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的资源问题》教案
《我国的资源问题》教学设计
涟源市龙塘镇珠梅中学 刘日平
课题:我国的资源问题
教材内容:资源小国〈第31页~32页〉,珍惜资源,节约能源〈37到39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实际行动珍惜资源,节约能源。
2、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资源结构特点,知道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小国。(2)懂得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1)了解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2)懂得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教学重点:
1、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
2、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履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家,爷爷以前是上山打猎的,父亲是伐木的,我是卖根雕的,儿子是卖黄沙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哪些方面的问题?〈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
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探讨我国的资源问题,板书课题:我国的资源问题。
二、新课
1、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
(1)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这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
我国的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第三位。目前,在全世界发现的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就有137种,其中,铜、铝、煤、石油等多种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抽生回答后,板书: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2)阅读下列材料,思考这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什么特点? 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淡水量为24%,人均森林蓄积量为13%,人均煤炭储量为47%,人均石油储量为32%--64%,人均铁矿石储量为49%,人均铜矿储量为29%,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只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左右。抽生回答后,归纳板书: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现象还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而加剧。
2、我国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
阅读下面的材料,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差异很大。从工业角度看,我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山地、高原和沙漠集中的西部,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开发难度大。从农业发展角度看,我国水资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耕地占全国的64%,但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其中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黄河、淮河地区占全国的41。8%,水量却不到5。7%;长江以南水资源占全国的80%,而耕地只占36%。
抽生回答后,归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再加上资源开发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突出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议一议:这幅示意图反映了人口与资源的什么关系?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示意图见教材32页〉
3、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迅速增长,再加上我国自然资源正面临严峻形势,那么我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板书: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师适时解释生态文明观和资源节约社会的含义。
3、节约资源我能行
在你的实际生活中,你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 〈生各抒已见〉
“阅读空间”:教材37、38页,懂得在生活中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大有可为。
三、总结
本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的资源问题,认识我国的资源国情,懂得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并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作业
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紧缺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请你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好办法。
2、实践探究题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宣传,形成宣传资源节约的良好舆论氛围,增强广大同学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某校同学在校内组织了一次调查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同学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现在请你帮忙设计两个调查问题。﹙2﹚ 我们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3﹚ 为号召同学们“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请你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五、板书
我国的资源问题
1、我国的资源国情
优势: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比较齐全。
劣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我国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再加上资源开发的不合理、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突出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3、对策
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4、节约资源我能行
在你的实际生活中,你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些什么?
第二篇:资源问题教案
资源问题(2课时)
一、课程标准要求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形势。2-4 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
2-6 综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二、结构分析
(一)首先,教材以例举的方式说明了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及资源问题的形成。通过专题探究〈自然资源与我们〉,引导学生关注资源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
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及其问题而展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呈现了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巨大的事实。同时点出丰富的资源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随后笔锋一转,用一系列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的比值,交待了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并不大的事实。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建设的负面影响。
(二)第二课时主要讨论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首先提出了全方位解决资源问题。接着从“开源”和“节流”两个大的方面,探寻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除此之外,还针对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提出了资源空间调配的措施。最后针对当前的现实,提出了立法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数据和实例,了解世界和中国资源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能够说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
3、知道我国为解决资源问题的宏观措施,引导学生关注资源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
第一课时 资源出现短缺及我国的资源问题
一、课件(水资源短缺)导入
引导学生关注资源及资源问题。
1、设问:水资源短缺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
2、引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资源。(课件)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中国资源状况及其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能够理解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流程
1、请学生谈谈自己一天正常的生活所需要资源。师生进行分类。(课件)
2、资源目前的现状怎样?造成这种现状(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3、关注资源枯竭问题
4、转——我国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总量在国际上的地位(2)、人均占有量
(3)、在品种上的特点
5、课件《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思考分析]矿产资源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6、介绍我国自然资源存在的其他问题,请学生用我国或本地的具体例子来说明问题。
7、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科学利用资源。
四、随堂检测 A类
1、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这主要是()
A、就资源的总量而言的B、就资源的人均而言的 C、就资源的利用率而言的 D、就资源的分布范围而言的
2、下列对我国自然资源的认识,不正确的有()
①总量丰富 ②人均占有量大
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④品种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由于我们技术水平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0%;许多场合公用水龙头不关,导致用水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该()①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②加强社会公告教育,增强人们节约用水的意识③实行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如南水北调等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类
5、两则材料
A人——从——众——?森——林——木——?
B爷爷是打猎的——父亲是伐木的——我是卖根雕的——儿子是卖黄沙的——孙子是——?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2)、对两则材料进行合理畅想,并说明这样想的理由。
(3)、以《节约纸张
保护森林》为题向全校师生写一份倡议书
6、我国出台了休渔制,规定每年秋季后到春天期间,禁止人们出海打鱼。休渔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第二课时
应对资源危机
一、导入
复习我国的资源问题:人均资源少,重要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开发利用中损失浪费严重等。
二、学习目标
1、知道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
2、关注资源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
三、新课教学
1、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小组讨论:如何才能缓解资源危机?
