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协调
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协调
推进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县重点项目建设步伐,按照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印发<全县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于办字„2010‟25号)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创业、富民兴赣为主题,以提高重点产业项目服务水平为目标,结合创业服务年,通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效率和效果,科学规划好、精心运作推介好、进一步推进和建设全县重点项目工作,确保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县,实现实力、魅力、活力、和谐“四型于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措施
1、超前谋划,加强重点项目开发储备。通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我县重点项目开发储备,确保完成全年项目开发任务。全县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直各单位都是项目开发责任单位,均要要高度重视项目开发工作,确保人员、财力、物力“三到位”,围绕各自项目开发 既定目标任务,精心挑选项目进行包装,并及时将项目可研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报县发改委项目办。对情况特殊,暂不具备项目包装条件的单位,应同县发改委协商好,由县发改委委托具有资质的项目包装相关单位代为包装,并提供相应的项目开发经费;对涉及较多单位需共同开发的项目,应由发改委牵头,组织项目相关单位,协同开发包装,项目开发经费由单位先行垫付,项目实施后,再从项目资金中提取予以补偿。县发改委一要组织和协调好重点项目开发工作;二要及时安排专家小组对已上报的项目可研报告或项目建议书进行评估论证,对经论证可以入库项目及时充实项目库,并认真组建和完善项目库,同时对入库项目进行跟踪服务,督办实施;三要从项目库中择优提取招商项目,由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编制《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册》,统一对外推介,并在县投资网上予以公布;从项目库中择优提取向上争资项目,积极“跑部进厅”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项目库。县财政局要切实安排好项目开发管理经费,用以补偿项目开发单位的经费开支。对未完成项目开发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将从该单位的年度经费中扣除相应经费,由县发改委委托具有资质的项目包装单位代为包装。(牵头部门:县发改委,责任单位:47个项目开发责任单位)
2、围绕重点,全面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形成协作机制,营造浓厚氛围,以《招商引资推介项目册》项目为主,围绕机械电子、轻纺食品、矿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三产项目等重 点招商产业进行招商:一是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宣传,要让外界了解于都,要让于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网络、报纸、宣传册等媒体对我县招商环境、政策、人文、区位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造氛围。二是县外经贸局在加大招商力度的同时,要定期对全县招商项目进行分析,分为已招商成功、潜在招商、无招商潜力等三类,进行归纳汇总,及时向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同时报县发改委一份,以便县领导调整招商布局和对县项目库及网上招商项目进行更新;对有潜在招商项目如奥科特灯饰、洽洽食品等要继续加强跟踪,争取早日签约;县工业园管委会要加强如辅料厂、农贸市场等工业园配套项目的引进,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入园企业之忧;县经贸委要针对我县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一手抓好招商引资,培植后劲,一手抓好现有企业的迅速扩张,打牢基础,真正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在协调解决企业资金、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企业管理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县行政服务中心要围绕重点项目,在项目审批等前期工作环节中,找准服务切入点,拓宽服务领域,主动靠前,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发改、环保、国土、规划、工商、外经贸、工业园管委会、消防、人防、人劳等部门在立项审批、环保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设计、执照核发、土地使用、消防审核、人防审核、劳动保障等方面要全力配合,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应一路“绿灯”放行,能当天批复的尽量当天批复,对存在意见的落户项目,由 县分管招商副县长召集相关部门共同商讨直至问题解决。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全民招商格局。三是县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做好重点项目招商监督、督查工作,要定期对我县招商环境进行“把脉”,对破坏环境、索拿卡要、部门利益至上、“中梗阻”、“小鬼难缠”等现象,要抓一个处理一个、问责一个,严肃查处决不手软。四是县财政要安排落实好专项招商经费,确保招商引资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牵头部门:县外经贸局,责任部门: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规划局、县工商局、县消防大队、县人防办、县人劳局、县监察局、县经贸委、县行政服务中心)
3、多管齐下,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优先确保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双抢”(抢用地指标、抢信贷资金)工作,重点加强我县优势产业建设项目和重点招商项目在土地、人力、资金、水电等各类要素保障和节约集约利用。
(1)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调制度,对重点项目、重大招商项目要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县规划局土地利用规划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下,多目标统筹规划现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的科学性,为县领导安排重大项目用地提供最佳决策方案。县国土局要继续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为发挥市场在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外部条件,为今后城市扩张用地和工业用地提供法律依据,以减少征地纠纷,为政府退出直接参与的征地过程创造条件;杜绝极少数 不法投资商的“圈地”行为,严肃查处并纠正闲置土地的行为,盘活土地资产,加强土地调控,促进我县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对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同时牵头会同发改委、规划局、招投标中心等部门做好重点工程所涉设计、征地、招标等环节的协调调度工作,对拆迁等难点问题,应由县分管领导带队,并适时成立拆迁工作队进行拆迁,确保拆迁工作进展顺利。县发改委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向上申报重大产业项目,争取把我县重大产业项目如跃洲电站、格特拉克齿轮生产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等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用地指标。(牵头部门:县国土局,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规划局)(2)优先保障环境总量指标。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协商制度。由县环保局根据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和上级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需要,向上级提出年度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大产业项目时,县发改委、县环保局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核算。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的生产设施和产能,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腾出环境总量指标。对于特殊的、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项目,如环境总量指标无法保障,但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的,可向上级总量控制部门申请调剂总量控制指标,或通过排污权交易优先安排解决。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管,督促各部门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重大产 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牵头部门:县环保局,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外经贸局)
