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试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论文摘要:在2007年财政部组织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过程中,各高校发现了许多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房产、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条块划分,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预算管理、定额管理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平台的设想,旨在使国有资产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为国家节约资金,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论文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
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了财政部第36号令,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紧接着,财政部教科文司又撰写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问答》。2007年初,财政部组织了全国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其资产清查工作在2007年上半年全面展开。
此次的资产清查工作,是我国建国后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此次资产清查,使全国各高校全面摸清了家底,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及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可靠依据。对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的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国有资产数量大,家底不清楚,账实不相符,配置不均,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不能有效运用和调配,管理难度较大
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是115830.4亿元(人民币,以下同),其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3.5%,而高校在事业单位中居主导地位。同时,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资产存量不清楚、账实不相符的现象。此次资产清查后,有的高校帐实不符的数额达到几个亿。一些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公有用房和未分配出去的生活用房的闲置情况,房屋的长期闲置,会导致房屋受损严重,造成经济损失;办公设备管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高校盲目求全、求新,购置了许多不常使用的设备,尤其是部委的修购专项,在年末到期时,为了立项专款不被收回,大量的先进设备被重复购置,有的高校,实验设备购置后,由于无场地存放,在库房里经受较长时间的粉尘侵袭。在各高校内部,在资产占有上存在着本位主义思想,闲置的资产不能适时地调配到需要使用的单位,造成大量的资产长期闲置,有的甚至不知去向。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上的偏差,“就资产论资产”、“为了管理而管理”,没有将国有资产管理与国家财政的预算管理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购建经费的安排与现有资产存量脱钩。多年来,由于高校国有资产信息系统不健全,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高校之间资产存量信息不对称,甚至在高校内部,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账目都无法对接,预算安排陷于被动局面,难以控制资产重复购置和超实际需求购置资产。二是对与资产配置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高校不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配置资产,巧立名目,挪作他用,严重消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政策性。三是高校国有资产日常维护、消耗费用的安排与单位占有资产实物量相脱节,经费预算安排不够科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的购置结合起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着管理不善,流失、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的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出现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首先,在购置环节上,一些高校常常购买一些质次价高的的产品和工程,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其次,在资产使用环节上,由于管理不善,资产损坏和丢失情况时常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如低价出售等;未到报废期提前报废;无偿出借;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等等,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目前,许多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或半手工记账的操作方式,即使有些高校正在使用一些设备仪器及房地产的管理软件进行日常管理,但这些软件的功能也只是记账和简单的图表汇总,无法实现自动对账、自动生成表格及网上办公等自动化、信息化等功能。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综合以上情况,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任务迫在眉睫。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高校国有资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将为高校提供科学化、信息化的资产管理服务。通过网络为高校内外交流提供一个强大、畅通的信息共享渠道。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系统设计既要有超前思维的理念,采用先进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又要注意其技术的可行性、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要求和IT行业的发展。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平台应包含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房地产管理三部分。此三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统一,达到资产管理的分级管理、分工管理与集中管理。
1.资产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资产管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预算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预算管理应能够实现预算自动汇总、分类、自动上报及及时反映审批过程和结果。同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各单位资产的存量和使用状况,为合理安排预算提供真实的数据。
(2)申购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申购管理应能实现由使用部门通过平台申购物资,由审核人进行分权审核,并能体现申报和审批流程,并自动实现“实物费用定额”制。该功能使申报单位随时查询其申购单的执行状态。
(3)验收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验收管理应能实现由各用户单位在网上提出物资验收申请后,资产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审核处理。
(4)入账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入账管理要实现记录已购物资的使用部门、使用人、设备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等,资产管理部门可随时查阅各单位使用的物资情况,物资在部门内部各使用人之间的调配情况等。
(5)对账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对账管理要实现财务部门通过本功能自动审核资产部门已入账的物资信息,可以实时对账,并可以对审核通过的信息进行查询。同时实现资产部门账目同使用单位的实物的对账功能。资产账与财务账、实物与资产账相互衔接,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统一。
(6)资产处置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处置要实现资产的网上调拨、报废、报损等管理功能,并对资产处置流程作出反映。
(7)统计分析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统计分析要提供一个信息查询与决策平台,为领导提供综合的统计报表与图形分析功能,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查询与统计的功能,帮助领导直观地掌握学校资产的综合情况。
