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道德培养的几种途径
小学生道德培养的几种途径
品德,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例如,一个孩子不但自己努力学习,还经常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借给或送给同学使用,还常常为邻居、学校、班级做些好事,我们就说他具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另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还沾沾自喜,明明是自己损坏了公物却装聋作哑,人们就说他缺乏真正的品德,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通常,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就是有道德的行为;反之,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当然,道德行为并不等于品德,只有当这种行为不是一次偶然的举动,而是一贯的表现时,才称得上品德。因此,品德是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稳定的特征,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式四个基本成分。
孩子一上小学,身份便有了变化,从‘顽童’变成了‘小学生’。以游戏玩耍为主的学前生活结束了,有规律的、严格的、系统的以学习为主的学生生活开始了。这种变化必定带来孩子身心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情况和特点。从品德发展来看,在学前阶段品质发展的基础上,小学生的品德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品德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一、对小学生要重视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小学生认知教育是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化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做好德育教材建设。当前我们正面临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此时我们更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到时中学把德育内容注入各学科教学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使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德育认知应与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重开发和调动学生心理潜能,从而去实现德育的内化。目前,有的教师自身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不高,超前、过高、或不按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无法承受;有的教师脱离学生生活的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想当然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求形式、不讲内函。致使学生无法接受,达不到内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的目的。
二、增强学生强化与内化统一的自我意识
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强化。例如:如何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热爱集体,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等,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小学生在直观形象地强化过程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示范,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生活》和《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同样《语文》课是向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学科,其它的一些学科中也蕴含着很多的德育因素,都应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用于教学之中。
四、加强课外延伸,渗透德育行为
英国学者莱基在《欧洲伦理生活晚》一书中,曾将人的德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严肃德性;第二类是壮烈德性;第三类是温和德性;第四类是实用德性。尤其是第四类德性,它是促使人们走向事业成功的德性。因此,我们除在学科教育中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如:开展课内外活动或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举行一次“清洁母亲河——共创美好家园”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可能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学生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五、重视学生社会公德建设在道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制定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
为公约等。号召学生开展“与文明握手,告别陋习”、“为贫困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主题活动,这种延伸于课外的德育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欢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世界观,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受到那样这样的影响。”学博为师,德高是范;教师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会对学生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一不作为信息传导给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规范自己的形象。教师要严于律已、率先垂范,带动学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必须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道德修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六、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冲突,增加其混乱性,从而影响小学生的道德品性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视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面对当今社会要尽可能地优化当今的德育环境,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有效协调,使小学生成为新世纪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家长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单独留家就读或实行隔代管理,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致使部分学生从小养成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单亲子女的增多,给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难度。为培育合格建设人才,全社会都应动员起来,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网络教育。
当然,小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的途径还很多,作为新世纪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更新德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德育途径,为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全格人才而奋斗。
第二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三途径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灵璧县杨疃中心学校 张群
一、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没内容可写,是小学生习作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内容,什么也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素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注入情感、展开想象等。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生作文《春天的发现》,在习作前,安排学生到田野、村庄、校园等地方观察和体会春天的变化,并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时便会有的放矢,充满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写出了一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时,教师可在其习作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掌握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习作也是这样的。范文引路,仿写开篇,“葫芦文”打底,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课文着意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就可以解决有素材而不会写的问题了。
文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写人的课文《李时珍》、《黄继光》、《少年闰土》等都是用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些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课文如《捞铁牛》、《飞夺泸定桥》等都是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的。写景的课文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西湖的绿》、《桂林山水》等都是这样的。
仿写句式,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仿写手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仿写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师要给初学者一个模仿的手杖,以便让他们早日借梯上楼、借桥过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教学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兴趣来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诸如组织同学们做游戏、开故事会、做实践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讲真话、抒真情。
