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质疏松症的康复进展(讲稿)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进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身高越来越矮;有的人常感觉骨头里面疼痛,还有些人轻轻滑倒,就可能导致骨质骨折,甚至用力咳嗽,就可能“咳”断几根肋骨„„这些都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带来的麻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目前,全世界将近有一亿人患有OP,美国约为2800万,其中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脆性骨折,1995年对其投入有138亿美元,而至2030年将增至600亿美元,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再来看看我国的情况,60岁以上老年人OP患病率为60%,而其发病率也在同步增长,发生脆性骨折占患病人数的10%.北京等地区基于影象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后第一年内由于各种并发症死亡率达到20%~25%,存活者中5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OP被人们的重视程度似乎一直不够。71.8%的被调查者出现过腰酸背痛的症状,但62.9%的人没将这一症状与骨质疏松联系起来。
而对于维持人体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物质Ca的摄入,我们也远远不够。儿童每天需要摄入800到1200毫克的钙,成人量需要每天摄入800毫克。但是据最新的一次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天的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还没有达到正常需要量的一半。有权威专家分析认为,在我国,约有97%的人群钙摄入量不足。而这种钙的普遍缺失现象,也与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病理生理改变:(1)全身性进行性骨组织质量减少即骨量减少。骨量包括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的等比例减少。如果仅仅是骨矿物质减少,则归入矿化障碍,在儿童为佝偻病,在成年人则为软骨病。(2)骨的微观结构退化。椎骨主要由松质骨即骨小梁构成,丛图中可以看出骨小梁变细,变稀,这揭示了在老年人中脊椎压缩性骨折多见的原因。(3)骨的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难以承载原有的负荷,因轻微的外力甚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悄然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可以分为3类,即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常见的OP主要是原发性OP,分为1型和2型,绝经后因为体内雌激素急剧减少,而引起骨代谢出现明显负平衡,骨的有机成分合成减少,影响Ca盐在骨骼胶原上的沉积,新生骨组织减少。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一)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二)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三)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者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者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通过以上简单的介绍,我们深刻认识到其严重性,状况堪忧。首先漏诊误诊多,医生对OP缺乏足够认识,很多OP患者由于骨折到医院就诊都只是被当做一般骨折病人。其次在铺天盖地的Ca广告影响下,人们以为只要不停的补Ca就能把脆弱的骨头补起来,至于骨密度检测和其他治疗手段认知度较低。
另外就是专科门诊少,中国直到近20年才开始把它当成一种严重的疾病加以关注,国内大量OP骨折患者分散在骨科,肺科和内分泌科,不利于接受专业长期和有效的治疗。就拿我们医院来说,虽然目前是设有骨质疏松专科门诊,由OP引起的骨折还是归于骨科病房。最后宣传少,上海的一家OP防治中心目前每年接诊3万多骨质疏松病人,其中只有6000人左右接受过骨密度检测,自觉检测者还不到5%。
所以关注骨质疏松正逢其时。早期的康复预防和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据国外文献报道: 研究将腰部骨折病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明显看出通过早期康复锻炼可以大大提高病房的周转率,节省病人的花费,也减少骨科医生的工作量节省精力。下面重点来看一下康复。
康复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磷高且钙磷比例适当的食品。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尽量摆脱“危险因子”,如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
三级预防:对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等药物治疗
