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1995]12号 【发布日期】1995-02-14 【生效日期】1995-0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1995年2月14日鄂政办发〔1995〕12号)
为了进一步发挥流通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内贸部成立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提高对流通改革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工作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流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流通决定着生产与消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也最为困难的是解决好流通问题。解决流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流通领域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形成。
2、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当前我国商品流通的实际出发,解决好流通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必须把“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作为指导思想,把加快建立起以“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为主要标志的商品流通体系作为奋斗目标。
二、二、加强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
3、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是商品流通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保证市场稳定和国家重点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市场的容量很大,发育又不成熟,没有一定规模的储备,难以有效发挥调控作用。到本纪末,要建立粮食、棉花、食油、猪肉、食糖、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纸张、成品油、化肥、农药、农膜、边销茶等重要商品储备。
4、按照不同的调控目标,国家储备分为战略储备和市场调节储备。除了继续完善战略储备外,重点要建立健全市场调节储备,由流通主管部门管理,用以平抑价格、稳定市场。市场调节储备除粮、棉、油外,还要包括肉、糖、化肥、农药和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纸张等重要商品。为用活管好市场调节储备,要建立并完善储备管理办法、轮换更新制度和吞吐调节机制,使储备商品既能发挥调控作用,又能保值增值。
5、商品流通宏观调控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由流通主管部门掌握使用的市场风险调节基金制度。现在粮食、副食品风险基金已开始建立,要用活管好,并不断充实。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其他重要商品的风险基金。基金来源主要应由财政给予拨款支持,还可以采取对储备商品的销售实行免税,或是由承储企业在销售额中提取等办法。粮、油、菜等专项补贴减下来后,应足额用于建立和充实这些商品的风险基金。
6、除中央的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外,要建立完善地方性的重要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由地方流通主管部门管理,用以解决地方以丰补歉、调剂余缺、应付局部性自然灾害及其他不测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商品的具体品种为粮、油、糖、肉及地方政府决定储备的其他商品,数量一般应不少于一至三个月的商品性消费量,资金、费用参照中央的做法,由地方政府解决。各地市场发生波动,首先应动用地方的商品储备和风险基金,不足时由国家有关部门动用中央储备。凡不建立地方储备或地方储备数量严重不足的,不得从中央储备中受益。
7、为有效地发挥储备商品的调控作用,要切实加强储备设施的建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化的国家储备仓储网络。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的原则,在重点产销区、交通枢纽、沿海港口以及其他重要地区,建设和改造一批由中央直接掌握的大中型储备库,地方也要建立相应的地方储备设施。储备设施建设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基建和技改计划。
8、把较大比例的重要商品资源掌握在国家手中,是加强流通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进一步深化商品购销体制的改革,通过计划收购、国家定购、国家订货、合同订货和进出口贸易等多种形式,使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掌握较大比例的商品资源。要抓紧建立起粮、油、肉、糖等少数重要商品的区域间调拨制度。国有粮食企业除了要掌握70~80%的商品粮源外,要在油料主产区实行国家定购,对收购品种、数量、价格作出规定,力争掌握70~80%的商品油源。国有食品企业要通过大力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发展以肉联厂为龙头的生猪产销一条龙服务等形式,扩大猪源,提高生猪经营的市场占有率,大中城市国有食品企业的生猪批发经营量要达到社会流通量的40%以上。国有蔬菜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努力扩大批发经营等形式,提高市场占有率,大中城市批发经营量要达到社会流通量的20%以上。国有糖酒公司要增强对城市居民生活用糖的调控能力,大中城市食糖批发经营比重要达到社会流通量的40%以上。流通部门所属的粮、油、肉加工企业,也要在稳定市场中发挥骨干作用。
9、建立对密切关系人民生活的重要商品的价格监控制度。大中城市要监测主要商品价格的涨跌动态,定期公布粮、油、肉、禽、蛋和主要蔬菜品种的批发、零售指导价,实行社会监督。
三、三、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1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起发达的商品市场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流通主管部门,都要依据国内贸易部发布的《商品市场规划纲要》,作出本地商品市场建设的规划。
11、现货批发市场是商品市场体系的基础。除了抓紧建立完善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外,要把建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作为重点,特别是在重要销区和产区,如北京、上海、成都、海南,建立几个辐射面宽的大型鲜活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各地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改造或新建一批地方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食主产区要抓紧建立起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继续培育餐旅服务业的商品技术市场。期货市场现阶段不能盲目发展,重点是抓好经国家重新核准经营的十五家期货交易所的试点工作,严格规范交易秩序,加强资金风险管理,防止大户垄断操纵,控制过度投机行为,使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12、多方筹集市场建设基金。一是继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用于全国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并用好国务院安排的蔬菜批发市场专项贴息贷款;二是落实和用好网点建设费等优惠政策,把市场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第三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在政府统一规划下,由企业出资建设市场,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奖金包括外资参与市场建设;四是鼓励流通企业利用自身的仓储设施和场地进行市场建设。商品市场特别是大型市场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应纳入政府基建计划,并在地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13、在建立商品市场过程中,必须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法规体系、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稳定可靠的调控体系、灵敏及时的信息体系等,把软件建设摆到一个突出的位置。
14、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赋予内贸部统筹规划和管理全国商品市场的职责,根据《批发市场管理办法》,对重要商品的中心批发市场与地方批发市场,实行审批和发布制度,同时要建立在中心批发市场进行交易的批发商资格审查制度。各地流通主管部门也应参照以上原则,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实现对商品市场的归口管理和有效调控。
四、四、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5、1995年加大要国合流通企业的改革力度,把实行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改进内部管理等改革和发展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参加国家和地方确定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要结合内贸企业自身的特点,加快改革步伐,并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未参加试点的企业,也应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内贸企业的改革重点是产权制度:一是要改制为多元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二是要加快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的步伐;三是要切实承担对国有企业财产的监督管理职能;四是要抓紧建立对企业领导的奖惩和约束机制。
16、国合流通企业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改变目前小型化、分散化的现状,迅速提高组织化程度。具体方法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采取试办综合商社、发展连锁经营等形式,或采取组建、改造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形式,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经营能力,尽快培育出100个具有相当实力、市场占有率高、能发挥主导作用的大型国有流通企业。已组建起来的内贸企业集团,特别是由行政机构成建制转成的内贸企业集团,要力争取得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的资格,理顺集团公司与所属公司的财产关系,努力办成能发挥规模优势、综合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
17、批发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彻底转变经营思想、经营机制、经营方式。目前有一些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批发企业的改革形式值得总结、完善和推广。一是扩大代理,加速周转。发挥专业化流通的优势,按照平均利润原则,大力发展代理,建立在经济上对生产企业具有吸引力的新型联合方式。生产资料的代理制要从钢材与汽车两个产品开始突破。二是试办连锁,发展配送。利用批发企业的进货渠道、储运设施等优势,试办连锁经营,发展商品配送,为零售和生产企业承担进货、分货、配货、送货等业务。三是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扩展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向投入较少、收效较快的领域,如生产、高科技、运输、餐旅服务、房地产等领域渗透。四是优质服务,以质取胜。要抓住大用户和城市市场,而且着力为中小企业和农村服务,努力提供质量好、效率高、费用低的综合服务。五是清理包袱,逐步消化。粮食部门的历史亏损,国务院已经决定对其中的政策性财务挂帐实行全额或半额停息。商业、物资、供销部门的历史亏损,也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尽快提出解决办法。
