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郎咸平: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逼近中国
郎咸平:摧毁日本经济的力量逼近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近日在博客发表了《是什么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文中对日本经济遭受金融战争过程的描述,竟然跟中国经济走势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也可能正在面临著类似的威胁。
以下是结合中国经济现状对原文的比较。
“日本收购美国”
郎咸平在博客中讲到,日本在上世纪60、70年代,透过汽车、家电等等的出口成 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当时日本的GDP排在世界第二名,仅仅次于美国。
在美国开始的金融战之前,日本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 与证券资,控制了超过14%的美国银行业的资,购买了美国30%-40%的美国国债,还不停大手笔购买美国的房地,让美国人惊呼:“日本收购美国!”
当时,美国檀香山市市长甚至说“檀香山市快变了东京的一个区了”!美国人也自我解嘲说“说不定什么时候日本人买走了我们的自由女神像”!
中国赶超美日
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也相当瞩目,中国制造早已全球闻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出口虽然受到重创,但在“比谁降得慢”的情况下,WTO仍然预测中国今年将取代德国成 全球最大出口国。另外,从社科院专家到统计局副局长,都预测说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今明两年超越日本,成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至于超越美国的时间表,经济学家也已经订出来了—2020年。
而在购买美元资 上面,中国也同样堪称大手笔。中国持有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持续居全球首位,当然还不包括中国购买的“两房”等美国企业的美元债券。
不过,美国的金融站长就像一个核子弹一样彻底摧毁了日本经济。日本的《金融战败》一书的作者吉川元忠说日本金融战失败的损失和二战战败的损失是一样的。这个战争是透过三步:
第一步:让日元升值
1985年9月,美、德、英、法、日五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署了《广场协定》,这个协定的意思是日本这些年的出口对美国等国家有严重的贸易顺差,所以必须要让日币升值才能缓解贸易的失衡。这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游戏。
日本政府在协定上签了字之后等于向全世界报告,日币要升值了。因此,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购买日元。两年之内日币升值一倍。到了这一步日本的出口制造业差不多瘫痪了,面临极度严重的亏损。相似点
中国虽然没有签署类似的《广场协定》,但美国从来没有放 劝说让升值人民币,美国的经济学家一直在说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美国每次经济对话,也必定会有督促人民币升值这个老话题。
而反观现实,人民币汇改四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21%。持续升值的人民币 生的副作用已经在出口行业显现,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的出口行业已经遭受重创,大量企业倒闭,出口今年上半年对GDP增长的贡献 负。对日本经济遭受金融战争过程的描述,竟然跟中国经济走势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免担忧中国也可能正在面临著类似的威胁...第二步:让日本调低利率
日本出口制造业在出口遇到极大困难之后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希望能透过炒股炒楼能赚一点钱回来。美国政府透过各种力量迫使日本调低利率,从而造成了流动性泛滥,其结果就是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这一切就是美国想要的。
对此,而日本政府全面误判,他们认 当前的目标就是要大量基础投资建设,保持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美国对这方面表示是非常的支持。当时的前川报告中计划提列430万亿日元,在未来的十年当中陆续投入基础建设。如此一来,日本的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吸纳到基础建设上来,使得日本私人投资大幅 少。
而这一切是美国在背后推波助澜,美国的官员、学者都在国际媒体上面不断的称赞日本人做的好,称日本会成 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因此日本各大制造业、银行手中拥有了大量的股票、大量的房地。
相似点
从郎咸平对日本经济的描述来看,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当年的日本何其相似。在实体经济尚未复苏的形势下,大量的制造业资金涌入股市和楼市淘金,这可以从温州炒房团近期的活动以及最近国企大量买地造成地王频出的现象,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中国虽然没有大幅调低利率,劫通过银行放水7.4万亿,同样导致了流动性泛滥的恶果,结果,中国股市飙涨75%成 全球第二大,国内主要城市的平均房价今年涨幅已达到20%,过分充裕的流动性带动通胀预期升温,银行体系的坏账埋下巨大风险。类似的是,中国目前也是在靠大量基础投资建设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固定资 投资同比增长33.5%,增速近5年来最高,但大量的投资都在集中在基础建设,民间投资实在是根本没有有效 动。
同样,美国现在也在一直称赞中国,说中国 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会成 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等等。连IMF都发表报告,猛赞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果断,刺激经济得力。
第三步:利用股值期权
至于第三个摧毁日本经济的武器,郎咸平讲到是股指期权。
