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英姓名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消除
浅谈中英姓名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消除
摘 要: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符号,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名反映了社会成员提供的有关个人身份的信息,同时也是其本人所提供的有关其身份或被期望的身份的信息。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中英姓名的一些差异来阐述性别歧视在姓名中的体现,指出性别歧视的普遍性,阐述了其根本原因是男尊女卑的历史根源以及破除歧视的方法。
关键词:姓名;性别歧视
一、引言
姓名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符号。不同民族的命名方式各不相同,它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阶级、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势。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性别歧视现象在英汉姓名中的反映,并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姓”是家族的符号,象征着血统传承,“名”则是用来区分彼此的识别标志。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社会文化内涵丰富。除了是区别他人的特定标志之外,还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体现。[5](189)一些学者认为,过去很长时期社会存在着性别偏见。性别偏见是指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看法和态度,是一种偏离了客观事实依据的、歪曲了的社会态度。其实,何止是偏见,实际上存在着性别歧视。中英文姓名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女性的歧视。姓名作为一个人的符号,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充分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符号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时,其形式及其用法和含义也随着发生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目前,对中英文姓名的研究多集中在姓名结构、来源等方面,对性别偏见、歧视的研究较少。虽然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各不相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篇文章试着从父亲姓氏的沿袭、男女取名的差异和已婚妇女姓名的变化等方面,对中英文姓名歧视女性的种种现象及对这种现象的消除做了一些探讨。
二、中英姓名中的性别歧视
人们对男女姓名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父系社会下“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不只表现在汉语文化中,英语文化中也可见痕迹。男子取名体现着力量、权势等阳刚之气,而女性则被赋予温婉简约的阴柔之意,这实际上反映了男性要支配社会统治他人的意愿,反映了社会把女性归于受支配的弱势群体的事实。
(一)关于中英姓名取名的介绍 1.中文姓名的取名法
据文献记载,汉语中一些古老的姓氏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姓的本来意义只是作为血统的特殊标志而存在的。中文姓名是姓氏加上名字,他们各自代表一定的意义。孩子出生以后,直接继承父亲的姓氏,而且男女取名的差异很大,一般可以从字面意思上很清楚的看出性别。2.英文姓名的取名法
在英语国家,子女一般跟随父姓,家族世代相传。妇女出嫁后改随夫姓。同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我们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性别。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贤淑、优雅、令人可爱的字眼。如Lily(莉莉)的原意为百合花。Susan(苏珊)源于希伯来语,表示优雅、亲切。Diana(戴安娜)源于希腊语,意为“月亮女神”,是美丽、优雅、高贵的象征。而男子取名时象征意义与女子大不相同,体现的多是坚强、勇敢、追求自由、有理想、有抱负的品格。例如,Richard(理查得)源于撒克逊语,意为强有力的。
Andrew(安得鲁)源于希腊语,意为勇敢直率。Lewis(刘易斯)源于法语,意为人民的保护者。[8](105)
根据上述中英女性姓名的取名分析,不难看出,中英女性姓名在构成和历史进程上有一定的差别,但重要的是两者都存在着性别歧视。中英女性的姓名现在基本上都是从父姓;所取的名字往往又多以表示弱小、从属于男子之类的字词为主。由此可见,中英姓名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人的称谓符号的发展史,也是“男尊女卑”这一思想的发展史,这反映出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中心主义。
(二)中英姓氏中反映出来的性别歧视 1.中英语言中给孩子取名的原则
在旧中国,虽说不论男女都有代表其家族和血统承传的“姓”,但并不是所有女性同男性一样都有用来区分彼此的“名”。商周时期,女子无名,以姓为名,这是因为女子要嫁到他族去,“明其姓”是为了“同姓不婚”。进入封建时代,女性之名只在出嫁前使用,但即使是在出嫁之前,一般女性也很少有自己的名字,大多依其排行称之为大女、二女、三女或张大姐、张二姐、张三姐。极少数出身显贵、才学出众的女性才有自己的名字。男性不同,除姓、名以外还有字、号,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不仅如此,男性取名较女性庄重复杂。《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五十以仲伯,死谥,周道也。”[3](70,72)就是说,人一生要有小名、字、尊称与谥号等4种名字、称号。同样在英语姓名中,据统计英语中的女性用名仅为男性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反映出了性别歧视。
2.中英语言中已婚妇女姓名的变化
在旧中国,由于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束缚,歧视妇女的现象十分严重,且年深日久根深蒂固。女性婚前必须沿袭父系姓氏,婚后则必须改名改姓,充分体现“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规范。一是“从父”,称其为“某某女”或“某某女某氏”,如“赵龙女”或“赵龙女李氏”。二是“从夫”,称其为“某某妻”或“某某妻某氏”,如“钱虎妻”或“钱虎妻王氏”。三是“从子”,称其为“某某母”或“某某母某氏”,如“孙强母”或“孙强母吴氏”。四是用其夫姓加上表示尊称的称谓作为称呼,如“王大娘”、“张大婶”、“李姨妈”。五是以“夫姓+父姓+氏”为女性的称呼,如“张王氏”、“李周氏”、“赵吴氏”。六是妻子不能直呼丈夫姓名,否则就视为大逆不道。七是续写“家谱”、为前辈树碑,女性均不署名。《明史》“烈女传”记载了150多名妇女的事迹,有名有姓的只有10多名。《镇雄州志》(清光绪续修版)“列女”、“节妇”、“殉难”、“寿妇”记载了840多名妇女的事迹,有名有姓的不过几十名。《新纂云南通志》(民国编纂版)“列女传”记载了上万名妇女的事迹,有名有姓的也只有几十名。这些志书记载的妇女大多称之为“某某妻”、“某某妻某氏”或“某某母”、“某某女”。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婚姻关系同样反映着男性的主导地位和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婚
后都要改为夫姓而失去娘家姓氏,如Mary White 嫁给John Brown 之后,其姓名就改为Mary Brown ,原姓氏就消失了。婚后的妇女也可用“Mrs.+丈夫姓名”为其称呼,如上例Mary White也可被称为Mrs.John Brown或Mrs.Brown。[4](39,40)这样不仅表明妇女的依附关系,也揭示了婚姻状况,妇女不仅丢掉了姓氏,连名字也被掩盖了。
(三)中英名字中反映出来的性别歧视 1.中国女性的取名类别
古时中国女性无名,以姓为名,因为女子要嫁到他族。男子则以伯、仲、叔、季为字,女子也是这样。女子又以字系的姓为称谓,如伯姬、仲子、季姜等等,姬、子、姜这些都是姓。现代有些人不明白这些道理,误以为“姬”是女人的通称。现代除了以“姬”为女子的一般称呼之外,类似的还有“娥”。一般女子没有名字。未出嫁时,依次递称为大女、二女、三女、四女或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出嫁后依从夫家行辈顺序称大嫂、二嫂,年长后称大娘、二娘,等等。尤
[7](78,79)为可笑的是当时的江南有些地方以小孩出生时的重量当小名。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男女都以出生时的斤数为小名,但男人成年以后有了其他名字,女人却没有,如,小时叫九斤,老了就变成了“九斤老太”。随着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女性也开始和男性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但大多数女性名字多为“娇、柔、小、巧、香、甜、怡、悦”之字,甚至有“盼弟、招弟、来弟、稳弟”等明显表示了男女性别歧视的名字。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从名字上已经不能完全区分男女。正如法国女权主义者朱莉亚·克莉丝蒂娃(1914-)于1974年访问中国后出版的《关于中国妇女》一书中所阐明的“中国共产主义的历史同妇女解放的历史是一致的”。
