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物流业发展情况通报稿
关于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4月1日)
近年来,苏州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把大力发展物流业作为实施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明确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创新工作举措,优化发展环境,保持了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善了全市经济运行环境,提高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水平,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1、物流规模持续扩大。围绕新一轮服务业跨越发展目标,依托全市3.3万亿产值的工业基础,狠抓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保税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商贸与城乡配送物流,全市物流业总规模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趋势。2011年全市全社会货运量达15601万吨,同比增长16.1%,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498375万吨公里,增长21.1%。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354亿元左右,增长23%。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3.3%。物流增加值总量列南京之后,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的11%左右。
2、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制造业集聚区和商贸集中区,全市建设了一批投资多元、功能集成、特色鲜明的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全市累计已建、在建的物流园区(含中心、基地)超过30家,其中省级物流业集聚区7家,市级物流业集聚区6家。物流园区累计入驻企业7000多家。其中,传化公路港苏州基地创建了一个城际货运班车总站模式,已入驻各类物流企业500多家,日发布货运信息2000余条,开通覆盖全国的200多条货运班车线路,2011年实现营业总额近15亿元,上缴利税收近5000万元。
3、港口物流逆势增长。随着省、市支持沿江港口发展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张家港保税港区的创新发展和太仓港“苏港联动”、“昆太联动”、“区港联动”的深入,苏州港经受了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考验,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68.5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28.6%;总量分别列全国沿海港口第5、第10名。其中太仓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达10253万吨,比上年增长27.2%,集装箱运量306万标箱,增长38.3%;张家港港区货物吞吐量达22051万吨,增长11.5%;集装箱运量130.7万标箱,增长16.3%;常熟港区货物吞吐量达5701万吨,增长13.1%;集装箱运量32万标箱,增长3.9%。
4、保税物流优势凸显。全市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的独特优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保税物流政策功能,创新通关模式和 陆空联运、区港联动等便捷化业务方式,实现了保税加工、贸易和口岸物流的统一,保税物流的政策效应持续放大。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监管货值1001.9亿美元,同比增长24%,位列全国特殊监管区域第一,监管货运量360.3万吨,增长20%,SZV虚拟空港、虚拟海港、口岸功能不断完善。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全年监管货值462亿美元,增长51 %;进出口总值105.7亿美元,增长20%,建成进口食品(化妆品)集中监管示范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完成进出口157.7亿美元,增长40.3%,保税物流金额682.7亿美元,同比增长3.4%,保税物流园一期、二期、三期保税仓库和物流场站全部投入使用。张家港保税港区完成进出区货运总量1081万吨,货值167亿美元,化工品市场升级为“江苏化工品交易所”,棉花保税物流交易中心、进口消费品展示交易中心、粮油交易市场、进口葡萄酒交易市场、名贵木材国际采集中心等一批新兴物流载体成功开业启用。
5、运营主体成长迅速。积极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外资物流企业,着力推进物流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快发展,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苏州得尔达、中外运苏州高新物流、苏汽国际物流、苏州天天、昆山飞利达、江苏新宁、张家港正大富通、张家港澳洋顺昌、常熟安达洲、吴江物流中心、苏州盛丰等一批物流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等营业额达数亿元的物流企业。其中, 飞利达股份成功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全市已有新宁股份、飞利达 股份2家上市物流企业,共募集资金77400万元。全年新增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定的A级以上物流企业57家,其中3A级物流企业19家、4A物流企业11家;全市累计共有3 A级以上物流企业101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38家。物流企业一体化运作能力显著提高,开展运输、仓储、配送、加工、代理中两项业务以上的综合型物流企业快速增长,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
6、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11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苏州港共完成投资24亿元,新增万吨级码头2个,千吨级码头8个,新增吞吐量900万吨,累计已建成各类生产性码头泊位22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6个。列入省“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0亿元,1#库、2#库2012年上半年完工并试运行,3#库2012年7月份完成,一般商务区正在规划设计。张家港国际汽配物流中心完成可研报告编制和项目备案,正在办理用地手续和进行开工准备。张家港正大富通连锁汽配服务中心完成投资35000万元,已建立杭州、上海、南京、徐州、张家港五个配送中心,累计建设仓储面积53000平方米。昆山(千灯)普罗斯物流园完成投资8652万元,基槽开挖基本完成。昆山众品冷链物流园证照已办理完毕,土地已挂牌,完成投资1000万元。吴江新地现代物流完成土地平整和方案设计,开始土建施工。越海全球物流一期 工程已建成,二期工程已完成用地、规划、建设等各类手续报批,3#库桩基工程完工。苏州物流中心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完成投资3200万元,一期工程已建成,二期正在建设供应链金融物流信息系统的采购、监管子系统。
7、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信息扫描及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管理技术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苏州交通物流信息平台运行良好,与传化物流基地、白杨湾物流中心等企业级信息平台、苏州市运政GPS综合管理系统、GIS系统对接运行,实现了对运输车辆的实时跟踪和运输企业的GIS定位。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商用车配件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已形成“供应链管理子、内部管理、客户自助服务”三个逻辑子系统,技术服务中心建成了在线技术服务支持。苏州南环桥市场建成了农产品冷链流程食品安全追溯、市场准入检测和GPS车辆全程监控三大信息保障系统。
8、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进一步贯彻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负,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引导支持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政府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和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积极实施 仓单质押、融通仓等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供应链管理、工贸结合、物商互动等综合服务型物流和VMI和DC等先进物流业态,推进海关总署水陆两路快速通关试点,推广虚拟口岸直通放行、“一区多点”、“预报即放”、网上无纸化报关、“5+2”24小时全天候通关等新模式,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和物流效率。
