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教学技能及其培养途径
什么是教学技能及其培养途径
(一)什么是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即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 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 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 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 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技能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 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 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 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从表面上看,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 方式。从深层剖析,它是教师职业个性品格和专业修养外化的表征,是教 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位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艺术化教 学的水平,就必须遵循教学技能发展的规律,在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 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二)教学技能的特征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发杂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 学技能作为一项发杂的职业技能,不仅具有 一般职业技能的共同特征,还 有很强的专业特征。
1、教学技能的综合性 教学技能是教与学技能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从结构上看,教的技能是教师表达、判断、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的综合;学的技能则 是阅读=分析、理记忆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技能的形 成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的学。教师善教能引导学生善学,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善学则“师逸而功倍”,为教师省出更多的 时间去钻研教法,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二是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善教源于善学,不善学就不可能贮存丰富的知识信息,因而教就会成为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善教也无从谈起。因此,善学促进善教,善学又必然 要求善学。
2、教学技能的智能性与精神性 教学技能不同于一般的手工技能,通过简单地重复、模仿就可掌握。教学技能包含对教学信息的吸收、消化和反输出的发杂过程,需要教师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他人的言传身教细加揣摩,依据教学实践灵活使用、改进、乃至创新。另外,教师掌握教学技能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这一目的 决定了教学技能的运用必然是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 程,在教学中,不仅教师的爱憎、好恶能强烈地感染学生,
课堂上学生的 情绪好坏也同样会对教师产生明显的影响。教学技能的作用还在于以情动
情、以智激情和传情启智。实践证明,没有高涨的激情就不会迸发出智慧 的闪光。优秀的教师,正是充分运用了情绪的互动作用,才将无数学生引 向成功的彼岸。
3、教学技能的专业性 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比如数学、语文、物理、美术、舞 蹈、体育等,它们各自的教学技能一般是不能互换和替代的。教学的目的 是要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练习,因而教师一定要精通所教科目的教学技 能。
4、教学技能的培养中的不可代替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 联系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技能与知识的重要区 别。教学技能不等同于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它不是通过讲授的方式习得 的,而是通过多种条件、不同方式的练习逐步形成和熟练掌握的。练习时 技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知识在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也同样是必不 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知识对技能形成的作用,不仅会导致技能训练的盲 目性和机械模仿,也难以从知识与技能的联系中揭示教学技能的实质。所 以,在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等 量齐观。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
美国微格教学专家盖奇在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提出了教学 技能分类的方法。盖奇认为:“教学研究的全盘宏观方法已遭失败,因此教育家应采 用科学家分析微分子的方法来作为理解复杂现象的手段。” 原国家教委在 1994 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 中,把教学技能分为五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 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基本课堂教学技能包括九项 基本技能:①导入技能;②板书板画技能;③演示技能;④讲解技能;⑤提问技能;⑥ 反馈和强化技能;⑦组织教学技能;⑧变化技能;⑨结束技能。
(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途径
1、注重实用性,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论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我们从旨在提高教学技能出发,调整教学 内容。(1)选择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教材。现行教学论课程教材版本较多,其 中不少教材对理论叙述过多,学生感到对教学技能提高帮助不大。因此,首先应 该选择英文版、实用性强的高教出版社的教学论教材。(2)根据本门课程的培养 目标,用教学改革试验的新成果,用基于教学实践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设计、新思路、新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整合现有教材内容,重点讲授实用性强、学生参 与性强、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容。
。采用用教材教,而不照教教材的方法。(3)选择典型的教学实录和教学示范录像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
2、改进教学方法
(1)改革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教学的方式会影响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方式会