2.中国男性的取名类别
男性跟女性不同,除姓、名以外还有字、号,如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不仅如此,男性取名较女性庄重复杂,男性一生要有小名、字、尊称与谥号等4种名字以及称号。
一般而言,男性之名与女性之名具有明辨性的差异。汉族传统上的男女人名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上有区别。在历代的取名实践中,男性的取名重视刚劲、响亮,女性取名则充满柔顺、甜美。这些习惯作为历史的积淀,反映了人们对审美观的追求。在这种习惯下,男性的名字与其将要扮演的角色是和谐的,女性的名字与其性别特征也是和谐的。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名与实德统一。
3.英语国家女性取名的类别
在英语姓名中,姓氏主要是由上辈传承下来的,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不可选择性,但是名字则不同。如果不是某个名字有一定的特殊含义,便是它与其他的让取名者感兴趣的事物有某种联系,或者出于某种特殊的缘由。例如Mary和John这两个名字不但有具体的意义,而且还有基督教中两位重要的宗教人物的名字,因而非常流行。一般来说,英语名字可以反映以下信息:
从《英语名字字典》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和男性名字类别的不同,他们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a.名字代表美丽,优雅和可爱。如: Amiable(lovely)Amy(loved)Blanch(beautiful)Blossom(flower)Vivian(active)Nancy(elegant)b.名字代表花和草。如:
Lily Poppy Daisy Rose c.名字代表珍贵的石头。如:
Amber Percy Ruby Titan d.名字和屋子里的人有关。如: Etta(the manager of the house)Miriam(woman who wants to give birth to children)e.名字代表温和,单纯和友好。如:
Angles Alice Cherry Vida Katrina 4.英语国家男性名字的命名类别 a.名字代表大气和成功。如:
Aaron(High Mountain)Blair(flat ground)Kent(vast native land)Orville(a golden city)Shelly(a village full of willow trees)Silas(belong to forest)b.名字和动物有关。如:
Adolph(wolf)Arnos(hawk)Lowell(small wolf)Caleb(dog, brave)c.名字和职业有关。如:
Baker(person who makes bread)Barker(person who processes hides)Calvert(herdsman)d.名字代表统治者,征服者和领导者。如: Alaric(ruler)Jerrold(govern)Lord(noble)Ronald(powerful ruler)Donald(the leader of the world)e.名字代表勇气和贵气。如:
Augustus(lofty)Cloven(famous fighter)Gogh(soul)Iron(warrior)f.名字代表上天的给予。如: Godwin(the friend of god)Michael(a person who is like a god)Maxwell(the greatest)Osmond(god-protect)Robert(famous)Owing(god-friend)g.名字代表胜利者。如:
Howard(guardian)Sewell(victory)William(powerful guardian)[1](334,335)
三、中英姓名中产生性别歧视的原因
本来姓名只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但人们在选取姓名时却把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态度等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自觉或不自觉地带进了姓名之中。透过姓名,人们不仅能感觉到性别的差异,也能感觉到对女性的歧视。
(一)宗教或历史原因
在西方,印度宗教是文化的中心,尤其是西方中世纪时期。在英语民族的发展史上,宗教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是教徒,甚至是平常百姓的生活也深受其影响。《圣经》是西方社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发行量最大,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宗教意识已深入人心。故人物取名自然与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这种民族传统。
中国封建时代对女性之德行设立了一套严格的规范,“三从四德”、“三纲六纪”被视为约束妇女行为和品格的正统为妇之道。贤淑敏慧、忠贞守节、灵心慧质等是古代妇道的具体规定,因而,在女名中,“贞”、“淑”、“瑞”、“娴”、“静”、“慧”、“巧”等妇德字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中国古代采取弱化女性才能标准的倾向,认为习得、精通“女红”便是女子之才,因而,女名中也大量采用“纨”、“织”、“绢”、“绣”等与织做有关的字。以妇德字和“女红”字为女名,不但寄托了父母期望女儿忠于妇道、熟于妇道的心愿,而且也符合传
[6](258)统道德对女性的规范和社会风气。
(二)社会习俗:男尊女卑
男女姓氏和取名的差异事实上形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女性作为二等性别的弱势地位在语言中的真实反映。尽管姓名的性别差异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相对性.但性别差异在汉英两种姓名文化中表现出的高度一致性似乎说明:只要以男性为主的社会结构不发生根本改变,这一差异将不会彻底消失。
中国封建时代盛行“男尊女卑”的道德规范。“阴为地处下而卑”,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渗透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名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的女名很好的体现了“未嫁从夫,夫死从子”的道德规范。女孩出嫁前的名字因为她出嫁了而不再使用,出嫁后采用“夫姓+父姓+氏”的格式,而当丈夫死后又被称为“某某之母”。有些女子终其一生都没有专属于自己的名字,对她们的称谓无不折射出男姓本位的观念。
英语女性的姓是“婚前从父,婚后从夫”,随着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也有为数不多的女性婚后仍使用原先的父姓而不改用夫姓。总而言之,女性实质上总是从属于男性。
汉英文化各有其历史、宗教和文化传统,但在对待女性的社会地位上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汉语谈及人之时必是“男女有别”而不是“女男有别”;结婚是“龙凤呈祥”,先后关系一目了然。英语中的“man”代表了整个人类。英语文化的经典《圣经》中上帝七日创世,第六日用大地之土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男人,怜其形单影孤,又取这男人的一根肋骨和上少许泥土为其做了一个女人。性别歧视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的各个方面。[2](28)
(三)传统期待
已婚女子往往将其父有时是其母的姓或名作为自己的中间名,以显示他们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在英语国家中,男子名的间名往往是选择其祖父或曾祖父的一个名,以示怀念或表达某种敬仰和激励。
另外,在多数情况下,父母亲往往会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些吉祥的、可爱的或含有某种美好希望的名字。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的全名为“Robert Lee Frost”(罗伯特·里·弗罗斯特),其父因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同情支持南方,对南方著名的将领Robert Edward Lee(1807-1880)无限敬崇,就借用他的名字Robert Lee为其子命名,这位伟大的美国诗人因此而得其名。美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第一任主席Clara Barton(克拉克·巴顿)的原名是Clarissa Harlowe Barton。此名是根据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小说家里查森的当时在美国十分流行的小说《克拉小姐》(一位年轻小姐的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取来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娇弱秀美,十分可爱。可以看出克拉克·巴顿的父母像普通人一 样,希望女儿成人后做一个符合道德观念的贤妻良母。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各种各样的个人取名动机或原因,因为名字的选取归根结底