尽管苏州物流业发展情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物流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人才和技工普遍缺乏,物流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快;柴油供应紧张价格偏高,路桥通行费居高不下,运输成本持续上涨,企业盈利空间减小。二是物流税负较重,增加值和税收流失严重。仓储业营业税税率(5%)偏高,仓储企业纳税压力较大。江苏物流业实际税费偏高、地税部门对企业自有车辆月限额吨位开票数等做法以及上海港、宁波港集装箱运输优惠政策,江西等周边省、市的开票奖励政策,长期以来造成苏州物流出现“业务外流牵引税源外流”和“外地超低税负政策加速税源外流”,物流企业利用联运抵扣和借壳开票等方式使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和营业税损失较多。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按照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对照“十二五”规划目标,2012年苏州市物流业的主要发展思路是:强化规划引导,抓好物流载体和项目建设,注重企业发展指引,持续优 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全市物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全市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一、强化规划导向,促进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把物流业作为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物流业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71号)精神,抓好《苏州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3月底前出台《关于促进全市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全市物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加强物流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其它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形成规划合力,提升规划导向作用。通过强化规划引导,促进物流业集聚发展、科学发展。严格按照规划审批项目、安排项目用地和用能,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中心、基地,构建一批综合性、一体化、功能性物流平台,培育壮大一批重点物流企业,促进全市现代物流业量增质升。
二、加强项目管理,加快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按照国家、省发改委的工作部署,全力做好物流项目管理工作。会同各县级市、区发改部门,积极做好物流项目储备工作,支持项目单位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审批工作,严格执行好规划和产业政策,抓好市级权限项目核准(备案)和限上项目报批审核,指导项目单位办理用地、规划、环评等各类手续,做好项 目可行性研究和市场预测,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对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的物流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新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内资和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物流项目建立物流重大项目库进行重点管理,掌握项目动态进展,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按照省发改委的统一部署,做好江苏省重点物流项目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信息采集和情况报送工作。
三、注重企业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落实产业提升发展和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投资现代物流业,引导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促进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功能转变。加快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依托国家级保税物流优势和口岸功能,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加快集聚国际船代、国际货代、国际船舶运输等港口物流企业。规范物流市场秩序,提高物流企业货物存储、分拣、加工、配送等环节的服务效率和运行品质。加快区域物流交流与合作,引导物流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紧密对接,鼓励企业专业化、跨区域经营,走联动发展之路,有效降低各种物流费用。指导物流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运作水平,引导企业参与企业评估和信用评估工作,推进具有成长潜力、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
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不断完善苏州港三大港区物流枢纽节点,推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吴江、吴中、昆山等内河码头建设,健全港口物流发展平台。加强陆路口岸物流设施功能建设,加快提升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综合保税区,吴江、吴中出口加工区等口岸功能。进一步健全保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公路港等大型综合性物流平台功能,引导昆山白洋湾物流园等传统园区加快改造升级,积极推动物流园区建立业务联盟,不断提高物流专业园区的业务管理和发展水平。完善物流发展支撑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推动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开展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市服务业创业投资基金和服务业担保专项资金等政策的宣传和研究,深入抓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土地政策支持、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等工作。积极推广供应链融资方式,依托核心企业发展供应商融资、经销商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大型骨干物流企业试点发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企业资金筹措渠道。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规划,加快各类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推进大专校院物流科研和实习基地建设,为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广泛智力保障。
第二篇:乳山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
乳山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
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乳山市作为一个以加工型、中小型企业为主的城市,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运输、仓储及批发贸易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助于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益,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乳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现实基础
乳山市位于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区位优越,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乳山市位于青岛、烟台、威海三座沿海开放城市的中心腹地,距三座城市均一个小时左右车程,是典型的“一小时经济圈”,东邻文登市,西毗海阳市,北接烟台市牟平区,南濒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济威铁路、309国道和青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区域内“四横四纵一环”的公路网络全面形成。海运潜力较大,乳山口港正在加紧扩建,2011年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万吨,改扩建后将拥有2个2万吨级散杂泊位,年吞吐能力达到180万吨,成为公路运输的有力补充。今后几年,随着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乳山市将成为区域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辐射范围将不断扩大。
(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市场机遇。乳山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金属冶炼、染纺服装、食品加工、机械配件、化工建材五大主导传统产业,以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LED应用为重点的新光源产业,以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将在未来成为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新生力量。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2亿元,实现增加值127.5亿元。乳山市百姓富裕,消费旺盛,2011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58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8033和10953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4亿元。乳山市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2011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亿美元,出口创汇总值达到4.7亿元。不断壮大的工业经济,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繁荣发展的商品市场,日益活跃的外向型经济,为乳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不断壮大的行业规模,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乳山市物流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批物流相关服务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队伍,物流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全市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22.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7.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拥有各类货运车辆540 辆,吨位达19630吨,2011年全市货运量51万吨,货物周转量4960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22.3%,这些都是今后乳山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
