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格林童话》中充斥着满满的性别歧视?
《格林童话》中充斥着满满的性别歧视?
微信ID:ibookreview『与418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当下最火的亲子真人秀捧红了小诺一,懂事程度不少成年人都愧不能及。身为《西游记》“十级学者”,诺一随身携带话痨唐僧属性,除了跟菩萨聊天之外,他随口呓语的西游记梗都确有出处。小钻风是西游记中狮驼岭狮驼洞的巡山小妖精,因口头禅“大王叫我来巡山,巡完南山巡北山……”而被观众记住,出自《西游记》74回 小钻风诺一爱西游记,是母亲安娜细心挑选读物的结果。从后羿嫦娥的神话故事,到师徒一行赴西天取经的经典传奇,安娜从来不让诺一和霓娜读西方童话。“现在有太多儿童的书对孩子的成长没太大意义,我们西方的那些小公主、小王子的故事,学了这些之后再长大,如果女孩还认为自己是公主,那我们就很辛苦了。”一提公主,大家都会想到迪士尼。之前大火的《冰雪奇缘》中独立的女王是新时代诞生的童话角色,而早期的公主形象多是类似灰姑娘、睡美人这样单纯善良、缺乏生气、任人摆布的女性形象。对她们不好的都是坏人,好人都要爱她们。她们只需负责貌美如花、单纯善良,即使暂时受苦,不久就会有王子骑着白马带她脱离苦海,去过万众瞩目的幸福生活。伴随着迪士尼的跨国扩张,公主系列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妈妈们都害怕自己的女儿变成敏感脆弱的小公主,为什么这些角色还能够在提倡女性平等与独立的21世纪经久不衰,答案在于她们植根于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而传统的形成与固着,与广传世界的《格林童话》不无关系。《白雪公主》《青蛙王子》等名篇均出自格林童话格林兄弟并不是童话作家,哥哥雅各布·格林是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编纂的《德语语法》被视为日耳曼语言的基本教程。弟弟威廉·格林学的是法律,两人都当了大学教授。1829年,格林兄弟和另外5名教授因为写信抗议汉诺威国王破坏宪法而被免去教职,被合称为“格廷根七君子”。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学有共同兴趣,从1806年就开始致力于德国民间故事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6年以后出版了俗称为“格林童话”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的学术文集。他们把收集到的故事整理润色,还严谨地考证了童话的出处。民间文学、简朴明快、善恶分明等词语成为格林童话的标签,然而这些故事不少都打上了性别歧视的鲜明烙印。
在《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并没有因为匆忙逃跑而遗失水晶鞋,是王子想用沥青黏住她阻止她逃跑,灰姑娘不得不遗弃,这样的“挽留”方式是“真爱”?当灰姑娘要与王子成婚,邪恶的继姐姐们想要巴结灰姑娘,结果在婚礼上被鸽子啄瞎了双眼,这样的惩罚手段会不会太血腥?小红帽遇到大灰狼,是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被猎人所救;白雪屡次遇害,是因为不听小矮人的劝告,后被王子所救——女主人公只要不听话,就会遭遇重重险阻,直到一个英明神武的男性角色来搭救她。
2015年《灰姑娘》电影剧照迪士尼删改了不少《灰姑娘》中的情节,例如继姐姐们为了穿水晶鞋砍掉自己的脚趾。虽然情节不血腥了,但主角辛德瑞拉依旧是依附男权存在的女性角色。在学者罗伯特·威特眼里,《格林童话》代表了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阴暗面,德国社会长时期以来隐匿着众多黑暗的角落,人们不自觉中在以残暴、邪恶和堕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格林兄弟在收集过程中,将其中阴暗的情节改写或删去,但仍然留下了大量柔弱的女主人公,她们所犯的错误会招致严厉的处罚,然而故事中的男性角色却截然相反。童话故事中遍布的性别歧视致使民俗学者告诫世人,千万不要让孩子读这种故事。不乖的女主角会受到严惩经常被拿来与格林童话作比的安徒生童话也成书于同一个时代。与学者型的格林兄弟不同,安徒生从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中汲取养分,创作全新的童话故事。安徒生自小热爱文学,成长于欧塞登最贫穷的角落,通过自身努力步入社会上流阶层。这样的人生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更多人性的色彩,文学性的笔触也使得安徒生童话读来更加凄美。这使得它比粗鄙的格林童话有更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但因为时代的影响,安徒生童话同样逃离不了性别刻板印象的指责。有学者统计,安徒生童话故事中,女性角色有职业身份的人数是男性的六分之一。恶人多是邪恶的巫婆,善良的女主人公柔弱无法自救。在《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为了心爱的人献出自己的声音,成为人类世界中沉默的“他者”,依附于王子而存在的她,在王子娶别人为妻后跳入大海,化成泡沫来到天空,获得永不泯灭的灵魂。人们认为安徒生是小美人鱼形象的原型,安徒生年少时倾慕邻家小姐福格特,但因为地位悬殊不能走到一起。后来福格特嫁给了当地的富家子弟,安徒生为她终身未娶。虽然原型是自己,但是《海的女儿》细究起来仍然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嫌疑,小美人鱼所做的一切,完全符合男权社会下对一个完美女性的期许,而安徒生会把主人公塑造成一条男性美人鱼吗? 小美人鱼格林童话是民间故事辑录,安徒生童话取材于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后也成为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二者能不能代表民间故事的叙事传统,需要画一个问号,因为与格林童话同时代的学者弗朗兹·克萨韦尔·冯·希昂韦斯在德国普法尔茨地区收集到的未经编辑的民间故事,与格林童话的性别叙事完全不相符。希昂韦斯发现的故事,描述的是一个机会平等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是聪明勇敢还是脆弱无助,与角色的性别没有关系。《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等故事都能在希昂韦斯的故事中找到对应版本,但是受控制的公主变成受控制的男孩。故事中遍布聪明机灵的女孩。希昂韦斯版本的《灰姑娘》讲述的是女主角用金鞋子将爱人从月球拯救回来的故事。《三公主》讲述了三姐妹被女巫绑架,被奴役期间她们学会了一些魔法。一个王子路过,女巫热情地欢迎他,盘算着晚上把他吃掉。最小的妹妹Reinhilda巧妙地搭救了不知情的王子,她手握宝剑,把自己变成湖泊,女巫为了吃掉女孩饮尽湖水,女孩用剑剖开了女巫的肚子,最终获得了王子的心。《三公主》概念插图| 作者 Roman Muradov受格林兄弟收集民间传奇的行为的影响,希昂韦斯也开始收集民间故事。但前者较多依赖书面资料,希昂韦斯则走遍偏远的村庄和家庭,收集口头传颂的故事,并在1857年出版了一本收集了民间谚语、传说的书籍,雅各布·格林曾对他大加赞赏:“德国再也找不到任何人能凭借这样一双灵敏的耳朵将故事收集得如此准确和全面。”这些故事一直隐没在雷根斯堡历史档案馆中,直到80岁的民俗学家艾丽卡·爱琴斯尔重新发现它。后世的学者认为希昂韦斯的童话最惊人之处,在于它们的原汁原味。哈佛大学的童话专家Maria Tatar指出,几乎所有现存的童话集,尤其是格林童话,都曾经过编辑修改来反映当时的道德观念,相比之下,希昂韦斯的童话“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新鲜而未经雕琢。艾丽卡·爱琴斯尔Tatar说,童话故事总是孜孜不倦地强调女性骄傲的邪恶,女性总是因为骄傲而受到惩罚。“他(希昂韦斯童话)帮助我们看到了格林兄弟根据性别挑选童话到了多严重的程度,他们偏好美丽受害的女主人公和勇敢无畏的男主人公。”1987年,Ruth Bottigheimer的研究“格林童话的坏女孩和好男孩”提出,格林兄弟倾向于给女性定罪。
从格林童话的出版史也可以看出,格林兄弟在编辑过程中融入了个人好恶。格林童话出版后几经修订,经过威廉·格林的润色,成为一本内容不那么粗鄙的故事集,用作19世纪孩子的教育读物,带有明显的男权社会下的道德说教意味。而安徒生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将不平等的性别观念潜移默化地复制到作品当中。也许民间故事曾经有过性别平等的时刻,但在《格林童话》等拥有强势传播力的文本风行于世后,性别刻板印象在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逐步稳固,内化为时代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儿童的社会化多依赖于绘本读物、动画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性别刻板印象可能随着阅读和观影而根植于心了。
