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慌演讲稿
“盐慌”演讲稿
主讲人:郑志攀
说起“盐慌”,主要的起因就是因为在3月16日,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由于担心海盐遭受核污染,部分群众盲目抢购、囤积井矿盐,导致部分地区食盐脱销。然而,在这样一件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抢盐?为何会盲目的抢购?
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盐里有碘,可以防辐射;不法商人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尔尔之类的。
其实大可不必,我据有关资料了解到:食盐不能防核辐射。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辐射监测室主任徐政强认为抢购食盐非常荒谬,“防核辐射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服用一片碘片(碘化钾片),因为每片碘片中含有100毫克的碘,而根据卫生部的规定每公斤食用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
而另据新华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称,碘化钾片并不是“辐射解毒剂”,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只有在公共卫生机构的明确指导下,才能够服用。
因为盐中有“碘”,所以抢盐。这算不算一个理由。对于这一点,我是真的表示有一些失落。在这一次“盐慌”中,中国的民众表现的更像是“小丑”。而哄抬物件,本就是违法乱纪的行为,说明我国法制建设还没到家,是不健全的。民众的法治精神和意识还不强。
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同胞们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受教育的水平还不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两则对联
其一、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 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安在 横批:核出此盐
其二、上联:日本是大核民族 下联:中国是盐荒子孙 横批:有碘意思
确实是有点意思,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自嘲,更多的是无言以对啊。还有那“起舞弄清影,碘盐在人间。转农贸,去超市,都无盐。”感觉很好笑,可是笑不出来。也通过这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众还存在这样一个劣根性:容易受蛊惑,容易盲目从众,素质低下„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我是一名中国人,也绝对没有贬低自己国人的意思。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事实。我们需要发展,要强大首先就要让自己与时俱进,现在常常强调创新不也就是在提高我们一方面的素质吗!
“盐慌”,是我们的心还不淡定,是我们的心在慌。为什么慌,因为我们心里没料,我们国人谁也信,同时谁也不信。我们常常会说:“是不是真的”,一方面看到别人在做了,深怕自己吃亏也跟着做了。
做一个总结,对于这样一次“盐慌”事件,更像是一场闹剧,而这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叫“无知”的东西。而它又冠以国人“素质低下”的称号。我们要学着去摆脱,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种事实。这也是我这次演讲的目的,也是一个警示:我们要入世,我们就需要学习,就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的我们才真真的有盐(颜)以对。
2011/4/14
第二篇:如何看待“盐慌”
如何看待“盐慌”
周俊飞 1004384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数以万吨计的辐射污水直接向大海中排放,引起了我国消费者对海产品安全的担忧.从相关报道中可知,这次抢盐事件源于浙江网民陈某在网上散布谣言,说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该谣言经过网民的不断加工和转发,恶劣影响持续放大,最终引发了抢盐事件。
三点认识:
1.吃碘盐不可能防核辐射。
2.就算核污染造成所有海盐都不能吃(这事发生的几率可以忽略不计),陆地上也可产盐:井盐,岩盐。我国内陆就有许多盐湖。
3.吃盐太多,过多的钠会升高血压。国人每天食盐已经达到10克左右,超过6克的推荐量。
不同角度去看待抢盐事件:
一:抢购这种行为是国民的耻辱。正如新浪微博上一位叫“小西故事”的网友说:“多买了别人急需的东西,自己一下子又用不到,这么自私不惭愧?请问什么事惭愧,什么事损人利己?中国的教育我以为在幼儿开始已经相当畸形,什么学这学那,就是不学无私和多为他人着想。”
二:这些谣言开始可能只是几个人无意中说起,可能也没什么恶意,但一旦进入网路传播就病毒般发作,如果再有好事者或无良商人借机烧上一把火,一夜之间中国人就癫狂了。我痛恨奸商哄抬物价的行为。
三:来抢购盐的老头老太,“他们基本不上网,看电视报纸也比较少,更容易盲从来源不明的消息。”
四:日本3.11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他们丝毫不乱,没有哄抢,没有骚乱,全国上下井然有序,可是,我国各地相继出现的哄抢食盐现象令人无比痛恨!河南的井矿盐足够全国人民吃300年,根本没有必要恐慌。
五:对中国发生食盐哄抢一事,外国媒体纷纷加以报道,我想,这份耻辱丝毫不亚于别人吐了一脸口水,这是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大丑事。当我们高声叱呵日本人的野蛮、残忍本性的同时,我们是否用审视的目光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差距?
