县国税局提出申请,由地税负责征管的,应向所在区县地税局提出申请。在写申请报告的时候,这个抬头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是市级之上的,这个抬头要写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再写正文,如果由区县登记管理机关成立的,比如朝阳区,就写朝阳区国税局,或者是朝阳区地方税务局。咱们在座的学校应该都是属于主要是缴纳营业税的,如果您是2009年以后成立的单位,所得税主管部门就应该是地税,然后这个申请资料就应该交给地税。
申请受理机关第二条,是说非营利组织申请免税资格的申请资料,一律交至本组织企业所得税主管国地税税务机关。无论您是市级以上确认成立的,还是区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成立的,申请资料都应该交给主管税务机关,在朝阳区,咱们是交到朝阳区国税局的所得税科。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如果说之前咱们申请过非营利,2010年申请过2008年度或者2009年度非营利资格,但是后来没有批准,后来没有审批完成,今年也是重新可以受理的,再重新按照这个文件准备材料。这个是申请受理的税务机关。
第二个是申请时间。非营利组织应进行自我评价,就是自己评估一下咱们这些单位,符不符合非营利组织相关文件里规定的这些条件,这个条件之后会说到。凡认为符合财税2009年123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于申请免税资格年度的次年4月15日前,提出该年度免税资格认定申请,4月15日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时间,如果说现在大家还有想要申请的话,还是依然会受理的。所报送的申请资料所属年度应该与申请免税资格的年度相对应。就是说您提供的资料,假设您申请2010年,您提供的资料也应该是2010年的,审计报告也好,财务报告也好,都是2010年度的。
第三项,应报送的资料及相关要求。这一条是属于这个文件对于以前的文件规范比较细致,也是改变比较大的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提出免税资格申请时,应按照财税2009年123号文件第三条的规定报送资料,并保证报送资料的完备性和合规性。
第一,完备,这个材料要齐全。第二,要合规,就是说这些材料里面反应的内容要是真实的,而且是完整的,合乎税法和相关法律的。具体要求是这几点:
第一个,就是申请报告。申请报告该怎么写?纳税人应按照以下要求在申请报告中逐一说明,本组织符合123号文件第一条所规定的九项条件的依据。也就是说这个申请报告的写法,或者说它的体例,就是按照咱们123号文件里规定的九条,逐一对这九条进行说明。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个是基本情况说明,基本情况说明里包括这个单位的名称,组织名称某某某,成立的时间,在民政部门或者编办登记的时间,成立的法律依据,可能咱们每个单位法律依据可能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民办教育法,或者民办教育管理条例。
第三个是非营利组织组织的类型,类型里包括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咱们在座的应该大多数都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是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登记编号,在民政部门颁发的执照,或者说是编办颁发证书的编号。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登记管理机关就是民政、民政局或者编办。业务主管部门对于咱们来说可能就是教委。这个是基本情况说明。第二个要写的就是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企业在中国国内的活动,活动的范围的说明。这个说明写明的就是,非营利组织需详细说明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地点,以及符合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的依据,从事活动的内容,对于咱们民办学校来说就是教育,地点就是北京市或者国内,主要是在中国境内。以及符合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以及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些超出登记管理机关或者章程规定的活动,需要单独说一下,每一个非营利组织可能都不能保证他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非营利的,或者公益性的,他可能会多多少少从事一些营利性的活动。
第三个,申请免税资格年度的支出情况说明。这个支出情况说明比较重要,也需要写的比较详细,非营利组织需面临免税资格年度的总支出,明细支出,以及对应的收款单位和支出内容。在总的支出下要列明每一笔支出是什么,而且对应的是给谁的。另外,这个支出是为什么活动,是为什么工作而进行的。对用于超出管理机关所核定的,或者章程所规定的工作的支出,需单独予以说明。如果说干的这个工作或者干的这个活动,它只是咱们章程里或者登记管理机关所允许的,我们要单独说出来。
第四个,财产孳息及其分配情况说明。非营利组织应详细说明节制申请免税资格年度末,该组织财产及孳息的实际情况及分配情况。具体包括成立的时候投入人投入的资产,这个单位在成立的时候,投资人都投了哪些资产?是现金的,还是非现金的,如果是非现金的,包括什么资产。申请免税资格年度购入资产的情况,假设是说2010年申请了2010年的免税资格,你在2010年这个单位购入了哪些资产,要列入。申请免税资格年度接受捐赠的情况,我们有一些民办学校可能会接受咱们社会各界的一些捐助,在咱们申请的时候,要写明这个年度都接受了什么单位,哪些方面的捐赠,以及捐赠的资产是什么,捐赠的金额是多少,产生的孳息的明细情况。因为非营利组织的免税收入里有一条是存款的孳息收入是可以免税的,所以要单独说一下孳息的明细情况,是由经营性产生的孳息,还是非经营性收入产生的孳息。
第五项,登记核定或章程对于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途的规定。因为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这些资产或者财产,在注销以后,它是要用于符合宗旨的一些部门,而不能用来进行分配的。所以在这条里,就应该结合章程,或者相关的管理制度,说明对于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的用途和规定。第六项,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的说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投入人一旦投入了财产到非营利组织之后,他就不能要求,就说对于这个财产已经没有任何的权利了,对于这一条,也应该进行说明。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应该详细说明本组织财产的来源,这个单位,这些资产是由谁投资的,或者是来源什么?并提供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的声明,或列示章程,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投入人要有一个声明,对投入到本组织的一些财产,或者说现金,他投入了之后,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不论是支配还是使用。这条投入人是指除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以外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如果说这个单位是由咱们政府机关或者相关的部门投资成立的,这一条可以不写。
第七项,申请免税资格年度的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福利情况说明。这个也是咱们在审批过程中比较关注的一项,因为有一条是说这个单位的人均工资是不能超过上一年度北京市平均工资的两倍,这条怎么来详细地写呢?非营利组织应说明本组织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就说这个单位人均工资是多少?口径就是说与本组织签订劳动合同,第一条,一定要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有关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第二条,要为咱们的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一个口径两方面,一个是签了劳动合同,第二是缴纳了社会保险,满足了这两条,这个工资就应该算入到咱们非营利免税资格平均工资的范围内。这个工资总额除以同口径的年平均人数得出,这个平均年数就是说你年初的人和年末的人数的平均数,这样就得出一个人均工资水平。如果说这个工资水平超过了咱们北京市申请年度的北京市人均工资两倍的话,就不能批准通知。像2007年应该是44715,如果说您2008年如果超过了44715两倍的话,就属于不符合条件。
非营利组织还应该详细说明,本组织截止年度末发放给与本组织建立劳动关系的工作人员福利情况,就说这个福利开支也应该说明。并核算持续发放的各种福利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在申请报告里写上,咱们这一年发的福利的总额和咱们工资总额相除,最后的这个比例写明。
第八项,就是申请免税资格年度的年检情况说明。非营利组织应说明其参加年检的情况及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年检结论,如果说申请的当年,登记管理机关年检结论是不合格的话,这条就属于不符合,也不能审批。第九项,应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能够分别核算的说明。非营利组织应详细列明申请免税的各项收入,第一是应税收入,第二是免税收入。对于咱们民办学校来说,学费是很大的一部分,但是学费在财税09112号里并不属于免税收入,捐赠属于免税收入,如果有这两项收入应该分别说明。应该这两项收入的支出也应该分别说明。这以上是对于申请报告的写法的这么一个总体的说明。
第二项就是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和管理制度。非营利组织所提交的章程或管理制度,应与经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相一致。
第三个是税务登记复印件,这个是一定要有的,有可能说咱们的一些非营利组织或者学校,他没在税务机关登记,如果要申请的话,还是应该先去把税务登记做了,才能满足咱们这个要件。
第四个,非营利组织登记证件的复印件。也就是说咱们在民政部门或者编办颁发给咱们的执照的复印件。
第五项,申请前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性活动的明细情况,这个材料要件也是咱们在审批过程中比较关注的一个要件,这里咱们应该写明,应包括非营利性收入,营利性收入的来源,及取得收入的方式。也就是说针对咱们刚才举的例子,咱们既有学费收入,又有捐赠收入,学费收入就属于营利性收入,捐赠收入属于非营利性收入。咱们在申请前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这个大家也要写明,我学费金额多少,来源于哪儿,捐赠金额多少,来源于哪儿。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活动的项目、时间地点、支出金额是多少,这个金额里既包括现金,就是货币性,也包括非货币性的。另外一个就是其他合理支出的支出项目以及支出金额,除了咱们项目支出,可能咱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有一些费用,这些都属于合理的支出,在咱们第五项要件里面写明白这些支出的金额和项目,当然也包括货币性的和非货币性的。
第六项,是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见证的申请前年度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审批报告。也就是说要是申请2009年非营利免税资格认定,您提供2009年的财务报表和2009年的审计报告。
第七项,登记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独申请前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也就是说咱们的登记管理机关给咱们盖的章,或者出具的说明合格,或者是基本合格,或者是不合格。
第八个,就是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针对咱们朝阳区,来咱们朝阳区国税局申请免税资格的呢,这项资料就是说未受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这么一个声明,这里所说的登记管理机关呢,不仅仅是指税务机关,同时也包括工商、民政、编办等等,只要是说您在哪个部门登记过,是您的主管单位的话,如果受到处罚都是不可以的,不仅仅是指受到过税务机关的处罚。
这是咱们的九项资料,同时非营利组织报送的所有资料,应该加盖本组织的公章,并对所报送资料的真实性做出书面的声明,声明咱们报送的资料是真实和完整的,如果说由于资料的不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法律后果是由相关的单位或者相关责任人承担的。
这是这个文件的第一大块,第二大块是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这个认定是针对我们税务机关内部的一个流程,一个操作方法,这个先不给大家介绍了。
下面咱们来说一下这个文件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针对,如果您的单位取得了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之后的一个后续管理,大家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企业的所得税后续管理。
第一项,享受税收优惠的备案管理。
第一小条,企业所得税由国税部门征管的非营利组织取得免税资格之后,应在取得免税资格的第一个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按照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工作的要求,到主管税务机关完成免税资格的备案。也就是说您取得2010年度的免税资格了,在2010年度,也就是咱们刚刚获取的汇算清缴期中,要按照47号文的要求,到主管税务机关完成备案,这个主管税务机关指的咱们的主管税务所。免税资格有效期的非营利组织,应随同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报送咱们下面说的这些资料。为什么说免税资格有效期呢?咱们的非营利组织一旦审批下来,它是一次管五年,如果这五年内,您的单位没有出现相关的要取消资格的这些事件发生的话,都是享受免税资格待遇的,但是每一个年度汇算的时候,都要到主管的税务机关进行一下免税资格相关材料的报送,同时进行备案,这些材料包括下面这三条:
第一项,加盖非营利组织公章的,关于该纳税年度是否符合条件,以及是否受到登记机关处罚的说明。第二个,金融主管税务机关确认的该年度是否受到主管税务机关形式材料的声明。第三项,已完成该年度年检的,应报送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该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复印件。因为咱们的汇算清缴到5月31号,但是在5月31号之前,有些年度结论没审批下来,如果审批下来咱们报送复印件没问题,如果因为登记管理机关的原因,也就是说不是咱们自身的原因,是因为民政局或者其他部门的原因,没有完成年检的,这个年度检查结论没有下来的,咱报送一个加盖非营利组织公章的情况说明,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我们的年度检查结论没有批下来,如果最后没有批下来,有一个相关责任的说明,用于完成年检后五个工作日内报送登记管理机关,假如咱们在6月30号完成年检了,这个年检结论下来了,那么在7月5号之前就应该把这个复印件报送到主管税务机关了。
第二项是说企业所得税由地税部门征管的非营利组织,取得免税资格后,应在每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内,按照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减免税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到相关主管机关登记,这个我就不说了。
第三部分的第二项是企业所得税预缴及汇算清缴的有关事项。咱们一旦具有了免税资格了,咱们在预缴的时候,是可以直接享受免税的。第一条说免税资格有效期内的非营利组织,应按期进行预缴申报,前提还是要进行申报的,进行预缴申报时,对取得符合咱们财税2009年122号文件规定条件的免税收入,应免征的税额在预缴期免费所得税额予以填列。
第二项,处于免税资格有效期内的非营利组织进行年度企业所有汇算清缴申报的时候,应随同申报资料、备案资料,同时报送非营利组织公章的作为免税收入的清单,就是说在进行汇算清缴的时候,第一个材料是咱们的申报资料,第二个就是备案资料,咱们之前提到的那三项。第三个就是免税收入的清单,您这一年以来所有的免税收入都有什么,金额是多少,符合免税收入条件的证明。
第三项,对于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申报的免税收入,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本局实际,严格按照123号文件进行审查。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审批下来的非营利组织进行日常管理、日常审查的这么一个权利,一旦主管税务机关发现您这单位存在着一些虚假资料,或者说受到过税务机关以及其他的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时候,他是有权利取消这个单位的免税资格的。
剩下的这一部分都是针对咱们税务机关的一些规定,在这里也不跟大家说了。最后一个是这个文件,我们通知自今发之日开始执行,也就是说这个通知现在已经开始执行了。
咱们再补充一下针对这个文件之后的几点注意事项,也就是说咱们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第一个,对于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优惠采取备案管理,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它这种审批,但是这个审批下来,您进行免税收入的时候,它是一项备案的管理,而不是审批。备案管理要求是按照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工作的通知,京国税发2009(47)号,因为这个文件不仅仅是针对咱们非营利的备案,咱们其他减免税的备案都是按照这个走的。以及北京市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是京国税函2009(37)号。