在1989年的时候,美国发明了一种新的工具叫做股指认沽期权,当时由摩根士丹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开始阻击日本。他们说日本保险公司开赌局,美国人进来赌,不管胜负,进入赌场就交门票,日本人同意了。他们的赌的是一年之后的日经指数,日本人认 日经指数不会跌,因此日本人开了无数的赌局。到了1989年的12月29号,日本指数到了前所未有的38915点,从这个时候美国人开始引爆“原子弹”。由高盛带头阻击日本,高盛通过丹麦政府去卖赌单,使得赌单更有价值。整个赌局越做越大,日本人不知道签了多少赌单,全世界都参与进来。美国在阻击日经指数之后,日本人才明白原来股票是可以跌的。股市开始崩盘了,楼市开始崩盘了,日本楼市持续十几年下跌,现在的日本以美国马首是瞻,因 吃了第二颗原子弹。
相似点
而在中国股市上,一直都不缺少国外热钱的踪影。2007年的时候,有大量热钱涌入中国股市淘金,由于中国股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特殊机制,当时就有分析指出,境外热钱流入推高股指,使得中国股市高烧不断,最后一路飙涨到6000多点。
今年3月股市稍有回暖,热钱马上就通过换汇、虚假合同等各种途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研究认,热钱近3个月来以每天11亿美元的速度大举流入内地。由此可见,股市楼市暴涨后面的另一个力量就是境外资金。
总结语
郎咸平警告说,你觉的美国会放 领导世界的权利吗?我在担心美国会重蹈狙击一个牛气冲天的日本的覆辙!郎咸平的观点不是危言耸听,对比一下当年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可以发现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很可能让中国 金融危机埋单,中国一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应对才是。
第二篇:郎咸平:中国真正的危机是制造业危机
郎咸平:中国真正的危机是制造业危机
郎咸平:中国真正的危机是制造业危机
中国真正的危机叫制造业危机,根本不是金融海啸,金融海啸只是让问题更严重了。
中国为什么成了出口导向的国家,因为地方政府的两大政策,第一个是抓建设拉动GDP,另一个叫做招商引资。抓建设拉动GDP,就是地方政府通过修桥铺路等途径,由钢筋水泥堆砌起来了的GDP。这就是为什么2008年我国GDP当中有57%的组成都来自钢筋水泥,居民消费被压缩到只占GDP的35%。2009年的情况更糟糕,全年GDP当中有67%组成都是钢筋水泥。
因此,中国成为消费力严重不足的国家。对比一下,其他国家的消费占GDP的70%~80%,可见我们经济的发展有多么扭曲和畸形。
我国地方政府疯狂地招商引资,至于招商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劳工剥削,地方政府基本上不管。大力招商引资的结果就是我国产能大幅度扩张,2008年的产能已经高达GDP的70%,但2008年我们只消费了35%的产能,剩下35%消费不了的产能怎么办呢?只有出口给外国人消费,因此不得不以出口来消化产能过剩,通过出口拉动了中国的经济。
问题是,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是借钱的超前消费,简称“泡沫消费”。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而金融海啸就造成了美国泡沫消费的爆破,从而打击了我国的出口,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所以到了2009年,我们的制造业更辛苦了,不仅有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还有产能过剩。因此,大家更不想投资了,大量制造业资金进入楼市、股市,所以从2008年11月份开始,中国的股市领先全世界回暖。为什么?制造业不想干了,把钱都拿去炒股。2009年年初开始,楼市也回暖了,为什么?制造业不想干了,把钱都拿去买高档楼盘,又去买汽车、奢侈品,所以,中国经济看起来回暖,其实是制造业不想干后造成的泡沫现象。
中国经济生病了,第一个病是投资经营环境的恶化,第二个病就是产能过剩,而生病的必然结果就是发烧,但是,我们这个感觉良好的民族把发烧解读为回暖。
当初,我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发烧现象,2010年第一季度经济状况终于证实了我当时的观点,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底首度承认中国失业人口高达2亿,而不是统计局所谓的2000万。这个失业数字也是我2008年9月份在上海宝钢演讲时做出的预测。现在回过头看,如果政府能够重视我当时的预测,今天情况也不至于如此恶化。
2008年年底和去年,我们又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政府仓促之间连续开了六大“虎狼之药”,包括农业改革、医药改革、四万亿、十大产业振兴方案、汽车家电建材下乡、2009年六成银行信贷投入基建。
农业改革和医药改革都没能治疗我们经济的两个病,而剩下的四大“虎狼之药”表面上是拉动了内需,实际上是利用了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了今天的产能过剩。以四万亿为例,四万亿基本投资在中西部的基础建设上。以高速公路为例,建好了之后基本没有车在上面跑,而没有车跑的高速公路统统叫做产能过剩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好之后,由于不需要钢材水泥,因此把这两个行业打回原形成为产能过剩。
这六大“虎狼之药”没能治愈第一个病,却使得第二个病——产能过剩更严重了。既然病更重了,那么发烧就应该更严重。这个持续发烧就是来源于去年剩下的四成信贷借给以国企为主的短期信贷。这些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两个病解决了吗?没有。既然没有解决,他们突然拿到这么多的银行信贷,他们会干什么,炒股还有炒地皮,所以更多钱进入股市、楼市,就造成了更严重的发烧。
讲到最后,你发现股市受到三笔资金的冲击:第一笔资金,制造业资金;第二笔资金,国企手中的信贷资金;第三笔资金,逃避通货膨胀的避险资金。这三笔资金进入股市,又造成股市的发烧现象。
楼市呢?制造业资金首先进入,逃避通货膨胀的避险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接着进入楼市,这两笔资金叫做投机性资金,基本上冲击高端楼盘,所以造成了股价和楼价同时涨的泡沫现象,而且是高端楼盘拉动。这就是我们中国2010年的一大危机——资产泡沫化。
日前,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撰文预测2010年十大国际事件时,将中国经济泡沫列在第二位。
第三篇:郎咸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郎咸平: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3:30:00 中财
网
经济学家郎咸平(资料图)
十年前的2001年6月14日,沪指上涨到2245点,创出当时的历史新高;十年后的2011年12月13日,沪指再度跌穿2245点,股民们十年来瞎忙活了一场。又到岁末,“控”字当选为中国2011汉字。“控”字左边一个“手”,右边一个“空”,不正是象征着我们的股民们两手空空?
