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立法研究
中国排污许可制度立法研究----兼谈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之间协调
发布日期:2011-02-26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摘要】
排污许可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其实施效果还不能说是成功的。其制度的定位、设计到实施都存在许多问题。而环境污染管制应该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建构,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到实施机制等方面对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完善。【关键词】排污许可证;立法;实施机制;公众参与 【写作年份】2007年
【正文】
一、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发展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地方开始试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水污染物控制方面,1985年,上海市开始在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地区实行以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目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1986年2月25日,上海市政府专门颁布了《上海市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条例》,首次在地方立法中对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规定。其后,在徐州、厦门、金华、深圳、常州、重庆等一批城市陆续推广了这项管理办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988年3月,国家环保局下达了《关于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和开展排放许可证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通过总量控制强化水环境管理的新阶段。大气污染物控制方面,1991年开始,国家环保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基于前一时期的立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确立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大举措。原国家环保局为落实“九五”环保计划,制定了《“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按照该计划的规定,我国的总量控制计划主要采用目标总量控制,同时辅以部分的容量总量控制。具体地说,一方面在全国这一宏观层面上实施目标总量控制,就是把1995年全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计划控制指标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将指标分解后下达到辖区的地、市,最后各地、市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按照污染物来源,核定分配污染源总量控制指标。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区域如“三河”、“三湖”、“两区”和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空气、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实施容量总量控制。在其后的一年时间内,我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由思路框架落实成为了一项具体的国家级环保政策。
以发放排污许可证为手段的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实施几年以后,国家开始将这一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制度。针对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国务院于2000年3月20日颁布了经全面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在达到浓度排放标准但仍不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制度,并对总量控制作了细化和更具操作性的规定。该《细则》将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结合在一起,以总量控制作为排污许可制度的基础和实施要求,又以排放许可证作为总量控制制度实施的法律形式和手段。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后该法规定,对尚未达到规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域和国务院批准划定的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可以划定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在控制区内实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1]
2001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基础上颁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该计划提出了对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指标和工业污染防治指标。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要求各地方制订实施方案,落实工程措施和资金,严格实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各种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确保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
至此,总量控制计划得到更新和强化,具体的法律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从立法规定上看,规定更加细密、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拓宽了适用的地域和对象范围。同时,我国的总量控制制度呈现出由目标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过渡的趋势,这也是这一制度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表现。但总的来说,我国的总量控制制度目前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主要通过行政计划的方式分解指标进行总量控制,总量控制类型单
一、水平不高、指标分配方式缺乏效率,总量指标的约束力不强,总量控制缺乏专门立法,与现有其他环境保护制度存在不协调等。
二、排污许可制度实施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其实施效果还未能说是理想的。
(一)制度的实施程度太低
尽管排污许可证并未要求适用于所有的排污者,其实施程度距离法律的要求仍然太低。在许多地方,排污许可证制度事实上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一是发证的数字与实际排污企业数差距太大。目前,在已经进行了污染物申报登记的企业中,只有30%左右获颁了排污许可证,[2]如果以排污企业为基数的话,比例还会低得多;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真正落实过这项制度。有些城市还没有发过排污许可证,有的城市只是象征性地发过几十份排污许可证,而且没有延续性,许可证往往是一次性的,到期不再续发。
(二)制度缺乏确定性、稳定性、持续性和权威性
我国至今没有发布普遍适用于全国及所有排污单位的统一的排污许可立法。排污许可制度尚未制度化,往往根据国家的某个决定或政府的特定管理目标的需要来实施,排污者对此缺乏预见性,难以事先采取行动。由于目标的变化或计划的修改,指标也常常变化,而且排污指标的下达往往滞后,行政机关的发证工作常常衔接不上,企业的许可证到期但新指标又不能及时下达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企业的生产不可能停顿,排污得持续。许可证往往缺乏延续性,稳定性,因而其权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执法机构对许可证的实施情况缺乏经常有效的监督,无证排污和超证排污的现象未能及时纠正,对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或处罚太轻,排污许可证对许可证持有者的约束力不强,这进一步削弱了许可证的权威性。
(三)制度的实施发生变异
许可是一种审批行为,它会产生批准或不批准两种结果,但是目前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几乎不存在不批准,不是对排污行为的审批及排污指标的合理分配,排污者申报多少排污量,环保部门就认可多少排放量。所以它是跟在排污者后面进行的一种排污的事后认可。[3]此外,许可证的发放未能与总量控制制度相结合,排污指标未能与环境容量挂钩,与政府确立许可证制度的初衷相违背。
(四)许可的程序存在严重的缺陷
首先,是发证的公开性不够。环境行政主管机关未公开各企业的排污情况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情况,申请人不了解排污的具体核定标准和核定方法,不了解排污指标分配的依据,难以避免“暗箱操作”和显示公平的情况发生。对于不予受理申请和不予发放许可证的情形,申请人得不到来自环境行政主管机关的解释。社会公众不了解排污者和排污的相关信息。对于发证对自己的影响难以判断。
其次,缺乏异议和听取公众意见程序。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在做出排污许可决定前并未听取排污单位、与排污有切身利益关系的利害关系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异议没有相应的途径反映。
第三,手续繁多、耗时过长。向环境行政主管机关申领更换排污许可证的手续繁杂,而且要求提供的资料也很复杂,其中有些是不必要的资料。对于一些污染大户的重点治理存在内部行政行为外部化的现象,使申请人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排污许可实施程序的期限过长,从提出许可申请到最后发放许可证一般要拖几个月,有时甚至要半年。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审批的内部程序过于复杂。
三、影响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法律的支撑不够
在国际上被当作一项支柱性法律制度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最初以政策的形式提出和明确,存在着法律依据的先天不足。目前对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了规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有1988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国务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这些法律规范远远不足于将排污许可证支撑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且这些规定又缺乏配套的技术规范,没有具体的步骤与措施,缺乏操作性。
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后,作为地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的具体法律依据的许多地方立法的法律效力有缺陷,甚至将失效。《行政许可法》第2章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作了具体的规定:其第14条规定:“„法律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采用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第15条规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第16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在法律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规章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作出具体规定。法规、规章对实施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第17条规定:“除本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我国目前地方有关排污许可的法律文件主要有,一是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法规,如《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2004年);一是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政府规章,如《上海市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规定》(2000年)、《贵阳市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2001年),《四川省污染物申报登记和排放许可管理办法》(2001年)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只能设定临时行政许可,期限一年。地方立法和政府规章对上位法已设立的行政许可做出具体规定的,不得增设许可及行政许可条件。但是部分地方政府规章,如《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设定的排污许可范围大大超过国家立法的范围,属于需要清理的法律文件之列。诸如此类现象不少。使得一些地方实施的排污许可证底气不足。
(二)法律对该制度的认识和定位不准
排污许可证制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项附属性制度出现,主要为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即分配排污指标服务,而不是作为准许、核定、规制所有排污行为的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强大的作用得不到全面发挥。总量控制制度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很好推行,依附于其上的许可证制度也因而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
(三)行政传统的影响
行政机关的活动传统上不重视程序正义,不重视公众参与和相对人利益的保护。我国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立法中的程序性内容相当不完善,《行政许可法》所要求的“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尚未得到具体体现。许可证制度中公众参与严重不足,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都缺乏热情,有的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企业的顾虑是信息公开会造成社会居民的恐慌,从而增加自己的压力;而在发证中举行公开听证会没有实质意义,因为参加的群众不是专业人士,对污染控制没有专业知识。政府的顾虑则是政府机关的人手有限,征集公众意见及组织听证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排污许可证的公众参与制度目前依然是纸上谈兵,公共利益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其它环境立法,除了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少量的公众参与内容外,对环境保护中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也没有具体要求和指引。排污监测数据和其它资料只在排污者和政府部门之间交流。国家环保总局于1999年颁布的《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是目前为止对污染源的监测工作做的最全面的规定,从其内容可知,污染监测结果和数据只为政府部门执法和管理所用,公众根本无法获得及使用。
(四)经济技术上存在障碍
由于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总量控制制度捆绑在一起,总量控制制度的推行需要强大的经济技术支持,而目前这种经济技术供给仍然不足够,如环境容量的测定目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技术手段,而且成本昂贵。为准确跟踪企业的排污情况,需要受监控的企业安装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这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负担,企业有较大的抵触。
四、排污许可制度的出路
为了将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造成环境法的基本制度和环境管理的支柱性制度,(一)重新确定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法律地位
首先,应当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其基本制度的地位。基本制度的实施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对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全面进行发证管理是国际的普遍做法,应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环境保护法》在修改时应为其发展建立基础并留有余地。而不能将其适用范围仍局限于个别区域和重点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适用范围应尽可能明确、具体、公开、稳定,不在相同主体之间产生不公平对待、不平等竞争的后果。
其次,应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从总量控制的框架内独立出来,作为一项对排污行为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的制度。不仅实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的排放需要申领许可证,实行浓度控制的污染物的排放也需要申领许可证。总量控制许可证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发放,浓度控制许可证则在申请者经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三同时”验收后,按照浓度控制和其他法律要求发放。
第三,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污染管理的中心环节,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和其他制度结合起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作为企业能否获得排污许可证先决条件,排污许可证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把关;把限期治理制度作为取得正式许可证及维持许可证的附属制度;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与排污申报登记和核准制度结合起来、将排污收费制度与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指标的拥有结合起来,使各项制度能协同发挥作用。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在深圳等6个城市开展综合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使排污许可证成为反映企业环境责、权、利的法律文书和凭证,做到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违证处罚,规范排污者的环境行为。这一试点旨在深化污染防治工作,探索一证式管理模式,探索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管理手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报告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对排污者的管理。[4]这是有益的探索。
第四,提高许可证的效力和权威性。排污许可证是确定企业能否排污、以及以什么方式排污的直接依据,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排污。违反许可证将会受到惩罚,甚至吊销许可证。使排污许可证有决定排污者命运的作用,也使环境管理部门有实质性的控制措施。无需别人再赋予一票否决权。
第五,统一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取消临时排污许可证,不再留尾巴。按许可证管理的最早规定,许可证分为两种:排污许可证和临时排污许可证。对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污者发放排污许可证;对尚未达到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污者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但是该制度已经试行了那么多年,仍然保留临时许可证不够严肃。而且,国家法律和政策早就要求所有污染源都要实现达标排放,未能达标的都应限期治理,因而,也不能取得许可证。
(二)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程序,保护公众的利益
1.简化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查程序
《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提出行政许可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到行政机关办公场所提出行政许可申请的除外。
