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鹤镇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在效能革命中,白鹤镇党委结合乡镇工作职能实际,围绕“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总体思路,建立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促使了全体机关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真正深入农村,沉身于农村,围绕农业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这一目标而服务于农村。实践证明:“月汇报制度”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
一、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的产生
近几年来,白鹤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有不同提高,但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是: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与面临的新形势不适应,为民服务意识与农民群众迫切致富的愿望不相适应,工作的力度与任务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少数乡镇干部忙于事务,深入农村,企业农户较少;与群众不联心,下村不干事;乡镇工作机关化,一些干部方法简单,作风漂浮;干部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少;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资金不够;少数办事处、办公室仍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等等。白鹤镇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进一步推进效能革命,促使各驻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推出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使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二、推行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的主要做法
白鹤镇在推行月汇报制度过程中,不断创新汇报形式,形成了干部定时下村,民情接待室,民情联系卡,民情分析会等形式,与群众进行沟通了解。
(一)以联心、联手为手段,解民情,察民意。
1、定时下村察民意。要求办事处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每星期必须有二天以上时间在所派驻的村,走访党员、干部、群众困难户及各类专业户,在走访过程中,认真聆听群众意见,掌握了他们的思想动态,每月还以召开民主恳谈会、座谈会等形式,正确引导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使干部和群众扭在一起,在走访过程中,要求每位干部做到三要、三忌,即要时间到位,忌流于形式;要真心为民,忌不动感情;要解决实事,忌空口承诺。自实施月汇报制度以来,全镇干部共走访农户2000余户,掌握村情民意500余条。
2、定时汇报解民情:对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在走访中了解到的问题,按照生产生活类、发展经济类、矛盾纠纷类等进行分类梳理。每月的最后一周作为月汇报周,重大事项要即时汇报。各驻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必须如实填写月报告单。汇报会以办事处为单位,由联系片领导牵头,各驻村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汇报本月村情民意的摸排情况、解决计划及上一个月的落实情况,汇报会由各村代表、所在办事处的镇效能建设监督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全体办事处干部参加。各办事处联系领导汇总情况后向镇党委、政府汇报。
3、限时办结得民心:各驻村干部农村指导员在所了解的村情民意中充分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办理的及时办理,不能办理的书面材料向镇里汇报,镇里帮助解决,确保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落到实处,如群众反映病虫情报到村不够及时的问题,镇农办落实专门人员,直接从网上下载病虫情报并复印,再专人负责送到各村及种粮大户手中,群众对此十分满意。
(二)以民情联系卡为纽带,把心贴近农民群众。
为了农民群众方便联系镇干部和村干部,由镇统一制作了印有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的联系卡,发放到村干部、专业户、贫困户、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手中,使干部能与农民群众保持着长久联系,及时了解群众在生活中的困难,及时整理出来,根据民情的轻重缓急做到:“简单事务迅速办,重大事务承诺办,疑难事务联系办”,如皇都村种粮大户曹善平因稻田放水等问题,通过联系卡与镇农办取得联系,镇农办第二天就组织上田头踏勘,并现场解决,当了解到曹善平在种子购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镇农办帮助从县种子公司购得84斤优质稻种冒雨送到曹善平家。
(三)以设立民情接待室为窗口,把情融入到农民群众中。
为了进一步使民情民意月汇报制度完善,提高办事效率,白鹤镇在镇党政办设立“民情接待室”,安排专职人员展开全天候、无休日的服务,为群众办理一些事务性工作。并对所有办理事务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在符合办事条件的情况下,随到随办;一时不能办理的,及时帮助解决或转办。各村相应设立民情接待室,驻村干部每周二与值班村干部一起接待群众,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办事。
(四)通过民情分析会,真心为民干事。各农村指导员、驻村干部针对走访中所掌握了解的村情民意每月底召开村两委会,与村干部一起讨论,分析明确解决目标,落实解决措施。牢固树立起“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观念,实说实干,负责任地把群众反映的事办好。全镇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
三、成效
月汇报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干部作风的真正转变,工作的真正落实,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1、干部受到了教育,作风得到了转变。广大驻村干部深入到农村中听民心、察民情、解民忧,努力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他们深深感触到了“不是群众不拥护干部,而是干部冷淡了群众;不是群众不需要干部,而是干部疏远了群众;不是群众不尊重干部,而是干部不关心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带来干部工作作风之变,呈现了三多三少和三个转变,三多三少即下村办事的多了,呆在办公室的少了;到普通群众家的多了,光进干部不进群众的门少了;与群众拉家常,为群众办实事多了,摆架子说大话的少了。三转变从面上走访慰问向扎扎实实办实事转变;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上门服务,从服务部分人转向为全社会服务的转变。
2、民意得到了充分落实。月汇报制度推行以来,干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使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基本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信访不越级。实施此项制度以来,解决各类纠纷55 起,其中积案7起。针对农民反映比较多危险水库,做好了10座水库除险加固和6条抗旱渠道工程,对三茅溪、秀溪两岸5公里实施治溪打坝,并完成了河床清障。在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安装杀虫灯,针对义宅办事处群众反映的安装电话、电话付费较麻烦的情况,办事处会同村干部多次同电信部门协商,建立电话营业厅,目前,机房已建好,设备正在安装中,预计10月份投入使用。
