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

时间:2019-05-14 03:4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

第一篇: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职工多元增收

—— 183团职工多元增收情况汇报材料

183团地处中蒙边境一线,担负着38公里边防线的守护任务,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边境团场。受土地、气候等条件制约,种植业风险较大,职工增收困难。为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实现十师党委提出的年人均增收1500元的发展目标,提高职工生活质量,稳定职工队伍,183团党委从团场“人多地少,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现实出发,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开辟职工就业和增收的新途

径、新领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十一五”以来促进农牧职工增收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183团党委按照十师党委的决策部署,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冬闲创收为切入点,在巩固农牧职工减负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长效机制,农牧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6907元,增加到2011年的17589元。其中,家庭经营人

均收入15714元,财产性收入人均663元,转移性收入人均563元,劳务收入人均460元。

二、促进农业职工多元增收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

一是借助国家支持、黑龙江援助,采用高寒、高纬度、高效节能集成技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基地。2009年以来,183团党委按照十师党委提出的“培育新 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职工多元增收”的要求,借助国家支持、黑龙江援助,规划建设规模为500座大棚的设施农业基地。目前已投入3680万元,建成大棚320座。投入种植的一期120座大棚,2011年生产各类蔬菜300多吨,单棚实现纯收入2万元左右。2012年春茬生产蔬菜260多吨,实现纯利100多万元,单棚单季效益平均达1.5万元左右,最高达3.5万元。21户职工从大田转移到大棚,流转土地3000多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收50多万元,团场增效30多万元。为团

场职工增收致富积累了经验。种植户李文波,2011年冬季在不取暖的情况下试种的芹菜安全越冬,春节前上市,开创了师市冬季蔬菜生产的先河。种植户康新庄夫妇以前在连队种地,连年亏损,2012年承包4座大棚,春茬纯收入4万余元。目前,二期200座大棚已全部承包到人。基地建成后,可以解决130户家庭260名职工的就业,每座棚每年至少为职工提供2万元左右的纯收入。二是发挥协会作用,开展专业化生产。基地专门成立了蔬菜协会,统一种植计划,统一

采供农资,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基本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使设施农业朝着“标准化生产、公司化运作”方向迈进。科技示范上,协会通过补助的方式,引导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今年上半年,试种新品种30个,筛选出高产高效品种5个。引进声波助长仪、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等物理农业技术十余项,节水约50%,增产15—30%左右,单棚收益明显提高。产品销售上,依靠协会组织经纪人基

地收购,在北屯和周边县市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品牌建设上,开展了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注册了“额河”商标,形成了自有品牌。协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较好地解决了职工“不会种、卖不出”的问题。协会还通过为企业、商户提供中介服务等方式积极创收,增强为职工服务的能力。2012年协会创收4.5万元。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养殖业。其一,优惠政策引导。团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设施畜牧业的发展。如,职工购买一头品种生产母牛,团场补贴1600元。其二,协调金融支持。2012年团场通过各种渠道为广大畜牧职工争取畜牧业贷款1700万元,帮助62户职工建设了80座、总面积近3 万平方米的养殖棚圈。其三,积极探索养殖新模式。充分利用额河酒业酒糟资源合理配料,发展全舍饲肉牛育肥。牛粪还田种粮,粮食酿酒,酒糟养牛,封闭循环,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目前,利用酒糟养牛规模1500头,预计年纯收入可达160余万元。其四,为养而种。建设饲草饲料基地1万亩。目前,团场设施养殖

规模3000头牛、10万只羊,其中上规模(五百头只以上)的畜牧养殖户18户。由于设施养殖综合效益好,职工积极性逐年提高。

四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团场发挥额河酒业公司和团连组织优势,建立玉米种植合作联社,种植玉米1.5万亩。依托金屯油脂、顶山瓜子和福海三合食品公司等龙头企业,签订油葵、打瓜、食葵、甜菜等作物订单7万亩,全团订单面积占到总播面积的60%以上,极大地降低了职工种植的市场风险,促

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职工的可持续增收。

(二)依托项目支撑促增收

一是实施挖排治碱、灌渠防渗、节水灌溉、农网改造等工程,改善农业排灌条件,提升电力保障。“十一五”以来,新挖排渠 275公里,新修防渗渠197公里,灌渠防渗率达到了35%,同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将团场70亩以下的小条田集并成适应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大条田。已累计集并1.5万亩,新增土地1500亩。三