下面咱们做几点特别提示,第一个,非营利组织不得适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通知,2008(30)号规定。也就是说咱们的非营利组织申请的话,是不允许核定征收的,如果说您这个年度是核定征收的话,就没有办法审批非营利了。
第二项,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并不意味着取得的全部收入都是免征企业所得税。就像刚才咱们在一开始说到那三个误区里的一条就是,即使说通过了免税资格认定申请,也不是说这一年来取得的所有收入都是免税收入。只有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收入,也就是说财税2009(122)号第一条规定的收入,才能享受免税收入的优惠待遇,这个咱们免税收入这几条咱们在后面会说到。非营利组织从事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应按照25%的税率交企业所得税。也就是说咱们学校他有一个房产进行对外出租了,取得的房租收入,这个就属于营业性的,或者经营性的收入了,针对这一项收入的所得,有应该按照25%的税率交税。
第三个,对于已认定的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有以下几种情况的,主管税务机关是有权取消他的免税资格。
第一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逾期未参加年检,或者年度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这个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期限进行年检,或者说年检的结论是不合格,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免税资格就取消了。
第二个,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这个虚假信息既包括申请的要件,也包括您申请报告里写的说明。比如本来这个单位的工资,它超标,超过上年度的北京市人均工资两倍,但是在申请报告里,他把这工资自己给写低了,如果一旦税务机关发现的话,这个资格是要取消的,而且这是比较严格的,五年以内是不允许再申请的。
第三,有逃避缴纳税款或者帮助他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
第四,通过关连交易或非关连交易和服务活动,变相转移、隐匿、分配该组织财产。这非营利组织本身这个财产是不允许分配的,即使在注销以后,也是应该捐赠给符合相关宗旨的这些部门,但是可能他在私底下给分了,被发现了,也是要取消免税资格的。
第五,因为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这一项还是比较严厉的,因为只要违反了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税务机关给予处罚了,也是要取消免税资格的,哪怕是因为可能咱们在日常工作中,因为疏忽或者忘记了,这个企业所得税没有申报,这样进行处罚了,其实这个处罚性质可能不是特别严重,但是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您这个非营利组织五年以内都不允许再申请免税资格了,这一点大家要十分注意,不要因为一小小小过失造成这么大的一个后果。
第六,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包括民政、工商等等机关处罚的,因上述第一项规定的情形,也就是说年检结论不合格,这种情况一年以内是不允许申请的,其他情况都是五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免税资格认定。
特别提示第四项,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管理有关问题通知,财税2009(123)号第四条,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有效期为五年,应该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或者复审不合格的,这个免税优惠的资格自动失效。
特别提示的第五项就是,非营利组织必须按照征管法和实施细则相关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这也是咱们在一开始的第一个误区,就是要办理税务登记,纳入到税收管理中来,按期进行税收申报。不在符合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该予以追缴。
第六项,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注销时,应于向社会公报后十个工作日内向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送剩余财产的处置情况,并同时附送向社会公告的复印件。
第七个,取得的应税收入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与免税成本费用应该分开核算。
下面说一下122号免税收入的范围,财税2009(122)号文件规定的第一条免税收入包括以下,第一个捐赠收入,前提是获得免税资格。第二项,除企业所得税版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应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这一条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财政拨款它不是免税收入,财政拨款按照咱们相关文件的规定,它属于不征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免税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是可以税前扣除的,但是不征税扣除对应的成本费用在税前是不能扣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不属于免税收入,也就是说咱们可能有些单位,他是为政府,例如他是为区政府提供一些研究,或者写一些报告,相当于政府买了他这个东西,这样的收入它不属于财政补贴,它属于政府购买,其实实质上可能还是一种交易,只不过有一方是政府部门,对于这种收入来说,他也不是免税的。
第三项,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这个会费可能对于咱们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咱们学校一般可能没有会费收入。
第四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滋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这一点有些咱们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一个单位,他如果没有取得非营利资格的话,就免税资格的话,他取得的不征税收入滋生的银行存款利息能不能作为免税收入,这个是不行的。因为咱们在企业所得税法里,以及实施细则里,都没有说银行存款利息是免税的,只有在针对非营利组织这一个文件里,有这么一条,第五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这个是咱们现行税法对于免税收入的,不排除针对咱们学校,包括民办学校,以及一些学历教育机构,咱们国家税务总局出台另外一些,把免税收入范围扩大的这个趋势,有可能说以后出台某些政策,咱们的学费,当然前提是用在咱们非营利性活动中,他可能都会是免税的,当然咱们进一步期待,或者盼望咱们这个文件的出台,但是现在在新文件出台之前,咱们还要按照财水2009(122)号里面对于免税的收入的规定进行执行。
下面一个,对于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一个区分,因为咱们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对于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容易比较混,有些单位就把财政拨款填到免税收入里。不征税收入的确认,应该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财政性资金、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也就是财税2008(151)号,这个文件的执行期是2008年1月1号,到2010年12月31号,只能在这两个年度内,相应的税款是可以按照151号执行的。普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按照财税2009年(87)号执行,这个文件名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通知,这个文件到目前为止,对于不征税收入是按照这个文件执行的。但是这个文件有比较大的一点,它对于不征税收入的规定级别比较高,为什么后来又补了一个2008(151)呢,这个2009(87)号是2008年1月1号到2010年12月31号,因为之前的文件对于不征税收入要求级次比较高,必须是省级以上才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但是在87号里,把范围拓宽了,但是拓宽之后,也仅仅是针对2008到2010这三个年度。
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是不允许扣除的,这里有一个小案例,某民办学校,税务登记类型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取得了免税资格认定的这么一个资格,在2010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的时候,申报的收入是525万,其中接受其他单位捐赠收入是125万,为区政府提供服务收入是400万,提供服务有可能就是这个学校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为区政府,针对某一项,假如说环境,或者说建设,或者经济性,或者可行性出的这么一个报告,政府给他400万,对于525万的总收入,这个学校全部作为免税收入进行申报,这样就是错误的,因为这400万的政府购买服务收入,不在咱们财税2009(122)号文件免税收入规定之列,所以对于这400万收入,应该是作为应税收入在咱们的年度申报表里进行体现的。
以上就是咱们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从咱们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申请到咱们非营利组织汇算清缴,以及预缴时候的税收管理,日常管理,以及咱们免税收入范围,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的区别,这几个角度跟大家一起学习了相关的文件。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或者在咱们日常工作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关于所得税方面的,都可以打64640524,这是朝阳区国税局所得税科咨询电话。
第二篇:2012最新企业所得税政策
单项选择:
1.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是(股票期权)。
2.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的时限是分支机构注销税务登记后(15日内)。
3.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比例为(60:40)。
4.凡对企业主营业务是否属于《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难以界定的,税务机关应要求企业提供(省级(含副省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下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5.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企业是(烟草企业)。
6.对企业发现以前应扣除而未扣除的支出,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计算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
7.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
8.下列各情形中,不允许税前扣除的是(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2%的比例计提的担保赔偿
准
备)。
9.在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时,换取激励对象提供服务对价的计算依据是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及数量)。
10.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障基金余额达到公司总资产(6%)的,其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不得在税前扣除。
11.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换取激励对象服务的支出,会计和税务上分别认定为(营业成本;职工工资薪金)。
12.保险公司经营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的,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比例不超过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的(25%)。
13.以下各项中,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的是(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
14.享受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税收优惠的企业,其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15.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的企业应当在汇算清缴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送相关资料,各实行(第一年须报主管税
16.对于既向城镇居民供水,又向农村居民供水的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免征契税的依据为(向农村居民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
17.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8.我国境内新办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起计算优惠期,实行(两免三减半)。
19.对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从事目录规定的饮水工程新建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实行三免三减半的起始为(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 经营收
入
所
属
纳
税
年
度)
。务机关审核确认,第二
年
及
以
后
年
度
实
行
备
案
管
理)。
20.按照国库制度的规定,库款报解整理期为(1月1日至1月10日)。
21.多缴的税款由(分支机构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按规定办理退库。
22.依法按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取得的转让股权(股票)收入等转让财产收入,收入额和应税所得率分别为(全额;主营项目(业务)确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23.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的原则是(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
24.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中,总机构所在地分享的部分占(25%)。
25.《办法》的第四章强调在就地监管机制中有管理抓手作用的是(就地检查)。
26.汇总纳税企业当年由于重组等原因从其他企业取得重组当年之前已存在的二级分支机构,不视同新设二级分支机构,体现的原则是(实
质
重
于
形
式)。
27.总机构应将本期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50%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就地申报预缴。
28.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且无法提供相关材料、视同独立纳税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纳税人身份(1个)内不得变更。
29.根据40号文件的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全额归属中央收入的企业数量为(15家)。
30.对个人向基金捐赠资金的,在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
31.投资额超过80亿元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实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0.15)。
32.企业主营业务属于《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范围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可按照(15%)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
33.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相关部门的部分,计入应税收入总额。
34.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核算处理为(借方增加企业成本费用,贷方为减少股东权益)。
35.对二级分支机构查补税款计算与分摊入库问题的处理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
