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破僵局 改革探新路
创新破僵局 改革探新路
发布人:李雄鹰 所属机构:水利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7-07 15:29
——隆德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除弊布新释活力放红利
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是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挥效益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农业节约用水的必要手段。长期以来,隆德县一直低价供水,致使群众节水、惜水意识比较淡薄,加之县内水资源先天不足,灌溉设施滞后,“跑、冒、滴、漏”等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下、用水管水机制不活的僵局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今年以来,隆德县紧抓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以“改革落实年”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增强农业效益为核心,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建立起“定额供水、计量收费、累进加价、协会管理、节水奖励”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不仅降低了农民水费支出,而且达到促进节约用水、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的目的。
——明确任务,试点推进“改”。试点项目区东起隆德县沙塘镇十八里村,西至神林乡辛坪村,涉及沙塘、神林2乡(镇)12个行政村,控制灌溉面积2.28万亩。该试点区主要以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推广农业节水措施为重点,按照“节水有奖、浪费惩罚,试点先行、平稳推广”的原则,通过改革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到户和定额管理、用水终端计量到户,完善农业水价政策,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培养农民用水缴费的理念,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合理灌溉,激发农民种植高收益、低耗水的作物,优化产业结构,达到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试点改革工作启动后,隆德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此项改革从组织领导、责任分工、水权分配等方面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序推进。
—夯实基础,系统联动“推”。把节水工程建设作为推进水价改革的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筹措和资金整合方案,形成了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的多层次、多渠道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特别是在县财政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每年安排水利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节水工程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灌区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新采购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1套,实时、准确监测机井用水量、用电量、土壤墒情、用户信息、种植情况等各项信息,并全程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基本实现适时适量、科学高效灌溉用水。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渝河灌区沙塘神林片区累计铺设连通管道10.88km,更换田间滴灌带620公里;新建各类闸阀井10座,建设干支管节点计量控制室27座,安装智能水量控制箱387套,农业水价改革基础进一步夯实。
—布新机制,多措并举“创”。一是实行分类水价执行标准。在项目区内按粮食作物、一般经济作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三种类型在终端用水环节实行差别化水价,即:按照初步测算结果,粮食作物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31元/m,一般经济作物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408元/m,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终端水价执行标准为0.687元/m。核定的水价既不给群众带来经济压力,又提高了水费收入,促进了工程的良性运转。二是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以灌溉定额核定的计划水量作为第一量级,对下一量级的用水量,按1:1.5:3的原则,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超定额累进加价按照作物的用水量级划分,按不同级别确定加价幅度。用水量小于第一量级按确定的供水价格收取,用水量在第一量级和第二量级之间的按加价10%收取水费,用水量在第二量级和第三量级之间的按加价30%收取水费,用水量在大于第三量级的按加价50%收取水费。三是制定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办法。实行计量收费,抄表到户,开具税务局印制的专用发票收取。水费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使用民主决策制度和水费公示制度,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县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审计局对水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3
33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规范水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行为。四是实行节水补贴和奖励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从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收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供水利润、县级财政配等途径筹集节水奖励基金,对节水突出的用水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对水管工作突出的水管单位进行经费补贴。
