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容若词中的

时间:2019-05-14 17:0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纳兰容若词中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纳兰容若词中的》。

第一篇:论纳兰容若词中的

论纳兰容若词中的“梨花”意象

——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中文摘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等各种作品中,有许多“花”的形象和意象,在文人的笔下,“梨花”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很多特殊的意义,成为一种感情的寄托,用来表达内心的一种情感,可以用来表达惜春伤春、伤离别、思故乡、思念友人、怀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悼亡妻等情愫,在纳兰容若的词中,“梨花”这个意象中充分显示了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伤感哀怨的情调和展示了其哀感顽艳的词风。

关键词:纳兰容若;梨花意象;伤春惜春;思友怀人;韶华壬冉壮志未酬;悼亡妻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也作“纳兰成德”。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天生富贵,衣食无忧,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善丹青,精骑射,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身为一等侍卫。三十岁(虚岁三十一岁)寒疾而卒。

纳兰容若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和朱彝尊、陈维崧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为词坛一说而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主要作品有《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纳兰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词,作词主情致,至情至性,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宗李后主,有晏小山,秦少游的风味。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况周颐喻纳兰为“国初第一词人”,1王国维认为纳兰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 一.“梨花”意象

(一)以“梨花”为意象的历史渊源 1.古籍中关于梨花的记载

梨是一种蔷薇科梨属植物,多年生落叶乔木果树,叶子卵形,暮春开花,花色素淡,如雪六出,具有香气。梨树原产于我国,栽培在我国分布广泛,大致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以素淡的芳姿及淡雅的清香更是博得诗人的推崇。在《山海经第五·中山经·夫夫山洞庭山》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其木多苴、梨、橘、蘨,”这大概已是最早的关于梨的记录。《辞海》“常棣本名郁李,”“唐棣,本名即郁李”“郁李,即棠棣”《诗经译注》“甘棠、杜梨又名曰棠梨”《辞海》“棠梨,也称杜梨,”无论是常棣、棠棣、杜梨、郁李还是甘棠都是梨科种类的一种。在《诗经·甘棠》中“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1 况周颐著,王幻安注,蕙风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2 王国维著,许调孚校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09,p33 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说,”用起兴手法,借甘棠表示去职官员的政绩在《诗经·小雅·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借常棣之花也即“梨花”这个意象来表达兄弟情义。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下常棣,息宜春”也提到了“梨花”这个意象,有惜春之意。

2.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的“梨花”

在宋人张翊《花经》中,“梨花”只是位于“五品五命,”而在明朝人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中它也不过就是“四品六命。”在争奇斗艳的繁花中,在品花中,梨花并没能艳绝群芳或者独占鳌头,这是因为梨花总是自然天成、清新脱俗、秀而不媚、素妆淡雅的姿态出现在文人骚客的面前。

自南北朝“梨花”这个意象开始正式登上文人雅士的笔墨,南朝齐有萧子显的《燕歌行》“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把梨花比作雪花,南朝齐王融的《咏池上梨花诗》“芳香照流雪,深夕映繁星,”这也是一首歌咏梨花的诗,不过它不仅把梨花比作雪,更是别出心裁的把梨花比作天上的繁星。自唐宋王朝以来文人墨客的诗词等文学中就有更多的用梨花作为意象的作品。唐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借助“梨花”和嫩柳写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样子。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梁园二月梨花飞,都似梁王雪下时”传达出一种历史沧桑感。白居易《陵园妾》“眼看菊蕊重阳泪,手把梨花寒食心。”表面是宫怨诗,实际是用梨花、绿芜等意象以此诗作表达了对革新派不幸遭遇的同情。《寒食月夜》“风香露重梨花湿,草舍无灯愁未入”夜里的凉风带着梨花的清香轻轻拂来,借助“梨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愁,与无尽的寂寞。皇甫冉《左掖梨花》“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用梨花比喻成蝴蝶,来表达心态平淡宁静的心态。王维《春日上方即事》“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借助梨花柳色传达出一种与世无争潜心礼佛。韩愈《梨花发赠刘师命》“洛阳城外清明节,百花寥落梨花发,”而此诗则惆怅倍加,流露出今昔之感和寥落之慨。杜牧的《鹭鸶》“一树梨花落晚风”把惊飞的鹭鸶比喻为风中飘零的梨花,清新明朗。李贺《感讽六》“蘴蒙梨花满,春昏弄长啸”过着力写景及种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一直到宋人或者乃至宋以后的各朝代,在学习和吸收前代以及各个时期的诗人的基础上,也形成自己的“梨花”意象特色,宋人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他透过梨花、燕子等表达了一个少女惜春内心的纯洁。黄庭坚《次韵梨花》“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这首诗赞美了梨花的洁白,同时也赞美梨花的不被风尘所染的高尚纯洁。赵鼎《寒食书事》“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诗人借助梨花长满小径,以表达怀念中原、对国事的担忧和深沉的爱国之情。姜夔《淡黄柳》“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作者在梨花落尽的清明时节还旅居在外,表面上是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大难临头忧惧。元人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此词表面上虽是咏梨花,实则是作者借不食人间烟火的梨花,以寄托自身的超尘拔世之志。明朝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这首诗写于清明梨花盛开的时节,在送陈秀才回沙上扫墓有感而发所作的诗,因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对故人的一种怀念,也是对战争的不满。清人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冬夜即事》“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用梨花的洁白比喻雪写出新雪煮茶的情趣。文人骚客眼中的“梨花”形象,正所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梨花”的形象在他们眼中,有相同也有不同。二.纳兰词中的“梨花”意象

(一)纳兰词中“花”意象。

纳兰容若的词中出现了许多意象,而审美意象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自然意象和人为意象,纳兰常常选择自然意象来表现其独特的情感和致真的性情。纳兰词的自然意象有:“日”(夕阳)、“月”、“风”、“雨”、“云”、“山”、“水”、“烟”、“影”、“花”、“鸟”、“木”、“星”。纳兰词中“花”意象直接涉及花名的有70余处,纳兰词中“花”的意象有“梅花”、“兰花”、“菊花”、“桃花”、“梨花”、“杏花”、“桂花”、“杨花”、“芙蓉”、“蔷薇”、“荼靡”等30余种花,而仅“梨花”这个意象就在纳兰的词中出现就达10次之多,可以得知在“花”中“梨花”还是颇得纳兰的钟爱的。

(二)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选择

1.纳兰的审美体验和性格气质与“梨花”相契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过“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优乐”。无论诗人或者词人,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都可以借助外物如“花鸟虫鱼”。“诗词中的“花”意象,是诗人感情的表现形式,它负载着诗人的创作情感及精神寄托。人生的悲欢离合、辛酸悲楚,人情的悲怒爱恨、炎凉冷峻无不寄寓于花,象征于花,移情于花。几乎历代所有伟大的诗人都曾描写过花,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就是其中的名句。诗人经审美体验将自身的生命感觉移植到自然物象上,赋予了“花”以人格,使“花”如人一般感时伤世。此时此景,花可感诗人之感,可抒发诗人之情,花与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3纳兰容若天生是个敏而多情的人,感情丰富,至情至性,多情多义,时常没有安全感,忧郁伤怀如家常便饭,莫名的落寞忧怀已是平常,时常会感花伤逝,纳兰透过“梨花”这个意象也可以很好的来传递他内心的凄凉、忧伤、无奈的情怀和愁绪,“梨花”的脆弱孤独易凋零形象符合纳兰期期艾艾、凄楚婉侧的气质,“梨花”也变成了纳兰的一种情感寄托与依托、表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以境界为最上”,纳兰运用“梨花”这个意象创造一种凄美极致的境界,营造一种愁苦幽怨的心境,塑造一种悲痛无奈的意境,打造一种的伤别离思的场景。2.纳兰词中喜用的冷色调与“梨花”一脉相承