影响知识运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合作的方式建构教学理论和教学 技能。(2)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任务的形式,通过完成任务 来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如把备课、讲课、评课、说课的技能掌握设计成具体的 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在一定情景下,经过实际操作过程,达到掌握这 些技能的结果。教学多以小组或对子活动的形式进行。(3)加强互动,相互交流。人的认知结构与经验背景的不同会导致个体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个体对事物 的认识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4)在学生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析教学案例(包括文字案例和视频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生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认识教学行为和英语教学的特征,明确在教学中怎样体 现新课程理念,怎样把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如何创造教学情景,思考如 何应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5)回顾中学优秀英语教师的教学特点,回想他们是 如何组织英语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哪些行为能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益。另外,回想效果不良的教学情景和原因,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建构对现代英语教 学的认识。(6)走出去,请进来。请优秀中学英语教师进行示范讲课,然后列 专题讨论,如让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上节课,会怎样处理教材,怎样设计教学活 动和教学过程。(7)调整完善师范生习惯性思维。实践证明,虽然师范生在课堂 上获得了教学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还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直觉或仅限于 模仿原来认可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施教,仍然很难将学到的新知识付诸于教 学实践。(8)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具有兼容性强的 特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一体化界面加大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使得 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技能的掌 握。
3、加强实践,强化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不同教学情景中能够顺利自如完成复杂任务的心智 和能力。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只能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教学实践证明,教学 理论不结合教学实践,师范生获得的只能是一些空泛的难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 僵化知识。我们大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 行为。在观看示范教学
、分析优秀教案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新编英语教材中选 课、备课、写教案。讲课先以小组形式进行,然后在班上试讲,进行评议,训练 讲课技能。要求学生在掌握说课稿撰写方法的基础上写说课稿,进行说课练习。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把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
4、改革评价方式,促进技能培养
首先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教学问题为着眼点改革考试方式。考试 既要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还要有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方面 的内容。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试题在试卷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过程评价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的方式尽量多样化、综合化。
5、反思性教育实习
美国学者波斯纳研究总结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我 国学者也认识到,使教师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不是她的知识和方法,而是教师 对自己、对学生、对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的反思能力。在教育实习期间,我们倡导反思性教育实习。实习前让学生观察他人的教学行为,组织学生看录
像,其中包括获奖的优质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观察角度进行教学评议,训练 学生对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实习中要求学生写教学实习总结,开 展小组讨论,内容涉及备课、讲课、评课等各种教学活动。实习后要求学生回 顾实习,反思实习中成功和不成功的事例,将教学实践经验与所学的理论知识 相联系,建构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把教育实习变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教 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培养幼儿倾听技能的几点途径
浅议音乐活动中倾听技能培养的几点途径
【摘要】听力技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基本技能,只有幼儿基本具备了一定听的能力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开始着手培养他音乐方面的能力。当孩子熟悉了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感受过听到过的各种音响,他们才能够体会出音乐是怎样通过对现实世界各种音响的模拟和反映,来表现这个多姿多彩才现实世界。
【关键词】倾听
培养
方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借助声音这一物质材料,建筑一个音响世界作用于人的听觉,进而在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来陶冶人的心灵。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就谈不到音乐。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滴嗒,小溪的流动、火车飞机的隆隆声等等,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从小培育幼儿对周围生活中各种声音有敏锐的感觉和细微的辨别力,就能为他们欣赏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对孩子来说,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应当从培养幼儿倾听声音、了解声音的表现力、培养对声音的敏感开始。
听力技能是幼儿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基本技能,只有幼儿基本具备了一定听的能力的时候,教师才有可能开始着手培养他音乐方面的能力。幼儿的听觉常常比成人更加敏锐,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各种音响特别敏感。可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听觉的训练,忽略了怎样教幼儿通过听来了解周围世界。因而,我们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往往会遇到孩子们虽然很喜欢这首曲子,但是却不能领悟和表达音乐中所表现的意境和蕴含这种情况。所回答的内容也单一,较多是重复同伴的语言,更不能用身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了。所以说,倾听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第一步和出发点。