那么,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我曾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为什么美国要打击内幕交易?这个也是我们老百姓没有理解的,我告诉各位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希望藏富于民,理解我的意思吧?你要藏富于民的话,那就需要老百姓在一个非常规范的市场里面同一天拿到讯息,然后大家去交易,创造的财富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说一个人透过所谓的内幕交易把我们的利益全部席卷走了,变成一个人的财富了。就是你刚才讲的,你2块钱买的,然后 10 块钱卖给我们这些老百姓,你赚了8块钱,你致富了,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受到损失了。这样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贫富开始有悬殊了,有内幕交易的人成了有钱人,其他老百姓因为受到损失而越来越穷了。这完全违反了美国的立国精神。怎么做到藏富于民?就是所有的老百姓必须在同一个起点起跑。因此它寻求什么?一个立足点的平等,你违反这一条的话,就违反了美国的国策,打击到了美国藏富于民的基本理念。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对于内幕交易的打击是最严厉的,要晓得美国对于所谓的操纵股价,还有欺诈的打击力度没有这么大的。
而我们对于内幕交易最多就是证监会找你谈话,叫谈话提醒。而且现在不是说 PE,也就是私募股权这个领域的腐败很多嘛。我们的媒体和专家就有一个论调,说打击似乎不是很重要,监管也不是很重要,什么重要呢?激励机制很重要。他们认为是券商跟上市公司之间没有一个正向的绩效激励,说应该给更多的钱,有点像新加坡的高薪养廉,认为给了高薪就能养廉。这是胡扯。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一个保荐人推荐一家公司上市,可以获得200 万元的保荐费提成,还有40 万元的签字费,还有超募佣金等等其他的收入,加起来大概有 400万元。这还少啊?我们官员能赚多少钱?一年也就十几万、二十几万,你都 400万了,还讲什么?
而且我最讨厌我们学者根本没有搞清楚状况就乱讲话,他们总是不了解问题的所在,比如说讲国企改革,他们就说,激励机制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公司不是你的,所以你做不好,公司变成你的,你就能做好了,这是胡说八道。我当时就提出了“保姆理论”,你保姆做好工作是应该的,对不对?因为我聘请你来,你替我服务是应该的,这是你的信托责任,懂我的意思吧?你说你做不好是因为你不是主人,你变成主人的话就可以做好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我们现在根本就是在乱用激励机制。我们根本就不了解国家的信托责任是什么?官员的责任是什么?保荐人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没有信托责任的概念。我们引进了企业《公司法》,引进了公司这个制度,引进了股票市场,那我请问你,灵魂你引进了吗?所有参与人对于国家、民族,还有中小股民的信托责任,你引进了吗?你没有!
所以我们讨论这种激励机制就跟我们讨论新加坡的高薪养廉一样,我们只看中了人家高薪养廉,却没看中新加坡背后还有鞭刑的存在呢。在新加坡你拿那个油墨喷喷别人车子,就要被抓起来打六鞭,那么粗的藤条,那玩意儿很痛的。其实我们应该引进鞭刑,对于股票市场的内幕交易,你就别罚他钱了,以后抓到的话呢,证券公司总经理打三鞭,你看怎么样?切肤之痛,让我们老百姓在旁边围观,叫他脱裤子打三鞭。就是说你先接受这样的处罚,然后我们再实行高薪养廉。你问问这些人愿不愿意,我跟你说,他们肯定不愿意。我告诉你,高薪养廉在我们这儿行不通,想想看,我搞一个内幕交易就能赚上千万,甚至上亿,你那个高薪养廉能高到什么程度?太小意思了,我根本看不上的。人的贪欲是无穷的。
制度的内核和灵魂没有带过来,所以我们国企老总变成怎样?变成一群可恶的人,人人厌恶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只想赚钱,他就想,我当国企老总,辛苦这么一辈子,才赚那么少的钱,太不公平了。那我请问,美国上市公司的哪一个不是国企老总?他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上市公司,都是大众持股、公司所聘的职业经理人。我请问你,人家为什么要做好?当然你可以说,他薪水多。我跟你讲,你说的不对,为什么?他要做好是因为他有信托责任。比如说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他干了 20年,把通用电气从一家电器公司变成世界数一数二的顶级公司,他退休的时候也不过就拿一两亿美金,这些钱和我们国企老总MBO赚的钱根本不能比的,差太多了。那他为什么能做好?就是因为信托责任,他就认为做好是应该的。那我们保荐人有吗?你做内幕交易的时候有想到你对国家、对民族、对我们股东,或者说对你的客户有信托责任吗?我想,大家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我们不太了解有这个东西,我们只知道有股票市场,可以赚一笔钱,但是从来就没有想到信托责任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股票市场的目的是藏富于民。