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林业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意见1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乡镇林业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意见 基本情况和 存在问题
2.1 人员经费严重不足 2.2 工作任务种类繁多
林业站当前需要同时面对并开展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林权发证、营林造林、科技推广、林政执法、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矛盾纠纷调处、生态公益林调整、银港集团“人工板”项目的林木采伐、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及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相关业务培训、林业灾后重建等多项重要工作,林业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与此同时,林业员还要整天围着乡镇政府打转,经常被摊派和安排其他政府行为的检查活动和非林业工作任务,根本不能专心致志的抓林业生产,再加上站无工作人员编制,造成了“所有工作都要抓,所有工作都落下”的混乱和被动局面。2.3 基础设施陈滞落后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需要添配森林消防工具、摩托车等办公、通讯和交通设备,林业站还需要重新修缮办公用房、员工宿舍以及灾后重建。因乡镇林业站缺少或无计算机及网络通讯设备,所以无法应用相关的林业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例如福建省林政管理业务应用系统、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森林资源档案管理系统、林业工作站信息管理系统、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系统、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系统、林业行政案件统计分析管理系统、林业地理
信息管理系统等,造成全市林业网络办公业务相对滞后。2.4 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乡镇林业站干部职工和护林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站内职工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到50%,护林员队伍的中专(高中)所占比例更是不到20%,违纪违规和执法犯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林业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安排不下或定不了编,非专业技术人员却有所增多,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比较低,尤其是专业技术知识亟待提高。例如,在目前积极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和二类调查及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中,由于已过了五年或十年之久,或者新老交替,或者业务骨干离退休,很多林业站干部职工对这些业务及操作规程极不熟悉,掌握不了有关高新仪器设备操作技能,造成错漏百出,影响了整体工作的进度与质量。2.5 职能作用发挥欠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站肩负着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承担着宣传站、管理站、执法站、推广站、服务站的角色,理应发挥好“宣传、管理、执法、组织、服务”的职能作用,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林业法律法规。但是近年来,林业站在依法保护管理森林资源、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发展中发挥职能作用的力度不够,尤其在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培训和指导林农等方面做得不足,主要是一些林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的造林推广示范项目因试验地缺乏等问题而难以开展,影响了森林资源培育新技术 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科技与林业生产力的发展。
2.6 处理纠纷能力不足
随着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银港集团“人公板”项目的落实,林地林木价值越来越高,各地对经营山林的重视和依赖程度日显加大,面对经济利益的驱使诱惑,致使部分村组间、山场间、林农间、承包业主间等常常引发山林权属争议和各类涉林信访事件,林区社会极不稳定和谐,这对林业发展建设甚为不利,因乡镇林业站人员素质、能力、经验、权限有限或对问题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矛盾纠纷在基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处和解决,继而越闹越大、愈演愈烈,难免在省、市、县引发重大信访,造成了较坏影响。3 对策思考
3.1 改善管理机制、健全职能组织 3.1.1 理顺管理体制
应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坚持林业站作为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并及时恢复被撤并的林业站,让林业主管部门能做到既管业务又管人事和财务,这样才能促使林业站干部职工专心致志的从事林业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避免或减少地方政府干预林政案件现象的发生。3.1.2 做好试点工作
东坝镇作为全县林业站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应紧紧围绕“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工贸旅游
乡镇”的战略目标,着力把林业站建设成为体制稳定、设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服务有力、功能齐全的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应积极改变工作方法和方式,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发挥林业站设在基层、面向林农的优势,从管理和服务上做好机制创新,为民办好实事,逐步建立起较为良好的生态体系和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应在做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对全县范围铺展开来,推动南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3.1.3.1.4 规范行政裁量
目前地市、县区均在积极开展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工作,应把这项重要工作延伸至乡镇林业站,督促林业站主要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两方面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林业站应在具备执法职权的前提下,对有关项目依法进行合理的细化与分解,定人定岗定责,逐步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行政执法体系,控制和减少自由裁量的弹性空间,推进依法行政、社会服务和政务公开。3.2 落实人员编制
林业站人员编制应根据当地辖区内森林资源分布状况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按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80%的总体要求而编制配足人员。比如:可根据当地辖区的林业用地总面积来落实核定人员编制,若按1000公顷的林业用地面积应至少配备1人来计算的话,一个林业站如有管辖5000公顷的林业用地,那么该林业站的人员编制应至少核定为5人,以此类推,全市的林业
用地面积为358.5万亩(折合23.9万公顷),则47个林业站的人员编制数总共应至少核定为239人,平均每个站约配备5人。总体原则是,山区林业站编制不少于4-6名,丘陵地区林业站编制不少于3-5名,平原及沿海地区林业站编制不少于2-4名,以便全面有效开展工作。3.3 保障林业经费
林业站人员工资、经费应统一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财政部门核拨给林业站的事业经费,要专项用于林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支,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实行收支两条线,早日改变当前林业部门靠林业经费“养人”的局面,这样既可以确保林业站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调动林业站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又能确保林业站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林业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另外,应鼓励并正确引导林业站开展林业经营活动,所得收入按一定标准提取作为林业站工作经费,一部分作为村级财政收入,其余作为护林员队伍相关补贴。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着重从办公环境、住宿条件、消防工具、交通工具、通讯设备、仪器设施等方面入手,省、市、县应为林业站重点采购消防工具、交通工具、计算机设备、GPS等四类高成本设备,其他设备则应在地方配套资金中解决。当前,摩托车作为乡镇林业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用于上山下乡工作办事时最为方便实用,所以林业站的摩托车应首先解决好。总之,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加