六:炒房炒绿豆炒大蒜炒盐中国怎一个炒字了得?正是因为中国人无知才容易操作。
如何处理类似事件:
1、建立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
政府与媒体建立应急反应机制的第一环就是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畅通高效的热线电话及便捷的后台管理系统对于政府、媒体及时掌握新闻动态,分析舆情民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作为“中国电视四小龙”之一的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很早就建立了突发事件的报道应急制度,从人员、车辆、设备调配、直播流程、卫星信号申请,到审查把关、播控等一系列的规范,都有章可循。2010年,在卫星直播的基础上又开展了3G直播,新闻的现场直播实现了常态化。因此,无论是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还是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时,都能作出快速反应,主动引领舆论。
2.注重公信力建设。
应对危机事件,媒体除了快速,还要权威。权威一方面来自媒体发布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比如在浙江的这次“抢盐”风潮中,省盐务管理局的专访,省政府专题会议信息的发布,环保监测专家的采访,省物价局的查处行动等。另一方面来自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比如,16日浙江教科频道接到的热线电话中,就有观众指名道姓,要求“小强热线”主持人小强出面辟谣。这是浙江电视媒体打造品牌主持人的成果显现。观众的信任来自于日常节目的日积月累,为百姓说话,替弱势撑腰,为观众帮忙,“大事小事,有事您说话”。这种信任也来自于主持人品牌打造中公益形象的塑造,比如2010年以来小强先后担任了浙江省“禁酒驾”形象大使、浙江省首位艾滋病防治公益大使。
3.警惕和避免在危机传播中起消极作用。
客观上,媒体的报道会扩大危机事件的辐射面,处理不当还会成为推动事态升级恶化的“助推器”。这就要求媒体准确把握事态走向,选准报道的时机和方式。如在这次的“抢盐”风潮中,浙江教科频道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报道预案,但在“抢盐”风潮正盛的头两天,并没有派出SNG直播车,进行现场直播,而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三天,即18日晚间进行了“今夜杭州超市,不见排队买盐长龙”的现场直播。这种安排,基于以下考虑:假如在抢购风潮的头两天直播排队抢购,场面相当“壮观”,无疑会赢得高收视,但这样做极易引发群众更大恐慌,加剧抢购风潮,不利于危机事件的解决,其消极作用可以预期。因此频道果断放弃了现场直播的预案。等到18日下午,记者从超市采访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这股“抢盐”风潮正在平息,超市供应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于是频道又选择了18点这个市民晚餐的时间点进行现场直播,进一步打消了公众对“盐荒”的顾虑,稳定了公众的情绪。
第三篇:银行钱慌
银行“钱荒”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敏感时期,技术添乱”——周六下午,当得知@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宣布计算机系统恢复、各项业务已可正常办理后,@财经网抱怨了一声。
当天,在发现多地民众反映自己的工商银行卡不能取钱后,确曾引发对“敏感时期”的猜测,即如@公司舆情所概括:“有人联系到前几天银行间市场钱荒,认为工行是以升级为由避免提现”。南方都市报今晨报道《某银行大面积取不出钱,瘫痪约1小时后恢复正常》中虽为工行隐去了名头,但亦提及“网友怀疑与‘银行钱荒’有关”之反应:“系统升级都是在半夜凌晨进行,怎么白天还在升级?”