此外,要降低要求,培养信心,循序渐进。应该说小学生的“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关。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过高。小学生是学习写作,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语句通顺连贯、清楚明白地表达一个意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应注重:
1、批改时,注重鼓励,增强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习作,老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批改学生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寻找闪光点”的原则,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在写得好的地方画表扬的符号(如:五角星),并在旁批和评语中指出优点,加以表扬,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2、评讲中,肯定成绩,激发兴趣。作文评讲是学生成功进步的阶梯。评讲时,应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从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评讲开始,就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就感。评讲时,教师可让基础好、习作佳的同学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中等程度的学生主要肯定个别写得有特色的句、段。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或者书写工整,都给予肯定、鼓励。如此从词、从句、从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的优点。
3、修改时,指导方法,不断完善。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和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增”、“批”、“删”、“改”、“换”的具体修改方法,并通过对比朗读、再次评价、提高等级等方法,让学生品尝修改的“甜头”,使学生不仅能改、会改、善于改,而且想改、肯改、乐于改。学生通过认真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不但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写作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中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4、提供阵地,展示作文,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作文,如果有机会得以展示,他们就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激起其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的机会。平时除推荐佳作到报刊外,还坚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专辟“优秀日记欣赏”,请日记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读后让小作者谈体会,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开展这一活动时,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赏析的机会。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日记选集”,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由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浓了,学生总体写作水平就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打下了心理基础和写作基础。
第三篇: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
自信心是一个人做事时的主观心理状态。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说是一辈子,但至少也是孩子到二十几岁,真正成家立业以前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事。大人们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的培养是动态的不断树立的过程,只有自信心的充分确立,才能全面调动自身的各种机能,甚至去挖掘自身内在的潜能,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好。有自信心的人总能为成功找方法,没自信心的人总是为失败找理由。
一、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
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干部轮换,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竞争上岗,最后“优者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干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很强。
二、在鼓励声中获得自信。
现代的儿童教育观倡导对孩子鼓励。心理学家盖滋说过,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要建立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就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老师鼓励学生的话不外乎“你比上次进步了”、“你能做好”等。但就这么简单的三五个字却在学生的
心灵上“埋下”自信的种子。因此我们老师要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特别是注意鼓励学困生,对他们身上哪怕微小的闪光点,也要及时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迈开自信的脚步。相反,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挫折失败时,老师责备的眼神,责怪的语气,不仅会促使学生失去继续努力的愿望和勇气,继而失去信心,甚至有可能使他(她)在一生中都找不到成功的基石——自信。让孩子们在鼓励声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感受快 乐吧。
三、正确面对竞争,进行挫折教育,培养自信心
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
我经常在班里搞一些活动: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辩论赛、成语大比拼、古诗擂台等,鼓励学生以自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活动,尤其是在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做竞争的强者,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但失败了,千万不应该丧失自信心,告诉学生,“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把失败当作奠基石,找出失利的原因,并不断努力,成功往往就会随之而来。
有的学生还把责任推到家长的身上,说家长不会指导自己如何写好作文。每次双休日的周记,往往要留到最后,等另外的作业都写好了,才像挤牙膏一样,费力地完成。有不少学生对写好作文几乎完全丧失了信心。我接六年级这个班不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就马上着手帮助学生分析作文落后的原因,通过反思、分析,大家认识到主要是因为:(1)缺少课外阅读和积累,多数孩子不能静心阅读;(2)上课参与不积极,思考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从范文中学到一些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3)不善于观察生活,等等。
找准原因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指导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走进书的海洋,静心阅读,品味经典,领悟写作技巧;努力激发
学生的写作动力,让学生把所见、所思、所想记下来,进行练笔,每天记心情日记,可长可短,字数不限;同时了解他们在写作中的困难,并给以具体指导;学生有所进步,就给予热情鼓励,表扬肯定,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反思、总结。
总之,小学是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阶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能得到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刘文香
如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帮忙。存在着自私的心理,对事没有宽容心。看到别人比他强,往往存在嫉妒的心理。如何克服学生的嫉妒心理,让其更健康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点的课题。
一、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二、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三、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四、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对小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实践探索
董秀英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在生活中的磨炼。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和困难,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小学生阅历浅,受挫能力较为薄弱。因此,教师应告诉学生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并使学生明白实现理想可能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艰巨的过程,鼓励学生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懂得只有正确认识挫折,勇敢地面对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1.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为榜样。
赖宁,“自造”逆境锻炼自己;成洁,失去双臂谱写生活新旋律;边荣唐,稚嫩的双肩支撑起一个残破家庭;杨云和,由不识字的奶奶养大,蛰居六平方米的小阁楼内,却两次摘取了国际信息学竞赛的金牌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2.以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为榜样。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
三、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1.自我疏导。
学生遇到挫折,往往会自责:“我为什么会这么蠢呀?我还有什么脸面见父母、老师、同学呢?”这种情绪对战胜挫折是很不利的。
所以,教师应教育学生遇到挫折要善于自我排解,保持良好的心态,转移和调节自己受挫折的心境。
