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图书馆现状与管理改革构想
党校图书馆现状与管理改革构想
21世纪的党校不仅承担党政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的培训和轮训,还承担着以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为对象的学位教育,依托党校力量举办的函授学历教育,并且和培训轮训公务员的行政学院(枝)合署办学,肩负着培养一支不仅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而且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要求党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外,还必须有一个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现代化图书馆与之相适应。1994年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第三次年会暨馆长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党枝图书馆要逐步建成有党校特色的文献、检索、研究和服务中心,成为本地区、本系统乃至全国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地市以下党校图书馆应成为本地区、本系统党校文献及务基地,并逐步联阿,形成馆藏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服务手段先进、辐射全国的党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党校图书馆距此目标较远,发展缓慢,已经不能适应党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作为从事党
校图书馆工作多年的笔者,深为这种状况焦虑,怎样加快党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在党校教学科研中的作用,笔者试从党校图书馆的现状中找原因,根据原因找办法,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党校图书馆的现状
80年代初中期,党校各级图书馆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出版物呈爆作式增长、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党校图书馆不但没有迎来繁荣的景象,反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经费严重短缺的干扰下,使图书馆一系列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很不景气,具体反映在以下的几方面:
(一)发展缓慢、不平衡
由于经济实力不同、投入的多少不同、领导重视的程度不同,使原本发展不平衡的党校图书馆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了。这种不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党校图书馆的不平衡,首先是不同层次间的发展不平衡,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处于系统内的高层,经济基础坚实、物质条件丰厚、信息资源比较丰富、馆舍设备比较齐全、服务手段和管理方式都比较现代化、投入多、发展快。但就其组织形式、职能作用、收藏载体、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途径、服务范围、服务层次及工作手段看,也还没有完全脱离第二代图书馆的模式;地市级党校图书馆与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相比,无论在经济条件、基础设施、人员配备,还是现代化手段方面都是望尘莫及,基本上还属于第二代图书馆的格局;至于县(区)党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馆舍面积小、服务方式、管理手段都比较原始落后,既无防尘、防潮、防火、防盗等书库设备,又无音像视听、打字复印、缩微、光盘认读等读者设备,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跳出第一代图书馆的圈子。从中央至县(区)党校图书馆呈递减式趋势发展。其次是系统内同一层次党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拿盐城地区的县(区)党校来说,藏书量多的达3万多册,少的只有几千册;馆舍面积多的有一百多平方米,少的只有几十平方米。在人员配备上也不平衡,少的只有1人,一般2人,最多的有5人;组织机构的建制也不统一,全市共有9所县(区)党校,只有建湖和滨海两党校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其余的都附属于其它科室。二是不同系统图书馆之间的不平衡。《规程》(试行)中指出:“中央党校图书资料中心的规模和设施应不低于重点高等院校图书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校图书资料中心(图书馆)应相当于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地市党校图书馆应相当于大专院校图书馆。”从目前情况看,各级党校图书馆都低于这个标准,而且在服务手段和资源共享万面,已远远地落后于同一层次的高等院校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的发展,计算机在图书馆中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图书馆不仅实现了图书馆内工作和管理的计算机化,更将大批钓计算胡提供给读者,使其能根据自己特定的检索要求自由地进行馆藏检索,光盘检索,英特网浏览,多媒体阅览等等。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5年已联入英特网,在WWW界面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从此,清华图书馆就是网上的节点,既可以获得网上的信息,又可把自己已数字化了的馆藏文献汇入网中,英特网网上的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网址访问清华图书馆的主页,利用这座图书馆的资源。1998年清华大学还与北图、北大图书馆签订了“资源井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协议书。又如,1997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已建立了为广东省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中心,为广东省高校图书馆提供软硬件支持服务。右此之前,还在华南师大成立了一个文献处理中心,实行统一订书、统一编目。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等院枝建成枝园网,其中部分院校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成功链接因特网。中山大学和广东科学技术情报处,已建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可是党校系统图书馆在计算机网络化、资源共享方面至今榜上无名。
(二)图书馆地位朦胧,形似神散
素有“高等院校支柱的第二课堂”美称的图书馆,在党校中的地位是朦胧的。虽然《规程》中晚确指出:“党校图书馆是党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理论研究和领导决策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党枝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宣传口号中也强调“教学是关键、理论是前沿、图资是基地,”要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可在实践中又是一番景象,往往不能到位。首先表现在经费的投入上。各级党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搞其它项目的建设,但图书馆的经费投入较少,就连《规程》中规定的“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应不少于党校总经费的百分之八”这个数目往往也不能到位,县(区)党校降到6%、降到5%也不能实现,甚至降到1%也还是不熊实现;其次,表现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规程》第二十二条规定:“图书馆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这方面地市以上党校做得好一些,可县(区)党校难度就特别大。就江苏党校系统的81所县(区)党校而言,只有16家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实行的馆长负责制,其余的都附属于其它科室;三是表现在图书资料人员的待遇上。在职称评聘、先进个人评选、奖金的分配、干部的任用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教学人员相比,还不够一视同仁。四是表现在人员编制上。党枝图书馆的人员分配不够合理,且随意性很大。例如,笔者单位在80年代初,班次少,藏书量只有六、七千册的情况下,图书室只有一个人,86年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读者不断增加,不仅有函授学员,还有脱产的中专班,藏书量从六、七千册增加到近三万册(不含期刊),仍然只有一个人。目前各级党枝领导没有把党校的规模和任务、学校编制的总额、馆藏数量及馆舍条件作为定编的依据,而总是笼统地说“不少于几人”,这样苦乐不均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表现在党校图书馆发展情况的交流上。党枝图书馆至今既没有自己创办的刊物,也未能在党校的其它刊物上辟有自己的专题栏目,广大图资工作人员很难了解到各馆的工作、学习、发展情况。
(三)藏书建设下滑,供求矛盾突出
90年代以来,由于各类出版物数量骤增,价格攀升,而购书经费下降,受此“两升一降”压力的冲击,使原本不甚丰厚的党校图书馆陷入经费严重匾乏的困境,无奈之下,各馆大量压缩书刊文献的订购种类和数量,尤其是县(区)党校的删减幅度更大,有的馆已多年不购书了,封羊就不能保证书刊文散在学科内容上的全面性和连续性,脱节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今年九月,大丰市进行党政科级干部选拔,应试者纷纷前来党校图书馆求援,但因图书资料内容陈旧、或残缺不全而拒借率很高。又如,笔者单位一位教员要上党建课,向图书馆借了一本党建的参考书,看后,满脸沮丧地对图书馆人员说:“借的书不派用长,里面竟没有一点关于邓小平的建党理论。”为了应付经费残缺,党校大多数图书馆还采取了“舍书保刊”的策略,结果对口专业的图书和相关专业的图书引进极少,虽然期刊能及时反映科技进展,但是期刊论文毕竟只报道“点”,难以反映“面”,这样就给一些资深教授著书立说、编写教材需要参考权威性的著作和年轻教师要纵观某一学科领域当代水准的全貌、必须阅读权威图书带来一定困难。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一方面新学科不断出现,信息知识量剧增,出版物数量庞大,原有的藏书多数无用,党校教学和科研对图书资料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是经费严重匮乏,又无法同步投入,供求矛盾非常大,直接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信心。