—完善模式,创新体制“管”。进一步完善了农民用水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实行“水管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小组+用水户”和“水管单位+土地流转经营户”的灌溉管理模式。项目区现已成立4个农民用水协会和3个用水合作组织,并下设用水小组,负责灌溉管理、工程管护、水费征收等工作管理;用水小组设水管员1-2名,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水利灌溉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实现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专人维修。同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下发了《隆德县水务局水利水保工程管理权属划分的通知》,并委托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对项目区灌溉水源完成了确权划界,做到工程产权明晰、四至清楚。同时,对每个工程与管理单位签订管护合同,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
隆德县农业水价改革的推行,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水资源的合理配臵,群众的水权意识和水商品观念逐步树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由“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的转变,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预计试点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亩均可实现节水10立方米,年累计节水28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14万元左右;如此项工作在全县范围推广,预计每年可实现节水112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56万元左右。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坚持推进节水工程建设,是农业水价改革的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是耗水大户,以往漫灌、渠灌、管灌等低效灌溉模式,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精准化推进智能监管,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降低农业用水成本的有效举措,也为农业水价改革提供了基础和“硬件”条件。
启示二:坚持实施用水计量机制,是农业水价改革的关键。用水计量是否准确,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和实际负担,因此量水设施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按量计费后,群众的节水意识提高了,田间管理显著加强,用水户能自觉把“水”当成“钱”来管理,真正做到了用“明白水”,交“放心钱”。启示三:坚持维护群众切实利益,是农业水价改革的核心。水价改革牵扯到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保持改革的平稳推进,是水价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在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自始至终把减轻群众负担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以此赢得群众的拥护,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启示四:坚持落实节水补贴政策,是农业水价改革的保障。探索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能充分调动起用水户节约用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的前提下,对节约的水量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转让,既可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推动水价改革的持续推进。
第二篇:文艺扶贫探新路[定稿]
文艺扶贫探新路
3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在“省部级及厅局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研讨班”结业仪式上,明确提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艺扶贫、文学扶贫、文化扶贫,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讴歌广大干部群众在攻坚拔寨中的精神风貌,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伟业传播正能量、唱响“中国声音”。
本刊特编发甘肃省在文化扶贫中的一些好做法和新探索,以期能给在脱贫攻坚战斗中奋力拚搏的扶贫人有所启迪和借鉴,以更好地落实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全面小康进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16年3月31日,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现场会观摩活动在甘肃省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举行,汪洋副总理用20分钟时间与八里铺镇高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甘肃省文联干部王海妮开展了问答式座谈,饶有兴致地听取了甘肃省文艺扶贫的做法。汪洋副总理特别讲到:“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人还得有点精神。活得太物质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这说明文艺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何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文联立足自身特点,创新方式、独辟蹊径、凝聚爱心、动员力量,以高度的责任、开阔的视野、满腔的热情、切实的行动,积极探索文艺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途径。
近年来,甘肃省文联邀请和号召知名文艺工作者以“双联”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题材,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宣传甘肃“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好作品。陇剧《洮水谣》、电影《此木生芳》,既找到了基层农民朋友的心理共鸣点,又震撼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内心世界;出版了《心灵的乡村》、《春天,我们出发》、《国家温暖》等以“双联”为载体的文学读物;连续三年举办甘肃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艺术作品展并出版作品集,用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的形式,集中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丰硕成果和农村面貌的喜人变化。