(8)收益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收益管理要反映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无形资产的使用等资产收益管理。对后勤、经营公司等部门进行成本效益管理,科学计算高校国有资产的投入和产出比例,并据此对收益进行合理分配。
2.采购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采购管理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采购申请单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申请单管理要实现采购申请单网上数据审核功能,只有通过审核的采购申请单,才可以从事物资的采购业务。系统应提供多种统计(包括按采购方式统计、按资金来源统计、按设备名称统计、按供货商统计等)和状态(待购项目、已购项目、收货验收状态等)显示方式便于采购部门集中采购。
(2)采购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管理要自动实现按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来选择,并提供相应的审批流程。能直观详细地显示采购的各种状态、信息(包括采购人、采购时间、合同号、供应商、付款情况、资产入账状态等)。
(3)采购评价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评价管理要按照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使用情况,提供包括故障原因、维修次数、使用寿命、供应商服务情况等资料,由使用部门在网上进行相应评价。
(4)厂商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厂商管理要自动记录所有与本高校合作过的厂商的详细资料,及曾中标的项目内容和在高校的资信档案。
(5)专家库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专家库管理要自动记录招标专家的详细资料、在高校参与的招标项目,并具备按要求自动选择专家的功能。
(6)采购信息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采购信息管理要协助管理设备采购资金;协助管理器仪器设备的采购信息;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
3.房地产管理部分
平台中的采购管理部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1)公用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公用房管理要实现公用房屋的基本信息的系统集合,并根据房屋使用用途与各单位人员的情况,对公用房屋进行统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状况的管理。以提高公用房使用效率,预防资产闲置和避免无效使用。主要分为:房屋使用管理;房屋租用管理;房屋借用管理;房屋修缮管理(包括年度预算与日常正常维修);房屋使用情况统计(总量统计、分类统计、分院统计、人均统计);房屋地图分布查询。
(2)教工住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教工住房管理要包括教工住房合同管理,并按照“未生效合同—现有合同—快到期合同—已失效合同—历史合同”的流程自动分类管理合同,实现动态监管。同时通过文档扫描方式,与房屋相关证件实现多媒体连接,严防假冒。主要分为:自用房管理;家属用房管理;出售房屋管理;未出售房屋管理;房屋情况统计;房屋地图分布查询。
(3)周转房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周转房管理要实现包括对单身教职工租用房屋的管理和调配,并对房屋的专项性维修工程档案进行管理,全面掌握房屋的质量、安全和维修情况。实现对房屋的日常修缮、水电暖及电梯、空调等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
(4)房屋补贴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房屋补贴管理要实现与人事部门系统的对接,并自动对学校房屋补贴人数进行统计和分类。
(5)物业供暖补贴管理功能。资产管理系统的物业供暖补贴管理要自动对学校教职工的供暖补贴、物业费补贴进行统计和管理。
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高度统一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房地产管理的相关数据应集成进入统一数据平台,并提供对应的主题信息查询、统计分析服务。只要登陆系统就能查看到所有已执行、未执行和正在执行的项目,审核完毕和到货等事项会发送邮件或短信等提醒;所有的表单、选项可自由设定;具备导入导出、报表打印功能,尽量提供国家要求的各种报表格式和数据的输出;平台中各相关联部分应尽量进行关联,可以自动生成部分应尽量自动生成;提供开发文档和帮助信息;提供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系统符合审计标准。为高校各级领导决策提供适时、直观、全面的资产信息。
要完全实现建立高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想还要有一个过程,现在,许多高校也在纷纷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高校也开发出了部分适合自己内部使用的独立模块。同时,软件开发行业的发展也为这些模块综合成信息系统创造了条件,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指日可待。
http://
第二篇: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 要 :就业工作是大学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建设来服务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本文从发展的角度给出了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定义以及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利用大数据创新性地实现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 键 词 :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大数据;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推动整个服务体系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今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国内经济的内在驱动力不足,这些因素造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难、就业者素质低等结构性矛盾现象严重。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如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主动构建管理型、服务型和实时型高校就业平台,对促进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60年代提出来的[1],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对信息化进行了定义,指信息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内涵和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信息化实践不断取得长足的发展。
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围绕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工作的各个领域,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并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在就业信息的产生、传递、利用和管理诸环节实现全方位地为大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各界和高校提供科学化、规范化、及时性、个性化的管理和服务的过程[2]。
2.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
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另外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导致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无形市场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3]信息化才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推广开来。归纳起来,就时间节点和服务特点来看,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经历了一下三个阶段:
2.1 信息发布阶段(19982010)
随着信息技术和就业指导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方面,网站版本更新速度大大提高,往往1-2年就会更新一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可以在就业网站上发表自己的信息,并可以相互查阅对方的信息。同时,高校可以及时管理就业信息,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就业信息交流平台。这一阶段的代表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就 业服务信息网、华南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其典型特点为信息双向流动,信息更新较快。