18、小型内贸企业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改革步伐。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内贸企业,要区别不同资产来源进行清理,有的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成份,有的作为集体股本,有的作为个人股,实行股份合作。继续推行“改、转、租、卖”等形式的改革,而且要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基层供销社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建制,强化管理,改进服务。“国有民营”的改革形式要严格限定在边、小、微、亏企业,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保证承租者交回流动资金,按时交纳包括各项费用在内的承包费,对就业者承担合理规定的各项义务。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内贸企业,应大胆依法实施破产。
19、粮食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两线运行,分别核算,搞活经营”的原则,在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划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各地粮食企业要深化改革,自我发展。
五、五、积极扩大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
20、内贸部门由过去单纯的国内经营,向内外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有助于壮大内贸企业的实力,发挥国合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还有助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对国内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由内贸部门根据国内市场需要,提出重要商品进口计划,并组织投放市场的决定,使内贸系统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控市场方面迈出实际的步子。
21、赋予内贸企业进出口权的试点,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得到进出口权的内贸企业,要采取建立出口基地、开辟客户渠道、培养专业人才等实际步骤,扩大出口的能力。要同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使已获得进出口权的企业,能经营自己的主营业务,平等地参与对外贸易。没有进出口权的内贸企业,要积极采取与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联合联营等方式,参与外贸经营,扩大进出口业务。积极扩大劳务技术出口,带动相应商品和管理技术的出口,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22、在六个城市和五个特区进行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商业零售企业的试点工作,要继续抓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要积极试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连锁商店、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有计划地探索建立中外合资、合作批发企业,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流通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23、要结合流通企业服务、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档次服务和产品方向投入,提高流通服务和流通工业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加大仓储、运输、配送等流通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流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步伐。
六、六、推进流通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24、流通产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流通效率。从现在到本世纪末,要集中力量加快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要多方筹资、投资,改造和新建一批基础设施,包括改造现有仓储设施2000万平方米;建立4000万吨粮库,40万吨食用油罐,40万平方米储备糖库,80万平方米棉花储备库,500万平方米化肥仓库,2万吨农药储备库;新建和改造铁路专用线150公里;增加运输车辆和运输船只;建立100个大型经营场所,改造200个中型、1000个小型经营网点;建立10个大型钢材、木材和散装水泥及混凝土等加工配送中心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重要商品市场监控及国家调节储备调度网络系统,批发市场电子交易信息网络系统,流通网点的电子化管理系统。大力发展集装、散装、冷藏、大吨位汽车等新型运输方式,逐步建立与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储运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一个大型废金属交易市场和全国再生资源网络系统,加快提高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加工技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原材料与能源的节约代用技术,建立健全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25、流通设施和网点建设资金,要广开门路积极筹措。流通设施中属于基础性、公益性的项目,应列入政府的基建和技改计划,并给予政策支持。要通过建立粮食网点转向改造基金,来加快粮食网点的建设;城市按规定收取的商业网点费应收足,并由流通主管部门负责安排用于网点建设;流通企业使用的建筑物和场地,应允许自行开发或联合开发成流通设施和经营网点。流通设施的开发、改造、建设要大胆利用外资。
26、学校教育与在职教育并重,培养具有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流通人才队伍。内贸系统要深化教育改革,增加教育投入,尽快使职工总数中具有大中专学历水平的人员比例明显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和法律人员,特别是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会同有关部门以及流通行业协会等机构,抓好对全社会商品流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整个商品流通行业的人员素质。
七、七、加强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
27、加快流通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流通法制建设,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规范商品流通和商品市场。加快流通立法步伐,抓紧起草《商品交易法》、《 拍卖法》、《粮食法》、《供销合作社法》和《酒类管理条例》、《屠宰管理条例》、《拆船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饮食服务业行业管理条例》、《废旧物资利用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颁规章。对制定全国性法律、法规条件尚不成熟的,各地可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先行制定地方性流通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做好“二五”普法工作,提高全行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8、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切实注重法制工作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流通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机构和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流通领域的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有条件的可另设法律服务机构,为系统内的企业和有关商事活动提供有偿服务。企业法制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执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中型流通企业原则上应设立法律顾问机构,配备法律顾问人员。
八、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流通工作的领导
29、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通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应本着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机构的具体设置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但流通主管部门必须是政府的必设机构,流通行政工作必须有专门机构去做。
30、加强对全社会流通的行业管理,是国务院赋予国内贸易部的职责,也是加强流通领域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要按照大流通、大贸易、大市场的要求,把流通的行业管理从内贸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切实担负起各级政府赋予各级流通主管部门管理全社会商品流通的职能。为加强行业管理,政府可以赋予流通行业协会一定的行政权力,充分发挥流通行业协会的作用。要加强内贸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流通行业职工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完善政府职能相结合。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则,强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能力。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深化流通领域各项改革,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继续推进流通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促进发展与加强规范相结合,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流通产业加快发展;强化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既要紧密结合当前需要,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又要注重长远发展,建立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流通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效果显著,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明显降低。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流通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流通主体的竞争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网络覆盖面广、主营业务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更加平稳规范,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四)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构建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贸中心、专业市场以及全国性和区域性配送中心。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向现货转型,增加期货市场交易品种。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有序推进贸易中心城市和商业街建设,支持特色商业适度集聚,鼓励便利店、中小综合超市等发展,构建便利消费、便民生活服务体系。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点,拓展网点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健全旧货流通网络,促进循环消费。