今年,由Tatar参与翻译的希昂韦斯发现的童话故事集的英文版由企鹅出版社出版,名为《萝卜公主和其他新发现的童话》,书中囊括了72篇童话故事,让德文世界外的人们能够一窥这些民间故事的真实原貌,出版不久就成为亚马逊文学类畅销榜第一。这些被遗忘的、原生态的故事,也许能为“王子公主”式的刻板童话世界,注入新的活力。《萝卜公主和其他新发现的童话》本文内容整理自《经济学人》文章Fairy tales:The Anti-Grimm,Slate Book Review网站文章Tricking the Witch,黄浩论文《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安徒生童话:试析与》,整理:榕小崧,编辑:小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年度好书 | 四月好书 | 红镜头 | 聂隐娘 | 同性恋群像 | 马克·吐温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感叹号》+《字的童话》
第二篇: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刘丽娟
(闽江学院08中文1班,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几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但是汉字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始终是对于女性群体的蔑视,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完善,使男女地更加平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性别;歧视;文化;平等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
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书痴安妮·法迪曼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中曾深入讨论过“他/她问题”,这篇文章谈到英文中词汇的性别倾向,法迪曼说“我的女权主义思想来自男女平等的简单要求,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她还提到一些单词,比如“mankind”“to each his own”,还有一些明显女性化的比如“authoress(女作家)”“sculptress(女雕塑家)”。法迪曼说,“他们的眼中确实没有女人,而他们的语言便强化并反映了这一盲点。
但是英文中已经在慢慢地纠正一些具有太强烈性别意识的词汇,比如说不再有“policewoman”和“usherettes”这样的词,而用一些没有性别之分的词代替,法迪曼说这是进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进步。”
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汉字也因其独特的像意功能而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的重要语言思维模式因素之一。但汉字词素和词汇中,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了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
为此我特意把女字旁的汉字都翻了一遍,不出意外发现很多带着强烈性别歧视意味的词。比如 “奸(姦)”,意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和淫(古体为“婬”)、媚、妖等以女字为部首具有贬义的字一样,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等,),褒义评价的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很显然是将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勾当的责任统统推向了女人一方。潜台词便是“是那个女人勾引我的!是她诱惑我的!谁让她那么风骚来的!我也不想这样„„”诸如此类。另一类带贬义的,如妨、嫉、妒、婪等,则是把人类中的性格弱点全栽赃到女性头上。潜台词是“女人最碍事!”“你们这些妇人又小心眼又爱吃醋!”“最贪心的就是女人”等等。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有的字表现了对女性道德上的贬抑,如妖、奴、奸、婪、妄、妒、嫉、婊等等,甚至出卖色相的男性,也被称为“男妓”。有些明明是男人的恶行,却要加上“女”字偏旁,如“嫖”、“嬲”。笔者还注意到,“懒”在未简化以前竟然也写作“女”字旁。当然,许多褒扬之词也都有女字旁,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等,不过这些美好是说明女性具有被观赏的身体与面容,而真正的观赏者和评判者是男性。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见弃”、“失宠”等。
一旦男女间发生了越轨之事,女人则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咒骂的对象,折射出了严重的男权文化烙印。而同样是品行不端,男子则被轻描淡写成“情场老手”、“风流才子”,甚至还有几许恭维之意。
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这也是缘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安妮·法迪曼著:《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陈至立主编:《辞海》
第三篇: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荣风静,肖征
(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要: 关键词:
中途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一、引言
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是指一种女性受歧视的现象。社会成员一致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在特定的社会事宜中不可同视之。语言本身并不与性别歧视共生,然而它却反应了社会价值取向与观点态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语言领域中便出现了性别歧视。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英语也在最具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之列,尽管此结论之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它却折射出了英语中,尤其是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大有裨益。
二、英语词汇对性别歧视的反映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某些单词的使用是男女有别的,鉴于语言对社交的折射作用,也可以反映社会的总体态势。人们不可随意选词,社会上存有男性用语,而两者在交际中迥然相异,不可同等视之。
1、英语词汇中的男性主导地位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人们可发现男性在语言中占据优势。此现象以男性为活动中心且主宰社会力量为基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属于第一阶层,应受到尊敬。这种观点在人们的交际中,即可从男性与女性的选词上略见一斑。男性用语作为通用语在社会包括女性中的使用即体现了男性中心的现象。
当然,语义上为男性的词汇在传统使用方法中也可指向性别未定的情况。此用法适用于典型的人称代词“he”,传统语法规定,在诸如 “Each bicyclist must dismount and walk his bicycle across the intersection.” 等的句子中使用此代词,在此句中,骑自行车的人是男是女无从得知,而且无关紧要。此用法还适用于单词“man”,单个出现或复合出现皆可,如下列所示:
(1)(2)(3)This is the most dangerous substance to man.The hospital emergence room is manned by a fully competent of doctors and nurses.This discovery will benefit all mankind.对于此男性形式之普遍应用是否真正“普遍”已成议论纷纷之势。一些应用此“普遍”形式的情况很明显是有缺憾的,正如下面所示的著名推理,如果稍作改动即漏洞百出。
(4)(5)(6)All men are mortal.Socrates is a man.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假设我们将“苏格拉底”换成“索菲亚”,很明显此推理将得出“女性同男性一样是终有一死”的结论。尽管如此,结果将是令人咂舌。而从哺育幼仔到将人类定义为哺乳动物的普遍陈述也同样怪胎百出,如:
(7)Like other mammals, man nourished his young with milk.我们无须一一验证为数众多的普遍陈述假设,然而,基于人们对一般看来为普遍用法或男性形式的反应之研究已颇为可观,结果以压倒性的优势表示了词用法排出了女性。举一例为证。20位美国大学生参与了“普遍he”的作用检测试验。在实验中,受试者需听一组句子并以最快的速度对句子是否可指向一个或多个女性做出反应。当听到诸如“When a botanist is in the field, he is usually work.”之类的句子时,10次中有9次男生和女生都说“不”,即该句子不可能指向以为女性。因为植物学家既不可知有无关联,假定“he”在此通用,那么答案“不”就是不正确的。
在此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时一贯如此的。人们在运用“man”和“he”时并不考虑性别问题,因此我
们也就认识到女性遭到了歧视。在上例中,无论说话人的意图为何,也不管其是否会以普遍用法应用“he”,一旦“he”出现了就将排除女性,就像女性通常被社会忽略。女性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她们的用词有如何呢?本文将于以下部分予以讨论。
2、英语词汇中的女性从属之势
男性与女性词汇应用是有区别的。语言学家指出存在许多典型的女性用语,同时也表示男性不可且不敢应用此类词汇,坦率地说,男性无疑运用它们。
一旦结论与例子可明确帮助人们摆脱对于女性词汇的存在的怀疑。在交流中最典型的区别是男性通常选择语气强的诅咒语,而女性往往要选则那些柔和的词。假如一位男性要发泄自己的情感,他通常会选择“damm it”或“hell”来表示其强烈不满的感觉。从交际中的选词我们可以看出男性通常自信满满,而且态度坚决。那女性宣泄自己情感的选词又如何呢?她们会多选择一些语气较弱的词,例如,大多数男士会用“can”来表现极高的可能性,然而女性则不会选择那些给他人非常确信感觉的词,所以她们往往选择诸如“may, well, maybe, sort of, I think 以及you know”之类的表达。
那么女性从一开始就希望使用此类模棱两可的表达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起因为何?同样是因为性别歧视。社会对人的期许与态度男女有别。当人尚在幼年时,一方面人们鼓励男孩子要勇敢,而且对自己的言行要非常自信;另一封面女孩子则被调教得贤淑无比,却万不可蛮横无理。正因为自己别样的态度,女性对选词则小心翼翼。
三、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在特定的语言中,通常每个单词都有特定的意义,而且词语性质有赞誉毁损。总的来说,单词的意义是固定的,有时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对此固定的意义稍作改动。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则不可将它们与不同的性别挂钩。从以下关于单词意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性别歧视。
1、语义对等词
对于男性形式普遍应用的问题我们已经做过讨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性别组对”词相关的,且时有涉及的隐藏意义。此类单词语义上对等,只是男女指向有别。“Lady”被委婉用作“gentleman”的对应词,这使得“woman”不得不避免使用,对此,罗宾.克拉奥夫曾于1975年高调表示。许多此类的单词与女性向系时比与男性相连时的隐含意义要差。“bachelor”和“spinster”都是表示未婚的,一个指代男性,一个指代女性。不过人们认为“bachelor”极有可能是有意不娶而且生活幸福,有时还可能放荡不羁。而spinster(老处女)则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一位又老又讨人厌的妇女,生活枯燥无味,原因呢是她嫁不出去。一位governor手握重权,任政治行政区的长官,而一位governess则由富人雇来照看他们的孩子的。一位madam可能是妓院的女老板,但千万不能称男老板为 “Sir”。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稍作了解。
2、词义的变迁
语言的词汇是固定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社会由人类组成,人类一代一代变迁不息,因此社会也随着人类的变迁而发展。正如我们在上述讨论的一样。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包括词汇在内将有所变化。语言的典型变化是词义的变化,然而这一变化往往不利于女性,即女性用语通常会从褒义或中性转为贬义。
此种词义变化例证良多。例如“mistress”,之前其是“master”的对应词,男性用语“master”蓄含赞美之意。在一定程度上,“master”与单词“host”同义,甚至比“host”还要尊荣几分。总而言之,“master”与“host”两者都是赞美之词。再看看女性用语“mistress”,一方面,它义同“hostess”,另一方面,随着其词义变化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在通常意指一与已婚男士存在不合法度但却有规律性关系的妇女。词是发生了变化,词性却变成了贬义词。“hussy”是一个与多为男子有不道德关系的女子。在词义有所变化之前,它源于单词“housewife”。“housewife”的职责是照料家庭,清扫房屋等。“quean”与 “queen”词根相同,在古代英语中二者同为“妇女”之意,经过词义变化,“quean”演变成一位厚颜无耻,行为不检点的女性,有时甚至与“whore”同义。而“queen”通常指一独立国家的女性统治者,往往生来即因袭此职位。同时此词也可指一位国王的妻子。然而根据《韦氏新世界词典》1998年版解释,在美国口语中,这一
令人尊敬的“queen”也存在一些窘义,变成了“男同性恋者,尤其是有着明显女性特征的同性恋人。”所有例子确定无疑地表明了词义变化对女性的无益。
3、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的不同搭配
总的来说,单词应在一些搭配中有相近的意义,这是非常普遍而极有必要的。然而,有些单词却不合乎以上规则。此类单词在与指向不同性别的单词搭配时会有不同的意义。与女性用于搭配时,它们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而且往往被用来侮辱女性。与男性用语搭配时,它们则带有赞美之意。可能有时不是赞美也会保持中立,更有甚者即便有了贬义,贬损之口气也远不低于女性。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A: He is a professional.B: She is a professional.总的说来,一位“professional”指代一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并且受聘于某专业的人员。例句中的“he”可以是一位医生或律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医生和律师职业令人羡慕。而例句B却不同,因为“professional”与“she”相关联,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当人们说“she is a professional”时,其意义是“她是个妓女”。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可以证明以上观点。举“loose”为例,“a loose man ”意指一个逃兵,而“a loose woman”则指一个妓女。我们仔细研究其他单词,就会发现“fast”这一有趣的单词。它与“loose”有异曲同工之效。根据《朗文英语词典》的解释,单词“free”在描述普通大众和其行为时通常意味着“他们过日子贪图享乐而挥金如土”。不过,词典特别指出如果用“free ”来形容女性,它则意味着“性放荡”,所以“a free woman ”同样意指“妓女”。
4、落款反应性别歧视