纳兰词“缀景荒凉,设色冷淡,”“酿成哀郁凄凉的情调,贯穿他的全部词 3 杨琍玲吕豪,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作”4纳兰的词中冷色调居多,其中以“寒”、“冷”、“凉”、“冰”,如词中以“寒”新寒、春寒、晓寒、峭寒、寒香、寒瘦、雨寒,“冷”以梦冷、花冷、冷烟、冷月、冷红、冷笑,“凉”以独自凉、凉雨、新凉、凉月、凉云,“冰”以冰轮、玉壶冰、冰弦、鸳鸯两字冰等等。纳兰在词中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就都浸染了纳兰的主观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写道“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纳兰在他的词中喜欢用冷色调来渲染凄恻悲戚的感情,来润色他苍凉无力的心绪,来感受他彻骨的忧伤,而经冷色调调染过的画是清冷冷,荡气回肠的凄美,满纸呜咽感,而经冷色调染指的诗词自然逃脱不了带有这种情愫。生活之中我们常见的“梨花”基本都是白梨花,“白”色也是冷色调,“梨花”与“寒”、“冷”、“凉”、“冰”有一脉相承之妙,“梨花”出现在纳兰的词中,也避免不了的,寄予他那感伤落寞的气质、令人肝肠寸断的特质、独特的情感体悟和独具的魅力所在,可以为他很好的代言。3.纳兰词风和“梨花”的气质不谋而合

纳兰的词多以凄婉、惨丽、愁苦、悲侧的词调传达其悲戚、幽怨、惆怅、无奈的忧郁的心绪。令人肝肠寸断的凄清萧瑟的特点,字里行间理不清剪不断的惆怅不免使人“满纸呜咽、愁情入骨”的感动。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词学大师吴梅曾说过“容若小令,凄惋不忍卒读”。5纳兰的好友顾贞观曾经说过“纳兰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的词风“哀感顽艳、凄婉感伤、清丽自然、纯任性灵”闻名于世。“梨花”那种孤独、洁白无瑕、品格高洁、优雅素节、脆弱易逝凋零的形象和气质,与纳兰的词风不谋而合。“梨花”这个意象可以是纳兰悲苦心境的代表,可以传达出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参透、些许凄迷无奈、心态的低回无力。

三.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情感表达与情感内蕴

(一)纳兰词中“梨花”的伤春惜春之情

中国文人看得春花或者落花就会产生很多感叹,如时光易逝或者追忆思恋的愁绪,再者最重要的要说,是一种惜花惜春伤春的哀伤。日本学者青山宏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能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是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6在中国传统的文人雅士看到花开花落,很感伤,就写下很多惜春伤春的诗词,而有一些雅士把自己的伤春惜春的情感寄予在梨花中。如唐人杜牧《残春南亭因寄张诂》“带叶梨花独送春”带叶的梨花独自把春天送走。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通过对春景的描绘,柳树由浅绿变成深青,梨花盛开满城呼应,感伤春光已逝,写出满蕴的伤春之情。李清照《浣溪沙》“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写出女主人伤春怀人的悒怅情怀。风雨戏云,阴云飘卷,风雨摧梨花,欲谢难禁的忧思。宋人韩淲《祝英台近》“一朵梨花,院落阑干雨”上片借梨花表达惜春伤春之感,下篇怀念故人的离思。元人刘秉忠《临江仙·梨花》“杏花才思又凋残,玉容春寂寞,休向雨中看。”杏花刚开的艳丽就凋零了,在雨中看梨花独自开的寂寥。元亨贞《清平乐》“门掩东风春又老。一支晴雪初乾。” 4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25 吴梅,词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日)春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东风把春吹老,暮春悄然的来了,一支梨花初始开。

为什么看到梨花飘零就让文士骚客产生这种伤春的情愫?这大概是因为,“梨花的花期很短,花瓣很容易在晚风的风雨中飘落。因为它们的脆弱和生命的短暂,因此梨花又郁结了文人们伤春的情怀。梨花是撇开绿叶,先开为快的花,当叶子长出来的时候就是梨花开始凋零之时。梨花无需绿叶衬托,新叶长出之时便告别绿叶化作春泥,不免让人伤怀。”7

我们从文士大家的大作中,可以从纳兰的词《清平乐·风鬟雨鬓》中“梨花”意象是对前代作品中借助“梨花”的意象表达伤春惜春情感的吸收、学习和超越。

清平乐·风鬟雨鬓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我爱的人儿前来相见,因为是背着人偷偷跑出来的,所以常常不能如约而至。和她一起倚在玉阑干上赏月,低声细语倾衷情,还能闻到她身上的香气。无奈相见是短暂的,转眼之间暮春之风吹过窗纱,与她一别相隔天涯,纵心期相见,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从此每逢暮春时节便伤春、伤别,黄昏日落,只一人空对梨花悠悠地思念她。

此词甚是凄婉伤感。上片追忆往日的幽会欢情,极为浓艳热烈。“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刻画出凭栏赏月,月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的情态。下片写今日凄清冷落、孤独难耐,面对黄昏、梨花而伤春伤别。结语之景象增添了隽永之情味。对比手法的运用,对往昔幸福往事的追思,一句“黄昏只对梨花”更是映衬的如今的“我””只”有我自己的孤单、落寞、哀伤,只能看着黄昏中的风中飘零的“梨花”,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惜春伤春的忧思郁结的心境。

(二)纳兰词中“梨花”意象的怀人思友之情

在《论语·子罕》:“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以唐棣之花其兴,唐棣之花即梨花,有怀人的情味。“梨花”的“梨”谐音“离”,因此在一些离别相思怀人之作中或者伤别离送别友人怀友之作,常有梨花的出现,文人常在诗词等中用“梨花”渲染一种气氛,打造凄婉思念之情,抒发对爱人情人或者友人离别的不舍或者别后的离思。

1.借助“梨花”意象抒发相思怀人之作

唐韦庄《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君此去已有半载有余,妾在这里思君甚切,无奈音书断绝愁肠寸断。相见难,相别易,又是一年梨花如雪的时候,君当何时归来?韦庄还有一首《清平乐》“琐窗春暮,满地梨花香。君不归来晴又去,红泪散沾金缕。”春末梨花落,思君君不至泪沾衣。唐人戴叔伦《春愁》“金鸭香消欲断魂,梨花春雨掩重门”离愁思念让一个冰肌玉颜的姑娘哭的梨花带雨,借梨花表达别后相思。宋人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诗人与情人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分离,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相思。贺铸《子夜歌·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夜已三更,明月当空,照亮庭院,梨花如雪。思妇子夜的悲歌,表现一 7 杨榴霞浓妆淡抹总相宜—论唐宋诗词的梨花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

位女子对丈夫久久不归的怨情。宋人周邦彦《兰陵王·柳》“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在送别的宴会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离期匆匆而至。李清照《忆王孙》“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写暮春黄昏深院楼上怀远,梨花沐浴在月光里,寒食夜阑思念丈夫的离愁难遣。

纳兰词中也继承了前人运用“梨花”这个意象,如运用金人元好问《梨花》“梨花如静女”把“梨花”比作素淡端庄娴静的女子,抒发他对心中纯洁素雅的美人的思念,同时也学习和吸收前代雅士笔下“梨花”的“梨”与离别的“离”谐音双关和“梨花”有怀人的古意,传达离思怀人或者怀念友人之情,如怀思恋人的《秋千索·药阑携手销魂侣》、《唐多令·雨夜》、《苏幕遮·枕函香》、《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如怀念友人《金缕曲·生怕芳尊满》。