是建设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区。坚决退出“千元产值”以下的种植作物,建设高效水产示范基地5个,千方百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四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183团驻守中蒙边境的青河独立营三连,在“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支撑下,实施3000亩沙棘基地节水喷灌工程,发展沙棘果、沙棘养殖,年人均增收1600多元。

(三)依托城镇发展促增收

183团毗邻二县一市,总人口1.1万人,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183团以城镇化

为载体,积极搭建市场,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创业平台。近年来,多方筹资新建了农贸市场、客运市场和商场、临街门面等商业设施,鼓励职工“退一进

二、退一进三”,多业并举,努力实现收入多元化。目前,183团有商业店铺134 家、餐饮31家、其他服务业21家,创造就业岗位近600个,成为了职工多元增收的重要渠道。

183团坚持以业兴城,以城兴业,带动职工增收。团场通过招商引资、职工自主创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兴办支农企业和民营企业11

家,吸纳就业560人,团场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许多职工“冬闲”已不闲,季节性增收幅度在8000—10000元之间。

(四)发展域外农业促增收

183团地跨北屯、青河两地,地域宽阔,具有发展域外农业的独特优势。团党委把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与发展域外农业紧密结合,鼓励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市场的职工走出团场承包土地。2011年,全团共有315户职工家庭在外承包

土地10多万亩,仅此一项就实现纯收入4100多万元。足迹遍布周边县市、克拉玛依、奎屯、五家渠、昌吉等地。自治区劳动模范张丽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2009年,张丽华积极响应团党委号召,主动退出800亩改良好的土地,将其分给连队7户新职工,自筹资金到地方承包土地,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规避农业风险,实现四季增收,张丽华多业并举,在多地承包养殖水面7000亩。张丽华在实现自身多元增收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一批职工务工增收。

(五)发展连队经济促增收

2009年,十师党委把连队经济社会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出了发展连队经济的决策部署,以提升连队经济实力为抓手,促进连队职能由管理、服务型向管理、服务、经营型转变。183团党委把发展连队经济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与职工争利的前提下,将连队能够管得到、管得好的资源放手让连队经营。以连为单位实行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农资集中采购等措施成为了惠及职工的福祉源泉。2011年,团场连队

经济积累突破100万元,连队带领职工增收致富的能力日益增强,连队环境日益改善。

三、今后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思路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和黑龙江对口援建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规划到“十二五”末,建成大棚500座,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实现三分之一的农工家庭从大田转移出来,流转土地4万亩。

二是以城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向工商经济转变,三次产

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6:41:23,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拓展职工规模经营增收渠道。

四是借北屯建市之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职工多元增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源泉竞相迸发,使职工一双手变

成多双手,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以上固定的增收渠道,努力形成多层次、范围广的集约化增收体系,让职工增收致富有信心、扎根边疆有恒心、维稳戍边有决心,为区域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促进职工多元增收先进材料1

借力红色旅游促进多元增收

—— 一八五团一连

一、基本情况

一连地处中哈国境一线,距离团部35公里,成立于1970年,全连总户数34户,总人口116人,土地面积10500亩,耕地面积3939亩;从业人员71人,在岗职工63人,干部5人,党员11人。职工有句‚人到边、路到边、水到边、电到边、田到边‛的俗语就是一连‚离边防不能再近,离边界不能再近‛的真真实反映,故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连‛。‚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既是一连干部职工立足边境、履行屯垦戍边光荣使命的一种豪情,也是一连干部职工近半个世纪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连队生态良好,土地肥沃,旅游资源丰富。

二、主要做法

一连党支部结合‘五带’工程,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围绕发展旅游做为拓宽职工多元增收的途径和抓手,依据团情,结合连情,确定了“旅游兴连、游业富民”的整体工作思路,据统计,2012年一连全年游客人数达到14000人,平均每天100人以上。连队职工新开办农家乐3家,14户职工家庭出售土特产商品,当年实现旅游收入23万元,其中餐饮收入10万元,出售土特产商品收入13万元。较2011

年增长20万元,增速7.6倍,旅游业实现户均增收6765元,职均增收3594元,人均增收1983元。

1、注重旅游推介宣传工作

连队党支部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与团政工办合作,组织游客进行升国旗和爱国主义宣誓仪式,通过向游客讲诉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和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对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游客切实体会兵团屯垦戍边伟大事业和兵团战士坚守的信念,同时也提高‚边境风景线 传奇185‛边境红色旅游知名度。

