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教育之我见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教育之我见
“经典”,就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儿童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典教育”对儿童的素质培养和潜能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从1995年开始,由台中师大教授王财贵发起。1997年,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给予儿童经典诵读教育积极的评价,并倡导在全球华人圈中广泛地开展这项活动。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便是指那些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主要是指经、史、子、集。如:《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易经》、《孟子》、《三字经》、《弟子规》等重要著作。
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的聪明与否,到7、8岁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如果我们不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那么当他们年龄越大,启发、培养他们就会越费力,效果也就越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让孩子变得聪明的关键就是,要让孩子在大 脑发育的敏感期,也就是0-13岁间,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方式,反复地接受最优质的信息刺激。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对所吸收的内容并不一定能理解,可是,那些内容会深深的刻在深层潜意识里,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地全部吸收,并且其吸收信息的方式是整体式的吸收,孩子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理解力、逻辑分析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极大了提升,这个时候孩子读教科书还会难吗?还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吗?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语文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儿童最先发展的是语言能力,然后才是逻辑分析能力,语文能力好,理解力强,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读中文经典还可以让孩子自然识字(这是基础);识字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这是前提);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取别人的精华为其所用。“经典教育”正是把握住这个关键,通过经典的语言、文字、音乐、美术,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最优质的信息刺激。
引导儿童诵读经典要注意科学性。关键是找出符合儿童心理特性的教学方法。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证明为信息时代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因为,人类的记忆信息有70%-80%是视觉性的。喜欢看图片、看动画片,是小朋友的天性最好选择童声朗读的磁带、CD或VCD光盘,(如广州多文多软件有限公司出版的教材)因为只有孩子的声音才最能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成人化的东西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从而会让孩子少听、少读、少看几十遍。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千万不要一下子给孩子要读一大堆书,应该让孩子把最主要的经典读得滚瓜烂熟,经常复习,不断重复,一门深入,这样能更好的开发孩子的专注力,从而达到开发生命潜能的目标。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很强的,对孩子来说,每天记住几句经典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我们每天坚持二十分钟,陪孩子读读书,看看动画,二年下来,孩子至少可以记住《大学》、《中庸》、《老子》、《论语》、《道德经》3万多字的内容,那孩子一生的文化素养,健康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基础就这样轻松奠定了。长大成人后,就能够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就会做人,善做事,有理想、有目标,一生受用无穷。如《道德经》被尊为“万经之王”。她蕴含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
当然,经典著作的作用处无所不在:温家宝总理在就职演说上就用到《大学》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来回答记者提出的经济问题。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在说到国际关系时,用了《论语》的“和而不同”来阐述中国的立场,展现出一个强大的中国总理风采。
回归传统,重拾传统经典文化,为社会播下了待时而发的颗颗良种。数年之后,一颗种子破土萌发,植根于中华古老文明的沃壤,迅即成长浓荫复盖的参天大树,而大树的周围则是芳菲满目,桃李芬芳。
第二篇:传承经典 开启心智---儿童经典诵读之我见
传承经典 开启心智
——儿童经典诵读之我见
追溯“儿童经典诵读”的渊源,最初是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由赵朴初、冰心等9位学者以议案的形式呼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系我们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小时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后于1998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在之后的十余年的时间里,一场声势浩大,由教育权威机构、教育专家、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发起的教育运动,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兴起,即“儿童经典诵读”运动。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在儿童0-13岁记忆力最好时机,通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其他民族经典,以达到打下国学根基、开发潜能智慧、完善人格气质、接续文化命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目的的重大文化活动。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和教师季羡林老先生说过“儿童经典诵读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经过十几年的传播和发展,已得到了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关注,那么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对于社会、青少年乃至家庭有何深远的意义呢?