秋千索·药阑携手销魂侣

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

“秋千索 ”这个词牌是纳兰的自渡曲,这是一首怀思恋人的令词。词的上片侧重在作者的孤独寂寥,当年曾与心上人携手园亭中药栏之畔,怎能不记得当时特意相迎相会之情景呢。我想把思念说给东风无奈春日竟然不回答我。“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是对往日约会的追忆,下面两句写出今朝的孤寂伤感。下片写景,景中脉脉含情。柳絮漫天飞舞,美丽的春光难以留住,洒落满地的梨花还似如昔,佳人却倩影难觅,禁不住的惆怅。

唐多令·雨夜

丝雨织红茵,苔阶压绣纹,是年年、肠断黄昏。到眼芳菲都惹恨,那更说,塞垣春。

萧飒不堪闻,残妆拥夜分,为梨花、深掩重门。梦向金微山下去,才识路,又移军。

细雨飘零的黄昏,春花满眼惹人恨,也是难解内心的相思之苦,连春风都变的萧杀了,风中梨花飘零,重门深掩,梦到驻军的,不见君。“梨花”的意象古意就有怀人的寓意,把对离人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落笔含思隽永,把相思叙说的朦胧飘渺,无一处说思念心上人,可句句都是滴血断肠的思念。作者全从对方视角写来,假想黄昏时候的闺人思我之情景。结句更进一步诉说思念,谓即使相思也是所思无处,这便更增添了伤痛之苦情。

苏幕遮

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

时节薄寒人病酒,划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纳兰写过写过许多月下怀人之作,当然这首词也是月下怀人之作。此词大概作于康熙十六年以前,柔情轻倩,语词柔婉,好似佳人姿容轻绽,风采微露。往日的回忆里,枕头遗残体香,花径撒露春光,与丽人黄昏相见,温情絮语情意绵绵。这个时节还是乍暖还寒病未愈,想念伊人想喝点酒。东风彻夜不息,一夜东风过后满树的梨花竟然飘零的如此瘦,吹落一地梨花,用“梨花”写出伊人因思念自己日渐消瘦,泪低垂。今晚夜色苍凉不知何处吹来的箫声,凄清的月光照在庭院的无忧无虑盛开的豆蔻草上,让人情肠寸断,愈加的怀念伊人。结语反问“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写出对丽人和美好如初爱情的怀念,可如今只得断肠豆蔻明月照梨花中,有一种难以为外人道的沧桑感。

采桑子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纳兰性德写的一首哀伤凄美的怀人之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康熙二十三年,在好友顾贞观的介绍下,纳兰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婉。他们一见如故,但沈宛是一风尘女子,在当时清朝的环境下,满人不得与旗人以外的女子通婚,在加上沈婉与纳兰地位差别悬殊,所以他们是不能成婚的,又经好友顾贞观的说合下,纳兰纳她为妾,只能把沈婉安置在纳兰府外。沈宛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之后,她提出了分手,纳兰极力挽留,却未能留住。

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里悲凄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却早已物是人非了。本来就知道一别就是永远,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后,而如今又是梨花落尽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词人的无可奈何。其中这里很特别“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这首词真挚感人,借“梨花”的“梨”寓意离别的“离”,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们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忍卒读,读了令人肝肠寸断。在纳兰的笔下,他那忧郁的气质,就不自觉在诗词中笼罩了一层忧伤的阴影和彻骨的苍凉。在平易如水不事雕琢的语言中,不经意的就流露出纳兰一贯的率真情意和他因相思衍生的凄苦无奈,传达着他那挥之不去的落寞与低回。

2.借助“梨花”抒发依依不舍的送别友人或者怀念友人之作

唐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柳条万条烟,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梨花处处开,柳条似绿烟,写景衬托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虢州南池候严中丞不至》“徒教柳叶长,漫使梨花开。池上月相待,知君殊未回。”抒发了在春夜怀友的惆怅心情。宋秦观《阮郎归》“挥玉箸,洒真珠,梨花春雨余。”梨花开放,春雨萧萧,眼泪忍不住的留下来,与友人依依惜别。陈亮《梨花辞》“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有聚有散,有得有失。一首梨花辞,几多伤离别。”梨花幽幽的香气牵动了情思,怀念起故人来,人生本来就是这样聚散无常,唱首梨花辞解离别之伤。

金缕曲

生怕芳尊满。到更深、迷离醉影,残灯相伴。依旧回廊新月在,不定竹声撩乱。问愁与、春宵长短。人比疏花还寂寞,任梨花、落尽应难管。向梦里,闻低唤。

此情拟倩东风浣。奈吹来、余香病酒,旋添一半。惜别江淹消瘦了,怎耐轻寒轻暖。忆絮语、纵横名碗。滴滴西窗红蜡泪,那时肠、早为而今断。任角枕,欹孤馆。

这一首,有人解做怀友,有人解做悼亡,我则认为它是一首怀友之作,首句说谓生怕承受不了别恨,所以不敢让芳尊斟满。到深夜迷离醉意,灰暗的残灯相伴,依旧是新月照在那个回廊上,心中此际的孤独无聊,比疏花还要寂寞。寂寥孤独的心情,连梨花被春风吹的花瓣尽落也懒得理会。唯有梦里才可与你一会。人瘦若江淹,拟请东风洗去忧愁不起作用。用酒消愁,不但不能排解愁情,反添起惆怅。愁情绵绵不绝反倒添愁添恨。想念卿想的如瘦花,偏又遇这轻寒轻暖的世界,身心竟似不堪其累。原来当年剪烛西窗,对面絮语之时,我们已在为可能到来的离别而伤心了。如今在孤馆独宿,离思撩乱之时忆及当初的情景,心里面的那种别情浓离恨深就更是溢满了。实在是爱煞这一句“人比疏花还寂寞,任梨花、落尽应难管。”意境疏朗、清逸,用情真切、深沉。纳兰将自身与庭前花比,红花落尽,花枝萧疏,这花就是如此这般的寂寥,然而人却比这疏花还要孤寂。梨花已在春风的肆虐下,花瓣不断零落,自己忧伤烦躁的心理状态,更是没有心情去管梨花的离落。

(三)纳兰词中“梨花”抒发壮志未酬、韶华易逝之情

在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的纸墨之下,有许多的感叹壮志未酬时光已逝的诗词,自然也有文士运用“梨花”的意象表达壮志未酬韶华已逝,李贺的《三月》“曲水漂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诗人感叹时光已逝、壮志未酬不着痕迹,含蓄的表达时光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象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后面这一反问,凝聚着诗人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纳兰精通满汉文化,崇尚文雅,无论是清王朝还是他的父亲明珠对汉文化推崇备至,他的老师也是著名的汉儒徐乾学,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纳兰的汉文化的学习颇受他老师和他的朋友们的影响,纳兰对汉文化的精通是出人意料的。纳兰殿试殿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帝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来升为一等。纳兰虽怀抱经纶大志,可是理想就是会和现实有冲突,”“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8他是豪门贵族,入职宫禁,侍卫之职,与他自己的志向不符,再加伴君如伴虎的压力,在十九岁得过寒疾,自此时常寒疾缠身,随皇上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战略侦查,他的身体已是吃不消,和妻子卢氏很恩爱却聚少离多,让他对侍卫之职已是厌倦。纳兰随皇上唱和诗词,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赐,受到皇帝的器重,又可以常伴在君侧,是人们羡慕的少年英才,前途无量,自是心里对这个职业的不满和牢骚、厌倦,更不知与谁诉说。他的好友曹寅曾经就说过“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只得在他的词作中表达,对汉文化的精通的他,自然也会用“梨花”意象表达他壮志未酬、时光荏苒的苦闷,如《昭君怨·离落深禁好春谁惜》。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寞锁朱门,梦承恩。