(五)积极创新流通方式。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完善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创新网络销售模式,发展电话购物、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网络商品与服务交易。统筹农产品集散地、销地、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以及农产品展销中心、直销店等产销衔接方式,在大中城市探索采用流动售卖车。围绕节能环保、流通设施、流通信息化等关键领域,大力推进流通标准应用。鼓励商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支持发展信用消费。推动商品条码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健全全国统一的物品编码体系。
(六)提高保障市场供应能力。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央与地方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优化储备品种和区域结构,适当扩大肉类、食糖、边销茶和地方储备中的小包装粮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储备规模。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测预警,增强市场调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强市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能力,综合运用信息引导、区域调剂、收储投放、进出口等手段保障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七)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加强规划和引导,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鼓励流通领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加快推广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标签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推进流通领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效率。支持流通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加强合作,支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中小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八)培育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健全中小流通企业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一批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服务。鼓励发展直营连锁和特许连锁,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拓展连锁经营网络。积极推进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和运营模式创新,增强商品吞吐能力和价格发现功能。推动零售企业转变营销方式,提高自营比重。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流通品牌创新发展。
(九)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生命安全等商品的流通准入管理,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建立涉及人身健康与安全的商品检验制度。建立健全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酒类、中药材、农资等商品流通追溯体系。加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检查
力度,改进监管手段和检验检测技术条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商品交易的监督管理。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建立平等和谐的零供关系。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推动行业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征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共享。细化部门职责分工,堵塞监管漏洞。
(十)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开放。建立分工明确、权责统一、协调高效的流通管理体制,健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相互衔接,提高管理效能。加快流通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大流通、大市场建设。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流通产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进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带动传统流通产业升级改造。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国内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三、支持政策
(十一)制定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制定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做好各层级、各区域之间规划衔接。科学编制商业网点规划,确定商业网点发展建设需求,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各地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商业网点建设需求,做好与商业网点规划的相互衔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各地可根据实际发布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
(十二)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各类用地。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政府对旧城区改建需搬迁的流通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为原土地使用权人安排用地。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依法加强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
(十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发挥中央政府相关投资的促进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扩大流通促进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和农村流通体系、流通信息化建设,以及家政和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绿色流通、扩大消费等。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改进信贷管理,发展融资租赁、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充分发挥典当等行业对中小和微型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拓宽流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及发行公司(企业)
债券和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消费信贷业务管理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十四)减轻流通产业税收负担。在一定期限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有条件的鲜活农产品。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完善并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免征营业税政策,促进生活服务业发展。落实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促进连锁经营企业跨地区发展。积极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完善流通业税制。
(十五)降低流通环节费用。抓紧出台降低流通费用综合性实施方案。优化银行卡刷卡费率结构,降低总体费用水平,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所有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结合实际完善适用品种范围。切实规范农产品市场收费、零售商供应商交易收费等流通领域收费行为。深入推进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坚决取缔各种违规及不合理收费,降低偏高的通行费收费标准。从严审批一级及以下公路和独立桥梁、隧道收费项目。按照逐步有序的原则,加快推进国家确定的西部地区省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进度。
四、保障措施
(十六)完善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动制定、修改流通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升流通立法层级。抓紧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积极推动修改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研究制定典当管理、商业网点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积极完善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流通标准的制定、实施与宣传力度。
(十七)健全统计和监测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科学规范的流通统计调查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提高流通统计数据质量和工作水平。加强零售、电子商务、居民服务、生产资料流通等重点流通领域的统计数据开发应用,提高服务宏观调控和企业发展的能力。扩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覆盖面,优化样本企业结构,推进信息采集智能化发展,保证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加快监测信息成果转化。