36.下列关于总分机构分摊税款的计算错误的是(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25%)。
37.与财预[2008]10号相比,40号文件中对“资产总额”的解释不再排除(无形资产)。
判断题:
1.40号文件中规定,分支机构“三因素”所属区间的调整,需要区分上上和上。(错误)
2.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三级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错误)
3.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省级、市级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错误)
4.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应在终了之日起3个月内,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错误)
5.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正确)
6.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 扣除。
(错
误)
7.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产生的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不允许在税前扣除。(错误)
8.企业因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一律不允许计入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依据的工薪总额基数。(错误)
9.对个人取得股权激励计划标的物,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方面,需要在个人实际行权时确认为个人所得。(正确)
10.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担保费收入60%的比例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错
误)
11.保险公司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8%提取。(正确)
12.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正确)
13.总机构设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地区外的企业,其在优惠地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仅就该分支机构所得确定适用15%优惠税率。(正
确)
14.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等临时性房屋,在施工期间,一律免征房产税。(正确)
15.向基金捐赠资金的企业,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正确)
16.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照章征收营业税。(错误)
17.试点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错误)
18.所称获利,是指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大于零的纳税。(正确)
19.对于既向城镇居民供水,又向农村居民供水的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如无法提供具体比例,则减半享受税收优惠。(错误)
20.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查补税款,按中央与地方75:25分成比例就地缴库。(错误)
21.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省级、市级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错误)
22.自2012年1月1日起,专门从事股权(股票)投资业务的企业,不得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
23.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剩余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正确)
24.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一律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错误)
25.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必须与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联合实施税务检查。(错误)
26.总机构设立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且该部门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该部门视同一个二
级
分
支
机
构。
(正
确)
27.4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当年撤销的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不参与分摊。(正确)
28.企业既符合西部大开发15%优惠税率条件,又符合《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以同时享受。(正确)
29.企业取得的属于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正确)
30.涉及退税时,可经总、分机构同意后分别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正确)
31.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处罚,无需告知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错误)
32.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需一定服务年限方可行权的,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时扣
除。
(正
确)
3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主体是总机构,分支机构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正确)
34.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汇算补缴税款、查补税款由总机构统一办理缴库。(错误)
35.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错误)
第三篇:2012最新企业所得税政策
单项选择:
1.上市公司按照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是(股票期权)。
2.总机构应将分支机构注销情况报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并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的时限是分支机构注销税务登记后(15日内)。
3.各分支机构根据分摊税款就地办理缴库,所缴纳税款收入中央与分支机构所在地分享比例为(60:40)。
4.凡对企业主营业务是否属于《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难以界定的,税务机关应要求企业提供(省级(含副省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下一级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
5.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企业是(烟草企业)。
6.对企业发现以前应扣除而未扣除的支出,做出专项申报及说明后准予追补计算扣除,但追补确认期限不得超过(5年)。
7.股票实际行权时的公允价格,以实际行权日该股票的(收盘价格)确定。
8.下列各情形中,不允许税前扣除的是(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2%的比例计提的担保赔偿准备)。
9.在股权激励计划授予激励对象时,换取激励对象提供服务对价的计算依据是该股票的(公允价格及数量)。
10.财产保险公司的保险保障基金余额达到公司总资产(6%)的,其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不得在税前扣除。
11.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换取激励对象服务的支出,会计和税务上分别认定为(营业成本;职工工资薪金)。
12.保险公司经营财政给予保费补贴的种植业险种的,计提巨灾风险准备金的比例不超过补贴险种当年保费收入的(25%)。
13.以下各项中,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的是(金融企业的委托贷款)。
14.享受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税收优惠的企业,其税收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
15.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的企业应当在汇算清缴前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附送相关资料,各实行(第一年须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第二年及以后实行备案管理)。
16.对于既向城镇居民供水,又向农村居民供水的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免征契税的依据为(向农村居民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
17.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18.我国境内新办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经认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起计算优惠期,实行(两免三减半)。
19.对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从事目录规定的饮水工程新建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实行三免三减半的起始为(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
20.按照国库制度的规定,库款报解整理期为(1月1日至1月10日)。
21.多缴的税款由(分支机构和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按规定办理退库。
22.依法按核定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取得的转让股权(股票)收入等转让财产收入,收入额和应税所得率分别为(全额;主营项目(业务)确定适用的应税所得率)。
23.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分配及预算管理的原则是(统一规范、兼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利益)。
24.总分机构统一计算的当期应纳税额的地方分享部分中,总机构所在地分享的部分占(25%)。
25.《办法》的第四章强调在就地监管机制中有管理抓手作用的是(就地检查)。
26.汇总纳税企业当年由于重组等原因从其他企业取得重组当年之前已存在的二级分支机构,不视同新设二级分支机构,体现的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
27.总机构应将本期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50%部分,在每月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就地申报预缴。
28.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且无法提供相关材料、视同独立纳税人的分支机构,其独立纳税人身份(1个)内不得变更。
29.根据40号文件的政策规定,企业所得税全额归属中央收入的企业数量为(15家)。
30.对个人向基金捐赠资金的,在申报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
31.投资额超过80亿元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经认定后,实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0.15)。
32.企业主营业务属于《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范围的,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可按照(15%)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
33.企业取得的财政性资金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相关部门的部分,计入应税收入总额。
34.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会计核算处理为(借方增加企业成本费用,贷方为减少股东权益)。
35.对二级分支机构查补税款计算与分摊入库问题的处理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兼顾公平与效率)。
36.下列关于总分机构分摊税款的计算错误的是(分支机构分摊税款=汇总纳税企业当期应纳所得税额×25%)。
37.与财预[2008]10号相比,40号文件中对“资产总额”的解释不再排除(无形资产)。
判断题:
1.40号文件中规定,分支机构“三因素”所属区间的调整,需要区分上上和上。(错误)
2.总机构和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二、三级分支机构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错误)
3.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省级、市级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错误)
4.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应在终了之日起3个月内,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错误)
5.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正确)
6.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可按实际发生额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错误)
7.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产生的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不允许在税前扣除。(错误)
8.企业因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一律不允许计入计算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依据的工薪总额基数。(错误)
9.对个人取得股权激励计划标的物,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方面,需要在个人实际行权时确认为个人所得。(正确)
10.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按照不超过当年担保费收入60%的比例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允许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错误)
11.保险公司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按不超过当年实际赔款支出额的8%提取。(正确)
12.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正确)
13.总机构设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地区外的企业,其在优惠地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仅就该分支机构所得确定适用15%优惠税率。(正确)
14.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等临时性房屋,在施工期间,一律免征房产税。(正确)
15.向基金捐赠资金的企业,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缴纳所得税税前扣除。(正确)
16.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照章征收营业税。(错误)
17.试点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错误)
18.所称获利,是指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大于零的纳税。(正确)
19.对于既向城镇居民供水,又向农村居民供水的饮水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如无法提供具体比例,则减半享受税收优惠。(错误)
20.跨省市总分机构企业缴纳的所得税查补税款,按中央与地方75:25分成比例就地缴库。(错误)
21.分级管理,是指居民企业总机构、分支机构,分别由省级、市级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监督和管理。(错误)