大对乡镇林业站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林业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林业站充分履行职能作用及林业各项工作的优质高效完成。
3.5 提升干部职工素质
根据全国林业人才会议确定的“363人才强林和科教兴林计划”,鼓励林业站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岗位知识培训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更新林业高新技术知识,不断优化林业站人员结构,提升林业站人员综合素质。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要指导乡镇林业站扎实开展行风建设和创建“文明窗口”、“文明站”活动,实行“站务公开”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廉政建设,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林农的监督,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培养敬业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增强林业站干部职工为人民服务意识,不断激发和促进林业站建设管理,全力塑造林业站“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新形象,把林业站建成“双文明建设”的示范站。3.6 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管理
护林员发挥作用的情况,是村级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管理、利用等林业各项工作落实的关键所在,林业站必须加强对护林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开展“强化法制意识、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培训教育活动,明确护林员职能,发挥巡山护林作用,健全和完善护林员聘用办法、管护目标量化评比制度、考核及奖惩办法、学习培训等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认真解决好护林经费问题,积极落实好护林员的劳动报酬,提高护林员的工资水平、人身保险、福利待遇等,要及时兑现护林员经费,最大限度的调动好、管理好、保护好、发挥好护林员职责。3.7 实行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应根据各地林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林业站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实施。根据林区地位的不同及林农对山林依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重点林区的林业站,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强和完善建设,做到管理和服务机制创新;二类是一般林区的林业站,可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向一类林区的林业站看齐,逐步完善林业站建设管理;三类是非林区的林业站,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尊重当地政府意愿,在确保林业工作能正常开展前提下,不断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待条件成熟时再认真加以完善。3.8 转变职能作用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乡镇林业站职能作用也必须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认识、重新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旧体制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由管理型林业向综合型林业(服务、管理、执法于一体)转变,由资源型林业向生态型与产业型林业转变,由部门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转变,彻底改变过去林业部门的大包大揽。林业站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在观念
意识、职能作用和工作方式上及时转变过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办好四件实事:一要抓好林农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的“明白人”;二要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积极推广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机制、新经验,积极扶持一批林业科技示范户;三要积极引导建立和扶持各种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林业站、林农、协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四要组织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种植名贵树、建设新农村”等活动,兴建“绿色小康县”、“绿色小康乡”、“绿色小康村”、“绿色小康户”,加快启动村、四旁和城镇绿化工程。3.9 服务窗口前移
在站务服务方面,为方便广大农民办事,要实行服务下移、关口前移,适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比如林木采伐证(包括商品材、自用材、毛竹等)、木材运输证和植物检疫证等日常办理可委托下放由林业站执行管理,并对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实行报备制度。只有简化林业办事程序和环节,才能为当地农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具体的、便于林业站工作人员操作的林木采伐办证、木材运输办证、植物检疫办证等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制度。应学习广元等地的经验做法,发挥林业站设在基层、面向林农的优势,通过“政府网”,把数字林业延伸到乡镇林业站,依托数字林业平台,把服务窗口前移,林木采伐证、木材运输证、经营加工证、植物检疫证及林业基金费用征缴等直接在乡镇林业站办理,方便了农民办事、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3.10 加强与农民、协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沟通联系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乡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协会或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比如乡村护林联防协会、林果协会、苗木协会、竹业协会等,还有家庭合作林场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站必须主动与农民、协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加强沟通联系,打造数字林业平台并延伸到林业站,再以林业站为中心,建立与各种林业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的为农民、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技术服务、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一般性技术问题可通过热线及时解答,复杂疑难性问题可先通过电话预约、再通知反馈、或上门服务。只有通过沟通联系,方可及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经营森林,依靠科技兴林,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做到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增加地方林农的经济收益
第二篇:乡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意见
鲁权屯镇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有关制度
(试行)
为切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规范机关工作管理,强化组织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端正干部作风,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考勤制度
(一)全体干部务必按时上下班,上下班时间因时令调整(以办公室通知为准),机关工作人员每天三签到,重点工作组早晚两签到。
(二)实行每周一晨会点名制度,其余时间到办公室签到,规定时间不在场而在半小时之内到办公室签到的,视为迟到,超过半小时仍未签到者视为旷工;在规定下班时间半小时之内提前离岗的视为早退,半小时之前离岗的视为旷工,抽查无正当理由不在岗的,按旷工处理。
(三)早退、迟到者每次罚款30元,旷工者每天罚款100元。
(四)如因报表、开会等工作需要而未签到者,均须向政工书记报告,同时报办公室,否则视为旷工、脱岗、早退处理。其中开会以办公室会议通知为准,报表应由分管负责人签字核实。上午在县里参加会议的,下午必须回镇工作,否则按半天缺勤处罚。要尽量压缩报表人员,多表能由一人上报的由办公室统一汇总后安排专人上报,办公室将对科室在岗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各科室也要拿出工作制度,做为办公室抽查的依据。
(五)考勤情况由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统计,每天的考勤情况9点准时报分管书记及镇长签字并存档;每周考勤由办公室以签字统计表为准汇总张榜,同时列出罚款人员名单及金额,经领导人签字后通过电子屏或政信通公示通知并交财所执行。