(四)服务方式被动,服务对象单一
图书馆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要求。党枝图书馆从90年代开始,就提出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多功能图书馆转轨的方向发展。所谓多功能,从党枝图书馆看,就是以充分发挥其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为目标,冲破收收发发借借还还的被动服务方式,采用高效便捷的现代化手段,服务读者,联系读者,吸引读者,努力提高馆藏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的潜能。由于主观上缺少深层次、高质量的服务意识,客观上缺少现代化设施,致使党校图书馆至今还停留在“等客”上门,“提供”资料、收收藏藏借借还还的被动式服务层面上,又由于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之中,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教职员工,没有主动地为社会上的其它读者服务,所以社会的知名度也就不高。
(五)专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图书馆从手工操作走向自动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图书馆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还应有对信息的洞察能力,以及搜集、传递信息、信息咨询和网络操作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和图书馆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某方面学科专家和网络交换能手,这样才能较好地为读名眼务。但冷前大多数的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离这要求很远:一是文化知识不广博。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多不是按专业对讨分职去的,而是通过各种关系塞进去的,所以学历起点较低,具有大专、本科第一学历的人少,研究生或双学位的人就更少,博士生尚属空白。知识面也不广,除了在学校里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外,很少有人具备其他学科(如英语、古汉语、哲学、科社、政经、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专长;二是图书馆专业知识不精深。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大多是“半途出家”,都不是备图书馆工作的专业知识,即使后来采取自学、函抓脱产等补救措施,但由于没有健全的培训制度,以及受工作、经费、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学习普及面不广。又由于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学习业务方面的知识,又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精力达不到,所以在图书馆专业知识方面还不够精深,二是计算机专业知识偏低,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应从现代化手段入手,重点发展电子计算机管理,兼顾光学技术,声像技术的应用。要使计算机对图书馆工作实行自动代管理,首先要求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要有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既要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规程和技巧,又要掌握信息查询工具;既要掌握硬件知识和网络相关的知识,又要掌握和上网必备的软件知识,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帮助读者获取所需信息资料,并能应对在操作过程中的突发事故。目前各级党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县(区)党校图书馆的人员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不知,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才奇缺,据1993—1994年度统计,我国中央和省级以上党校图书馆的810个工作人员中,只有20人是学自动化专业的,仅占总人数的2.5%。
俗话说“工欲其善事,必先利其器”,要有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就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鉴于上述的状况,就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相对薄弱。
综上所述,党枝图书馆存在上述现状的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知识增长快,出版物数量多,书价涨幅高,图书经费少,党校发展快,新开课程、新设专业多、需求量大,以及基础差、起步晚等原因所致;二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不善以及图书馆人员自身的问题所造成的。
二、管理改革的构想
如何改变上述现状,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加速党校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笔者认为要搞好党校图书馆工作,还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靠领导的重视,二是靠经济的支持三是加强图书馆的科学管理。下面试从这三方面因素提出一些改革的意见和设想。
(一)建立党校系统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变块块管为条条管。
目前各级党校在行政上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委主管,而各级党校之间是一种兄弟的协作关系,不是领导和被倾导的关系,只是在业务上级党校有对本地区下级党校进行指导的任务,党校图书馆也只有通过中央党校图书馆和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执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规程》中规定:“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应不少于学校总经费的百分之八。”由于此《规程》不具行政约束力,各级党校领导可按规定如数拨给经费,也可以小于这个规定,也可以不给。即使不给,也不需追求责任。又因为各级党校图书馆与校领导是上下级关系,给多给少只能任其自然,图书馆不好又不敢和领导抗衡。这种状况的形成,就是因为没有自上而下的专门管理机构。如果改块块管为条条管,那么上级党校图书馆对下级党校图书馆在亚务活动、经费使用、统筹规划和人员调配方面就有管理权,这样不但有利于加强和协调全国党校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但这种设想的实现,仅靠图书馆人员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必须依靠“高头”的宏观调控才能实施。
(一)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制,变被动重视为主动重视。
要搞好图书馆工作,“领导是关键,经费是基础。”这是党校从事图书馆工作的同仁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经验。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领导拍板了什么事都好办。例如:江苏的宝应县委党校,经济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僻,但由于该县的县委书记重视党校建设,就利用行政命令迁址征地,多方筹集资金,在各方面实行减免优惠政策,使该校在自有资金和实际需用资金相差800万的情况下,在空白地上建起了一座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融教学、办公、食宿、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大楼。图书馆的工作也是如此,如江苏某一县委党校,由于前任领导不重视,在他任职的四年内,每年只购几十册书,后任领导重视了,每年购书经费不少于5000元(不含资料性图书和报刊杂志)。但是由于传统的偏见,各级党校领导对图书馆的重视还不够。虽然《规程》上也明确规定:“各级党校应有一名主管教学或理论研究的副校长分管图书资料工作”。但由于《规程》不具有行政约束力,上级党校图书馆无权管,分管党委又不去管,致使图书馆工作搞得好与不好,不要负任何责任。再加上校领导和图书馆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只能是图书馆“希望领导重视”,而不是领导的“我要重视”。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分管校长负责制,把党校图书馆工作纳入领导的考核范围,制定一定的目标措施作为考核内容,对达到标准的给予表彰或奖励,达不到标准的给予一定处罚。同时建立同级党校图书馆的评比制度,由上级党校牵头,定期地组织分管校长、馆长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评比,评出优劣,以而显示领导的重视程度。这样就可以改变会上重视、会后忽视,检查时重视,检查后放松的局面,变被动重视为主动重视,起到推动党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作用。
(一)依靠宏观调控,实行联合办馆。
文献资料是党校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实现自身价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增加文献信息的数量,就需要足够的资全。目前党校图书馆的经费严重短缺,原有的藏书已大部分陈旧过时,新的文献又很少购进,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已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要缓解当前党校图书馆经费紧张,供求矛盾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联合办馆的途径来解决。就是将培养对象相近、性质相似的馆(室)组成一个社会型的大馆。比如,各级党委领导下的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他们在培养对象,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灌输马列主义方面,在理想信念思想政治工作,党史党建、党风党纪的宣传教育方面是和党校一致的,有时还联合办班,象这样的单位就可以实行联合办馆。组成后,可根据各自发展的方向进行馆藏的明确分工,以避免重复入藏相同的文献;合作建设馆藏,统筹安排文献的采购,然后编制联合目录,提供检索工其,发放联合馆的读者通行阅览证,实行馆际互借,协调工作等。要实现联合办馆,仅靠单位之间的协商还不可能实现,必须依靠宏观调控的手段才能付诸实施。这方面1995年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1998年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书,以及北京图书馆与中科院签订的资源共享协议,这个当今中国图书馆界两大宏观调控的实例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建立系统内的协作网,开展馆际互借。