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那么就可以说选名还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要考虑到其兄弟或姐妹 的名字,或喜欢某个名字的发音结构,或许某种特殊的理由。有时为了选取一个好的名字,不但要考虑到它的发音让授名者听起来感觉好,而且这个名字与现有的名字以及这种语言现有的单词没有联系,比如“Golly”这个词就是新创出来的一个女子名,它没有任何意思,与现有的英语单词没有形式或意义上的联系。这种现象目前也很常见,反映出人们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
四、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法
随着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以后,破除了旧中国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由“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作为人际间彼此识别的重要标志——姓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引导女性走向自立
女性需要自立,不是因为女性有经济基础了,就可以和男人抗衡了,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女性需要与时俱进,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不少人相信,人的尊严体现在对政治经济权力的掌握上,女性要做有尊严的人,就必须像男性一样的去寻求政治上、经济上的权力。而这一切如果难以通过取悦男性社会,嫁一个好的男人来获得,妇女就必须通过社会的竞争,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工作能力来争取社会的承认。女性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参与社会全面竞争,争取社会工作岗位及相随而来的社会地位。
社会观念的变迁也是一种原因,这种观念的变迁有一方面表现在姓名的血缘宗法功能逐渐淡化,人们取名不再像过去一样重视姓名的血缘意义,而将姓名作为单纯的人际间彼此识别的符号。过去,许多人名以家族行辈为依据,同一家族的同辈人,均采用属于他那辈人专有的派字。如今,这种现象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人们更愿意在名字中表达愿望、喜好或理想。女名在过去一般不按辈分取,现在更加脱离这一传统规范。近来女名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用字,如“婧”字,因表达了“女子有才能”的意义而被众多望女成风的父母所钟意;又如“书”字,因其含有“知书达礼”的意义而被广泛采用。女名的另一流行趋势在于英文名谐音的采用,如丽娜、琳达、玛丽、海伦等。这些现象都表明人们凤为姓名赋予的血缘宗法意味的减弱,名字在音、形、义、文化蕴意等维度上拥有越来越自由的选择空间。
(二)改变取名的方法
一是女性姓名不再依附男性。今日之中国,“从父”、“从子”的封建道德规范已不复存在,女性婚嫁与否都有自己的姓名,而且婚后也保持原姓名不变。二是在称呼上夫妻可以直呼姓名。有的还只呼名而不呼姓,以示亲切。三是有的用“夫姓+太太”或“夫姓+夫人”称呼女性,如“张太太”或“王夫人”。有的像称呼男同志一样称呼女性,如“张同志”或“李同志”。还有的在女性的姓氏前面加“老”或“小”称呼女性,如“老张”或“小李”。尽管没有称呼女性的姓名,但不是对女性的歧视,是对女性的一种尊称或爱称,女性的姓名依然存在。四是姓氏也有所变化。虽然子女沿袭父系姓氏的仍是多数,但沿袭母系姓氏的也不少。子女姓氏由父母商量决定,有的儿子随父姓、女儿随母姓,有的子女随母姓,有的直接用“父姓+母姓”作为子女的姓名或复姓。五是为子女取名不再是男性仅有的权利,妇女也享有取名权,在当代中国,大多是夫妇共同为子女取名。
目前,西方许多妇女的姓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已婚妇女保持自己婚前的姓氏,不少美国夫妇还开始采用两人的姓作为新的姓,中间以连字符号隔开。如Mary White 与John Brown 结婚之后,他们俩就分别成了Mary White-Brown 和John White-Brown。二
是在称呼上也采用不标示婚姻状况的Ms替代Mrs.,现在,Ms已为许多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此外,对职业女性的称呼与对应的男性称呼相同,如采用Dr.Professor加上女性的姓。三是按性别取名的传统观念已呈淡化趋势,起名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如“书”字,因其含有“知书达礼”而被广泛运用。另外,采用英文名谐音取名也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方式。不论东西方,父母起名都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喜好或理想,女性名字不再局限于“花、惠、丽”等女性化的字眼,男女姓名包罗万象。甚至有男取女名,女取男名。现在已经很难单凭名字去判断一个人的性别,例如,美国著名的NBA球星,Tracy Mc Grady(特雷西·麦克格雷迪),Tracy一般来说翻译成翠丝,是女名,但是因为麦迪是男生,我们就翻译成特雷西,所以有时候难免是会闹出笑话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文姓名的取名有很多相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着改变,社会的道德规范也随着改变,妇女的社会地位也随着改变,作为人际间识别彼此的中英文姓名同妇女的社会地位一样也随着改变,性别歧视的现象也逐渐在消除。
第二篇:中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分析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论《红字》中体现的清教思想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双关语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及翻译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英汉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广告语翻译策略研究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试析《旅游巴士》中的犹太文化内涵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分析《鲁滨逊漂流记》
灵魂救赎者—《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菲比的人物分析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浅析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和融合
The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of Brand Name Translation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儿童英语游戏教学的艺术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从改写理论的角度看情景喜剧的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观点看《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塑造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分析 《虹》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论《紫色》的社会意义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应对文化缺省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分析《野性的呼唤》的生存原则—从美国自然主义观的视角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 论《女巫》中的成人形象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论小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论《宠儿》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88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 89 论《飘》中斯嘉丽的精神源泉 90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ain Female Characters in Golden Notebook 92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93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94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9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97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98 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9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101 应对写作逻辑乱象的对策 10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03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105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06