22.自2012年1月1日起,专门从事股权(股票)投资业务的企业,不得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正确)
23.总机构应将统一计算的企业当期应纳税额的剩余25%,就地全额缴入中央国库。(正确)
24.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一律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错误)
25.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的管理,必须与二级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联合实施税务检查。(错误)
26.总机构设立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部门,且该部门的营业收入、职工薪酬和资产总额与管理职能部门分开核算的,可将该部门视同一个二级分支机构。(正确)
27.40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当年撤销的分支机构自办理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不参与分摊。(正确)
28.企业既符合西部大开发15%优惠税率条件,又符合《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各项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以同时享受。(正确)
29.企业取得的属于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性资金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正确)
30.涉及退税时,可经总、分机构同意后分别抵缴其下一应缴企业所得税税款。(正确)
31.分支机构未按税款分配数额预缴所得税造成少缴税款的,主管税务机关对其处罚,无需告知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错误)
32.股权激励计划实行后需一定服务年限方可行权的,等待期内会计上计算确认的相关成本费用,不得在对应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正确)
33.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主体是总机构,分支机构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正确)
34.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税款、汇算补缴税款、查补税款由总机构统一办理缴库。(错误)
35.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错误)
第四篇:企业所得税政策文件
一、企业所得税政策文件
1.《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2009年4月30日)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2009年4月30日)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2010年7月26日)
4.《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09号,2014年12月25日)
5.《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4〕116号,2014年12月31日)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资产投资企业所得税有关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33号,2015年5月8日)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0号,2015年5月27日)
8.《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8号,2015年6月24日)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制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34号,2017年9月22日)
二、增值税政策文件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2011年2月18日)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66号,2013年11月19日)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2016年3月23日)(节选)
三、契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17号,2018年3月2日)
四、土地增值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7号,2018年5月16日)
五、印花税政策文件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有关印花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3〕183号,2003年12月8日)
第五篇:2010年企业所得税政策汇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口径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29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1-04-29
根据2010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的配套政策,现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有关口径公告如下:
一、关于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所得减免申报口径。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33号)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与15%计算的乘积,填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8]101号)附件1的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34行“
(一)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
二、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申报口径。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规定,对检查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允许弥补以前发生的亏损,填报国税发[2008]101号文件附件1的附表四“弥补亏损明细表”第2列“盈利或亏损额”对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所属行次。
三、关于利息和保费减计收入申报口径。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号)规定,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以及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按10%计算的部分,填报国税发〔2008〕101号文件附件1的附表五“税收优惠明细表”第8行“
2、其他”。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6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1-03-3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
第三条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申报扣除。
第五条 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六条 企业以前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属于实际资产损失,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属于法定资产损失,应在申报扣除。
企业因以前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可在追补确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递延抵扣。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按前款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第二章 申报管理
第七条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时,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
第八条 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其中,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
企业在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过程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改正,企业拒绝改正的,税务机关有权不予受理。
第九条 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一)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公允价格销售、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
(二)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三)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四)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五)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
第十条 前条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企业无法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
第十一条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
(一)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
(二)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三)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
第十二条 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形成的资产损失,应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有关情况后,将损失情况通知相关税务机关。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要求进行专项申报。
第十三条 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方便税务机关检查。
第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按分项建档、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台账和纳税档案,及时进行评估。对资产损失金额较大或经评估后发现不符合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规定、或存有疑点、异常情况的资产损失,应及时进行核查。对有证据证明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的,应依法作出税收处理。
第三章 资产损失确认证据
第十六条 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
第十七条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
(一)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
(二)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
(三)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
(四)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
(五)行政机关的公文;
(六)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
(七)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
(八)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
(九)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保险单据;
(十)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据。
第十八条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括:
(一)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
(二)资产盘点表;
(三)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
(四)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
(五)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六)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
(七)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第四章 货币资产损失的确认
第十九条 企业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等。
第二十条 现金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
(二)现金保管人对于短缺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
(三)对责任人由于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
(四)涉及刑事犯罪的,应有司法机关出具的相关材料;
(五)金融机构出具的假币收缴证明。
第二十一条 企业因金融机构清算而发生的存款类资产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企业存款类资产的原始凭据;
(二)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法律文件;
(三)金融机构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情况资料。
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但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应依据以下相关证据材料确认:
(一)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
(二)属于债务人破产清算的,应有人民法院的破产、清算公告;
(三)属于诉讼案件的,应出具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裁决书或仲裁机构的仲裁书,或者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
(四)属于债务人停止营业的,应有工商部门注销、吊销营业执照证明;
(五)属于债务人死亡、失踪的,应有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对债务人个人的死亡、失踪证明;
(六)属于债务重组的,应有债务重组协议及其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
(七)属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而无法收回的,应有债务人受灾情况说明以及放弃债权申明。
第二十三条 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第二十四条 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收入总额万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
第五章 非货币资产损失的确认
第二十五条 企业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等。
第二十六条 存货盘亏损失,为其盘亏金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存货计税成本确定依据;
(二)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
(三)存货盘点表;
(四)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
第二十七条 存货报废、毁损或变质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残值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
(二)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变质、残值情况说明及核销资料;
(三)涉及责任人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说明;