3、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针对月汇报制度中群众反映的农业、重点工程、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都得到了较好解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如农业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一步扩大,至目前已完成天台山蜜梨、高山蔬菜、东魁杨梅、大棚西瓜、笋竹、早茶、花木等各类基地8个共4130 亩,在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上,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和110科技咨询服务,做好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8期,各类技术咨询服务350次,同时农网信息有了新的体现,促成了白水村花木基地三笔大交易,金额达6万元。
乡村康庄工程,总投资达800多万元路基24条全部投入建设,目前已完成39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71%,路面动工8条,目前已建成12公里,完成总工程量25.2%。鹤楼标准农田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建设标准农田8000亩,目前第一期3000亩已顺利开工。社会治安得到了较好转变,继续深化和推广民间纠纷“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限期办结”的试点经验,开通了民间纠纷“1890”调解专线3778890,夯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
第二篇:xxx镇xxx村情汇报
斑竹园镇金山村村情汇报
一、基本村情
金山村是由原黄麦园和倒马河两个村合并而成,现有8个村民组,2126人,现有党员47人,包括7名女党员,1名预备党员。全村总面积是21.4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5130亩,耕地面积1793.8亩。金山村是拥有丰富资源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村。一是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有机茶左山茶叶出自我村。二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瑞士华侨投资500万元建设的金山林场休闲开发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三是拥有优良的中药材资源。天麻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户数已达10余户。四是拥有两个特色养殖产业,火鸡和黑毛猪。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目前,我村贫困人口仍有383人(1500元标准),占总人口约17%。其中包括五包31人,低保118人。
二、2011年村级主要工作
2011年,我们结合当前形势和发展优势,制定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强组织、建基地、上项目、筑平台、抓计生、促和谐。
强组织。金山村之所以被确定为‚难点村‛,根本原因就在于并村难并心,难以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难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此,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着力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互信。在配齐村班子成员后严格分工,明确责任,做到人人有担子,事事有人抓。在党务、村务、财务等方面狠抓民主公开,不搞一言堂,不暗箱操作。
在重大决策和财务支出等方面严格做到村两委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把关,然后交由村民代表审议并向群众公开,较好地发挥了党支部的整体功能和集体领导作用。针对全村年轻党员少,党员结构严重老化等问题,我们重点是从发展年轻党员入手逐步优化党员队伍。今年来,全村已有4位青年同志主动要求入党,部分发展大户在我们的感召下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
建基地。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我们结合金山村的先天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实施了五大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一是白茶基地。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获得了70万元的白茶基地建设资金扶持,立煌茶叶合作社还被授予市级专业示范合作社荣誉称号。今年,新开辟茶园约300亩,改造老茶园约300亩,加上现有左山茶场400亩,千苗成片茶叶基地渐成雏形,我村的茶叶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农桑基地。年初,镇党委政府积极引进天艺工艺品公司在我村东湾种植农桑和农柳,大力发展柳编产业。目前,土地流转完成了100余亩,桑苗和柳条种满田间地头。三是黑毛猪养殖基地。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帮助黑毛猪养殖专业户张绪民扩建黑毛猪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在张绪民的带领下已经成立了金竹民黑毛猪养殖合作社,将分散农户与基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火鸡养殖基地。2010年,我们用选派村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5万元扶持了吴永寿创办的火鸡养殖基地,今年新建的鸡舍也即将投入使用,现已形成3000只的养殖规模。五是旅游基地。以瑞华农业投资开发公司投资的金山林场生态旅游区,正在稳步推进
之中,通往金山林场的机耕路现已打通,金山林场旅游接待站基础工程已经完工,投资方定制的欧式木屋现在已经运到杭州,待雨季结束立刻安装。同时,我村的工业型经济也小有起色。群众自发兴办的空心砖正投资50万元上马彩砖生产设备,专门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实现自我主动转型。锦程制鞋厂也于近期与外商主动联系,准备上马手套加工设备,为puma品牌做来料加工。
上项目。我们把上项目、改善民生作为凝聚民心、推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在镇党委政府关心和支持下,我村争取到了国家级扶贫整村推进村项目,中央财政两年共计投资100万元。同时,县直帮扶单位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支持。今年,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项目工程主要有左山水泥路(移民局投资100万元、交通局投资25万元)、老湾水泥路(移民局投资25万元)、王湾水泥路、东湾河堤、大河堰、王湾三堰、楼子湾大堰(整村推进资金合计25万元、移民局投资5万元)、金盆自来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13万元)、东湾自来水(水利局投资36万元)等。
筑平台。当前,金山村之所以形象差、发展慢,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中心村庄,没有好的发展平台,不能集聚人气和财气。为此,我们从2010年伊始,就利用一切机遇,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目前,我们已经统一了被征地群众的思想,统一制定了补尝标准,并且挤入了全镇村庄布点规划,相关筹备工作已经完成。村‚两委‛换届一结束,我们就全力以赴开展此项工作。
抓计生。由于基础工作不够扎实,2011年我村被确定为
全县计划生育重点帮扶村。所以,如果计划生育工作搞不好,抓不上去,就无法抓好项目、抓好发展。为此,今年我们把计划生育作为当前村级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争取走出‚帮扶‛笼子。在镇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下,我们村计划生育工作在一季度实现了开门红,多项指标得到不断优化,并获得县政府5000元奖励。