这首词深挚感人,委婉曲折,表面是宫怨词,从宫怨女子的视角,宫人希望自己可以被皇上召幸,纳兰借此曲折的抒发自己壮志未酬、邵光荏苒的苦闷。

(四)纳兰词中“梨花”意象抒发悼念亡妻的哀伤之情

在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府里都不会把梨花种在显眼的地方,因为古时人讲究吉利,梨花是白色的,而且“梨”谐音“离”——离别、离散,古人认为不太吉利,就如现在的人,就不允许把梨分着吃,他们认为“分梨”的寓意就是“分离”,所以梨花也被称为一种离别之花。在古人的诗词中也可以看到梨花是一种生命极短,极为脆弱禁不起晚春风雨的打击,花瓣就会随风飘零。白居易的《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如《江岸梨》“梨花有思缘和夜,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归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用“梨花”象征着红颜薄命、命运不幸的美人。梨花的花语是,纯真的爱守候分离。

在古代的文士笔砚下有许多悼念亡妻之作,更有用梨花来悼念内人之作,如元稹《离思五首·其五》“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和悲苦的心情。苏轼的《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8 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吴文英《绛都春·燕亡久矣》“丹青谁画真真面,便只作、梅花频看。更愁花变梨霙,又随梦散。”吴文英曾娶有一妾,早亡。他在临安雨夜而起相思对故妾的怀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悼亡。明朝林鸿悼念他的妾室张红桥“仙魂己遂梨云梦,人世空传薤露歌”,表达一种惋惜悲怆之情。传闻八国联军进京皇室西逃时珍妃被慈禧命人投入井中前,写了一首词留给光绪皇帝《一剪梅》后来光绪皇帝读后悲痛不已写下《南乡子》悼念亡妃“卿似玉梨魂,倩影鹦哥唤不闻,玉惭花愁罗敷去。”可为什么会有悼念内人的文学作品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屋内人都是对自己不离不弃、委身追随、同甘共苦、宠辱与共之人,所以在古代的文人雅士或者老百姓眼里,他们的内人都是值得歌颂和怀念的。

纳兰词中多处写梨花,多首爱情词和悼亡妻词中都有梨花的出现,纳兰借“梨花”代表美丽纯洁短暂的爱情。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是年卢氏十八,“生性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虽然身为侍卫的纳兰与卢氏聚少离多,但是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三年后也就是康熙十六年卢氏产后风寒去世,这给纳兰造成很大的痛苦,他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痛的精神打击使得他在悼亡词中一再流露哀婉凄恻的不尽的相思和怅然的思绪,李慈铭在(《越漫堂读书记·纳兰词》)中评价过纳兰词:“词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纳兰的悼亡词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是无法超越的。纳兰词中用“梨花”悼念亡妻,借梨花那素淡无染的神韵,洁白如雪的风姿表达对爱妻楚楚动人、淡妆素雅的思念,并且借梨花随风飘零凋谢的特征,抒发他对爱妻的悼念和思念,抒发他凄凉与哀怨的心绪。如《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沁园春·梦冷蘅芜》、《青衫湿遍·悼亡》。

虞美人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饮笺别记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悼亡词占了纳兰词相当大的部分,已是后人最为喜爱的部分。“(叶舒崇《皇清纳腊室卢氏墓志铭》写了大量的悼亡之作。其中有的明确标出悼亡,有的虽未明标悼亡的字样,但却明显地是为亡妻而作”。本词正是纳兰悼念亡妻卢氏之作。暮春时节梨花盛开,来不及欢喜就风吹花落,梨花瓣四处飘零凄迷的景象。以春光比喻相处的美好时光,用凋谢梨花来指代心中的爱人,不写悼亡而流露悼亡之伤,感情抒发流自然而清丽。素净的纸笺上记载着甜蜜的过往,妻子细细织绾的象征爱情的同心结,这些现实的东西是证明当初的恩爱欢娱的见证。上片由景入情,下片以追忆往事为开端,最后一句由实入虚,用“清夜唤真真”之典,写想象中的情景,纳兰幻想着可以像唐朝赵颜的传奇故事那样对着图唤真真,只要长唤不歇,爱妻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重聚。整首词写的写的极为沉痛,如断肠之曲,读之摧人肝肠,表达了和爱妻在一起的美好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凄清婉侧之情,一览无余。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柔情绵渺,哀惋深致,凄清伤怨,令人荡气回肠。上片从似梦非梦似真非真的幻觉写起,用汉武帝命方士招魂之典故,将纳兰对思念亡妻至情、至真、至痴的深情和盘托出。接下“兰膏、渍粉、犀合、金泥、蹙绣、蝉纱”等闺中之物,四句一转,说爱妻的遗物尚存,而人已仙去。其物是人非的失落使其伤感加深加浓了。又“影弱”三句再转写幻觉,并假想安慰自己与亡妻不是永诀而是暂时分离。结处顺承,欺骗自己说趁着月亮明亮星星明朗,希望爱妻的魂魄出现梨花树下,这梦幻般的感受是离别后乍归来时的情景,深挚的祈愿妻子不要在离开了。下片前三句说纵然是续娶了后妻,但总也比不上亡妻,如此反衬之笔更深一层地表达出对亡妻的刻骨思念。接下“但无端”四句是转写自己此时的心情与痴愿。“最忆”三句再转,写追忆旧事,意谓最令人伤神追忆的是她读错了字的娇柔之声,和那剪去灯蕊,赌气拨茶的娇柔之态,只写了亡妻生前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但却凄惋动人。最后以“今已矣”三句作结,从幻觉中,从痴情妄想中,从追忆中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伤逝思念之情尽在其中。此篇可以说是诗人用血泪融铸的一首感人至为深切的作品,可谓是愁情入骨,深情入髓的“一曲恸哭,满纸呜咽”的深情,表达的酣畅淋漓。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本词就是容若在卢氏往生忌日所作,自编词牌,很明显是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自制新曲,以寄托哀思。这首词,从“半月前头扶病”句来看,当是他所赋悼亡之作中的第一首。可以知道《青衫湿遍》本身是那段日子里,纳兰天天以泪洗面的真实写照,泪湿青衫梦不成。半月前妻子还带病做女红的剪刀还在,想想妻子生来小胆连空房都不敢自己待着,以前晚上妻子都会安静的陪自己看书,可如今书依旧、烛依旧,而人却不见了,只有窗外冷清清、孤寂的梨花的影子相伴。下片写道爱妻到黄泉也在为我担忧,劝我不要因为自己的离去太伤心,想想曾经的海誓山盟,不禁柔肠寸断。无论是情感还是词的整体结构都很自然流畅、可谓是浑然天成之作。词情凄惋哀怨,真可谓是一曲声声血、字字泪的奄歌惋唱,读来令人为这潸然泪下。四 结语

纳兰在他短暂的三十年中倾尽一生的在燃烧,孜孜不倦的在创作,可是纳兰心事几人知晓?他是翩翩富贵公子、举世无双的伤人心、痴迷的怀旧人、执着的深情人。他渴望人生可以只如初见,一生一代一双人,谁念西方独自凉,春丛认取双栖蝶。他常有花鸟虫鱼之思,本是人际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如泣如诉的所说着自己的一生或喜、或悲、或忧、或苦,感受着人世间的无常与无奈。他的一生最终也是华丽落寞,不求结局如愿,但求落幕无悔,如夕阳残蝶般凄美一世。

参考文献:

[ 1]况周颐著,王幻安注,蕙风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p12 [2]王国维著,许调孚校注.人间词话.【M】中华书局,2009,p33 [3]杨琍玲吕豪,从古典诗词中“花”意象旷观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人与自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1)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p225

[5]吴梅,词学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日)春山宏.唐宋词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杨榴霞浓妆淡抹总相宜—论唐宋诗词的梨花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11)

[8] 徐乾学《纳兰君墓志铭》

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①,却望姗姗②,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③,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④,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⑤委尘沙。最忆相看⑥,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1]