(十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流通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引导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和服务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支持行业协会为流通企业提供法律、政策、管理、技术、市场信息等咨询及人才培训等服务,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十九)强化理论体系、人才队伍和基层机构建设。深化流通领域理论和重大课题研究,完善我国现代流通产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体系。大力培养流通专业人才,加快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与部门、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流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监管执法能力。加强基层流通管理部门建设,充实一线力量,保证基层流通管理工作通畅有效。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和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建立由商务部牵头的全国流通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流通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完善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保障流通产业改革发展所需资金,促进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国务院
2012年8月3日
第三篇:承德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承德市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
发展重点工作方案
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3]27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冀政办函[2013]72号)要求,为提高全市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流通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为重点,以项目为依托,以园区为载体,着眼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加快完善流通网络,做强流通主体,提升流通功能,规范流通秩序,全面推进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推动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努力提升流通和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商品市场成交额年均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万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流通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流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代流通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形成布局科学、设施完善、业态丰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便民利民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重点工作
(一)强化大型商贸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打造高端消费平台
围绕城市商业功能区,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位高尚、环境优美的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和大型商业综合体。重点推动承德金龙皇家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招商,金龙皇家广场、名城时代广场、嘉和广场、平泉万城新天地2013年底竣工运营,大润发超市试营业;红星美凯龙、承德县新合作广场加快建设进度。培育承德碧峰门民俗文化街等7个特色商业街区,承德碧峰门民俗文化街招商运营工作全面完成,启动碧峰门文化园区建设;双滦区御道步行街、围场御道口旅游文化广场、平泉玉宇明珠广场特色商业街区等年底正式运营;双滦区下店子风情街力争开工建设。2014年宜佳旺二期、金亿达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工建设。各县区确保每年谋划、开工、竣工亿元以上商业综合体不少于1个;2015年前新建2—3个特色商业街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土局、住建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
加快承德市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承德市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中国北方(平泉)食用菌交易市场等1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建设、改造升级承德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平泉榆树林子等年交易额5亿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市场10个,提升加工配送、冷链物流和电子结算等市场功能,力争培育1-2家大型农产品市场为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充分发挥福满家集团、宽广集团等8
个重点农超对接连锁超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超对接能力,扩大对接规模,力争超市农产品直采比例达到50%以上、生鲜农产品超市销售所占比重达到30%以上。积极探索以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共建设配套等形式,建设和改造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建设社区惠民蔬菜直销店50个、蔬菜平价直营店30个。各县区每年新建、改造高标准农贸市场1—2个,谋划、新建、改造批发市场1个。(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农委、工商局、供销社、粮食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三)加强大型商品市场新建、改造,活跃城乡经济发展
做好现有金龙建材城、温州小商品城、易顺二手车交易市场、庞大汽车产业园、晨阳汽配城、吴营汽修城等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完善仓储、交易、物流等设施,提高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培育中国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燕塞汽车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等新兴企业。各县区结合本辖区实际,每年新建、改造1家专业市场;每个县区培育形成1-2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或区域性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市发改委牵头,市商务局、交运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冀政[2012]58号),重点抓好平泉食用菌、宽城板栗2个省级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和马铃薯、山楂、透水砖、有机奶、杏仁、山里红等6个特色产业交易网站升级改造。每年新建特色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站5个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及单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商局、工信局、农委、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重点抓好承德国际商贸物流园区和平泉华北物流园两大物流园区建设,推进高新区上板城物流园区、张百湾新兴产业示范区、六沟新兴产业聚集区物流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进一批大型战略投资者和实力强、规模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入驻我市物流园区,形成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商局、工信局、农委、交运局、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六)培育壮大市场流通主体,带动商贸流通业发展
鼓励双百购物、蓝岛大厦、宽广超市、福满家集团、鸿兆商城、北雁商场等现有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加快改造升级,优化营销方式,提升企业档次和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住宿餐饮业质量整治提升行动,鼓励各大住宿、餐饮企业加强自身改造升级,实现硬件水平、接待档次、服务水平、诚信形象、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引进发展一批高档次和特色鲜明的住宿、餐饮企业,推动承德满汉全席等餐饮企业跻身全国百强。搭建为中小流通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市场开拓、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各县区每年改造提升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1-2家,扶持中小型企业3-5家。(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旅游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七)扩大流通领域对外开放,带动全市流通水平整体提升
建立和拓宽与国内外500强和知名大型流通企业对接合作渠道,围绕京沈高铁商圈、机场商业中心等项目,积极引进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零售商、国际连锁酒店、京津大型商贸企业来我市发展,建设分店、连锁店或各类市场,带动流通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加强与京津合作,建设产地型农产品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商品进入京津终端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内外市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八)提升城乡便民服务功能,完善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
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刚性作用,按照新城区一步到位,老城区逐步规范的原则,严把审批和开工建设关,按照规划要求,加快便民商业网点建设及改造步伐,逐步打造5分钟可到便利店、10分钟可到大中型超市和菜市场的“便捷生活圈”。加快社区商业设施建设和业态配套,支持福满家超市等连锁企业进社区设立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便民商业网点;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商业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每年新增省级商业示范社区1个。加快家政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各县区要培育扶持1-2家大型龙头和一批家政服务骨干企业,以网络中心为纽带,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实现便民服务。支持餐饮企业建设现代化中心厨房,发展连锁化、标准化早快餐门店。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育壮大万村千乡连锁配送企业,扩大万村千乡农家店覆盖面,提高统一配送率,提升网点功能和服务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到2015年,乡镇和村农家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90%和80%,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农委、工商局、环保局、工信局、供销社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九)构建绿色循环流通体系,美化静化城乡环境