二、夜间值班制度
(一)全体干部要严格按值班表所排班次在值班室值班,每晚七点向带班领导报到,并于当晚9:00,早7:30到办公室签到,值班情况由政工书记不定期抽查,抽查不在岗的按旷工处理。值班人员请假须经带班领导及分管书记批准,并找人替班,带班人员替班需找班子成员替换,但每名干部每月必须签满所排班数。
(二)办公室人员白天必须全勤,夜间值班须保证一人,并按值班表执行。楼道内电灯开关、门窗由办公室值班人员负责。
(三)无故不值班者,一般干部每次罚款30元,带班领导连带罚款50元;带班领导不值班每次罚款100元。
三、请销假制度
(一)事假三天以内,一般人员由政工书记批准,三天以上由党委书记、镇长批准,副科级干部请假一律由党委书记批准。
(二)请假者由本人写出请假条须经科室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签字后,由本人向政工书记说明事由,经批准签字后交办公室登记。
(三)如遇婚、丧、产假或直系亲属(只包括父母、子女及配偶)重大疾病等情况,及时报请分管书记批准后到办公室办理手续后方可休假,可不予罚款。
(四)休完假后,要及时进行销假,本人及直系亲属住院以病历显示时间为准,超出时间按旷工处理,休假到期不销假的按旷工处理。
(五)请假期间,每天扣发补助50元,请假天数每月不超3天,超出天数按旷工处理。
四、会议制度
(一)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的召开全体机关人员或包村干部会议(以通知为准)。
(二)开会时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必须向会议召集人和本口、本片负责人请假,对未请假无故不到会者,按脱岗处罚款30元。
五、所定罚款均须在第二日上午9:00前向财所交纳现金,以上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函
各街、镇:
为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市编委拟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根据市编办工作安排,请贵单位结合工作实际,重点从街镇职能怎么定,街镇综合执法队伍怎么建,街镇财政体制怎么定,行政审批权限怎么放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报街镇主要领导同意后,用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于11月6日(星期三)下午5:00前反馈区编办综合科。
联 系 人:区编办综合科
徐青 联系电话:89351841
附:市编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新洲区编办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一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乡镇(街道)
行政管理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加强乡镇(包括乡镇改的街道,下同)建设,进一步激发乡镇发展活力,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13〕9号)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功能,理顺职责关系,优化机构编制,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破除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建立与乡镇实际需求相适应、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层政府管理新模式,为加快推进我市“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基本原则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乡镇资源禀赋、经济构成、产业特点、发展环境、发展阶段等实际,分类确定乡镇机构编制和职能配置重点。坚持厘清职责、理顺关系。科学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明确新形势新任务下乡镇职能的基本定位、具体内涵和实现形式。坚持权责一致、事财匹配,发挥乡镇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适当赋予乡镇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必要财力。坚持整合资源、做强服务。整合乡镇现有管理资源和服务要素,提升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体制机制创新与严格规范管理之间的关系。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合理界定乡镇职能。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基层政权的基本定位,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乡镇现阶段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全面履行职能: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和示范引导上来,做好乡村发展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尊重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干预群众和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措施,统筹用好国家转移支付的各种资金,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科技、教育、文化、民政、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农产品安全监管、村镇规划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监管工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维护农村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积极应对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组织好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分类明确乡镇政府职能重点。经济发达镇(街),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城乡融合度较高,其职能要以加速推进四化同步为重点,着重做好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和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工作。乡镇改的街道,城乡交织的特征较为明显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基础条件较好,其职能重点在于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农业为主的乡镇,经济实力较弱,要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围绕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把职能重点放在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机制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上,切实强化“三农”服务功能。
(二)适当扩大乡镇(街道)管理权限
1、扩大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创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向乡镇下放规划建设、公共文化、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切实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根据乡镇发展需要、管理需求、承接能力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分期分批地逐步扩大乡镇管理权限,对于经济发达街,要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即放”的原则全方位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于山区林区乡镇,要重点下放生态环境保护、旅游产业发展、林业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对于种植面积较大、水面资源丰富、畜牧产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要重点下放农业、水产和畜牧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对于工贸业基础较好的乡镇,要重点下放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权限。
2、扩大乡镇行政执法管理权限。对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可以委托给乡镇政府承担的相应行政执法职权,区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将这部分职权委托给乡镇政府。委托重点在农村公共安全监管、市场秩序监管、人口资源环境监管领域中的部分具体事务性执法监管上,但对于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技术性强、暂不宜委托给乡镇政府的执法事项,乡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行政执法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拒绝或者消极对待。
3、扩大乡镇干部管理权限。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乡镇党委对辖区内的延伸派驻机构负责人具有协管权,区直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由区直部门和乡镇党委双重管理,其任免调动,应事先书面征得乡镇党委同意,考核由区直部门会同乡镇行使。简化乡镇中层干部任免程序,中层干部提拔由任前备案改为任后备案。