(3)优先保障建设资金。“三大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城市投资开发公司、工业园区开发公司)要做大做强现有的融资平台,搭建优势产业融资平台,为重点项目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建立完善县域有条件企业上市工作推进机制。县财政局、县外经贸局局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举办“金融专场”活动,增加重大项目金融供给,解决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创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县工业园管委会、外经贸局、经贸委等部门要积极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授信为信用等级企业。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工作,及时帮助项目建设单位完善相关手续,加快项目资金申报相关要件的办理工作,确保我县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和省申请资金的各项要求。在资金的争取上,各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捕捉项目资金信息,为项目申报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用于保障县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牵头部门:县财政局,责任部门:县发改委、县外经贸局、县经贸委、县工业园管委会)
(4)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档案及优秀农民工、优秀经理、优秀厂长等年终评选机制,加强熟练技工、企业管理、注册会计师等 紧缺型、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保障,发展建设好农民工培训学校,以专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对专门人才通过提供住宿、安家费等手段吸引其来我县工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牵头抓好企业招工工作,对企业招工工作负总责,力争企业用工无忧。县发改委要牵头协调县交通局、自来水公司、石油公司、天然气管道公司和电力公司等单位对重大产业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为进入“绿色通道”的重大产业项目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服务。(牵头部门:县发改委,责任部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交通局、县供电公司、县自来水公司、县石油公司)
4、加强管理,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1)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由县发改委牵头,会同县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快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并联审批系统,全面完成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建设任务。县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指导、督促的作用,扎实、系统推进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的建设工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通力合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有效缩短重大产业项目审批时限,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县效能办要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县发改委作要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合理确定考评标准,精心组织 7 考评监督。(牵头部门:县发改委,责任部门:县经贸委、县环保局、县国土局、县安监局、县人防办、县效能办)(2)强化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责任制。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项目隶属关系为县重大产业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重大产业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发改、财政、经贸委、国土、环保、交通、房产、工商、外经贸、林业、水务、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责任。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牵头部门:发改委,责任部门:财政局、经贸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交通局、房产局、工商局、外经贸局、林业局、水务局、人防办)(3)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的调度和监督制度。项目主管单位要对重大产业项目参照县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县重点工程督查办公室对工程进展情况实行每月调度、每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考评,同时参照县重点工程督查调度机制,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稽查力度。县两办督查科、县发改委、县重点办、县纠风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 等进行监督检查。(牵头部门:县政府办,责任部门:县委督查科、县政府督查室、县发改委、县重点办、县纠风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单位各部门要把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工作作为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落实。
2、上下联动,大力协同。在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工作中,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规范地反馈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进展情况,认真落实各项协调推进意见。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善于总结,及时将有效措施和制度完善提高,从而形成长效机制。
3、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报监督检查结果,及时改进工作,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篇:河南省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内提出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在选择确定重点项目时,由省重点项目办、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对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测算,经平衡后,在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内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留,并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要求有序供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国家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矛盾较大时,由分管副省长负责平衡。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国家项目用地计划。对其他类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支持。重点项目涉及土地规划调整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优先调整。积极支持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重点项目用地。重点项目在完成用地预审及项目批准(核准)、初步设计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依规申请并办理先期用地。重点项目较集中的地方原供用地不能保证需求的,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省辖市每年第三季度末仍未用完的指标,由省统一调剂用于其他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和督察,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