纳兰是天生多情之人,在这个令他时时感到局促与压抑的世界 上,爱情是滋润他心田的绵绵春雨。纤柔细致的品性使他对于这些 感情,即使诉之于词也处理的格外矜持内敛。或许他的种种缠绵心 痛也只能诉诸于梦,曲折表达情感也只因迫于现实的压力,以至他 的情感更是趋于幽暗。这样的他,感情丰富,至情至性,多情多义,敏感而多情的性格使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尤其在悼亡词的写作上,忧郁的个性将其中的哀伤浓墨淡染,氤氲如画。

第二篇:《纳兰容若词传》书评(定稿)

《纳兰容若词传》书评

秋风轻卷书的页脚,手捧一杯淡淡的香茗。随着落叶起舞的步伐,薄薄的思绪穿过厚重的红尘烟火,飘向了那朦朦胧胧的青砖瓷瓦。

纳兰容若一个满腹书香气的多情诗人。在他刚满周岁的抓周中,随手抓了一只宝钗和一支毛笔开始,也许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惆怅与辉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便是以他为原型。但他们的性格又是不尽相同的。纳兰公子虽多情却也深情,从幼时的青梅被迫送进皇宫而初犯寒疾,一直到为亡妻悲痛泼墨写下的《饮水词》,我们都不难看出。只可惜,纳兰公子被困在那堵高墙里,饶是再怎样碧绿的杨柳也垂不出那青灰的高墙。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公子的一曲《木兰词》,究竟是触动了多少人的心。“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人生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仿佛因这一句而涌上心头。人生若只如初见,所有的惊鸿一瞥定格念念不忘的美丽画面,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果真如此,又怎么会悲画扇呢?但流光容易把人抛,又岂止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没有什么抵得住流年,再深的爱恨,也不过是万丈晴空下的一缕云烟,淡了些,散了些。“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曲感慨凄凉的《浣溪沙》,让多少人为之落泪,好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比起纳兰容若,李义山算是幸运得多,当他问出“何当共剪西窗烛”时,是自知有“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而纳兰明知无法挽回一切,他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我们读来尚且为之心痛,何况纳兰自己,更是字字皆为血泪。当时只是寻常的情景,现在只能拿来苦苦追忆。甘也好,苦也好,失去了便什么都不剩。

窗外的天依旧的蓝,好像纳兰公子这一生只是轻轻的来了,又轻轻的走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唯有在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纳兰公子薄薄的呼吸,似乎在回忆着什么······

第三篇:《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诗词,近来有幸读到了一部《纳兰容若词传》,读这部书时,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咏叹,不仅仅是钦佩,更有一种诗意的心情,一种缠绵的胸怀,一种仰慕的倾心。

我没有很丰富的文学涵养,甚至可以说,纳兰容若的有些词需要仔细的品味,需要反复的推敲才能读懂。但是,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月到西南更断肠。”“纵使倾城还再得,宿昔风流尽矣。”“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散”等等词句时,我好象读到了纳兰容若的非凡人生,读到了纳兰容若的哀感顽艳,读到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怀。

一般的传记作品,平铺直叙,不徐不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然而,却好似进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没有新意,没有惊喜。《纳兰容若词传》却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纳兰容若的词为主线,以纳兰容若的情为框架,以纳兰容若的爱为血肉,以诗化的语言,戏剧般的场面,将我们带入了纳兰容若的繁华生活、真诚性情、词的颠峰,爱的痴心。这将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传记作品,这将是一部通俗化了的人间词话,这将是一部诗化了的人生传奇。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文学成就。三百多年来,从词坛才子们推崇宠爱其词,痴男怨女们动辄引用其句的情景,我们就可知纳兰容若在词坛的地位了。我们读其词,体其韵,观其行,不得不佩服其才其情其心,其哀感顽艳的词风,其荡气回肠的情真,其诗意一样的人生,让人叹谓再三。可以说,纳兰容若是中国清初第一词人,是继往开来的杰出词者。更何况,纳兰容若不仅仅是自己填词,还主持编辑了《今初词集》这样一部在清代文学上有着一定地位的标杆之作,还主持编辑了《通志堂经解》这样一套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有着一定地位的著作。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怀。从相识相知表妹情犊初开,到表妹嫁入红墙空留思念与遗憾;从秋水轩唱和填词《贺新凉》,邂逅月白色绣衣裙的少女,引起的一场悸动;从与卢氏成婚“人生若只如初见”,两情相悦尝尽人间春色,以至痴迷卢氏排斥二房颜氏,到为卢氏早逝的大悲大伤大痛;从家人为其选了续弦官氏,到词赋之中对卢氏的相思之句;从仰慕以词为媒神交已久的才女沈宛,到终于走到一起相处的一段难忘时光,到“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的叹息之声,无不表露出纳兰容若的痴情与深情,相思与缠绵。难怪那时京城少女一见倾心,以得到一睹纳兰容若芳容为荣;难怪今时文学少女仰慕倾情,以吟颂纳兰容若词赋为荣。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词坛盟主,一个性情中人。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人生无奈。在当时的社会中,在满人的思想里,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仕途一路。可是,纳兰容若不喜欢官场,不善于官场,尽管首次科举时因病受挫,尽管后来还是步入了官场,并且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尽管文才了得,尽管跟随西皇帝下江南、吟诗词,有的是飞黄腾达的机会,有的阿臾奉承的良机,但是纳兰容若厌恶官场,所以总也改变不了纳兰容若心中的惆怅,人生的无奈。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词被代代传诵;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情被人人钦佩;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被辈辈重温。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提炼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感,不仅仅是凸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德,更是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那颗火热的、痴迷的、惆怅的心。

《纳兰容若词传》以词立传,以诗写人,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展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深,值得回味。

第四篇:《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一直都很喜欢诗词,近来有幸读到了一部《纳兰容若词传》,读这部书时,不仅仅是感动,不仅仅是咏叹,不仅仅是钦佩,更有一种诗意的心情,一种缠绵的胸怀,一种仰慕的倾心,《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我没有很丰富的文学涵养,甚至可以说,纳兰容若的有些词需要仔细的品味,需要反复的推敲才能读懂。但是,读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月到西南更断肠。”“纵使倾城还再得,宿昔风流尽矣。”“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散”等等词句时,我好象读到了纳兰容若的非凡人生,读到了纳兰容若的哀感顽艳,读到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怀。

一般的传记作品,平铺直叙,不徐不惊,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然而,却好似进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个难以走出的围城,没有新意,没有惊喜。《纳兰容若词传》却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纳兰容若的词为主线,以纳兰容若的情为框架,以纳兰容若的爱为血肉,以诗化的语言,戏剧般的场面,将我们带入了纳兰容若的繁华生活、真诚性情、词的颠峰,爱的痴心。这将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传记作品,这将是一部通俗化了的人间词话,这将是一部诗化了的人生传奇。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文学成就。三百多年来,从词坛才子们推崇宠爱其词,痴男怨女们动辄引用其句的情景,我们就可知纳兰容若在词坛的地位了。我们读其词,体其韵,观其行,不得不佩服其才其情其心,其哀感顽艳的词风,其荡气回肠的情真,其诗意一样的人生,让人叹谓再三。可以说,纳兰容若是中国清初第一词人,是继往开来的杰出词者。更何况,纳兰容若不仅仅是自己填词,还主持编辑了《今初词集》这样一部在清代文学上有着一定地位的标杆之作,还主持编辑了《通志堂经解》这样一套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有着一定地位的著作,读后感《《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怀。从相识相知表妹情犊初开,到表妹嫁入红墙空留思念与遗憾;从秋水轩唱和填词《贺新凉》,邂逅月白色绣衣裙的少女,引起的一场悸动;从与卢氏成婚“人生若只如初见”,两情相悦尝尽人间春色,以至痴迷卢氏排斥二房颜氏,到为卢氏早逝的大悲大伤大痛;从家人为其选了续弦官氏,到词赋之中对卢氏的相思之句;从仰慕以词为媒神交已久的才女沈宛,到终于走到一起相处的一段难忘时光,到“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的叹息之声,无不表露出纳兰容若的痴情与深情,相思与缠绵。难怪那时京城少女一见倾心,以得到一睹纳兰容若芳容为荣;难怪今时文学少女仰慕倾情,以吟颂纳兰容若词赋为荣。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诚性情。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识了天下词坛高人,更交到了天下性情中人。从顾贞观、徐乾学、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到吴兆骞。更为难得的是,纳兰容若为搭救当时并未相识的吴兆骞走出宁古塔所做的种种努力,对顾贞观所作出的郑重承诺。这就是纳兰容若,一位富家公子,一代词坛盟主,一个性情中人。