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书刊不断增多,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也无法将新出现的文献信息一网揽尽,也难以由某个图书馆承担历史文献全部数字化的责任,各馆之间只能借助于宏观调控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资料共享体系,为读者提供服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已建成内部管理局域网,并外连中国教育科研网、因特网,实现了馆内、馆际甚至国际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笔者认为各级党校图书馆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虽然有规模大小之分,但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发展方向上都是一致的,而且上级党校图书馆有对本地区和下级党校图书馆进行业务上指导的任务。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在党校系统的图书馆之间建立起协作网络,实行馆际互借是非常必要的。具体做法:一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在党校系统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以管理整个系统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目前重点发挥中央党校图书馆和全国党校文献情报学会在全国党校图书情报中的作用,领导、规划、解决好党校系统文献情报工作及其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二是各级党校图书情报机构分工协作原则。即以中央央党校图书馆为核心,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骨干,以地市、县级及基层党校为基层网点,组成一个统一规划、布局、多层次、开放性的图书情报网络,在原有的各种联系和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党校文献信息系统整体服务功能的水平与档次。这是缓解经费紧张,供求矛盾突出的另一途径。
(五)变封闭型为开放型,开展适度的有偿服务。
前面讲过,由于党校图书馆沿袭传统的做法较多,以封闭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读者对象也局限于校内的教职员工,实行的是无偿服务。但在市场经济务件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广泛兴起,图书馆不再拥“垄断信息机构”的优越性,这种传统的服务方式已遭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资源已形成共识,许多图书馆已经进行信息有偿服务的尝试,作为购书经费严重短缺的党校图书馆,一方面要利用联合办馆、网上信息、馆际互借等办法来缓解供求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改变服务方式,变封闭型为开放型,面向社会,扩大读者范围,进行适度的有偿服务,这是缓解资金不足的又一途径。同时这样做,不仅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充分发挥情报职能,宣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形式。
(六)建立培训制度,加强继续教育
21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使到书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1世纪的图书馆竞争将是管理与服务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归根到底是图书馆之间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竞争。要提高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经常定期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地充实自己,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目前,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培训制度,放松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因此,建立党校图书馆系统的培训制度已刻不容缓,要根据党校目前在职人员的文化知识、业务专长、计算胡加识和岗位对口等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确立培训目的和指导原则。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应以知识更新和补充,工作技能提高,知识结松完善,以及创新能力等为培训目的;以岗位的针对性和指导考核的可操作性为指导原则。二是规范培训,建立学习档案。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效,要把在培人员的在学表现、学习成绩、达标程度记入个人的档案,作为以后竞争上岗、奖金分配、先进个人的评定、职称评聘的依据。三是建立多级培训网络。鉴于目前党校图书馆在设备、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培训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建议可由党校行政、专业单位等合作组建多级多方面的培训网络,可以是高层次的培训(如专家讲学、研究生课程等),也可以是常规性培训,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避免重叠培训、政出多门的现象。四是采取多层次的培训方式。可以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有区别分层次组织进行。如提高学历教育、职务培训、终身教育等。也可采用自学、函授、远程教育等手段与办法。还可采用专题讨论和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
(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
党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缺少科学的竞争机制。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在图书馆的设施,党校困书馆人事制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如果不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那么就不能改变把图书馆当作“养老院”、“收容站”的传统偏见。只有改革人事制度,才是建立高素质专业队伍的保证。这方面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以“民主集中,科学定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自由流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为原则,实行“定岗、选岗、聘岗”三步曲,重组岗位,做到定岗合理,群众满意;选岗公开、公平,成为衡量馆员能力和价值的过程,也是客观评价的过程;聘岗采取集中办公,统一聘岗,让每个职工被聘到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岗位上去,同时加大考核力度,做到公正、有理、有利。经费则实行自主包干,奖金根据考核实行“三三”制分配,即根据三年来一贯表现、岗位种类、当前表现等三个因素,分别发放三分之一的奖金。
图书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前总统里根曾毫不隐讳地说:“美国每年经济总收入的49%至60%是图书馆创造的。”有关专家学者也认为,美国的经济与科技之所以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居领先地泣,不可否认得益于重视图书馆的建设。所以,重视和加快党校图书馆建设,不仅可以发挥其在党校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中共大丰市委党校 周惠芳)
第二篇: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构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构想
作者:于广智 张玉秀 衣天民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05期
摘 要:职业院校肩负着为社会直接培养德、质、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的重大职责,上好体育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以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证。本文从6个方面提出了职业院校体育课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职业院校 体育课 改革构想
一、职业院校体育课的现状及改革必要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与同专业的大学生相比,理论知识水平偏低,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体育课堂中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保证。即使是对于将从事科研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学生,拥有好的身体并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也可以预防因长时间站立或静坐而造成的腰肌劳损等职业病。