康复治疗:(1)物理疗法。包括磁疗、水疗、光疗(紫外线照射、日光治疗)、高频电疗(短波、超短波、微波)等,在消炎止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2)增强肌力练习。四肢肌力练习中等长练习即为静息性练习,即肌肉在收缩中并不产生关节的活动,仅有肌张力的增高。如图所示,这就是股骨颈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所用的股四头肌舒缩训练。对四肢肌力的训练方法还有等张练习法,如直接举起哑铃、沙袋等重物,以上各种训练所加的负荷应该逐渐增加,且不宜增加过快。通常采用Tens规律,即每次等长收缩维持1O秒,体息1O秒,重复1O次为1组,每天重复1O组。这一规律同样可用于等张练习中,即重复l0次为1组,每天重复1O组。腰背部肌的等长训练法可以仰卧位下,在头部和足部各垫一高约10cm的物体,收缩背肌,使臀部离床,人如平板状,可以从每次维持1O秒开始,逐步延长至最大可耐受时间。等张训练就是我们常说的飞燕式训练法。如在俯卧位下进行上胸部离床的抬高上体练习,以及使髋部离床的抬高下体,然后再作同时抬高上、下体,此时仅有腹部接触床。每次练习维持10秒,重复lO次为1组,开始时只要求动作完成准确,并维持数秒即可,以后逐步增加到维持10秒和完成1O次。对于腰肌力量较弱或者肥胖的人士来说,上述方法比较费力,可以采取“五点支撑”的方法锻炼,仰卧在床上,去枕屈膝,双肘部及背部顶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双肩,双肘部和双脚这五个点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如果不能支撑,由于高仅10cm,稍一放松臀部即可着地,因此不致发生意外。但应注意在训练过程中不应有闭气。上述的肌力练习应该坚持进行。(3)纠正畸形的练习。可以做些扩胸,牵张上肢、腹肌和下肢肌群。另外,水中的练习可以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重力的影响,同时还有利于松驰挛缩的肌群,对纠正畸形有很好的帮助。(4)增强平衡协调性的练习,通常是从重心较低位,支持基底较大(如坐位),活动幅度较小,支持基底较平整稳定开始练习,逐步达到重心较高位,缩小支持基底面积,增加活动幅度和复杂程度,甚至使支持基底不平整,或在可活动的基底下进行练习。卧姿状态到跪姿状态到坐姿状态。(5)改善症状和增强全身健康状态的练习通常采取有氧训练法,鼓励多作步行练习、呼吸练习和各种文娱活动,以提高整体健康水平。总之,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让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就关注它,将之扼杀在摇篮中。
第二篇: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康复
骨质疏松症的康复锻炼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BMD)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并伴随骨折易感性增加为特征的骨组织疾病。
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腰椎骨、髋骨、股骨颈BMD测量T值≤-2.5即为骨质疏松。
体力活动可以增加生长发育期的峰值骨量,减缓由老龄化引起的骨量丢失。通过增加肌力训练和平衡减少跌倒危险等方面的作用,来减少疏松性骨折的危险。
一、运动测试注意:
1、严重椎骨骨质疏松走路即可引起疼痛的患者,最好选择功率自行车而不是运动平板。
2、椎骨压缩骨折导致重心前移,会影响在运动平板测试时的平衡。
3、对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不宜进行最大肌力测试。
二、运动处方:
1、有骨质疏松危险的个体:
频率:每周3~5天的承重有氧训练(网球、登楼梯、步行、间歇性慢跑)和每周2~3天的抗阻训练(举重)
强度:从中等(60~80%最大力量,8~12次重复的抗阻训练)增加到大强度(80~90%最大力量,5~6次重复的抗阻训练)
时间:每天30~60分钟结合承重有氧训练和抗阻活动。
2、有骨质疏松的个体:
频率:每周3~5天的承重有氧训练(网球、登楼梯、步行、间歇性慢跑)和每周2~3天的抗阻训练(举重)
强度:一般采用中等强度(40~60%VO2R)的承重有氧训练(登楼梯、步行、其他可耐受的方式)、中等强度(60~80%最大力量,8~12次的抗阻训练)的抗阻训练。
时间:每天30~60分钟结合承重有氧训练和抗阻活动。
三、训练方式:
1、承重的有氧训练:
踏步运动和步行(下肢)
研究证明,骨骼纵向的压力对于减少骨钙的丢失最为重要,因此运动疗法的设计首先要在纵向为骨骼加压力。也就是说,外界压力的传导方向与骨骼的轴线一致。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与地面垂直,因此运动产生的力量传导方向最好也与地面垂直,这样疗效最佳。根据此原理,原地作踏步运动和步行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步行前进,人身体的受力都与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传导。由于下肢骨骼受到来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缓解骨质疏松症的骨丢失。踏步和行走的时间,以及是否可在负重条件下运动应当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确定,不强求一致。
跳跃运动(扶物体,防摔倒,下肢)
跳跃时人的体重沿脊柱及双下肢向下传导,使骨骼上受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跳跃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跳跃时可以扶墙,扶家具,扶树木等,防止摔倒。
踮脚运动(脊柱)