4、扩大乡镇财权。各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作需要,逐步建立财政超收返还激励机制,适当提高相关税费返还比例;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要打破按乡镇行政区划平均分配的做法,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和项目奖励资金要用在乡镇优势产业的发展上;各类涉农项目补贴要重点向特色农业区域乡镇倾斜。
(三)进一步理顺关系
1、理顺区与乡镇关系。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由区级政府和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得随意转移给乡镇承担。确需乡镇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或确有必要委托乡镇承办有关事务,要赋予乡镇必要的管理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区委、区政府要清理规范各类检查考核和评比达标活动,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签订责任书”和“一票否决”事项。对乡镇的考核要按照乡镇的主要职责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考核,不属于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
2、理顺乡镇与区直部门派驻机构的关系。区直部门派驻乡镇的机构是乡镇政权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要接受乡镇的领导、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考核实行条块结合、以乡镇考核为主的方式,乡镇考核意见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主要依据。现派驻到乡镇的司法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调整为区、乡镇双重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3、理顺乡镇与村(社区)的关系。积极推动基层政府管理重心下移,促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村(社区),实现基层管理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普遍推行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凡乡镇层面能办理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不再向村(社区)延伸;凡属于乡镇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给社区组织;凡依法应由村(社区)组织协助的事项应当为村(社区)组织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凡委托给村(社区)组织办理的有关服务事项,应当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积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站式”服务机制,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乡基层的办事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合并相近或相同的服务项目,整合服务资源,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能力。
(四)优化乡镇机构编制资源配置
1、调整乡镇内设机构。一类乡镇内设机构按最多不超过6个设置;二类乡镇内设机构按最多不超过5个设置;三类乡镇内设机构按最多不超过4个设置,特大镇的内设机构限额可适当放宽。在规定限额的基础上,乡镇内设机构可按照各类乡镇特点按照2+X模式设置,其中,必设机构为党政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其他机构由各区因地制宜设置,农业为主的乡镇可单独设置农业管理办公室,城镇化水平较高、建设管理任务较重的乡镇可单独设置建设管理办公室。乡镇纪检监察、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章程设置,具体工作由有关综合性办公室承担。
2、合理确定乡镇行政编制。乡镇机关行政编制的核定原则上仍按照一类、二类、三类乡镇标准掌握。确需调整的,可以区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乡镇行政编制进行适当调剂,按程序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调整后规模较小乡镇的编制最少不得低于20名。
3、严格乡镇编制总量控制和层级管理。各区乡镇行政编制不得突破现有规模。区直机关不得挪用和变相占用乡镇行政编制,跨层级调整编制必须按程序经省编办向中央编办报批。加大对乡镇公务员招考用编计划支持,切实解决乡镇干部队伍老化、新鲜血液补充难的问题。
(五)探索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
12.探索开展综合执法。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省“四化同步”和新型城镇化试点等乡镇,探索大范围、全覆盖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设立综合执法机构,将国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管理、文化旅游、卫生计生、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执法工作,按照“应放尽放、依法下放”的要求,全部下放由乡镇行使。
2、因地制宜地探索乡镇综合执法工作的形式和途径。对其他乡镇,有条件的可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实行不同领域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既可以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基础上,先行开展城市管理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视改革进程,再将其它行政执法权逐步赋予乡镇行使,也可以其他重点领域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主设置综合执法机构,还可探索跨区域设置综合执法机构,人员编制可在现有乡镇行政编制或各区事业编制总额内调剂,同一机构只能使用同种性质的编制。未设立综合执法机构的乡镇,应整合国土、规划、城建、环保等部门在乡镇的相关职能,组建综合性监管与服务机构,作为乡镇的直属事业单位,切实履行村镇建设管理职责,解决好农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问题,其人员编制从区级相关部门现有事业编制中划入。
(六)加强乡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做强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在保持现有各类人员身份不变、管理方式不变和经费拨付方式不变的的前提下,进一步整合有关服务机构,将分散在乡镇、派驻机构、公益服务组织的各项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资源集中到街(镇)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涵盖各项事务更为综合的服务平台,不断改进和深化“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便民服务办法,简化工作流程,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做到更加便民、利民、惠民。各区也可探索发展跨乡镇设置综合性的农村公益服务中心,大力支持跨地域设置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支持社会创办专业服务组织,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市场化的途径,使各种服务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进一步完善公益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严格规范公益性服务项目合同管理,明确约定发包单位和服务主体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服务内容、报酬标准、时间要求、考核结算、兑现办法等事项。完善服务人员的考核机制,加强对服务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考核尽量做到量化,不能量化的采取群众满意率进行考核;既要考核完成服务项目的数量,更要考核完成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逐步实现按服务质量确定服务经费和人员报酬,打破铁饭碗式的公益服务经费费配方式。进一步拓展公益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将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项目如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检测服务等纳入区农村公益性服务项目体系,由区政府向公益服务组织购买服务。
(七)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1、创新乡镇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结合乡镇工作季节性、替代性、综合性强的特点,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政策导向上向基层倾斜,逐步完善乡镇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制度,真正使优秀人才愿意到乡镇工作,并且留得住、干得好。
