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中源耕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耕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中源乡工作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取稍农业税,同时实施粮食真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结构步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依靠有所减少,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源乡亦出现了农民撂荒耕地现象。为此,我政协工作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一、撂荒情况
全乡耕地面积14188亩,其中水田面积13347亩。据调查,撂荒面积93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其中:三坪村70亩,占撂荒面积的7.4%;邱家村10亩,占1.06%;山下村30亩,占4.7%;港口村110亩,占11.7 %;古竹村90亩9.6%;洞下村200亩,占21.3 %;垴上村60亩,占6.4 %;船湾村40亩,占4.2%;向务村100亩,占10.6%;龙垢村 225亩,占24%。
二、撂荒成因
(一)耕作效益低
多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的价格持续上涨,种粮的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等等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所抵消。种植效益低下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在调查中,农民朋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中源乡因气候等原因只能栽一季稻,种植一亩水稻,就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生产成本需240-250元,按平均亩产400公斤、每公斤水稻市场价2元计,一季每亩产值800元,种植一亩水稻需20个工日,扣除直接生产成本每个工日收入30元。况且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就可能“绝收”了。而在外地务工比在家种田是强多了,随便在企业做了普通员工每天也有50元以上,不用风吹雨淋。因此,种植业的效益低下,是造成撂荒主要原因之一。
(二)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匮乏
农民大批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缺乏无人种田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中源乡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达80%以上,从春耕到收割,田间地头仅看到几个壮劳力。在洞下村调研时发现:该村有295户,1741人,由于劳动力外出,在家人数仅有 407人,平均每户不到1.4人。据调查,中源乡外出务工人数达2000余人,占劳动力人数的45.9%。由于缺乏农村劳动力,他们专挑选好的土地和离较近的土地耕种,而对“瘦弱”和较远的就只有弃而不作,自己一家子够吃就行了。再加之农业税取消后,农民依赖土地生存有所降低,由于不交公粮,有些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让别人种,担心别人对土地的掠夺经营,让别人好了。在这次调查中,有个老农说:要不是我老头子,我家的农田早就没人作了,儿子和媳妇到外地工作,就连孙子也随父母到外地读书了,只剩下我们老两口。
(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东旧
原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年失修,再加上近年来洪灾、冰冻灾害等,造成损毁严重。目前,很多水利设施问题突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新建水利工程设施面临资金投入难题,农民朋友靠天吃饭的格局得不到有效改善。
(四)政策执行偏差
国家取消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民实行了补贴,其目的是激发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但地在执行粮补政策时按照历年农业税的户主及面积进行补贴,农户不管种不种粮食都可补贴资金,因此有些农民将其变为了“意外收入”。
(五)年青人对土地意识薄弱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了不同年龄阶段人员对土地的意识不同,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小的人员土地耕作意识越显淡薄越想脱离农村、农业,外出务工。
三、耕地撂荒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觉性 要加大《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组织干部下基层宣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张贴到村、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爱惜耕地的自觉性,真正认识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应尽的义务。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对因贫困无钱购买种子等生产资料或因缺乏劳动力而无力耕种产生的撂荒地,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农业、供销、农村金融等部门要组织好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供应,提供小额信贷,全力支持其尽快恢复耕种;二是对因耕作条件差而撂荒的,应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承包方改土改水,提高地力,恢复耕作;三是对属基本农田的撂荒地,必须立即组织发包方和承包方适时恢复耕种,不得荒芜,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现象的治理力度;四是因弃农经商或长期外出务工无法耕种而长期撂荒的耕地,发包方要组织代耕。并采取办法通知撂荒农户,限期恢复耕种,到 期不能履行耕种义务的,要动员撂荒农户自愿流转承包地。
(三)积极发展规模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农户按自身实际选择种植品种。这样既能满足种植大户大规模经营的需要,又能解决部分农户劳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抛荒的矛盾。同时,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农业经营人才和农业现代科技,使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上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可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由乡、村集体将农户承包的土地“反租”过来,再承包给个人或单位,由接包方向集体缴纳承包费,同时,给转让方年度性经济补偿。中源乡合港村的有机大米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继续改善农村水利条件,加强田间排灌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建立县乡村三级农田水利建设公积金制度。县乡村每年从年度预算中拿出一定比例预算资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基金,为现有水利设施的维修管护和永续性使用提供资金保证。
(五)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1、为鼓励农民对撂荒多年的耕地进行复垦,建议每年县乡财政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复垦地补助费。
