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由护士采集受血者血样。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资料对受血者采集血样,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 液 3毫升放入紫色冒管内上下混均并表明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抽血时间等,采血护士《临床输血申请单》中抽血人一栏签名。采血管条码粘在输血申请单上。送交到输血科。
在输血科接受标本处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护士取回血后:(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 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完毕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血袋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输血科冰箱内2—6°C保存24小时超过24小时后放入医疗废物桶内,待回收处理。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第二篇:3.4.4.3.2输血质量过程管理监控制度与流程(十一、十二)
输血质量过程管理制度
(十一)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若输血延迟,必须将血液归还血库保存。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过程,要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并鼓励患者及时告诉医护人员自己的不适反应。
4、输注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等渗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5、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他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血。
6、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输入生理盐水,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分析原因并通知医生。
输血查对制度 接医嘱后,认真核对姓名、床号、化验单。采集血样前,2人再次核对姓名、床号、年龄、性别、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号、血型。采集血样时,必须一人一次,如同时输2人或2个以上人的血,应分别执行。将血样及输血申请单同时送至血库并与对方逐项核对。5 去血库取血与发血者共同核对,内容为:
1)交叉配血试验单:受血者姓名、科别、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
2)检查血袋标签: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3)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或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或凝块,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6 血液领会病房后2人共同逐项核对。
1)受血者姓名、床号、血型、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病案号、血袋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储血号。
2)再次检查,血袋有无破裂渗漏,血液有无凝集或溶血。3)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2袋血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注意事项: 禁止同时采集2个人的血标本,输2个人或2个以上病人的血液,应分别执行。血液切勿振荡,加温,血液领会后应在30分钟内输用。3 输血过程应严密执行无菌操作,不可随意加入任何药物,防止血液凝集或溶解。输血病人应做到三查八对两观察。5 输血病人24小时三班交班。6 按临床输血管理制度执行。
临床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十二)1、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生填写,上级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由护士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资料对受血者采集血样,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液。
3、采血护士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血样送交到血库备血,采血护士将《临床输血申请单》连同血样送交到血库。
4、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5、护士取回血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
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6、输血完毕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血袋送回血库,血库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输血科冰箱内2—6°C保存24小时超过24小时后放入医疗废物桶内,待回收处理。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第三篇:输血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号(或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在病床边进行的最后核对是发现受血者身份弄错,从而防止致死性不配合输血发生的最后机会)。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决不允许将血液长时间地放在室温下或臵
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除手术室、急诊室、监护室外原则上逐袋领取,现输现拿(病房有温度监控冰箱例外)。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献血
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连续进行血液成分输注时,输血器应至少每12小时更换一次(室内温度过高,适当增加更换频率),国外认为连续输注4单位(1单位红细胞450ml全血制备而成)的血液应更换输血器。
5、有多种血液成分需要输注时,应优先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最
好采用双头输血器,当血小板快要输完时,将30ml左右的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移入血袋内冲洗,以使粘附在血袋内壁上的血小板
也输注给患者。
6、如果有可能,儿科患者应使用特制的输血器。这种输血器可以使
血液或其成分先流入与输血器相连的一个有刻度的容器中,从而对输入的容量和输入的速度进行准确控制。
7、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尤其是开始输血的15分钟内要慢,不超
过20滴/min,然后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8、输血的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贮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8.1、全血或红细胞要求在离开2~6℃的贮存温度后30分钟内开始输
注,一袋血要求4小时内输注完毕(如室温温度过高,则应适当缩短时间)。一袋血4小时内未输注完毕应废弃。
8.2、浓缩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
输入,每袋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注完毕。
8.3、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融化后应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
受的较快速度输入。对成年患者来说,200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2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
9、血液加温问题一般输血不需加温。如输血量较大,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一般情况下也不必加温。若有特殊情况,如:成人输血速度大于50ml/kg•h,新生儿溶血病需要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则可遵医嘱给血液加温。加温血液应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还要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对血液进行加温。如果加温的血液未用则应报
废。
10、加压输血问题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输血,加压输血应采用专门
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按说明书操作)。若没有加压输血设备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种:①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套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到加压的作用;②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11、输血患者的监测