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依据此条规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形式应该多样化,给申请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方式,特别是网上申请这类高效率的方式,应得到大力推广,以体现行政程序的便民原则,同时也能避免申请人与环境保护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更多的接触,保证排污许可的公正性。
同时,环境行政机关应该提供排污许可申请书的示范文本,并教授申请人如何填写。目前许多城市的环保局都在网上发布了该地域的排污申请书,并且提供了范本指导申请人填写,这是非常值得提倡推广的作法。
2.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导致环境信息具有公共性,这些信息必须与公众分享。由于每一份排污许可几乎都涉及公众健康与安全,公众应有权监督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过程。信息的获得是监督的基础,许可证申请及管理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的性质、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和许可证的发放情况等,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等依法需要保密的以外,应逐步全面公开,至少可以为公众通过特定的途径获取,公众可以将从公开途径获得的数据资料直接用于维护自己权益和其它合法活动之中,而不必一定通过委托监测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及资料,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和浪费。
政府应建立公示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为了与《行政许可法》相适应,应在排污许可制度管理的各个过程建立公示制度,将排污指标核定、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与否、排污情况和排污指标的使用情况、违反许可证及其处罚情况等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开。
逐步建立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制度,除了鼓励企业自愿向社会披露排污信息外,还应明确在特定情况下对其提出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11月发布了一个《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规定,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定期公布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定限额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列入名单的企业,应当按照本公告要求,于2003年10月底以前公布2003年上半年的环境信息,2004年开始在每年3月31日以前公布上一年的环境信息。《公告》是有关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突破性法律文件,但它的法律地位太低,适用面也太窄。今后在修订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应适当加入要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要求。
(2)建立公众参与程序
在公众尚难以普遍参与到许可证管理过程的情况下,目前应先建立异议制度,首先,允许利害关系人在特定的期限内就行政机关的提议和决定提出异议,其次,逐步将有权提出异议的当事人从利益关系人扩大到社会公众,而行政机关对异议必须进行回应和解释。从长远来看,应完善听证会制度。
听证制度是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2003年8月2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4章规定了听证制度。该法第46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有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第47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该法的第36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时,发现行政许可事项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该利害关系人。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应当听取申请人、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其41条还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准予行政许可决定,应当予以公开,公众有权查阅。”这些规定为建立我国排放许可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有重要作用。
但是应该看到,以上规定是原则性的,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局限性。首先,听证适用的范围太窄,当事人提出听证请求的情形仅限于“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将那些受到许可事项影响,但不属于“直接影响”或“重大影响”的人排除在有权提出听证请求的主体范围之外。一般公众更难以公共利益为由提出听证要求。其次,公众参与的支持条件不充足。申请及发证过程中的信息公开程度太小,申请材料不公开、公众得不到据以评价许可合法、公正所需的资料,许可证持有人执行许可证的自我监测数据、报告等也不公开,公众难以监督许可的遵守情况。法律也没有规定什么情况下,特定公民可以直接向申请人及政府索取资料和信息。第三,公众参与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未明。对于公众意见如何回应及处理,尚未形成制度。
在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听证程序时,进一步明确涉及公共利益的排污许可证的范围,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听证过程中,公众的意见能得到有效的反映和处理,避免走过场和浪费国家资源。
4.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环境行政主管机关在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时应当做到公平、公正。所谓公平原则,即是法的平等保护原则:平等对待当事人,相同事件相同处理,非有合法正当理由,不得对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以歧视和偏见。所谓公正原则,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要求行政行为的结果合理、正当。
但是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引起企业不公平竞争的现象。首先,关于许可证的适用范围。目前许可证制度主要作为总量控制制度的配套性制度而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对一个特定区域容纳特定污染物的总量进行了封顶,处于该区域内的排污者排放该特定污染物的总量也被锁定。总量控制通常是比浓度控制更严格的控制方式,因而,在总量控制区及非总量控制区的企业之间产生了污染控制的不同要求。非总量控制区内的企业排放相同的污染物,只要浓度达标,其总量不受限制,而总量控制区内的企业有总量控制要求,甚至要逐年削减其排放总量。其次,关于许可证的适用对象。由于总量控制的目标在于削减一个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而一个特定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由少数大企业产生。为了早见成效,许多地区采取抓大放小的方法,只对大企业实施许可证制度,实行总量控制。[5]因而,在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又产生了不公平对待问题。当然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为了做到相对公平,许可证管理过程必须尽可能地公开和透明,异议有机会反映。
(三)改善排污许可证的实施机制
发放排污许可证不是许可证制度的结束而是开始,许可证制度的作用必须通过许可证的实施来最终实现。许可证的实施机制是综合的,本文此处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
1.政府实施机制
许可证制度属于一种典型的命令和控制型手段。因此,政府的实施是关键,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实施机制,其它主体的实施将缺乏基础和保障。
第一,应加强中央政府在实施全国范围的排污许可制度以及监督下级政府的实施方面的权威和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各国政府一开始走的是一条大致相同的路子,即加强中央集中管制。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的国家。如美国、欧洲各国、日本等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建立了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环境管制体系。许可证制度则是政府管制的支柱。为此,欧美各国建立了强大的政府环保许可证执法机制。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过于刚性,阻碍私人企业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执法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从9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进行了非中心化和减少管制的改革,增加地方政府的执法权和企业的参与性。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环境管制的发展历程也较为相似。从集权式政府管制为主,到加强分权式的政府管制,但是其形成的基础与欧美国家不同,欧美国家的环境管制形成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环境管制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减少政府管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及增加地方政府自治权力的改革也同时进行,但这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是为了配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制却尚未能很好建立起来。在许多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总体控制的领域,中央政府难以有效地实施法律。在环境保护领域,面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挑战,政府违法违规决策和发展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越是基层的政府越容易受企业界的影响。在目前这一阶段,仍然应重点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权式的政府环境管制,加强中央政府实施环境法的权威。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法律的具体实施机构通常是各级地方政府,而不是中央政府。环境法也不例外。本文此处强调中央政府在实施法律中的作用并不是认为应由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直接实施法律,而是要加强中央政府监督地方政府实施法律的能力。如保留直接查处权。
第二,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检查机制。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发放排污许可证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环境行政机关应该对行政许可进行长期的监督检查,保证排污企业保持其取得行政许可时法律所规定的条件。实践中行政机关对排污许可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以及排污企业定期填写特定报表的方式进行监督,条件成熟的企业则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实行实时监督。应该说这些都是有效的行政监察方式:实地检查是直接监管的重要方式,但是应该注意避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书面审查方式体现了行政监管由直接监管向间接监管转化的进步,但是应该采取措施保证书面材料的真实准确性;实时监督的方式应该在有条件的企业加以推广。今后,应该建立或完善诸如个人、组织举报投诉、排污企业自我监督检查等监察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完善监管程序;同时,应按照《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规范行政机关在行政监察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排污企业的行为。
第三,建立政府实施许可证制度的行政责任追究制。根据《环境保护法》第16条所要求的各级政府对所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和其他法律的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省和各部委纷纷建立了环保行政责任追究制。目前环保行政责任追究制主要适用于两类行为:一是决策失误;一是执法失误。[6]如果将这一制度用于保障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会改善政府的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机制。根据笔者对广州市若干排污企业的调查,排污许可证已经实施了多年,但是企业并未感到该制度的压力和威力。主要原因是,政府对违反许可证排污者的处罚没有到位,或者是不处罚,或者是处罚太轻,排污指标没有硬约束,企业因此不在意指标的多少,也不认真对待指标的使用情况。所以,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政府执法到位,除了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外,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也是必要的。
2.市民实施机制
市民实施指市民参与下的实施,赋予市民一定的监督权和执法权。由于政府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将政府的部分环境管理权和责任转移给社会,如当地居民、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等是国际趋势。将排污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对其遵守排污许可证和其它法律要求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公众投诉、检举、控告等制度,但是总的来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能力仍然不充分。主要障碍有两个:一是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二是参与能力不高。
当前情况下,公众,特别是草要阶层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参与到环境事务,进行公众参与的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有义务向公众提供与排污许可证的相关信息、培训、指引等。一些国家的法律还要求排污者也有义务加入公众参与能力建议的过程。美国《清洁空气法》允许联邦环保局在许可过程中运用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来增加社区参与和建设社区的实施能力。该法第504条(a)款规定:“每一个依本章发放的许可证应包括„诸如为确保遵守本章适用的要求所必要的条件”。据此,环保局可以在许可中要求那些领取清洁空气法中的许可证的人采取一定的行动提供公众参与的途径,加强受影响社区参与的能力,以保障许可设施遵守适用的环境保护法。这些条件包括提供为监督许可设施运作情况所需要的信息,以及增加市民团体参加监督和保障履行所需要的资源等。[7]现实中,许多企业利用其技术和专业上的优势垄断信息,侵害公共利益,为了利益平衡,法律应责成排污者承担一定的义务,改善公众参与排污许可管理过程的能力。
针对参与渠道的不畅通,法律应要求许可证管理机构和持证者确定与公众联系的方式和人员。保证公众可以接触到必要的排污资料和记录并有机会向主管部门投诉。目前的投诉和检举、控告制度是最常用的市民实施途径,通过这些途径,政府也确实发现和查处了不少违法案件。但是这些措施未能给市民提供一个完整的实施机制,市民对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不服的,没有权利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在国外,允许公众对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机构和违反排污许可证的人提起公益诉讼,被认为是最有威慑作用的市民实施手段。市民在此过程中充当了私人检察官的角色,弥补了政府的执法不足。所以,逐步完善诉讼制度,使公众有权对违反许可证管理的人和机构提起诉讼是必要的。
3.自我实施
自我实施指排污许可证持证者自觉遵守许可证的要求。这在西方国家也叫“自我政策”或“自我管制”。许可证制度对违反许可证的人有制裁措施,自我实施并非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企业的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如果没有强制性义务,它们将环境成本外部化是常见现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许多激励因素可以推动企业采取积极政策遵守许可证。近年来各国政府出现了各种自我实施措施。如自我监测,自我审计,系统的内部环境管理等。
排污许可证制度中的自我监测、自我报告和记录维持是对排污者的最基本的要求,排污者必须安装、使用和维持监测仪器设备,定期监测和提取样本,建立及维持相关的记录,制作特定的报告,并且提供其他环保部门要求的信息。这一制度也是政府实施和市民实施的基础,政府据此收集数据信息、建立基准线、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追踪污染源、确定遵守情况、评估环境质量的变化等;公众据此获知排污信息,评估环境风险和影响、采取行动保护自身利益;企业据此评价处理和减少污染物的效果,确定降低成本的方式。通过这个制度,政府将收集和提供信息的负担转给了排污者,同时,政府和市民对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督则大大加强。所以这个制度在许多国家都备受重视。如美国,每一个规定了排污许可制度的法律都有此规定,每一个许可证则有具体的自我监测、报告和维持记录的法律义务。
为了鼓励排污者披露自我监测、自我披露及纠正违法行为,一些国家规定了相应的免责或减轻责任的措施。如美国环保局于1995年发布了《鼓励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Incentives for Self-policing: Discovery, Disclosure, Corr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Violations)的政策,该政策通常又被称为《审计政策》(Audit Policy)。2000年,美国环保局对该政策进行了修正。《审计政策》使那些按该政策自愿发现、披露、改正其违法行为的实体获得减免法律处罚的优待。该政策包括9个条件,某个组织符合所有这9个条件,可以免去100%的针对违法所得的民事处罚(本来可能被没收的),没有符合其中的第一个条件(即系统地发现违法),但符合其他8个条件的,有资格减轻75%针对违法所得的民事处罚。在刑事处罚方面,环保局在一个实体满足了从第二到第九个条件,不管它是否满足第一个条件,只要它善意地进行自我监督,发现和披露违法,并采取了系统的方法防止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向司法部门或其他有权提起公诉的部门提议进行刑事检控。
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自我监测、污染物申报登记制度,但这些制度仍有许多缺陷。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可以对许可证制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清晰地在每一个许可证中确定自我监测、自我报告和维持记录的义务;(2)在政府网站上公布报告和记录的主要内容,使公众可以获知;(3)对自我披露和纠正违反许可证的行为提供的效的刺激;(4)对未能依法提供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的人进行严厉惩罚。
【作者简介】
李挚萍,女,博士,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注释】
[1] 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215页。[2] 见《国家环境统计公布》(1997年-2000年)。http://.[3] 徐家良、范笑仙:《制度安排、制度变迁与政府管制限度—对排污许可证制度演变过程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4] 《六城市开展综合排污许可证试点工作》,《中国环境报》2004年2月12日。[5] 如广州市2003年发放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只针对64家大企业。
[6] 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监察部2006年2月20日发布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7] Clifford Rechtschaffen & Eileen Gauna, Environmental Justice—law, policy, and regulation.Carolina Academic Press, 2001.193.