2、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队伍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服务人员学习、培训的平台和机制,不断提高基层“以钱养事”队伍的整体素质。拓宽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进入渠道,对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的引进要给予政策支持,吸引更多高素质、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公益服务组织工作。妥善处理好“以钱养事”新机制改革后的遗留问题,抓紧研究制订后续管理办法,统筹解决好改制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统筹费用补差、现有原七站八所“以钱养事”人员工资福利、社会保障和退休待遇以及新进“以钱养事”人员管理等问题,稳定基层农村公益服务队伍。
三、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各区委、区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周密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机构编制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抓好具体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严格遵守纪律,不得干预乡镇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各区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要于2013年12月底前报市编委备案。
2013年10月30日
第四篇:一乡镇林业站管理职能
巴里坤县林业科技培训讲义之一
乡镇林业工作站管理职能
巴里坤县林业局 韩 波
内容提要:
一、乡镇林业站管理
二、技术管理
三、林业统计管理
通过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一、了解乡镇林业站的职责和管理内容
二、了解乡镇林业站的基本工作方法
三、明确在乡镇林业站工作所需掌握的林业基本知识
一、乡镇林业站管理
(一)林业站的职责范围:
林业站是林业主管部门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发展林业生产的基层事业单位,其职能就是“管理、指导、组织、服务”。
乡镇林业站的主要职责有以下七项:
1、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宣传与贯彻执行《森林法》和国家及地方的林业方针政策,了解与反映群众在发展林业生产中的要求和问题。
2、协助当地政府制定林业长远规划和计划,指导和组织农村集体、个人开展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3、按照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安排,配合林业调查设计单位开展森林资源调查,负责造林检查验收、林业统计和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掌握本站辖区内的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
4、核定并落实集体和个人的采伐指标。
5、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林地纠纷,查处毁林案件,维护森林资源安全;负责组织本乡镇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6、传播林业科学技术,总结和推广林业生产先进经验,开展本乡镇的林业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7、协助上级主管部门管好用好当地各项林业资金。
从林业站的主要工作职责可以看出:乡镇林业工作站是贯彻 落实林业方针政策的宣传站,是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工作站,是普及和推广应用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站,是帮助农牧民兴林致富的服务站。建设好乡镇林业站是落实各项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任务的保证,对于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林业方针政策,做好各项林业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林业站的工作方法:
乡镇林业站不仅要完成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而且还要接受一部分由乡镇政府分配的社会中心工作。即使是林业部门的业务工作,其中又可分为林政管理、森林资源管理、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营林生产等不同的业务范围。这就要求林业站工作人员不仅要讲究完成各项任务的具体方法,而且还要十分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否则极有可能出现穷于应付、顾此失彼、各方遭埋怨的局面。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对林业站的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1、坚持原则,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乡镇林业站是一个业务性较强的基层事业单位,处于多个矛盾的中心,既有纵向关系,即上下级关系,又有横向关系,即乡镇中各个单位、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有与群众的关系。因此,经常发生一些问题和矛盾是正常的。林业站在开展自己的工作中,必然会涉及到人、财、物三个方面,特别要搞好对人的管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注意处理好“左邻右舍”的关系,要主动加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互通情报,团结协作。对遇到的一些难题和重大问题,要弄清情况,按党的政策、原则予以解决,不能放弃原则去搞好关系。总之,协调的本质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解决各方面的矛盾,使整个单位和谐一致,使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同整体目标一致。
2、坚持群众路线,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是林业站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关键。比如造林、育苗、封山(沙)育林、森林资源保护等各项工作,只有充分发动乡、村广大群众,大家动手,群策群力,才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3、深入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目前林业站的现状来看,调查有之,研究则很不够。多数 人员还不能从众多的第一手资料和现象中,去提炼出理性的、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管理措施、造林方法,制定的长规划、短计划等才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4、运用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管理手段,争取最佳的管理效果
所谓行政的方法,就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管理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是指在客观经济规律直接起支配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调节各种不同的经济关系,来实现林政管理的方法。法律的方法,就是对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运用林业法律、法规进行林政管理的方法。这三种方法只要准确恰当的运用,就能起到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作用。
5、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林业站的工作必须坚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相互配合,并根据完成任务的优劣,做到奖罚分明。优者给予奖励,劣者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处罚。以此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6、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工作
一次任务布置下去,一项管理措施付诸实施,一种先进技术的推广,都不应该等出了问题再去过问,不应该等搞完了再去总结,而应该随时掌握实施的情况,不断收集反馈回来的信息,以便及时修正错误,改进工作,减少损失,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乡镇林业站对基层林业的各项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如何搞好林政管理则是乡镇林业站的主要任务。乡镇林业站既是林业政策宣传站,又是林政和资源管理站,造林技术指导站,林业技术推广站,林农致富服务站。简单地说,乡镇林业站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增加森林资源。
二、技术管理
(一)技术管理的意义
技术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体现这些知识和经验的物质资料。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是直接的,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手段,特别是生产工具、设备,这些是生产技术的 主要标志,是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