11.1、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过
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因为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最常发生于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故要特别重视这一期间的监测。
11.2、监测指标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速率、血压、体液平衡情况。
12、输血完毕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
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13、对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督促经治医师逐项填写《输血不良
反应回报单》,并返回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第四篇:医院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度(范文模版)
医院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度
本制度是医院临床输血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1.输血科须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体系,负责实施和监控。质量体系应覆盖临床输血的整个过程,输血科质量体系和血库质量管理文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输血科所有人员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输血科主任或质控主任须经质量管理培训,负责质量体系或质量管理文件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应设专人负责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3.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监控和持续改进程序,以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4.设备维护:
1)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等管理程序,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使用前须确认设备处于校准正常状态。
2)关键设备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记录必须包括设备的型号、唯一性标识、维护、校准地点、周期、时间、方法、验收准则、发现问题必须采取的措施等。
3)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试剂符合相关规定,按规定条件储存,并有效持续监控。
5.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1)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血液出入库、配发血、输血申请、输血追踪、自体输血、统计和质量控制等管理模块,并制定分级授权程序;程序设置具有操作日志记录;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
2)建立输血信息系统应急对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确保临床血液及时发出。6.记录:
1)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保存血液管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2)记录体系必须完整,应包括:血液入库、输血申请、标本接收、检测、储存、发放、输血不良反应调查等,保证其可追溯性。3)记录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7.输血申请管理:
1)建立输血告知程序,至少包括:输血目的、输血方式的选择、输血品种、风险、患者或受委托人是否同意等。
2)无自主意识患者且无家属签字的紧急输血,以患者最大利益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报医疗机构医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备案并记入病历。3)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4)建立和实施输血申请的审核程序。
5)《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经主治医师以上主管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6)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等。8.贮存式自体输血:
1)建立贮存式自体血管理程序,包括自体贮血申请、告知、采集、贮存和发放等内容。
2)自体输血病人的采血需要得到经治医生申请,必须征得病人同意,并且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应清楚地告知病人采血流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施自身输血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3)自身输血者采集的血液不得输给其他患者。
4)必须建立处理自体采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和采取急救措施的流程并配备所需的设备和药品。
5)采集的血液应明确标识,按规定存放。9.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建立和实施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患者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运送、接收与储存等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环节。
2)建立受血者血液检测实验的血标本采集程序,根据受血者情况制定血液血液检测实验血标本采集时限。前次输血在3-14天间,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24小时内;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72小时内。长期重复性输血患者血标本采集并不要求每天采集,但至少每72小时进行1次抗体筛选检测。
3)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床旁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区床号、血型、试管标签。实施血标本采集,并再次核对试管标签。4)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收。
5)建立标本的接收和保存管理程序,包括标本的标识、状态、与申请单是否一致、重抽血液标本的条件,标本的保存条件及时限等。
6)输血科必须只接收完整、准确和标识清晰的血标本,必须确认输血申请单的所有识别信息与血标本标签内容一致,当发现不一致或有疑问,必须另外抽取血标本。
10.输血前相关检测: 1)建立和实施输血前相关检测管理程序,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和方法,确保检测条件、人员、操作、设备、结果判读以及检测数据传输等符合要求。2)建立和实施血液相容性检测的程序。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应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选择适宜的相容性检测项目和方法。常规选择输注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应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同型相容性检测。3)预期输血的患者应进行ABO、RhD血型检测。输血前受血者应再次进行ABO正定型、反定型,RhD血型复核检测。
4)交叉配血前对受血者血标本可进行抗体筛选检测,当受血者、供血者血标本抗体筛选检测均为阴性时,可采用盐水交叉配血方法。
5)若未进行供血者或受血者抗体筛选检测,交叉配血试验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11.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1)建立和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应包括申请、血液选择、发放、输注和记录等。制定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相容性检测的操作程序。2)医疗机构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必须符合以下情况: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3小时内不能提供同型血液、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挽救患者生命时。3)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应履行告知义务,并报医疗机构医务部门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紧急非同型血液申请管理包括医生陈述临床紧急情况、血液选择、提出紧急发放血液申请并签名。
5)血液选择原则:输注红细胞成分时,O型可输注给AB、A、B受血者;输注血浆或冷沉淀时,AB型可以输注给O、A、B受血者。6)血液发放:应在输血记录单上注明“紧急非同型血液”。12.特殊输血:
1)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受血者,可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性输血。
2)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治疗,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时,RhD阴性受血者在无RhD阴性血液成分的情况下,如未能检出抗-D,可一次性足量输注ABO同型、RhD阳性的血液成分。一旦有RhD阴性血液成分,应输注ABO同型、RhD阴性血液成分。但对曾有输血史、未成年女性、育龄女性、有妊娠史或移植后的受血者输注RhD阳性红细胞时应特别慎重,避免因输注RhD阳性红细胞成分导致严重输血反应。
3)RhD阴性血浆成分、冷沉淀不要求Rh血型同型输注。
4)特殊血液品种选择原则: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血液品种。如: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巨细胞病毒阴性血液成分及照射血液成分等。
5)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治疗,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负责检测及供血。6)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科室,应在节约资源、有效输注的原则下制定异基因骨髓移植输血管理程序。13.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实施质控的频次、质控品检测数据的适当分析方法、质控规则的选定、试验有效性判断的标准、失控的判定标准、调查分析、处理和记录。
2)输血科应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输血科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常规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输血科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14.检测后过程的管理:
1)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的管理程序。对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检测结果分析、检测结论判定标准和检测报告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2)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检测结论的判定应由经过培训和评估可以胜任并得到授权的技术人员进行。
3)签发报告前,应对整个检测过程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以确定检测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4)检测报告应完整、明晰。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检测实验室名称、受血者血标本信息、送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方法、检测结论、检测者签名,复核者签名和签发时间。
5)建立和实施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管理程序。检测后标本的保存时间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标本的保存记录。
6)建立和实施标本的销毁程序,保存标本的销毁记录。15.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放:
1)建立血液入库、核对的管理程序。血液成分入库前进行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容器、温度、记录)、物理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时间,有效期、储存条件等),合格后签收并进行血液复核检测。
2)制定并实施血液贮存管理程序,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血液的保存地点应具有防火、防盗和防鼠等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b.血液的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c.对血液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它保存条件的监测和记录。d.按ABO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不同专用贮血冰箱或同一专用贮血冰箱不同层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e.血液库存管理。应根据临床需求确定不同种类血液的安全贮血量并及时调整执行。应对血液库存进行日结和月盘点。3)建立和实施血液发放程序。包括:
a.血液发放前应检查外观和肉眼观察血液质量,异常血液不得发放。b.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取血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c.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房、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以及保存血液质量和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在医院内运送应使用适宜的取血箱。
d.明确血液不得发放的管理程序,包括: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溶血等。
e.建立退血管理程序,明确血液退回的条件。无法确保血液安全并提供相关证据的不得退回。
16.血液输注、监控、记录:建立和实施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应包括医护人员输注核对和过程管理、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病历记录管理等相关内容。1)医护人员输血前核对管理应包括受血者信息、血液信息、输血记录单及以上三者间的核对、血液外观质量检查等。
2)血液输注过程监控应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度、时限、药物禁忌、加温、加压、静脉通道和受血者的监护等。
输血速度:一般成人2ml/kg﹒h;心血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及儿童不宜超过1ml/kg﹒h。
输血时限: 全血、红细胞、血浆应在离开冰箱30分钟内使用,一般输注不超过4小时;血小板,立即输注,一般在30分钟内输完(或遵医嘱)
血液加温:只能使用带有温度显示和声音报警器的专用加温装置对血液进行加温血液需要加温的情形如下:
a.输血速度:成人>50ml/kg﹒h,儿童>15ml/kg﹒h,b.婴儿换血治疗;
c.冷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者;
血液需要加压的情形如下:(略)3)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包括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过程记录、调查分析、处理流程、回报及统计报告等相关内容。
4)输血病历记录,包括患者输血治疗前评估、输血目的、输血性质、血液品种、数量、输血过程、输血疗效评价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记录。
5)输血后管理,包括输血纪录及输血不良反应单的保存及血袋的处理等。17.纠正和预防措施:
1)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对需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及改进。
2)建立纠正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a.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的报告。
b.涉及血液、血液成分、关键原材料、试剂和服务的不符合原因调查。c.确定消除不符合、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3)建立预防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a.评价输血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潜在不符合因素,以发现和分析不符合的潜在原因。
b.针对潜在因素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制定相关处理流程。c.实施和控制预防措施,以确保有效性。
4)持续改进: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流程,对输血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18.投诉:
1)应建立投诉的处理程序,指定专人负责。
2)对与输血科质量和服务相关的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并详细记录。3)接到血液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投诉时,及时向本院管理部门报告。
19.临床输血咨询服务:输血科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咨询的管理程序,应由经过培训和授权的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第五篇: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流程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