抓好以绿色低碳采购、市场和消费为重点的“三绿工程”示范项目,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和以旧换新等循环流通网络建设,建成再生资源分拣处理中心6个、绿色回收站100个,实现城乡再生资源全面回收,美化净化城乡环境。加快旧货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推动商业建筑和设施节能减排。(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环保局、工信局配合,各县区政府具体实施)
(十)强化市场运行调控监管,构建规范、安全市场秩序
1.加强城乡市场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市场运行分析和预警预测,提高监测信息成果转化能力,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粮食局、供销社配合)
2.健全市、县两级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加强储备商品管理,扩大猪肉、牛羊肉、食糖、蔬菜、小包装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规模,探索商业代储等多种储备方式,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市发改委、财政局牵头,市商务局、粮食局、供销社配合)
3.建立以肉类、蔬菜、酒类、药品等商品为重点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维护群众消费安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委、食药监局、供销社配合)
4.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和商业贿赂等违法行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质监局配合)
5.推进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利用、查询披露等制度。(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公安局、工商局、金融办配合)
6.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市商务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将《承德市商业网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要保证其基本功能不缺失。(市规划局牵头,市住建局、商务局、国土局配合)
(二)加强用地保障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流通业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在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流通业各类用地。在城市黄金地段,优先安排商业用地。鼓励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建设符合规划的流通设施,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政府对旧城区改建需搬迁的流通业用地,在收回原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后,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为原土地使用人安排用地。鼓励各地以租赁方式供应流通业用地。支持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流通业。制定政府鼓励的流通设施目录,对纳入目录的项目用地予以支持。依法加强流通业用地管理,禁止以物流中心、商品集散地等名义圈占土地,防止土地闲置浪费。(市国土局牵头,市商务局、住建局、发改委配合)
(三)拓宽融资渠道
1.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商贸流通促进专项资金,完善市本级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财政政策,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产品流通体系、城乡便民服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市场监管调控、绿色循环流通、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扩大消费等项目建设,强化示范引导,提高资金效益。(市商务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2.加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融资倾斜。鼓励银行和金融性机构开展动产、仓单、商铺经营权、租赁权等质押融资,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保理等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上市融资、设立财务公司、发行公司(企业)债券和设立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市金融办牵头,人行承德市中心支行、市银监局、发改委配合)
3.加快发展多形式融资。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租赁等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作用,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市金融办牵头,市商务局、工信局配合)
(四)放宽市场准入
1.简化准入程序。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商贸流通企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对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需要取得前置许可的事项,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外,不再实行先主管部门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商贸流通企业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一般经营活动。(市工商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2.开放本地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禁阻碍、限制外地商品、服务和经营者进入本地市场。(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配合)
3.规范经营管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和恶意占压供应商货款,规范零售商和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严厉查处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领域,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配合)
(五)落实好省减轻税收、降低流通成本相关政策
1.落实国家、省支持流通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自2013年起,3年内免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落实提高小型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政策;免征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营业税;推进连锁经营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完善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税收政策等。(市地税局、国税局牵头,市财政局、商务局配合)
2.加快推进工商用电用水同价。对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实行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用电、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用水执行工商业用水价格的较低标准或非居民用水价格。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冷库用电与工业同价。对政府投资建设或控股的市场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按保本微利原则从低核定收费标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市物价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3.落实刷卡制度。认真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切实做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标准调整实施工作的通知》(银发[2012]263号)要求,按照规定标准降低百货、家电、超市和餐饮等商贸流通服务业的银行刷卡费率。(人行承德市中心支行牵头,市物价局、市银监局配合)
4.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全部免缴车辆通行费;根据道路条件和交通流量情况,适当增加鲜活农产品配送车辆市区内通行线路;对卸载农产品后的空载车辆,按照核定线路驶出城区时,不准以违反限行规定处罚;抓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降低偏高的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完善通行费形成机制和信息公开办法,推进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对行驶承德联网高速公路的鲜活农产品车辆按照“绿色通道”政策执行。(市公安局牵头,市交运局、物价局、住建局、商务局配合)
(六)健全规范标准
加快流通领域地方性法规性文件制定,抓紧制定、修订商业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成品油、拍卖、典当、畜禽屠宰、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会展业等管理办法。健全流通标准化体系,加大已颁布和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推进家政服务、洗染业、美容美发、经济型快捷酒店、早餐等行业地方标准的编制修订,搞好流通标准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市商务局牵头,市法制办、农委、质监局配合)
(七)优化政务环境
1.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冀发[2012]19号),加强流通工作行政效能建设,减少流通领域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市监察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2.实行合理收费。对未列入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的,企业有权拒绝。凡国家有上下限规定的,一律按下限执行。加强对公用事业延伸服务的收费监管,规范清理初装费、维修费、材料费、检验费、代理费等费用,公示收费标准。(市物价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3.便利农产品运输。规范交通运输领域执法行为,为农产品等物流配送车辆提供通行和停靠便利。(市公安局牵头,市交运局、商务局配合)