(四)该项损失数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第二十八条 存货被盗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
(二)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
(三)涉及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偿的,应有赔偿情况说明等。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二)固定资产盘点表;
(三)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
(四)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情况说明;
(五)损失金额较大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
(二)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
(三)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
(四)涉及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
(五)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
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被盗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相关资料;
(二)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三)涉及责任赔偿的,应有赔偿责任的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第三十二条 在建工程停建、报废损失,为其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确定依据;
(二)工程项目停建原因说明及相关材料;
(三)因质量原因停建、报废的工程项目和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停建、报废的工程项目,应出具专业技术鉴定意见和责任认定、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第三十三条 工程物资发生损失,可比照本办法存货损失的规定确认。
第三十四条 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盘点表;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盘亏情况说明;
(三)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金额较大的,企业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和责任认定、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第三十五条 因森林病虫害、疫情、死亡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保险赔偿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损失情况说明;
(二)责任认定及其赔偿情况的说明;
(三)损失金额较大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
第三十六条 对被盗伐、被盗、丢失而产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保险赔偿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生产性生物资产被盗后,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或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
(二)责任认定及其赔偿情况的说明。
第三十七条 企业由于未能按期赎回抵押资产,使抵押资产被拍卖或变卖,其账面净值大于变卖价值的差额,可认定为资产损失,按以下证据材料确认:
(一)抵押合同或协议书;
(二)拍卖或变卖证明、清单;
(三)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第三十八条 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或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限,已经丧失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尚未摊销的无形资产损失,应提交以下证据备案:
(一)会计核算资料;
(二)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
(三)技术鉴定意见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或转让价值的书面申明;
(四)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期限文件。
第六章 投资损失的确认
第三十九条 企业投资损失包括债权性投资损失和股权(权益)性投资损失。
第四十条 企业债权投资损失应依据投资的原始凭证、合同或协议、会计核算资料等相关证据材料确认。下列情况债权投资损失的,还应出具相关证据材料:
(一)债务人或担保人依法被宣告破产、关闭、被解散或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失踪或者死亡等,应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无法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且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的,或债权投资(包括信用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余额在三百万元以下的,应出具对应的债务人和担保人破产、关闭、解散证明、撤销文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或查询证明以及追索记录等(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
(二)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企业对其资产进行清偿和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债权,应出具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证明、保险赔偿证明、资产清偿证明等;
(三)债务人因承担法律责任,其资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的,应出具法院裁定证明和资产清偿证明;
(四)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或仲裁的,经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和担保人强制执行,债务人和担保人均无资产可执行,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或终止(中止)执行的,应出具人民法院裁定文书;
(五)债务人和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企业提出诉讼后被驳回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的,或经仲裁机构裁决免除(或部分免除)债务人责任,经追偿后无法收回的债权,应提交法院驳回起诉的证明,或法院不予受理或不予支持证明,或仲裁机构裁决免除债务人责任的文书;
(六)经国务院专案批准核销的债权,应提供国务院批准文件或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文件。
第四十一条 企业股权投资损失应依据以下相关证据材料确认:
(一)股权投资计税基础证明材料;
(二)被投资企业破产公告、破产清偿文件;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被投资单位营业执照文件;
(四)政府有关部门对被投资单位的行政处理决定文件;
(五)被投资企业终止经营、停止交易的法律或其他证明文件;
(六)被投资企业资产处置方案、成交及入账材料;
(七)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签章证实有关投资(权益)性损失的书面申明;
(八)会计核算资料等其他相关证据材料。
第四十二条 被投资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吊销营业执照、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失踪等,应出具资产清偿证明或者遗产清偿证明。
上述事项超过三年以上且未能完成清算的,应出具被投资企业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吊销等的证明以及不能清算的原因说明。
第四十三条 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款,或委托其他经营机构进行理财,到期不能收回贷款或理财款项,按照本办法第六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四条 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
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税收入、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担保。
第四十五条 企业按独立交易原则向关联企业转让资产而发生的损失,或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担保而形成的债权损失,准予扣除,但企业应作专项说明,同时出具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及其相关的证明材料。
第四十六条 下列股权和债权不得作为损失在税前扣除:
(一)债务人或者担保人有经济偿还能力,未按期偿还的企业债权;
(二)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各种形式、借口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三)行政干预逃废或悬空的企业债权;
(四)企业未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的债权;
(五)企业发生非经营活动的债权;
(六)其他不应当核销的企业债权和股权。
第七章 其他资产损失的确认
第四十七条 企业将不同类别的资产捆绑(打包),以拍卖、询价、竞争性谈判、招标等市场方式出售,其出售价格低于计税成本的差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资产处置方案、各类资产作价依据、出售过程的情况说明、出售合同或协议、成交及入账证明、资产计税基础等确定依据。
第四十八条 企业正常经营业务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出现操作不当、不规范或因业务创新但政策不明确、不配套等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损失原因证明材料或业务监管部门定性证明、损失专项说明。
第四十九条 企业因刑事案件原因形成的损失,应由企业承担的金额,或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两年以上仍未追回的金额,可以作为资产损失并准予在税前申报扣除,但应出具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的立案侦查情况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损失原因证明材料。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没有涉及的资产损失事项,只要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的,也可以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第五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以前未扣除资产损失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信企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96号)同时废止。本办法生效之日前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资产损失事项,也应按本办法执行。
特此公告。
二O一一年三月三十一日
关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6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1-03-2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现就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一、关于到期应支付而未支付的所得扣缴企业所得税问题中国境内企业(以下称为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签订与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有关的合同或协议,如果未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日期支付上述所得款项,或者变更或修改合同或协议延期支付,但已计入企业当期成本、费用,并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中作税前扣除的,应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如果企业上述到期未支付的所得款项,不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而是计入相应资产原价或企业筹办费,在该类资产投入使用或开始生产经营后分期摊入成本、费用,分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应在企业计入相关资产的纳税申报时就上述所得全额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如果企业在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支付日期之前支付上述所得款项的,应在实际支付时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二、关于担保费税务处理问题非居民企业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对利息所得规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上述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担保费,是指中国境内企业、机构或个人在借贷、买卖、货物运输、加工承揽、租赁、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接受非居民企业提供的担保所支付或负担的担保费或相同性质的费用。
三、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征税问题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转让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以其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总额减除计税基础后的余额作为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并由扣缴义务人在支付时代扣代缴。
四、关于融资租赁和出租不动产的租金所得税务处理问题
(一)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将设备、物件等租给中国境内企业使用,租赁期满后设备、物件所有权归中国境内企业(包括租赁期满后作价转让给中国境内企业),非居民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收取租金,应以租赁费(包括租赁期满后作价转让给中国境内企业的价款)扣除设备、物件价款后的余额,作为贷款利息所得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中国境内企业在支付时代扣代缴。
(二)非居民企业出租位于中国境内的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对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进行日常管理的,以其取得的租金收入全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中国境内的承租人在每次支付或到期应支付时代扣代缴。
如果非居民企业委派人员在中国境内或者委托中国境内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上述不动产进行日常管理的,应视为其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非居民企业应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自行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关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扣缴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向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分配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在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如实际支付时间先于利润分配决定日期的,应在实际支付时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六、关于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698号,以下称为《通知》)有关问题