目前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还没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学生上体育课时练习积极性不高,出勤率较低,究其根源是体育课的地位不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因此提高体育课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是当务之急,体育课改革势在必行。
二、体育课改革构想
1.加大体育成绩在评选优秀学生、先进集体时所占比重
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来说,能否拿到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学生,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一项重要标准;对班主任老师来说,自己的班级能否被评为先进集体,是工作能力及工作成绩的直接体现,可以利用这样的相对效应,加大体育成绩在评选优秀学生、先进集体时所占比重,使体育课得到重视,进而提高体育课的地位。
2.改革现行的体育考试制度
改革考试制度可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练习积极性,重视教学过程。就一个班级而言,学生上体育课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1)体育课各个项目的成绩均名列前茅,身体素质较好,且练习较认真。该类学生占班级学生中10%左右,为班级中的先进分子,教师应充分发挥此类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影响力和带动力。
(2)体育成绩一般或偏上,练习认真程度一般,此为班级的主体,约占70%左右。
(3)体育成绩较差或很差,或因特体(多为肥胖者)导致某些项目很差。其练习认真程度较差,对练习有怕“出丑”的心理,并对自身的运动能力失去信心。教师应对此类学生加大鼓励力度,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否则,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可能导致学生对生活中的陌生领域均产生畏惧感。此类学生约占班级学生的10%左右。
(4)体育成绩项目差异明显,身体素质较好,仅对自己所偏爱的项目练习较认真,对其他项目均采取应付甚至抵制的态度。此类学生情绪化比较严重,占班级学生的10%左右。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后两类学生为教学中的难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仅能在一段时间内提高其练习兴趣,无法长期维系。如果我们将现行的“一条线”式的考试制度改革为根据学生身体状况,并结合进步程度评分,不仅可以激励第一、二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调动第三类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限制第四类学生的行为。
3.教师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体育课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特点是身体练习多,学生的活动空间较大,同时受外界干扰也较大,因而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组织、控制程度;对专业知识的层次性掌握和熟练程度;对所教学生基础的了解程度;能否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身边。只有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提高教学方法才能有实效。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而不乱”,如果教师不具备很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活”就将变为“乱”。
4.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教师可以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院校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教师们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侧重培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又能有效地预防因常年从事单一工作形成的职业病。
5.增加体育必选课选项,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
如今,职业院校(三年制)的体育课为三个学期,可以从第二学期开始给学生安排体育选项课。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预报选项情况设立几个体育项目,要求学生每学期根据爱好必须选其中一个项目进行学习。由学校根据不同体育项目选派不同专业的体育老师进行较为专业的辅导教学,使学生可以在自己所喜爱的项目上得到较为系统的练习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较为良好的兴趣基础、身体基础和技术基础。
6.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体育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重点一般由高等学校和俱乐部承担,我国也有逐步往这一路径发展的趋势。职业院校可以在运动队的带动下,形成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对职业院校体育课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体育课需要进行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是体育课改革的前提条件,否则改革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改革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地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三篇: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反思与构想
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反思与构想
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现在许多中学生在读课外书,这是可喜可贺的。而实际情况是,有的人每读一本书,总是收获甚多,可有的人书读了不少,到头来似乎长进不多。原因何在呢?恐怕就在于步入了课外阅读的误区。读书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需要拟定计划,需要静得下心。就总体而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眼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走出以下五个误区。
误区之一:追踪读流行
去年流行黑色,今年时髦米黄,服装行业年年在变化。读书,近来似乎也在流行,一会儿言情热,一会儿隐私热,一会儿汪国真的诗,一会儿小女子散文,一会儿又是《学习的革命》„„于是,有些同学就跟着书店广告走,看着刊物介绍读,流行什么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谈什么。这实在是一种缺乏个性、缺乏主见的读书法。读书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读。读书不是穿衣戴帽,不用赶时髦。追踪流行读书,可以获得一些知识,但往往是零乱的、没有系统的,不可能获得扎实的、真正能受用一生的知识。读书不是为了增添谈资,不是为了装璜门面,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真才实学。因此,读书要有华罗庚先生所说的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要力戒浮躁,要有钻劲。
误区之二:热衷读休闲
读书确实也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一种休闲,但读书不能专门读那些关于风流韵事、名人轶事、惊险奇事、骇人听闻的大案要案之类的闲书。读休闲书比较轻松,这是事实,但热衷于读这一类书,只能永远停留在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和达到新的境界。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专门读通俗的浅层次的休闲书,等于在凿一口口没有水的浅井,永远也喝不到甘甜的清泉。作为想武装自己头脑的中学生,休闲书可以读一些,但必须把课余的主要精力与时间花在读高质量、高档次的书籍上。高质量的书,读起来肯定要艰难些、枯燥些,但其滋味往往是越啃越浓,越嚼越香。
误区之三:偏爱谈名人
多读些名著,这对人生是极有益处的,因为名著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的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然而,有些中学生不大喜欢读名著,却非常喜欢读名人:读名人自己写的书或名人出钱请人写自己的书,特别是当代歌星、影星、媒体主持人、体坛明星等的书,有些同学喜爱至极,这类书出一本他就买一本。偏爱读名人,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崇拜心理。他们是追星族,迫切希望知道名人的一切,包括吃喝住行之类的生活琐事。二是想从名人的书中探究到成名的奥秘。其实,这是一种较为幼稚的读书方法,其意义甚为微茫。名人的书不一定是名著,有不少还可能是粗制滥造的。追星,永远不可能使自己成为名星。名人的成名自有其成名的特定条件和环境,真正可以借鉴的地方恐怕并不多。应该说,名人有两种:一是因写书而出名的,一是因出名而写书的。对前一类名人的书,我们不妨多读些,因为里面确有真货;对后一类名人的书,那就不一定要读了。读后一类名人的书,作为偶尔消遣尚可,倘作为正经事来做,那是大可不必的。
误区之四:寻章读妙句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是为了用,读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还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有些人读书,目的很单一,就是为了在作文时或讨论发言时,引几句名言,背几联古诗,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博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些同学在读书时,通常用搜寻的眼光,寻找名言,摘录妙句,有的还把它带在身边,反复吟读,直至能背诵。这虽然也是用,但毕竟是小商贩式的零打碎敲,其目的太功利了。这种人读书,往往不大注意书的整体脉络、内在底蕴和精神实质,他们只能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可能探得书的精髓,也难以陶冶性情,培养气质。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全面领悟,在引用时还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生吞活剥等情况,以至贻笑大方。