8.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省环保厅根据全省环境容量和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点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点项目时,省环保厅会同省重点项目办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并分解到相应的省辖市。各省辖市应本着“自我平衡”的原则,自行解决重点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并负责在工作中组织落实相应减排措施,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施和产能,对已经达标排放但不能满足环境总量要求的企业实施深度治理,为省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对于特殊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无法保障,但当地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时,应由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同意,通过组织排污权交易和从全省总量减排富余指标中予以调剂。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省重点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的管理,依法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0.省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1.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2.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3.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4.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5.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6.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7.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启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篇: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工作实施
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机制
工作实施
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工作实施
发布日期:2010-06-10
瑞效能办字[2010]15号
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驻市各单位: 现将《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瑞金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瑞金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0年5月6日
关于建立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 协调推进机制工作实施方案
重大产业项目是推动我市经济顺势追赶、乘势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大产业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需要通过全市各部门(单位)共同努力来抓紧抓好的全局性工作。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瑞金市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瑞办字〔2010〕16号)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一个中心”、推进“四个打造”战略,以提高重大产业项目服务水平为目标,科学规划重大产业项目,严格管理重大产业项目,精心运作重大产业项目,全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强化责任、落实举措、提高实效,努力实现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有新进展、管理有新提高、服务有新成效、融资有新突破,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任务
(一)规划引导,制定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重点目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和导向作用,制定和实施重大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加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强化土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加强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发和储备,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重点目录,规范重大产业项目入园条件。创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和管理模式,加强服务和监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城乡规划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商务局)
(二)超前谋划,抓紧抓实重大产业项目储备。重点推进一批符合国家规划、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的高新技术产业、精深加工工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自主创新、民生工程等方面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谋划衔接一批、对外招商一批、落地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的要求,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储备库,积极调动有关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紧扣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编制、论证、审核等各个环节,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完成。(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市城乡规划建设局、商务局)
(三)围绕重点,全面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整合全市招商引资资源,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高新产业,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以及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力度。充分利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赣台经贸洽谈会和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突出加强与中央企业、外资企业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沿海企业、民营企业的对接,提高招商引资洽谈项目的签约率、落户率、进资率、开工率。对已投产的重大产业项目要加强调研,进行“一对一”的重点跟踪与协调服务,促进其增资扩产。(责任部门:商务局,配合部门:发改委、工信局、招商服务中心)
(四)多管齐下,着力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1、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加强与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的联系,优先解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产业集聚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落实情况的跟踪和检查,对已安排建设用地计划但未按规定使用的应予收回,并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重大产业项目使用。完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统筹安排创业生产经营用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责任部门:国土资源局,配合部门:发改委、工信局)
2、优先保障环境总量指标。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协商制度。由市环保局根据全市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和国家、省、赣州市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大产业项目时,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腾出环境总量指标。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监管,督促各部门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责任部门:环保局,配合部门:发改委、工信局)