促和谐。我们村‚两委‛班子一致认为,只有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共事,党员群众之间和谐相处,才能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合力,巩固发展成果。为此,我们在努力抓好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的同时,在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重大决策上,一律交由村民代表集体研究决定,例如危房改造、低保户评比、救灾款物发放等全部都公开研究、集体决定,有效化解了群众的疑虑和怨气。同时,通过加大对贫困党员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村‚两委‛也逐步赢得到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团结和谐的氛围渐趋浓厚。在这次支部换届党员推荐会上,村‚两委‛成员均得到了较高的票数。
三、关于村“两委”换届工作
金山村自由原马河和黄麦园两村合并而来,由于班子配合不力、团结不够,战斗力不强,导致村级各项工作处于后进,是党委政府不放心,班子成员之间不舒心,党员群众不称心,成为‚难点‛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上级党委对此次我村的‚两委‛换届选举的工作尤为重视。作为第一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感到组织好这次村‚两委‛换届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为此,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精心组织,认真部署,着重在‚严把四关‛上下功夫。
一是严把思想关。首先,我们从自身做起,充分做到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相统一。在与党员群众交流座谈和征求意见过程中,我们严格做到统一口径,不乱许诺、乱答复,只宣传换届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不引导选举具体人。做到让群众真实评价现有班子,让群众选择理想的新班子。作为第一书记,我本人也参与了这次党支部的选举,主动接受群众的评价和组织的考验。其次,我们从教育入手,确保干部的思想稳定。强调‚换届不等同于换人‛,要站好每一班岗,保证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现在,我们村‚两委‛干部的心态也比较平和,纷纷表示‚如果继续当选,会百倍努力,更好的服务群众;如果落选,也会做好各项工作的交接,将新班子成员‘扶上马、送一程’‛
二是严把质量关。这次换届对新班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金山村‚两委‛班子成员配备为5人,包括1名挂职第一书记,一名计划生育专干。要求村‚两委‛成员中,35岁以下、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要进一步提高,同时要选配优秀妇女同志进入村‚两委‛班子,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妇女成员。尤其要选准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优秀共产党员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提倡村党组织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我们正积极动员推荐优秀年轻同志和女同志参与村两委换届中来,进一步优化班子年龄和文化结构。
三是严把程序关。在镇党委召开动员会之后,我村于7月18日召开了村两委扩大会,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换届选
举工作方案,排出了行事历。7月19日到今天,我们分别做好了宣传发动、动员部署、离任审计、党员推荐等工作,下午,我村将进行群众推荐。在党员推荐前,我们对在家党员逐人通知,对流动党员通过电话联系、发公开信等方式,动员他们积极参加换届推荐、选举,并做好相关记录。7月28日,在召开的党员推荐会上,在家37名党员中只有1名没有参加推荐,党员的参与率很高。下一步,我村要完成的规定动作主要是:组织考察、党内选举(8月8日)、推选产生村民选举委员会、选民登记、推选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召开选举大会(9月8日)。
四是严把纪律关。这次换届,各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换届选举进行了全程监督。镇里也开通了监督电话,设立了监督信箱等,并由专人负责受理。我村在动员大会上也学习宣传了换届的各项纪律,明确了责任人,在村务宣传栏上也及时公开了‚十个严禁‛具体内容。目前,没有接到有关换届纪律方面举报电话和举报信,整体换届环境风清气正。
中共金山村党支部 金山村民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第三篇: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推荐)
2003年7月份以来,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党群干群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在农村实行了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动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稳定和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指明了方面。广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起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近年来,x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学习培训日”、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有效地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了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干部素质作风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村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地学习,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宗旨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求实效;有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做什么,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弱化与农民群众渴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存在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经济利益上对基层组织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在组织领导上的依赖关系变得松散,在思想感情上依恋关系变得疏远,“有吃有喝不找你”。同时,农民群众又需要基层组织能够建立起一种党群干群关系沟通渠道,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提,有事有处找,“有怨有事要找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淡化与基层组织执政手段的弱化使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对乡村干部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一些干部则对群众不服从管理有情绪,委屈地说群众“不听话”。