踮足运动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骨钙的丢失,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柱弯曲(俗称驼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过踮足运动,增加了脊椎椎体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强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稳定脊柱,较少椎体变形的作用。患者站立位(必要时可以扶墙,扶树等,以稳定身体),深吸气后,慢慢将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撑与地面,维持3-5秒钟后放下足跟并呼气,反复进行10-30次。经过上述练习可逐渐增加踮足的频率和维持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双手提起数公斤的重物做踮足运动,每日做1-3次。
登高(上楼梯,脊柱,下肢)
在上述锻炼的基础上,如果患者身体允许,可以逐步过渡到作登高运动。登高运动的目的与上述其他运动的目的相同,都是增加脊柱和双下肢骨骼上的压力或负荷,减少骨钙的丢失。登高运动的方式有登楼梯、登山及利用人造阶梯器械进行运动等方式,患者可以灵活掌握。
上肢屈伸运动(手可握重物)
除了注意脊柱和下肢骨骼的受力外,上肢骨骼的受力状况也很重要。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活动上肢,例如作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也可以手握一些重物进行运动。
2、平衡训练
跨过障碍物
绕过障碍物
走一字形
边走边左右转头
边行走边抛接球
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下列运动:1.冲击性强的运动,如跳跃、跑步。这类运动会增加脊柱和下肢末端的压力,使脆弱的骨骼发生骨折。2.需要前后弯腰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划船等。当然,为了消除骨质疏松的状况,要注意补钙。
所有运动避免腰部过度后伸引起压缩骨折
第三篇:骨质疏松症演讲稿
骨质疏松症
时间:2014年10月13日
地点:内分泌健康宣教室 主讲人:石春燕 参加人: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疾病。
分类:
骨质疏松可分为两大类:
1、原发性:又分为两种亚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
2、继发性: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亢、Ⅰ型糖尿病、尿毒症呢、血液病、胃肠道疾病等。
病因:
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就会形成骨质疏松。
1、骨吸收及其影响因素:妊娠和哺乳、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细胞因子。
2、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遗传因素、钙摄入量、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临床表现:
1、骨痛和肌无力:早期无症状,被称为“寂静之病”,多数人在严重的骨痛或骨折后才知道自己患了骨质疏松症
2、身高变矮:椎体骨折可引起驼背和身高变矮。
3、骨折:当骨折丢失超过20%以上时即可出现骨折多见于脊柱、髋部、和前臂骨折。
诊断要点:骨质疏松的确诊有赖于X线检查和骨矿含量或骨矿密度的测定。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1)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增加和保持骨量,可使老年人的躯体及四肢运动的协调性和应变力增强,减少意外发生。
(2)合理膳食:老年人应适当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少饮酒和咖啡、不吸烟。(3)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元素钙摄入量应800~1200mg/d,可同时服用维生素D,以利钙的吸收。
2、对症治疗
有疼痛的可给予适量的非甾体类镇痛药,有畸形者可给予固定,或其他矫形措施,防止畸形加剧,有骨折时应给与牵引,固定,复位或手术治疗,同时辅以物理和康复治疗。
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1、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1)预防跌倒:保证住院环境安全,如楼梯有扶手、病房和浴室地面干燥、灯光明暗适宜、过道避免有障碍物等;
(2)饮食护理: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补充足够维生素A、维生素C及含铁的食物,以利于钙的吸收;
(3)心理护理:护士要协助病人及家属适应其角色与责任,尽量减少对病人康复治疗的不利因素;
(4)用药护理: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以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在空腹时食用效果更好,向病人说明性激素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用二膦酸盐时应晨起空腹服用,服药期间不加钙剂。
2、疼痛:骨痛 与骨质疏松有关
(1)休息:为减轻疼痛,可使用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2)用药护理:包括止痛剂、肌肉松弛剂或抗炎药物
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量丢失的速率和程度,延缓和减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其病情。
2、合理膳食:应有充足的富钙食物摄入,如乳制品、海产品等。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也应保证。避免酗酒、长期高蛋白、高盐饮食。