当我们讨论女性及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时,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社会所冠以她们的称谓。女性在降生之时通常随其父姓,我们对此颇为熟悉。当女孩长大,会遇到值得委身的男子,会嫁为人妻。问题也随之而来,嫁为人妻后女性要随夫姓,这就好比结了婚女性就成了男性的囊中物。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同样举例进行描述。可能多年后丈夫会死去,那么那时候妻子可否有自己的姓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她现在有了另一个名称“遗孀”,仍为其夫所有。
姓氏与更姓与“Miss ”和“Mrs.”的应用也是有联系的。英语中“Miss”与“Mrs.”的差别并没有一双与之平衡的男性头衔,着头衔不可判定其受衔者的婚姻状况。这暗示着现实自己婚姻状况对女性较之对男性更重要。称一女士“Miss”或“Mrs.”旨在帮助他们界定自己主要的家庭角色。但即便在作为她们领地的家庭里,她们的角色也是毫不起眼的。因此,通过命名孩子为“Jennifer”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将女性的名字传承下来的。我们发现即使在家庭里女性的地位也不高。
其次,尽管我们说与男性“Mr.”相比,女性称谓“Miss”与“Mrs.”存在性别歧视,代表女性的称谓任然对于代表男性的。这并不是问题的所在,重要的是此类暗喻对女性带有侮辱色彩,有时更有嘲讽意味。
人们通常把妇女比作动物,植物,食物或其他物品。如果人们称女性
四、性别歧视的起因
无风不起浪,性别歧视也不例外,此现象由来已久,因此有其历史和文化源由。我们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此现象也必然有其社会因素,概括起来由两部分原因。
1、历史与文化起源
将女性贬损至第二阶层地位的性别歧视来源于基督教。人们认为女性是从亚当的肋骨中演化而来的,《圣经》中确立了女性的形象,是妓女,洗脚妹,是家庭仆人。
宗教自身在其构架之内对女性的歧视有失公允,她们受男性驱使。基督教有女性圣者,如玛利亚,她们只存在于那些西药服务的较低职位。女性被幽禁于一个禁欲的环境里,而过去为上层女性提供住所的修道院也是避开了喧哗的世俗生活,还把她们约束在本区范围内进行礼拜。
在说英语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几乎所有人都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对她们的日常生活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正因为性别歧视起源于《圣经》,此现象足可以弥散至社会各方面。
2、社会起因
大体上人美认为男性缔造了女性必须居住的世界,而且如果女性要创造自己的世界,她们必须理解完成此种创造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探索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其重要作用,然而人们从未赋予她们重要角色,甚至看不起她们。直至今日,人们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仍属第二阶层,不过她们实则应与男性有着同样的地位与权利。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相信女性可获取一些高层职位,如政府官员,律师,工程师以及其他所谓的崇高职位,因而与“whore ”同义的词汇为数不多。到目前为止,尽管大批女性已经证明她们可以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人们仍认为她们不会比男性做得更好。
由于这种偏,女性在待遇和教育上仍遭受着不公。教育鼓励女性谈话柔和,并避免与人吵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期待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词汇系统也与男性有差异。这便是社会现状,一方面,语言可影响社会,即反映我们的想法,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另一方面,语言又折射社会,而且会被社会现实影响。因此社会现实中的性别歧视也定会在英语语言中上有所反应。
五、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男性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女性却往往被社会忽略。上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者不仅抨击了男性局社会中心的现象,而且大胆挑战英语词汇中的歧视现象。一些反对性别歧视的单词被社会创造出来。例如,既然男性可以使用不会反映婚姻状况的“Mr”,那么女性为何非要用“Mrs.”或“Miss”来表明自己的婚姻状况。因此她们创造了新单词“Ms.”,此词所有女性均可使用而并不知名她们的婚姻状况,同时诸多英语词典接受了此词。女权主义者认为许多单词满含男性趋向,因此他们提出用“human beings,chairperson, workforce… ”来替换“mankind, chairman, manforce…”等词。
尽管我们很难说女权主义者是否会取得深入的胜利,但人们已对此想象颇为关注,同时我们也希望性别歧视会从英语词汇及社会生活中尽快消失。
参考文献: [1]
作者简介:荣风静(1979-),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第四篇:《圣经》中的性别歧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美幽默的比较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数字习语翻译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44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46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48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51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53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4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55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57 NICE V.S.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58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61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62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64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 65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意象美,声响美,节奏美--评济慈《希腊古瓮颂》 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9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70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73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5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76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77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79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8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85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86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87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89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 