查尔斯•达尔内——《双城记》中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物 108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109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10 中英颜色词及象征意义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 112 从民族服饰角度看中美文化价值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114 词汇的语义关系及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115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17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11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21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Proverb and It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123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125 从女性主义批评看《金色笔记》中的人物描写 126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127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28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3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131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35 论“黑”字所体现的对美国黑人的种族歧视 136 信用证中英语语言特点及应用研究 137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138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140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幽默的言语机制和翻译 141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1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5 《喜福会》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到灯塔去》中的两性主义—抵达人类和谐的完美道路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4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49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English Classes 15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2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分析亨伯特和洛丽塔的悲剧 153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
154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55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156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157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58 译员主体性在歌曲《我有个梦》歌词翻译中的体现 159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60
161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162 从婚礼仪式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 163 公示语英译错误分析
164 从约翰·斯坦贝克《菊花》看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的婚姻生活 165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166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167 中英颜色词内涵对比分析——《骆驼祥子》个案分析 168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169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170 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
171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172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173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7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175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17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
177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78 论《外婆的家什》中的象征意义
179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n Pip’s Growth in Great Expectation 180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81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82 中美称赞语的对比分析
183 从美国总统选举看其民主政治 184 《红字》中对自由的求索
18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86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187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88 从文化角度浅析灾难电影《》和《唐山大地震》价值观的异同
189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190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对《爱玛》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91 试分析两种婚姻的差异——以薛宝钗和夏洛特为例 192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永别了,武器》 193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194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9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96 从“动态对等”看品牌名的翻译 19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98 《小妇人》中教养方式的分析 199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三次婚姻
200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第三篇: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汉字中的性别歧视
刘丽娟
(闽江学院08中文1班,福建 福州 350108)
【摘要】:几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始终处于低下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得到了较多的尊重,但是汉字中所体现的性别歧视始终是对于女性群体的蔑视,通过对汉字的进一步完善,使男女地更加平等,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性别;歧视;文化;平等
在现实社会中,歧视无处不在,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歧视,不同地域之间的歧视,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歧视等等。