3、优先保障建设资金。做大做强现有的重大项目融资平台,搭建优势产业融资平台。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大产业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省财政性建设资金和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责任部门:金融办,配合部门:发改委、财政局、人民银行瑞金支行)
4、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供气、供电、供水、供油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大产业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责任部门:城乡规划建设局,配合部门:工信局、交通运输局、供电公司、石油公司)
(五)加强管理,保障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
1、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的审批进度。认真组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并联审批,建立完善内部联审、远程报批和网上监控系统,全面完成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建设任务。有效缩短重大产业项目的审批时限,完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透明度。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全面推行重大产业项目无偿代理制,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考评,确保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城乡规划建设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安监局)
2、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调度。对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市重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进一步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推进力度,及时跟踪落实重大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及实施进度,协调解决项目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商务局)
3、强化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责任制。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重大产业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大产业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工信、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工商、商务、林业、水利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城乡规划建设局、工商局、商务局、水利局)
4、完善重大产业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市发改委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稽察力度。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责任部门:发改委,配合部门:工信局、审计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凡属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项目全部纳入本实施方案予以协调推进。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及时协调解决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运行中的难点问题和各种矛盾,确保各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完善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管理协调推进机制,涉及部门多、事项多、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并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落实。要严格按本方案提出的具体措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同时,要加大协调工作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三)落实责任,务求实效。要针对上述提出的各项措施逐项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人员到位,定期跟踪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善于破解难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项目推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重大产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严格督查,奖优罚劣。纪检监察部门要对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审计部门要提前介入,对重大产业项目各阶段进行审计;发改部门要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制定有关考核办法,建立完善创业服务奖惩制度,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主管单位以及业主等各参与单位进行考核和奖惩,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抄报:赣州市效能办 瑞金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5月日印发
第四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从给定资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基本建立起了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求助、社会福利和优质安置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健全,缺乏吸引和激励机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因此,加快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二是建立符合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求助和社会援助,尽快制定社会保险异地接续的方法,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仍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流动人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有关。
当前,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纵观历史,社会保障制度基本上都是先工业人员,逐渐增加到国有企业人员,公务员、社会个体和小业主。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全部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社会保障模式不同。建立多种社会保障模式,一方面能满足不同经济收入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更多的吸纳社会人员参保,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坚持公平的基础上促进效率的提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筹资渠道,多方面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对社会保障基金实行有效管理,不仅关第到广大劳动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保障能否正常有序的运行。
四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立法体系,这样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更公正、合理的运行。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带头广大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立足国情,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五篇: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内容提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法》在许多方面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劳动法》的修订、完善已成为广大职工所关注的热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加快制定劳动纠纷处理的《劳动诉讼法》、从调整劳动关系的两个合同及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从设立“劳动债权保障基金”、从完善“妇女特殊权益保障”、从对劳动关系异化为劳务关系的制约规定以及对企业招聘阶段私定“违约金”现象的限制规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劳动法制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劳动法》的实施,对于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1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部《劳动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客观现实的需要,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不足之处,完善与修订《劳动法》已成为广大职工和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