首先,十几年的诵读工程有目共睹的社会现实意义是传承了我们历史悠久的经典文化,回溯源头,传承经典并开拓创新是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当今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诵读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道德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种文化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深厚根基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 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古典文学、哲学等是我们民族智慧、心灵的载体, 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 也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屡遭重大灾难而始终互相扶持的力量源泉。中华文化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没有中断、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互动和互补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时只有先学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才能更好地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基础上“ 洋为中用” , 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根基, 我们也无法真正领悟西方文化的价值。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使中华文明的传承不要中断,不仅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也是我们对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对整个人类的贡献。
其次,对于振兴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中华文化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都是传统的经典文化名著,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开展诵读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在持续了20多年改革开放的热潮后,经济发展迅速,出现腾飞的势头;海外华裔同胞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做出卓越贡献。但我们同样也看到,在建设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利益驱动在焕发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使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出现了道德滑坡;类似现象在海外华人的新生代中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广大儿童中学习和诵读经典,实质是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重塑中华民族道德,重塑中华儿女人生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2.构筑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近现代文明史上,读书和学习始终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源泉。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初期运作中,人们更多地注意个体、注意当下、注意快节奏的运作,这无疑是必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更深入的发展,我们需要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将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更紧密地结合,将快节奏动作与可持续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知识的高峰上登高望远。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就是这种登高望远的重要方面。仔细研究和咀嚼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整个社会改变浮躁风气,更注意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从而取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和智慧的宝藏,让儿童在一声成长的关键时期,有意识地学习经典,接受经典,使其站在人类文化的巅峰,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经典教育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再次,对于诵读儿童本身健康发展的意义。“厚积才能薄发,根深方能叶茂。”长期以来,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人格养成和人文根基的塑造,从而导致了各种家庭教育的危机和问题。《易经》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在懵懂的孩童时间,你要让儿童纯正的品质出现,就要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所以
第一儿童诵读有利于培养完善的道德和全面的人格,即对儿童的思想品德行为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弟子规》中〈泛爱众〉写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这就教育儿童要对大众怀有一颗关怀爱护之心,不为名利,完全是一片仁慈之心。教育儿童心胸要宽广,要爱护、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从小就培养儿童的爱心。可见,诵读《弟子规》等经典蒙学教材,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爱父母、爱他人、爱集体的优良品质的形成。通过诵读,儿童可以自发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发地矫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心与责任感。
第二,有利于利用儿童记忆力优势,充分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根据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智力有着难以置信的潜在开发性,如同花草植物在合适的温度、水和光照中就会茁壮成长一样,如果给予合适的成长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引导,同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儿童的潜能。台湾学者、儿童经典诵读的倡导者王财贵先生就极力倡导充分利用儿童的记忆力优势,开发智力潜能。“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1-3岁既有显著的发展,3-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达到一生的最高峰”,“而理解力的发展,则从13岁以后才有长足的进步,”记忆是孩子的天性,背诵是他的拿手好戏,经典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让儿童充分利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锻炼儿童记忆力的广度和深度,更为其一生的学习历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利于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提高个人修养,为全面成才打基础。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思想、大智慧,充满着人文的情怀,充满着对生命的关怀,是涵养儿童人文素质的源泉。让孩子们树立天下为公”的理念,树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格,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树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树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树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树立“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树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树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由“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增广贤文》〕, 而知晓只有亲历实践和时间考验, 才能获得真知、判别真伪。由此获得朴素的唯物观和初浅的辩证法。这些都是激励孩子一生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传统经典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涤荡,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任何一种观念、信仰、行为规范或价值若能传之久远,则必有其内在的生命,使它能承担日晒雨淋,不断地适应土壤、养料、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倡导儿童诵读经典的蒙学教材,就是希望儿童通过诵读、熟读一些有价值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书籍,能迅速地得到启迪。儿童读了这些经典的书籍无异于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他们看得更远、志气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哲人虽去,言尤在耳。圣贤的教诲,文化的熏陶,是修身立命之本,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财富。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心灵是空疏贫乏,充满浑浊,难以成熟,永远也长不大的心灵。文化的种子要播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才有根,才有可大可久的希望所在,才有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经典诵读工程(以下简称诵读工程),是2001年初由国家图书馆参与发起,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在儿童0-13岁记忆力最好时机,通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其他民族经典,以达到打下国学根基、开发潜能智慧、完善人格气质、接续文化命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目的的重大文化活动。下设儿童诵读和成人导读两个子工程。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亲笔为诵读工程题名。