这些观念借助功能强大的媒体、文学作品、社会舆论以及人际传播,歧视的态度和情绪被强化并推行开来,更加剧了这些不平等的隔阂和隔离。歧视和偏见作为偏离客观事实的看法和态度,是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在社会文化中,人们选择一种说法,排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主流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它的形成被经济上政治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所掌控,与权力有关。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福柯(Foucaul)的著名权力理论也指出,语言与权力密切相关,语言是一个充满压迫和斗争的场域。语言里面出权力,现实是语言的现实,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语言中的各种歧视实际是社会现实中阶层歧视、文化歧视、民族歧视的表现。
美国著名的书痴安妮·法迪曼在《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中曾深入讨论过“他/她问题”,这篇文章谈到英文中词汇的性别倾向,法迪曼说“我的女权主义思想来自男女平等的简单要求,在各个领域都是如此。”她还提到一些单词,比如“mankind”“to each his own”,还有一些明显女性化的比如“authoress(女作家)”“sculptress(女雕塑家)”。法迪曼说,“他们的眼中确实没有女人,而他们的语言便强化并反映了这一盲点。
但是英文中已经在慢慢地纠正一些具有太强烈性别意识的词汇,比如说不再有“policewoman”和“usherettes”这样的词,而用一些没有性别之分的词代替,法迪曼说这是进步,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进步。”
汉语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汉字也因其独特的像意功能而被某些专家认为是中国人比欧美人更聪明、更容易成功的重要语言思维模式因素之一。但汉字词素和词汇中,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了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即汉字中许多贬义词都是女旁的现象。
为此我特意把女字旁的汉字都翻了一遍,不出意外发现很多带着强烈性别歧视意味的词。比如 “奸(姦)”,意指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行为,这和淫(古体为“婬”)、媚、妖等以女字为部首具有贬义的字一样,据学者统计,《辞海》中所发现的女旁字共有257个,实际褒贬评价的有100个,含贬义评价的有35个,(包括“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妒嫉,嫌,妖、婪、妄、嬖”等,),褒义评价的47个,褒贬参半的18个。很显然是将男女之间发生不正当的勾当的责任统统推向了女人一方。潜台词便是“是那个女人勾引我的!是她诱惑我的!谁让她那么风骚来的!我也不想这样„„”诸如此类。另一类带贬义的,如妨、嫉、妒、婪等,则是把人类中的性格弱点全栽赃到女性头上。潜台词是“女人最碍事!”“你们这些妇人又小心眼又爱吃醋!”“最贪心的就是女人”等等。如“耍”字从“而”从“女”,它的本义是玩弄女性,因为“而”是象形字,指男人的胡须,“而”与“女”合起来表示是男人把胡须垂到女人的脸上,对女性进行戏弄;“妥”字从“手”从“女”,指男人以手,即以武力驯服女人;“妾”从“立”从“女”,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立”字像一把倒悬的刀,一把刀始终悬在女人的头上,随时有可能落下来,可见女人处境的低下。
有的字表现了对女性道德上的贬抑,如妖、奴、奸、婪、妄、妒、嫉、婊等等,甚至出卖色相的男性,也被称为“男妓”。有些明明是男人的恶行,却要加上“女”字偏旁,如“嫖”、“嬲”。笔者还注意到,“懒”在未简化以前竟然也写作“女”字旁。当然,许多褒扬之词也都有女字旁,如好、妙、娆、妩、姣、婷、娴、嫩、婉、娇、婧、妩媚等等,不过这些美好是说明女性具有被观赏的身体与面容,而真正的观赏者和评判者是男性。
不独称谓词,一些看似漫不经心的词语也在将女性丑化,这正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居高临下和歧视,如“妇人之见”、“婆婆妈妈”、“女流之辈”、“最毒妇人心”等,而对那些不被男人群体接受的男人的评价却是“女里女气”、“娘娘腔”、“脂粉气太浓”这类与女性相关的词语。
女人的价值似乎与男人联系在一起,与青春联系在一起的,一旦岁月流逝,年华老去,女人似乎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身价大跌,成了令人生厌的人。于是,女人被描写成“人老珠黄”、“见弃”、“失宠”等。
一旦男女间发生了越轨之事,女人则首当其冲地成为被咒骂的对象,折射出了严重的男权文化烙印。而同样是品行不端,男子则被轻描淡写成“情场老手”、“风流才子”,甚至还有几许恭维之意。
谚语和俗语中的例子也不少,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子无才便是德”、“惟小人和女子难养”、“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造字之初及其演化和应用过程中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这就是完全不带有任何掩饰的歧视。在使用语言、使用汉字的过程中,这一歧视却被视作是传统及合理的存在,这实在是很荒谬的事情。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汉字积淀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而女人,作为社会人类的生产者之一,也应当受到尊重。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比较明显的性别歧视,绝大多数女性能够做到愤而勇争,争的结果当然是对这种歧视的消除,比如家庭暴力、劳动争议、社会偏见等等,这得益于法律赋予的男女平等。但是,也有很多女性对自身地位的弱势予以认同,即总是无意识地承认或者默许性别歧视的存在。很多时候是女性自己的无意识,造成或者纵容了某些“细枝末节”的性别歧视。这也是缘于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因此,追索汉字中所隐含的社会歧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参考文献】:
安妮·法迪曼著:《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陈至立主编:《辞海》
第四篇: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荣风静,肖征
(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要: 关键词:
中途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一、引言
性别歧视在当今社会是指一种女性受歧视的现象。社会成员一致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在特定的社会事宜中不可同视之。语言本身并不与性别歧视共生,然而它却反应了社会价值取向与观点态度。伴随着社会发展,语言领域中便出现了性别歧视。一些语言学家指出,英语也在最具性别歧视色彩的语言之列,尽管此结论之准确性仍有待商榷,它却折射出了英语中,尤其是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大有裨益。
二、英语词汇对性别歧视的反映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某些单词的使用是男女有别的,鉴于语言对社交的折射作用,也可以反映社会的总体态势。人们不可随意选词,社会上存有男性用语,而两者在交际中迥然相异,不可同等视之。
1、英语词汇中的男性主导地位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中人们可发现男性在语言中占据优势。此现象以男性为活动中心且主宰社会力量为基准。总的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属于第一阶层,应受到尊敬。这种观点在人们的交际中,即可从男性与女性的选词上略见一斑。男性用语作为通用语在社会包括女性中的使用即体现了男性中心的现象。
当然,语义上为男性的词汇在传统使用方法中也可指向性别未定的情况。此用法适用于典型的人称代词“he”,传统语法规定,在诸如 “Each bicyclist must dismount and walk his bicycle across the intersection.” 等的句子中使用此代词,在此句中,骑自行车的人是男是女无从得知,而且无关紧要。此用法还适用于单词“man”,单个出现或复合出现皆可,如下列所示:
(1)(2)(3)This is the most dangerous substance to man.The hospital emergence room is manned by a fully competent of doctors and nurses.This discovery will benefit all mankind.对于此男性形式之普遍应用是否真正“普遍”已成议论纷纷之势。一些应用此“普遍”形式的情况很明显是有缺憾的,正如下面所示的著名推理,如果稍作改动即漏洞百出。
(4)(5)(6)All men are mortal.Socrates is a man.Therefore, Socrates is mortal.假设我们将“苏格拉底”换成“索菲亚”,很明显此推理将得出“女性同男性一样是终有一死”的结论。尽管如此,结果将是令人咂舌。而从哺育幼仔到将人类定义为哺乳动物的普遍陈述也同样怪胎百出,如:
(7)Like other mammals, man nourished his young with milk.我们无须一一验证为数众多的普遍陈述假设,然而,基于人们对一般看来为普遍用法或男性形式的反应之研究已颇为可观,结果以压倒性的优势表示了词用法排出了女性。举一例为证。20位美国大学生参与了“普遍he”的作用检测试验。在实验中,受试者需听一组句子并以最快的速度对句子是否可指向一个或多个女性做出反应。当听到诸如“When a botanist is in the field, he is usually work.”之类的句子时,10次中有9次男生和女生都说“不”,即该句子不可能指向以为女性。因为植物学家既不可知有无关联,假定“he”在此通用,那么答案“不”就是不正确的。
在此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时一贯如此的。人们在运用“man”和“he”时并不考虑性别问题,因此我
们也就认识到女性遭到了歧视。在上例中,无论说话人的意图为何,也不管其是否会以普遍用法应用“he”,一旦“he”出现了就将排除女性,就像女性通常被社会忽略。女性怎么看待自己的地位?她们的用词有如何呢?本文将于以下部分予以讨论。
2、英语词汇中的女性从属之势
男性与女性词汇应用是有区别的。语言学家指出存在许多典型的女性用语,同时也表示男性不可且不敢应用此类词汇,坦率地说,男性无疑运用它们。
一旦结论与例子可明确帮助人们摆脱对于女性词汇的存在的怀疑。在交流中最典型的区别是男性通常选择语气强的诅咒语,而女性往往要选则那些柔和的词。假如一位男性要发泄自己的情感,他通常会选择“damm it”或“hell”来表示其强烈不满的感觉。从交际中的选词我们可以看出男性通常自信满满,而且态度坚决。那女性宣泄自己情感的选词又如何呢?她们会多选择一些语气较弱的词,例如,大多数男士会用“can”来表现极高的可能性,然而女性则不会选择那些给他人非常确信感觉的词,所以她们往往选择诸如“may, well, maybe, sort of, I think 以及you know”之类的表达。
那么女性从一开始就希望使用此类模棱两可的表达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的。起因为何?同样是因为性别歧视。社会对人的期许与态度男女有别。当人尚在幼年时,一方面人们鼓励男孩子要勇敢,而且对自己的言行要非常自信;另一封面女孩子则被调教得贤淑无比,却万不可蛮横无理。正因为自己别样的态度,女性对选词则小心翼翼。
三、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在特定的语言中,通常每个单词都有特定的意义,而且词语性质有赞誉毁损。总的来说,单词的意义是固定的,有时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对此固定的意义稍作改动。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则不可将它们与不同的性别挂钩。从以下关于单词意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性别歧视。
1、语义对等词
对于男性形式普遍应用的问题我们已经做过讨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性别组对”词相关的,且时有涉及的隐藏意义。此类单词语义上对等,只是男女指向有别。“Lady”被委婉用作“gentleman”的对应词,这使得“woman”不得不避免使用,对此,罗宾.克拉奥夫曾于1975年高调表示。许多此类的单词与女性向系时比与男性相连时的隐含意义要差。“bachelor”和“spinster”都是表示未婚的,一个指代男性,一个指代女性。不过人们认为“bachelor”极有可能是有意不娶而且生活幸福,有时还可能放荡不羁。而spinster(老处女)则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一位又老又讨人厌的妇女,生活枯燥无味,原因呢是她嫁不出去。一位governor手握重权,任政治行政区的长官,而一位governess则由富人雇来照看他们的孩子的。一位madam可能是妓院的女老板,但千万不能称男老板为 “Sir”。研究英语词汇则可使我们对当前形势及女性地位的变化稍作了解。
2、词义的变迁
语言的词汇是固定的,而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社会由人类组成,人类一代一代变迁不息,因此社会也随着人类的变迁而发展。正如我们在上述讨论的一样。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包括词汇在内将有所变化。语言的典型变化是词义的变化,然而这一变化往往不利于女性,即女性用语通常会从褒义或中性转为贬义。
此种词义变化例证良多。例如“mistress”,之前其是“master”的对应词,男性用语“master”蓄含赞美之意。在一定程度上,“master”与单词“host”同义,甚至比“host”还要尊荣几分。总而言之,“master”与“host”两者都是赞美之词。再看看女性用语“mistress”,一方面,它义同“hostess”,另一方面,随着其词义变化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在通常意指一与已婚男士存在不合法度但却有规律性关系的妇女。词是发生了变化,词性却变成了贬义词。“hussy”是一个与多为男子有不道德关系的女子。在词义有所变化之前,它源于单词“housewife”。“housewife”的职责是照料家庭,清扫房屋等。“quean”与 “queen”词根相同,在古代英语中二者同为“妇女”之意,经过词义变化,“quean”演变成一位厚颜无耻,行为不检点的女性,有时甚至与“whore”同义。而“queen”通常指一独立国家的女性统治者,往往生来即因袭此职位。同时此词也可指一位国王的妻子。然而根据《韦氏新世界词典》1998年版解释,在美国口语中,这一
令人尊敬的“queen”也存在一些窘义,变成了“男同性恋者,尤其是有着明显女性特征的同性恋人。”所有例子确定无疑地表明了词义变化对女性的无益。
3、男性用语与女性用语的不同搭配
总的来说,单词应在一些搭配中有相近的意义,这是非常普遍而极有必要的。然而,有些单词却不合乎以上规则。此类单词在与指向不同性别的单词搭配时会有不同的意义。与女性用于搭配时,它们通常带有贬义色彩,而且往往被用来侮辱女性。与男性用语搭配时,它们则带有赞美之意。可能有时不是赞美也会保持中立,更有甚者即便有了贬义,贬损之口气也远不低于女性。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A: He is a professional.B: She is a professional.总的说来,一位“professional”指代一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并且受聘于某专业的人员。例句中的“he”可以是一位医生或律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医生和律师职业令人羡慕。而例句B却不同,因为“professional”与“she”相关联,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当人们说“she is a professional”时,其意义是“她是个妓女”。还有其他一些例子可以证明以上观点。举“loose”为例,“a loose man ”意指一个逃兵,而“a loose woman”则指一个妓女。我们仔细研究其他单词,就会发现“fast”这一有趣的单词。它与“loose”有异曲同工之效。根据《朗文英语词典》的解释,单词“free”在描述普通大众和其行为时通常意味着“他们过日子贪图享乐而挥金如土”。不过,词典特别指出如果用“free ”来形容女性,它则意味着“性放荡”,所以“a free woman ”同样意指“妓女”。
4、落款反应性别歧视
当我们讨论女性及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时,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社会所冠以她们的称谓。女性在降生之时通常随其父姓,我们对此颇为熟悉。当女孩长大,会遇到值得委身的男子,会嫁为人妻。问题也随之而来,嫁为人妻后女性要随夫姓,这就好比结了婚女性就成了男性的囊中物。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同样举例进行描述。可能多年后丈夫会死去,那么那时候妻子可否有自己的姓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她现在有了另一个名称“遗孀”,仍为其夫所有。
姓氏与更姓与“Miss ”和“Mrs.”的应用也是有联系的。英语中“Miss”与“Mrs.”的差别并没有一双与之平衡的男性头衔,着头衔不可判定其受衔者的婚姻状况。这暗示着现实自己婚姻状况对女性较之对男性更重要。称一女士“Miss”或“Mrs.”旨在帮助他们界定自己主要的家庭角色。但即便在作为她们领地的家庭里,她们的角色也是毫不起眼的。因此,通过命名孩子为“Jennifer”这种行为是不可能将女性的名字传承下来的。我们发现即使在家庭里女性的地位也不高。
其次,尽管我们说与男性“Mr.”相比,女性称谓“Miss”与“Mrs.”存在性别歧视,代表女性的称谓任然对于代表男性的。这并不是问题的所在,重要的是此类暗喻对女性带有侮辱色彩,有时更有嘲讽意味。
人们通常把妇女比作动物,植物,食物或其他物品。如果人们称女性
四、性别歧视的起因
无风不起浪,性别歧视也不例外,此现象由来已久,因此有其历史和文化源由。我们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此现象也必然有其社会因素,概括起来由两部分原因。
1、历史与文化起源
将女性贬损至第二阶层地位的性别歧视来源于基督教。人们认为女性是从亚当的肋骨中演化而来的,《圣经》中确立了女性的形象,是妓女,洗脚妹,是家庭仆人。
宗教自身在其构架之内对女性的歧视有失公允,她们受男性驱使。基督教有女性圣者,如玛利亚,她们只存在于那些西药服务的较低职位。女性被幽禁于一个禁欲的环境里,而过去为上层女性提供住所的修道院也是避开了喧哗的世俗生活,还把她们约束在本区范围内进行礼拜。
在说英语的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几乎所有人都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对她们的日常生活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正因为性别歧视起源于《圣经》,此现象足可以弥散至社会各方面。