一、加快《劳动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一)加快制定调整劳动纠纷处理的《劳动诉讼法》
现有《劳动法》集实体法与程序法于一身,司法实践中,在劳动纠纷处理程序上往往参照《民事诉讼法》,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已先后提出质疑,认为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法律关系不太吻合。 1.劳动纠纷处理中的举证责任应适用专门的诉讼法
依据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主要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举证责任由主张权利一方当事人承担;《行政诉讼法》调整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举证责任倒置,由作出处理决定的一方承担。而《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劳动关系双方既具有平等性(双方平等地位,协商一致建立劳动关系),又兼有不平等性(服从行政管理,处于隶属地位)。所以,在举证责任中:一部分劳动案件应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一部分劳动案件责任倒置即应由用人单位承担。
实践中出现了不同执法机构因对同一案件理解不一而裁判结果大相径庭的情况。因此,需要制定专门调整劳动纠纷处理的《劳动诉讼法》来规范举证责任。
2.加快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程序上的规定
随着企业强化劳动管理,由于内部规章制度拥有对违纪职工予以惩处直至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使类似的争议有所增加,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在制定程序上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产生的有效性。司法系统及有关部门对规章制度的生效虽先后也有“需经职代会通过”、“经公示”、“经协商”等方面的规定,但因缺乏法律的权威性,争议中职工明显处于弱势。
第二是处罚的时效性。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奖惩条例对企业处罚职工的时效表现为:开除不超过5个月,其它处理不超过3个月,且有批评教育的程序规定。但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多元化的发展,以上奖惩规定有些不太适用。由于法律对用人单位处罚职工时效性的缺失,不少单位对违纪职工的处理是:想什么时候处理就什么时候处理;职工不服处理的时效法律是有规定的,即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的60日内启动司法保护的诉权时效,但往往因各种原因,导致职工诉讼时效过期。许多律师建议,应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处罚违纪职工时效的相关法律。
第三是处理的标准性。《劳动法》规定,职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由于规定过于原则,对职工违纪程度和单位处罚程度无法可依而难以界定,特别是在解除劳动关系方面,致使部分矛盾难以协调导致激化。所以对用人单位处罚职工的权利应予规范,对解除劳动关系“严重违纪”的程度和程序都应予以法律方面的界定和制约。
3.加快完善企业与工会在解除职工劳动合同中各自应履行的职责
《工会法》第21条2款规定:企业单方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企业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要求重新研究处理时,企业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所以,以调整群体利益为主的《集体合同法》应加紧制定。以上情况说明,应尽快制定调整劳动关系方面的《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调整各类收入的《工资法》,以及对特殊状态职工保障的《社会保险法》。
(三)加快制定与《劳动法》配套方面的其它各项法律 《安全卫生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职业技能开发法》、《促进就业法》、《破产法》等法律与《劳动法》的关系密切,应 同时加快制定。
二、加快对《劳动法》中一些规范的修订和增补
10多年来,由于我国劳动关系始终处于难以定型的转变之中,因此,以此为基础的《劳动法》不可避免带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特征,实践中不少纠纷也反映了原有《劳动法》的不尽完善。如规定过于原则并缺乏相应的实施规范;与其它法律的衔接不够和谐,导致操作无所适从;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等。
(一)尽快设立“劳动债权保障基金”
在贯彻实施《劳动法》的过程中,一些因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常使政府和司法机构陷入窘境和被动。有识之士因此提出:应尽快设立“劳动债权保障基金”这一有效机制,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出现。
“劳动债权保障基金”其主要用途为:支付企业拖欠职工的工资和社会保险费;企业安置职工的分流费用;其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支付给职工的费用(包括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
(二)加快完善“妇女特殊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 1.完善妇女平等就业的司法救济制度。在招聘过程中,虽然没有公开的性别歧视,但在实际的选拔程序中,一些单位对女性的年龄、婚姻、生育等方面的问题暗中设置障碍;在退休年龄上,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对女干部往往采取按年龄界限“一刀切”的做法;对于某些工作中性质恶劣的性骚扰事件的处理,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些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2.完善妇女“三期”期间的特殊权。“顺延劳动合同,报酬予以保障”,这是《劳动法》关于女职工“三期”期间特殊权益保障的规定。但实践中,女职工遇到怀孕期、生育期、哺乳期的时候,这些权利在操作中常常被轻易“丢失”,究其原因是一些企业认为不应该承担责任。司法救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利,为此建议:完善“就业性别歧视”方面的司法救济渠道,对“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设定处罚和制裁;完善法律关于女职工“三期”期间需要休假“须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的规定,改为如果女职工感到需要或不适,就可以提出申请,单位应视情况“或减轻在此期间女职工的工作强度,或直接准假让其休息”,同时依法给予报酬,以真正体现保障特殊权。
(三)加快完善对劳动关系异化为劳务关系的制约规定 上海市总工会去年对5000余名职工调查分析显示:职工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占47.2%,签订3年以下的占27.3%,签订一年以下的占12.85%,同时有2.8%的职工未与单位签订合同,有2.4%的职工属于劳务合同。其中劳务工的表现形态大体分为:单位直接以劳务形式使用劳动力,只承担给付职工一定的工作报酬,不承担社会保险及其它福利等责任;为单位间接使用劳务工,不少劳务公司与职工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后,再将职工以劳务工名义输入用人单位。目前一些用人单位正互相效仿,将常年性在岗职工的劳动合同也由劳务公司转化为劳务合同,以此来降低各种成本,直接或间接损害职工的合法权利。建议加强对劳务公司职责的法律规范,对应当建立劳动关系而规避法律转化为劳务关系的现象予以限制和制约。
(四)加快完善对企业招聘阶段私定“违约金”现象的限制规定 在上海市总工会参与协调多起的个体和群体争议中,还发现由于职工在订立劳动合同阶段缺乏知情权,事后以协议不平等产生争议的问题比较多。一些单位在对职工的招聘录用阶段,与求职人员(学生)签订协议时,变相迫使受聘人签订所谓的违约金条款。为此建议将招聘录用阶段纳入《劳动法》调整范围,不能随意设立违约金条款。此外,劳动法制领域内还存在不少其它问题,如企业改制缺乏法定程序的规范;再就业“带资安置”操作和措施不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中“社会保险”和“农业保险”标准不一;一些法规、规章、政策上下冲撞,左右冲突(家属劳保仅约束部分单位,人事、民政等部门涉及劳动权利义务的规定存在偏差)以及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多元化而法律适用不统一等,客观上导致用人单位和职工无所适从„„凡此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影响了《劳动法》作为法律所具有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所以,进一步完善和修订《劳动法》迫在眉睫。(作者单位:上海市总工会法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