4.放宽对流通企业灯饰、广告设置的限制。对流通企业设置户外广告、门店牌匾标识和景观照明的,在不违背《承德市城市户外广告专业规划》和《承德市城市照明专业规划》的前提下,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对流通企业举办户外促销活动的,应本着繁荣有序的原则,予以合理安排,并免收任何行政收费。(市城管局牵头,市商务局配合)
5.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管理和监督,不同部门和行业所进行的鉴定和检验结果应互相承认,减少多头执法、重复处罚。(市法制办牵头,市质监局、监察局配合)
6.建立重点流通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优先提供业务申请、咨询、指导及投诉受理等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及时反映企业诉求,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市商务局负责)
(八)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承德市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将主要指标和任务按分解下达,强化督导检查,确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形成推动流通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市直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就涉及本部门的工作,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同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协作。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的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每年6月底和12月底前,各县区、市直部门要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市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2158679),市商贸流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第四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与流通。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实行,当前进一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定,这是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把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保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开购销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骤和要求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二、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四)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发展和规范多种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
(五)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要充分发挥价格的导向作用,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市贸易。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入市交易。稳步发展粮食期货市场,规范粮食期货交易行为。取消粮食运输凭证制度和粮食准运证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
三、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七)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年起,全面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实行直接补贴的粮食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前三年平均商品量的70%。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比照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的做法,对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八)尽快建立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直接补贴的标准,按照能够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直接补贴的对象是主产区种粮农民(包括农垦企业、农场的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办法可以按农业计税面积补贴,可以按计税常产补贴,可以按粮食种植面积补贴,可以同种粮农民出售的商品粮数量挂钩。直接补贴资金要真正补到种粮农户,确实起到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作用。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等有关部门制定完善直补办法的指导性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具体办法。
(九)粮食风险基金优先用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年,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100亿元(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的40%)对种粮农民补贴,以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经过三年,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的一半用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部分粮食主产省、自治区粮食风险基金用于直接补贴农民不足的,经省级人民政府申请,由中央财政根据粮食风险基金的缺口情况给予借款;仍有缺口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以确保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的落实。其他地方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从现有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由省级人民政府自筹资金解决。
(十)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直接补贴的组织和落实工作,保证种粮农民得到实惠。补贴款的兑付可以采取农业税征收和对农民直接发放 “征补两条线”,可以直接抵扣农业税,也可以直接补给农民。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计算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逐级落实到每个农户,并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监督。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监管,严禁截留、挪用。
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十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十二)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行企业重组和组织结构创新。以现有仓储设施为依托,改造和重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作为政府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承担中央、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为主的产权制度。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组改造和兼并,或租赁、出售、转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企业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资源,发展社会化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和粮食产业化经营,推进粮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全国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在粮食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对企业职工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企业与职工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劳动关系。在内部岗位管理上,实行聘任制,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经营管理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相联系的激励工资制度;职工工资水平,由企业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企业经济效益决定;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改革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办法,根据业绩考核和贡献确定经营者的劳动报酬,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十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和分流人员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扶持国有粮食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妥善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安置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关系等所需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考虑,采取多渠道解决。黑龙江、吉林省可以与其他省同步改革,也可以先结合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切实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问题,为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
(十五)对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 “新老划断、分步销售”。首先用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供应粮源,其余部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用三年时间分批销售,以防止集中销售冲击市场粮价。对尚未销售的库存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须的保管费用。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价差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部分粮食主产省确因库存粮食数量较多、价差亏损较大,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价差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粮食、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销售计划执行情况和价差亏损挂账的监管。