3、适当运动:老年人规律的户外活动还有助于锻炼全身肌肉和关机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对预防跌倒、减少骨折的发生很有好处。指导病人进行步行、游泳、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用药指导:嘱病人按时服用各种药物,学会自我检测药物不良反应。应用激素治疗的病人应定期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预防跌倒:加强预防跌倒的宣传教育和保护措施,如家庭、公共场所防滑、防拌、防碰撞措施。
第四篇: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骨质疏松症的护理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
病因与发病机制:
正常成熟骨的代谢主要以骨重建形式进行。在激素、细胞因子和其他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下,骨组织不断吸收旧骨,形成新骨。这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协调活动形成了体内骨转换的稳定状态,骨质净量无改变。骨吸收过多或形成不足引起平衡失调的最终结果会导致骨量的减少和骨微细结构的变化,就会形成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阐。明凡可引起骨的净吸收增加,促进骨微结构紊乱的因素都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
1、骨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1)妊娠和哺乳:哺乳期间,母体血容量增加,钙的分布容量可增加1倍。如摄入不 足或存在矿物质的吸收障碍,则必须动用骨盐维持钙离子的水平。如妊娠期饮食钙含量不足,易导致母体骨质疏松或骨软化
(2)雌激素:雌激素缺乏使破骨细胞功能增强,加速骨的丢失,这是绝经后骨质疏松 症的重要病因。
(3)活性维生素D缺乏,可伴有血清钙浓度降低,导致骨钙动员,骨吸收增强。
(4)降钙素:当降钙素水平降低时,不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与钙在骨基质中沉着,因 此可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
(5)甲状旁腺素:它是促进骨吸收的重要介质,当它分泌增加时,加强了破骨细胞介 导的骨吸收过程。
(6)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均有明显促进骨吸收功能。
2、骨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多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峰值骨量和骨转换。遗传因素决定了70~80%的峰值骨量。
(2)钙摄入量:钙是骨质中最基本的矿物质成分,当钙摄入不足时,可造成峰值骨量下降。
(3)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足够的体力活动有助于提高峰值骨量,活动过少或过度运动均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此外,吸烟、酗酒、高蛋白和高盐饮食、大量饮咖啡、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光照少等均为骨质疏松症的易发因素。
临床表现: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病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并严重限制患者活动,甚至缩短寿命。据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
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甚。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发生骨折。BMD每减少1.0DS,脊椎骨折发生率增加1.5-2倍。脊椎压缩性骨折约有20%-50%的病人无明显症状。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Π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际临床工作中通常用T值来判断自己的骨密度是否正常,正常值参考范围在-1 至+1之间;当T值低于-2.5时为骨质疏松。
2、骨密度测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3、单光子骨密度仪测试——主要用于测量前臂桡骨、尺骨骨密度。此方法测量骨密度误差较大。
4、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试——主要测量腰椎、髌骨、胫骨等部位的骨密度。具有精 度高、误差小、诊断率高等优点。
5、超声波骨密度仪测试——用于测量桡骨、跟骨、髌骨、胫骨等部位的骨密度。测试 结果不但可以准确反映骨密度水平,还能科学反映骨骼结构状况。具有无放射源、精度高、快速 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治疗要点 :
1、一般治疗
(1)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增加和保持骨量,并可使老年人的躯体及四肢运动的协调性和应变能力增强,减少意外发生。在活动及运动时注意防止跌倒,减少骨折的发生。
(2)合理膳食:老年人应适当增加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少饮酒和咖啡,不吸烟。
(3)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不论何种类型的骨质疏松均应补充适量钙剂,元素钙摄入量应>800~1200mg/d。选择对胃肠道刺激性小的制剂,可同时服用维生素D,以利钙的吸收。成年人如缺乏阳光照射,每天摄入维生素D5ug即可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但要预防骨质疏松则需增加用量。