2016年3月10日晚,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国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温暖――甘肃省“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题晚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隆重上演。著名相声演员陈寒柏、王敏表演的相声《结穷亲》,诙谐幽默地展现出扶贫工作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从甘肃走出去的著名曲艺家、武警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张保和从自身见闻出发,创作了反映甘肃扶贫事业成果的快板说唱《陇原新貌》,以动人曲调和欢快节奏为观众展现出当下甘肃的优美画卷;来自广东的著名曲艺家杨子春通过深入甘肃农村,以感人的情怀,创作并表演了《梦想成真》,以一个真实事例为原型,生动再现了受助群众与扶贫干部之间的血肉亲情;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宋丹红以一段故事《小县公仆》,为观众描绘出2014感动中国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临洮县县长柴生芳的动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全国著名歌唱家戴玉强、王丽达、刘和刚分别演唱了歌曲《春天的信息》、《山杏花开的时候》、《老李》,表达文艺工作者对扶贫事业的美好祝福;甘肃籍著名影视演员陈逸恒、王新军和甘肃著名话剧演员朱衡、海政文工团著名演员于紫菲合作献上的诗朗诵《春风习习吹遍陇原》,表达出对甘肃扶贫的礼赞。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副主席翟万益,原副主席言恭达、赵长青、张改琴等在晚会现场向甘肃赠送了书法佳作,这些作品将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拍卖并用于甘肃省文联联系村基础设施建设。
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指出,在国务院刚刚提出文艺扶贫的时候,甘肃省组织本台演出,效果好,影响大,是落实国务院文艺扶贫指示的一次有力实践,值得肯定。
甘肃省文联邀请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作家李迪等知名作家在基层“双联”点采风创作,对甘肃扶贫工作进行深度采写,在《人民文学》2015年10、11、12期连续刊发,同时出版《国家温暖》报告文学集。在中国音协支持下,组织“西风烈?绚丽甘肃”采风活动,邀请姚明、肖白等10名全国著名音乐家赴基层双联点进行采风创作,向全国征集歌曲,在《歌曲》、《词刊》、《中国音乐专刊》等国家核心音乐类刊物刊登。组织著名词作家刘顶柱、杨玉鹏、袁健深入基层采风创作,邀请全国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戚建波、尚德义谱曲,倾心打造《山杏花开的时候》、《老李》、《春天的信息》三首歌曲,深刻反映甘肃省双联干部的精神面貌和双联工作给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与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联合策划,组织摄影艺术家分赴甘肃省各地农村听民意、访民情,采集最真实的精准扶贫故事,收集和整理、筛选了近300张摄影作品并配以文字说明,结集出版《小康梦想――甘肃“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事》。通过组织策划并实施的一系列文艺工程,深入反映了甘肃扶贫行动的显著成果和陇原大地发生的喜人变化,起到了宣传鼓劲、助威增势的作用。
甘肃省文联倡导先行的文艺扶贫告诉我们,只要把自身优势和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文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就会越走越宽,脱贫攻坚就会形成大合唱,打好主动仗。
第三篇:创新模式探新路 力促干训出奇效
创新模式探新路 力促干训出奇效
摘 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的参与和素质的提升,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校作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主阵地的作用,创新干部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四川省安岳县委党校针对本地干部培训的特点和实际,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了“1+5”模式干部培训法。
关键词:干部培训“1+5”模式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培训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奋力提高干部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努力改变单
一、呆板的全天候灌输式、填鸭式、学究式、封闭式、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落后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培训内容与社会变化发展相融入、培训模式与教学目标相对接、培训手段与学员需求相协调,切实提升学员理论素养、增强学员执政水平、培养学员战略思维、提高学员驾驭发展经济的能力,中共安岳县委党校按照县委、政府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创新干部培训模式、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的要求,大胆开拓、不断创新,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成功地探索出了 “1+5”培训干部的有效方法,凸显了基层党校干部培训的新特点和新实效。
1、“1+5”培训法有效地转变了学员思维、激发学员潜能
“1+5”干部培训法的“1”,就是有效针对一个主体班干部学员开展培训,“5”是围绕这个主体班培训采取的五个教学模块,即专题讲授、课题调研、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成果彰显5个教学环节。
专题讲授包括县委党校教学和异地学校教学两部分。县委党校教学主要是党校教师对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党性修养等为学员进行讲授,县级领导对市县重大决策及县上经济社会事务发展思路、工作部署进行分析讲解,部门专家对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进行传授。08年以来根据不同班次的对象,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常委及相关部门领导和技术专家分别亲自为学员授课,让学员近距离聆听领导们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解析,使学员面对面地接受专家的技术指导;异地教学则是借助异地学校名师资源采取菜单式、选题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对学员进行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的提升。