美国1934年的《金融交易法》的所有目的就是每个人都承担信托责任,做什么呢?替国家藏富于民,替老百姓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美国建立股票市场的终极目的。但这个我们是不懂的。现在PE 的内幕交易是证券市场腐败的一种新形态,还有刚才聊到的 ST,ST 重组是一个标准意义的中国概念,是一个怪胎。我们在别的地方没有看到过这种 ST重组,现在这个重组里面的腐败也是很严重的。我们说 ST创造了多少新的财富,这些财富又归谁了?又是归于少数人了,理解我的意思吧。所以说我们的股票市场完全违反了其成立的目的,只是图利少数人,就是那些有权力的,或者有内幕交易的人。最后的结果就是造成社会贫富的严重分化,中小股民基本上是亏的。撇开股票市场,看看我们的现实社会,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是不是都是有权力的一些人赚了钱,而老百姓越来越贫穷?所以你看,中国的股票市场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郎.咸.平.中.国.企.业.家
贺宛男:为什么股市十年归零
时间:2011年12月19日 14:21:02 中财
网
中国股市的两大“造富机”,正是中国股市的两大死穴:貌似市场化的伪市场化发行和永不退市的垃圾股重组。也正是这两大死穴,成了极少数人的“造富机”、“摇米机”,更成了吞噬市场财富的“老虎机”。
中国股市的两极分化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刚刚出炉的《财商》千富榜给出了瞠目惊心的答案:截至2011年11月23日,沪深股市排名前1000的富豪,持有A股市值为21579.2亿元,占同期A股市值(约23.2万亿元)近10%,并且超过64家公募基金管理资产(三季末为2.13万亿元)的净值。实际上,在23.2万亿元A股总市值中,国有股市值约占50%,再扣除基金和其他机构所持有的约3万亿元市值,也就是说,这1000个富人及其家族所拥有的股市财富,相当于1.6亿股民所持市值的一半!
更让人忧虑的还在于,这1000个股市富豪,居然有666个是在4年熊市中造出来的,比例达67%。而在57个最富有家族中(家族财富总额为4606.46亿元,平均每个家族80.82亿元),更有42个来自4年熊市,比例高达74%。熊市造富,造巨富,令人欲哭无泪!
《财商》数据显示,1000名上榜富豪中,173名来自2001年前上市的企业,74名来自2002年~2005年上市的企业,87名来自2006年~2007年上市的企业,其余666名均来自2008年以来上市的企业。统计还显示,276家创业板公司,造出225名上榜富豪,平均每家0.8人!
中国股市在使亿万股民断臂折腿、损失惨重的同时,已完全沦为极少数人的“造富机器”。那么,平均坐拥20亿财富的这些大富豪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分析显示,主要仰仗两架“造富机”:一曰IPO,二曰重组。在A股千富榜中,今年新晋富豪316位,其中有295位来自新上市公司,占比达到了93.4%;IPO新创造的这295位新富豪,总财富为6094.55亿元,占所有新晋富豪总财富的94.97%。此外,其他一些新面孔均来自破产重整和借壳上市。如借壳ST兰光的熊续强,借壳央企破产重整第一股ST华源的俞培俤家族等。新晋富豪中,居然没有一位是通过上市公司主业高增长,促发股价上涨而入榜的;相反,如苏宁电器的张近东、美的电器的何享健,公司业绩都有所增长,但两人财富分别缩水127.95亿元和52.88亿元。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业绩衰退、股价跌幅最深的公司,恰恰是造富最多的公司。上榜富豪多达6位的造富冠军华锐风电>韩俊良,以及尉文渊、程志山、于国庆、杨红林和树跃进5人),上市以来其股价已跌去七成多。
二十年历史证明,中国股市的两大“造富机”,正是中国股市的两大“死穴”:貌似市场化的伪市场化发行和永不退市的垃圾股重组。也正是这两大“死穴”,成了极少数人的“造富机”、“摇米机”,更成了吞噬市场财富的“老虎机”。为什么股市十年归零,乃至十年“归负”?根子就在这两架凶恶的“老虎机”,让大众财富源源不断地滚进极少数人的钱袋。要根治股市顽症,让股市真正成为亿万股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源头,而不至于成为极少数人的吸金地,也唯有从这两大“死穴”着手。
为什么4年熊市造富666、占比高达三分之二,而2006~2007年大牛市造富不足百人?为什么主业高成长不见财富增,唯有借烂壳才能上富榜?除了此前创业板未开设,民企上市相对较少之外,不能不指出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股市的监管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财富如此快速集聚,这决不是小事。待到有朝一日,千富榜真的成了“千夫指”,股市完完全全沦为“老虎机”,解决起来就不仅仅是市场问题那么简单了。
□.贺.宛.男.理.财.周.刊
第四篇:郎咸平: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制造业
2008年,中国制造业遭遇四面楚歌,“中国制造”究竟身处何境?
郎咸平: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那么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在阵痛中化解危机?