2.请求帮助。
遇到挫折请求帮助,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是很丢脸的事,所以不愿意请人帮助。楚霸王项羽骁勇善战,但失败时拒绝他人的帮助,最后只能以在乌江自刎来逃避失败,留下千古遗憾。其实,人遇到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这时可以通过亲人、好友、老师、同学的分析,对症下药,抓住要害,增强信心,走出困境。
3.积累经验。
“吃一堑,长一智”是摆脱困境,战胜挫折不可缺少的。所以,教师应教会学生总结教训,积累战胜挫折的经验,使事情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在活动中磨炼,在环境中熏陶
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行动中磨炼,通过适当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磨炼意志。
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班队活动、学科活动进行教育。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远足、野炊、军训等,让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单纯追求安逸到勇于承担风险,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2)举办“今天我值日”、“绿色小天使”和“清洁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倡导学生从家庭做起、从学校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经受锻炼,从而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3)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活动。一方面可强化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
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4)坚持参与“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服务、学会创造,提高整体素质。
2.营造抗挫折教育的环境氛围。
教师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等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
例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3.遵循规律,科学设臵目标。
实施抗挫折教育活动要制定科学的计划,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目标过高,学生一时难以达到,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目标过低,学生不需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让他们滋生成功轻而易举的思想,当遇到真正的挫折时会一筹莫展,抗挫折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挫折能力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个人发展规划
康玉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才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当一名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民教师?这就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培养良好的素质。本人在本学期参加个人进修计划如下:
一、要做到依法治教、廉洁从教。
依法治教就要坚决不移的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自觉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在教学中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言行,奉公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要廉洁从教就要做到不搞第二职业,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私任何学生。
二、要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
我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在工作中要做到不斤斤计较,工作中任劳任怨。还要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书籍。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参加教研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上好一人一课,在参加评课活动中要积极发言,并注意吸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到严谨治学。
三、要做好表率、为人师表。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教师的一行一举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身为一名教师要身先士卒,起到带头作用,言行举止要正派,为人师表。
四、要积极学好电脑操作。
五、要认真学好普通话,提高讲普通话的水平。
个人发展规划
季洪巧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首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做出规划,并为之不断地努力,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个人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从教工作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课改理念和方法,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教学个性,但却不能做到每节课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对于课堂管理工作,能用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但有时缺乏耐心,没有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朋友,有时会以自己的理解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能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各种教学刊物,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能够与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会感到幸福。我将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朝着轻松、快乐、高效、扎实的目标不断努力。
二、个人发展规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所以,我要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
1、加强自身师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为人师者的基本。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孩子,面对他们,我们会感到敬畏。因为,我们的点滴都会给他们留下永恒的印记。教师也是平凡的人,也有七情六欲,但是面对孩子,你呈现给他们的是什么,他们会放大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地呈现给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年轻教师,我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有你而留下遗憾。
2、多读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一个有广博知识的教师才会有道德感召力。曾几何时,来到同事家,看到书架上那一本本学者大家的著作,羡慕、感叹,读起来如饥似渴;曾几何时,为了课堂上的一点疑问,回家上网查找资料,面对学生时心底的那份尴尬……教师拥有了文化底蕴,你才会自如地面对学生,自如地应对各种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完成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我要让学习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习惯。
3、虚心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多时候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正确的内容,由于缺乏资深教师的经验而出现误差。因此,我要积极向同事学习,多走进同年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向大家学习。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就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
4、让反思成为习惯,让反思促进成长。
只要教学存在,反思就存在。但很多时候却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这就导致了很多资源的浪费。本学期我要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发展,让反思促进自己的成长。
总之,本学期,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努力向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前进。
第四篇: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几个途径
西善桥小学胡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把兴趣看成是学习的原动力。他说:“除非一个对象或一个观念里面有了兴趣,其中便没有鼓励人去做的原动力。”就小学生写作来说,培养其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就有了主动写作的的原动力,就不愁日后写不好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点管见。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阅读既要重视课上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更要重视个人经常性的课外阅读。
1、要求学生每人准备
一本好词佳句积累本,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诗词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等做好摘录,多多益善。
2、在班级里定期进行好词佳句积累本展评活动和好词佳句背诵、运用比赛。
二、引导观察,勤于动笔
小学习作训练的重点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作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适时引导或安排学生写日记。可把写日记的训练过程分为三步:第一、能写就可记优,目的在于鼓励动笔;第二、能坚持就是写作能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第三、一写得清楚具体,语言优美准确就是小作家,目的在于训练运用语言,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三、下水引路,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下水”,可亲自尝试写作的甘苦,了解郑益沟坎,取得指导