课题调研是学员在学习期间分成调研小组,根据不同班次确定调研主题,针对本县实际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把握实情,了解民生,发现优劣,探索路径上下功夫、潜深水。
能力提升是在县内学习、基层调研、异地培训和考察过程中组织讨论会、举办学员论坛,引导学员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思考、抽丝剥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寻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办法。
成果彰显就是学员调研小组撰写的文章和个人的学习心得,在班上作交流,经过教师点评、领导点拨、学员相互剖析,最后完善并编辑成集,报送县级领导及省市有关部门,分发到县直各部门、乡镇和参训学员,形成一次更大范围的交流,这既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员学习成果的展现,又是学员建言纳策的一个渠道。
“1+5”干部培训法实施,有效地实现了县委政府领导、组织部门提出的:干部培训要“带着问题入学、想着问题参训、纠正问题结业并促进今后的工作”的培训效果要求,极大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2、“1+5”培训法,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5”培训法无论是讲授专题的设置、调研课题的确定、调研文章的撰写,都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大增强了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比如2008年11月―12月举办的以乡镇分管工农业副乡镇长为对象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专题讲授选择了《“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对安岳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与领导干部成长》、《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安岳工农业发展新举措》、《联动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专题研究》、《四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等专题;参观考察成都市三圣乡、绵阳、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市创新工业园和中国西部物流中心、安居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最后学员形成的调研交流文章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安岳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岳农村公路建设路径思考》、《安岳县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安岳县油坊村“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调查分析》、《安岳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探析》、《浅析农村贫困党员的成因及扶助建议》,08年至今已编辑学员调研成果集13期,刊载学员或部门调研文章上百篇,这些文章立足于实践,又回到了基层,不仅对具体工作产生了指导作用,而且有的成为了县级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考。
3、“1+5”培训法,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
“1+5”培训法通过“请进来、沉下去、走出去”,将县级领导、部门专家请进到党校讲课,走出去到异地学校借名师教授给学员“充电”,有效地弥补了党校教师门类不全、专业不齐的缺陷;沉下去实地调研,走出去到异地成功的典型基地让学员“换脑”,极大地丰富了党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县内县外、本地异地的优势得到了互补、资源实现了共享,比较好地解决了党校教师、设备、实践教学资源缺乏这一瓶颈问题。
4、“1+5”培训法,形成了参训学员对党校培训的重新评价
“1+5”培训法的五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学员所处的场景都不同,都贯穿了情景互动,从而消除了学员的“学习疲劳”。专题讲授中教师与学员间的互动,课题调研中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中学员与学员的互动,成果交流中学员与点评者的互动,使得整个培训寓教于景,趣味横生。让学员吸收了新知识、增长了新认识、开阔了新眼界、树立了新观念、拓宽了新思路,使学员真正感受到党校的培训有学头、有收获,实现了由学员 “厌学、应付学”到学员“愿学、乐学、善思”的转变。正如一些学员在谈培训感悟时说:“现在的党校培训不再是简单知识的灌输,也不是短暂能力的培养,而是创新理念的渗透、创新思维的塑造”、党校学习是“在教学互动中深化认识,在交流碰撞中增长见识,在考察调研中提升能力,我们不仅收获了欢乐,收获了情谊,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智慧和能量”。
第四篇:贵州:为旅游扶贫探新路
编者按:
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贵州在贫困山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旅游扶贫的作用,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希望能对我们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贵州:为旅游扶贫探新路
“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贵州长期以来的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在贫困山区可带动区域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实,为政府、业界和农民所认可。
政府主导,文化支撑。政府主导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旅游扶贫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贵州开阳清龙河景区“十里画廊”的规划及实施过程得到了开阳县各级政府和贵阳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多方配合努力。首先,政府筹集和争取配套资金,改造升级道路交通、水利林业、环境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宣传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当地农民尤其是贫困户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第三,引导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内外的乡村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标准;第四,强化了十里画廊乡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客源市场推广和旅游形象宣传工作;第五,随时协调和解决开发中的矛盾问题。