图2 双向就业信息流向图 2.3 信息服务阶段(2011-至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理论的不断发展成熟,高校信息化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就业信息网站功能更全面,服务更人性化,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个性化的就业信息,并能实现信息的互动。同时,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客户端的普及,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灵活,通过制作各种就业app实现更多个性化定制。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化就业信息服务。
图2 个性化就业信息流向图 当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国内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步,各高校纷纷建立并完了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为完善就业管理体系、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很多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也涌现出一些问题:
3.1重视度不够,信息化建设滞后于新形势下就业工作发展速度
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和理论化的提高,但是缺乏专业化信息工作人员。许多信息化建设人员由网络管理中心的老师兼任,无法培养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的就业管理人员。同时,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对高校的就业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使得传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3.2 重应用轻理论,缺乏系统性和个性化的研究
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平台大多停留在对就业信息发布和管理的应用层面上,忽略了对就业工作深层次的挖掘,从而缺乏对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信息反馈和信息咨询的研究开发。
3.3信息资源管理和有效利用不足
随着各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各个部门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高校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的规划,无法形成有效共享。各个信息平台各自为政,导致信息资源管理混论,有效信息相互之间不能共享,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低,数据不能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对就业管理和就业指导提供有效地支持。.4系统的管理困难,不便于二次开发
随着各高校对就业信息化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平台。建造信息平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各高校自主研发。有些有研发能力的学校,研发人员根据就业信息系统的需求,自主开发学校的就业信息平台,很多985以及部分211大学实现了就业系统的联合或者自主开发。2.购买软件开发工作的软件。购买开发公司的软件,随着系统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加会使维护系统管理的复杂度不断增加。同时,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使管理人员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很难讲精力投入当核心业务中去。另外,由于软件公司对软件进行封装处理,高校无法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大对就业信息化应用的研究
面对国家提出的工业4.0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应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就业工作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人力、物力的投入[4],培养一支专业化、有水平的就业管理队伍。其次,要加大对就业信息化应用的研究,在加大研究招聘系统、职业生涯、就业管理、创业管理、规划系统应用的同时,不断深入开发就业信息系统中的个性化和可定制业务,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全方位和可定制的就业信息服务。
4.2 创新高校就业数据信息应用
就业信息庞杂冗长,其中蕴含了许多丰富有用的信息。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就业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就业工作服务,越来越显得有价值。而要充分就业信息我们就业对就业信息进行预处理。首先,我们必须要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就业人员你在统计、录入成绩时,要认真负责做到录入准确无误,不能偷工减料,不能虚报瞒报。对招聘信息要有所甄别,不盲目发表不加甄别的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准确性。其次,为了方便数据的管理和利用,需要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如可以根据毕业生就业信息(就业区域、就业领域、工作类别)进行分类,或根据校内校外数据、历史数据与实时数据等的分类。除了纸质版的就业信息,要及时将电子版就业信息存储到存储设备上,方便利用计算机算法等分析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做好历年大学生的就业信息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从而方便以后开展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另外,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概念,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算法来分析就业信息,进而挖掘潜在的有利用价值的数据。如毕业大学生对工作地点、工资薪酬的要求,大学生在各公司的分布等等,这些利用大数据分析出的数据往往更真实,更有说服力、4.3 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专业队伍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软硬件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完美结合,也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障,更需要专业化的就业信息管理人员。对于高校就业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业务流程。如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的办理、各种就业知识和就业政策的熟练掌握。其次,要提高就业工作者信息化水平,能做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处理就业相关问题,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为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就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保证高效信息化建设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
4.4 建立务实高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李文吉认为,“就业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就业工作的过程,更是一种就业思想、就业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过程”。实现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的创新,从
[5]“管理为主”变为 “服务为主”如何利用当今经济形势下的科技手段实现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当前逐步发展起来的大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高校就业信息,可以增强高校和政府的管理服务水平,帮助高校和政府了解企业和高校大学生的需求。通过对高校就业信息的挖掘,高校能建立有效的反馈体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政策,建立动态、实时、个性化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祝治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10,(4):27-28.[2]范重庆.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14): 45-46.[3]邹红.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状况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 育,2008,(10).[4]陈 璞.单宝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266-267.[5]闫树.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2).作者;赵洪吉 指导员 助教 ***