在《纳兰容若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人生无奈。在当时的社会中,在满人的思想里,要想出人头地,只有仕途一路。可是,纳兰容若不喜欢官场,不善于官场,尽管首次科举时因病受挫,尽管后来还是步入了官场,并且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尽管文才了得,尽管跟随西皇帝下江南、吟诗词,有的是飞黄腾达的机会,有的阿臾奉承的良机,但是纳兰容若厌恶官场,所以总也改变不了纳兰容若心中的惆怅,人生的无奈。

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词被代代传诵;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情被人人钦佩;三百多年来,纳兰容若的梦被辈辈重温。而《纳兰容若词传》,就是这样将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才有识的纳兰容若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不仅仅是提炼了纳兰容若缠绵情感,不仅仅是凸显了纳兰容若的高尚品德,更是向我们敞开了纳兰容若那颗火热的、痴迷的、惆怅的心。

《纳兰容若词传》以词立传,以诗写人,诗化了纳兰容若的传奇人生,展现了纳兰容若的缠绵情深,值得回味。

《《纳兰容若词传》读后感》

第五篇:论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模版)

论李清照词中的孤独

[摘要]从李清照词中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两个角度,分类鉴赏李清照的词,来感悟李清照词中所蕴涵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心境和新婚离别、爱人远去,茕茕孑立的孤独心境,并从封建社会知识女性无人赏识、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恩爱夫妻生里离死别无人关爱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李清照孤独心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根源,即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二是思想根源,即她自己作为有追求有理想的知识女性身上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三是情感根源,即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所渴望的幸福美满生活无法实现。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孤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生在豪门望族,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其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亦知书善文。李清照在这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书香

门第里,自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其诗作的方面的惊人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展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宋小溪人今四川遂宁撰成我国第一部词学专着《碧鸡漫志》,第一部糖业科技专着《糖霜谱》)在《碧鸡漫志》中赞她:易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1。李清照博古通今,晓音律,善棋画,诗词文俱佳,更擅长词,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传世的李清照词有88首,包括存疑词14首。历朝历代对李清照的好评如潮:明人陈宏绪(明末藏书家、学者曾作《酉阳山房藏书记》和《抄本书记》),赞她: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2朱靖华在认为,李清照的词为“心态词”,她在词中运用铺叙的描写方法,使她的词类似于今天的“意识流”、“感受流”,所以,她的词在艺术上是“超前”的,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3郭豫衡称: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4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陶尔夫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并认为“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可以看见李清照的身影及其作品的某些韵味”。5但是,透过前人对她的盛赞,穿越千年的浮华,静下心来,在冷冷的寒夜里细品李清照的词,笔者感受不到古今第一才妇的耀眼光芒,也感受不到她和赵明诚所 12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碧鸡漫志》卷十二第241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明·陈宏绪《塞夜录》,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3朱靖华《李清照词的创作本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4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5陶尔夫《李清照:跻身峰巅的女性词人》,《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谓的“金石良缘,夫妻情深”,反而感受到的是一个孤独的李清照,一个从思想和情感都孤独李清照。屈原是孤独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最好的见证;李白是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惆怅;孤独的李清照在“寻寻觅觅”中也只能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

一、曲高和寡——李清照思想上的孤独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奸佞当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度过。她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却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和浓浓的民族情怀,她渴望国泰民安。渴望安居乐业,但是国破家亡的事实却让她极度失望。其《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就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佳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她孤独、凄凉、悲愤的心情:“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上阕前三句就乐景写哀,快落山的太阳像熔化的黄金那样光辉耀眼,晚云聚集在一起,像整块的玉壁那样色彩斑斓。多么娇艳美丽的夕阳,多么灿烂瑰丽的晚云,可是,却没有人陪词人欣赏,生离死别的悲哀,物是人非的感叹油然心头,留给读者一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背影。“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柳树被春色染得如同浓烟一般。笛里奏出的是凄凉哀怨的曲调,这样的光景有几分春色呢?春天本是百花开放,多姿多彩的季节,元宵佳节本来是万家团圆,欢欣快乐的日子,但是李清照在这样的季节和日子里却感

受不出春意有几许,感受不出节日的快乐气息,她感受到的是凄凉哀怨的笛声。“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在春风和暖的元宵佳节里,词人却想到的是转眼间可能会有风雨的疑虑和担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是不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陪伴让词人倍感孤独?当然不是,但她却谢绝了朋友的的好意邀请,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品尝孤独。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心境孤独的人在最热闹的地方也感受不到热闹,能够感受的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其在喧闹的人群中触景伤怀,还不如独自感伤。但是,李清照感伤的是什么,她孤独的关键原因在那里呢?下阕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人们兴高采烈的回忆;对现今临安元宵她“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6凄楚悲愤心境的真实写照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将她推入深深的孤独苦海,她就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柔弱女子生于乱世,却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7,“欲将血泪寄河山”。8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没有人理解她的伤感和孤独,没人懂得 67李清照《清照词》第10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8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她只能 “不如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既是她排遣孤独的方式,也是她对临安元宵佳节不屑一顾,对南宋统治者的轻视。

《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中孑身一人,举目无亲,孤独、冷清、感伤、寂寞、忧愁的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连用十四个叠字把词人的孤独、伤感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要寻觅被金人侵占的故国、京都,要寻觅被金兵蹂躏践踏的家乡故土,要寻觅曾经与她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丈夫,要寻觅在战乱中散佚了的文玩,要寻觅自己在词艺上和学术上的价值,可是,最终她却只能有一个“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9孤独、凄凉的下场!这样的现实怎么不让她深哀入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世事)变幻无常,难以得到将养和休息,即使是想以酒买醉,也抵挡不了迅疾的寒风,更开解不了伤感、孤独、凄凉的情怀,依旧是身寒心愁难以解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来就是伤心本来就孤独,却又看见了曾经传书带信的鸿雁,而今,雁还在,熟悉的人和事却远去了,只留下词人孤单一人空流泪,愁断肠。下阕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以残损零落的菊花自况,感慨身世的寥落、凄怆和落莫。“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天色渐晚,孤独的词人将怎样挨过漫漫长夜,孤 9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清照词》第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单的日子果真是度日如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0疾风寒雨在摧残“梧桐”,实际上是在无情的摧残词人本来就脆弱孤寂的心,最后两句总述愁情的浓厚,全词展现了词人因为国难家灾所带来的孤单、苍凉、悲伤、忧愁。

《忆秦娥·咏桐》更突显了词人特殊的独立于世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11词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视野广阔的莽莽苍苍的世界,世事纷扰,而词人更加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站在高高的阁楼之上,俯视众生,抚今追昔,想排遣一下心中的浓愁和孤寂。但是,看见的却是江山凄肃,花木凋零飘落的萧瑟秋景,心中更添悲哀,只得还是闷在房里,形影相吊,独自品尝孤单和寂寞。“乱山”、“鸦”、“断香”、“残酒”、“梧桐落”等物象都给人凄凉、萧瑟、孤单之感,女词人浓浓的愁绪,深深的孤单和寂寞便在字里行间轻轻流露。

李清照的孤独还表现在《多丽·咏白菊》中,全词通过对白菊容颜、风韵、香味、气质、精神的赞颂,表现了对腐败污浊社会的不满,也是词人以白菊自比,表达自己高洁、端庄、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品质。也正是因为她的不愿意同流合污造就了她的孤 1011李清照《清照词》第10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1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独,“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12词人想起了心志高洁,超拔世俗的屈原和陶潜。而屈原因为志向不得施展,孤独到投江自尽,陶潜则寄情与山水,宁愿独自与山水为伴也不涉足凡俗,李清照此时的心情,此时的孤独和他们何其相似。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现存词中不可多得的豪放词。词中充分表示了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是这只能是她美好的愿望,黑暗的现实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13我回答天递道路漫长,慨叹到了太阳将落的时候,我满腹经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可又有什么用呢?在封建社会的妇女,地位极低,但是,易安却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想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光明,心比天高,命比黄莲,教她如何不心在高处不胜寒?