如今,十里画廊景区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个重要旅游品牌,按照“一区九园、一带多点、五大中心”的总体布局,建成了包括美丽乡村、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富硒果园、茶园、旅游咨询服务中
-1-
心、旅游庄园在内的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和美丽乡村带。开阳县还编制了《贵州开阳十里画廊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由九大园区带动周边农户以就业、创业等形式提高收入,农业增效作用明显。
创新为魂,产业深耕。乡村旅游扶贫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制规划,旅游及旅游规划扶贫能否成功,核心是规划团队能否创新。旅游规划扶贫工作的创新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扶贫机制的建立、龙头企业的培育、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打造、贫困村寨的环境景观建设、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长期持续帮扶等。
道路交通是构成乡村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旅游大交通取决于各级政府的决策,但是旅游村寨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旅游景区与主干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和内部交通的建设等,则可通过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规划设计、企业的投入、村集体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在开阳县政府的主持下,编制了《贵州省开阳县十里画廊景区绿道规划》,提出在景区建设贵州省第一条乡村绿道。景区的入口大道,更是景区的门脸,是吸引游客和外来投资者最重要的景观。如贵阳野生动物园建设入口景观大道后,游客量由原来的20万人现已突破30万人,年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
建立机制,迎头发展。贫困山区旅游扶贫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设计,社区(村寨、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其扶贫机制应为综合型,即政府引导、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开发、龙头企业的带动等。一方面要帮助村寨进行策划、规划,编制可行性报告,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倾斜;另一方面与市场对接,引导游客、投资商进入。
-2-
培育龙头示范企业,是旅游扶贫规划的重点之一。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扶贫中的旅游产业,其投资回报较长,短时间内要求大投资商大投入是不现实的。旅游扶贫规划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有志于投资乡村旅游的中、小投资企业进行帮扶,不仅要求他们有发展的眼光,而且也要使之在思想上,在实践中,知道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景区的贵州禾锋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果蔬专家长期帮扶下,依靠省内外农业科技单位进行高科技的产品提升等已成长为贵州省农业旅游的一面旗帜,对农村农业旅游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因它的果树品种和农业技术受益的贫困村民遍及全省。
村民参与,多方得利。旅游扶贫的目标是农村贫困人口从旅游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社区是否参与,是否进入旅游规划中所拟定的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实施体系,是旅游扶贫工作的判定标准和重要途径。在旅游扶贫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社区及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景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民风、民俗的古朴性,而当地社区和农民就是自然资源最主要的保护者和民俗、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参与能力较弱,旅游扶贫规划单位以农业旅游人才培养为根本,逐渐为贫困乡村的社区参与提供一揽子的项目、产品设计、参与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办法等,提高社区参与的能力,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建成农业旅游扶贫产业链,是贵州实施旅游规划扶贫的一个大方向。旅游业具有适用性强、产业链长、带动力大、富民增收效果明显、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捷等特性,不仅可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域高度契合开展旅游,并可与农业、林业、文化等产业链深度合作,成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如在安顺西秀区旧州镇和刘官乡大黑村进行旅游扶贫规划过程中,规划和初步实施了旅游扶贫
-3-
产业链建设,将“美丽村寨+特色产业+农业旅游”和“村集体+工业园区、养老休闲社区、田园景观区”三区同建,与大屯堡景区联动,沿美丽的邢江河打造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以安顺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屯堡汇”旅游项目集锦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策划包装了5条成熟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与贵州日报相关栏目合作,创新旅游宣传平台,以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实现一体化发展。
-4-
第五篇:课改汇报材料--借岗位练兵之力,探课堂改革新路2013.12.22
借岗位练兵之力,探课堂改革新路
----**中心学校2013年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汇报材料