误区之五:专心读习作
有些同学读课外书,主要就是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全国获奖作文荟萃》一类的书,有些同学还读得非常专心,一篇篇仔细分析,以为读这种书帮助最大,可直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应该说,中学生可以读一读同龄人的习作,但不宜多读。因为同龄人的习作,就其内容来说,它所反映的大多是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与阅读者本人非常接近,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也与阅读者本人比较接近。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扩大视野,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境界,吸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课外所读之物的内容要尽可能不同于中学生平常的生活内容,艺术上也要尽可能是远远高出自己的经典之作。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中学生习作毕竟是习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毕竟与成人的经典之作有较大的距离,如果老是以同龄人的习作为主要课外读物,那很有可能永远停留在“习作”的层次上。只有读那些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才能摆脱“学生腔”,不断走向理性,走向成熟。
上述误区的存在,不但影响了课外阅读的质量,而且不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易培养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阅读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指导,采取积极的对策,帮助他们走出这些误区,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
对策之一:辩明关系,提高认识
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辨清这样几种关系,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一是流行与需要的关系。要让学生明白,流行的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课外阅读应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读物,无需赶时髦。二是名人与名作的关系。名人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名作,不一定都要阅读,对那种正走红的影星、歌星的书,更要慎重选择。三是消遣与求知的关系。边消遣边求知自然也有,但真正高深的、复杂的知识往往是无法在消遣中获得的,往往需要通过艰苦的攻读和坚韧的钻研。四是引用与积累的关系。读课外书不只是为了引用几句名言,重要的是积累,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思想的积累以及气质的积淀,引用只不过是语言的积累。五是习作与杰作的关系。习作可以读,但要尽快跳出习作这个稚嫩的操场,要多读些精品杰作,只有多读杰作,才能深入海阔天空的艺术境界。
对策之二:广泛涉猎,开列新书
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和无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有什么书可读,应该读什么,或者读来读去就是那几本父辈和祖辈们读过的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的出版业是非常繁荣的,书报图书的出版发行量每年都在增长,其中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也颇多。遗憾的是,许多教师都不清楚,如果要他们开列书单,恐怕只能开出《红楼梦》《三国演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只能开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诃夫,只能开出《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至于80年代、90年代出版或翻译的书,有的教师可能一本也开不出来。这些书当然也可以作为课外读物,但它毕竟与现实有着很大的距离,毕竟是历史的产物,作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中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反映现实社会、表现当今世界的书。而这些书的推荐和介绍,责无旁贷地应落到教师的肩上。因此,教师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或阅读新近出版的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教师不应除了课本和参考书外什么也不读,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课外阅读。
对策之三:把握个性,分别引导
中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也许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他们的阅读个性,有针对性、有侧重、有计划地分别引导他们阅读。在具体引导时,我们既不能采取他们爱读什么就让读什么的完全自由式阅读,也不能采取不管兴趣爱好如何,硬性规定的绝对命令式阅读。要坚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侧重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个性给予合理引导。对基础扎实、各方面发展平衡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爱好方面再多读一些书,争取有新的超越;对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有严重知识倾斜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虽然感觉阅读兴趣不大却又非常重要的读物,以弥补知识缺陷,争取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指导,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整体质量。
对策之四:具体辅导,形式多样
学生爱读休闲书,爱读同龄人的习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读这类书轻松省力,读经典之作既费力又费神。为了引导学生读一些上档次、有质量的课外书,辅导是不可或缺的。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或者读物一发就算完事。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或内容生疏的读物,教师最好在学生阅读前作些具体辅导,或背景说明,或评价分析,或提挈要领,或释疑解难;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来往往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作些分析评价,学生可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来说,也是很多的,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印发相关材料,可以出黑板报,等等。辅导,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的工作,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但必要的辅导,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高质量、高难度读物的兴趣和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是有益终生的。
对策之五:组织交流,奖励优胜
课外阅读之所以随意、无序和低效,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没人指导或指导不得法,指导面不广。老师毕竟精力和时间都有限,而且由于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有些指导可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弥补这个不足,笔者认为可以用组织交流、奖励优胜的办法。同学间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较贴近的思想传递、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读什么或应该怎样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质量。学校可每学期都安排一二次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活动,或演讲,或征文,或办报刊。交流可按班级、年级、校级等不同的层次进行。对其中的优胜者,可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四篇: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我国编制管理的现状与改革研究
机构编制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完善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牵涉面广,难度大,受多种因素制约。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规、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给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笔者围绕新时期如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这一课题,对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认真研究了新形势下创新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并对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现状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地处三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土地总面积352.51平方公里,总人口17.9万人,2007年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6亿元,设有一类、二类乡镇各1个,街道3个,党委政府工作部门26个,群团组织10个,事业单位145家。2000年以来,梅列区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规范政府职能行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数从2624人减至2384人,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以实际业绩践行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简政——持续改革,科学设置机构编制。持续多年坚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设置日趋规范。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