2、对症治疗:
有疼痛可给予适量的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或吲哚美辛,随后可考虑短期应用降钙素制剂,如依降钙素。有畸形者应局部固定或其他矫形措施防止畸形加剧。有骨折时应给予牵引、固定、复位或手术治疗,同时应尽早以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
3.特殊治疗
(1)性激素补充疗法:雌激素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增加骨量,是女性绝经后OP的首选用药,雄激素则可用于男性老年病人。
(2)抑制骨吸收药物:常用有依替膦酸二钠、帕米磷酸钠和阿伦磷酸盐。服药期间不加钙剂,停药期间可给钙剂或维生素D制剂。
(3)骨肽制剂:是目前临床新出现的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药品,对骨质疏松有特效。
护理评估:
(一)病史 患病及治疗经过、生活史及家庭史、心理-社会状况
(二)身体状况 一般状况、营养状况、皮肤、黏膜、四肢检查、骨、关节检查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护理诊断:
1、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易发生骨折)
2、疼痛:骨痛 与骨质疏松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自觉避免引起骨折的活动,预防跌倒及跌倒导致骨折
2、自述疼痛缓解
3、增加骨骼活动功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护理措施:
1、有受伤的危险:与骨质疏松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有关。
目标:病人自觉避免引起骨折的活动,预防跌倒及跌倒导致骨折
(1)预防跌倒:保证住院环境安全,如楼梯有扶手,梯级有防滑边缘,病房和浴室地面干燥,灯光明暗适宜,家具不可经常变换位置,过道避免有障碍物等,加强日常生活护理,将日常所需物如茶杯、开水、呼叫器等尽量放置床边,以利病人取用。指导病人维持良好姿势,且在改变姿势时动作缓慢。必要时可建议病人使用手杖或助行器,以增加其活动时的稳定性。衣服和鞋穿着要合适,大小适中,且有利于活动;加强巡视,对住院病人在洗漱及用餐期间,护士应加强意外的预防。当病人使用利尿剂或镇静剂时,要严密注意其因频繁入厕及精神恍惚所产生的意外。
(2)饮食护理:患者要加强营养,以富含钙、磷食物为主,应多进食乳制品、豆制品、绿色蔬菜,并注意补充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建议患者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另外还需补充与骨代谢相关的其它营养素。如维生素K、蛋白质、钠及必需微量元素,氟、锰、铜、锌等。戒烟酒,避免咖啡因的摄入过多。
(3)心理护理:病人由于疼痛及害怕骨折,常不敢运动而影响日常生活,关心患者的病痛,为其尽快减轻病痛,协助患者取得舒适体位,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4)用药护理:指导病人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①使用钙剂,要选择对胃肠道刺激小的制剂,服用时要增加饮水量,以增
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统结石形成的机会,最好在用餐时间外服用,空腹时服用最好,可同时服用维生素D,以利钙的吸收。不可和绿叶菜同服,会形成赘合物而减少钙的吸收。
②使用性激素补充疗法者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应用,剂量要准确,并要与钙
剂、维生素D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③使用阿伦磷酸盐时应晨起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200~300ml,至少在半小
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应采取立位或坐位,以减轻对食管的刺激,如出现咽下困难、吞咽痛或胸骨后疼痛,警惕可能发生食管炎、食管溃疡和食管糜烂,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应嘱病人不要咀嚼药片,以防发生口咽部溃疡。
④降钙素借着皮下、肌肉注射或鼻孔吸收,副作用包括食欲减退,脸潮红、起疹子、恶心与头昏。
2、疼痛:骨痛 与骨质疏松有关
目标:自述疼痛缓解
(1)休息:为减轻疼痛,可使用硬板床,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卧床休息数天到一周,可缓解疼痛。
(2)对症护理:①使用骨科辅助器:必要时使用背架、紧身衣等,以限制脊椎的活动度和给予脊椎支持,从而减轻疼痛。物理疗法:对疼痛部位湿热敷,可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和缓解疼痛,给予局部肌肉按摩,以减少因肌肉僵直所引发的疼痛。
(3)使用止痛药、肌肉松弛剂或抗炎药物,要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按医嘱用药。
3、躯体移动障碍:与骨骼变化引起活动范围受限有关
目标:增加骨骼活动功能,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可以增强机体的肌肉力量,这是骨密度增加的重要原因,长
期运动使皮质骨增厚,骨小梁排列更发达,骨强度增加。体力活动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钙等吸收,减少钙的排泄。
护理评价:
1、病人未发生骨折和受伤
2、疼痛缓解