“敏感”,从业内人士传导至普通储户,大约可以从周五傍晚算起。18时许,作为财经专业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下属网站,21世纪网发布独家消息:“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银行今天下午资金违约,交易时间延半小时给各家找资金,但是一直没找到,市场资金缺口千亿规模„„30分钟前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此讯一出,当即引爆微博,各门户亦迅速将消息推入首页,对中国银行业资金紧张的讨论急剧升温。
紧张情绪其来有自。前一天晚上,也是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其微博账号中贴图为证,高喊“铭记历史这一刻,隔夜回购利率30%!”正是在一阵阵惊呼声中,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个被视作中国金融市场风向标的专业名词,被频频提及。人们通过媒体报道进一步得知,在五月底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还不到3%,进入6月份,这个数字不断飙升,“这个数字越高,银行间借贷成本就越大,市场上的流动性就越小,说白了,就是可用的钱越来越少”。
再加上股市、金价暴跌等一系列坏消息来袭,对中国经济前景堪忧的哀声叹气四处可闻。
唯一可以欣慰的,大概要算中国银行稍后即否认资金违约,21世纪网也在子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中国银行今日资金违约》经核实为不实新闻。根据围观者普遍推测,很可能是21世纪网看漏了“中国银行间出现资金违约”中的那个“间”字。
但就算有了这个“间”字,也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周六多有市场化媒体聚焦于此,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即是《“钱荒”来袭,银行迎来“抢钱大战”。业内称当前资金局面“空前惨烈”,专家称对普通人财产安全影响不大》:“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本周四,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越线就是高利贷。多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不少业内人士甚至用‘空前惨烈’来形容当前的资金局面”。而观察者们此时也都注意到了中央的“淡定”:“尽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屡屡‘爆表’,市场资金面信心受到重挫,市场哀鸣一片;但就目前来看,管理层坚持‘不放水’的态度依然坚决。业内人士普遍解读认为,本周央票的地量发行已足以彰显出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态度及决心,短期内降准、降息几无可能”。
李克强两天前的表态被反复重温。早在周四晚间,@haitaode即以“温规李不随,克强不放水”为题,发布长微博《银行没钱了?》:“6月19日晚上,我的一位编辑同事,做了一个标题:银行资金告急。要是温时代,眼下这局势,央行早就放水了。现在是李时代,温规李不随。李总理似乎在与市场较劲,对资金饥渴的银行,坚持不放水。6月19日,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信号是,顶住压力,盘活资金,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不放水,放开设立民营银行的限制„„ 目前来看,他是强硬的,要用市场上的钱解决问题。他认为,过去发行的货币,已经很多,市场上的存量货币是巨大的,关键是盘活,盘活就是提高周转效率„„李说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也就是让民间的钱,成为金融的一部分。这一表态,有积极意义。这番讲话第二天,即6月20日,银行股大跌。克强在与市场扳手腕,输赢难料。”
即便是在温家宝仍任总理的最后几个月中,对其经济刺激政策的诟病就已不绝于耳。经济学家们或许认同他是一个富有亲民风格以及政治改革理想的领导人,但对他所主导的“四万亿”却是压倒性地批评,指其“饮鸩止渴”。如今,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接任,期望值上扬,其以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判断经济走势的“克强指数”被人们津津乐道,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前天晚上的留言——“克强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普遍原理和中国经济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李克强博士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经济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代表着中国经济学派的新崛起”——虽然略有调侃,但应该也算是赞赏。至于跟帖者@天文w的那句“如果只学点修理地球的技术,天天被手下一群学经济的饭桶给忽悠,晚上无奈地看星星”,则分明就是嘲笑前任总理在经济问题上的“外行”。