对库存的陈化粮食,经国务院批准后按计划统一组织定向销售,严禁倒卖和流入口粮市场。陈化粮价差亏损仍按现行办法解决。
(十六)对**年3月31日以前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按有关规定继续消化。对1992年4月1日至**年5月31日期间所发生的、经清理认定的粮食财务挂账,财力较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条件开始消化本金的,可以与财政部单独签订责任书,消化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即由地方消化本金,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利息。对财力确有困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过渡期再延长5年(**年至2008年),5年内新增粮食财务挂账利息,中央和地方各负担一半。中央和地方负担的利息仍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预算分别单独安排,不得挤占粮食风险基金。对**年6月1日到放开收购价格和市场,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新发生的亏损,由各省级人民政府组织清理、审计,按照 “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解决。经审计的各项政策性亏损,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实行挂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资金限期消化。企业经营性亏损,由企业自行偿还。
五、改革粮食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完善信贷资金管理措施
(十七)农业发展银行要保证国家粮食储备和政府调控粮食的信贷资金需要。对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所需资金,要按计划保证供应。对地方政府为调控当地粮食市场供求所需资金,在落实有关费用、利息及价差补贴的前提下,要及时、足额提供贷款。对在农业发展银行开户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包括改制后落实原有贷款债务、具备贷款条件、继续从事粮食经营的企业,要按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发放收购资金贷款。同时,对具备粮食收储资格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粮食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可以根据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提供贷款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快信贷资金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以贷款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
(十八)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和经营,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各类粮食企业和经营者,应给予贷款支持。
六、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
(十九)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和销售工作,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可能多地掌握粮源,增加市场供应,绝不允许逆向操作。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粮食购销业务所需的资金,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
(二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既要坚持多渠道经营,又要严格资质标准。凡从事粮食收购的企业,须经县级或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入市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方可从事粮食收购和经营活动。省级人民政府要规定粮食收购企业在经营资金、仓储设施、经营规模、检验储存技术等方面应具备的条件,并规定其在遵守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方面应承担的义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粮食市场的指导和监督,对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要进行定期审核。
(二十一)加强对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保障非国有粮食企业的权益,充分发挥其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依法严格规范其经营活动,引导他们合法经营,维护市场正常流通秩序。
(二十二)强化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的管理。从事粮食批发和零售的企业要承担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粮价的义务。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粮食供求状况,规定本行政区域内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粮食经营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最高库存或最低库存数量。在市场粮价出现不合理上涨时,各地要采取控制批发企业的进销差率和零售企业的批零差率等措施,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二十三)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力度。所有粮食经营企业,包括收购、批发、零售企业都要建立粮食经营台账制度,定期如实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所有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服从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不得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哄抬物价、扰乱市场,也不得压级压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依法取缔违法经营,严格查处掺杂使假、合同欺诈、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质检、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加工和销售的质量、卫生检验监督,保护粮食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十四)要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得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业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毁坏农田。土地管理部门和农业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农用地和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要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到村组、农户和地块。严禁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禁止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业种植用途。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区域布局。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储备,改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条件。
(二十五)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粮食事权划分,健全和完善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制度和调控机制。当局部地区出现粮食供给短缺或农民 “卖粮难”时,主要通过销售或收购地方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节;当较大范围出现粮食供不应求或农民 “卖粮难”时,通过销售或收购中央储备粮等方式进行调控。
继续完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健全中央储备粮的调控功能,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管理、严格责任,按粮食储藏年限和库存粮食品质状况实行定期轮换,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进一步加强中央储备粮的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监督检查,切实做到账实相符。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按照 “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 的要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收购、销售、轮换原则上通过规范的批发市场公开交易。
(二十六)继续实行20**年中央对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包干的政策,中央补助的资金不减少,地方应配套的资金由省级财政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对不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到位的,报经国务院批准,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借款解决;对不申请借款的,由中央财政继续执行扣款强制到位政策。包干的粮食风险基金由地方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统筹安排使用,不得用于国家规定用途之外的其他开支。
(二十七)按照立足国内、进出口适当调剂的原则,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品种和余缺。
(二十八)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要分级制定粮食应急保障预案,确定粮食预警调控指标。要加强对粮食市场供求情况的监测分析,实行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等信息的定期发布制度。完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改进检测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粮食产品的检验检测,保证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和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粮食产品的认证和转基因粮油产品标识制度。
(二十九)加快有关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实现依法管粮。严格执行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完善有关配套规章,认真贯彻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规范粮食市场。
八、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步实施
(三十)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全面负责。