第二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学习心得: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学习心得:
与我司现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工作有关的事项有:
1、申请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按照排放口和生产设施或者车间申请的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
(二)自行监测方案;
(三)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四)排污单位有关排污口规范化的情况说明;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号,或者按照有关国家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排污许可证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
(七)本办法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且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供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完成变更的相关材料;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2、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3、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或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的监测设备,按照规定维护监测设施,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第三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中关于台账记录的要求,根据生产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按照排污口或者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记录。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生产设施运行情况;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管理信息;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三)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发生超标排放情况的,应当记录超标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四)其他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应当记录的信息。
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4、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关于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的要求,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包括执行报告、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书面执行报告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
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自行监测结果说明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及达标判定分析;
(二)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或者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的说明。
执行报告可以替代当季度或者当月的执行报告,并增加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基本生产信息;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三)自行监测执行情况;
(四)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执行情况;
(五)信息公开情况;
(六)排污单位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七)其他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等。
环境保护部令
部令 第48号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17年11月6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公布之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部部长 李干杰
2018年1月10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许可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执行以及与排污许可相关的监管和处罚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环境保护部依法制定并公布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明确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范围和申领时限。
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简称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申请并取得排污许可证;未纳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排污单位,暂不需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持有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
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五条 对污染物产生量大、排放量大或者环境危害程度高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对其他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
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或者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的具体范围,依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执行。实行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依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排污许可相关技术规范、指南等执行。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确定为重点排污单位。
第六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全国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和监督。各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排污许可证核发。地方性法规对核发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同一法人单位或者其他组织所属、位于不同生产经营场所的排污单位,应当以其所属的法人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分别向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核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
生产经营场所和排放口分别位于不同行政区域时,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核发环保部门负责核发排污许可证,并应当在核发前,征求其排放口所在地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第八条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
2015年1月1日及以后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纳入排污许可证。
第九条 环境保护部对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及其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和排放口实行统一编码管理。
第十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管执法信息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载,并按照本办法规定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中记录的排污许可证相关电子信息与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依法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以及其他排污许可政策、标准和规范。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正本载明基本信息,副本包括基本信息、登记事项、许可事项、承诺书等内容。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增加需要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内容。
第十三条 以下基本信息应当同时在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
(二)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基本信息。
第十四条 以下登记事项由排污单位申报,并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记录:
(一)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等;
(二)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等;
(三)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依法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记录等。
第十五条 下列许可事项由排污单位申请,经核发环保部门审核后,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进行规定:
(一)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等,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源的位置和数量;
(二)排放口和无组织排放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取得排污许可证后应当遵守的环境管理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第十六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排污单位排放口或者无组织排放源相应污染物的许可排放浓度。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规定。
第十七条 核发环保部门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规定的行业重点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确定排污单位的许可排放量。
对于本办法实施前已有依法分解落实到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行业重点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核算方法、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从严确定许可排放量。
2015年1月1日及以后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的排污单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意见确定的排放量严于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确定的许可排放量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审批意见要求确定排污单位的许可排放量。
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要求排污单位执行更加严格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规定。
本办法实施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确定排污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第十八条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由核发环保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材料、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需要,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进行规定:
(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要求;
(二)自行监测要求、台账记录要求、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等要求;
(三)排污单位信息公开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自行监测方案。
自行监测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点位及示意图、监测指标、监测频次;
(二)使用的监测分析方法、采样方法;
(三)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四)监测数据记录、整理、存档要求等。
第二十条 排污单位在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时,应当承诺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是完整、真实和合法的;承诺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落实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环境管理要求,并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自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生效。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延续换发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对列入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目录中计划淘汰的落后工艺装备或者落后产品,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得超过计划淘汰期限。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以及监督检查排污许可证实施情况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二十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六条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确定本行政区域内负责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核发环保部门、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
依据环境质量改善要求,部分地区决定提前对部分行业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该地区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报环境保护部备案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四条 在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的时限前已经建成并实际排污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时限申请排污许可证;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后建成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启动生产设施或者在实际排污之前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实行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在提交排污许可申请材料前,应当将承诺书、基本信息以及拟申请的许可事项向社会公开。公开途径应当选择包括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时间不得少于五个工作日。
第二十六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核发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按照排放口和生产设施或者车间申请的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
(二)自行监测方案;
(三)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四)排污单位有关排污口规范化的情况说明;
(五)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号,或者按照有关国家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六)排污许可证申请前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
(七)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还应当提供纳污范围、纳污排污单位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八)本办法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且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经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供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完成变更的相关材料;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主要生产设施、主要产品产能等登记事项中涉及商业秘密的,排污单位应当进行标注。
第二十七条 核发环保部门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照本办法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向有核发权限的部门申请;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个工作日内出具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可以当场更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更正;
(四)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者不予受理告知单。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材料,但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书面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第二十八条 对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位于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
(二)属于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产业政策目录中明令淘汰或者立即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落后产品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不予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
(一)依法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意见,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经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措施有能力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
(三)排放浓度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排放量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
(四)自行监测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五)本办法实施后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排污单位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情况的,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已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
第三十条 对采用相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或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排污单位采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要求的污染治理技术的,核发环保部门可以认为排污单位采用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措施有能力达到许可排放浓度要求。
不符合前款情形的,排污单位可以通过提供监测数据予以证明。监测数据应当通过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和技术规范的监测设备取得;对于国内首次采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应当提供工程试验数据予以证明。
环境保护部依据全国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适时修订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第三十一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自作出准予许可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核发环保部门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
核发环保部门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排污单位。
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所规定的期限内。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排污单位。
第三十二条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将排污许可证正本以及副本中基本信息、许可事项及承诺书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核发环保部门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制作不予许可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四章 实施与监管