局势分析在工作日集中到来。新京报周六即在《高息危机暂解 部分银行反省自查》、《银行间市场惊魂72小时》中,提及“央行坚持不放水的铁腕纠偏效果已经显现„„央行政策正是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今晨更由评论员倪金节发表《货币政策没必要向“钱荒”妥协》,为金融改革喝彩:“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百万亿元的大关,货币增量依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这个时候,银行叫苦连天,说什么‘钱荒’,显然怪不到别人,只能怪自己没能用好这些资金„„在银行间资金紧张之初,市场纷纷呼吁央行尽快降息降准,以再度放松货币信贷政策,来缓解短期流动性的紧缺——重复曾经的‘紧缺就刺激’的政策路径。但是,面对市场呼吁,随之而来的则是‘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基调尘埃落定,央行面对‘钱荒’也按兵不动。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自然是不能继续放任货币超发继续恶化,另一方面,银行业过去几年的很多行为,已到了必须控制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不再向银行叫苦连天‘妥协’,不仅仅是在单纯纠偏之前银行业务过快的盲目扩张,更应着眼于深化金融改革,也就是不再纵容银行业的‘野蛮’扩张,而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简政放权改革的背景下,启动金融改革或将是早晚的事情,放在未来5年乃至10年的视野当中,今日货币政策的‘不妥协’或将意味深长”。
其《李克强总理100天:改革进行时》广获门户推荐,典型标题就是“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文中,导语即言“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以“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多领域改革快马加鞭”为题,人民网亦在首页重点推荐了这篇新京报报道。而作为最靠近中南海的喉舌,人民日报今晨亦有《银行间市场为何闹“钱荒”》,除了用提要宣布“目前所谓的‘钱荒’只是一种结构性短缺。进入7月后‘钱荒’会逐步有所缓解”外,就是直言不讳:“央行拒不出手,是对一些不重视流动性管理的银行的一种惩罚”。
新华社的《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昨天发布后,同样广获转载:“‘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财经专业媒体更加责无旁贷。来自经济观察报的《“央妈”翻脸:无情的母爱》,因其生动笔调,即获搜狐前昨两天以“央行翻脸变后妈,银行疯狂奔走相互问:有钱吗”为题,持续在首页展示。
而比起中央媒体需要避免直接对比前任后任总理,财经网能把话挑得更明。在以首页头条推荐《总理100天:“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的下方,所附即有连日来广获传阅的复旦大学教授张军之文《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直到上周习近平主席在加州庄园与奥巴马会面,答案才露出水面。习主席对奥巴马说,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习主席的这段话直截了当,不仅道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最明确的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的放缓趋势至今保持沉默和不断的容忍„„习主席的这个说法很可能代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一个共识。如果这样,那么意味着,李克强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清算在2008-2010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下产能过快扩张的遗产„„李克强的策略似乎应该是,要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再回到08年之前,继续开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窗口,就需要痛苦地清算过去5年投资扩张的遗产,去压缩那些阻碍结构调整的产能和矫正被扭曲的投资结构。”
发现“钱荒”来袭之际,@创业家杂志昨日午前旧文重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两年前的一份报告,文中亦有“2013年7、8月将爆发由地方债或房地产引发的银行危机;新政府在上任半年后开始引爆前任泡沫”之预测。
除了提供“钱荒或闹到7月中旬”之预测,每日经济新闻今晨更由评论员叶檀将微博上的推测化作白纸黑字,即《“钱荒”是一场主动压力测试》:“央行此次实际压力测试很有必要,让我们认清,不仅中小银行,甚至某些大型银行由于表外资产众多、热衷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已经出现资产恶化、银根抽紧的现象,在重要的调头寸节点,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银行维持目前赢利模式,心照不宣的前提条件是,如果头寸紧张,央行一定会放松货币„„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过山车,成为世界财经界重要事件,从美国到新加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将重新定价。” 在《中国式钱荒背后:监管层剑指资金“空转”》中,第一财经日报亦断言:“这场中国式‘钱荒’的背后,是决策层有意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旨在打击资金‘空转’,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如此大事件,当然需要胡舒立亲自撰文。本期新世纪周刊社评即是由这位财新传媒总编辑赞扬《严把货币闸门是上策》,并寄望于“金融市场的改革主张”:“‘魔鬼在细节之中’,正确主张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实施筹划,更需要有效的激励。惟此,才能激发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停留于一般号召,避免市场的‘政策投机’带来新的道德风险。特别是针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方案,比如此次提到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应及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文末,胡舒立既是期许,也是警告:“须知,改革也是再而衰、三而竭,当前迫切需要超越口号,找到使人眼前一亮的改革突破口。从国际到国内,机会的窗口已经非常有限。在守住货币闸门之后,改革一定要出真招”。