我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近两年多,历经过程比较艰辛,从当初的大胆尝试生本教育实验,到今天全校同心协力、积极推进课改,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老师群体以及全体学生,在理念、心理、态度、行为等方面都经过了一次“进化”。可以说,领导紧起来了,教师忙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机会,我把近一年来**中心校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工作的点滴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创新管理,重视对结果的考评,更要重视对过程的考查。抓好常规教学的管理是实施课改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首先,开齐所有课程,开足课时,制定和完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我校在原有的制度的基础上,更新完善了《随堂课考核方案》、《教师学习、反思制度》、《教研组捆绑式奖惩制度》、《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等。其次,创新常规教学管理和检查方式。对教师的备、教、导、练、考等常规教学工作,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检查数量和结果的普查方式。采取了随堂听课式检查,师生谈话式检查,师生问卷式检查等多种方式。抓好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检查不仅要关注教师教的怎样,更要关注学生学的怎样,如学校领导、教研组长不定时走进课堂,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教案,听教师教学设想,看教师课后作业设计,问学生掌握情况等,并做好记录交教务处存档。并将考查考核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潜心研究,研究老师如何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
潜心搞研究,把研究过程当成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以研究生动力,以研究助成长,以研究促发展。
(一)研究学生方面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长期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潜意识里没有把自己放在学习主体性地位上来,没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与意识,却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解与标准答案,不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愿意也没有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意识。所以,我们在实施课改中,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状况和各方面因素。课堂组织较乱,学生效率低下,课堂进度缓慢,学习小组合作无序,课堂效果不佳等等,客观地说,这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和学习品质等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些学生活动,给学生营造“课改”的氛围,转变学生传统的听课理念,调动学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改立足于课堂,延伸到课外。
1、召开两次学生大会,第一次组织学生观看生本学校的课堂录像,让学生了解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如何表现的,如何合作和展示的;第二次是结合期中总结表彰分析会,再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规范进行了培训,强化课堂中学生自学及合作习惯、方法、形式、要求、纪律等。
2、分班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两次学生问卷调查活动,一次是学习小组的问卷,一次是双休日作业问题单的问卷。了解学生对课改的感想和体会,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老师提建议。
4、开展向全校学生征集名言警句活动,并且每天在学校LED显示屏幕上播放。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5、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竞赛活动。如四月份“复兴中华,从我做起”的演讲比赛活动,10月份举行的全校“三不”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元旦的联欢会,冬季的运动会等等,要求每个学生先在班里比赛,再择优参加学校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展示机会。
6、开展学生减负活动。减轻学生负担,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内容,杜绝题海式训练,杜绝机械性重复式训练。今年在减负工作中,学校主要做了两项措施。第一,每周星期五发给学生一张《双休日问题单》,要求班主任结合课任教师认真布置学生双休日任务,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务主任轮周把关,经领导复核后方可打印发给每位学生。第二,改革各学科单元检测方法,不准教师为学生订购现存的单元测试卷,每次单元测验均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基础自制试卷,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制卷后交给教务处审核签章方能复印。测试后要及时评讲,再把批阅评讲后的试卷交给教务处登记,从绩效工资上给予补助。
7、加强课改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每月一主题的班级板报、每周的主题班会、班级文化评比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积极营造课改氛围,弘扬正气,激发每个学生参与课改的激情。
(二)教师研究方面。
1、开展“教师学习、反思”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经验+反思=成长。学校把每周的教师例会变成了反思会,每周例会上行政事务安排时间限制在15分钟以内,留下至少45分钟时间,由教师谈学习体会和教学反思,我们采取把扑克的正面写上教师的姓名,分教师和校领导两部分进行抽签发言,每次例会至少随机抽取一名教师和一位校领导进行教学反思发言,例会结束时,所有教师都要交送一篇3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和学习体会,由分管副校长亲自收,以代替例会签到。
2、开展“课改大家谈”主题活动。此项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主任轮周负责主持,每次召集6至8位一线教师谈课改,主要结合活动主题和近日的某一节课、某一教学片断、某一个教学案例谈课改中的所做所感所悟。要求人人讲、人人说、人人议。我校还经常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学课改谈课改,10月11日我们又一次组织部分教师三进陈郢学校现场观摩生本课堂。通过校外培训、校内研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不断的提升。