二、乳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乳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一)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乳山市现有的生产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对物流及其成本的认识还停在产品运输上,仅仅把运输费用作为物流成本考虑,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方利润源”的观念。一些规模较大企业拥有自己的车队和仓库,虽然降低了运输成本,但仓储和相应管理成本的增加却被忽略了,货车的空载率也较高,最终导致物流总成本偏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目前,乳山市交通道路基础设施虽然较为完善,但是客货运场站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客货运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港口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目前乳山口港拥有1000吨级、500吨级泊位各一个,乘潮可靠泊3000吨级船舶,港口拥有仓库1028平方米,堆场1.43万平方米,占地70亩。物流企业比较分散、物流仓库设施落后,目前乳山市各类仓库大多设施简单,功能单一,容量过小,增加了流通和管理成本。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严重滞后,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总体比较落后,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缺乏总体规划。
(三)物流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目前,乳山市物流企业的主力仍然是一些客货运、联托运公司,而且这些企业规模很小,分布散。在服务内容上,这些企业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以手工作业为主,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发展不快,普通运力过剩,高档运力不足。由于土地限制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物流在扩大规模、提升服务方面始终未有明显改观。
(四)物流管理体制亟待完善。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统一的行业规范,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对物流业的管理存在交叉重叠、缺位空位现象,造成物流资源重组和整合困难,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由于管理不规范,各种法规体系不健全,造成物流企业盲目相互压价、垄断货源、野蛮装卸、非法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乳山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建议举措 乳山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产业基础,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信息畅通、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节能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载体平台,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健全城乡商贸网络,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并进;培育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名牌,努力把乳山市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强化规划先导,着力优化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现代物流业是一项新兴的复合性产业,综合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规划对现代物流业发展至关重要。要抓紧制订出台《乳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要加快编制各物流园区(中心)发展规划以及交通枢纽、物流信息体系建设等详细规划。在规划编制中,要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相衔接,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与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相配套,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空间布局上,要综合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特点、物流总量以及企业物流成本,对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进行同步规划、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统筹全市物流园区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布局结构合理化、服务区域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佳化,防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强化市场主体培育,着力提高现代物流专业化水平。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目前我市尚无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服务。要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现代化物流企业,近期培育2—3家有竞争实力的物流企业,引进1—2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乳山市。一是通过业务分离扶持一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鼓励引导一批生产企业将采购、运输、整理、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出去,组建独立运作、专业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通过整合重组壮大一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配送企业。三是通过招商选资引进一批。充分发挥乳山市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乳山市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三)强化基础平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业,需要系统化、专业化、多层次的基础平台支持。我市现代物流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必须从基础平台建设抓起,加快构筑综合性、立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乳山市港口物流园区、铁路乳山市站物流园区两个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同时规划建设长途站仓储中心、运输公司配送中心、乳山市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乳山市食品配送中心、经济开发区物流中心、银滩商贸流通中心等6个物流中心建设。二是加快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根据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布局需要,着力抓好城市快速路及主干道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现代物流运行效率。三是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我市物流信息框架体系主要包括共用信息平台、物流基础信息平台、物流作业信息平台、物流企业信息平台。要充分利用乳山市通讯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等有利条件,按照“总体规划、分期推进、逐步完善”的要求,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加快构建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系统,优先实现为企业提供本地化的物流信息服务;然后逐步升级和增强功能,衔接和融合各个子系统,实现行业物流信息无缝对接,建立功能强大、服务周全的物流信息平台。