2、社会起因
大体上人美认为男性缔造了女性必须居住的世界,而且如果女性要创造自己的世界,她们必须理解完成此种创造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探索语言和现实的关系。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其重要作用,然而人们从未赋予她们重要角色,甚至看不起她们。直至今日,人们认为与男性相比,女性仍属第二阶层,不过她们实则应与男性有着同样的地位与权利。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相信女性可获取一些高层职位,如政府官员,律师,工程师以及其他所谓的崇高职位,因而与“whore ”同义的词汇为数不多。到目前为止,尽管大批女性已经证明她们可以与男性做同样的工作,人们仍认为她们不会比男性做得更好。
由于这种偏,女性在待遇和教育上仍遭受着不公。教育鼓励女性谈话柔和,并避免与人吵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对女性的教育和期待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词汇系统也与男性有差异。这便是社会现状,一方面,语言可影响社会,即反映我们的想法,生活方式和思想活动。另一方面,语言又折射社会,而且会被社会现实影响。因此社会现实中的性别歧视也定会在英语语言中上有所反应。
五、结语
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男性在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女性却往往被社会忽略。上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者不仅抨击了男性局社会中心的现象,而且大胆挑战英语词汇中的歧视现象。一些反对性别歧视的单词被社会创造出来。例如,既然男性可以使用不会反映婚姻状况的“Mr”,那么女性为何非要用“Mrs.”或“Miss”来表明自己的婚姻状况。因此她们创造了新单词“Ms.”,此词所有女性均可使用而并不知名她们的婚姻状况,同时诸多英语词典接受了此词。女权主义者认为许多单词满含男性趋向,因此他们提出用“human beings,chairperson, workforce… ”来替换“mankind, chairman, manforce…”等词。
尽管我们很难说女权主义者是否会取得深入的胜利,但人们已对此想象颇为关注,同时我们也希望性别歧视会从英语词汇及社会生活中尽快消失。
参考文献: [1]
作者简介:荣风静(1979-),女,山东威海人,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第五篇:《圣经》中的性别歧视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茶文化交流用语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美幽默的比较
The Basketball Cultures of China and America 英语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辩证论视域下神似与形似的相互关系研究 论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文化语境维度下中餐菜名的英译研究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对《一小时的故事》的批评分析
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商务合同的翻译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写作技巧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中英酒吧文化对比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 中美企业文化研究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通过会话原则分析手机短信语言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数字习语翻译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苏菲的选择》中的人性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分析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
中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olf Images Between Wolf Totem and The Call of the Wild 44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 46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论托马斯•哈代《还乡》的悲剧效果 48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通过对比研究看电影《小红帽》对经典童话小红帽的颠覆 51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qui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53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4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55 《人人都爱雷蒙德》中幽默对话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和人物关系的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57 NICE V.S.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58 中国公司简介的英译技巧
国际贸易中常用支付方式下的风险及其防范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61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62 从文化角度简要分析词语的意义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64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 65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意象美,声响美,节奏美--评济慈《希腊古瓮颂》 6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9 浅谈电影台词的翻译技巧--以《追求幸福》为例 70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纯真年代》中艾伦•奥伦斯卡和梅•韦兰的人物命运分析 73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On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and Thei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75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76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77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79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8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8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论委婉语的翻译
谈《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主体意识
谁能给苔丝提供一段真正的婚姻?—浅析《德伯家的苔丝》的婚姻观 85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86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87 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隐喻比较研究
英语体育新闻中模糊语言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89 解读《拉帕希尼的女儿》中的父爱 90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92 论中美礼貌用语差异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94 美学原则指导下的英文商标汉译 95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