三是农民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乡村基层干部的传统领导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民主化建设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乏力,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搞行政命令,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矛盾冲突,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x县xx乡xxx村调研时发现一些问题之后,x县县委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七里堡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有复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工作作风不深入、对群众关心不够等问题,也反映了存在着发现问题渠道不够通畅、解决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x县县委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一种在基层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超前化解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基于上述考虑,县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由乡镇领导干部分村轮流、一般干部到联系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真心、听真话、知真情、解难事,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 x县在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过程中,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这个主题,深入宣传,周密安排,严格程序,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探索出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运行机制。(一)精心准备,夯实基础。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伊始,不少干部不理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必要主动去戳“马蜂窝”。部分群众也认为,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走形式,提了意见也白提;有的还对这项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表示怀疑。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恳谈会前要精心准备:一是排查民情。恳谈会前,乡镇干部要进村入户,党员、村民代表要深入所联系户家中,收集社情
地方去,要求到工作长期推不动的地方去,开展工作,为民谋利。桥盟乡、西岗乡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领干部住乡入村、包信访案件、联系不稳定村和上访户,从自身做起,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村镇干部在“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中坚持“三个一”兴实风,从镇领导到一般镇机关干部每人“一个民心日记本,一支笔,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经常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主动和群众谈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区,大事不出乡。三是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县、乡、村干部了解了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减少了信访量,促进了农村的稳定。朝歌镇西坛村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之后,镇党委针对该村历史遗留问题多、热点难点问题多、班子内部不团结的状况,迅速派驻了由一名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工作组,通过认真走访干部、党员和群众,查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对32条问题全部进行了调查处理。为让群众满意,在下次“村情民意恳谈会”上,镇党委领导进村将32条问题处理情况如实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反馈。该村党员黄改兰、村民代表冯二孩拍手称赞说:咱西坛的事也处理了,以前的旧事再也不提了,以后还一心一意搞经济吧。目前,全县已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570多个。同时,全县还对群众反映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农田灌溉及人畜吃水、校舍改造及师资力量薄弱、道路维修等350条问题,分别制定出相应措施,正在着手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个别问题,如西部山区电视无信号或信号弱等向群众作了解释工作,对有些属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如土地调整、退耕还林补偿等问题向群众认真宣传了国家有关政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后,广大群众的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四是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村情民意恳谈会”,乡村干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认真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与农民一起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北阳镇卧羊湾村包村干部何彬在恳谈会上了解到群众有利用地处云梦山风景区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20余户村民学习蛋壳壁画和剪纸等工艺品制作艺术,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西岗乡通过“恳谈会”发现群众想致富但缺乏技术、资金和科技知识等问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河南科技报》、《农家参谋》等农业科技书籍,并邀请省农学院专家来乡传授山药、莲菜等特色农业技术,今年以来,全乡380户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780亩,平均每户年增收3000元。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x县实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做法,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启示之一: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现阶段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的途径和载体。建立起健全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目标不可缺的要素之一。与群众建立密切关系,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畅通党群干部密切联系的绿色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摩擦,增强亲和力。“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拓宽了民主渠道,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解决了过去有话没地方、没机会说,说了也没人听、不顶用等问题,加强了党群干群之间思想的沟通,交流了感情,消除了隔阂,实现和维护好了群众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启示之二: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关键。只有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顺了,感情深了,各种困难和矛盾才能应刃而解,各项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村情民意恳谈会”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增加农民收入上,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解民之所忧,为民之所需,是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把握社情民意、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群众体会党和政府是真心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怨气也就没有了,情绪也就理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也就落实到了实处。