诵读经典益处,主要表现在
1、儿童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静定能力逐渐形成
2、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具备自我反省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语文能力提升,儿童学习一年,能有中学语文程度,学习两年,能有大学语文程度
4、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历史、品德等成绩的提高
5、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
6、父母子女一起诵读经典,能增进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7、理解力自然加强,逐渐喜欢名篇名著,远离粗俗低劣的街头作品
8、连续三年,大部分可以养成过目不忘的读书本领
9、养成自主学习的好学能力,不用家长督促,主动优游于文化的海洋中
10、促进孩子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文化根基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九江开发区明德小学
叶丹
摘 要: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留守儿童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我国“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
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还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真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学习较差。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都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得到的仅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很多人总是责怪“留守儿童”不好管教,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对他们的态度吗?父母没在他们身边,他们得到了多少关怀与爱?我们又怎能责怪他们的父母呢?他们的父母出门打工,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有几人对留守儿童是心平气和的?今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我找一位父母都在外地的女同学谈心:“过节了,你想不想爸爸妈妈?”“想……”她说话时泪水已盈满了她的眼眶。后来这位学生给我写了封感谢信,信中说:我觉得您很象我的亲人,却又有许多不同,妈妈在家时我可以无拘无束地和她聊,甚至撒娇,但与您谈话时我却有顾忌,更不敢撒娇,可是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经常与我闲谈(不要只说学习)……” 从这个女生的信中,我感受到“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父母之爱,倘使我们的老师能放下“架子”,象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善待他们,多和他们“闲谈”,多给他们一丝温暖,让他们深切感受大家对他们的关爱,他们也会象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有一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拜金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沦”、“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壁垒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本身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负担子女在城市的教育费用。
(2)从家庭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的,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
打工照样能挣钱;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的宠爱让他们形成了骄横、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搞帮派、谈恋爱;有的父母外出,孩子在亲戚家长期寄养,久而久之形成了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遇事缺乏自信。
(3)从学校来看,现在的农村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章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解决的办法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生活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一对一互助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加校园的书香气。多学知识让心灵找到归宿与寄托是对“留守儿童”最好的礼物,可以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为此,学校要加大阅览室的建设力度,多订阅一些报刊,多增加阅报栏,在教室内安装有线电视。学校还可以创办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等,举办举办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手比赛、主持人大赛、演讲大赛等各种有益的活动,让这些“留守儿童”意识到,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没有人把他们当另类。
<2>再多一点关爱。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更需要他人的关爱与温暖。正因为不能象其他孩子时时得到父母的爱,他们的心灵才会变得更敏
感、更脆弱。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努力让他们学得舒心,玩得开心。教师还应该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自尊自爱,体谅父母,感恩他人,关注社会。
<3>教育者要时时提醒自己,他们是“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普查登记工作。各班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要将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各班实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开展“一帮一”活动。教师多些家访,多和“留守儿童”谈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就在身边。
<4>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儿童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工作时,内心要将他们当“特殊群体”区别对待,给予更多的关爱,但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5>学校应结合自己实际开办各种形式的 “家长学校”,与家长和代养人多交流,并对其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创设出良好的家庭环境。
<6>心理辅导不可少。教师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要让“留守儿童”明白:他们的父母在外面做工和那些在家做工的父母没什么两样,都是对孩子的爱。
(4)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农村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5)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
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当然,“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教育难度是很大,我们应该不断摸索,寻找更有效的方法。“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大家都来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第四篇:望谟县一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望谟县一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引导小学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国学经典需要传承。纵观小学阶段的教科书,国学内容很少,不利于有效传承,特别是我们望谟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别提了。因此,我本人觉得,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势在必行。