(一)非居民企业直接转让中国境内居民企业股权,如果股权转让合同或协议约定采取分期付款方式的,应于合同或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实现。
(二)《通知》第一条所称“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并卖出中国居民企业的股票”,是指股票买入和卖出的对象、数量和价格不是由买卖双方事先约定而是按照公开证券市场通常交易规则确定的行为。
(三)《通知》第五条、第六条和第八条的“境外投资方(实际控制方)”是指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所有投资者;《通知》第五条中的“实际税负”是指股权转让所得的实际税负,“不征所得税”是指对股权转让所得不征企业所得税。
(四)两个及两个以上境外投资方同时间接转让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可由其中一方按照《通知》第五条规定向被转让股权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资料。
(五)境外投资方同时间接转让两个及两个以上且不在同一省(市)中国居民企业股权的,可以选择向其中一个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照《通知》第五条规定提供资料,由该主管税务机关所在省(市)税务机关与其他省(市)税务机关协商确定是否征税,并向国家税务总局报告;如果确定征税的,应分别到各中国居民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税款。
七、本公告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本公告施行前发生但未作税务处理的事项,依据本公告执行。
特此公告。
关于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6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11-01-2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发挥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继续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现将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自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本通知所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相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
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O一一年一月二十七日
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期间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第26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1-01-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3号)的有关规定,现就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结果公示之前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公告如下:
高新技术企业应在资格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在通过复审之前,在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有效期内,其当年企业所得税暂按15%的税率预缴。
本公告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关于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0]111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10-12-3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减免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技术转让的范围,包括居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生物医药新品种,以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其他技术。
其中:专利技术,是指法律授予独占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非简单改变产品图案的外观设计。
二、本通知所称技术转让,是指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技术的所有权或5年以上(含5年)全球独占许可使用权的行为。
三、技术转让应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其中,境内的技术转让须经省级以上(含省级)科技部门认定登记,跨境的技术转让须经省级以上(含省级)商务部门认定登记,涉及财政经费支持产生技术的转让,需省级以上(含省级)科技部门审批。
居民企业技术出口应由有关部门按照商务部、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科技部令2008年第12号)进行审查。居民企业取得禁止出口和限制出口技术转让所得,不享受技术转让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居民企业从直接或间接持有股权之和达到100%的关联方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不享受技术转让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注销前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9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0-12-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现就房地产开发企业注销前由于预征土地增值税导致多缴企业所得税的退税问题公告如下: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按规定对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后,在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时,如注销当年汇算清缴出现亏损,应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出其在注销前项目开发各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并申请退税:
(一)企业整个项目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总额,应按照项目开发各实现的项目销售收入占整个项目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在项目开发各进行分摊,具体按以下公式计算:
各应分摊的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总额×(项目销售收入÷整个项目销售收入总额)
本公告所称销售收入包括视同销售房地产的收入,但不包括企业销售的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普通标准住宅的销售收入。
(二)项目开发各应分摊的土地增值税减去该已经税前扣除的土地增值税后,余额属于当年应补充扣除的土地增值税;企业应调整当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规定计算当应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当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不足退税的,应作为亏损向以后结转,并调整以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三)企业对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当年,由于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土地增值税分摊调整后,导致当应纳税所得额出现正数的,应按规定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企业按上述方法计算的累计退税额,不得超过其在项目开发各累计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在申请退税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书面材料证明应退企业所得税款的计算过程,包括企业整个项目缴纳的土地增值税总额、整个项目销售收入总额、项目销售收入、各应分摊的土地增值税和已经税前扣除的土地增值税、各的适用税率等。
三、企业按规定对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后,在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时,如注销当年汇算清缴出现亏损,但土地增值税清算当年未出现亏损,或尽管土地增值税清算当年出现亏损,但在注销之前已按税法规定弥补完毕的,不执行本公告。
主管税务机关应结合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至注销之间的汇算清缴情况,判断其是否应该执行本公告,并对应退企业所得税款进行核实。
四、本公告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关于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据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4号
2010-11-09
根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和财政部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票据管理的有关规定,全国总工会决定从2010年7月1日起,启用财政部统一印制并套印财政部票据监制章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同时废止《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为加强对工会经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管理,现就工会经费税前扣除凭据问题公告如下:
一、自2010年7月1日起,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收入专用收据》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工会经费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678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二○一○年十一月九日
关于企业取得财产转让等所得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9号
2010-10-2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现就企业以不同形式取得财产转让等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取得财产(包括各类资产、股权、债权等)转让收入、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无法偿付的应付款收入等,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非货币形式体现,除另有规定外,均应一次性计入确认收入的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本公告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8年1月1日至本公告施行前,各地就上述收入计算的所得,已分5年平均计入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的,在本公告发布后,对尚未计算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一次性作为本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特此公告。
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6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0-07-2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及其有关规定,现就企业股权投资损失所得税处理问题公告如下:
一、企业对外进行权益性(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所发生的损失,在经确认的损失发生,作为企业损失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一次性扣除。
二、本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发布以前,企业发生的尚未处理的股权投资损失,按照本规定,准予在2010一次性扣除。
特此公告。
二○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关于发布《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4号
2010-07-26
现将《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办法发布时企业已经完成重组业务的,如适用《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特殊税务处理,企业没有按照本办法要求准备相关资料的,应补备相关资料;需要税务机关确认的,按照本办法要求补充确认。2008、2009企业重组业务尚未进行税务处理的,可按本办法处理。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及定义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对企业重组业务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征管法》)、《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重组业务,是指《通知》第一条所规定的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各类重组。
第三条 企业发生各类重组业务,其当事各方,按重组类型,分别指以下企业:
(一)债务重组中当事各方,指债务人及债权人。
(二)股权收购中当事各方,指收购方、转让方及被收购企业。
(三)资产收购中当事各方,指转让方、受让方。
(四)合并中当事各方,指合并企业、被合并企业及各方股东。
(五)分立中当事各方,指分立企业、被分立企业及各方股东。
第四条 同一重组业务的当事各方应采取一致税务处理原则,即统一按一般性或特殊性税务处理。
第五条 《通知》第一条第(四)项所称实质经营性资产,是指企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产生经营收入直接相关的资产,包括经营所用各类资产、企业拥有的商业信息和技术、经营活动产生的应收款项、投资资产等。
第六条 《通知》第二条所称控股企业,是指由本企业直接持有股份的企业。
第七条 《通知》中规定的企业重组,其重组日的确定,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债务重组,以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日为重组日。
(二)股权收购,以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日为重组日。
(三)资产收购,以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资产实际交割日为重组日。
(四)企业合并,以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资产所有权并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日期为重组日。
(五)企业分立,以分立企业取得被分立企业资产所有权并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日期为重组日。
第八条 重组业务完成的确定,可以按各当事方适用的会计准则确定,具体参照各当事方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由于当事方适用的会计准则不同导致重组业务完成的判定有差异时,各当事方应协商一致,确定同一个纳税作为重组业务完成。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评估机构,是指具有合法资质的中国资产评估机构。
第二章 企业重组一般性税务处理管理
第十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一)项规定的由法人转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组织,或将登记注册地转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应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规定进行清算。
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
(一)企业改变法律形式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企业债权、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十一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二)项规定的债务重组,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一)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的,应保留当事各方签订的清偿债务的协议或合同,以及非货币资产公允价格确认的合法证据等;