2、劳动者的知识、经验及劳动技能。劳动者在生产中是最活跃的因素;
3、生产的工艺和作业方法。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作业方法,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林业生产技术大体可分为营林和森工两个部分。林业技术管理是指按照科学技术工作的规律性,对营林生产和森工生产的技术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技术力量和资源,组织技术进步活动,建立良好的生产技术秩序,尽快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林业生产的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把林业搞上去,不但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因此,加强对林业技术的管理,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今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林业技术管理工作也会随之发展,技术管理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会越来越显得重要。
1、林业技术管理工作使林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上。没有成熟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林业生产无法得到迅速发展。林业是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2、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是提高林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林业不但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林业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生产技术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改变林业生产技术落后状况,学习、引进、采用先进技术合理规划、合理组织生产,搞好技术推广,尽快把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不断增强林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技术管理是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素质的需要。林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反过来,技术管理工作的加强,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如果没有十分有效的科技组织管理工作,科技工作无法开展,科技成果难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就会影响林业的技术进步。基层林业技术管理,要从更有效的合理组织生产,激励人们主动努力学习和采纳最新技术,不断发挥在生产中的创造力,从而不断提高每个林业职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素质。
(二)技术管理的基本任务
林业技术管理是对一切林业生产技术活动进行科学和严密的组织管理,是林业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作用。
当前林业部门的技术物质条件是进行林业生产的现实基础,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在技术管理中,要充分调动每个人员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钻研技术,掌握技术,提高技术,为发展生产服务。
2、大力开展科学实验,积极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根据当前当地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林业的发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了解国内外林业技术动态,吸收、引进适用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到林业建设上的步伐,使林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把林业生产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基础上。
3、合理组织林业生产,建立良好的生产技术工作秩序 良好的生产技术工作秩序,是保证生产有节奏地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及时为生产提供先进的各种技术文件。例如,经批准的规划设计及作业设计,技术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质量检查监督制度等。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技术操作规程,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注意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从而使生产工作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行。
(三)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林业生产中的技术管理,主要是日常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以及科学实验和新技术的应用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有:
1、制定林业技术发展规划和技术措施计划。
2、科学实验及新技术开发管理。
3、生产技术准备和日常生产技术管理。主要是计划的制定,造林作业设计,技术方案,作业准备,试验示范,生产中必要的各种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设备和工具的准备及管理,工程质量 的检查验收,日常生产中技术问题的处理等工作。
4、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包括林业生产中的施工质量、苗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等。
5、开展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林业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乡镇林业站要注重林业技术标准的收集、宣传和贯彻,实施国家、地方或行业技术标准,协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
6、技术档案和科技情报的管理。技术档案和科技情报工作是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林业事业必须认真做好的基础工作。技术档案工作是要做好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使用。科技情报工作主要是科技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分析研究。
除以上内容外,技术管理工作还有职工的技术教育、培训、考核,组织群众性的科技培训、技术咨询等。(四)技术管理工作的要求
1、面向林业生产实际,为发展林业经济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林业技术管理工作要从林业生产实际出发,适应林业生产各个环节的需要,以提高森林资源量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林业技术管理工作成效的标准。
2、坚持林业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科学实验要坚持探索创新精神,要勇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把技术创新放在技术管理重要位置上。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新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
3、建立和完善技术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就是把各项技术工作具体落实到技术人员头上,并明确具体的职责和要求。它是充分发挥生产技术和技术人员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技术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经常深入生产实际,倾听各方意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
4、坚持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技术管理工作既要有改变林业生产技术落后面貌的雄心,又要有严格、严肃和严密的科学态度。要确立科学的工作程序,在每一工作程序上都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这样来做技术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整个技术管理工作中的文档工作,准确记载和反映本单位的一切技术活动。
四、林业统计管理
(一)林业统计的概念
1、林业统计的定义
统计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认识所形成的一个概念。林业统计就是把社会经济统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具体应用于林业部门的专业统计。林业统计一词有三种含义,即林业统计工作;林业统计资料和林业统计科学等。