2、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培训

设立行业协会,成立一连土特产销售和餐饮两个协会组织,由经营户和连队支部选出有威信、有能力、懂经营、擅管理的杜霞、胡继梅分别担任销售和餐饮协会会长,实行在连队支部统管下的自主管理。引导从业人员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行业行为道德,年初协调团卫生防疫站为土特产销售和餐饮经营共26户体检并统一办理了健康证和卫生许可证。同时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参加团举办的旅游推介培训,对使馆讲解员、餐饮、销售人员从礼仪、服务上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本土导游人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为游客做好服务。今年,一连支部拿出连队经费给职工和旅游经营户购买了新式迷彩服,要求参与销售的职工在销售经营时必须统一着装,体现兵团准军事化实体

特色,展现边境旅游特色同时更加吸引游客。

3、支部带动冬闲变冬忙

利用冬闲为来年旅游做准备,连队出资购买真空包装机,设计有边境团场特色的包装标签,组织旅游从业者对储备的特色作物、野蘑菇干进行高标准精选,包装。对连队商户出售的特色商品、土特产进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外出培训,提高餐饮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服务档次。鼓励帮助职工开设农家乐,解决游客在连队停留期间无饭可吃的尴尬局面。延长了游客在连队的停留时间,促进了连队消费,带动经济。同时积极挖掘和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款式新颖、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的工艺品、旅游商品。

4、连队牵头致富职工

围绕五大功能,构建 ‚食、住、行、游、购、娱‛载体。迎合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做到食有农家菜,住有干净屋,行有通行路,游有自然景,购有土特产,娱有乡野情。围绕这个基本要求,开发建设多种形式的景点,2013年,一连开办农家乐6户,家庭旅馆5户,土特长销售20户,连队参与旅游覆盖率达到75%。连队党支部严把质量、服务观,抽出时间为农家乐联系预定团餐,征求游客和导游建议,积极改进得到了旅行社、导游、游客的高度认可,目前平均每天有100人左右在连队就餐,参与旅游的连队职工确实得到了

实惠,鼓起了口袋。

5、社会管理有序开展,创建和谐旅游环境

一是按照景区管理条例,综合治理,加强景区资源保护,安全管理,倡导文明服务、文明旅游,要求农家乐必须配备安全消防器材和消毒柜,定期对农家乐等旅游接待场所安全检查,保证了无安全事故和食品质量事故发生,定期矛盾排查、噪音治理,营造了和谐旅游环境。创建了安全文明景区。二是规范服务、周到服务、热情报务,对游客诚实守信,及时解决了游客提出的问题,为游客排忧解难,发扬我们兵团人诚实、奉献的优良传统,游客满意率达95%以上。三是规范商户的经营秩序,统一了服装,使其规范经营。四是提升职工文明素质,以“星级”创建为载体,通过评选表彰文明户、星级户等方式,加强了职工文明素质教育,营造了文明旅游环境。

6、依托旅游发展连队经济

一连党支部在带领职工依托旅游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连队集体经济,经过支部研究决定拿出一部分经费购置了2台天文望远镜、真空包装机、老军垦服装,让没有能力经营销售、餐饮的职工来经营,既提高了职工收入,又壮大了连队集体经济,截止目前,一连依托旅游发展连队经济7000元,粗壮了连长的腰带,拓宽了连队建设的资金来源。

优美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我们发展连队旅游的良好基

础。一连的旅游工作在团领导和旅游部门的关心、帮助、指导下,在连队党支部正确引导下,在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努力下前景一片大好,我们要抓住禾木景区修路的机会,更加团结,更加敬业,做好服务,将旅游作为一连职工多元增收的主导产业,把185团红色边境旅游品牌做大做强,让来连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围绕旅游发展连队经济、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职工收入,让连队职工依托旅游奔上致富快车道。截止7月15日,来连游客人数近20000人次,6家农家乐共计接纳游客就餐4128人次,餐饮收入92560元。土特产销售40000元,住宿260人次,收入13000元,预计年内旅游收入突破60万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职工群众的口袋鼓了起来,既粗壮了连长的腰带,也让连队党支部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支部书记受到了拥戴。