二、爱别情离——李清照情感上的孤独

李清照和赵明城的婚姻被很多人称为“金石良缘”,在封建社会里,能够和丈夫与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女子也确实算是幸福的了。但是,李清照不是一般的平常女子,她有着平常女子没有的更多更高的气节和追求。赵明诚为“官”和李清照聚少离多,并在最后撒手西归,留下李清照一个人孤苦凄凉的度过余生。“一个人不孤单,想念一个人才孤单”,注定,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候都要独自承受相思的孤独。这样的相思之苦,这样思念一个人的孤独在她的很多词中都有表现。

1213李清照《清照词》第58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清照《清照词》第9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新婚别离后的的相思和孤独。《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孤独的思妇形象。“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的第一句就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凉感情写出了“红藕香残”的凄凉景色,一个冷落的清秋,一弯冷冷的秋月,一塘残败的荷花,一个孤独的女子,一袭孤单的思念,在“独上兰舟”的“独”字上,词人孑然凄怆的感情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有谁能做信使从云中传递美好的书信呢?”这样的一个反诘句,表达了词人和丈夫分别之后山高路远,想见难见,思念难以排遣的怅惘。再加上凄凉的月光撒满了绣楼,就更加增添了离愁别绪,使人读之神伤。“花自飘零水自流。”花会自行凋落,水会自行流动。看是在写自然规律,实际上是在写词人时光易逝,青春易老,大好的青春时光就在孤单的等待中消逝的感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是一样相思的感情,却两地为它愁苦、被它折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4这样别后的相思之情是无法消释和排遣的,即使努力排遣相思之苦,使紧蹙的眉头刚刚舒展,可相思又立即涌上心头。不说相思二字,却写出了一个为相思憔悴,为相思孤独难耐的思妇形象。

佳节里的思念和孤独。《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就写的是重阳节她思念丈夫的凄怆意绪。“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浓浓的乌云,蒙蒙的薄雾,满心的愁思,孑然一身的词人,14李清照《清照词》第1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只能深闺独坐,在香炉里点燃瑞脑作为消遣,以挨过寂寞无聊的时光。词一开篇就向读者渲染出凄凉抑郁的气氛,震撼了读者,抓住了读者的心。“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在有亲人团聚,遍插茱萸,登高习俗的重阳节里;在有朋友约会,把酒赏菊习俗的重阳节里,她却只能孤单的一个人体会凄楚苍凉,体会孤枕难眠,体会时光飞逝,红颜空老的相思之苦。“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人在篱笆旁把酒消愁,却见日暮中的鸟儿成双成对的飞回巢穴,而自己却是孤单的一个人,真是让人黯然神伤。菊花的馨香充满衣袖,想折取这寄寓怀念之情的菊花,可惜没有办法寄给想念的亲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15人不黄花瘦。”不要说人的心情不凄凉悲伤,飒飒秋风卷动着帘子,人比黄花还要瘦呢。读完全词,一个孤独、憔悴、相思愁浓,与黄花共瘦,被思念和孤单苦苦折磨的女人便从词中摇曳而至。《行香子·天与秋光》“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跕声捣,蛩声细,漏声长”16则写的是丈夫病故后,某一年近重阳的时节,词人对亡夫的缅怀及自己孤寂的心境。全词“转转”、“恓恓惶惶”六个叠字,乐景写哀,前后结举用排比,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和孤独的情感。

夫亡人离之后的孤独和怀念。“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 1516李清照《清照词》第1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68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御街行·藤床纸帐朝眠起》上阕起笔于景,落笔于情,开笔入题,但含而不露。词人早晨从藤床纸帐中醒来,第一眼就看见帐顶绘饰的风雅高洁的梅花,便立即回忆起去世的丈夫,使哀伤的的情怀愈加沉痛。绵绵情思不能述,好的心绪何处寻?前两句就将整个词哀怨、孤独、伤感烘托出来。次两句写次人独守香炉,心情沉重,愁肠百结,连香都忘了及时添,把一个佳偶突丧,孤单悲痛失魂落魄的女主人翁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一个满怀丧夫之痛的女子,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心如冷水的她只能和寒冷的玉炉相伴,无人慰藉,孤苦无依。接下来乐景写哀:梅花的蓓蕾初放,本来应该是和爱人踏雪寻梅的美景良辰,可是笛里却奏出的是《梅花三弄》的哀怨曲调,因为爱人永诀,孤苦伶仃,肝胆欲裂,即使是美景,词人也感受不到。下阕“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天刮着微风,稀疏的雨不紧不慢的下着,让心绪黯然的词人心情更加低落,“思念无果,转瞬滂沱”伤心的泪再也抑制不住,汹涌而下。“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自己相依为伴的丈夫已经逝去,过去同住过的美丽楼房,显得格外空荡凄清,词人极度哀伤,无人慰藉怜悯,谁是和“我”相依为命的人呢?“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17词人折取一枝初放的梅花,想遥寄给死去的丈夫,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有哪个“信使”能够传递给心爱的人 17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146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呢?全词把梅作为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李清照以借写梅花寄寓对丈夫相思之苦和孤独的词还有《玉楼春·红梅》其中“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18全句意为“人们都这样议论我,在春日闺房的窗底下,被离情和相思之苦折磨的象病人一样,面黄肌瘦,已经连倚栏杆的力气都没有了”。不直接说自己有好想念丈夫,而是借别人的口来表现自己相思所致的憔悴和苦闷,对爱情执著的追求,起到了比正面描写自己如何相思,如何憔悴更震撼读者心灵的效果。

三、李清照孤独的原因

言为心声,李清照笔下这些让人读之垂泪的词句正是她情感的真实写照。但是,李清照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孤独和忧愁呢,她的伤感怎么会如流水般抽刀断水水更流呢?按说她出生在豪门望族,生活条件优越;出嫁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象同为女词人的朱淑真,有相爱的人不能嫁,所嫁的人又不爱,甚至连共同的语言都没有,最后终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李清照和夫君赵明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吟诗作画,共同研究金石,共同踏春赏花,赵明诚对她也是心怀敬爱,夫妇二人算得上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在女子社会地位极为低下的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她应该幸福、无忧和快乐才是,为什么反而有那么多的孤单和忧愁呢,她的孤独和忧愁从何而来呢?