超越性别的美——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她们的自我选择—解读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婚恋观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99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100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傲慢与偏见---浅析世纪英国女性作家 102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04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05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 Symbols Which Reflect the Emotional Keynote of Wuthering Heights 107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10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从视觉和听学的角度 111 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112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13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114 中西酒文化比较
我国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 116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分析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118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19 论被动句的翻译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 121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122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节奏分析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 124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125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研究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初探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29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131 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女性
我之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艾德娜之死 133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34 An Analysis of Survival of Orphans in Oliver Twist 13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 137 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房间”意象看英国当代社会悲剧——哈罗德•品特作品解读 140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41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的标新立异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43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 144 Analyzing How Shakespeare Created Hamlet:Shakespeare’s Reflections in His Creation of Hamlet 145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46 观春潮:浅析“戏仿”背后海明威性格阴暗面 147 模因论视角下的公司名称翻译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149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151 初中英语听说能力评价与培养的研究
152 试析《推销员之死》中威利•洛曼的美国梦 153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
154 小学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比较研究 15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6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57 从国外汽车商标翻译看中国品牌国际化 158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 159 浅析如何通过英语原版电影学习英语 160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161 项目教学法在英语写作课中的应用 162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
163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64 浅析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的象征艺术 165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
166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 16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68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69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 170
171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与《瓦尔登湖》为例
172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73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74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75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176 古典诗歌中典故的翻译
177 间接言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78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179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 180 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习策略的研究 181 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3 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184 美国梦的幻灭——追问盖茨比命运的悲剧性根源
185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186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187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188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89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90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
191 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 192 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类的欲望——悲剧的根源
193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94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195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 196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分析 197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98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99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200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