启示三:在新形势下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俗话说,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得党恩,党方赢民心。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致富,是对我们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把“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作为主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逐步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实践证明,我们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已的根本利益。启示之四:新形势下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工作,必须从村级抓起,向上延伸,上下结合,整体推进。在“村情民意恳谈会”上,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表现在下面,根源在上面,单靠乡村抓整改,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乡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固然与其自身存在问题有关,但也与上级部门作风浮躁,将部门的工作任务转嫁到乡村头上有关,致使基层感到中心任务多,疲于应付,只对上负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因此,在抓好乡村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上,要向上延伸,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给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一文由www.yi3
第四篇: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
2003年7月份以来,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党群干群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在农村实行了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动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稳定和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指明了方面。广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起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近年来,x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学习培训日”、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有效地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了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干部素质作风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村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地学习,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宗旨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求实效;有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做什么,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弱化与农民群众渴求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存在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经济利益上对基层组织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在组织领导上的依赖关系变得松散,在思想感情上依恋关系变得疏远,“有吃有喝不找你”。同时,农民群众又需要基层组织能够建立起一种党群干群关系沟通渠道,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提,有事有处找,“有怨有事要找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淡化与基层组织执政手段的弱化使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对乡村干部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一些干部则对群众不服从管理有情绪,委屈地说群众“不听话”。三是农民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乡村基层干部的传统领导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民主化建设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乏力,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搞行政命令,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矛盾冲突,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x县xx乡xxx村调研时发现一些问题之后,x县县委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七里堡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有复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工作作风不深入、对群众关心不够等问题,也反映了存在着发现问题渠道不够通畅、解决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x县县委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一种在基层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超前化解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基于上述考虑,县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由乡镇领导干部分村轮流、一般干部到联系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真心、听真话、知真情、解难事,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
x县在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过程中,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这个主题,深入宣传,周密安排,严格程序,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探索出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运行机制。