18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9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高处不胜寒”,才女的孤独。李清照是出生在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的知识女人——这正是她孤独悲剧的原因,即使是出身在豪门望族也改变不了她孤独的悲剧命运。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要藏在深闺描红学绣;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追求、有抱负的有知识的人,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李清照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尊严。无论对待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逐流。她博学多才,擅长诗词音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但是,这些在她所在的封建社会里都得不到充分的承认和肯定。李清照“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悲哀就再所难免了。

据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之配李氏,欲以其学传夫人,夫人时始十馀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19一生无子女的李清照想把平身所学都教给这个十余岁的小女孩,却不曾小女孩给了她“才藻非女子之事也”的答案,李清照只能倒抽一口凉气,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她感觉像是落进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偏偏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 19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陆游文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出版。

都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她只好一个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和孤独。在墓志铭中,陆游盛赞小女孩“才藻非女人事也”的见识。伟大如陆游者,也如此认为,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而她偏偏对才藻精通,注定,没有“才藻非女人事也”见识的她,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就只有独自高雅,独自清高,独自欣赏,独自承载自己的孤独和悲伤的结局了。也就是缘于此,她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流”的悲痛。才有“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20的绝望。

“众人皆醉我独醒”,忧国忧民的孤独。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身边的亲戚关系复杂。她的丈夫是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赵挺之,崇宁元年(1102)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他们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元祐党),诬陷苏东坡诽谤先帝,并且多次迫害本没有关联的黄庭坚,李格非因在党籍而被罢官。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格非的亲哥哥,也就是说,秦桧是李清照的表姐夫。赵挺之陷害了苏东坡,最后却被当朝重臣蔡京以“力庇元佑奸党”的罪名投入监牢,并一病不起,不久辞世。这样一群人生活在李清照的周遭,面对这样的是是非非,我们的一代才女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对权倾朝野的秦桧夫妇,李清照一直耻其为人,无往来。秦桧的相府落成,大宴宾客,在人人都在趋炎附势的时候,在秦府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的时候,李 20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清照词》第104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清照收到了请柬,却拒不参加。对公公赵挺之陷害元祐党的种种行径,李清照极为不满,曾写下“炙手可热心可寒”21的诗句。并写诗上赵挺之以拯救自己的父亲,有“何况人间父子情”22的诗句。仅仅从这两件事情来看,李清照身上不趋炎附势的凛然正气,不畏惧于封建道德束缚的冲天豪气也该空前绝后了。

李清照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她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追求人格的超凡脱俗。她总是清醒地坚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节操。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李清照对故国家乡有着深深的眷念和热爱,有因为失去疆土“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23的沉痛和凄楚。也有“木兰横戈好儿女。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24的希望能收复疆土,重回故国家乡的美好愿望和深情思念。在多少王公将相偏安的时候,李清照却时刻想着收复疆土,当她听说韩肖胄要做为通使去刺探军情的时候,竟“不能忘言”,挥笔写下了《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一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25的豪迈诗句让后世多少的缺血男儿汗颜?南渡后她更是一再发出“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 2122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23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清照词》第8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4李清照《打马赋》,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25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26的感慨。

但是,偏偏就连她最深爱的丈夫赵明诚都不能免俗,一心仕途的赵明诚毫无气节,在金兵包围南宋首都建康的时候,身为建康知府的他竟然弃满城的百姓于不顾,顺着一根绳子爬到城下弃城而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做出这样让她颜面无存的事情来,李清照的孤独和悲伤真的是无人可说了,所以,她才吟出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27的千古绝唱,虽纯为议论,但石破天惊,足以震聋发瞆。还有《咏史》、《浯溪中兴颂和张文潜》等诗,或借古讽今,或以古寓今,爱国激情,民族义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读这些诗就犹如见了诗人出污泥而不染的傲然身姿和虽为女儿身却满腔男儿气的豪迈气质。

普通女子的情感孤独,恩爱夫妻感伤别离的孤独。李清照虽然有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节,但是,她毕竟还是一个女人,作为女人,就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8的细腻、撒娇、俏皮和活泼。作为女人,骨子里就有软弱,就有依赖,就有缠绵的相思,就有“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29的担忧,就有渴望,渴望纯真的爱情,渴望温暖的家庭,渴望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渴望和深爱的朝夕相处,渴望膝前子女承欢。2627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李清照《绝句》,李清照《清照全词》第271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8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李清照《清照全词》第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29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李清照《清照全词》第1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虽然赵明诚喜欢当官的热情远远胜于对她的热爱,但是,她们也有过花前月下,恩恩爱爱,琴瑟和鸣,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捉诗答,夫唱妇随,共同研究金石的快乐日子。

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因为,婚后赵明诚常常出外为官,赵明诚的每一次出仕对李清照都是一种折磨,一种伤害,一种苦难。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是金石家,一个叫张飞卿的人送给赵明诚一个假的玉壶,最后被传成赵明诚“玉壶颁金”,皇上要治他的罪。李清照收拾起了家中所有的玉石铜器,开始活动关系,为赵明诚辩诬。这时的皇上正如丧家之犬,一路逃跑,她也一路奔波,从杭州、到越州、到明州、到台州、到剡县、到黄岩、到章安、到温州,最后回到越州。一路三千里,李清照心力交瘁。她真正是为赵明诚苦苦等待,为赵明诚千里奔波,为赵明诚忍辱含羞。但是,她还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丈夫,还是希望能够和赵明诚携手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但是,与其说赵明诚的爱情让李清照感到幸福,不如说是她把自己的幸福托付给了一个人,她不要求这个人给予她什么,只要你活着,我就是幸福的。后来却就连这样最微小的希望也破灭了,赵明成突然病死,使她措手不及,她失去的是亲人,也失去了她的爱情,文学上的知音。她连做一个普通妇人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一生没有子女,丈夫又先她而去,注定,她就只能在一个个的白天黑夜里,孤独的一个人去相思,一个人去回忆,一个人去体味“思念一个人”的孤独。

穿越千年的词海诗涛,一个人,在静静的夜幕之下,让心从

纷繁的现实中归来,就一盏孤黄的灯,细细的品读李清照的词,就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个孑然独立,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孤独的李清照凄然的站在你的面前;就能感受到她孤独背后的落寞、伤感、惆怅和无奈,让你不得不随着她的伤感和孤独,潸然泪下。

[参考文献] [1] 刘瑜整理《李清照全词》,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2] 刘乃昌《李清照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3] 张强《近二十年李清照研究述评》,《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下载论纳兰容若词中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纳兰容若词中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家讲坛纳兰容若讲稿

    午夜阳光" [转载]2012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文字稿 午夜阳光!关注 阅读:132012-11-24 11:43 标签:转载 原文地址:2012百家讲坛《纳兰心事有谁知》文字稿 原文作者:新高考 2......

    纳兰容若传读后感

    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2013200435 法学院 许鑫怡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

    国开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纳兰容若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容若悼亡词的艺术特色摘要: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容若,才气横逸,多愁锐感,擅词,尤工小令。为爱妻卢氏早逝所作的悼亡词堪称绝调,低徊婉转,悲凉凄恻,哀怨至极。纳兰......

    我心中的纳兰容若

    我心中的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不同于他的父亲,容若没有那般的野心,没有那般的政治心机,这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翩翩公子,却走了每一个权臣之子都没有走......

    纳兰心事几人知 ——论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

    纳兰心事几人知 ——论纳兰容若悲情的人生命运 [摘要]: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便不会在红尘中充当一个倦客的角色。本文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出发,并借助《纳兰词》来分析他悲情的一......

    论李清照词风

    论李清照词风 肖燕 计通学院 通信工程1101 11408200113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被称为抒情之圣手,婉约之宗主。其词艺术成就绝高,在词坛中独树一帜......

    论辛词特点

    论辛词特点 第一次听到辛弃疾的名字时,你可能觉得霍去病的名字有点相似。确实有关辛弃疾的名字的说法是他的爷爷辛赞希望他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起名弃疾。在现实中,辛弃......

    论李清照梅花词

    此花不与群花比 意境深远成高格 ——谈李清照词中“梅花”的意境 广东省廉江市石角一中 涂少庭 李清照喜爱花类,尤其对梅花情有独钟。其词中出现梅花意象有十多首,约占作品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