(二)债权转股权的,应保留当事各方签订的债权转股权协议或合同。
第十二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三)项规定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重组业务,应准备以下相关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一)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二)相关股权、资产公允价值的合法证据。
第十三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合并,应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进行清算。
被合并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
(一)企业合并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企业全部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企业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十四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四条第(五)项规定的分立,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应按照财税[2009]60号文件规定进行清算。
被分立企业在报送《企业清算所得纳税申报表》时,应附送以下资料:
(一)企业分立的工商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二)被分立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基础以及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
(三)企业债务处理或归属情况说明;
(四)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十五条 企业合并或分立,合并各方企业或分立企业涉及享受《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就企业整体(即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过渡政策尚未期满的,仅就存续企业未享受完的税收优惠,按照《通知》第九条的规定执行;注销的被合并或被分立企业未享受完的税收优惠,不再由存续企业承继;合并或分立而新设的企业不得再承继或重新享受上述优惠。合并或分立各方企业按照《税法》的税收优惠规定和税收优惠过渡政策中就企业有关生产经营项目的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承继问题,按照《实施条例》第八十九条规定执行。
第三章 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管理
第十六条 企业重组业务,符合《通知》规定条件并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应按照《通知》第十一条规定进行备案;如企业重组各方需要税务机关确认,可以选择由重组主导方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层报省税务机关给予确认。
采取申请确认的,主导方和其他当事方不在同一省(自治区、市)的,主导方省税务机关应将确认文件抄送其他当事方所在地省税务机关。
省税务机关在收到确认申请时,原则上应在当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完成确认。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应将延长理由告知主导方。
第十七条 企业重组主导方,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债务重组为债务人;
(二)股权收购为股权转让方;
(三)资产收购为资产转让方;
(四)吸收合并为合并后拟存续的企业,新设合并为合并前资产较大的企业;
(五)分立为被分立的企业或存续企业。
第十八条 企业发生重组业务,按照《通知》第五条第(一)项要求,企业在备案或提交确认申请时,应从以下方面说明企业重组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一)重组活动的交易方式。即重组活动采取的具体形式、交易背景、交易时间、在交易之前和之后的运作方式和有关的商业常规;
(二)该项交易的形式及实质。即形式上交易所产生的法律权利和责任,也是该项交易的法律后果。另外,交易实际上或商业上产生的最终结果;
(三)重组活动给交易各方税务状况带来的可能变化;
(四)重组各方从交易中获得的财务状况变化;
(五)重组活动是否给交易各方带来了在市场原则下不会产生的异常经济利益或潜在义务;
(六)非居民企业参与重组活动的情况。
第十九条 《通知》第五条第(三)和第(五)项所称“企业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是指自重组日起计算的连续12个月内。
第二十条 《通知》第五条第(五)项规定的原主要股东,是指原持有转让企业或被收购企业20%以上股权的股东。
第二十一条 《通知》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同一控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权的相同多方,是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对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拥有决定控制权的投资者群体。在企业合并前,参与合并各方受最终控制方的控制在12个月以上,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主体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也应达到连续12个月。
第二十二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一)项规定的债务重组,根据不同情形,应准备以下资料:
(一)发生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占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的,债务重组所得要求在5个纳税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应纳税所得额的,应准备以下资料:
1.当事方的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说明(如果采取申请确认的,应为企业的申请,下同),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债务重组的商业目的;
2.当事各方所签订的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
3.债务重组所产生的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情况说明;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二)发生债权转股权业务,债务人对债务清偿业务暂不确认所得或损失,债权人对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应准备以下资料:
1.当事方的债务重组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债务重组的商业目的;
2.双方所签订的债转股合同或协议;
3.企业所转换的股权公允价格证明;
4.工商部门及有关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5.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二十三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二)项规定的股权收购业务,应准备以下资料:
(一)当事方的股权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股权收购的商业目的;
(二)双方或多方所签订的股权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三)由评估机构出具的所转让及支付的股权公允价值;
(四)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股权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和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五)工商等相关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六)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四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三)项规定的资产收购业务,应准备以下资料:
(一)当事方的资产收购业务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资产收购的商业目的;
(二)当事各方所签订的资产收购业务合同或协议;
(三)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收购所体现的资产评估报告;
(四)受让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的有效凭证;
(五)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资产收购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六)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七)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证明。
第二十五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四)项规定的合并,应准备以下资料:
(一)当事方企业合并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合并的商业目的;
(二)企业合并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企业合并各方当事人的股权关系说明;
(四)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及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
(五)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合并前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六)工商部门核准相关企业股权变更事项证明材料;
(七)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二十六条 《通知》第六条第(四)项所规定的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是指按《税法》规定的剩余结转年限内,每年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
第二十七条 企业发生《通知》第六条第(五)项规定的分立,应准备以下资料:
(一)当事方企业分立的总体情况说明。情况说明中应包括企业分立的商业目的;
(二)企业分立的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三)被分立企业的净资产、各单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等相关资料;
(四)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分立后企业各股东取得股权支付比例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原主要股东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五)工商部门认定的分立和被分立企业股东股权比例证明材料;分立后,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分立和被分立企业分立业务账务处理复印件;
(六)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证明。
第二十八条 根据《通知》第六条第(四)项第2目规定,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以及根据《通知》第六条第(五)项第2目规定,企业分立,已分立资产相应的所得税事项由分立企业承继,这些事项包括尚未确认的资产损失、分期确认收入的处理以及尚未享受期满的税收优惠政策承继处理问题等。其中,对税收优惠政策承继处理问题,凡属于依照《税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中就企业整体(即全部生产经营所得)享受税收优惠过渡政策的,合并或分立后的企业性质及适用税收优惠条件未发生改变的,可以继续享受合并前各企业或分立前被分立企业剩余期限的税收优惠。合并前各企业剩余的税收优惠年限不一致的,合并后企业每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统一按合并日各合并前企业资产占合并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进行划分,再分别按相应的剩余优惠计算应纳税额。合并前各企业或分立前被分立企业按照《税法》的税收优惠规定以及税收优惠过渡政策中就有关生产经营项目所得享受的税收优惠承继处理问题,按照《实施条例》第八十九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适用《通知》第五条第(三)项和第(五)项的当事各方应在完成重组业务后的下一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情况说明,以证明企业在重组后的连续12个月内,有关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未发生改变。
第三十条 当事方的其中一方在规定时间内发生生产经营业务、公司性质、资产或股权结构等情况变化,致使重组业务不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发生变化的当事方应在情况发生变化的30天内书面通知其他所有当事方。主导方在接到通知后30日内将有关变化通知其主管税务机关。
上款所述情况发生变化后60日内,应按照《通知》第四条的规定调整重组业务的税务处理。原交易各方应各自按原交易完成时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重组业务的收益或损失,调整交易完成纳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及相应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并向各自主管税务机关申请调整交易完成纳税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逾期不调整申报的,按照《征管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各当事方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对企业申报或确认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重组业务进行跟踪监管,了解重组企业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其他当事方主管税务机关沟通联系,并按照规定给予调整。
第三十二条 根据《通知》第十条规定,若同一项重组业务涉及在连续12个月内分步交易,且跨两个纳税,当事各方在第一步交易完成时预计整个交易可以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可以协商一致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可在第一步交易完成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主管税务机关在审核有关资料后,符合条件的,可以暂认可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第二年进行下一步交易后,应按本办法要求,准备相关资料确认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第三十三条 上述跨分步交易,若当事方在首个纳税不能预计整个交易是否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应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在下一纳税全部交易完成后,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可以调整上一纳税的企业所得税申报表,涉及多缴税款的,各主管税务机关应退税,或抵缴当年应纳税款。
第三十四条 企业重组的当事各方应该取得并保管与该重组有关的凭证、资料,保管期限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跨境重组税收管理
第三十五条 发生《通知》第七条规定的重组,凡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应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发生《通知》第七条第(一)、(二)项规定的重组,适用特殊税务处理的,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通知》(国税函[2009]698号)要求,准备资料。
第三十七条 发生《通知》第七条第(三)项规定的重组,居民企业应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以下资料:
1.当事方的重组情况说明,申请文件中应说明股权转让的商业目的;
2.双方所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
3.双方控股情况说明;
4.由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或股权评估报告。报告中应分别列示涉及的各单项被转让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