(一)精心准备,夯实基础。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伊始,不少干部不理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必要主动去戳“马蜂窝”。部分群众也认为,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走形式,提了意见也白提;有的还对这项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表示怀疑。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恳谈会前要精心准备:一是排查民情。恳谈会前,乡镇干部要进村入户,党员、村民代表要深入所联系户家中,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制定预案。乡镇党委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梳理出来的问题,超前研究具体的处理办法和整改措施,并根据乡镇领导干部分工,对口确定参加村恳谈会的乡镇干部。三是会前预告。村党支部提前将“村情民意恳谈会”的内容方法,通过广播、板报等形式通知党员和村民代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做好发言准备,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打消了群众顾虑,让群众都认识到,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是党委政府、村“两委”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反映、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有效措施,是知群众冷暖的温度计,听取群众呼声的传感器,为民办事和帮民致富的信息源。
(二)规范内容,严格程序。一是明确恳谈内容。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介绍与农民群众相关的法律法规、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市场经济信息、勤劳致富的好路子以及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的反映、村民要求向乡镇党委政府反映的其它事项、对上级机关的意见和要求等。二是严格恳谈程序。首先是干部表态。由乡镇主要领导、党支部书记表态发言,讲明“村情民意恳谈会”的目的,表明乡村两级干部虚心接受群众监督、真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诚意,调动群众发言的积极性。其次是村民说事。让与会村民畅所欲言,向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反映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村“两委”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其三是干部承诺。由乡村主要领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并公开作出承诺;解决不了的,整理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统筹安排,协调解决。三是明确恳谈要求。县委要求乡村干部要坚持做到“五不准”,即“参加恳谈会不准乘坐小汽车;对群众提出的尖锐问题不准中途打断;对群众的指责抱怨不准顶撞;对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不准推拖不办;召开恳谈会后不准在村里喝酒”,有效地打消了群众的疑虑,拉进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县委书记赵中生、副书记江文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香芳等领导还多次参加部分村的“村情民意恳谈会”,进行指导和督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全县共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950余次,累计参加人员达12000人次,收集群众反映问题6大类1200多条。
(三)明确责任,强化落实。为民办实事是衡量“村情民意恳谈会”效果的唯一标准。为此,我县坚持实行村情民意承诺制度,把为民办实事作为开好“村情民意恳谈会”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各村“恳谈会”结束后,对现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对群众进行承诺,并填写《村情民意恳谈会情况反馈表》,由乡镇干部、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签字后报乡镇党委,由乡镇党委就各村排查的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归口办理,并制定详细的督办意见,对交办问题落实到人,提出时限要求。对不属乡镇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由县集中协调解决,并在10日内给群众回复。10日内不能解决、答复的问题,要及时向当事人解释原因。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要求乡镇派驻工作组,集中精力专门进行解决,确保“村情民意恳谈会”取得实效。目前,全心已协调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70件,要求限期解决的630件。
(四)定期反馈,取信于民。x县各级党组织对于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排查出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狠抓落实,限时办结,并在下次“村情民意恳谈会”上向群众进行反馈,形成“征求-解决-反馈-再征求-再解决-再反馈”的大循环格局,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使群众认识到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是广大干部真心转变作风、虚心听取意见、热心为民办事的务实行动,群众对党和政府多了理解,少了隔阂,多了赞誉,少了怨言,多了支持,少了抵触。群众由原来的怕干部、不信任干部,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会上讲、想富会上找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三、初步效果
x县推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欢迎,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县上下出现了干部听民情、顺民意、办实事,群众信党委、信干部、心气顺的喜人局面,极大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畅通了民意反映渠道,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过去,干部了解民意的渠道比较狭窄、群众向上级反映问题不够畅通,以至于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控制、迅速解决,致使党员干部与群众间产生隔阂,党群、干群矛盾有所激化。“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推行以来,全县广大群众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各村召开恳谈会,群众参加恳谈会十分踊跃,气氛热烈,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情景非常感人。许多群众感慨:“以前和县乡领导说说知心话机会很少,现在好了,可以面对面地与各级领导谈谈自己的想法,开通了老百姓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政府及时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绿色通道’”。百姓由原来的怕干部、不相信干部,有事对干部采取回避态度,或直接到市县上访,或与党委、政府对着干、煽动群众闹事,变为“有苦会上诉,有怨当面讲,想富找干部”,乡村干部都能成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小跑腿”、工作员和贴心人,彻底扭转了昔日群众对干部是个“传话筒”、“通讯员”的片面认识。老百姓称赞说:“过去干部是催粮要款、吃百家宴,现在是服务上门,工作到家,我们心暖了,气顺了,这样的会开得越多越好哇!”。