第三篇: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扩张将有所收敛,对农村劳动力和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增长将相对下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使农民增收面临相对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流,有利于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的局面,为农业的内涵式开发和集约式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征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往往也是农业的增收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滑,并将由此倒逼和进一步催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过去的周期性波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阶段的实质性转换,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方面,农业也不例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拓展农业发展外延和内涵,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上升、经营粗放等突出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把现代科技成果、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农业发展业态,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经营者联合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关键在创新。要依靠科技支撑,重点发展跨产业、跨部门、高效益的新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居民对绿色生态和农村田园风光的需求更加迫切,乡村旅游、景观农业、民俗体验等新型休闲农业异军突起。要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把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多功能产业园和度假村,使农民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推动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农业休闲服务向集观光旅游、科普科研、会展营销、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展示等功能价值。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典型自然生态区和传统特色农牧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发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农业经营面临着规模小、地块分散、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激发农业生产活力,需要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流转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职能作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壮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机制,提高涉农融资担保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

依靠创新驱动,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建设结构优化、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业具有自然区域属性,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功能融合,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我省要在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环京津园艺、坝上生态、沿海高效渔业、农区畜牧、山区果品等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园区,增强农业生产、示范和带动功能。加大农业开放合作力度,建设出口型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省外农业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立体复合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加强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现代农业。随着大宗农产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局面的稳步形成,广大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更加关心“吃什么安全”。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机构,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检测及监管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机制。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不断加强“四荒”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能力。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施肥水平,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第四篇:大余县四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创新谋发展 以发展促转变—大余县四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工作理念向建设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在思想上坚持由小农业发展向现代集约发展转变,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来谋划和推进农业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推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设施化、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和一体化、农业服务向社会化和多元化、农村环境向循环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创新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发展转变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践证明,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道路,重点发展果业、生猪、鸭业、花卉苗木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同时,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抓好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在条件好的地方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2、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实施规模化生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土地经营承包权,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土地置换、对外招租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促使土地资源向农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能手、大户集中,促进农业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的大生产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病险水库和圩堤的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二是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抓好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土地整理(治理)、扶贫开发等涉农项目建设。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一大四小”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型、生态经济型、生态公益型、生态旅游型、城镇生态型等现代林业模式,切实提高森林覆盖率。四是加强水保生态设施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抓好精品小流域建设,提高生态自我修复功能。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总动力,实施“兴机富民”、“以机代牛”工程,全面推广水稻、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创新经营模式,推进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重点扶持实力较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完善其信息网络平台、融资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他们在本地建立原料基地,以订单(合同)或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较为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增强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点放在拓展和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落实各级已出台的资金、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创新贷款担保手续和办法,着力引进生猪、油茶、花生、竹制品、禽类屠宰与冷冻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鼓励、引导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探索开展对合作社的评级授信,加大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合作社管理及骨干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考察、学习,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2、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市场建设,在果业、花卉、生猪、鸭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开展连锁经营和网上农产品展销、交易,形成较为完备的市场销售网络,积极发展省外、境外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为主体的市场营销主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流通。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工营销及物流配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超对接、挂牌直供直销、代理配送等新型交易方式。

四、创新农业服务机制,推进农业服务向社会多元化转变

1、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要加快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集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花卉无土栽培、赣南脐橙硼肥施用、自然养猪法、无公害养鸭等关键农业技术,建立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面。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提高现有农技人员的农技推广能力和水平,选拔优秀农业类大学生充实到农技推广机构,每年从初中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批作为乡镇农技推广后备人才到赣州农校进行“三定向”培养。强化农民技术培训,进一步完善“四标准四为主”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标准化培训机制。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抓好100名农民科技带头人的规范系统培训,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2、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善的农业执法体系,提高农业执法水平。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实现对主要农产品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管理、质量安全检测、检测结果通报及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3、开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收集与发布制度。积极培育农村通信市场,以“赣州农网”为中心,建立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大力实施网络入户工程,提高信息入户率;实施“信息田园”、“信息技术下乡”和“千店万点”等工程,建设大余新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4、加强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建立乡村农资营销点,推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服务规范的“公司总部+配送中心+乡、村连锁店”的连锁经营运作模式。二是建立健全以供销社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覆盖全县所有乡村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推行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的规范服务。

(中共大余县委农村工作部 郭明炜)

第五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者: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刘正敏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惠农政策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后的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本文作者简介:刘正敏,男,1977年10月出生,安徽省阜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

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四、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

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五、依靠农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李秉龙、薛兴利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第二版,2009年1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下载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八三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定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鲁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解决好农业、......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一段时间以来,**党委中心理论组组织班子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兵团一四一团扩大设施农业规模 促进职工持续多元增收

    兵团一四一团扩大设施农业规模 促进职工持续多元增收 7月14日〃一四一团投资110万元新建的30多个设施冷棚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对冷棚整体框架进行搭建连接〃预计7月下旬......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5则范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

    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