听力技能的培养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完全可纳入我们的日常活动计划当中。比如: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听和讨论各种声音,呼啸的北风、滴滴的小雨、嗡嗡的蜂声等等;可利用给幼儿讲故事的间隙,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去听教室内外各种特殊的声音;可以通过唱歌和做游戏去增加孩子们描绘声音的词汇量,增强他们的记忆力;可以和教师一起交流彼此的听觉经验。总之,有许多机会、场合和时间可去培养幼儿的听力技能。
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我认为倾听可分为两种:自然倾听、有意倾听。自然倾听是幼儿倾听周围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有意倾听是指成人或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制作声音而进行的倾听。
一、自然倾听:倾听人体的声音、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 1.倾听人体的声音
人的身体可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有内在的声音和外来的声音。一般情况下幼儿只会注意到外在发出的声音,如:说话、唱歌、拍手、跺脚等。而往往忽略人体内自然发出的声音,如:心跳、肠蠕动以及孕妇体内胎儿的声音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外在声音和寻找内在声音。
教师和孩子面对面坐在一起,让幼儿模仿教师发出的各种声音:拍手、捻指、弹击、跺脚、轻快的跳动和各种嗓音;用屏风或者硬纸板将教师和幼儿隔开,让幼儿仅仅依靠听觉来模仿教师发出的声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人的身体里会有什么声音?互相找一找、听一听这些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通过模仿和寻找来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敏锐力。
2.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
自然环境中不同的声音是音乐的主要来源,这些音响是音乐大师们创造乐曲的重要素材,如:世界名曲《野蜂飞舞》、《云雀》、《雨滴前奏曲》、《田园交响曲》等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音响。孩子们喜爱的很多歌曲中更有许多摸拟小鸭、小鸡、汽车、火车的像声音乐语言。因为这些声音都是具体的,不仅能直接感受,而且能激发幼儿丰富、奇妙的联想。
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几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训练:请幼儿闭上眼睛,问他们能听见什么声音?——房间里的声音——房间外的声音——更远一些地方的声音,可以启发幼儿区分出声音的远近,并试着去模仿这些声音;在散步时,让他们倾听各种动听的声音,并重复、回忆这些不同的声音。中大班的孩子还可以请他们试着用文字或图形去记录和描述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帮助幼儿发现和使用一些像声词,如:“嘶”、“嘟”、“呜”、“笛”、“噢”等;动物的声音、人的声音、机器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音乐声等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随处可闻,教师可以培养幼儿随时发现和倾听这些声音,获得一种对声音的敏感,体会声音的各种特性:高、低、远、近;强、弱、长、短;响亮的、轻柔的、优美的、粗俗的等等。并描绘在听到这些声音时自己的感受、想法。
二、有意倾听:倾听日常用具的声音、记忆和模仿声音、录制声音 1.倾听日常用具的声音
教师利用日常用具通过不同的声音游戏来训练幼儿听、辨的能力。找两个声音特质不同的物体如:钥匙串和小木棒。让幼儿仔细倾听,辨别它们发出的不同声音。然后,幼儿闭上眼睛,听教师晃动钥匙和轻击木棒,再说出是哪一种物体发出了声音。随着游戏的不断熟悉,可缩小物体声音的差别和增加发声体的数量,让幼儿去分辨;绘制一些在游戏时经常使用的各种发声物体的图片,教师用实物发出声音,幼儿根据他们听到的声音,从这些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发声物体的图片。
2.记忆声音
记忆声音是在感受声音的基础上唤起幼儿对声音的记忆并让幼儿模仿声音,这是训练听觉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身体、游戏、不同的发音体来加强幼儿对声音的记忆和模仿。
利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教师发出几种不同的声音(拍手、拍肩、跺脚等),让幼儿按照顺序模仿;
教师和孩子每人一套相同的发音体,教师用这些发声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然后请幼儿按相同的顺序,模仿发出同样的声音。发出的声音种类可以一次比一次多,并且只让幼儿仅凭听觉模仿。也可以选择4种或者4种以上的物体同时发出声音,请幼儿听辨,再拿走一种物体,只用3种物体发音,让幼儿说出是少了哪一种物体;
将声音信号和一定的动作联系起来做游戏。如:用拍手表示跑,用铃鼓表示跳,用大鼓表示停止,用沙锤表示坐下等等。开始时可以只用两种信号:跑和停止或者跳和停止,然后可以用3种信号:跑、停止、坐下;跳、停止、坐下。当幼儿熟悉游戏时便逐一增加信号,还可以变换信号交替使用。
声音是短暂的,即发即逝的,要让幼儿在短暂的时间去辨别、比较声音是很困难的。因此,幼儿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去听、去记忆,当他们有了丰富的听觉经验后,才能在总体上领悟声音。
3.录制声音
录制声音是帮助幼儿建立有意记忆和分辨声音的一种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更准确的倾听到声音带来的不同效果,感受什么是悦耳的声音、什么是优美的声音、什么是躁音,同时还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倾听声音的兴趣。通常教师可以带幼儿一起制作一些幼儿自己或同伴的声音,录下他们彼此的说话声、唱歌声,再让幼儿一起来听辨每个人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录制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让幼儿边听边说边模仿是什么物体发出了声音。大中班的幼儿可以录制一些音响故事,即各种声音连贯起来,并赋予一定的想象力,使它成为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在这个音响故事里,最好让幼儿自己的声音成为故事的主角。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应该保持整个活动场所自始至终都要安静,以确保幼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听力游戏。教师要做的是引导每个孩子去倾听,鼓励每个孩子去发现去表现声音。借助于他们最初对声音的感受,辨别和记忆,了解声音所描绘的事物形象。这就是说,孩子熟悉了现实世界中他们所感受过听到过的各种音响,他才能够体会出音乐是怎样通过对现实世界各种音响的模拟和反映,来表现这个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我们的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反过来,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又可以去表现一定的事物和情感。学会和掌握声音的这种表现手法,是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和途径。因为我们已经知道,音乐本身就是声音的艺术。
第三篇: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每位语文教师都该知道的技术
——试析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中学
刘晔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技能的培养。本文试图以当前教学新理念为出发点,从明确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技能的内涵和外延、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阐述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技能;内涵;外延;方法;途径