《把“危机说”当做对中国的提醒》——这是环球时报周六呼吁民众“冷静看待,不轻易兴奋或者恐慌”:“这一轮‘中国版次贷危机说’,针对的正是中国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及货币超发问题,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并不轻松,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也的确有类似之处。尤其地方债务问题,是多年来地方发展‘唯GDP论’结下的恶果。不可否认,发生‘中国式次贷危机’的可能性并非是零,不能把它完全看成危言耸听”。
今晨,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又由作者李长安以《防止经济“出大事”须加快改革》补充对策,当然,胡锡进主导的媒体语调不会像胡舒立那样刺耳:“在后危机时代,由于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开始凸显,矛盾有逐渐尖锐化的趋向,‘唱衰中国’论再次粉墨登场,再加上国内某些学者的随声附和,在部分普通民众的心理上造成中国经济要‘出大事’的印象„„要消除‘唱衰中国’的论调,改革就是最好的‘消毒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消除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和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来”。
最疾言厉色的在微博上。眼见股市大跌,身为投资基金董事长的@王瑛006已将经济形势之恶化与反宪政潮流相联系,认同于建嵘所言“政治信号混乱正在动摇社会信心”:“股市大跌和银行流动性危机突发——这次大家将领教一次政治危机引发经济危机„„这是点燃一个连锁爆炸物的引信!波及和影响的范围,以及烈度会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次历史‘余毒’的系统性发作形成的政治危机,将引发政治——金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危机,会导致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唯一的希望是快速得到政治上的解决。”
第四篇:青春路上 别慌
青春路上,你别慌
咖啡还续,书签还新,夏天已经擦身而去;树叶还绿,发丝还青,时光却从不曾逆行。——题记
年少的我们,不食人间烟火,不懂生活艰辛,以为一句轻许,便是一生;以为彼此相爱,便能抵过一切。却不知世事难料,时间磨平了感情,淡化了承诺,带走了记忆,甚至最后我们连回忆都不曾留下。
也许某一天,我们不禁想起彼时栀子花开的季节,想起彼时凤凰花开的路口,在昔日的时光中驻足:细碎的阳光透过窗台,空气里弥漫这温暖的味道;微光的尽头似有无数细小的光晕在跳跃,仿佛时光轮回般的漩涡……
也许某一天,我们会静静地向往:岁月幽香,轻剪一帘红尘烟雨,一袭水楣,静听花开花谢;时光水岸,轻铺一纸红尘素笺,一笔墨起,一笔墨落,自然随意;诉一段清幽,自在从容,闲看潮起潮落,喃喃细语中,看淡世间的瞬息万变。
年少的时光,总是那么清浅匆匆,命运的齿轮却从未停息;蓦然回首,青春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们总是不停地抱怨青春的脚步太过匆匆,我们总是习惯于责怪时光的太过无情;站在十字路口,我们彷徨着,不知何去何从,殊不知我们把迷茫当作了失败的借口,但是青春路上,春色粲然,你又何需慌张?
漫漫青春之路,深深浅浅曲曲弯弯;我们驾着成长的扁舟,沉沉浮浮兜兜转转。一程一程的漂流般体验,有懵懂,有憧憬,有苦闷,有欢喜,带着几分纯真的好奇,去怀疑,去发现,去探索。纵然一路上,我们跌跌撞撞,我们依然收获到了可贵的友谊,感受到了心灵的碰撞,领略到了人生的哲理。
我们在喧嚣浮躁的尘世中,看遍各人行色匆匆,渐渐的学会了安静下来,学会在思考中抉择、在沉淀中反省,渐渐学会不忧不惧、逆风而行,当我们不急不慢之时,不经意间抬头发现:原来青春的梦想就在前方,我们从未迷茫,更不必慌张。
有人说,青春是一颗划破天宇的流星,一道绚烂之后依旧归为平静;也有人说,青春是一棵俊俏挺拔的常青树,永远青葱迷人。而我说,青春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我们一读再读,或喜或悲,越是慢慢品味,越是意味深长……
或许不知过了多久,久到我们早已忘却了时间,转眼间我们走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独自一人坐在一棵老树下,泡一杯茶,执一本书,回想起当初青春飞扬的岁月,耳旁依稀回荡起曾今的纵情欢唱,脑海中闪现出她那笑靥如花,任由思绪飞向远方,嘴角依然上扬。
青春,是儿时纯纯地向往,希望能够肆意张扬;
青春,是少年傻傻地迷茫,以为梦想总在远方;
青春,是老年甜甜地回忆,感叹昔日不够疯狂。
在青春的路上,无论你怀揣着怎样的梦想,请不要慌张,因为它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唯美的篇章。
第五篇:廉政文化盐电公司演讲稿
文章标题:廉政文化盐电公司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演讲的题目是:《廉政文化在“盐电”》。今天,我借市纪委提供的机会,给大家说说我们盐城发电有限公司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事儿。作为一名普通员工,一名共产党员,我之所以对企业廉文化建设给予热情关注,之所以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入的思考,之所以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认识,是因为新形势下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这一反腐倡廉的新举措强烈地吸引了我,是因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浓烈的氛围深深地感染了我,是因为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慢慢地影响了我,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先进文化在企业廉政建设中产生的巨大的吸引力、渗透力和感染力。