2002年党政、2005年城乡体制改革和群团改革、2006年区级政府机构改革及2008年正在组织实施的乡镇机构试点改革,规范设置区级党委工作部门8个、政府工作部门18个、群团组织机构10个,撤销“城中乡”原徐碧乡,在街道统一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五中心”,在乡镇综合设置党政“五办”、事业“三中心”。开展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市区城市管理体制,成立区城监大队;理顺公共安全执法体制,成立区及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察执法机构,组建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理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在卫生局内设立应急办。开展事业单位改革,撤销农税稽查队等36家部分职能消失和长期不开展业务的单位;归并二轻集体工业联社等26家工作任务相近或规模偏小、效益不高单位;改制列东饭店等19家经营性单位;接收8家上级下放及厂矿剥离医院、学校单位;组建契税征管中心等19家适应事业发展的单位。全区事业单位从188家减至145家,精简22.87%。
2、精兵——持续控制,科学管理机构编制。坚持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机关、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坚持严格控制。严格执行中央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量,全面核销地方自定编制,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全区党政机关行政编制从2000年的430名减至338名,精简21.40%;全部核销地方自定编制93名。其中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由90名减至44名,精简51.11%。乡镇事业编制由102名减至55名,精简46.08%。坚持严格管理。推广“核编”管理,建立全区核编数据库,掌握全区人员增减和人员结构动态情况;
推行“实名”管理,率先对乡镇、街道、林业、农业、建设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定编定岗,初步缓解部分单位的混编混岗问题;推进“瘦身”管理,针对全区党政机关行政整体超编的现状,实行超编单位“只出不进”、满编单位“先出后进”,缺编单位从区内科学调剂的办法,缓解消化超编人员工作的压力。坚持严格监督。认真执行《福建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开展“三定”方案自查自纠、“吃空饷”人员专项督查,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投诉,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部分机构挂牌不规范等违规行为,推动各项机构编制工作落到实处。
sp;
3、规范——持续转变,科学界定机构职能。合理界定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逐步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通过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在持续多年的机构改革中,重新审核、下发各部门的“三定”方案,加强了政府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察部门建设,转移下放和划出划入区政府各部门职能158项,合理划分区与乡镇、街道的事权,理顺部门职能交叉职责,将部门与所办的企业和经济实体全部彻底脱钩,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通过整顿明确事业职能。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清理整顿期间,坚持政事、事企分开,重新明确全区145家事业单位的职能,初步理清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和公益类、开发经营性三类事业单位。通过清理规范审批职能。认真做好2006年区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职能的及时接收和划转区发展和改革局的移交衔接工作,组织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区共保留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01项,非行政许
可审批项目53项,清理和减少审批事项52项,精简34%,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4、建制——持续运作,科学规范审批程序。认真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规范机构编制人员审批程序。“一会式”研究。严格履行《梅列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议事规则》及机构编制的专项申报、统一承办等制度,区编委会负责研究涉及机构编制人员的相关事项,实行“一会式”研究。“一支笔”审批。坚持区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制度。凡需提交区委编委研究审核、审批的事项,先由区委编办研究提出意见,报区委编委主任同意后上会研究。经提交编委会研究的规范程序后,由区委编委主任审批。其他部门文件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一律不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一条线”管理。注重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一条线”协调机制,凡未经编委会审批的,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配、录用及工资核定手续,财政部门不予列入财政预算范围并核拨经费,卫生部门不予办理医疗保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公安部门不予办理户口迁移。
二、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梅列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部门控制编制意识、协调配合管理机制及行政编制紧缺、人员结构等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在课题调研中,笔者走访了2个乡镇、15个区直部门,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讨论了有关梅列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现实情况和
存在问题,分析研究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建议,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1、体制机制和政府职能问题。一是亟需理顺基层政府的责权关系,解决“块块管理”与“条条管理”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县(区)、乡镇职能划分不够明确,隶属上级部门垂管的辖区派驻机构日趋增多,基层政府的人权、财权和事权配置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际弱化,“弱肩膀挑重担子”,影响基层政府的整体效能。二是亟需梳理部门间的职能关系,解决“职能交叉”与“相互扯皮”问题。部门之间有关农业农村工作、老干部管理与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交叉问题仍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能也有待梳理,如:关于水上船舶管理工作,渔船由农业局所属的渔港监督管理,沙船由水利局所属的水政监督大队管理,采沙船舶隶属交通局所属的运管所管理,“多龙管船”,“十羊九牧”,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现象比较明显。三是亟需清理行政事业关系,解决“政事不分”与“事企不分”问题。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比较混乱,一些主管机关的内设机构与所属事业单位的名称、职能相近甚至相同。截止2008年9月30日,梅列区事业单位实有在编人员1800人,占财政供养总数的78.40%。
如何理清政事、事企关系,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已成为全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
2、机构管理和领导职数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存在单位本身追求机构大而全的内在扩张冲动阻碍和上级有关部门牵制机构设
置的现象,有的单位为了争取与上级条块相应的专项资金、项目,要求通过设立或合署办公、挂牌等途径设立相应机构,部分机构设置小而全,与大部门体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在机构管理中,机构编制工作面广量大,改革的复杂性和管理的难度性及编办独立办公时间较短、人手紧缺等诸多主客观因素,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存在“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问题,重事前审批轻后续管理、重数据管理轻督查监管。如:一些部门内设职能办公室、事业单位机构撤并后,存在继续使用原公章的问题。在领导职数上,有的上级部门强调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设置相应职数;部门有时为了安排干部,有时作为加强工作的手段,要求增配领导职数,职数管理压力较大。