5.证明重组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资料,包括股权或资产转让比例,支付对价情况,以及12个月内不改变资产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不转让所取得股权的承诺书等;
6.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材料。
分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财税[2010]45号
2010-07-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民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民政局:
为进一步规范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的有关规定,现将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企业或个人通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所得税税前扣除。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不需要认定。
二、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下发之前已经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必须按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重新提出申请,通过认定后才能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同时向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分别报送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七条规定的材料。
民政部门负责对公益性社会团体资格进行初步审查,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对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
三、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民政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和民政部门每年分别联合公布名单。名单应当包括当年继续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新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
企业或个人在名单所属内向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四、2008年1月1日以后成立的基金会,在首次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后,原始基金的捐赠人在基金会首次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当年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五、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企业或个人应提供省级以上(含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并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公益性捐赠票据,或加盖接受捐赠单位印章的《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方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对于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主管税务机关应对照财政、税务、民政部门联合公布的名单予以办理,即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位于名单内的,企业或个人在名单所属向名单内的公益性社会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接受捐赠的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在名单内,或虽在名单内但企业或个人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属于名单所属的,不得扣除。
六、对已经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其检查连续两年基本合格视同为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的检查不合格,应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七、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发现其不再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条件之一,或存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主管税务机关可暂时明确其获得资格的次年内企业或个人向该公益性社会团体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得税前扣除。同时,提请审核确认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明确其获得资格的次年不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发现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再符合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四条规定条件之一,或存在财税[2008]160号文件第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也按上述规定处理。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
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156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0-04-1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加强对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下同)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规定,现对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建筑企业所属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包括与项目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下同)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应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由二级分支机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预缴企业所得税。
三、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四、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预缴:
(一)总机构只设跨地区项目部的,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其余额就地缴纳;
(二)总机构只设二级分支机构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三)总机构既有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又有跨地区二级分支机构的,先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五、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和项目部不进行汇算清缴。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的应缴企业所得税。
六、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
七、建筑企业总机构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时,应附送其所直接管理的跨地区经营项目部就地预缴税款的完税证明。
八、建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的跨地(市、县)项目部,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制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九、本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四月十九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79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0-02-2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就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过程中若干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租金收入确认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交易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收入。
出租方如为在我国境内设有机构场所、且采取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的非居民企业,也按本条规定执行。
二、关于债务重组收入确认问题
企业发生债务重组,应在债务重组合同或协议生效时确认收入的实现。
三、关于股权转让所得确认和计算问题
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四、关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收入确认问题
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
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五、关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计税基础确定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六、关于免税收入所对应的费用扣除问题
根据《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企业取得的各项免税收入所对应的各项成本费用,除另有规定者外,可以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七、企业筹办期间不计算为亏损问题
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的,为开始计算企业损益的。企业从事生产经营之前进行筹办活动期间发生筹办费用支出,不得计算为当期的亏损,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执行。
八、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业务招待费计算问题
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10]19号
国家税务总局
2010-02-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税务总局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非居民企业,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企业所得税核定办法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条 非居民企业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进行核算,并应按照其实际履行的功能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的原则,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据实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四条 非居民企业因会计账簿不健全,资料残缺难以查账,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准确计算并据实申报其应纳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采取以下方法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一)按收入总额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收入或通过合理方法推定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二)按成本费用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成本费用,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三)按经费支出换算收入核定应纳税所得额:适用于能够正确核算经费支出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收入总额和成本费用的非居民企业。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经费支出总额/(1-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营业税税率)×经税务机关核定的利润率
第五条 税务机关可按照以下标准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事承包工程作业、设计和咨询劳务的,利润率为15%-30%;
(二)从事管理服务的,利润率为30%-50%;
(三)从事其他劳务或劳务以外经营活动的,利润率不低于15%.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非居民企业的实际利润率明显高于上述标准的,可以按照比上述标准更高的利润率核定其应纳税所得额。
第六条 非居民企业与中国居民企业签订机器设备或货物销售合同,同时提供设备安装、装配、技术培训、指导、监督服务等劳务,其销售货物合同中未列明提供上述劳务服务收费金额,或者计价不合理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相同或相近业务的计价标准核定劳务收入。无参照标准的,以不低于销售货物合同总价款的10%为原则,确定非居民企业的劳务收入。
第七条 非居民企业为中国境内客户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凡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应全额在中国境内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凡其提供的服务同时发生在中国境内外的,应以劳务发生地为原则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并就其在中国境内取得的劳务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务机关对其境内外收入划分的合理性和真实性有疑义的,可以要求非居民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并根据工作量、工作时间、成本费用等因素合理划分其境内外收入;如非居民企业不能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明,税务机关可视同其提供的服务全部发生在中国境内,确定其劳务收入并据以征收企业所得税。
第八条 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从事适用不同核定利润率的经营活动,并取得应税所得的,应分别核算并适用相应的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凡不能分别核算的,应从高适用利润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九条 拟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的非居民企业应填写《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鉴定表》(见附件,以下简称《鉴定表》),报送主管税务机关。主管税务机关应对企业报送的《鉴定表》的适用行业及所适用的利润率进行审核,并签注意见。
对经审核不符合核定征收条件的非居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应自收到企业提交的《鉴定表》后15个工作日内向其下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将鉴定结果告知企业。非居民企业未在上述期限内收到《税务事项通知书》的,其征收方式视同已被认可。
第十条 税务机关发现非居民企业采用核定征收方式计算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真实,或者明显与其承担的功能风险不相匹配的,有权予以调整。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可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确定适用的核定利润率幅度,并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具体操作规程,报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备案。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