第三十三条 禁止涂改排污许可证。禁止以出租、出借、买卖或者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第三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或者使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监测、计量认证规定的监测设备,按照规定维护监测设施,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实施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对未采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的,应当加强自行监测,评估污染防治技术达标可行性。
第三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中关于台账记录的要求,根据生产特点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按照排污口或者无组织排放源进行记录。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生产设施运行情况;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管理信息;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当记录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三)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发生超标排放情况的,应当记录超标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四)其他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应当记录的信息。
台账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
第三十六条 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废气、污水的排污口、生产设施或者车间分别计算,依照下列方法和顺序计算:
(一)依法安装使用了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计算;
(二)依法不需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按照符合国家规定和监测规范的污染物手工监测数据计算;
(三)不能按照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方法计算的,包括依法应当安装而未安装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自动监测设备不符合规定的,按照环境保护部规定的产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计算。
第三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关于执行报告内容和频次的要求,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包括执行报告、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
排污单位应当每年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提交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并公开,同时向核发环保部门提交通过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印制的书面执行报告。书面执行报告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
季度执行报告和月执行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根据自行监测结果说明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及达标判定分析;
(二)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或者污染防治设施异常情况的说明。
执行报告可以替代当季度或者当月的执行报告,并增加以下内容:
(一)排污单位基本生产信息;
(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
(三)自行监测执行情况;
(四)环境管理台账记录执行情况;
(五)信息公开情况;
(六)排污单位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情况;
(七)其他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等。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应当由排污单位记载在该项目验收完成当年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中。
排污单位发生污染事故排放时,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时报告。
第三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对提交的台账记录、监测数据和执行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依法接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执法计划,结合排污单位环境信用记录,确定执法监管重点和检查频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重点检查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事项的实施情况。通过执法监测、核查台账记录和自动监测数据以及其他监控手段,核实排污数据和执行报告的真实性,判定是否符合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检查环境管理要求落实情况。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现场检查的时间、内容、结果以及处罚决定记入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依法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监管执法信息、无排污许可证和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污的排污单位名单。
第四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或者委托技术机构提供排污许可管理的技术支持。
技术机构应当对其提交的技术报告负责,不得收取排污单位任何费用。
第四十一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具有核发权限的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违法情形的,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依法撤销。
第四十二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当及时公开有关排污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排污单位有违反本办法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五章 变更、延续、撤销
第四十三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与排污单位有关的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核发环保部门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
(二)因排污单位原因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后,排污行为发生变更之日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四)新制修订的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五)依法分解落实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发生变化后三十个工作日内;
(六)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限期达标规划实施前三十个工作日内;
(七)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实施后三十个工作日内;
(八)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发生本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情形,且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者减量替代削减获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在排污单位提交变更排污许可申请前,出让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排污单位应当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
第四十四条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变更排污许可证申请;
(二)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三)排污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四)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五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作出变更决定的,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同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的,还应当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
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排污许可证期限仍自原证书核发之日起计算;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情形的,变更后排污许可证期限自变更之日起计算。
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情形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属于本办法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变更许可决定。
第四十六条 排污单位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届满三十个工作日前向原核发环保部门提出申请。
第四十七条 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延续排污许可证申请;
(二)由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承诺书;
(三)排污许可证正本复印件;
(四)与延续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四十八条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对延续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延续或者不予延续许可决定。
作出延续许可决定的,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收回原排污许可证正本,同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环保部门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被依法终止的;
(三)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向核发环保部门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遗失排污许可证的,在申请补领前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发布遗失声明;损毁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同时交回被损毁的排污许可证。
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补领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补发排污许可证,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排污许可证受理、核发及监管执法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符合受理条件但未依法受理申请的;
(二)对符合许可条件的不依法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或者未在法定时限内作出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决定的;
(三)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准予核发排污许可证或者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时擅自收取费用的;
(五)未依法公开排污许可相关信息的;
(六)不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或者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其他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的情形。
第五十三条 排污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核发环保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未及时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未及时补办排污许可证的,由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有关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依法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
(一)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进行监测,或者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
(二)未按照规定安装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
第五十七条 排污单位存在以下无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情形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依法应当申请排污许可证但未申请,或者申请后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
(二)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未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或者延续申请未经核发环保部门许可仍排放污染物的;
(三)被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后仍排放污染物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八条 排污单位存在以下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一)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
(二)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三)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
(四)其他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第五十九条 排污单位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组织复查,发现其继续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或者拒绝、阻挠复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依法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第六十条 排污单位发生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第二、三项或者第三十七条第四款第二项规定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核发环保部门,且主动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从轻处罚。
排污单位应当在相应季度执行报告或者月执行报告中记载本条第一款情况。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依照本办法首次发放排污许可证时,对于在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投产、运营的排污单位,存在以下情形之一,排污单位承诺改正并提出改正方案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向其核发排污许可证,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记载其存在的问题,规定其承诺改正内容和承诺改正期限:
(一)在本办法实施前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项条件;
(二)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条件。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一项条件的排污单位,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
对于不符合本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二项条件的排污单位,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罚款。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内容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内容,应当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内容一致;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期限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限,应当与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的起止时间一致。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为三至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在改正期间或者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期间,排污单位应当按证排污,执行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制度,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加强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到期,排污单位完成改正任务或者提前完成改正任务的,可以向核发环保部门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核发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五章规定对排污许可证进行变更。
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改正期限到期,排污单位仍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由核发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九条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或者《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建议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并按照本办法第五十条规定注销排污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 对于本办法实施前依据地方性法规核发的排污许可证,尚在有效期内的,原核发环保部门应当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数据,获取排污许可证编码;已经到期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排污许可证格式、第二十条规定的承诺书样本和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由环境保护部制定。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排污许可,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依规规范和限制排污行为,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第六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主要负责人是指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非法人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第六十七条 涉及国家秘密的排污单位,其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按照保密规定执行。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企业排污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解读新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近日,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是排污许可立法改革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作为第一部排污许可的规章,《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排污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本文是法学专家专门对《管理办法》明确的法律责任进行的梳理,重点解读了排污单位面临的各类法律责任和守法要点,供大家参考。
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是我国改革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工作,也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排污许可是一种行政许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政许可事项是指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事项。行政许可事项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违反行政许可事项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总体来看,排污许可制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得到更多立法支持,以解决环境保护部门对违证排污行为的监管不到位,企事业单位违法违证排污应承担的责任得不到落实,导致排污许可证制度得不到充分实施等问题。比如说,专门法规的缺失导致超标排放法律责任不足。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超标排污的法律责任作出了一系列较为严格的规定,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法规对其细化,导致污染物排放的法律责任还存在缺陷。我国现行法律只规定了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法律责任,但是,在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情况,企事业单位排放的污染物没有超过国家以及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超过了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排放量。这种情况下企业是否属于超标排污,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不够明晰。
排污许可制度是一项基本的环境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违法责任体系,在《实施方案》和《暂行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制度,环境保护部于2018年1月颁布了《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也完善了排污许可违法责任的内容体系。