第三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始紧锣密鼓编制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其中,信息化的大趋势愈加明显,在大环境驱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迎来了更艰巨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最佳的机遇期。本文基于高校视角,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详述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新的机遇期内高校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2016年作为新一轮规划期的开局之年,正所谓“起跑决定后程”,规划的制定和新思路的展开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管理主体,教育部制定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核心目标”中明确强调:要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这就给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部分高校存在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不一致、家底不清的现象,必须进行繁琐的人工核查,且仍存在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接联动,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开放性。同时,在系统中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可及时查找责任人,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化管理
通过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约束,来取代以往人工约束时可能产生的不规范或松懈。如: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的信息,未按规定填写即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系统启动单位资产清查模块时,若某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清查工作,则发出预警,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其进行下一的入库工作等。
3.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将逐步减少纸质文档的填报,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便捷资产管理。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校工作实际及日常与其他高校的考察交流情况来看,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部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变动、处置以及部分统计功能,不具备网上资产清查、标签和卡片的直接打印、完全对接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报表需求的统计功能等。且业务办理依然需依赖纸质单据的填报,人员需往返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化不够深入彻底。
2.部分信息模块未能实现与学校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
信息孤岛导致了固定资产基础数据手工维护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存放地点、使用单位等需手工维护,无法通过人事系统或房产系统自动提取信息;财务人员需登录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写报账信息,而无法通过财务系统记账后联动至资产数据库等。
3.未建立起高水平的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资产管理队伍,也开始思索如何制定考评奖惩机制,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但在新时期信息化高标准下,还需建立一批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信息化队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任命方面没有严格标准;部分资产管理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管理软件操作不熟练,交由研究生或委托他人操作;管理人员更迭时,工作交接模糊,未及时进行系统操作指导或学习。以上现象均导致了信息化、精细化、准确化的资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4.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觉悟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职工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稍显薄弱,将自己系统登录密码交由他人登记操作,报账后不会主动登录系统查看,做不到对自己名下资产心中有数。一旦涉及资产清查或调转单位等需核对自己资产清单时,对系统内显示在自己名下资产不承认、不记得,个别人员甚至会产生对资产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感,这就给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资产信息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宣传
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等,也开始进一步思考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等。但随着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应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办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办法中应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主体及职责、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信息化人员建设等,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进行细化。如:在信息化网络安全要求方面,可明确提出教职工在登录资产系统时,不得设置弱口令,不得将账号转借他人使用等,若违反规定,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明确系统数据的权威性,提高教职工的资产信息化意识。
2.根据各高校实际,合理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将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重视软件开发或升级换代,着重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充分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资产信息化高要求。如:固定资产入库后从系统内打印出带条形码的资产标签及卡片;操作中涉及的合同等附件均实现电子版扫描上传,推进全过程网上审核;具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应的手机终端,通过APP可移动实时查询名下资产和相关业务进度,扫描设备条形码、自查资产等功能。
3.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一站式高校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数据库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完善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的无缝对接,搭建一站式的高校管理服务平台,避免重复搭建,优化资源配置。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合理配置资产管理人才,完善选任机制,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如:适当提高资产管理员薪资待遇,建立合理的选聘、考核机制;针对部分老一批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厚但不适应信息化的人员,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其主动接受软件操作方式;针对部分新一批的熟悉信息化操作,但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强资产业务知识培训,合理引导其主动与前辈们加强沟通,互助交流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认清深化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总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新想法、新对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放眼未来,合理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步伐,利用网络全面动态的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相.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实验室科学,2014,17(5).2.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术论坛,2012,35(5).3.刘建秋.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1).