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的综合素质,但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备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却并不容易。一个初中生,近十年集中学习了各种体裁的文章不下百篇,加之家庭的早期教育,课外的阅读,大多数受正常教育的学生可谓读“万卷”书。可讲起话来却常常词不达意,习作时更是语焉不详。十年寒窗,语文能力何以致此,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摆正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语文技能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师偏重的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或顾此失彼,或轻此重彼,结果导致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语文的实际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为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在课程标准指导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目的;每个教师都应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的途径与方法;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语文技能的内涵
语文能力是指人作为个体,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诸项中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本领。语文活动以语言认识为特征,在于揭示语言本质意义的本领。本领表现能力,语文技能体现揭示语言本质意义的本领。所谓语文技能是指在接收或传递语言信息的语言认识活动中,揭示语言本质意义所用的思维途径及操作方法。
二、语文技能的外延
从语言认识活动看,语文技能的主要外延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1.识记。语言认识活动离不了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知识的方法是识记。
常用方法有:①三位一体法。适用生字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识词记义。②诵背默写法。适用语文知识及名言佳句。反复诵读、默写识忆。③图表整理法。适用语文知识。将知识按掌握内容分项整理,制成图表,逐项识记。④对比记“异”法。适用易混淆的语文知识。进行例句对比分析,找出区别的相异点,由异点认识记忆。⑤卡片摘录法。适用名言佳句及搜集写作材料。用卡片摘录记要,分类编存,常阅备用。⑥口诀诵记法。适用难掌握的语文知识。按一定顺序、结构特点或操作程序编成易诵易记的口诀,以诵促记。
2.运用。语文知识是语言认识的基础,语言认识活动必然要运用语文知识。
运用方法有:①划分辨析法。适用短语结构,句子结构及句中词性、用法认识。进行结构划分,从词意、句意及词所居位置分析。②划分修改法。适用修改病句,划分句子结构,从语法、逻辑、遣词、修辞角度查找病因,予以修改。③遵章循章法。适用语文知识使用与正误。按使用方法、要领、格式,针对具体语言环境进行使用、查改。④要领变换法。适用句子结构及句式变换。按句子结构特征及句式式样寻找变换要领、规律,依据其要领、规律进行变换。⑤对照模仿法。适用修辞与句式变换。依据例句式样,模仿造句。⑥翻译划分法。适用文言文句中词性,用法及句式辨析。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划分句子结构,根据词意和词所居位置进行辨析。⑦依体为文法。适用作文谋篇。各类文体的文章虽无固定谋篇模式,但异中有同。依据常见常有的范文模式遵体谋篇为文。
3.理解。接收和传递语言信息,首先要对语言材料的字、词、句、段、篇章进行理解,弄懂其意。
常用的理解方法有:①拆释合意法。适用词语解释。拆词释语素,合语素义。②语境取意法。适用词语释意。根据词语的语言环境解释,将解释意代入原句,句子通顺且句意不变。③探源联意法。适用出自典故的成语释意。先探明源义,联系语境,用语境取意法释意。④抓中心句法。适用理解语段意。寻找语段能表白言事说理的表意中心句,由此理解语段意。⑤合并归纳法。适用理解文章大段与全文意思。将语段意分类合并归纳为大段意,依据大段意,加作者态度与观点、联系时代,归纳概括全文意。⑥词意角度法。适用句子句意与含义。抓句中表意关键词语,由词语意出发,联系表达方法进行理解。⑦联点揭义法。适用句子含义及环境描写作用。根据句意或描写,按文意联系时代背景、文章主题、人物情感、表达方法来揭示。⑧直译思想法。适用文言文句意理解。根据上下文句意,翻译理解的文言文句,联系上下文意,用现代文句意理解方法进行思意。⑨置身其间法。适用人物思想情感与环境描写的体味鉴赏。置身其境,充当角色,咀嚼人物语言、心理、行动描写的用语及环境描写的词语,从词意、语意、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体味鉴赏。
4.分析。理解语言材料,常常要从有关的彼此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①文体划分法。适用文章段落层次分析。各类文体都有自己的谋篇办法,划分文章段落层次要看文章体裁,由作者思路入手,依据写作顺序进行。②嚼句循意法。适用文中指代分析。抓住与指代有关的句子精读嚼意,由说什么入手看句子关系,从而寻出指代对象。③炼句断意法。适用长句句意。抓句子说什么、怎么样的主旨,去怎么说的技巧,从锤炼句子入手断意。④句群条析法。适用段的信息材料筛选。用划分句群的办法来分析语段,找出每个句群言事说理的中心表意句,于以条分缕析。⑤嚼句评析法。适用供材料议论文写作。精读材料,细嚼句意,看说什么,怎么做;思社会现象、公德规范等,进行审美评判。⑥联想扩展法。适用供材料记叙文写作。弄情材料中的人和事,充当角色,置身其境,展开联想和想象。⑦技巧视文法。适用文章写作特色评价。考虑文章体裁,由立意、选材、组材、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用例句评价。⑧抓词评析法。适用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评价。寻找表达作者情感和看法的词语,从情感和看法入手评价。
三、语文技能培养的途径
语文技能,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的主要途径。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从而打开通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大门。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有赖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就要以教材为根本、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再次,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谓智能就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琼·梅克教授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创立了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问题体系,在这个“问题体系”中,第三层就是“拓展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相应地最终得出的答案也应该是多样的,为此,语文教师应设计有特色、有梯度、有广度的题型,使学生在这些丰富多样的题型训练中,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从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最后,语文教师应具有长期训练学生语文技能的意识。教师应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渗透到日常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形成一个“平面式”的训练过程和一个“阶梯式”的培养方式。
四、语文技能培养的方法
语文技能培养过程可以用“五环”的教学方法来实施,即按“思、讲、练、导、迁”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五个环节分别时设疑激思、内容讲授、专项训练、分类辅导、技能迁移。
1.设疑激思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努力进行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自然会迸发出来。教师所创设的情景的启发性决定着学生兴趣的程度,也决定着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简单的问题并不能促使学生思考,也就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其语文技能的训练也就无法开展。什么样的是有效的问题情境呢?如《木兰诗》一课设置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伙伴与花木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个问题刺激了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在文本中不断地发掘,从多个角度找到了答案。设置这样的问题应该就是有效的问题情境了。