3、编制紧缺和人员管理问题。一是行政编制紧缺,编制使用“捉襟见肘”。全区党政行政编制仅338名(含工青妇、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平均行政编制分别仅22名、16名,各部、委、办、局平均行政编制仅5名,行政编制在3名及3名以下的单位有17个,占35.42%,一些部门行政编制竟少于内设机构数,编制紧缺问题凸显。有的部门行政编制增加不了,转向要求增加事业编制。二是基层分流困难,行政人员“代谢不畅”。核销地方自定编制后,全区党政机关行政人员整体超编,消化超编人员任务较重,但梅列作为1983年地市合并后组建的新区,历经多轮机构改革精简和持续严格控制,机关人员配备比较精简。作为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单位,分流人员主要靠提前退休退养,其它渠道分流人员极其有限,而目前行政机关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占2/3,未来三年全区行政退休人员仅33人,人员分流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且梅列地处三明市区中心,选调生、军转等政策接收的区位压力较大。继续沿用原来有限的行政编制基数,行政人员整体超编,影响全区公务员正常招考,机关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三是管理问题凸显,事业人员“混编混岗”。一些部门为缓解行政人员编制紧缺问题,借用事业人员顶岗,部分岗位“以事代政”;全区事业在编干部1382人、工人418人,干部与工人的比例为3:1,工人所占比例过高,部分岗位“以工代干”;由于历史遗留因素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有的事业单位超编但实际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专业岗位“虚席以待”。如:区属各中小学校整体超编,但仍然存在紧缺学科教师。
4、共识共为和工作氛围问题。一是部门主动控编意识有待增强。一些部门的主动控制编制意识缺失,新增工作职能和任务时,首先考虑增加机构、编制、人员,较少考虑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改革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长此以往将导致机构编制陷入再度膨胀、循环改革的误区。二是协调配合机制有待健全。严格按照职数和编制配备领导干部、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与下一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衔接配合等问题有待研究,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人事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亟需健全完善。三是基层编办实际困难因素值得关注。从编办目前使用的编统、核编两套软件看,统计范围基本相同,只是统计口径不同;实名制管理软件也在部分省市推广使用。但区编办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实际配备在编人员仅4人,使用有一定重复意义的软件实际增加基层工作量和
压力。从区级编办的运转情势看,由于独立办公时间短,没有积累及其他经济来源,近几年改革任务加重,各项办公经费逐年递增等实际因素,办公经费日趋紧张,在机构改革及日常管理中只能量力而行,在一定程度上滞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为机构编制工作创造新的机遇和良好条件,同时也对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通过调研,笔者感到,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作为新形势下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是一项事关党和政权建设的基础保障工程。特别是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应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与时俱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机构编制工作,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本质要求。一要树立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机构编制服务发展意识,围绕“海西”建设、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梅列“优三壮二精一”发展思路,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到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努力发挥机构编制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树立优化理念。坚持树立机构编制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和谐梅列”建设,把机构编制作为党的执政资源进行适时合理地调整,积极研究涉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农业农村及文教卫、社会保障等关系民生民计的机构编制事项,促使职能配置、机构调整、编制使用、人员调配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与全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三要树立法治理念。始终树立
依法管理机构编制的意识,深入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系列机构编制法规文件精神,重点要将机构编制工作列入各单位考核内容,明确单位一把手和组织人事干部在编制工作中的责任,从制度项层面上防止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保障各级各部门主动控制机构编制人员,不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2、改革机构,创新管理体制。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保障。一要规范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步伐,规范设置辖区派驻机构,明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落实乡镇试点改革要求,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建设责权一致、高效运转的县(区)及乡镇基层政府。二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全面梳理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和权责问题,对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实行综合设置,对一些职能交叉的部门,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着力解决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形成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机构,规范精简部门内设机构,提高政府的整体效能。三要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适时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认真研究确定各事业单位职能,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对主要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的,加快转企步伐;对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
3、健全规范,创新管理机制。主动适应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建立管总量、管结构、管政策的机构编制管理新机制。一是创新宏观管理机制,管好总量。立足梅列区情,综合考虑辖区人口、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等因素,按照总量控制、适当发展、控导结合的原则,研究确定符合梅列实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总量控制基数,研究制订各类编制标准的范围、方法和体系,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总量控制管理方式。适应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机构编制部门适时增加县(区)、乡镇两级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量。二是创新动态管理机制,管好结构。根据编制标准调整人员结构,对新设事业单位严格按照规定的结构比例标准核定人员编制,严禁违反人员结构标准进人;对事业单位工人比例过高等已经形成不合理人员结构的,研究制订调整控制及分流办法;对部分满编、超编但实际专业人员紧缺的事业单位,实行“先出后进”的办法,先分流非专业人员,再调配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管好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约束机制,实行组织、人事、财政、编办、劳保等“五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坚持编制与财政预算、工资、养老、医疗保险挂钩,做到凡是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的必须由编制部门一家受理和行文,严禁
超编进人,严禁以任代调。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会同纪检、组织、人事部门,定期开展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形成以部门“三定”为主的机构编制管理综合效能监督机制。
4、完善制度,创新管理内容。准确把握科学管理的实质要素,运用弹性调控手段管住管好、用好用活现有的机构编制人员资源。一是不断完善核编制度,提高在编在岗人员管理水平。依托核编数据库,加大核编软件和编统软件“合二为一”及升级开发力度,建立人员编制信息工作平台,争取实现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防止 “数出多门”、“一门一数”。督促各单位正确使用《机构编制核编证》,及时办理变更事项,做到机构、编制、人员事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和各级各单位人事主管部门“两头清”,由重事前审批转向事前审批与后续管理并重。二是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梳理超编混岗人员管理问题。全面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确保实际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运用有增有减的调控手段,逐步解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超编问题,严格控制机构编制“膨胀”。明确编制调整必须以工作职能和工作量为衡量标准、依据,不以实有人员的超、缺编为增编依据,由重基础数据管理转向数据管理与职能管理并重。三是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解决在编不在岗人员管理问题。认真界定“吃空饷”的行业标准,严格规范与“吃空饷”对应的请假制度,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规范统一的请休假制度。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浅析与改革