郎咸平:到了2008年,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战争时代,而不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工夫。
2008年8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登出了一则预测:由于美国经济快速走弱,中国将于明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这个预测由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GlobalInsight)所提供。2007年,随着制造业的GDP增加值达到13000亿美元。中国已然承担起了“世界工厂”的角色,然而经济学家郎咸平不久前在其博客中发表文章,认为中国根本不是制造业大国,对此,记者采访了有“郎旋风”之称的郎咸平。
曾子墨:您最近发表了一个观点,说中国并不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我们的传统印象当中,中国就是世界工厂,那么您发表这个观点,依据是什么?
郎咸平:制造业它不是一个点,而一条链,比如说我就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芭比娃娃,我们这边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那在美国,美国的零售价是9.99美元,10美元吧,那么10美元减掉1美元,9美元差价怎么创造出来了,那就很有意思了,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那么我们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产业链的分工,因此以产业链的价值而言的话,真正拿到大头的是美国,而我们只是九分之一,而且我们还负担了沉重的代价,我刚刚讲的,比如环境,资源,劳动的问题,这就是目前的现状。
曾子墨: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样的制造业会给资源破坏,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郎咸平:我举个例子,我们资源这么贫穷的国家,竟然还敢砍我们的树,做成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卖给日本人。这种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砍了20%中国的森林,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制造业的本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那么破坏环境都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的,太湖事件,松花江都污染,我们留什么样的一个环境给我们的子孙呢?
中国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以前我曾自豪地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有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消耗,低效率的发展方式,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零部件,例如数码相机、高精度机床等,大多被外资控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调查显示,目前93%的中国企业不搞自主创新,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非常高。
曾子墨: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的制造业处于整个产业链附加值最低端的这一端呢?
郎咸平:我一直在想,这是不是一个所谓的产业链的阴谋呢,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有没有可能就是把这个部分放在一个新兴国家,叫中国,然后6那部分,它是绝对不会放的。
曾子墨:如果说这是一个阴谋论,那么是不是应该说这个阴谋论,不仅仅是针对现在的中国,在历史上它也曾经针对过日本或者韩国,因为我们看到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经济起飞的过程当中,同样也经历过这样一个,依靠低成本低劳动力的制造业而起家的过程?
郎咸平:对,问得太好了,可是大家要知道,日本跟韩国目前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已经真正做到产业升级,那么它们科技含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来讲产品设计,我们中国大部分百分之八九十的制造业是做不了设计的,但是日本跟韩国的企业已经进入到6+1的6,它们做产品设计,甚至还有非常高端的订单处理,或者是仓储运输的能力,而我们目前都没有,我们别的都不谈,就以产品设计而言呢,我们中国几乎做不到,不敢讲没有,几乎做不到,但是日本韩国都做得到。它们在升级,我们一直没有升级,这是最大的问题。
曾子墨:除了您所谈到的阴谋论,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中国资源的因素,劳动力的因素,其他的一些因素导致中国出现目前这种制造业?
郎咸平:也不是,你看看,你说日本有资源吗,韩国呢,都是属于没有资源的国家,它们比我们这边还要差劲,我们以台湾为例的吧,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这种低层次的劳力密集业的产业为主,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引入了新竹高科学园区的概念,所以提升了整个台湾地区的产业的竞争力,也进入了IT行业。以通过劳力密集产业,积累大量资金之后,透过人才的培养,资金的积累,你就具备了产业升级的条件,但是我们似乎在,我们在大陆没有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资金的积累,但是这个资金的积累,更多的不是用在升级,而是用在炒楼,炒股。
曾子墨:那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是不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过程当中必不可少,一定要经历的过程?
郎咸平:对,你刚开始要这么走,但是我们是走不出去。我们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粗放型的,就是简单的原料加工,制造,卖出去,大部分都是这样子的。像这种企业转型几乎不可能。
曾子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13亿的人口,如果要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就必须要把制造业留在中国?
郎咸平:我理解,我也同情这个说法,可是换一个思维,如果制造业,像这种速度倒闭的话,我们晓不晓得要释放出多少失业人口?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倒闭。今年以来,紧缩性货币政策所带来的效应凸显,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国际油价高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中小企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曾子墨:制造业的中国企业现在面临的危机有多严重,您所了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郎咸平: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6月份,这短短几个月时间,整个广东吧,江浙吧,企业迅速倒闭,而且是加速度地倒闭,到现在差不多百分之二三十,那么如果不遏止这种情况的话,我很担心,到年底这种加速度倒闭有可能到达40%到50%,那就很担忧了,来得太快,太急。
曾子墨:真的有可能到40%到50%吗,到,因为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温州大概是20%的企业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对,真正倒闭的企业可能为数并不是很多。
郎咸平:这是官方的数据,问题是我们今天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全面的,而不是少数几家,也不是少数几个行业,是全面的,整个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急速恶化。
曾子墨:低端的制造业企业,您说面临的是内外交加的困境。
郎咸平:对。
曾子墨:那么具体来说有哪些因素呢?