90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92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94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 95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99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00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102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04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05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107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10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111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12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13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14 中西酒文化比较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116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18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19 论被动句的翻译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121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22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24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125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29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31 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女性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 133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34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13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137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140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41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43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144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45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46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147 模因论视角下的公司名称翻译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49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151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与培养的研究
15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53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54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1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6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57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158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159 浅析如何通过英语原版电影学习英语 160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16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162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16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64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 165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16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16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68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69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 170
171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72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73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7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75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176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177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78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179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80 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习策略的研究 181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3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84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
185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86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87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188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89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90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
191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92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
193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4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95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196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 197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98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99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200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第五篇:浅谈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
浅谈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
中文摘要
性别歧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会在语言中得到折射。本文介绍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文化根源,并总结了在英语语言运用过程中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关键词: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产生原因;消除方法
Abstract
Sex discrimination exists in all the social systems and countries, and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t is surly reflected in language.This paper lists out different forms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analyse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auses of such phenomenon and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eliminating 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speaking.Key words: English;sex discrimination;causes;methods of eliminating
引言
在社会生活中,语言对男女一视同仁,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在人们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约定俗成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朗曼英语词典» 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美国传统字典》的定义是“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虽然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但是“性别歧视”通常是对女性的歧视,是人们对女性的偏见和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反映。“女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the weaker sex/the second sex,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即使在标榜人权,平等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是如此。而现代女权运动轰轰烈烈的发展形势正是对这一不平等现象的反抗和反映。”[1](P80)从而在语言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性别歧视语,英语也不例外。
一、性别歧视语言现象
(一)人际称谓
亲昵称谓
在西方,男性上司称呼他们的女性下属时可以用一些表示亲密关系的昵称,如sugar, darling, sweetie, girlie;反过来,女性下属却不能用这些昵称来称呼她们的上司,而且女性上司也不能如此来称呼她们的男性职员,可是,陌生男子或非亲密关系的男子却可用昵称来称呼女子,这说明在英美社会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受到的尊重比男性少。[2](P74)姓名称谓
在西方 ,女子婚前一般用父姓 ,婚后改用丈夫的姓 , 例如 :在西方婚礼上 ,新郎新娘步入教堂时 ,牧师宣布:“I now pronounce you man and wife.”“婚后的男子依旧是man ,而婚后的女子则由Miss变成了wife这种现象不乏女权主义者和职业妇女。”[2](P74)当时的美国总统Bill Clinton的夫人Hilary Rodhamon也在为自己的 ,即支持已婚女性不仅
应当标注夫姓 ,而且只应当标注夫姓 ,而不应继续标注父姓。尽管Hilary Rodhamon本人是一位女权运动者 ,但她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根据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 先从Hilary Rodhamon改为Hilary Rodhamon Clinton, 最后改为Hilary Clinton。但是, 不管怎么改, 都不能超出如下选择: 要么跟父亲姓, 要么跟丈夫姓。这种以丈夫的姓冠之于前的称呼 ,表明妇女出嫁后就成了丈夫的私有财产, 是属于丈夫的, 因此无法得到与丈夫平等的权利。未婚女性用Miss冠以父姓, 已婚的用Mrs.或Lady冠以丈夫的姓氏。
指代称谓
1)提到男女双方时,双方不是处于平等地位,而是男先女后。
King and queen, brother and sister, father and mother, boys and girls, husband and wife, Adam and Eve, man and woman, Mr.Lucas and his wife Louise.2).一些形式上没有男性标志的词意,人们习惯上把它们当作是男性词看待。
英语及其它讲英语国家的人习惯认为 professor, doctor, lawyer, surgeon, barrister, magistrate 等为男性,当我们听到有人说:My cousin is a professor 时,多数人会断定professor为男性。若要说明这些词是女性的,一般可在前面加上woman, lady, female 等 修饰语。如:woman professor, lady doctor, female worker等,这些所谓的中性词的用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旧社会中地位较高的职业为男子所垄断,相反地teacher, nurse , secretary, model 等人们一般认为是女性,如为男性时前面要加上male或是man,如:male nurse, man teacher。这些习惯除了历史现实情况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偏见。
(二)词语发展
首先,表面上对应的词,含义却往往褒男贬女在英语中往往通过对女性名词的恶化来达到性别歧视的目的。几乎所有的女性名词都带有贬义,如queen, lady, mistress, madam等,其贬义为“雌猫”、“情妇”、以及“鸨母”等,而与之对应的king, lord, master, father 等词,如将他们的起首字母大写即可升格为“上帝”、“基督”、“主”、“神”等意义。
其次,英语中常用一些动物的名称来指称某些女性。
比如:bat(贱妇,丑妇,妓女);dog(丑妇,贱妇,没有成就的女人,妓女);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cat(恶妇,包藏祸心的女人,可卑的女人);cow(子女多的女人,肥胖而不整洁的女人,经常怀孕的女人,妓女);mutton(放荡的女人,做少女打扮的老妇女,妓女)。
并且,英语中还有一些带有轻蔑色彩,专指中老年妇女的词汇。