相桥中心小学
教师用纸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浅析与改革
内容摘要:联系当前农村条件、文化背景与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和看法。
引言: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就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著名论断。这充分表明古人已认识到绘画对人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学校开展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培养必要的技能,发扬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教师的作业课、自由课、轻松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于是许多人在艺术方面就成了终生“荒废”,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育遭“冷遇”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现象,在当前农村小学美术课堂中,我觉得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1.)教学理念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为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2.)教学目标过于片面: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只重视语、数教学质量的评价,而忽视了美术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其次,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最基础的“美感”,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再者,因为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 相桥中心小学
教师用纸
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审美观的培养。
(3.)教学方式落后:
美术教学不只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努力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持久的兴趣。而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仍然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且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4.)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5.)环境条件制约:
一是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二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三、针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误区对策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实施困难重重,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相应教学设施不够完备,使得这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与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相互并存,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育效果。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也有其合理的内容和成功的经验,但缺少开放性、太注重机械化的模仿;我们应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剔除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糟粕。我们意识到富有人文性的美术课堂要义不容辞地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把生活嫁接到绘画中,把绘画融入生活中,用生活来解读课本。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相桥中心小学
教师用纸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多是兼职,因此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展各种特色的乡土教学。选择美术素质较好的老师担任美术专职教师,分管学校美术教学、美术特长生培养、学校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学校美术总体水平的提高。
(三)开展活动,给美术课堂增添春天的气息。
1.开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科研活动,循序渐进,不可盲目不讲方法不讲顺序。教师兴趣一来就教,活动一来就搞,上面布置的是素描就搞素描,是色彩就搞色彩,是创作就搞创作,不管学生是学了还是未学,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因此,首先要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要灵活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安排教学内容。
2.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科研活动,美术欣赏是不可忽视的。多年来,农村美术教学很少上美术欣赏课,而重点是临摹,再其次是写生,因此,导致有些学生一本书上完了,还不了解书中欣赏课内容怎么欣赏,欣赏什么。美术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眼,扩大知识领域;美术欣赏还可以陶治学生思想情操。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欣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农村,要让学生配齐所有的美术用品不太可能的,但有些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教育投资意义比较强,抓住家长这个心理,就可以向家长做思想工作,为孩子买好一点美术学习用品以此来带动班里其他同学的进步。当然,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就该因地制宜作些调整,发挥农村自身的资源优势。
(四)张扬个性、体验情感,让美术教学“寓教于情”,洋溢人文关怀。
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媒介,以作业成果为最终目的,殊不知运用情感因素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鸣。因此,教师应尽可能的设定一些“情感背景”,也可以创设具有情感色彩的形象,譬如,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乐和画面,将蕴含在作品中的隐性情感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真心的情感美,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诚挚,从而养成美好的道德品质。
(五)优化作业,多元评价,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儿童 3 相桥中心小学
教师用纸
对美术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更不关心学生学习美术的情感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环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该是鼓励与表扬。批评、训斥、讽刺、体罚、恐吓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变得心情阴郁、毫无生气。只有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心情开朗,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严格地给学生的美术知识及技能做出“分毫不差” 的评判,以说明成绩的精确性呢?学生的作业受到教师称赞,特别是作为优秀作业展现给大家看,他们的心情是无比兴奋的,这将成为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人到下一次的学习活动中去。因此,给学生作业做出评价除了表明学生真实的学习结果外,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鼓励性评价。我认为,小学美术课业考核宜采用等级评价加评语的评价方式。如根据一定的作业评价标准,在作业上批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等方式,再加以简洁的说明优点或缺点的评语,这样的评价既有大的等级区间,又有切合实际的批改说明,便于学生全面接受反馈的评价信息,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我们要探索设计更新颖更有时代感的作业评价方法,让学生爱学好学,充满自信、充满兴趣地上好每一堂美术课,那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所在。
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对学生从小注重精神素质的培养,施以美育,同势利导,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美术课程标准而努力。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这是我们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