2、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对创新型农民在享受国家、省补助的基助上,建议县乡财政按机具价格再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中源乡耕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耕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温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取稍农业税,同时实施粮食真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等积极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了农业结构步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依靠有所减少,由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不均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乡亦出现了农民撂荒耕地现象。为此,我政协工作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深入调研,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一、撂荒情况
全乡耕地面积14188亩,其中水田面积13347亩。据调查,撂荒面积93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其中:三坪村70亩,占撂荒面积的7.4%;邱家村10亩,占1.06%;山下村30亩,占4.7%;港口村110亩,占11.7 %;古竹村90亩9.6%;洞下村200亩,占21.3 %;垴上村60亩,占6.4 %;船湾村40亩,占4.2%;向务村100亩,占10.6%;龙垢村225亩,占24%。
二、撂荒成因
(一)耕作效益低
多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的价格持续上涨,种粮的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等等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所抵消。种植效益低下的格局并没有得
(四)政策执行偏差
国家取消农业税并且对种粮农民实行了补贴,其目的是激发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但地在执行粮补政策时按照历年农业税的户主及面积进行补贴,农户不管种不种粮食都可补贴资金,因此有些农民将其变为了“意外收入”
(五)年青人对土地意识薄弱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了不同年龄阶段人员对土地的意识不同,在所调查过程中,总体趋势是年龄越小的人员土地耕作意识越显淡薄越想脱离农村、农业,外出务工。
三、耕地撂荒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爱惜耕地的自学性
要加大《土地管法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等系列支农惠农的宣传工作,组织干部下基层宣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张贴到村到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爱惜耕地的自觉性,真正认识到恢复撂荒地耕种是应尽的义务。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对因贫困无钱购买种子等生产资料或因缺乏劳动力而无力耕种产生撂荒地,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互助,农业、供销、农村金融等部门要组织好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供应,提供小额信贷,全力支持其尽快恢复耕种;二是对因耕作条件差而撂荒的,应结合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承包方改土改水,提高地力,恢复耕作;三是对属基本农田的撂荒地,必须立即组织发包方和承包方适时恢复耕种,不得荒芜,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现象的治理力度;四是因弃农经商或长期不外出务工无法耕种而长期撂荒的耕地,发包方
第三篇:关于农村土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人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逐年递减的有限资源。1990年到2002年的十二年中,全县耕地面积减少了8.5万亩,相当于减少了12个中和乡的耕地面积。大量的劳力外出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耕地撂荒面积与日俱增。为此,我们对全县土地撂荒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
全县现在耕地64.4万亩,其中土19.4万亩,田45万亩,人均耕地仅0.93亩。据现在571个村的调查统计,全县撂荒14670亩,占耕地面积2.3%,涉及农户7456户,21130人。中和乡现在耕地7036亩,而撂荒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岚峰占5.2%,二坪占4.2%。在撂荒地中,60%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投入产出比较低。形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46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115元(按我们3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占25%计算),请人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18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165元左右(含自己的劳动量价值),即一个劳动力种一季水稻的净收入为165元,如果种小春生产,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农民说得好:“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农业的比较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由于“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和农产品价格多年持续走低等原因,去年,外出劳动力18万人左右(常年外出14万人)带回劳务收入8亿元左右。外出劳力占劳动力资源的50%且为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九九、三八”式劳力结构。
3、户口外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2000年12月至2002年的二年间,全县农村人口实际外迁20375人(扣减2000年以来移民安置5386人),在这两万外迁人员中,部分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部分土地形成撂荒,全县由农户外迁而撂荒占20%左右,水口就占33%。
4、土地零星、分散、偏远、瘠薄等管理不便,形成撂荒。如太平镇团碾村二社,有20余户由于偏远、坡高等不便管理而几乎弃耕(每户部分撂荒),又如二坪水磨村唐定国,他主动种了别人不种的较好的几亩土地,而自己的偏远瘠薄地撂荒。
5、基层组织对二轮承包没有全面理解,拒收外迁户中断承包关系的土地,当前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特别是基层个别地方对二轮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有种片面理解,认为承包土地30年不变,就是土地承包权不能动,动了就违背中央的政策,因此,即使有许多经商户或外迁的农户要求中断承包关系,基层组织害怕犯错误而拒绝接收,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或适当调整,导致农民对承包地初放经营,甚至撂荒。水口镇的外迁户把承包地交给村社,而村社认为承包期未满和“30年不变”等原因,拒不接收外迁农民的承包地51.5亩,占全镇撂荒的33%。
二、对农村撂荒地的思考
土地撂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撂荒说明了部分农民正在摆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这表明了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
第四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关于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与思考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惠民利民工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民心工程,为此,本人就我县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不对之处,请指正。
一、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1992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开始实施。按照上级规定,我县的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也于1993年1月起施行。我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刚启动时是由民政部门设立相应的机构运作,设有会计、出纳岗位,基金独立核算。至2008年民政局的此项职能整体移交到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经办机构。