第四篇: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高速公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4-2 11:14:11 点击:0 摘 要:本文以实际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化平台建设为例,分析了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平台建设前的准备工作,平台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最后分析总结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项目管理容易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最后得出结论。目的是为以后的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提供综合信息化服务,实现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
本文论证了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定位、指导思想,以及在机构职能转变下结合管理实际开展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同时分析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风险以及规避措施,旨在打造一套满足管理实际的公路综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服务经营的最终目标。
在目前诸多的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一般是典型的目标管理,而在这个目标管理中,如果采用信息化管理项目,它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一个项目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施工企业解决大量问题。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公路工程施工建设项目管理中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效率,增强管理的可控性都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可以这样说,它的应用对企业的整体项目管理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信息化管理将是公路工程企业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平台建设在公路工程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现在来看是不言而喻的。最基本的是实现了信息方面的沟通,在各部门间实现了信息沟通的方便快捷,同时也形成了科学开放的管理方式。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智能化子系统的监督指挥,每个子系统间同时接受命令,协调统一运行。第三方面来说节省了管理成本。它的应用实现了电子办公,节约了能源;实现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满足了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的要求。平台建设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在一个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如果采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心目标已经明确,那么就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结合现场施工经验要了解工程进度、资源等的相互关系,标明关键路径与关键作业,在此基础上,了解目标管理与网络计划技术结合对项目实施动态跟踪控制的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理解工期等时间参数及其含义,用施工工序的逻辑关系反映项目实施过程,满足后续的施工管理需要。平台建设的实施工作3.1 确定办公自动化系统。在一般的平台建设设计阶段采用的都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集成其他的智能化系统统一数据统一指令。同时各应用系统根据自身的需要从数据中心获取授权所需要的信息。我们把公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系统功能组成图设计如图1所示。
3.2 搭建局域网系统。这个是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基础,它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配置、网络规划、办公软件等内容。在局域网搭建时要注意外网和内网,财物网络间的分配和隔离。局域网搭建号以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办公效率。
3.3 做好网站系统建设。建这个的目的主要是增加和外部的沟通,解决施工单位、被施工单位等方面的信息传输,加强对外的宣传。尤其要注意的是做好上网方式的选择,域名的申请以及后期网站的维护等。
3.4 做好软件系统的普及推广等。我们知道,现在的公路工程施工中由于参与的部门、参与的人员比较多,系统复杂,协调性大,这就要及时推广平台建设中软件的使用及推广工作,最起码的要在自身的施工单位中进行常用办公软件的培训,考核工作。为此,我们把软件系统设计为信息化系统、网站和OA系统三部分,它们的组成可以确保信息化平台上数据的安全。我们在登录网站以后,它的首页直接链接到网站的后台等系统的页面,然后再通过密码和用户名进行数据的统一编辑处理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项目管理风险分析及应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风险,那么如何应对才能满足实际管理的需求。下表根据实际总结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出现风险规避的措施。结语结合实际的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以及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它可以减少施工人员的施工工作量,具体体现在如果施工单位把数据准确录入,生成报表等工作程序就会自动变为预设的程序进行完成。而在施工中确保了施工过程的清晰化,有关单位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填报日志,确保施工过程清晰可见。
在能源节约方面,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与现在国家提倡的节能目标相吻合,它在应用中省去了公路工程项目参与单位因那些业务数据的传输等生成的资源浪费。
不管怎么说,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在现在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推动了公路建设的综合管理,相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会日益受到施工企业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梁志顺.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与风险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 浅析高速公路项目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3] 李淑香.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第五篇: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信息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提升服务水平。以高性能校园网为基础,实现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科研管理、后勤与服务管理的全面整合,实现信息化增值服务,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 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1 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所有高校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或万兆,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下一步的投入方向、整体目标不明,暴露出不少隐患,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向深层次发 展。
1.1 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统一接口和标准
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院、系、职能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都建立了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所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教学、科研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2 服务粗糙,缺乏深层次的增值服务
毫无疑问,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基于高质量的校园网络,但仅依靠传统的WWW、FTP、E-mail、BBS、电子教室等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短信平台、消息中心、招生就业数据仓库、知识库、评估系统等增值服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却没有充分实现。