1、无证排污的法律责任:
持证排污是对排污企业的基本要求,无证排污是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污行为,环保部门将及时进行处罚,对于已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阻挠复查的企业,环保部门还可以对其进行按日连续处罚;同时企业相关责任人将受到行政拘留处罚。
《管理办法》还具体列举了无证排污的几种情形,有助于一线执法人员的研判。包括:一是排污企业依法应当申请排污许可证未申请或申请后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二是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未申请或申请后未经原核发部门许可排放污染物的;三是被依法撤销排污许可证后仍排放污染物的;四是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其他情形。
2、违证排污的法律责任:
根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有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规定,责令改正或者责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违证排污的类型不仅包括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还包括以下形式:一是通过偷排、篡改或者伪造监测数据、以逃避现场检查为目的的临时停产、非紧急情况下开启应急排放通道、不正常运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大气污染物;二是利用渗井、渗坑、裂隙、溶洞,私设暗管,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水污染防治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三是其他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排放污染物的。
3、违反信息公开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环境保护法》和《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法律规定的规定,企事业单位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信息,信息内容应当真实,不能弄虚作假。
为了进一步规范排污企业的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办法》对排污许可的信息公开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申请前的信息公开。排污单位应当在申请排污许可证之前向公众公开其承诺书、排污许可证申请表及其附件等内容。二是申请后的信息公开。排污单位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其排污信息,扩大与公众沟通的渠道。排污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未按照规定的方式、未公开应当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不真实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公开,依法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还可以对违法企业处以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4、违反自行监测的法律责任:
监测数据是环境保部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进行管理的直接依据。排污许可制度要求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并设置和维护监测设备。排污单位要对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排污单位未按照许可证要求自行监测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排污单位拒不改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产整治。
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违反自行监测的行为包括以下两种:一是未按照规定对所排放的工业废气和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进行监测,或者未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二是未按照规定安装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或者未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6〕29号)的规定,排污单位提供虚假监测数据或者篡改监测数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其他相关法律责任:
《管理办法》也明确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排污许可证受理、核发及监管执法中未按照规定受理、核发排污许可证或者监督不力的,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排污单位在申请、变更、延期排污许可证时,应当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排污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核发环保部门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个工作日内向原核发环保部门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未及时补办排污许可证的,由核发环保部门责令改正。(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竺效 王盛航)
学习心得:
与我司现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工作有关的事项有:
1、《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才能排污,无证不得排污。持证排污单位须在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并应开展自行监测、建立台账记录、编写执行报告,确保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同时,对无证排污、违法排污、材料弄虚作假、监测违法、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等五种情形设定了处罚条款。
《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明确、细化了排污单位应持证排污和环保部门应依证监管的法律要求,对排污单位承诺制、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等要求做出了具体规定。
问:《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管理办法》分7章共68条,第一章总则共11条,第二章排污许可证内容共11条,第三章申请与核发共10条,第四章实施与监管共10条,第五章变更、撤销、延续共9条,第六章法律责任共9条,第七章附则共8条。《管理办法》规定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管理办法》规定了排污许可证核发程序。《管理办法》依据国办印发的《实施方案》,依法规定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核、发放的一个完整周期内,企业需要提供的材料、应当公开的信息,环保部门受理的程序、审核的要求、发证的规定以及污染防治可行技术在申请与核发中的应用。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变更、延续、撤销、注销、遗失补办等各情形的相关程序、所需资料等内容。同时规定了分类管理的要求和分级许可的思路,明确排污许可证的有效期。
二是《管理办法》明确了排污许可证的内容。《管理办法》规定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两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承诺书、基本信息、登记信息和许可事项。其中前三项由企业自行填写;最后一项由环保部门依据企业申请材料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依法确定。《管理办法》规定核发环保部门应当以排放口为单元,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许可排放浓度;按照行业重点污染物许可排放量核算方法和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计算许可排放量,并明确许可排放量与总量控制指标和环评批复的排放总量要求之间的衔接关系。
通过排污许可证,我们对企业的环境监管逐步从企业细化深入到管每个具体排放口,从主要管四项污染物转向多污染物协同管控,从以污染物浓度管控为主转向污染物浓度与排污总量双管控,特别针对当前雾霾防治,在排污许可证中增设重污染天气期间等特殊时段对排污单位排污行为的管控要求,从而不仅推动了对固定污染源的精细化监管,同时将排污许可更好地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密切挂钩,推动固定污染源的精细化管理。
三是《管理办法》强调落实排污单位按证排污责任。《管理办法》规定,排污许可是环保部门依据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来规范和限制排污行为,并依证监管的环境管理制度。排污单位承诺并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是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的重要前提。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才能排污,无证不得排污。持证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的范围内排放污染物,并应开展自行监测、建立台账记录、编写执行报告,确保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管理办法》同时对无证排污、违法排污、材料弄虚作假、监测违法、未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等5种情形设定了处罚条款。
四是《管理办法》要求依证严格开展监管执法。《管理办法》提出监管执法部门应制定排污许可执法计划,明确执法重点和频次;执法中应对照排污许可证许可事项,按照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的计算原则,通过核查台账记录、在线监测数据及其他监控手段或执法监测等,检查企业落实排污许可证相关要求的情况。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口的具体化规定,对依法监管的内容逐一进行了明确和细化,实现了排污单位排污口的“卡片式管理”,目前河北、上海等地已经将每个排放口的各项要求,做成二维码贴在排放口标识牌上,环境执法人员到现场直接扫描二维码,即可知道这个排放口的所有环境信息,包括许可浓度、许可排放量、监测要求、在线监测情况、历史执法记录等等,避免出现执法部门面对量大面广的排放口,不知道应该检查哪个,具体到某个排放口不清楚应该排多少的问题,这不仅为环境执法提供极大便利,也为社会公众监督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五是《管理办法》强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应在申请前就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进行公开,在执行排污许可证过程中应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和执行报告内容;核发环保部门在核发排污许可证后应公开排污许可证正本以及副本中的基本事项、承诺书和许可事项。监管执法部门应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监管执法信息、无证和违法排污的排污单位名单。
六是《管理办法》提出排污许可技术支撑体系。《管理办法》明确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环境管理台账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技术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等相关技术规范。同时明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或者委托技术机构提供排污许可管理的技术支持。
问:去年,环保部发布了《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管理办法》和已发布的《暂行规定》是什么关系,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管理办法》是《暂行规定》继承和发展,是对同一件事情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定,因此《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后,《暂行规定》当中与之不符的内容不再实施。《暂行规定》分5章共37条,修改后《管理办法》分7章共68条,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调整了排污许可证的内容。将排污许可证的主要内容由原来《暂行规定》的“基本信息、记载信息、许可事项、管理要求”四个方面修改为“基本信息、登记信息、许可事项和承诺书”四个方面。其中将《暂行规定》中的“管理要求”作为许可事项的一部分,不再单列,进一步明确排污许可证中载明的环境管理要求应作为今后依排污许可证执法的依据;将“排污单位承诺书”作为许可证的一部分,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企业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二是明确了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的确定方法。将《暂行规定》中许可排放浓度和排放量的确定原则进行细化,明确按污染物排放标准许可排放浓度,细化许可排放量确定依据和步骤,进一步规范许可事项的确定。
三是调整了核发权限。为充分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相衔接,《管理办法》明确无论是重点管理还是简化管理,均由排污单位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同时提出地方性法规对核发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是细化规定了排污许可制的5项具体制度。包括企业承诺、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信息公开等5项制度的具体规定。
五是增加法律责任一章。明确了核发环保部门和排污单位的法律责任。规定核发环保部门在受理、核发排污许可证以及在按排污许可证监管执法中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7种情形;规定了排污单位无证排污、违证排污、材料弄虚作假、自行监测违法、未公开信息等5种情况的处罚条款。
六是在附则中增加了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申请排污许可证的程序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规定。
第三篇: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4年11月12日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张庆伟
2014年12月4日
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促进污染源达标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以下统称排污单位),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
(一)排放大气污染物(不含机动车、铁路机车、船舶、航空器等移动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二)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和餐饮污水的;
(三)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
(四)从事畜禽养殖达到省政府确定规模标准的。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排污许可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所属的环境监察、督查机构负责排污许可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支持排污单位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削减污染物排放的强度、浓度和总量。
排污单位削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认后,可以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留存或者有偿转让。
第五条
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建设项目已经依照国家、本省有关规定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二)污染防治设施和污染物处理能力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三)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本省有关标准,重点污染物排放符合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四)排污口设置和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安装、检定(校准)、比对符合国家、本省有关规定,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系统联网并正常运行;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填写申请登记表,并提供排放污染物技术报告和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
前款规定的排放污染物技术报告,应当由排污单位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机构编制,编制时应当测算、说明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每年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情况。
第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核定或者确定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现有排污单位应当根据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排污单位所属行业的排污绩效、经审核有效的监测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确定。
第七条
新建排污单位应当自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八条
排污许可实行分级管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单位提出的排污许可申请,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依法作出准予排污许可或者不予排污许可的决定;对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排污许可申请,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性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有效期不超过5年。
正本应当载明排污单位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排放污染物的种类、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有效期等事项。
副本除载明正本规定的事项外,还应当载明排污单位主要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污染防治设施和污染物处理方式,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排污口设置,监督检查情况等事项。
第十条
排污单位合并、分立,或者改变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5日内,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
因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原因使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排污口的设置等情况发生变更的,排污单位应当自其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污染物排放执行标准、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发生变化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许可证载明的事项进行变更。
第十二条
排污单位需要延续排污许可证有效期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提出延续申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排污单位的延续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出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不予延续:
(一)排污单位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和产品被列入国家、本省确定的淘汰目录且超过淘汰期限的;
(二)因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排污单位所在地禁止或者限制排放原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的;
(三)排污单位未按期达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或者排污单位终止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发证部门应当及时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妥善保管排污许可证,不得涂改或者伪造。其正本应当放置于排污单位的主要办公场所或者生产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
第十六条
排污许可证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当地主要报刊刊发遗失、损毁公告,并在公告后20日内申请补办排污许可证。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十八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本省有关规定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
排污单位应当建立污染物排放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相关情况。
第十九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环境监察、督查机构,应当通过监控系统或者采用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方式,对排污单位实施排污许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详细记录监督检查结果,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
监督检查结果应当载入排污许可证副本,并可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越法定职权颁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颁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发现违法排污行为不予查处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的有关行为,其他法律、法规已经规定法律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排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办理排污许可证变更手续的;
(二)未按照国家、本省有关规定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的;
(三)未建立污染物排放和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台账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国家排污许可申请子系统