(三十一)完善粮食省长负责制。省长(主席、市长)在粮食工作方面的责任:一是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主产区要稳定并逐步增加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销区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保证必要的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地区要继续稳定粮食产需平衡的局面。二是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确保地方应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合理确定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标准,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三是搞好粮食总量平衡。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要按照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机制,主销区要积极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使产区调出的粮食有可靠的市场销路,销区调入的粮食有稳定的粮源保障。产区和销区都要做好本区域内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保证市场供应。四是管好地方粮食储备。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达到国家要求的规模;保证地方储备粮食适销对路,品质优良;保证地方储备的粮食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五是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禁止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规范粮食经营者的行为。六是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妥善解决历史包袱,化解各种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各省长(主席、市长)应当切实负起责任,由于工作不力造成本地区粮食供求不平衡,引起市场和社会动荡,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十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劳动保障部门要指导企业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以及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应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有困难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应减征或免征三年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历史财务挂账,经审计认定后,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帮助企业恢复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妥善落实银行贷款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十三)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人员,切实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继续做好军粮、退耕(牧)还林(草)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灾民口粮等的供应工作,确保供应及时,质量合格。
(三十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要做好粮食风险基金的足额到位和使用监管。工商、质检、卫生、商务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加强粮食市场的监督管理。
(三十五)各粮食主产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按照本意见,制定周密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报国务院备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这项改革,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政策,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三十六)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凡此前发布的有关文件、规定与本意见不符的,均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
第五篇: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先进事迹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先进事迹
我库现有干部职工225人,其中党员78名,支部下属四个党小组。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库党支部紧扣“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主题,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有效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为深化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提高效益,促进两个文明
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组织保证。几年来,企业年年盈利,职工收入年年增加,无一名职工下岗。2005年中转车皮4000个,产销编制袋750万条,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连年被评为市直粮食系统先进单位,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既要通过制定路线、政策来保证,也要通过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改进企业党的工作,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我们党支部认为在新旧体制交替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在政治上的领导权不能丧失,企业党的工作不能放松和削弱。改革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发展,越要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越要搞好党的建设,越要注意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和先锋模范作用。因而几年来,库支部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新发展、新概括,是指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因而,我们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作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坚持常抓不懈。我们通过宣传栏、上党课、演讲演唱会、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一系列理论学习活动,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形势任务、艰苦创业、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观念,并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中去。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
1、抓好班子自身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支部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支部书记兼法人代表,一名副书记主抓党务工作,其他支部成员由行政副职组成。各党小组组长均由中层干部担任,并按期改选。二是增强班子团结,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每个支部成员都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第三狠抓廉政勤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支部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了“廉政建设制度”,并向全体党员职工公开,接受监督。几年来,库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在思想上做到一个“正”字,工作上做到一个“勤”字,制度上做到一个“严”字,经济上做到一个“清”字。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赖。
2、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我们坚持每半年中层干部要向全体职工做述职报告,经库领导、党员、职工代表评议,信任票低于50将取消续聘资格,并对中层按10-20比例进行末位淘汰,从而形成了在位的由压力变动力,使一些表现突出的同志走向干部岗位,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3、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在组织发展上,注重在一线职工、妇女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重要任务交给党员,关键时刻依靠党员,关键岗位安排党员,让党员在急、难、险任务中挑大梁、唱主角。在党员教育上,利用党员活动室这块阵地,坚持了“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使每个党员都能严肃认真地过好组织生活,同时还在党员中开展了“争一流业绩,创一流效益”,做优秀党员的活动。
三、增强活力,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作用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它既是增强企业活力,办好企业的保证,也是党组织在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础。因此,库支部在这方面着重抓了三项工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库支部针对部分职工对市场经济缺乏适应能力和对企业内部改革缺乏承受能力的状况,经常开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学习,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职工普遍关心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认真疏导和澄清,使广大职工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主人翁意识,有较明确地认识。同时结合我库进行爱库、爱岗教育和法制教育,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同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树立起开拓进取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
2、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近两年来,我库发展快,企业活力增强,由原中型企业发展为大型二档企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领导班子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方面达成了共识。凡企业的重大事项都经过职代会讨论,事先征求职工意见;凡关系到企业发展的事项及库规库纪的建立,都提交全体职工代表讨论;凡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集体研究,实行公开,不搞个人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