3、开展“教研组捆绑式评比”活动。学校领导蹲点教研组,与教研组长及成员同奖同罚。本学年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围绕岗位大练兵的五项活动内容开展主题学习和研讨,要求两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每月举行一次集体备课。教师每学期至少推门听课15节,教学领导和教研组长每学期至少听30节,每一位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课改研究公开课,至少写5000字以上的读书心得或教学反思,结合学校研究专题至少写两篇教学论文,这些细化要求,由蹲点领导和教研组长督促教师完成。
4、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不唯模式,使课改实在有效。李希贵曾说过:“不同的学习内容,理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学习所有的内容,应该是我们的共识。可是,现实中,在许多地方和许多学校里,我们甚至在用行政的方式,推动各种课堂朝向同一个模式。”所以,我校提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有我法,贵在得法”的教学思想,学校拟定了《课改工作指导性建议》,在建议中确定了学校在课改中的主题意识、主题模式、主题教法、主题学法。要求全体教师依据主题框架实施课改,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尊重学科特点,尊重课型特点,不搞一刀切。在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种课型上不断探索完善符合自己、符合学生、符合实际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学期末每位教师要撰写一份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总结报告。
5、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本学期三月份为“学课标,研教材”活动月,分教研组分学科组织实施;3月26日、4月24日和9月18日本镇两所初中举行了三次校际教研活动;5月18日举行全镇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的比赛活动;5月25日一天举行全镇初中教师多媒体教学培训会。9月份次全镇教师“学课标,研教材”考试活动和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工作;10月份结合教育局的教坛新星评比活动,开展全校教师都参与的“公开课考评”活动,以赛促教。把岗位大练兵活动、校本教研、课堂方法改革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始终。
三、提升质量,收获课改成果,更要反思课改中的不足。所谓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成长和成绩,对于老师来讲,就是理念的转变,专业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本学年的课改实践,学生、教师、学校的收获颇丰。
1、春学期**片在我校举行教研活动,听课教师一致认为,**中心校的生本教育气氛很浓,学生课堂表现非常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争先恐后地举手,自信大方地发言,小组交流合作有序,学习激情高涨。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大大加强,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活动,由各班学生轮流主持,从仪仗队、升旗手、主题演讲、工作总结发言,全由学生自行操办,学校广播室从征集稿件、审阅稿件到播放都由学生自主操办。
3、春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虽然优秀率不高,但班级各学科平均分与2012年秋学期期末相比有所提高。两极分化现象有很大的改进,各班的学习成绩趋于平衡,在校学生流失现象得到很好的控制。本学期开学七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虽然不多,但在校的八、九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流失的。
4、我校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能有序进行,从小组的建设、管理及评价探索出一定方法,并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解决了如优生霸占课堂,课堂气氛假活跃等一些系列问题。
5、分学科、分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6、我校30位科任教师,本学期至现在,教师写学习体会和教学反思共400余篇,这次报送教研室参评论文有46篇获奖。
在收获课改成果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课改中的不足和问题,例如:
1、学校把课改实施工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勾。这种经济杠杆的动力臂太小,奖惩力度不大,加之课改使教师工作负荷增大,个别教师有惰性,奉献精神差等多种原因,致使不少推进工作缺乏了“动力”,减慢了速度。
2、课堂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精彩度很少,教学效率不大。个别教师片面理解“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只单纯地追求课堂热闹,课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混于其中,乐得清闲”,“多半是在谈论与课堂无关的话题,课堂上该凸显的教学重点未凸显出来,该突破的教学难点并未得到突破,课堂缺乏有价值的知识生成。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助长了学生对问题不作深入的探究,不愿仔细倾听的恶习。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勇于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点,却缺乏扎实钻研,专注于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
3、对新课程标准把握方面。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教学资源异彩纷呈,人人都充溢着新课改的激情,但冷静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课改,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理解有失偏颇,研究不深入,思考不透彻,甚至有些做法实质上与新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学生的学习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对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准,认识不清。
4、教学设备使用效率有待提高。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还需不断探讨。
总之,对于课改,我校尚在不断的摸索、探讨过程之中,虽然伴生许多问题和困惑,但只要其方向和主流是正确的,我们就有信心去努力追求课改。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和兄弟学校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我校课改工作定能进一步推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