郎咸平:比如说我刚刚讲的,产业链的问题,你是最低端是吧,因此你价值最低,利润最低,因此你最扛不住风险,很不幸,又在这个时刻来了宏调,宏观调控,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又从这些企业中又收回大量的资金,又碰到这个时候推出劳动合同法,增加它的成本,那么再加上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些外在因素,配合上我讲的产业链的低端价值的问题,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是同时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企业倒闭得这么急、这么快。
作为中国出口大户纺织服装业,今年的成本增加了30%以上,十几年前,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南通家纺城,第一代创业者享受着70%到80%的丰厚利润。如今,市场已极为拥挤,企业之间互相压价,毛利率只剩大约3%左右。因为人民币的升值,发向美国的货利润更是逼近零点。部分不堪重负的中小企业尝试提价,其结果却导致外商大规模转向成本更低的印尼、巴基斯坦、越南等地。
曾子墨:这些中小型的制造业企业,它们的利润率在过去处于什么水平,进入了今年有什么变化?
郎咸平:05年,05年是10%左右,平均,06年是5%,07年是2%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负的。
曾子墨:一些广东地区的企业也曾经向我们讲述过这样的情况,说外商可能原来从他们这购买产品,但是现在转向了东南亚一些其他成本更低的一些国家,那么有人就会问说,这些广东企业,你们为什么不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那中国的企业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定价权?
郎咸平:我举个例子,三家企业,ABC,好,今年A是100台,B是100台,C是200台。到第二年,A变成加一倍,B也加一倍,C呢说我不给你那么多订单了,给你100了,给你降回来了,可是它这个C的产能是不能降低的,它就是200台的产能,那么A跟B一激动起来,把产能从100提高到200,所以加起变成多少,200,200,200,变成600台的产能,那美国人又回来了,说我现在只需要300,你们怎么办呢?只有相互砍价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够不死,能够维持成本,就已经谢天谢地,还抬价,根本都不可能,到最后ABC三家都必须得降价,成本都达不到,没办法,这就是国际竞争,因为你不掌控6+1的6,销售渠道你都不掌控,品牌你也不掌控,你什么都不掌控,你只有被人家坑得分。
曾子墨:和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相比较的话,中国综合的生产成本,包括像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等,要高出来多少?
郎咸平:对,越南的劳动成本是我们的三分之二到一半,土地很可能是免费的,你过去以后,你发现你还是非常艰难,因为你还是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你还是会碰到更多的问题,比如说越南25%通货膨胀你会碰到,因此过去搬到越南,搬到东南亚的厂商,他的处境依然是非常的艰难。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产业升级本身,已经不是说去西部,去越南,去东南亚找寻更廉价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工,而是做1进入到6,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制造业应该走的路,否则你去西部也好,你去越南也好,你解决不了问题。
目前,中国已逐渐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为代表的三大世界级制造基地。制造业的构成分为3块,17个行业,第一块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第二块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第三块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
曾子墨:如果说像广东和浙江这样的中小型的制造企业,现在面临困境的话,有人可能也会指出,中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仅仅只生产,比如说像鞋,打火机,衣服等等,还有一些更大型的,其他产业的制造业,比如说像汽车,像家电等等,它们的情况怎么样?
郎咸平:你刚才讲这些衣服,陶瓷,家电,基本上都接近负利润率,我再告诉你一个数据,我们汽车零配件业是很发达,高端零配件业90%基本上是外资,那么我们再做个预言,汽车零配件业的内资企业,将来一定会被淘汰,全部被外资所席卷,所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部分,70%是外资企业所扮演的角色,进出口总额的55%也是外资企业,我们内资企业是大量被淘汰,甚至连汽车零配件业都在被淘汰,而被外资大量地席卷。
曾子墨:那像海尔这样,规模比较大的,被中国人认为是标兵型的制造业的企业呢,它的前景怎么样?
郎咸平:它一样做不下去的,所以现在发生了一个叫什么,海尔现象,那么家电不赢利怎么办呢,他们就拿出大量的资金去当开发商去了,去做地产去了。它为什么做地产呢?表面上看起来是海尔的战略转型,实际上是制造业碰到危机,不盈利。
曾子墨:整个家电产业目前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吗?
郎咸平:对,接近于零的利润率。
曾子墨:像海尔这样一些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强的,大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前些年呢,也开始慢慢实施一种走出去的战略,来摆脱目前的困境。
郎咸平:通通走不出去,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真正,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的公司,包括海尔曾经想收购美泰,美泰就是6+1的6,是做最有价值环节的,想收购它,这个收购一定会失败的。
2005年,海尔与私人股本集团贝恩资本(Bain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联合竞购另一个稳居北美市场前三甲的家电巨头:美泰(Maytag),但最终没能如愿。加入WTO六年多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每年对外投资的增幅平均达到60%以上。但是,有专家同时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业务多数铩羽而归,只在第三世界国家略有所得。
曾子墨:如果说已经在过去这几年通过,我们用一个带引号的血汗工厂的模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那么为什么用这批资金去收购6+1里面的6就不会成功呢?