比如:trot(老太婆);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warhorse(粗声大气,肥胖固执的女人);crone(干瘪皱皮的老太婆);hag(爱做坏事的老丑妇);witch(老丑妇);biddy(长舌妇);harridan(面容枯槁,脾气暴躁的老妇)。
(三)谚语运用
理性类
宋朝黄六鸿《福惠全书,弄名部》载:“妇人水性杨花,焉得不为所动”,诋毁女子“用情不专”,“缺乏理性”,在英语中就有相类似的谚语。
Long hair and short wit.(头发长,见识短)
When an ass climbs a ladder, we may find wisdom in women.(若要女子有才智,除非毛驴攀上树)
言及女子“感情游移”“二三其德”的有:
A woman’s mind and winter wind change a lot.(冬天里的风,女子的心胸---变化异常)
Women, wind and fortune are ever changing.(女子,风向与命运,翻天覆地无常态)
婚嫁类
A fair face is half a portion.(姿色艳,嫁妆半)
When the candles are out, all women are fair.(烛灯熄,无妍女)
Daughters and dead fish are no keeping wares.(女大不中留)
Marry your son when you will, your daughter when you can.(娶媳不忙,嫁女宜速)
There are many good women, it’s true;but they are in their graves.(世上好女实在多,可惜都在坟里卧)
He that has a white horse and a fair wife never wants trouble.(倘若妻俊马俊,一世难得安静)
性情类
一代文豪莎士比亚曾云:“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Frailty, your name is woman)弱女子的典型形象特征是“泪水涟涟”。
Woman is made to weep.(女子生来好哭)
Nothing dries so fast as a woman’s tears.(易干不过女子泪)
Woman is made of glass.(女子脆复弱,象是玻璃货)
Glass and lasses are brittle wares.(少女嫩脆,瓷杯易碎)
(四)职业中的性别歧视
许多表示职业的名词,如engineer ,pilot, scientist ,writer, doctor,pilot, scientist, engineer, pilot等对男女都适用,本来是中性词汇,本身没有性的区别。“由于历史上男性长期占据社会主导地位,人们习惯把它们与男性联系起来。”[3](P210)如要特别指女性从事相同职业时,往往在前面加上female, woman lady, 从而使女性职业名词在外在的形式上呈现出“有标志性”,如woman doctor, female pilot, woman scientist, woman lawyer等。而行业名称冠以男性标记反而不符合语言习惯,但男保姆、男护士除外。只有一些地位较底的职业,如nurse, secretary等,传统上让人联想到女性,而与男性无缘。这种习惯除了与历史和现实有关,也可以说是一种性别歧视。
二、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男性一直被认为富于创造力。在《圣经》里,创造世界的耶和华为男性,而耶和华创造的亚当亦是男性,亚当的妻子夏娃只不过是亚当一条肋骨的衍化物,这一传统观念就把创造力固定在男人身上,后人便有了“男性的特质是创造力的天赋”的说法。并且在圣经《创世纪》关于上帝造人的神话成了语言起源学说的联想依据。“在他们看来,既然上帝造
了亚当这天下第一个男人,语言中的“性”范畴就应将阳性置于首位。如果把两者的顺序颠倒过来,就不符合语言习惯。” [4](P132)英语语法并没有规定“先男后女”的语序,但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习惯中,大都以男为先,女为后,女性只能是跟随在男性后面的第二性别。男先女后的语序是如此常见,以至于反过来如说woman and man ,she or he等则会令人感到不习惯。
(二)、社会原因
性别歧视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于男性的肌肉比女性肌肉发达,又不生育,于是他们担当起打猎、耕作的角色,妇女体弱、要生育,所以负责照顾孩子、料理家庭、采集食物等。那时,男女角色虽然不同,但还没有一方价值高于另一方的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男子逐渐从事更多的农业生产活动,占据了主导地位,妇女的地位随供给食物能力的降低而下降。”[5](P113)到了中世纪时期,妇女由于能生养孩子,能为土地所有者生养合法继承人,她们成了地主丈夫的宝贵财产。为了使妇女处于这样的地位,统治者便借助法律令女性屈服和受制于丈夫,于是,各种约束妇女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习俗开始形成。在漫长的父系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依附男性,受制于男性,这种观念逐渐根深蒂固,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直到二十世纪,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社会化偏见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群体,父母,亲友,伙伴的言传身教和大众传媒(广播,电影,电视,报纸)获得的。人们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也是从父母,亲友或群体的交往中直接获得的,或通过大众传媒获得的。在英语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女性的语言歧视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比如,人们一看到或听到“virgin”和“prostitute”这两个词,首先想到的就是“处女”和“妓女”的意思,而很少想到它们还分别可用于指“处男”和“男娼”。
(三)、生理原因
记的有人写道:在医院的育婴室里,每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小床上都有说明性别的标记,上面清楚写着:“I am a boy”或“It is a girl”.这里男孩的称呼是I, 而女孩却用it。在婴儿还不知道什么是语言时,而在他们的身上已深深打上了文化和语言的印记。在英语中用男性物主代词his指代包括女性在内的任何人的现象也不胜枚举。例如Has everyone completed his
assignment?还有Everyone should do his best on the exam.这里的his已经包括了女性在内。虽然女性享有就业、选举、教育等等同男性一样的权利,然而女性仍然处于社会的边缘,被认为是“弱者”(the weaker sex)和“他者”(the other);男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6](P210)根据1980年的联合国统计,男性拥有世界资源的99%,而女性拥有的资源不到1%。“因此说,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有长期的社会历史根源。”[6](P219)
三、消除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美国女权运动的高涨,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其中核心问题有两个:如何直接剔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词(sexist words);如何消除第三人称代词泛指而引起的性别歧视问题。我们从英语性别歧视词的转换方式和如何选用恰当的人称代词来消除性别歧视问题的对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性别歧视词转换成无性别歧视词(non-sexist words)的方法尽量使用那些包括两性在内的词,即无性别歧视词,例如:immigrant, voter, officer, coach, church member, grandparent, employee, testee, patriot, customers, dealer, clerk, civilian, politician, tutor, etc.2.以阴性词缀-ess, ette, rix和enne 结尾的词要避免使用并改成无性别歧视的词缀:-or, an, er或ist。例如:actress →actor, administratrix →administrator ,suffragette →suffragist, usherette→ usher ,comedienne→ comedian.3.写信时,如果不知道收信人的具体性别时,最好不要使用传统的Dear Sir, Dear Gentleman, Dear Madam, 可用工作职称代替以免出现差错。例如:Dear friends of the library, Dear Madams and Sirs, Dear personnel officer, Dear Committee Member, Dear Agent, Dear Director.(二)、规避第三人称代词泛指所引起的性别歧视问题的对策