2.内容讲授
教师应该把学生要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给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不能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储备不够。教师必须要提前给出所涉及的知识,并要突出难点、重点。知识较多或者较复杂的时候必须要形成知识结构图。这既是学生解决问题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基础。
3.专项训练
教师在每种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应注意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时间的分配。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技能也就不能面面俱到,教师应把握好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要注意各技能训练分配的时间,既有短期训练安排,又要有长期训练计划。二是速度的快慢。有些语文技能的形成,不仅靠时间的积累,知识的铺垫,还依赖于教师训练具体技能时的速度的快慢,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忽视技能的训练,一带而过;要么自导自演,取而代之,即使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但因不讲究训练的速度,使学生不得其法,难得要领,这仍是造成学生语文技能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恰当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加上教师的训练意识,是学生语文技能形成的有力保证。
4.分类辅导 技能的培养要靠练习,但练习的效果并不一定会和练习的次数、时间成正比。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注意力会分散。因此,在语文技能训练中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程度进行分层或者分类指导,查找症结所在,鼓励督促学生进行练习并解决问题。
5.技能迁移
教师应在每次技能训练完成后,鼓励或者辅助学生进行总结。既要总结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和决方法,又要总结掌握这种技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总结技能适用的范围,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将技能渗透到语文的方方面面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法国埃德加·富示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一个语文教师应树立“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技能本位的转化,所以,每位语文教师都该知道这样一种必备的技术——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语文技能。
第四篇:浅谈国内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浅谈国内外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
摘 要 当前教学技能是每个师范生在应聘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教学技能的发展也是现今新课改的要求。各国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都投注了大量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各国在教学技能研究过程,以及与我国教学技能培养做对比,以期达到对我国教学技能培养的模式做出新的探索。
关键词 师范生 教学技能 培养
教学技能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概念,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因多次练习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教学技能对外表现为成功地、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卓有成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和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内表现为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知识、技巧、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的功能体系、是教师的个性、创造性与教学要求的内在统一。
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学技能的上位概念。李家清先生认为,“地理教学技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地理教学技能只要指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运用中运用的教学技能,是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于地理教学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为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广义的地理教学技能包括教师课内的教学技能和课外教学技能(包括地理活动课教学、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地理参观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等)。因此广义的地理教学技能是指地理教师为实现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的将地理教学内容和学习地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以提高学生地理技能和思维能力为着眼点的教育者应具备的教学本领和技巧的总称’。”
一、国外教学技能培养
(一)美国。
1963年,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首创微格教学,主要用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他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课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这种微型的课堂训练方式很快推向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引进使用,获得良好效果。但是有人说微格教学“过分强调‘基本技能’,过于简单,同教学的总体目标割裂了。”为了避免割裂总体目标,人们开始转向综合考量教学情境。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兴起了一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教育,在强调教师理论知识素养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19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日渐升温的教师专业化研究与实践,教师教学技能被置于一个更为广阔视野中进行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师范教育的研究者开始研究以普通学校为基地的师范教育。“课堂组织、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教学模式等课题是在夏季去普通中学参观学习的,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编写教案、课程计划理论和实际设计。”
目前,美国的教师技能培训主要通过设立教师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广泛帮助,使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