二是乡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通过“村情民意恳谈会”,乡村干部面对群众提出的令人脸红心跳的问题,认识到了自己与群众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广大干部细心研究群众利益,体察群众情绪,体验到了群众的艰辛、疾苦、勤劳和善良,听到了群众过去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更加明确,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干部与群众接触多了,身上的官气少了;与实情接触多了,虚假浮夸少了,有效地提高了乡村干部决策的科学性,避免了工作了盲目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纷纷要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要求到群众意见最大的地方去,要求到工作长期推不动的地方去,开展工作,为民谋利。桥盟乡、西岗乡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领干部住乡入村、包信访案件、联系不稳定村和上访户,从自身做起,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村镇干部在“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中坚持“三个一”兴实风,从镇领导到一般镇机关干部每人“一个民心日记本,一支笔,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经常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主动和群众谈心,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区,大事不出乡。
三是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通过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县、乡、村干部了解了农村存在的问题和存在的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化解矛盾,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减少了信访量,促进了农村的稳定。朝歌镇西坛村召开“村情民意恳谈会”之后,镇党委针对该村历史遗留问题多、热点难点问题多、班子内部不团结的状况,迅速派驻了由一名党委副书记牵头的工作组,通过认真走访干部、党员和群众,查阅大量有关档案资料,对32条问题全部进行了调查处理。为让群众满意,在下次“村情民意恳谈会”上,镇党委领导进村将32条问题处理情况如实向全体党员、群众代表进行了反馈。该村党员黄改兰、村民代表冯二孩拍手称赞说:咱西坛的事也处理了,以前的旧事再也不提了,以后还一心一意搞经济吧。目前,全县已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570多个。同时,全县还对群众反映需要较长时间解决的农田灌溉及人畜吃水、校舍改造及师资力量薄弱、道路维修等350条问题,分别制定出相应措施,正在着手解决。对一时难以解决的个别问题,如西部山区电视无信号或信号弱等向群众作了解释工作,对有些属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如土地调整、退耕还林补偿等问题向群众认真宣传了国家有关政策。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后,广大群众的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
四是进一步理清了经济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村情民意恳谈会”,乡村干部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认真分析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矛盾和制约因素,与农民一起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北阳镇卧羊湾村包村干部何彬在恳谈会上了解到群众有利用地处云梦山风景区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20余户村民学习蛋壳壁画和剪纸等工艺品制作艺术,发展旅游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西岗乡通过“恳谈会”发现群众想致富但缺乏技术、资金和科技知识等问题,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河南科技报》、《农家参谋》等农业科技书籍,并邀请省农学院专家来乡传授山药、莲菜等特色农业技术,今年以来,全乡380户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780亩,平均每户年增收3000元。
四、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x县实行“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做法,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在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现阶段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的途径和载体。建立起健全的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目标不可缺的要素之一。与群众建立密切关系,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畅通党群干部密切联系的绿色通道,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摩擦,增强亲和力。“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拓宽了民主渠道,让群众有苦能诉,有理能讲,有话能说,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解决了过去有话没地方、没机会说,说了也没人听、不顶用等问题,加强了党群干群之间思想的沟通,交流了感情,消除了隔阂,实现和维护好了群众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启示之二: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工作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实践证明,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的关键。只有与农民群众的关系顺了,感情深了,各种困难和矛盾才能应刃而解,各项工作才能得到顺利开展。“村情民意恳谈会”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体落实到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增加农民收入上,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解民之所忧,为民之所需,是党和政府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把握社情民意、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群众体会党和政府是真心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怨气也就没有了,情绪也就理顺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也就落实到了实处。
启示三:在新形势下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俗话说,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民得党恩,党方赢民心。体察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帮助群众致富,是对我们干部最基本的要求。“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把“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作为主题,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逐步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实践证明,我们的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已的根本利益。
启示之四:新形势下抓好干部作风建设工作,必须从村级抓起,向上延伸,上下结合,整体推进。在“村情民意恳谈会”上,群众反映的许多问题,表现在下面,根源在上面,单靠乡村抓整改,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乡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固然与其自身存在问题有关,但也与上级部门作风浮躁,将部门的工作任务转嫁到乡村头上有关,致使基层感到中心任务多,疲于应付,只对上负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为群众办实事,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因此,在抓好乡村干部作风建设的基础上,要向上延伸,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给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五篇:关于建立“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的调查报告