郎咸平:很难,如果6+1真是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价值的话,他凭什么卖给你,他为什么要卖给你,你留在制造业,不是对他更有利吗?而且你看看像TCL,它成功地收购了阿卡特尔和法国的汤姆森是吧,那么明基还收购了西门子的移动业务,也走不出去,到最后这个合资企业一两年以后,依然轰然垮塌。
曾子墨:这些合资企业,您认为垮台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郎咸平:非常好的问题,当初他们的战略是这样子的,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配合上国外的品牌技术要走出去,我们乍听下来,很有道理,这是应该是一个模式,可是回到我刚刚讲的6+1的产业链当中去的话,你会发现劳动成本只占2.5%,它根本就不重要,因为今天的企业战略已经不是在制造业方面下工夫了,而是要透过6+1的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压缩成本,你才会有机会。想在1上面下工夫的,基本上都会碰到海尔,TCL,以及明基的厄运。
曾子墨:中国的企业真的有这么悲观吗,不走出去面临的是死路,走出去同样是死路?
郎咸平:目前,我们用实际数据说话,很遗憾地回答你,目前我没有看到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企业,没有看到。
曾子墨:像联想呢?
郎咸平: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企业,那只是收购了IBM的一个电脑制作部门,可是要注意,联想收购IBM本身,还是在1上面下工夫,还是在做制造。那这个就比较悲哀了,我倒希望联想能够考虑进入6,这才是真正能够走出去的本质问题。
郎咸平认为,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夹缝中挣扎,走不出去,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却极快,每年以10%的数额高速增长。这种现象的产生原于中国十余年来,二元经济的发展思维。其中一部分,是产业链定位错误的制造业,另一部分是以拉动GDP为主导的建设工程,以及替它们融资的银行等。
曾子墨:即便中国制造业今天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但是中国的宏观经济,依然在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即便说比去年的12%回落到今年的10%,甚至明年可能9%,但是它毕竟和您所说的制造业的这种危机,听上去有点儿背道而驰。
郎咸平:有点背道而驰啊,那我告诉你,中国的经济是三七开,70%是制造业,它是箫条的,30%是什么呢,就是以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理念所推动的地方基础建设,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你刚刚讲的每一年10%,都是30%所创造出来的,不断地修桥铺路,开膛破肚,因为我们的GDP是非常畸形,非常扭曲的,我们和美国相比,和欧洲相比,他们是70%都是消费,而我们不是,我们只有35%不到是消费。
曾子墨:的确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增长主要是以投资,加上出口来拉动的。
郎咸平:对。这么多工厂,生产出这么多产品来,卖不出去,消费太少,只有出口,现在是1.8万亿,那么外汇大量积累的结果,就是人民币汇率不断地升值。回过头来又打击到70%的制造业。
2008年7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出要求时,特别提及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一些专家陆续表示,没有旺盛的内需,6+1中的6就没有生存的基础。近期中央经济工作方针转向“一保一控”,推出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至13%,调增信贷规模等新举措,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2008年8月19日,中央财政安排35.1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曾子墨:但是下半年政府的政策是不是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出口增值税会有调整?
郎咸平:有的,出口增值税调整,同时还鼓励,比如说江浙两省的民营资本,进入融资的行业,合法化,让它们可以透过民间的资本来辅助这些制造业。
曾子墨:对,而且信贷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也在有所调整。那么在这样一种综合的政策调整之下,这些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是不是有一个喘息的机会,可以重新起步?
郎咸平:重新起步是不太可能,喘息机会是可以的,你可以延缓它的死亡。
曾子墨:如果要实现产业升级,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
郎咸平:我们产业升级的理念,还停留在6+1的1,要进口设备,提高技术,而我建议产业升级的概念要从1走到进入6,而且是高效整合的6,这才是一个新型的产业整合的概念。而且产业整合,在中国能不能做?可以。我们中国不是没有6,比如说服装行业,我们都有6,我们有仓库,我们有运输,我们有车队,我们都有啊,问题是都是分开的,大家各干各的,因此是效率是非常低,交易成本非常高,目前要做的是把它串在一起,高效压缩,高效整合。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们走完整个6+1需要180天,那么欧洲的名牌,包括ZARA,叫飒拉,它走完整个流程是12天,以一件衣服为例,仓储12天跟仓储180天,成本差了90%以上,因此现代化的成本概念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不是劳动成本,劳动成本在整条产业链里面不重要,就是说到了2008年,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的战争时代,要缩减成本,就必须透过最高效的管理,压缩整条产业链,你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在劳动成本上面下工夫。
曾子墨:但是怎么样来整合这个6呢,是需要更多的比如说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支持,还是说企业家自身的努力,观念的转变?
郎咸平:亚洲国家,缺乏政府支持的国家,纯粹民营制造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贫穷落后愚昧,比如说好的国家,日本跟韩国,新加坡,哪一个不是政府在后面支持跟推动的?真正政府不推动的,纯粹民营化的国家是哪些呢,是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所以产业政策非常重要,企业家的自觉也很重要,那么这是个相辅相成。
中国政府的在十七大会议中明确提出,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内地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销售的20%,数控机床销售的20%到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有专家认为,扶持中小企业上档次,是目前政府最紧要的任务之一。
曾子墨:那么假如中国的制造业产业升级,不能够那么顺利地迅速地去完成的话,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境遇?
郎咸平:倒闭。
曾子墨:进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呢?