附件1: 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申请流程
1、排污单位登录“国家排污许可信息公开系统”(从环境保护部网站进入,点击公共服务,点击国家排污许可信息管理平台-企业填报端),在申报指南栏目可下载《排污许可证申领信息公开情况说明表》和《企业守法承诺书》模板文件,线下填写完成后扫描上传系统。
图1 国家排污许可信息公开系统界面
2、点击导航栏“网上申报”按钮,进入“国家排污许可申请子系统”业务办理平台页面。
图2 国家排污许可信息公开系统界面
图3 国家排污许可申请子系统
3、注册后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在线申请。请注意,同一法人不同地区的分公司/分厂需单独申领排污许可证,注册时“单位名称”为企业总公司/总厂名称,“注册单位名称”为本次申领许可证的企业分公司/分厂名称,若没有分公司/分厂,才可填写总公司/总厂名称。
4、首次在本系统申报排污许可证,请点击“许可证申请”模块进行填报。
5、许可证在线申请业务包括5项:排污许可证新办申请、排污许可证变更申请、排污许可证延续申请、排污许可证补办申请和信息公开。前四项业务的申报流程相同,信息公开用于排污单位发布申请前信息公开内容。下面以排污许可证申请办理流程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步:排污单位点击“许可证申请”进入许可证申请页面
第二步:在许可证申请页面内点击“我要申报”按钮进入申请资料填写页面
第三步: 根据填报页面左侧导航,一步一步填写许可证申请信息,一个页面填写完成后,点击页面下方的“下一步”按钮,填报下一页的内容,也可以点击“暂存”按钮,保存当前填报信息(具体参见附件4:火电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附件5: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申请填报包括14个页面的内容,分别为:排污单位基本情况;排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产能;排污单位基本情况-主要燃料及原辅材料;排污单位基本情况-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排放口;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有组织排放信息;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无组织排放信息;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企业大气排放总许可量;水污染物排放信息-排放口;水污染物排放信息-申请排放信息;环境管理要求-自行监测要求;环境管理要求-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地方环保部门依法增加的内容;相关附件。
请按照页面顺序进行填报。在填写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燃料及原辅材料,排污节点、污染物及污染治理设施相关表单内容时,系统会默认当前填报内容为企业注册时填报的行业类别下的内容(填写时可选择的下拉菜单为注册时填写行业的下拉菜单),若当前申请单位涉及多个行业,请先选择企业所在行业,再依次进行填报。
主要产品及产能信息表中,生产设施和产品都与主要工艺相对应,请分别添加主要工艺,及其对应的生产设施和产品。
生产设施编号、污染治理设施编号、排污口编号为企业自行编制或填写当地环保部门统一印发的编号。请注意相同的设施和排放口填写相同的编号,不同的设施和排放口填写不同的编号,一次填写一个编号,请勿将多个编号写在一个文本框内。
为了满足各地管理要求的差异,所有表单中都新增了其他信息列或备注信息文本框,若有对应表格中无法囊括的信息,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在其他信息列或备注信息文本框中。第四步:发布许可申请前信息公开。
排污单位填写完(1)排污单位基本信息;(2)主要产品及产能;(3)主要原辅材料及燃料;(4)排污节点及污染治理设施;(5)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排放口;(6)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有组织排放信息;(7)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无组织排放信息;(8)大气污染物排放信息-企业大气排放总许可量;(9)水污染物排放信息-排放口;(10)水污染物排放信息-申请排放信息表格相关信息后,可在本系统进行许可申请前信息公开,系统也会给予填报提示。
在业务办理页面,点击“信息公开”模块
点击“许可申请前信息公开发布”按钮,填写发布起止时间。
填写完成后,点击“发布”按钮,系统自动向国家排污许可信息公开平台发布一条申请前公开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填报的10张表单内容和相应的PDF文件。
信息公开期间排污单位不可以修改上述10张表单的内容,不可提交申请,但是依旧可以编辑自行监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和地方环保部门依法增加内容的信息。信息公开时间截止,用户可以再次编辑填报内容。 信息公开期间用户可以撤销发布内容,系统留痕保存,用户可以再次提交发布内容。
排污单位可以进入信息公开模块实时查看用户反馈意见。 许可申请前信息公开除了可在本系统发布外,也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公共网站、行政服务大厅或服务窗口等其他形式进行公开发布。第五步:
许可申请模块所有信息填写完成后,点击“提交”按钮,确认提交后,业务申请填报完成,申报信息提交给管理部门审核。排污单位在提交申请页面,可下载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申请信息统一提交给企业所在区域市级环保部门(直辖市为区县环保部门),由市级环保部门(直辖市为区县环保部门)分发处理。
第六步:企业可在许可证申请页面内随时查看业务办理的审核状态,系统也会根据业务办理情况在“消息中心”栏目中发送信息通知。审核状态说明:
未提交:已填写申请,但还未提交,可点击操作列的“继续申报”按钮完成业务申报。
已提交等待受理:排污单位的许可证业务申请已提交成功,等待受理中。 审批中:排污单位的许可证业务申请已受理,正在审批环节。
审批通过:排污单位的许可证业务申请已审核通过,排污单位可在各地规定期限内去相关部门领取审批意见和排污许可证正、副本。 补件:排污单位业务办理资料不全,需补齐资料后再次提交申请。 不予受理:企业提交审批部门有误,审批部门打回不予受理。
审批不通过:排污单位不符合《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不予办理排污许可证。
第五篇: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实施20多年来,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加强环境保护自身建设和严格环境监察执法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在80年代初建立的,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一些缺陷。其功能是促进企业治理达标,因此设计出的标准是超标排污收费,对资金的使用主要是补助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没有强调对环境损害的补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这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用更强的功能体系来替代,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办法,取代了国务院《排污费征收暂行办法》,它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以环境标准为法律界限,构筑的新的排污收费框架体系。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对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排污费征收体制、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及计算方法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我们主要学习一下排污收费标准体系的改革。(了解即可,在后面的学习中都会讲到。)
1、由超标收费向排污即收费转变(以发电厂为例,如果这样就会随着排污企业的增多,在一定区域会出现即使排污单位全部达标排放,区域环境质量仍向恶化趋势发展的现象,这是由于区域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仍然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缘故;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转变;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旧的收费标准大大低于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起不到刺激污染者进行治理的作用,致使许多企业宁
愿缴纳排污费买排污权也不愿上设施治理污染。
二、排污费的征收对象
《条例》第二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均应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已经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污水排污费。
三、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及征收办法
按照《水》《气》《声》《渣》法的有关规定,排放污水、废气按照排污即收费的原则收费,固废从2005年4月1日起只收危险废物排污费,(固废分两种,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排放噪声按照超标声级征收超标排污费。具体征收标准依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2003年2月28日第31号令《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
办法》执行(2003年7月1日)。
四、排污收费基本原则******
1、排污即收费的原则(11个)
《条例》第二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均应缴纳排污费。
凡是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或超标排放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个体工商户等一切排污者,都必须依法履行缴纳排污费的义务,否则将视为环境违法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但自然人除外。
2、强制征收的原则
《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第二十一条还规定:排污者未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环保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对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违
法行为作出强制征收的规定。
3、属地分级征收的原则
《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核定权限对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珲春发电厂现装机容量为86万千瓦,二氧化硫排放量由省环保局核定)
4、征收程序法定化原则
排污费的征收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即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审核—排污量核定—排污费的计算--排污费征收缴纳--不按规定缴纳,经责令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强制征收的法定程序组成,否则将视为
征收排污费程序违法。
5、征收时限固定的原则
排污费必须按月或按季属地化收缴,环保部门必须按月或按季向排污者强制征收其某月或某季的排污费,否则将依照《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由上级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或直接向排污者稽查追征补缴排污费,并依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环保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
6、政务公开的原则
排污收费标准和排污收费额实行公告制,接受社会监督。(收费大厅有排污收费公示板,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程序等内容全部上墙公开并在政务公开网公开。)
7、上级强制补缴追征的原则
《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负责征收排污费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在征收排污费的过程中,将应征而未征或者少征的,上级环保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将未征收或少征的排污费责令补缴追征,上缴上级财政的国库收费专户。本原则规定的征税主体是上级环保部门,补缴对象是未缴或少缴排
污者,追征资金将上缴至上级财政。
8、特殊情况下可实行减免缓的原则
《条例》及《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都有规定,排污者遇台风、火山爆发、洪水、干旱、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火灾、他人破坏等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或者免缴排污费。符合本规定的排污者申请减免排污费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一年的排污费应缴额。
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殡葬机构、中小学校(不含校办工厂)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可按申请免缴排污费(前提是达标排放),(医院、学校和几个教会只征收超标部分的排污费)。排污者因实际经济困难可向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不超过3个月的排污费缓缴期,在批准缓缴后1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讲一下下岗人员、残疾人搞个体经营活动是否缴费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免交的费用做了具体规定,其中不包括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因此国家环保总局在给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的复函中已明确答复:下岗人员、残疾人在个体经营活动中排放污染物应当缴纳排污费。复函贴在了一楼窗口玻璃上,有人理解为那是对海南的答复,要知道国家局对任何省市的法律解释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法律效力,适用于全
国。)
9、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条例》第四条规定,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即环保部门必须把收缴的排污费全部及时缴入国库,禁止截留、挤占、挪用,否则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0、专款专用的原则
排污费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及示范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等,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另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进一步规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否则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11、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他法律责任的原则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排污缴费是排污者应尽的一种法律义务,排污就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缴纳了排污费不等于买到了合法的排污权,缴纳了排污费还应负责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的法律责任,因污染触犯刑法的惩罚是一种刑事责任,二者都不能相互代替,应同时
追究其责任。
五、排污收费种类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排污收费的种类有水、气、声、固废四类。其中水排污费又分为污水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两种,固废排污费又分为一般固体废物排污费和危险废物排污费两种。因此实际征收的排污费有污水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和加倍收费等6种。其中固废排污费从2005年4月1日起不收费。
五、关于加倍收费。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倍收费的种类有:
1、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加倍收费;
2、单位场(厂)界100米以上有二处以上排放超标噪声的加倍收费;
3、排放污水超标加1倍征收超标污水排污费等3种。这3种收费按污染物介质归类,分别属于污水超标准排污费、噪声超标准排污费和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
务加倍收费。
(讲一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问题)
******排污费的征收程序******
一、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排污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等与排污有关的各种情况的一项法
定义务。
(一)排污申报的特性:
1、基础性。它是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事实情况的基础性事实依据。
2、时间性。分别规定了正常生产作业、新扩改工程、闲置与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排污发生重大改变等情况下应遵守的排污申报登记和办理手续的时限要求,及时记录了排污者的动态变化情况。
3、真实性。要求排污者如实申报,不得谎报和拒报。
4、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拒报或谎报的,可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申报时限:
1、正常申报---每年1月1日至1月15日。
2、变更申报---排污者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污口设置、污染处理设施需要作变更、调整的,应在变更前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排污情况发生紧急变化
时,必须在变更后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3、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生产前3个月内办理排污申报手
续。
4、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手续,填报《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登记表》。(在建设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作为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履行排污申报和缴纳排污费的义
务,而不是建设单位。)
(三)申报内容
1、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详细地址、法人代表、产值与利润、生产天数、缴纳排污费情况、新扩改项目、产品产量、原辅料等情况。
2、用排水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
3、废气排污情况。排放位置、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燃料耗用量等情况。
4、噪声排放情况。包括噪声源名称、位置、昼夜间噪声排放强度情况等。
5、固废产生、处置与排放情况。包括固废名称、产生量、处置量、排放量等。
6、生产工艺示意图。
(四)拒报或谎报违法行为的处理
对不按规定时限和内容履行排污申报登记及变更手续的视为拒报;对未按规定内容进行如实申报登记的视为谎报。对属拒报或谎报的违法行为除依法按规定处以罚款外,还应责令排污者限期补报。
二、排污申报登记审核
环境监察机构在收到排污者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后,应依据排污者的实际排污情况--现场检查材料、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或其他有关数据对排污者的申报项目和内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补报,不补报的视为拒报。
三、排污申报登记核定
环境监察机构根据审核合格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对排污者每月或每季的实际排污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实,经核实,符合要求的应在每月或每季终了后的7日内排污者发出《排污核定通知书》。排污者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应在接到《排污核定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申请复核,环境监察机构应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并将《排污核定复核决定通知书》送达排污者。
环境监察部门对拒报、谎报、漏报拒不改正的的排污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直接确认其核定结果,并向排污者发出
《排污核定通知书》,排污者对《排污核定通知书》或《排污核定复核决定通知书》有异议的,应
先缴费而后提起复议或诉讼。
四、排污费的计算
环境监察机构应依据排污收费的法律依据、标准依据和核定后的实际排污事实依据(指核定通知书),根据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计算方法,计算确定排污者应缴纳的排污费。
五、排污费征收与缴纳
排污费经计算确定后,环境监察机构应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并同时向社会公告。排污者应在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缴纳排污费。对排污收费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在复议或诉讼期内提起复议或诉讼,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对复议决定提起诉讼。当裁定或判决维持原收费行为决定的,排污者应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在法定期限内未履行的,原做出排污收费决定的行政机关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当裁定或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排污收费行政行为的,环境监察机构应依法重新核定
并计征排污费。
排污者在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不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机构可在排污者受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后责令排污者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可处以罚款,并从滞纳之日起(从第8日起)每天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排污者对排污收费或处罚决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机构在诉讼期满后的180日内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促进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排污收费制度实施20多年来,对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筹集污染治理资金,加强环境保护自身建设和严格环境监察执法等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革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是在80年代初建立的,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一些缺陷。其功能是促进企业治理达标,因此设计出的标准是超标排污收费,对资金的使用主要是补助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没有强调对环境损害的补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这种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要求,必须用更强的功能体系来替代,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办法,取代了国务院《排污费征收暂行办法》,它是以总量控制为原则,以环境标准为法律界限,构筑的新的排污收费框架体系。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对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排污费征收体制、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及计算方法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我们主要学习一下排污收费标准体系的改革。(了解即可,在后面的学习中都会讲到。)