林业统计工作:是指统计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运用一切科学方法对林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资料进行统计调查,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的过程,称为统计工作。
林业统计资料:是指统计调查收集的林业统计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的林业统计资料等。包括统计表、统计图、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分析报告以及计算机储存的统计资料等。
林业统计科学:是指如何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
2、林业统计的任务和内容 林业统计的任务是:(1)检查林业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2)为编制林业生产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统计资料,并检查各种计划的执行情况;(3)分析研究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情况及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情况;(4)分析林业生产的成本、劳动力、工资等情况,研究林业建设的投资效果和经济效益。
林业统计的内容:(1)林业生产统计。指森林的培育、保护。包括育苗、采种、造林、抚育、森林保护、林业产值统计等。(2)林业基本建设统计。包括投资额和实物工程量统计等。(3)农副业生产统计。指农业、牧业、副业、渔业生产统计等。
林业生产活动的范围都属于林业统计的范围。
(二)林业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和分析
1、林业统计资料的调查。
搜集林业统计资料的过程称为林业统计调查。调查搜集林业统计资料是林业统计工作的开始,是关系到全部统计工作过程的基础。所以,统计资料的调查搜集工作是保证统计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水平的基础环节。(1)林业统计调查的分类。
按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两类。按调查范围分类,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两类。按登记事物的连续性分类,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时性调查两类。
按取得资料的方法分类,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通讯法等四类。
(2)林业统计调查的步骤。
统计调查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工作,它的全部过程一般可分为制定调查计划、布置调查方案以及组织编报统计资料等三个步骤。
(a)制定调查计划:包括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内容;确定调查资料的方法和调查时间;确定报送日期等。
(b)布置调查方案:调查方案确定后,应该迅速下达,按期填报。
(c)汇总调查资料:调查方案布置下达后,紧接着就是由调查单位搜集资料,填写调查表和报送资料,主管单位汇总,这是统计调查最重要的环节。(3)、统计调查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a)专门调查;(b)原始记录调查;(c)电讯报告调查;(d)统计报表调查。
2、林业统计资料的整理
通过原始记录、统计报表、专门调查,搜集了大量分散的、零星的统计资料,它只能说明各个单位的情况,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总体和全貌。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加工和综合汇总,使之系统化的工作,叫做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的中心内容是汇总工作,汇总工作的步骤是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和订正,根据任务要求确定应该整理的指标,并根据分析的需要确定具体的分组。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汇总,并计算各组总数和总体数,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报表。
(三)造林统计
1、造林面积统计
造林面积是指在荒山荒地上新植的,并经过检查验收成活率 达到85%以上的造林面积。造林面积包括乔木林、灌木林、竹林,但不包括重造面积、补植面积、治沙种草面积、迹地更新面积和次生林改造面积。由于统计的不同,造林面积必须按各种标志进行分类:
(1)造林面积按林种分
(a)用材林:指为提供经济建设用材所造的林木。
(b)经济林:指为利用林木的果实、叶片、皮层、树液等林产品作为工业原料或供人们食用而造的林木。
(c)防护林:指为减免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所营造的林木。包括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等等。
(d)薪炭林:指以生产燃料为目的而营造的乔木林和灌木林。(e)特用林:指以保护环境、科学实验等特殊用途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2)造林面积按造林方式分
(a)人工造林:指以人力挖坑、开沟,采用人工植苗和直播造林的面积。
(b)封山(沙)育林:是指在荒山、荒沙、荒滩上有残存种源植被的情况下,依靠自然力进行天然下种或 根系萌发或人工进行移植、补植、抚育、管护等干预措施来达到恢复沙生植被的一种育林、营林方式。
(c)飞播造林:是指在大面积荒山荒地上利用飞机撒播林木种子,让其发芽生长,以达到迅速绿化的目的而营造的林木面积。(3)造林面积按所有制形式分(a)国营造林。(b)集体造林。(c)个人造林。
(d)合作造林。
(e)义务植树造林。
(4)造林面积按造林方法分
造林方法,可分为植苗造林,扦插造林和直播造林。
2、补植面积统计
补植是在造林后,成活率低于85%高于40%,缺苗断垄较多,达不到经营要求,需要进行补植的林地。补植的面积应按实际补 植的面积计算,不需要补植的部分不应统计在内。
3、零星植树统计
零星植树也称四旁植树,是指水旁、路旁、村旁、宅旁零星栽植的林木株数。
零星植树一般按株数计算。
(四)森林保护统计
保护森林,发展林业,使森林免受病、虫、鼠、火等的危害,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加速林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1、森林火灾统计
森林火灾统计的内容包括:
(1)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人为火源和天然火源。(2)森林火灾的种类。可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和地下火三种。
(3)森林火灾发生的地区。
(4)森林火灾发生次数。
(5)烧毁林木数量。
(6)烧毁林地面积。
(7)扑火耗用工日。
(8)扑火费用。
2、森林病虫害统计
(1)森林病虫害统计的范围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的毁坏不次于火灾,它在短期内能完全改变林地的自然环境,使森林枯萎死亡。森林病虫害统计的目的在于了解哪些林区发生了病虫害?属于哪一类?面积多大?防治了多少?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森林病虫害统计指标
(a)病虫害发生面积:发生面积就是受害面积,按报告期实际面积统计。
(b)病虫害防治面积:是指在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中,采用各种方法防治病虫害的面积多少。在病虫害防治面积中应分列人工防治面积、化学药物防治面积、生物防治面积等。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的实施意见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为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苏发„2011‟22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1‟128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民生幸福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建设目标
以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法为重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待遇标准,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巩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保体系更加优化。围绕人人享有更高水平保障的目标,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强化城乡统筹,推进政策整合,促进相互衔接,形成全方位、系统化的社会保障
制度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发挥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作用。
(二)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到2015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工伤、生育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三)待遇保障更加有力。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待遇调整机制。基本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住院医药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左右。