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以来,解决了部分群众“老有所养”的问题,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维护社会安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发展需求相差甚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范围小,覆盖面窄。
政府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目的应该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保护伞”,使其老有所养,但是,目前社会养老保险所覆盖的人数非常少,未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我县从1993年开始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至2008年底有6163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占我县农业人口9.8万人的6.5%。
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参保率低、待遇水平低,虽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但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基金调剂范围较小,加之没有统筹金支持等因素,造成了现在符合享受待遇人员领取金额太少,达不到“养老”的目的,至2008年底有301人领取养老保险金,领取标准人均7.93元/月,最高的93.94元/月,最低的1.08元/月,这种状况削弱了社会保障对劳动者的生活保障作用。
3、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单一,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主要采取储蓄积累模式,但范围极小。由于无统筹金支持,又没有其它补助收入,使农保基金总量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从整体看,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无法承担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由于
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等机制,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思路
1、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要适当增加集体补助,通过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径,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办法规范村集体对农民的补助;要引导农民自身增加投入。通过一系列政策激励,吸引农民参保,不断提高覆盖率,最终实现“全民皆保”的目标。
(2)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因此,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完全替代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农村养老仍然必须坚持和强调社会保障与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必须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与国家补助为辅、国家适当给予政策扶持相结合;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与适度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城乡衔接”的原则。由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
遍低于城镇居民,缴费水平不能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又由于农村消费也远低于城镇,相应地农村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也应当远低于城镇社会保障标准。在总的管理原则上,目前农村社会保险应与城镇社会保险有所区别,但是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应一脉相承,社会保障项目要基本一致,资金管理原则要基本一致,规定互相衔接立法要基本一致,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2、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
(1)明确参保对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对原来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对象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移接手续,让政策更好延续。据最近一次摸底统计,我县总人数农业户籍人口98499人、其中16岁—60岁人员67803人。
(2)制定制度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财政和单位或集体缴费的一部分和全部农民个人缴费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实行缴费确定型的支付办法,即按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总额确定保障基金发放标准,体现效率原则。并逐步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实行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基本相同的制度。财政出资和单位或
集体缴费的一部分进入统筹基金。社会统筹基金按待遇确定型的原则,除用于承担个人账户支付完毕后的支付责任,还可按当地农村生活支出一定比例发放社会统筹养老金。
(3)建立筹资机制:农民养老保险金的筹集,采取农民自交、集体补助,国家扶持(或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即农民自己交一块,集体补助一块,政府扶持一块。原则上以个人缴纳为主,以集体补助为辅,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集体补助的上限;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放在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投保和给予激励上,可以视财政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或补助资金。
(4)提高保障水平:缴费水平决定着保障水平。在缴费标准上,可设立低、中、高多个档次,由参保人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收入水平、健康状况进行自主选择,并可在申请批准后调整缴纳档次。最低缴费标准按最低享受(支付)标准倒推,应在加上政府和集体的补助后,能保证基本的养老需要,保障水平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5)合理待遇享受: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开始享受,享受标准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额,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账户计发系数,按月或按季发放;个人账户余额不敷使用的,由统筹基金支付。要加大财政和集体(单位)投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储备金,根据物价指数增长等情况,适时提高养老金水平。