郎咸平:哇,这就不敢想了,而且我们最近倒闭的风潮是加速度,三四个月就倒闭这么多,那么奥运之后,不敢想,不乐观了,它是倒闭风潮是继续的,它并没有停,因为它是个本质上的缺憾,就是低端产业链碰上这么多外在冲击,它扛不住。
曾子墨:但是即便能够完成产业升级的话,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郎咸平:短期做不到。
曾子墨:那短期的这个困境,我们应该如何去度过?
郎咸平:我们只能够建议企业家,就在这个时刻的,你这个投资要是特别的谨慎,不要做无畏地投资,不要盲目地扩充,同时企业家应该多保留现金,以准备过冬。
第五篇: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比较
中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比较
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其只能以企业组织行为所体现。具体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与企业组织行为相关联的、并事实上成为全体员工主流意识而被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息及企业组织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今世界几大主流文化产生在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他们有着相似点,但是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文化来适应这个国家的企业发展。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不过也不容小觑。这里,我们就来讨论下日本企业文化与中国企业文化的差异。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收到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的危机感很强同时意味着侵略性很强。因为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人渴望成为强者。他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具有国民意识和行为趋于同一的民族习惯。这个充分体现在他们的企业文化中,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个下面还会提到。
其次,是受东方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接近宗教式的文化,但日本对个人的宗教信仰是没什么规定的,一个人可以信仰好几种宗教,但是,对日本人影响较深的还是中国的儒教。儒学的空间范围是从家开始,它把国家也当做家来看待。日本人把这点进行延伸和升华,把企业和组织变成家的概念,原来的一套儒学理论变成了企业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在日本,人们对企业的忠诚就好比中国人对家的忠诚。
再次,是世界环境的影响。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日本企业文化是历史催化出来的。我们知道,催化日本企业文化的有大化革新、明治维新,特别是二战后的正确选择。日本政府和国民对当时的现实,不得不思考日本的未来何在。对于以失败告终的第一次崛起—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这个民族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第二次崛起。企业文化正好满足了这一民族思考的需要。正是以这种思考去谋求生存和发展,便做出了与时俱进的选择---走经济全球化之路。同时,事实证明日本企业文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个廉政、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这样的政府,有利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
最后是日本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化的恩耻观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一体感”,它以重视群体为特征,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强调群体的和
谐统一的价值观。这种社会文化为孕育日本企业文化埋下了很好的土壤。
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分为四大块:1)具有鲜明的团队精神 2)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3)企业终身雇佣制 4)员工勤奋忠诚。
毋庸置疑,日本企业文化中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团队精神。在上文我们也提到了日本民族单一,结构同质。单一的民族造就了他们抱团式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的团体,而万千个日本企业又是一个大的团体。区别于美国企业文化,美国的员工把个人与公司分明的很清楚,公司是公司,个人是个人;然而日本不是这样,日本因为他们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种种原因的驱使,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员工把公司和自己是捆绑在一起的。日本的团队精神是从教育开始抓起,在学校中非常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在一个班级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之类的,这个和以后公司里面的组织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集体荣誉感则是基于日本员工的团队精神之上的。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因此,他们把自己团体的荣誉视做至高无上。这就是把企业当做家,把团体当做个人来看待。这点可以和特点四联系起来,因为他们注重集体荣誉感,所以员工在企业中十分勤奋,这有区别于一些中国的民营企业。
最有特色的就算是企业的终身雇佣制。这种制度有如下特征:
1)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 2)以综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录用 3)被录用者主动要求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是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作为前提。这种制度要求不论是企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者都要慎重考虑对方,一旦确定则不会变更,员工则把其一生奉献给这个企业。
现在来谈谈中国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正处于孩童时期。中国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也是近几十年的事,随着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毛泽东时代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被视为资本主义更别说发展企业文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到中外合资再到外企,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了改进与完善,也从国外引进了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中国企业真正释放其活力也只是这近十年,因此企业文化虽然已经形成但是还有很大需要改善的空间。
中国企业文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政治色彩浓厚 2)注重伦理道德 3)人
治情治法治相结合 4)缺乏个性、特色。
谈到政治色彩浓厚,中国的很多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简单的说来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和中国现在的国情有关,因为中国的企业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企业还不是很规范,其企业文化还不是很完整,如果这种企业数量多了势必影响到某一时间段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把一些企业扶上正轨。但是过多的国家干预也不好,这样便少了一些企业的多样性和活力。
中国企业文化中最具有中式色彩的就算是注重伦理道德,提倡人治情治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中国是最注重人情的一个国家,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当中,这点贯穿整个中国社会。其实这也不算是个陋习,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在中国古代官僚制管理系统中,人治情治法治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尽管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也摆脱不了一些传统的观念。这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十分不同于日本企业文化与美国企业文化的。这里举个例子,当一个管理者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在美国企业中他的职员有可能直接提出反对意见,在日本企业中他的职员照做,而在中国企业中他的职员先委婉地提出看法然后看领导脸色提出最后赞成还是反对。
最后一个则是缺乏个性、特色。这个是硬伤,因为中国现在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借助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没有时间的积淀,没有相同性质的国家给予借鉴,如今中国的企业完全是靠自己摸爬滚打在世界经济中,得出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谈何容易。因此,中国的企业需要时间让他去磨练,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企业文化将会是形成多样的,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