(四)强化配套政策扶持,着力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现代物流业,必须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建议:在用地政策方面,优先保障物流用地需求,在用地计划上根据各区域发展需要,适当提高物流业的用地比例;在税费方面,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建设可减免有关税费标准,投资兴建物流基础设施可减免配套费,入驻物流园区、中心的物流企业可减免相关规费;在金融政策方面,对第三方物流重点企业和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在财政贴息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并帮助协调和争取金融部门在中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方面给予支持;在行业管理方面,制订行业准入政策,建立健全物流行业地方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指导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在人才政策方面,鼓励引进各类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对物流企业引进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可享受市有关人才引进政策同等待遇。
第三篇:关于发展物流业进展情况总结
关于发展物流业进展情况总结
今年1—6月,我局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商贸物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紧密配合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群众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民生问题,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改善“三农”服务条件,我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继续实施好繁荣农村市场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农家店”基础建设,改造商品配送中心,提升增加商品配送率,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上半年扩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年初,为了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一是商业局成立了商贸物流业领导小组。由局长“一把手”挂帅,分管副局长为组长,为成员,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服务、检查工作。二是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工作措施,把工作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到两个承办企业抓落实。形成了局抓企业经理,经理抓分片业务主任,主任抓业主,形成了上下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层层有责任人抓落实工作的机制。二、制定工作方案,务实工作基础。
一是年初制订了《关于做好2013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安排,今年承办企业要完成60家农家店的改造挂牌工作,并按时按期投入经营。目前工作正按照要求逐步实施。二是为提高农家店店主和员工的经营业务技能,县局与承办企业举办了第一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店主和经营能力学习培训班,参训员工共70余人,有效提升了“农家店”店主的管理素质。三是配送中心建设顺利。承办企业黄金客商贸有限公司在完善改造好原有配送中心外,还在工业园区征地12亩,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物质配送中心。根据市经贸委年初工作目标要求,2013年1—6月份我县商贸主管部门上报市发改委牵头考核我县产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已完成587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7.4%。当年新开工1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已完成额20950亿元。
三、注重工作协调,抓住关键环节。
下半年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升级改造达标工作质量。商贸主管部门重点抓好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建设,落实试点企业配送中心建设规划,帮助企业逐步完善商品配送体系,切实提高农家店商品配送比例,加强实施企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农家店经营人员的素质。帮助承办企业完善切合实际的实施规划,实施规划应包括:一是对农家店的商品配送体系的建设、长期的网络建设规划、配送商品发展方案、对农家店的具体扶持措施,并加强对已验收合格的农家店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二是承办企业要切实加强与省、市、县商贸主管部门的联系,按要求及时报送相关信息资料。三是商贸主管部门要积极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实施创造便利条件,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您
第四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
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
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
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4、规范物流企业用地问题。对纳入省规划内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重点支持,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地价上等同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费用按照下限收取或采取减、免、先征后返等相关政策;物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的,应优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二)规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认证管理。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原则上每市建立2-3个综合性园区,3-4个专业化园区。在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石油化工、建材、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物流运营网络;加强物流园区的认定管理工作,尽快出台我省物流园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规范理顺现有物流园区的管理。
(三)协调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自有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担保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取得贷款;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往来,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区域重点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基地、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
(四)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是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业不仅要发挥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作用,更要通过资源整合、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落实山东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筛选确定了六大类739个重点物流项目,其中在建项目375个,拟新建项目364个,总投资约2817亿元,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260亿元,交纳税金162亿元。建议省财政建立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列支5000万元(据了解,目前青岛已经安排1000万元,淄博安排1500万元,东营已经安排了500万元),用于扶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物流重点工程,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支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加快我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重点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重点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应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有针对性地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第五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阅读了《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调研报告栏目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