3、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健康指导:
1、教导病人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晒1小时的太阳,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 间,对骨质疏松症比较有意义的锻炼方法是散步、打太极拳、做各种运动操,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游泳锻炼。晒太阳与运动锻炼先是时间短一些,然后慢慢增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吃菜不应挑食,应该吃低盐、清淡膳食,注意营养要丰富。每天应保证1瓶牛奶。
3、嘱病人按时服用各种药物,学会自我检测药物不良反应。
4、指导病人及家属尽量保持居家环境的简单安全,家具位置相对固定,避免碰撞和 跌倒。积极避免和及时处理各种危险因素。
预防骨质疏松:
1、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 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壳寡肽为一种动物性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人体体液偏酸性物质,能维持血液中钙浓度的稳定,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是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
2、吸烟会影响骨峰的形成 ,过量饮酒不利于骨骼的新陈代谢 ,喝浓咖啡能增加尿钙 排泄、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 ,摄取过多的盐以及蛋白质过量亦会增加钙流失。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形成上述不良习惯。
3、运动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 ,都有利于 钙的吸收。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 ,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
4、防止缺钙还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酸性物质摄入过量,加剧酸性体质。如彻夜唱卡拉OK、打麻将、夜不归宿等生活无规律,都会加重体质酸化。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保持弱碱性体质,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5、不要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被污染的水,农作物,家禽鱼蛋等,要吃一些绿色有 机食品,要防止病从口入。
6、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 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第五篇:骨质疏松症医患沟通
医患沟通内容模板----骨质疏松症
我科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职业道
德,已积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诊疗措施。为充分尊重国家法律赋予患方享有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有关目前患者疾病的诊治、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经治医生慎重地与患方进行如下沟通
目前在诊断上考虑为: 骨质疏松症目前的治疗措施是: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完善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骨代谢、维生素D测定、免疫、甲状旁腺激素(PTH)、骨密度及选择性骨骼影像学检查(X线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病情评估后主要予补充钙剂、维生素D基础治疗,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等,如有椎体骨折者可到有条件医院行椎体成型术,其他部位骨折需外科治疗。
患者该病情的预后、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意外情况:
骨折一旦出现则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残疾、生活受限、生活质量下降、医疗花费巨大。严重者可能因骨折或骨折后继发疾病导致死亡。积极防治骨质疏松可增加骨强度,有效减少上诉症状及危险发生、发展。
疗时间长,钙剂及维生素D需终生使用,磷酸盐使用至少3年,具体根据患者情况定。
诊治及预防,患者病情仍可能发生不可预见、不可避免、难以逆转的变化,甚至危及生命,希望患者及家属能充分理解,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共同对抗疾病及死亡。
性心肌梗死等)、致死性心律失常、猝死(突然死亡)。也可因视力、骨关节疼痛、活动不便等及外界因素导致跌倒、骨折。患者及家属尤其需要注意防跌倒、防撞击。行动不便者,加强看护。
5、患者及家属有权随时提出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6、住院期间私自离院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后果自行负责。患者或近亲属已充分理解上述内容并签字为证:
经治医生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