2003年7月份以来,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党群干群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在农村实行了以“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为主要内容的“村情~恳谈会”制度,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既转变了乡村干部作风,又宣传和教育了群众,对做好农村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动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稳定和发展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大主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亲民”思想,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和处理好农村稳定和发展问题指明了方面。广大乡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构建起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机动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与群众保持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保持党的凝聚力、亲和力,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近年来,x县通过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学习培训日”、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干部等制度,有效地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促进了乡村干部作风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干部素质作风与农村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分乡村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深入地学习,理解不透彻,宣传不到位,落实有偏差,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严重,宗旨观念淡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求实效;有的干部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要求做什么,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疾苦缺乏同情心,眼睛向上,心思向上。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群干群感情纽带弱化与农民群众渴求畅通~反映渠道存在着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在经济利益上对基层组织的依附关系不复存在,在组织领导上的依赖关系变得松散,在思想感情上依恋关系变得疏远,“有吃有喝不找你”。同时,农民群众又需要基层组织能够建立起一种党群干群关系沟通渠道,有苦有处诉,有冤有处提,有事有处找,“有怨有事要找你”。群众主人翁意识的淡化与基层组织执政手段的弱化使党群干群隔阂加深,双方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党群干群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对乡村干部有看法,气忿地说干部“不像话”。一些干部则对群众不服从管理有情绪,委屈地说群众“不听话”。三是农民群众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与乡村基层干部的传统领导方式产生碰撞。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广大群众理性思维活跃,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法治意识迅速提升,不仅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求更多地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但是由于当前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机制还不尽完善,民主化建设力度不大,使一些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民主监督乏力,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搞行政命令,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造成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之间矛盾冲突,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今年6月份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x县xx乡xxx村调研时发现一些问题之后,x县县委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七里堡村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一个村的问题,带有普遍性,也有复杂性,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存在工作作风不深入、对群众关心不够等问题,也反映了存在着发现问题渠道不够通畅、解决问题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
x县县委认识到,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积极探索一种在基层发现问题、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超前化解和处理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基于上述考虑,县委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以往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县推行“村情~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由乡镇领导干部分村轮流、一般干部到联系村,组织部分党员、村民代表、普通群众召开“村情~恳谈会”,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交真心、听真话、知真情、解难事,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知民情中改进作风,在办实事中改善关系,在帮民富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
二、主要做法
x县在推行“村情~恳谈会”制度过程中,围绕“察民情、解民忧、帮民富”这个主题,深入宣传,周密安排,严格程序,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探索出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运行机制。
(一)精心准备,夯实基矗推行“村情~恳谈会”制度伊始,不少干部不理解,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必要主动去戳“马蜂窝”。部分群众也认为,召开“村情~恳谈会”是走形式,提了意见也白提;有的还对这项工作是否能长期坚持开展下去表示怀疑。为此,县委要求乡村基层党组织召开恳谈会前要精心准备:一是排查民情。恳谈会前,乡镇干部要进村入户,党员、村民代表要深入所联系户家中,收集社情~,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并对问题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制定预案。乡镇党委召开会议,认真分析梳理出来的问题,超前研究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