1、由超标收费向排污即收费转变(以发电厂为例,如果这样就会随着排污企业的增多,在一定区域会出现即使排污单位全部达标排放,区域环境质量仍向恶化趋势发展的现象,这是由于区域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仍然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缘故;由单因子收费向多因子收费转变;由单一浓度收费向浓度与总量相结合转变;由低收费标准向高于治理成本的收费转变。旧的收费标准大大低于污染物的治理成本,起不到刺激污染者进行治理的作用,致使许多企业宁
愿缴纳排污费买排污权也不愿上设施治理污染。
二、排污费的征收对象
《条例》第二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均应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污者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已经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再缴纳污水排污费。
三、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及征收办法
按照《水》《气》《声》《渣》法的有关规定,排放污水、废气按照排污即收费的原则收费,固废从2005年4月1日起只收危险废物排污费,(固废分两种,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排放噪声按照超标声级征收超标排污费。具体征收标准依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2003年2月28日第31号令《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
办法》执行(2003年7月1日)。
四、排污收费基本原则******
1、排污即收费的原则(11个)
《条例》第二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均应缴纳排污费。
凡是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或超标排放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的企业、事业、行政机关、社会团体、部队、个体工商户等一切排污者,都必须依法履行缴纳排污费的义务,否则将视为环境违法行为,并承担法律责任,但自然人除外。
2、强制征收的原则
《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排污者应当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到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第二十一条还规定:排污者未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拒不缴纳的,处应缴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环保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对不按规定缴纳排污费的违
法行为作出强制征收的规定。
3、属地分级征收的原则
《条例》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核定权限对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核定,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珲春发电厂现装机容量为86万千瓦,二氧化硫排放量由省环保局核定)
4、征收程序法定化原则
排污费的征收必须依据法定程序进行,即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登记审核—排污量核定—排污费的计算--排污费征收缴纳--不按规定缴纳,经责令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强制征收的法定程序组成,否则将视为
征收排污费程序违法。
5、征收时限固定的原则
排污费必须按月或按季属地化收缴,环保部门必须按月或按季向排污者强制征收其某月或某季的排污费,否则将依照《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由上级环保部门责令改正或直接向排污者稽查追征补缴排污费,并依据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追究环保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
6、政务公开的原则
排污收费标准和排污收费额实行公告制,接受社会监督。(收费大厅有排污收费公示板,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程序等内容全部上墙公开并在政务公开网公开。)
7、上级强制补缴追征的原则
《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负责征收排污费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在征收排污费的过程中,将应征而未征或者少征的,上级环保部门有权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直接将未征收或少征的排污费责令补缴追征,上缴上级财政的国库收费专户。本原则规定的征税主体是上级环保部门,补缴对象是未缴或少缴排
污者,追征资金将上缴至上级财政。
8、特殊情况下可实行减免缓的原则
《条例》及《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都有规定,排污者遇台风、火山爆发、洪水、干旱、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火灾、他人破坏等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可以申请减半或者免缴排污费。符合本规定的排污者申请减免排污费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一年的排污费应缴额。
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殡葬机构、中小学校(不含校办工厂)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可按申请免缴排污费(前提是达标排放),(医院、学校和几个教会只征收超标部分的排污费)。排污者因实际经济困难可向环保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不超过3个月的排污费缓缴期,在批准缓缴后1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讲一下下岗人员、残疾人搞个体经营活动是否缴费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中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免交的费用做了具体规定,其中不包括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因此国家环保总局在给海南省环境资源厅的复函中已明确答复:下岗人员、残疾人在个体经营活动中排放污染物应当缴纳排污费。复函贴在了一楼窗口玻璃上,有人理解为那是对海南的答复,要知道国家局对任何省市的法律解释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法律效力,适用于全
国。)
9、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条例》第四条规定,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环境保护执法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即环保部门必须把收缴的排污费全部及时缴入国库,禁止截留、挤占、挪用,否则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0、专款专用的原则
排污费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主要用于重点污染源的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及示范应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等,任何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另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进一步规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否则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11、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他法律责任的原则
《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排污者缴纳排污费,不免除其防治污染、赔偿污染损害的责任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责任。排污缴费是排污者应尽的一种法律义务,排污就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缴纳了排污费不等于买到了合法的排污权,缴纳了排污费还应负责污染治理,改善环境的法律责任,因污染触犯刑法的惩罚是一种刑事责任,二者都不能相互代替,应同时
追究其责任。
五、排污收费种类 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排污收费的种类有水、气、声、固废四类。其中水排污费又分为污水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两种,固废排污费又分为一般固体废物排污费和危险废物排污费两种。因此实际征收的排污费有污水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和加倍收费等6种。其中固废排污费从2005年4月1日起不收费。
五、关于加倍收费。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倍收费的种类有:
1、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加倍收费;
2、单位场(厂)界100米以上有二处以上排放超标噪声的加倍收费;
3、排放污水超标加1倍征收超标污水排污费等3种。这3种收费按污染物介质归类,分别属于污水超标准排污费、噪声超标准排污费和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
务加倍收费。
(讲一下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问题)
******排污费的征收程序******
一、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排污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强度等与排污有关的各种情况的一项法
定义务。
(一)排污申报的特性:
1、基础性。它是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事实情况的基础性事实依据。
2、时间性。分别规定了正常生产作业、新扩改工程、闲置与拆除污染防治设施、排污发生重大改变等情况下应遵守的排污申报登记和办理手续的时限要求,及时记录了排污者的动态变化情况。
3、真实性。要求排污者如实申报,不得谎报和拒报。
4、强制性。法律法规规定拒报或谎报的,可给予警告或处以罚款,并责令限期改正。
(二)申报时限:
1、正常申报---每年1月1日至1月15日。
2、变更申报---排污者申报登记后,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排放去向、排放方式、排污口设置、污染处理设施需要作变更、调整的,应在变更前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排污情况发生紧急变化
时,必须在变更后3日内履行变更申报手续。
3、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排污申报登记,应在项目试生产前3个月内办理排污申报手
续。
4、产生建筑施工噪声的单位必须在开工15日内办理排污申报手续,填报《建筑施工场所排污申报登记表》。(在建设项目建设期间,施工单位作为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履行排污申报和缴纳排污费的义
务,而不是建设单位。)
(三)申报内容
1、排污者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详细地址、法人代表、产值与利润、生产天数、缴纳排污费情况、新扩改项目、产品产量、原辅料等情况。
2、用排水情况。包括污染物排放浓度与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
3、废气排污情况。排放位置、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燃料耗用量等情况。
4、噪声排放情况。包括噪声源名称、位置、昼夜间噪声排放强度情况等。
5、固废产生、处置与排放情况。包括固废名称、产生量、处置量、排放量等。
6、生产工艺示意图。
(四)拒报或谎报违法行为的处理
对不按规定时限和内容履行排污申报登记及变更手续的视为拒报;对未按规定内容进行如实申报登记的视为谎报。对属拒报或谎报的违法行为除依法按规定处以罚款外,还应责令排污者限期补报。
二、排污申报登记审核
环境监察机构在收到排污者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后,应依据排污者的实际排污情况--现场检查材料、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数据或其他有关数据对排污者的申报项目和内容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补报,不补报的视为拒报。
三、排污申报登记核定
环境监察机构根据审核合格的《排污申报登记表》,对排污者每月或每季的实际排污情况进行调查与核实,经核实,符合要求的应在每月或每季终了后的7日内排污者发出《排污核定通知书》。排污者对核定结果有异议的,应在接到《排污核定通知书》之日起7日内申请复核,环境监察机构应在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10日内做出复核决定,并将《排污核定复核决定通知书》送达排污者。
环境监察部门对拒报、谎报、漏报拒不改正的的排污者,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直接确认其核定结果,并向排污者发出
《排污核定通知书》,排污者对《排污核定通知书》或《排污核定复核决定通知书》有异议的,应
先缴费而后提起复议或诉讼。
四、排污费的计算
环境监察机构应依据排污收费的法律依据、标准依据和核定后的实际排污事实依据(指核定通知书),根据国家规定的排污收费计算方法,计算确定排污者应缴纳的排污费。
五、排污费征收与缴纳
排污费经计算确定后,环境监察机构应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并同时向社会公告。排污者应在自接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缴纳排污费。对排污收费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在复议或诉讼期内提起复议或诉讼,对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对复议决定提起诉讼。当裁定或判决维持原收费行为决定的,排污者应在法定期限内履行,在法定期限内未履行的,原做出排污收费决定的行政机关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当裁定或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排污收费行政行为的,环境监察机构应依法重新核定
并计征排污费。排污者在收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不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机构可在排污者受到《排污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后责令排污者限期缴纳拒不履行的,可处以罚款,并从滞纳之日起(从第8日起)每天加收千分之二滞纳金。排污者对排污收费或处罚决定不服,在法定期限内未提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的,环境监察机构在诉讼期满后的180日内可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排污费的计算
污水排污费
一、计征原则
1、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原则。
2、对污水进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缴纳了污水处理费用的不得重复收费的原则。
3、三因子叠加收费的原则。对同一排污口排放多种污染物的,应按各种污染物的污染当量进行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按排污量最大的前三项污染物分别计算叠加计征污水排污费和加一倍征收污水超标准排污费的原则(如排放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挥发酚、氟化物等4种污染物时收前3项)。
4、色度、PH、大肠菌群数、余氯量超标收费、不超标不收费的原则。
5、对医院能监测的,按实际污染物监测值收费,不能监测的,按医院床位数或污水排放量其中收费额较高的一项计征排污费的原则。(医院按床位数和污水排放量两种方法分别计算,按照其中收费额高的计征排污费,后面有例子。)
6、对城市集中污水处理设施超标排污,实行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的原则。
7、对征收冷却排水和矿井污水排污费应扣除进水本底值的原则。
8、对同一排污口中的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有机碳,只得征收其中一项污染因子的污水排污
费的原则。
9、对同一排污口的大肠菌群数和总余氯,只得征收其中一项污染因子的污水排污费的原则。
10、对无法进行实际监测或物料衡算的畜禽养殖业、小型企业、第三产业和医院等小型排污者排放的污水,可实行抽样测算、依据特征值按月计算排污费的原则。
11、一个排污者有多个排污口应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原则(多个排污口是指不在一个场界内的,如矿务局的英安矿和八连城矿合并征收)。一类污染物按车间排放口收费的原则
12、对于畜禽养殖业规模小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和医院床位小于20张床,不收污水
排污费的原则。
二、污水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
(一)污水排污费按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计征,每一污染当量征收标准为0.7
元。
污染当量概念(了解)污染当量是根据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对环境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规定的有关污染物或污染排放活动的一种相对数量关系。从确定过程来说,污染当量是有害当量、毒性当量和费用当量的一种综合关系的体现。
污染当量值(单位:kg)
污染当量值表示了不同污染物或污染排放量之间的污染危害和处理费用的相对关系。
就水污染来说,以污水中 1kg 最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为基准,对其他污染物的有害程度、对生物体的毒性以及处理的费用等进行研究和测算,结果是排放0.5g 汞,4000gSS,1000gCOD……产生的污染危害和相应的处理费用基本相等或等值,也就是污水中汞污染当量值是0.0005kg,SS污染当量值是4kg,COD 的污染当量值是1kg。废气是以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烟尘、二氧化硫为基准,按照上述类
似的方法得出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污染当量的概念主要在水污染收费和大气污染收费中采用。(了解)
(二)对每一排污口征收污水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从多到少的顺序,最多不超过3项。其中,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本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加一倍
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三)水污染物污染当量数计算
1、一般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该污染物的排放量/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2、PH值、大肠菌群数、余氯量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某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污水排放量/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
3、色度的污染当量数计算
色度的污染当量数=污水排放量x色度超标倍数/色度的污染当量值
PH值、色度、大肠菌群数、余氯量不加倍收费
4、畜禽养殖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排污费的计算
污染当量数=污染排放特征值/污染当量值 特征值:养了100头牛 饭店面积是200平方米 医院床位是30张 小型企业排放污水200吨
** 无法进行实际监测或物料衡算的畜禽养殖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等小型排污者的污染当量数才
能用上述公式计算。
** 仅对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的畜禽养殖场收费。
** 医院病床数大于20张床的收费。
(四)排污费的计算(一般污染物及畜禽养殖业、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
污水排污费=0.7(元)x前3项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之和 [某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水排放量(吨)x该污染物的排放浓度(mg/l)]
例题:某有机化工染料厂2000年建厂,总排污口某月污水排放量为10万吨,COD排放浓度为1165mg/l,BOD排放浓度为980mg/l, 挥发酚排放浓度为5.5mg/l, 石油类排放浓度为8.5mg/l,SS排放浓度为110mg/l,该厂污水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并按规定缴纳了污水处理费,计算该厂每月应缴纳污水排
污费多少元?
解:按照缴纳了污水处理费不再征收污水排污费,但是超标应按污水排污费加一倍征收超标排污费的规定,首先确定哪几个污染物超标。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应执行三级标准,经比较,COD(500)、BOD
(300)、挥发酚超标(2.0)。
(石油类-20,SS-400)
1、计算污染当量数
COD污染当量数=100000x1165/1000=116500 BOD污染当量数=100000x980/500=196000
挥发酚=100000X5.5/80=6875 同一个排污口排放BOD、COD时只征收一项的原则,BOD的污染当量值大,因此征收BOD的排污
费。
2、计算污水排污费
BOD和挥发酚均超标排放,因而加倍收费 0.7x2(196000+6875)=284025(元)
例题:某石油化工厂1993年建厂,总排污口某月污水排量为90000t,COD排放浓度为390mg/l,BOD排放浓度200mg/l,石油类的排放浓度为23mg/l,SS排放浓度为85mg/l,污水排入四类水域,该厂应缴纳排污费多少元?(各种污染物污染当量值是: COD:1000克,BOD:500克,悬浮物:4000克,石
油类:100克)解:
1、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COD=90000x390=35100000g BOD=90000x200=18000000g SS=90000x85=7650000g 石油类=90000x23=2070000g
2、计算污染当量数 COD=35100000/1000=35100 BOD=18000000/500=36000 SS=7650000/4000=1912.5
石油类=2070000/100=20700
3、确定收费因子,计算排污费
COD、BOD只征收一项,BOD污染当量值大,收BOD、SS、石油类的排污费。查排放标准,(195页)BOD60,悬浮物200,石油类10,因BOD、石油类超标,所以应加一倍征收超标排污费
排污费=0.7x(36000x2+20700x2+1912.5)=80719(元/月)
练习题:某企业88年建厂,各车间排污口独立向外排放污水,一车间每月排水560吨,总汞排放浓度为0.15mg/L;二车间每月排水量为2400吨,COD排放浓度400mg/L,石油类25mg/L,悬浮物为80mg/L;这二个排污口的工业废水均排入四类水域,该厂每月应缴纳排污费多少元?