(二)英国。
英国的微格教学起步较为晚一些,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引入的。“英国的教育和科学署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中,突出强调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在英国的培养体系中,教师培训管理署主要负责按教育法对各种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格进行把关;英国女王的首席学校督导官领导的教育标准办公室对学校工作进行独立的常规性督导,以检查地方教育部门以及高校中的教师培训课程及质量等,并且建议高等师范院校为每位师范生建立个人教学技能档案袋,用来跟踪并记载师范生在教学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状态。自2000年9月开始,英国所有师范生为了获得教师资格,必须通过教师资格检测,检测通过则可获得维持5年的教师资格,否则只能被聘为不合格教师。
(三)印度。
1978年印度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师范课程:一种框架》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置身于生活之中,通过能动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感和强烈社会意识的教师,该文件标志着印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正式形成。1985年的《全国教师委员会报告》,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对教师的使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1998年,印度全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框架。
澳大利亚:澳大利也成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的全国性大学质量监督局(auqa),该组织为了评价和考核大学培养教师工作的质量,设计了一系列的评价细则和目标,并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循环持续评价,起到对教师技能培养工作的督促作用。
新加坡:新加坡的教师隶属于公务员,想要进入教师队伍,必须接受为期一年的职前培训,他们的培训主要是依照新加坡教育部制定的“理想教育成果”和教育的“ask”模式来进行。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和灌输,使教师和校长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优质的态度。培养有三个特点:1.培训是国家行为,带有强制性,已经形成规模化和制度化;2.培训内容系统化;3.特别注意态度、技能与知识。
(四)日本。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教师专门职业论”在日本的出现,日本社会对教师职业就开始有了新的认识,许多人意识到应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专门性职业加以建设。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举措,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教师专业化路子,形成了有别于他国的、富有日本特色的教师专业化模式。为确保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日本十分注重对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修改后的《许可法》,对获得教师资格所必须修满的教职专业最低学分作了很大调整,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开设一般教师素养科目、学科教育专业科目、教育专业科目。修改后的教师培养课程与以往相比,不仅在门类上增加了,而且在学分要求上也大大提高,特别是对教育专业科目的学分要求提高了近1/3。此外,还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实习学分数,把小学教师的实习从4学分增至8学分,中学教师的实习从2学分增至6学分。日本不仅仅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严格,并且在实践教学这一部分也在逐步加大要求力度。
二、国内教学技能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开始的比较迟,真正的开始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研究人员来国内的讲学和培养机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学技能的研究和发展。一线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各地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视和培养,大大促进了师
范生教学技能的发展。
朱元春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实践教学改革中提出见习、实习、研习三阶段的教育实习方法,三阶段的定位各不相同,见习定位是了解教师,实习定位为学做教师,研习定位于做好教师,通过这种改革,在整合效应上完善了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刘晓红、段作章提出两段式螺旋上升的教育实习方法,即将理论的简单应用模式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扩展为感性经验——理论认识——实践应用——理论提高的模式,并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四川师范学院郭三清提出,师范性技能包括教学技能和教育技能两个方面。师范性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认知定向、初步形成、协调完善、熟练自动等四个阶段,要重视和研究师范性技能的培养途径和主要方法,应从“三个不断”方面去实施,即不断提供多种渠道的活动场所,不断提供多刺激多变量的训练目标,不断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
黄兆信在温州师范学院经过三年多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暑期和毕业实习三阶段的教育实习方法来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胡亚玲、荣司平提出从“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出发,教育实习应贯穿高师教育全过程,并提出改“一次集中实习”为“多次集中实习”和高师院校与中小学联办高师教育的两种方案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教学技能培养起步早、模式灵活多样,已经成为一项立法规定的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化和师范生的培养都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有本国特色的教学技能培养模式。其中,对教育实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相当重视,有些国家的实践教学时间很长,有的可以达到一年,为培养优秀的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广阔的平台。和国外相比,我国对教学技能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施起来的困难还比较大,对于师范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时间安排还有一定的矛盾。与我国的国情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差距较大,全国高校应该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师范生的培养体系,为我国的师范生培养提供更全面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饶淑园.国外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和训练状况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8,(3):14-16.[3]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解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3-4.