1.采用复数形式
Sexist: When bathing a baby, never leave him unattended.Revised: When bathing a baby, never leave them unattended.2.用We/us/our改写原句
Sexist: From each according to his abilities, to each according to his needs.Revised: From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abilities, to each of us according to our needs.3.改用第二人称
Sexist: No man knows his true character until he has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Revised: You don’t know what your true character is until you have run out of gas, purchased something on the installment plan and raised an adolescent.4.改用被动语态
Sexist: One who, when he has the choice of two evils, chooses both.Revised: One who, when given the choice of two evils,chooses both.5.用 he and she/ his and her ,但是使用的次数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用词累赘。s/he仅仅可以用于备忘录(memos),便条(notes),或者非正式的交谈之中。
6.用名词或上下文中用过的同义词替代
Sexist: To find a friend one must close one eye, to keep him, two.Revised: To find a friend, one must close one eye, to keep a friend, two.7.采用交替使用阳性和阴性来达到平衡
例如:A young child is often persuaded by advertisements to buy what he sees on television.When the child does shopping with a parent, she sees the product on the shelf, remembers it, and asks to have it.(三)、英语教学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新创立的中性表达法,学校和教师在语言的习得、文化的传授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改变对女性的否定态度,语言的改革也是重要的一环。语言教师同样也肩负着一份神圣的使命。在英语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尽量避免带有性别偏见的语句。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女权运动后英语中出现的新词、新用法传授给学生,有意识地加强性别平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变化、语言动态。应该强调妇女不应该被忽视。女人们每天在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没有女人就没有男人的成功。女人们用自己的智慧竭尽全力使每个家庭生活更丰富多彩。
四、结论
在使用上面谈到的方法、对策时,我们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具体使用那一种方法、对策要取决于它能否使我们的写作、会话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以前女性主义思想家认为,女性与语言疏远太久,与她们的女性经验疏远太久,使她们不能将自己的经历符号
化。”[7](P331)传统的标准句法和确定的文类都代表父权制话语结构。因此女性主义试图找到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形式对女性现实做出反映。她们批评并激烈地改变既存语言,大胆地
进行创作实验,使用新词、新拼写、新语法结构、新意象和新隐喻以远离父权语言的权威结构,为女性寻求一片新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就是“妇女通过语言获得完全的解放”。而且,“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中所折射出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由语言符号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8](P287)语言本身是中性的,但语言的使用者却可以按照其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若要消除语言包括人际称谓系统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根除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语言的变革只有在社会变革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女性要获得自身的真正解放与不平等要做不懈努力。语言对社会的反映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旧的歧视清除了,新的歧视还会反映到语言中来。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真正消除,只能寄希望于在社会现实中,男女真正的平等。“索绪尔认为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还是思想的载体,没有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人的思维也就无法发展。”[9](P267)性别歧视的改观不能等待男权的施舍,要女性自我的觉醒,要女性自己的参与。在强势和弱势文化的交汇中,同样需要弱势文化自身的努力。强调性别差异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它只是过渡性的,女性不能只作为女性说话,男性也不能只作为男性说话。要走出性歧视的误区,出路在于语言的中性化,而实现语言的中性化,在于不断提高语言觉悟。因此,“女性运动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是依靠女性自身就能完成的,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团结,更需要寻求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因此更有必要加强与男性的沟通和协商。”[10](P113)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蒋桂红.谚语视野里的性别歧视[J].宁波大学学报, 2004, 第1期。
[3] 朱伯通等译.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4] 穆凤良,李秀萍.英语中的性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6] 让•雅克•卢梭.洪涛译.论语言的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8] 柏子明.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权运动对英语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式化报,1999。
[9](美)埃莱娜•肖瓦尔特.走向女权主义诗学.《新女权批评》及序言[M].纽约:潘修恩图书公司,1987。
[10]朱跃.论英语词义的变化和使用所反映出的对妇女性别的歧视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