(四)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实现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建成以社会保障卡为核心的“一卡通”、“一站式”信息系统,实现市区社会保障服务一体化,初步建成“15分钟社保服务圈”。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服务“四个不出村”,配备专职人员的村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成率达100%,劳动保障协理员持证上岗率98%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率达到6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率达98%以上,档案接收率达93%以上,周期免费健康体检率达100%。
三、政策措施
(一)统筹发展,逐步优化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1.整合社保政策。在全市范围内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政策,整合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形成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同时,结合机关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探索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2.建立衔接通道。按照国家、省部署和有关政策设计,建立我市企业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通道,适应当前人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
3.提升统筹层次。进一步推进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制度,探索研究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规范经办服务,提高经办效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二)保障为民,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
1.不断提高各项社保待遇。进一步提高各项养老待遇,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待遇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的报销范围和比例,切实减轻参保人员看病负担。完善失业保险待遇水平与本地最低工资标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挂钩的调整机制,实时启动物价上涨补贴运行机制。健全工伤保险待遇定期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生育保险医药费联网结算,避免参保人员因医药费用垫付而带来的经济负担。
2.增强各类群体获取保障能力。加大财政资金补助力度,帮助和促进广大市民积极参加城乡社会保险。到2015年,财政对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达360元以上,继续加大对重残人员、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政府全额资助力度。积极加大社保补贴,帮助困难群体续保缴费。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做好参保人员流动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
3.推进多层次保障。引导和规范各类社会机构和市场主体兴办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或特定的保障需求。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加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不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引导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有效减轻参保人员特别是大(重)病困难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力发展居民商业养老、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
4.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城镇“三无”老人供养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尊老金发放制度。全面推行普通门诊救助、特殊门诊救助以及大重病患者救助,逐步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年增长10%。提高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父母的补贴标准。健全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困难家庭基本生活水平和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及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伙食标准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积极推动慈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切实加强慈善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慈善事业监督有力、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改革创新,加快提供优质高效的经办服务
1.打造标准工作平台。坚持“公益性质、政府主办、属地管理”的原则,健全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打造“15分钟社会保障服务网”。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作成效与奖励挂钩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持证上岗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升基层平台的社保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2.优化经办服务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保经办资源,理顺经办管理体制,科学设置机构,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办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点化。打破行政区划或隶属管理的限制,实现所有服务窗口可以受理同一统筹区内全部社保经办业务。
3.加快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以信息化为支撑,服务方式多样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新型经办服务格局。充分引入自助服务模式,在经办服务大厅设置自助服务区,满足办事单位和群众自助操作的不同需要。完善“网上经办”功能,实现劳动关系与社保关系有效对接,打造就业登记、用工备案、参保登记、业务办理、信息查询等项目于一体的就业社保网上经办系统。依托“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障业务一卡通,为城乡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保服务。
4.加强基金管理。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基金收支,明确政府投入责任。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基金网络监管软件应用,逐步实现现场监督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建立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基金监管机制。
(四)着眼长远,增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1.加强组织领导。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工作计划,列入“民
生幸福工程”和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
2.巩固工作机制。坚持行政推动、宣传引导、法律约束三管齐下,建立有效的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稽查拉动的扩面征缴工作机制。强化人社、地税、卫生、公安、工商、民政、物价、药监、计生等部门的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基层基础,注重与基层的沟通衔接,调动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督查考核制度,根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跟踪督查,严格考核,确保责任、措施、资金落实到位,真正把好事办好。
3.扩大财政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各级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风险准备金制度,明确资金来源,严格支出范围,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4.营造社会环境。认真组织社会保障普法宣传教育,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和城乡基层服务平台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障政策的了解和认知、理解与支持,形成理念共识,为社会保障工作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