第五篇:深化实践教学 加强 技能培养
深化烹饪教学 加强技能培养
作者姓名:
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深化烹饪教学 加强技能培养
内容提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力、能力的培养当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优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符合职业能力标准,适应专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烹饪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 烹饪教育 教学改革 技能培养 教学体系 教材教法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风起云涌,立课题,搞教研,激奋而强烈。审视新形势下的烹饪教育,个人深感专业实践的现实性、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觉得有必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烹饪专业的特殊规律,对烹饪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尝试性探索。
一、强调专业特殊性、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管理促发展。
对烹饪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烹饪教育的现实性及教学改革的迫切性要有足够的认识,真正立足于烹饪专业改革及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正确认识烹饪专业的教学现状,勇于直面现实,承认差距,统一思想,以就业、立业、创业为出发点,树立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抓机遇,促发展,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研究烹饪教育的特殊性,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深化整体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真正发挥学校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优势,发挥其主体作用。重视符合烹饪发展需求,体现专业特点的内、外环境建设,建立烹饪教育试点,实施相应先进的管理及考核机制,深入研究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专业师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管理制度、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发展与改革,加强与产业、行业合作,增强专业竞争力,努力促进烹饪专业向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
二、强调理论性、制度化建设,更要注重实践创新总结、应用及推广。
传统烹饪教育始终关注理论性、制度化方面的规范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自然是教学过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对此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强调理论性制度规范,而忽视了教师、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创新能力,使得很多有益的教学改革创新成果未能得以及时推广。诸如我院情景教学、课件教学、实践课创新、优质课评比,每年都搞得如火如荼,甚至有些课件、教学方法创新等都在省市获过一、二等奖,可真正能够运用于日常教学的又有多少,真正能够推广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好的甚至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即时得以认可,也很难得以具体实施及全面推广,也因此消退了很多有为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应充分认识烹饪专业已有的教学特长,现存的教学弊端,对已有或正在尝试的被实践证明了的超越某种规范的实践创新加以认真总结,实质性的规范推广,应用于实践教学。与此同时,亦应以积极的态度、宽阔的胸襟去正视其间的某些教学弊端,当改则改,并要意志坚决。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素质与能力培养突出技能。
近几年,很多学校及个人针对如何培养复合型烹饪技术人才,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作为班级化的烹饪专业教育,很难使每个人均能成为职
业、行业的“状元”。但能使之在不同道路上,取得不同方式的发挥,使每个人都能有所提高,学有所获,才是专业教学最大的成功。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构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应过度强调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最重要的是用吸收与了解的专业知识,培养适合自己有效的运用知识能力即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实践的指导者;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但不能忽略实力、能力是烹饪教学最终、最主要的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能力及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烹饪教学的根本所在。
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突出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职业,专业教育。职业需求应以所具备的能力为标准,综合其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为主要能力标准,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方向。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优化教学科目,强化理论性的实践教学。
突出专业性、适应性和综合性,选择最能反映专业本质特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强调操作性,实用性,适当缩减操作性不强、文化基础深、理解难度大的教学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线索,对职业岗位、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优化设计,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以“能力本位”组织教学,保证学生通过演示、多媒体、教学实验、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达成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能训练的各项目标要求。
2、强化职业素质训导,培养职业适应能力。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市场经营的相关性,将职业、专业能力与市场经营相结合,强化教学细节,抓严抓细抓到位。将职业礼仪、专业双语用语、口语对话、晨会、例会、班组制、监督制、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餐饮市场常见、常用的日常组织管理细化并分解应用于日常的实践和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养成等,以生动的个案对学生加以有效的引导,培植其适应能力、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
3、强调实践教学的阶段性,突出职业技能考核的特殊性。
以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为目的,优化职业资格多元化的实践考核目标教学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和考试要求列入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之中,并结合实践教学模块,将其分解为阶段考核、模块化考核等知识点,进行跟踪考核。
五、以职业技能而设计模块,综合设课,整体优化,形成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
1、强化烹饪专业基本功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
设置烹饪基本功训练室,购置必需的基本训练器具,训导学生的刀工、勺工、糊浆处理、炝锅、焯水、勾芡、滑油、数量、尺寸、成本核算等专业单项技术,并进行阶段性考核,实行开放式管理,随时有实践指导教师值班,甚至可以交给学生自己管理,打破传统的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内容和程序,按部就班进行训练的基本实践教学模式,学生
可以自由选择实训项目和设备进行基本训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分层次教学,强调基本功训练的时效性、达标化和基础性。