我亲眼目睹了公司党委、纪委发出的一个个红头文件,亲身参加了公司组织开展的一项项活动:廉政格言征集、廉政书画展览、廉政电视制作……那一桩桩、一件件,催人思考,让人难忘,特别是公司党委成员向全体员工作出的廉洁自律公开承诺,犹如一股清风,写就了公司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诚信和庄严。人心是根本,关键在教育。为了使党员干部保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和纯洁的心灵,公司将反腐倡廉的关口前移,对新任职、新提拔干部专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早打“预防针”,增强免疫力;对群众反映较差的党员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做到红灯亮在越轨前;对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警示谈话,及时亮出“黄牌”,强制性地矫正其行为走向。为了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廉政文化交流的窗口,公司纪委在公司报刊《盐电之声》专门开辟了党风廉政建设宣传专栏“清风苑”,围绕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等内容,组织撰写反腐倡廉征文。这些出自于员工之手的文章虽然浅企业廉文化建设演讲稿显稚嫩,却充满了鲜活的工作和生活气息。她,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她,朴实无华,全是实话;她,针砭时弊,毫不留情;她,扶正扬善,满腔热忱;她,吹来清风,沁人心脾。因而,深受公司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群众的喜爱。跨进21世纪,我们走进了信息化传播的“E”时代,进入了信息高速公路。面对着数百双渴望点击网站获取信息和教益的眼睛,我们“盐电”公司通过局域网,积极尝试运用现代科技传播先进文化,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创建了“盐电”纪检监察网站。仅今年以来,纪检监察网站点击率就达5000余人次,已经成为公司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部署,掌握公司内外党风廉政建设动态的平台;成为大家学习党纪条规知识的学校;成为党员干部和全体员工就党风廉政建设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新时期党员干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们,谱写了党员先进性的动人乐章;他们,保持了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他们,诠释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深刻含义。我们“盐电”公司在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方面,党、政、工、团组织党员干部和员工学习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张云泉等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用这些时代典型的先进事迹,给大家作人生导航。如果说正面典型是颂歌,是号角,那么,反面典型是警钟,是镜子。公司党委、纪委十分重视抓好警示教育,组织中层以上干部集中收看警示教育录象,参观市纪委主办的反腐倡廉成果展,使党员干部深受触动。记得2004年5月,公司组织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到盐城监狱接受警示教育,通过实地参观服刑人员的劳教和生活场所,听取职务犯罪人员的忏悔发言。那上不能为长者尽孝,下不能为子女尽责的愧疚表露,使大家心灵深受震撼,感慨万千,提笔撰写心得体会。公司纪委将9万多字的体会文章编印成册,下发给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扩大了教育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廉政制度建设,看起来是刚性的规定,与廉政文化建设无关,但我认为,廉政制度必须付诸于文件、会议等载体传播,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盐电”公司在廉政制度建设上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先后制定和完善了20项配套成龙的监督制度,全方位地对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监督。公司在工程、建设、物资、基建、燃料、药品等方面全部实施招投标制度,纪检监察、审计、法律等部门积极参与招投标活动的监督,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作为一个火力发电企业,燃料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70。因此,我们“盐电”公司认真吸取以往个别中层干部在燃料管理中搞权钱交易而导致犯罪的教训,在深入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监督,从制度上扎牢预防职务犯罪的“篱笆”。现在,燃料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吃请不到,钱物不要,严守制度,热情服务。一年购进几十万吨电煤,都严格按制度运作,不仅保质了保量,而且还省下几百万元成本,真可谓廉政与效益两全其美。在扩建两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投资概算达11.75亿元的大型工程建设中,通过设备招投标采购,不仅节省资金7000万元,而且锻炼和考验了职工队伍,至今未发现有违法违纪案件。从公司主要领导到扩建部门负责人,都严格按制度办事,主动接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