2、相互交流:如开源节流,依靠法律,依靠科技,综合利用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3、(1)a开源节流具体的举措?
b依靠科技?谈科技在开源节流中的作用
c谈谈你的节约金点子
(2)a《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设问:我国天然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b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在时空、地区上极不均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我国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集中分布着81%的水资源。根据预测,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我国北方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到2010年前后,如遇连续干旱,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津、华北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用水有可能出现硬缺口,南水北调工程势在必行。
c链接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图片资料简介该工程。
d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请你为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想想办法。
(3)依靠法律?了解中国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
4、小结
5、阅读书本资料 《节水灌溉》
分析(1)摆脱水危机,为什么要把目光放在农业上?(2)与本地的灌溉方式比较,采用喷灌方式的优点。
四、当堂检测 A类
1、对联:电荒、油荒、煤荒、荒荒心慌;产能、供能、用能,能能节能。横批:科学发展。对联蕴涵的主要观点是()A、我国的能源问题关键在于节约
B、解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C、解决能源危机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D、限制工业发展是避免能源危机的唯一途径
2、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存在的()A、质量不高的问题
B、地区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C、科学利用不够的问题
D、浪费损失严重的问题 B类
1、面对当前的资源短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2、“开源”、“节流”的具体举措?
3、科技在“开源”与“节流”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三篇: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现状及其分析
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资源环境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条件,但面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节约能源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使企业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原料成分、能效、回收、废弃和处置等都能够符合环境标准,关系到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可持续发展。
过去20年间,中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造成的损失占GDP的7~20%。2005年,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冲突达5.1万起;2007年,40%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放;60%的大型湖泊因矿物质和有机物污染而出现富营养化;在监测的197条河流中,半数受到硝酸氨、过锰酸盐和石油的严重污染;在监测的287个大中城市中,只有的空气质量达到环境保护部的标准上述环境污染是表面上的,是以城市或工业地区密集人群为中心生态危机的。实际上,那些“远在深山”的生态退化更加危险。环境污染了,国土还在,还有修复的可能。但一些致命的生态破坏则很难修复,如消失的物种不能“死而复生”,损失的土壤不能回到原位,干涸的湿地难以再现生机等等。中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2)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3)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
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开发黑河水,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数百处湖泊消失。湿地被誉“地球之肾”,“肾”萎缩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旱涝灾害。(5)人工林树种单一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以杨树为例,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成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整个大西北、华北平原,甚至江南一些地区,也以杨树为主。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单一树种形成的种群实质上是一种生物多样性极端下降的“绿色荒漠”。(6)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危及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基础。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用地而忽视养地。“化学化”尽管带来了产量的快速提高,但土地出现退化,食品安全受到冲击。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激素、添加剂、农膜,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害加剧、产量下降。中国生态危机现状还包括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等。政府要像重视环境污染控制那样高度警惕生态危机带来的隐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这个难题,还中国一个真正的蓝天。只有生态退化遏制了,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以改善。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力投入巨资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还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进一步加强恢复生态系统工程。停止砍伐森林、全民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木还草、恢复湿地、禁捕禁猎、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实现全处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同等重要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人心,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必备群众基础。
3、加强生态监测。在中国单纯的水环境、气环境和工业污染监测已趋于成熟,并已经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生态环境还在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的监测技术和形成完整的监测网络,生态环境方面的有关数据还是采取从各部门东拼西凑的方法获得,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均较差,已经制约了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必须建立和开展有效和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加快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尽快加以扭转。而能源消费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形势十分严峻。节约能源资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我国的环境、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第五篇:我国的资源和坏境问题及对策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我国的资源和坏境问题及对策
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在由贫困落后逐步走向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的上升。
下面是我国资源现状。
土地资源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3亿,人均土地面积0.72公顷,特别是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9公顷。土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有60%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地带。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退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进一步降低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土地沙漠化面积约为153万平方公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土壤盐渍化面积为99.1万平方公里,受盐碱影响的耕地面积达9.3万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据《2008年中国矿业年鉴》统计,截止至2007年初,全国已发现了矿产17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59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2万多处,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人均矿产品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而且我国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比重很小,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最低,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1931.46 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就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全国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特别是西部地区缺水非常严重,一些山区地方连人、畜饮水都非常困难。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面积17491万公顷,列世界第5位;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列世界第130位;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列第6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列第134位;中国的人工林面积536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生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中国植物种数占世界总数的11%。同时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拥有量也占世界总量的10%。然而,我国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
那么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呢?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五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五十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公里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公里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一百五十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亿吨,每年仍以六、七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
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我国正面临是严峻的环境形势,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资源的高效使用,保护日渐脆弱的生态坏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注意把握两点: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2)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3)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
是减少索取者的数量,人类必须自觉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
撰写人:韩伟 093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