1.3 重设备购置,轻软件投入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信息服务粒度大。
1.4 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确虽然各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 小组,但往往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规模估计不足,当把1000M校园网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实现虚拟大学、无纸化办公、管理决策智能化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成熟的方案,致使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所适从,甚至停滞不前。2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结构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硬件环境(包括设备、教室、办公室)、教学资源(如图书杂志库、教案讲义库、软件课件库、试题成绩信息等)、到教学活动(包括上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最后到管理(检查、督促、考核、评比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了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了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它经历的是由硬到软、由下而上、螺旋上升的建设过程。
2.1 校园网络架构
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化平台最底层的基础的设施,由校园网各种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通信线路、防火墙、专用服务器等组成,具备连入Internet的环境,没有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不能流动,就不可能形成信息空间。2. 2 共享数据库
整个信息化平台的数据基础,由学生信息库、教师信息库、文件档案库、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组合而成,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之上,可以进行更高级的应用扩展。2.3 基础信息服务
基础信息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包括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E-mail、FTP、WWW、BBS站、DNS、图书馆管理系统、身份认证、目录服务、安全服务、计费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2.4 增值与拓展服务
是在基础信息服务基础之上对数据仓库的应用挖掘,生成的各个应用系统直接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并提供接口方便用户使用和继续开发。高级应用服务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即对校园内部综合管理部分,如无纸化办公系统、数字图书馆、学籍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系统、后勤服务系统、信息查询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与课件制作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专家评估系统等;
第二部分,即学校对社会以及校园外部的服务管理部分,如招生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网上社区管理系统、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2.5 数字化虚拟校园
是校园信息化系统建立后,大学功能的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无围墙的电子化校园。3 校园信息化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发布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3.1 信息化校园的内涵
信息化校园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要全面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空间中,建立起虚拟校园,实现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数字校园”建设就是以现实的校园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处理、整合、存储各种资源,重组、构建、提升各类活动的过程,它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高性能校园网络及软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和管理资源建设;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2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校园资源的数字化 在各个层次系统的建设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数字化的程度反映了各个系统的应用水平,也代表了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程度。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中,已有的非数字化资源需要数字化,新的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入数据仓库中,因此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数字资源集成的体制和机制。原则二:数字信息的标准化
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应遵循一定的标准,特别是公共信息的标准。各部门在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只有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才能使不同部门建设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相互流通共享。
原则三:应用系统的统一化 为了便于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内进行应用系统的集成和建立应用系统合理的分布和构架,需要制定应用系统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全局的数据字典,统一归口信息化校园管理办公室(校园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协调管理。原则四:数字资源的集成化
信息化校园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和软件环境(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投资、综合管理、师生对信息化校园的态度等),更注重信息化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行为。因此,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的数字资源应该是集成并经过整合的信息,通过数据仓库 存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学校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原则五:以应用推动网络基础服务的发展 校园网建设一般都是从网络基础设施开始,随着服务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增值和拓展服务的发展,软件系统反过来向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底层的软件开发平台、支撑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些都要求软硬件基础设施有新的发展。例如建立校园内的数据仓库,必须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器软硬件资源,以满足校园网中多层次立体化服务对系统管理、系统安全、数据共享、降低成本的要求。通过应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更高性能的数字化服务。结束语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实现高校向高水平、国际化、研究型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校园信息化和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深入地影响到校园内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它的建设要适应、更要推动学校的发展。在校园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中,现有的一些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将发生变革,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也会产生,如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搞教育信息化一定会触及管理机构的重组、人员的优化等敏感问题,仅依靠一个技术部门是难以胜任的。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部门能够超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权威,对学校信息化有决策能力,起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