我校从2012年开始就尝试经典诵读的研究,经过一年的诵读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以兴趣班的形式小范围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二和周三的下午第三节课为诵读课,周五大课间时间为集体诵读经典时间,诵读内容为《三字经》《弟子归》《论语》《千字文》《中庸》等国学经典。上课时学生身着古装,伴随着古典音乐,耳濡目染,入情入境,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爱上经典。2012年8月,在我省举办的“全省中华经典童谣诵读大赛”的比赛活动中,我校组织的《三字经》获得省级小学组一等奖,这让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学校老师小聚,饭桌上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处处令人堪忧:吃饭时各顾各且不说,老师站在身后没凳子坐竟无人过问,端来的菜没上齐就一抢而空,锅里的肉抢着往自己碗里夹,最后吃不了了就随手扔掉了„„
纵观望谟县的现状,很多孩子几乎如此: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玩的玩具他一人独享;电视霸占着看;不断地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却不懂得珍惜,不知感恩社会;学校老师要求有干净卫生的学习环境,可对值日工作不负责任,不愿为集体做好事。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对老师的教育他觉得罗嗦,不知感恩老师„„这些都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弟子规》(入则孝)“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些经典的诗文,告诉人们要懂得感恩、懂得孝顺,懂得互让。所以诵读经典就是陶冶孩子们高尚情操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就是秉承这一育人理念,从2012年对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聚会时学会了让座,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夯实语言学习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通过日积月累,日日诵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我班的陈方华同学,出生是就因为颅内出血导致后天的癫痫,学习成绩根本无法跟上同学,上课总是发呆,考试分数游离在50分左右。可是自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他爱上了经典,特别是孔融、黄香的故事让他着迷,现在,他不但能读顺,还能背诵许多篇经典,写的作文也会用到经典里的名句,名人。可见,经典诵读,让孩子有收获。
三、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是这样激发的:
1、师生同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所以,我校也组织老师和学生同读经典,在一定的时间里登台展演给全校欣赏,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激发起他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2、要进行多样化的读,如千人诵读、赛朗读。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赛读可在小范围内进行,如我班每天早晨课前利用10分钟时间为经典自由晨吟时间,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诵读,下午第一节课前的5分钟是午诵经典,放学后留10分钟为夕咏时间,老师可以不参与,班干部主持;千人诵读在全校进行,每周五的大课间就是我们千人诵读时间,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极大地激发经典诵读兴趣。
四、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加强思想深度。
当今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们,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莫名其妙的抑郁,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五、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增强语文能力。
学生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前面提到的陈方华同学,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六、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亲近“文言文”。很多学生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看不懂难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重中之重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能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小学阶段重点在背诵,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拿我校没开展经典诵读之前的学生来说,每每上到文言文如《杨氏之子》、《郑人买履》《伯牙绝弦》这些课文时,老师就很头疼,学生读得拗口,吞吐,老师讲解得吃力,卖力,最后只能将译文抄给学生就完成了此类课文的教学,更别提什么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了。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孩子们新书发到手,首先就会不自觉地打开书,看看有没有文言文,然后会美美地读起来。所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相当部分的孩子差不多做到了读百遍了,义也差不多显现了。他们读懂文言文,就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将来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开展幼儿经典诵读之我见
开展幼儿经典诵读之我见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经典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平谷区第一幼儿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年多了,在此将孩子学习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共享。
一、反复诵读,得以巩固,提高孩子记忆力。
儿子在幼儿园刚开始学《弟子规》时,我并没有太多关注。但是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回家都要让儿子把在幼儿园学的给我复述一遍。知道孩子在学习《弟子规》,我就买了一本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和孩子一起把当天学的读一读,这样它既能识字,也能背诵。孩子们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对新学的内容,前一天能念出来,后一天就给忘了,一幼的老师特别注意温故而知新,她们每天都会将学过的进行复习,这一点从儿子背诵的熟练程度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老师们还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有时边排队边背《弟子规》。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方式,都大声朗诵。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的记忆了提高了,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而且记东西很快。再后来,基本上是我看书念《弟子规》,他背《弟子规》。经过一段时间诵读,幼儿似乎感受出了经典文学中所蕴涵的魅力,而且越读越有味儿,也越来越容易记忆。通过经典文学的诵读使幼儿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背诵其他一些简单的儿歌更是易如反掌。
二、诵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终身受益。一幼的老师不单纯教孩子记忆,也给孩子解释其含义。每次问儿子如何解释时,儿子都说:“老师给我们说了,我知道。”他说的虽然不全面,但也能说个大概。对其中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我和儿子均受益良多。知道了其中的含义,我每次叫儿子时,他都会立刻应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大人叫爱理不理了。学习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儿子养成了从外面回来进门洗手,早晚刷牙的习惯。还有有好吃的先让大人吃等等好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一个人具备了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那他终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诵读经典,增加幼儿识字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学习了《弟子规》,我和儿子在家就念《弟子规》,幼儿园学了古诗,我和儿子就读《唐诗三百首》。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孩子边看书边读,天长日久,在无意之中会熟悉每一个字,直至认识。现在儿子越来越爱看书,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每次他吵着叫我带他去买书,我都从心底替他高兴。好多幼儿读物,《幼儿画报》、《巧虎》„„,他基本自己能独立阅读了。从书中他又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善于思考,喜欢问问题。
总之,一幼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儿子受益颇多。作为家长,我真心感谢每一位老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在和儿子一起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身也提高了修养,可谓是双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养孩子诵读传颂千年的经典,不仅传承了祖国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个祖国需要的、可以托起祖国美好明天的人。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体会
李室禧
大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