学生作文的主动权,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在指导学生作文前,教师首先打好腹稿,将怎样立意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等体会告诉学生,利用密切的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而作文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教师经常“下水”示范,以健康而强烈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了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情动而相随,进而喜欢作文。
四、学生自编作文集,老师帮忙写“序言”
让学生也“著书”“出书”——自写、自编、自行设计作文集。
1、收集学生一个学年的作文,经过反复修改、誊抄后,汇集成册,自己设计封面和内部插图,2、老师帮忙写“序言”。在序言中,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写作上的优点,向同学热情推介他们的作文。
3、将学生中优秀的作文及时推荐给学校校刊、红领巾广播站以及省市、国家级报刊杂志和网站,师生共同努力,争取发表。
总之,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除了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说、多看以外,教师还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并为学生创造发表习作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三途径
如何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
灵璧县杨疃中心学校 张群
一、积累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没内容可写,是小学生习作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写作内容,什么也谈不上。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读书必动笔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为写好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搞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学生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大量素材,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往往对这些鲜活的素材熟视无睹。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并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注入情感、展开想象等。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
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例如教学生作文《春天的发现》,在习作前,安排学生到田野、村庄、校园等地方观察和体会春天的变化,并组织学生春游,到实地欣赏春天的景观。春游前,提出观察要求:注意观察山水草木、游人、飞鸟等特点,并把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及时地记下来,为描写春天的美景作好准备。观察时,教师给予导向观察指导,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观察时便会有的放矢,充满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当学生写出了一篇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作文时,教师可在其习作成功之处,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机观察,随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会不断地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掌握写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规律。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习作也是这样的。范文引路,仿写开篇,“葫芦文”打底,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在课内给予点拨,课外阅读中给予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仿
写,使学生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知识;其次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步引导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课文着意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就可以解决有素材而不会写的问题了。文体不同,写法也不同。如写人的课文《李时珍》、《黄继光》、《少年闰土》等都是用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些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事的课文如《捞铁牛》、《飞夺泸定桥》等都是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事情的经过,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的。写景的课文则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西湖的绿》、《桂林山水》等都是这样的。
仿写句式,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仿写手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仿写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教师要给初学者一个模仿的手杖,以便让他们早日借梯上楼、借桥过河,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三、激发兴趣,解决“不愿写”的问题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教学中,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能直接推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兴趣来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诸如组织同学们做游戏、开故事会、做实践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在习作中讲真话、抒真情。
此外,要降低要求,培养信心,循序渐进。应该说小学生的“不愿写”与我们以前作文教学的要求偏高有关。所以,我们不能要求过高。小学生是学习写作,只要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语句通顺连贯、清楚明白地表达一个意思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在批改、讲评作文时应注重:
1、批改时,注重鼓励,增强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作文,教师对学生写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面对学生幼稚的习作,老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批改学生作文时,坚持“多就少改,寻找闪光点”的原则,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细心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优点就及时表扬、鼓励—在写得好的地方画表扬的符号(如:五角星),并在旁批和评语中指出优点,加以表扬,同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指出不足和努力的方向,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2、评讲中,肯定成绩,激发兴趣。作文评讲是学生成功进步的阶梯。评讲时,应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从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评讲开始,就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就感。评讲时,教师可让基础好、习作佳的同学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中等程度的学生主要肯定个别写得有特色的句、段。对基础差的学生主要发现其“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用得好,或者书写工整,都给予肯定、鼓励。如此从词、从句、从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不同层次学生习作的优点。
3、修改时,指导方法,不断完善。重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和实施作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重视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教给学生“增”、“批”、“删”、“改”、“换”的具体修改方法,并通过对比朗读、再次评价、提高等级等方法,让学生品尝修改的“甜头”,使学生不仅能改、会改、善于改,而且想改、肯改、乐于改。学生通过认真修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不但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写作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从中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4、提供阵地,展示作文,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生的作文,如果有机会得以展示,他们就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激起其写作兴趣。为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展示作文的机会。平时除推荐佳作到报刊外,还坚持每周用一定的时间专辟“优秀日记欣赏”,请日记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读后让小作者谈体会,同学讨论,找出“闪光点”加以赏析。开展这一活动时,给每个学生以机会,让大多数学生都有赏析的机会。同时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在教室墙上办“优秀习作展览”,向家长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临近期末,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日记选集”,让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得以展示。由此,学生的习作兴趣更浓了,学生总体写作水平就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愁”、“怕”、“厌”等心理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打下了心理基础和写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