(6)筹措基金运营:基金暂以县为单位独立运作,由社保经办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逐步提高统筹层次;要为参保农民建立个人账户,将个人自己缴费和部分集体补助以及历年利息积累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用。个人账户管理应保持充分的弹性,要灵活处理好“参保人身份、缴费方式、携带转账、中止和恢复、税收减免”等信息,以适应农民在各类经济活动情况下的缴费方式;还要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以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第五篇:关于农村土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农村土地撂荒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人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逐年递减的有限资源。1990年到2002年的十二年中,全县耕地面积减少了8.5万亩,相当于减少了12个中和乡的耕地面积。大量的劳力外出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耕地撂荒面积与日俱增。为此,我们对全县土地撂荒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耕地撂荒的成因 全县现在耕地64.4万亩,其中土19.4万亩,田45万亩,人均耕地仅0.93亩。据现在571个村的调查统计,全县撂荒14670亩,占耕地面积2.3%,涉及农户7456户,21130人。中和乡现在耕地7036亩,而撂荒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岚峰占5.2%,二坪占4.2%。在撂荒地中,60%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投入产出比较低。形成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如下:
1、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以种一亩水稻为例,产稻500公斤,收入460元,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耗115元(按我们30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占25%计算),请人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180元左右,亩平纯收入165元左右(含自己的劳动量价值),即一个劳动力种一季水稻的净收入为165元,如果种小春生产,投入产出基本持平,瘠薄地、边远零星地更是入不敷出。农民说得好:“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农业的比较效益差,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
2、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由于“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和农产品价格多年持续走低等原因,去年,外出劳动力18万人左右(常年外出14万人)带回劳务收入8亿元左右。外出劳力占劳动力资源的50%且为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九九、三八”式劳力结构。
3、户口外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越来越多。2000年12月至2002年的二年间,全县农村人口实际外迁20375人(扣减2000年以来移民安置5386人),在这两万外迁人员中,部分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部分土地形成撂荒,全县由农户外迁而撂荒占20%左右,水口就占33%。
4、土地零星、分散、偏远、瘠薄等管理不便,形成撂荒。如太平镇团碾村二社,有20余户由于偏远、坡高等不便管理而几乎弃耕(每户部分撂荒),又如二坪水磨村唐定国,他主动种了别人不种的较好的几亩土地,而自己的偏远瘠薄地撂荒。
5、基层组织对二轮承包没有全面理解,拒收外迁户中断承包关系的土地,当前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特别是基层个别地方对二轮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有种片面理解,认为承包土地30年不变,就是土地承包权不能动,动了就违背中央的政策,因此,即使有许多经商户或外迁的农户要求中断承包关系,基层组织害怕犯错误而拒绝接收,也没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加以引导或适当调整,导致农民对承包地初放经营,甚至撂荒。水口镇的外迁户把承包地交给村社,而村社认为承包期未满和“30年不变”等原因,拒不接收外迁农民的承包地51.5亩,占全镇撂荒的33%。
二、对农村撂荒地的思考 土地撂荒,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撂荒说明了部分农民正在摆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唯一手段,这表明了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资源,是社会财富之源,我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负面影响大。从我县的实际情况看,如果各级重视、措施得当,组织引导得力,是不会出现较大面积撂荒的。现就对如何处理好撂荒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土地资源和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要认真学习理解“土地承包法”中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根据“土地管理法”第37条“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经营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之规定,对当前农村的撂荒地,村社可按法定程序收回,采取多种方式重新发包。现在,基层对多年撂荒地不问不管,使土地撂荒与日俱增。对现在的撂荒地,可规划种植为桑树、果树和花椒等劳动量不大的经济作物。
2、退耕还林还草要与减少或避免撂荒相结合。去年,退耕还林2.95万亩,今年计划5万亩。为此,对撂荒地而无法转包的坡瘠地,即使没有达到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也可以列入退耕还林还草的计划。通过还林还草计划,消灭较大面积撂荒是完全可能的。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制定县域土地流转及撂荒的实施意见,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当前,土地流转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有的农民写了个白条或口头达成协议自由转换,没有全面、完整的合同条款,没有村社发包方的监督,更没有专门的流转管
理机构,已经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2002年全县农业税尾欠达到71.7万元,就岚峰一个乡1996年以来,尾欠就达97828元,占全县尾欠数的13.6%,因土地流转不规范,有的农民种了别人土地后又不交农业税,村社只能找原承包人,结果双方都不交农业税,形成农税尾欠和土地撂荒。为此,我们要在尊重土地二轮承包的基础上,应及时制定全县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成立县、乡(镇)两级的土地托管和恢复土地承包仲裁机构,从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尽量避免出现新的矛盾和纠纷。
4、实施县内移民计划。县内移民,就是本县或本镇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从甲地到乙地,从山上到山下落户。山区土地少,且多为坡瘠地,亩产不高,土地级差收入低,又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而山下又出现耕地较大面积撂荒。这是一对能克服和避免的矛盾,对那些愿下山种地落户的山民,政府对他们的建房审批、子女入学等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政策应适度放宽。山区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极高,如虎峰镇东山村二社的李德文,就从山上移到山下的正义村落户,种了十几亩土地。已摆脱了原在山区中当山民的贫困。还有部分山民愿下山而找不到田土种,如果乡镇做好工作,为他们牵线搭桥、正确引导、撂荒面积就会大大减少,辖区内移民,既是解决撂荒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山区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的治本之法,也是消灭山区山民贫困之法,这是一举多得之事。
5、大力提倡免耕法等新型的耕作制度和使用先进的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型收割机械、小型潜水泵等),尽量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使之扩大种植面,以及适应当前农村“九九、三八”的劳动力结构,减少农村隐形抛荒或撂荒。对土地撂荒问题,我们要认真面对,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既使部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