解:各种污染物污染当量值是:
Hg:0.5克,COD:1000克,BOD:500克,悬浮物:4000克,石油类:100克
一车间:Hg排放标准0.05mg/L,排放浓度0.15mg/L,超标。
1、Hg的排放量:污水排放量x排放浓度=560x0.15=84g
2、Hg污染当量数=Hg的排放量/Hg的污染当量值
=84/0.5=168
Hg的排污费金额=污染当量数×征收标准
=168×0.7=117.6元/月
二车间: 计算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COD 2400x400=960000g SS 2400x80=192000g 石油类 2400x25=60000g 计算污染当量数
COD的污染当量数=960000÷1000=960 石油类的污染当量数=60000÷100=600 悬浮物的污染当量数=192000÷4000=48 确定收费因子,计算排污费
COD排放标准150mg/L,排放浓度为400mg/L,COD超标。加倍收费。石油类排放标准为10mg/L,排放浓度为25mg/L,超标。加倍收费。悬浮物排放标准为200mg/L,排放浓度为80mg/L,达标。
COD的排污费金额=960x0.7x2=1344元 石油类的排污费金额=600x0.7x2=840元 悬浮物的排污费金额=48x0.7=33.6元 二车间排污费金额为:1344+840+33.6=2452.8元 其中,污水排污费为33.6元,污水超标排污费2184元。
(依据一个单位有多个排污口,应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原则),该厂该月应该缴纳的排污费金额为一、二车间排污费总和:117.6+2452.8=2570.4元
例题2:某企业2005年建厂,每月用水量为1600吨,COD排放浓度为390mg/L,BOD排放浓度为200mg/L,悬浮物为210mg/L, 石油类9 mg/L,该厂污水排入一类水体。计算该厂每月应当缴纳排污费
多少元?
COD排放标准150mg/L,核定数据为390mg/L,COD超标。BOD排放标准为60mg/L,核定数据为200mg/L,BOD超标。悬浮物排放标准为200mg/L,核定数据为210mg/L,超标。石油类排放标准为10mg/L,核定数据为9mg/L,达标。
COD的污染当量数=1600×390÷1000=624 BOD的污染当量数=1600×200÷500=640 由于BOD和COD属于同一类污染物,只征收污染物当量数最高的一项,故实际计算时只征收BOD。
悬浮物的污染当量数=1600×210÷4000=84 石油类的污染当量数=1600×9÷100=144 BOD的排污费金额=624×0.7=448元
因为BOD的排放超标,所以加倍征收,故实际征收金额为:
448×2=896元
石油类的排污费金额=144×0.7=100.8元 悬浮物的排污费金额=84×0.7=58.8元
因为悬浮物超标排放,所以加倍征收,故实际征收金额为:
58.8×2=117.6元
该厂应缴纳排污费:896+100.8+117.6=1114.4元 其中,污水排污费100.8元,超标污水排污费1013.6元。
例题1 天一牧业有限公司猪、牛月存栏数分别为500头和1000头,计算该公司每月应缴排污费多
少元?
解:牛的污染当量值是0.1头,猪的污染当量值是1头。
污染当量数=污染排放特征值/污染当量值
牛的污染当量数=500/0.1=5000 猪的污染当量数=1000/1=1000 计算排污费:0.7x(5000+1000)=4200元
例题2 金星饭店一月份正常营业,该店面积为200平方米,该饭店一月份应缴纳排污费多少元? 根据《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市地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小型排污者,采用抽样测算的办法核算排污量,延边州通过对500家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的调查,确定一般餐饮业每10平方米污水排放量按4吨计,废气中的油烟、烟尘按8个当
量计。
饮食娱乐服务业污染当量值是0.5吨污水,则污水的污染当量数:4/0.5=8 排污费0.7x8=5.6元
废气的污染当量数为8 排污费0.6x8=4.8元
餐饮业每平方米污水排污费0.56元,废气排污费0.48元。
金星饭店200平方米,一月份应缴纳排污费
200x(0.56+0.48)=208元
例题:某医院共有30张床,月排污水500t,排污口位于四类水域区,有消毒设施,该医院每月应缴
纳排污费多少元?
解:根据对医院能监测的,按实际污染物监测值收费,不能监测的,按医院床位数或污水排放量其
中收费额较高的一项计征排污费的原则计算。
1、按床位计算的污染当量数
=污染物排放特征值(床位数)/污染当量值(床)
=30/0.14=214.3
2、按污水计算的污染当量数
=污染物排放特征值(吨污水)/污染当量值(顿污水)
=500/2.8=178.6 该医院计征排污费依据的污染当量数应为床位的污染当量数214.3。
3、计算排污费 污水排污费=0.7 x214.3=150元
废气排污费的计算
(一)废气排污费按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以污染当量计征,每一污染当量征收标准0.6
元。
(二)对每一排污口征收废气排污费的污染物种类数,以污染当量数从多到少的顺利,最多不超
过3项。
(三)大气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该污染物的排放量(公斤)/该污染物的污染当量值(公斤)
(四)对难以监测的烟尘,可按林格曼黑度征收排污费。每吨燃料的征收标准为:1级1元、2级3元、3级5元、4级10元、5级20元。(能测出林格曼的不能按物料衡算法计算烟尘排污费。)
(五)烟尘和林格曼按照收费额高的计征排污费。排污费的计算
排污费征收额=前3项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数之和 污染物的污染当量=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当量值
例题1 珲春市中医院有1台取暖锅炉,经监测,标杆流量6998m3/h,烟尘浓度552mg/l,二氧化硫浓度402mg/l,氮氧化物浓度198mg/l, 该院废气排放时间每天8h,计算3月份中医院应缴纳排污费多少元?
解:烟尘排放量6998x552x31x8/1000000=958kg 二氧化硫排放量6998x402x31x8/1000000=697kg 氮氧化物排放量6998x198x31x8/1000000=343kg 计算排污费:0.6x(958/2.18+697/0.95+343/0.95)=334.3元
例题2 珲春宇通运输有限公司月耗煤100吨,经监测,标杆流量为16071m3/h,烟尘浓度512mg/m3,二氧化硫浓度387mg/l,氮氧化物浓度154mh/l,排放时间每日8小时,计算1月份应缴纳多
少排污费。
解: 烟尘排放量:16071x512x248x10ˉ6=2040kg 二氧化硫排放量:16071x387x248x10ˉ6=1542kg 氮氧化物排放量:16071x154x248x10ˉ6=614kg
分别计算各种污染物的排污费 烟尘:0.6x2040/2.18=561元 0.6x1542/0.95=974元 0.6x614/0.95=288元
林格曼黑度4级,收10元/吨燃料,100x10=1000元
烟尘和林格曼按排污费数额高的计征原则,本题按林格曼黑度征收排污费。排污费总额
974+288+1000=2262元
二、噪声排污费的计算
(一)工业企业厂界超标噪声排污费计算
例题
某校办工厂有两个分厂,第一分厂在学校生活区内,厂北界昼间等效声级为66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57分贝,第二分厂位于工业区,厂南界昼间噪声等效声级为72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63分贝。
该厂每月应缴纳噪声排污费多少元?
查《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第一分厂位于二类区,昼、夜噪声排放标准分别为60分贝、50分贝。
超标声级为:昼间66-60=6分贝,夜间57-50=7分贝 排污费应当是昼夜之和1100+1400元=2500元。
第二分厂位于三类区,昼夜间噪声排放标准分别为65分贝、55分贝。
超标声级昼夜分别为72-65=7分贝,63-55=8分贝
排污费=1400+1760=3160元
依据一个单位若有不同地点的作业场所,收费应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原则,确定该厂的噪声排污费为两个分厂的排污费之和。即2500+3160=5660元。
(二)建筑施工场界超标噪声排污费的计算
例题 某建筑施工场地处在结构阶段,搅拌机、电锯等设备发出的施工场界噪声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环境,经调查和监测,9月昼间施工了21天,夜间施工了7天,其中场北界等效声级为81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68分贝,场东界昼间等效声级为76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70分贝,场南界昼间等效声级为71分贝,夜间等效声级为59分贝,整个场界共有350米问应缴纳多少排污费?
解:结构阶段昼间噪声排放标准为70分贝,夜间噪声排放标准为55分贝。场界昼间超标声级为北81-70=11分贝,东76-70=6分贝,南71-70=1分贝,按超标声级最高的一处超标声级计征排污费,昼间排污费3520元(北)。夜间超标声级为北68-55=13分贝,东70-55=15分贝,南59-55=4分贝,按超标声级最高的一处超标声级计征排污费,夜间东界超15分贝每月收8800元,依据噪声排放不足15天的减半征收的原则,夜间收4400元,又依据场界超过100米处有2处或2处以上噪声超标时,噪声排污费加倍征收以及噪声排污费应昼夜分别计算合并征收的原则,该厂的排污费应为2x(3520+4400)=15640元
例题 某住宅小区有5幢楼房同时施工,1号楼处于装修阶段,2号楼处于结构阶段,3号楼处于土石方阶段,4、5号楼处于打桩阶段,场地边界线上6个测点的监测结果为:昼间等效声级分别为79、81、83、82、87、88分贝,夜间等效声级分别为58、61、59、60、64、65分贝,求该厂月超标噪声排污费
应征额。
解:本题属于多阶段同时施工产生的噪声。一个工地同一施工单位多个建筑施工阶段同时进行时,按噪声限值最高的施工阶段计收超标噪声排污费,结构阶段噪声排放标准70、55分贝,土石方阶段标准75、55分贝,打桩阶段85分贝,噪声昼间应按打桩阶段征收排污费,夜间按结构阶段或土石方阶段为限值征收。
一个单位边界上有多处噪声超标,征收额应根据最高一处超标声级计算。昼间最高是88分贝,夜间最高65分贝。超标噪声值分别为88-85=3分贝,65-55=10分贝,收费应为昼夜之和。550+2800=33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