2、强化模块化专项技术训练,提高专业技能。
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烹饪专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包括原料的鉴别加工处理技术、烹调方法、食品雕刻、菜肴装饰、冷菜拼摆、面点制作、西餐工艺等专业操作技术,并按其内容划分相应的实习模块,分阶段,定指标,按一体化进行实践教学,并相应减少专业技术课课堂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实践技术性课程直接在操作室或演示室进行,让学生学中习,习中学。加强专业操作技能、技艺和重要烹饪方法的反复性、强化型训练,改革传统烹饪教学中过分强调多授菜点,以数量为主的模式,建立教学示范菜点的规范化指标,保证实习操作菜点的代表性、经营性和发展性。
3、强化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实践技能。
应用所学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原料成席、作品设计、创新制作、毕业设计、菜肴制作、筵席设计与制作、专业岗位工作能力、厨房各岗位操作技术运用、新技术应用、菜肴创新、开发与制作等综合应用实训等,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化要求,实施相应模块化考核。强调在职业环境下,经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满足专业发展与模块化、工位式教学要求,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
以热菜、冷菜、雕刻、西餐、面点、西点为实习室划分模式,体现模块化、工位式教学特色,突出综合性能,加强实习室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使其现代化、体系化。建设相应的教师教学研究室、热菜教学室、冷菜教学室、雕刻教学室、西餐教学室、中式面点教学室、西点教学室、烹饪标本室、烹调模拟基本功训练室,充分体现烹饪的综合性、现代化、标志性及专业特色,各教学室理论、实习教学均具相应的功能,亦可做为小型多媒体演示室用,作为现代化标准烹饪专业教学室,能够实现教学做合一、责任制管理、小专业分流、工位式教学、定项性实习、兴趣性学习、交替式选修。各教学室配备相应的专项教师办公室,与班主任同室办公,实习教学改为班主任班级负责制,全面负责实习及教学管理的有关事宜。高标准建设一条龙式模拟饭店经营操作室,不同专项的学生可自由搭配,模拟酒店经营进行相关项目的训练,同时为筵席设计与制作提供优良的环境及操作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迎新管理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及厨房组织能力。
七、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顺序按排的合理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教学课时的阶段性。
强化实习教学,规范运作过程。调整实习教学的校内实习时间及顺序,增强实习的连续性,让学生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去完成有关的实践模块内容实习,进而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论学习,再用所学的理论进一歩去体会实践,在总结中让学生逐渐提高,增加其对烹饪专业的系统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有关烹饪实践内容认识的系统化,进而指导专业操作。
第一学期开始就可按排与实践有关的模块化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不以系统的专业教材为教学依据,以专业基本技能为主要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学生刚入职业教育的新鲜感,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将刀工、勺工、糊浆处理、勾芡、滑油、专业素质等项目细化,纳入正常的课时教学。第二学期开始组织实习专用周,加强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保证实习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将实习时间由现在的间隔式改为集中式,并应结合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疲劳等情况,注意调整实习时的休息与总结时间。
八、强调烹饪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规范教材、教法。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多方面适应能力。优化实践教学过程,突破“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完成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到课程建构者的转变,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采用案例教学法、点式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激发学生探知、求知的迫切愿望。实践教学中注意设置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和内容,采用“每周一辩”法;实践考核增加内容的主观题,并创建多方式考核手段,采用“每月一考”法;实习教学中采用“每周一菜”法,菜肴设计主张多方案重复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时间,将属于学生的课余时间放给学生,即使是某些选修课程,亦应利用正常课时时间完成,让学生尽情利用职业教育的宽松优势,在自由坦荡中享受专业学习的乐趣,在兴趣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加大投资力度,加速专业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充分建设并使用完备的网络系统,促进办学的改革与教学时效。建立烹饪专业教学区域及多媒体专业教学平台,购置多媒体移动平台,多媒体设备覆盖烹饪专业全部教学场所,实现数码影像质量的VOD服务点播系统。不断丰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完善网络题库,实行教师网上备课、网络教学,丰富“主题性网络资源”,促进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课件教学、仿真教学,使有限的“原料”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利用较现代的教学工具,借助VCD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使口语表述直观化,提高学生对实践基础内容的掌握。不妨大胆地想象,可否将现有的教师先演示,尔后学生实习,调整为学生先看相关的VCD资料,结合老师讲解后学生实习,最后老师再演示,由学生自己对已有的实践过程的好与坏、对与错进行针对性分析,并加以认真总结。
九、增强专业的社会化及市场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具体实施者亦是教师,教师的意识、能力、思想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及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饮食文化以及快餐文化正在溶入中国的饮食生活。酒店层出不穷,经营特色和风格各不相同,风味流派推陈出新,经营管理、菜肴品种日新月异,针对新的饮食消费理念,新的餐饮市场,作为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再提高,对以往“传统”“正宗”的烹饪方式、方法加以重新认识,不仅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坚实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并时刻强调与社会的发展的相接性,保证实践教学品种的经营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积极地创造和珍惜机会,自觉地承担相应的教科研课题,在新的职教形势和课程调配环境
下,在探索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作为单位,应因人、因学科、因阶段培养青年教师,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为教师适应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定期、定任务、定人员,就中、西餐教学与市场经营进行学习与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实践技能的发展与提高。积极发现并扶持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总结推广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积极与其他学校、企业合作办学,实施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单位互派教师制度,从而促进教师对专业社会性、市场化有最深刻的理解。同时,外聘专业课高级教师或行业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做学校的专、兼职教师,走出去,请进来,传授新品种、新制法、新技巧等,开阔师生眼界,扩大知识面,加强与市场的结合,促进教师的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