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4:1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

第一篇: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

医疗卫生----浅谈医疗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近年来,医疗卫生单位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和行风建设力度,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行业作风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广大医务人员临危不惧、服从大局、恪尽职守、敬业奉献,战斗在抗击非典最前沿,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谱写了一曲群众称颂的“白衣战士”之歌,为夺取非典防治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和部分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相当突出,群众反应强烈。它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医疗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声誉,损害了医患关系。为此,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行业作风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行业新形象,我们向全省各医疗单位发出如下倡议:

一、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充分认识行业作风和纠风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切实改变思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不断增添便民措施,为广大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切实维护病人利益。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要顾全大局,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正确对待各种利益的调整,切实从维护病人的利益出发,严格规范医疗行为,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格遵守医疗价格收费标准,严禁乱收费,严禁大处方,严禁开单提成。

三、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敬业爱岗,钻研技术,以高尚的医德医风、优质规范的医疗服务、精益求精的医疗质量,树立新时期医疗卫生行业的崭新形象。

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培养职工自尊、自爱的良好品德,坚决杜绝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对违犯医德医风的人和事,发现一例查处一例,绝不姑息迁就,以良好的行业作风取信于民,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让党和政府满意。

五、建立健全民主评议行风制度。加大医疗服务透明度,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病人选医生、选医院、住院费用清单制、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制度和查询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发挥好行风评议在卫生行风建设方面的监督、评价、激励、促进作用。

教育公平-----让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先导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教育是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有效途径,让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也数次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日前出台的“新教改”草案首次把促进教育公平升为国策,这就表明,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群体教育之间的差距,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应有的良知。

但实事求是地说,就现状而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全社会的“上下而求索”。

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早在1993年就提出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17年来从没有得到落实。据媒体报道,一名联合国官员到我国考察后,很不寻常地批评中国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连非洲一些穷国都不如。这些批评,在GDP连续高位增长的背景下,显得尤其让人痛心。此次,“新教改”草案虽然对教育投入一锤定音,但具体到地方,依然缺乏刚性的保障。在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下,地方政府显然也缺乏教育投入的根本动力。从江苏来看,尽管省域竞争力首超广东已名列全国三强,但苏北一些地区教师工资仍然拖欠,实在令人堪忧。

另一方面,虽然教育公平所涉及的制度体制性的羁绊相对较少,更多的属于社会财富的二次 分配,容易单项突破,但长期以来,教育产业化制造了无数的既得利益者。一个小学的校长居然管理着上亿元的“小金库”,择校费让学校成为永远的“牛市”,其根子不在学校人才竞争而在公共教育资源的争夺。往往是强势阶层垄断教育资源,掌握着政策制定权和话语权。资源的重新分配必然对利益集团造成冲击,牵一发而动全身,种种博弈必然有可想而知的艰难。

因此,在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深层次变革的时候,必须首先对人民群众呼声最高诉求最强的热点难题予以定点攻坚、重点突破。而教育公平问题首当其冲。我们希望,教育公平能成为社会公平的先导,在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得到实现。

住房问题------住房改革攸关执政基础

一、问题

目前我国住房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住房改革进程以及市场发育水平的集中反映,也与当前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社会反响强烈、争议较大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价快速上涨,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涨幅过大,新建的中小户型住房供给严重不足;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发育缓慢;住房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二是住房保障覆盖面小,措施不到位,有些保障制度设计不合理,由此产生的一些“寻租”和腐败现象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

三是住房市场宏观调控困难重重,调控政策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二、原因

我国住房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是孤立和偶然的,其背景和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是在特定发展阶段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婚龄人口大幅增加、部分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居民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叠加,促使我国城镇居民住房需求集中释放,导致住房领域各种矛盾凸显。

二是我国住房市场发育时间短、水平低,市场机制和规则尚不健全、不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同时,对政府在住房领域职责的认识尚不清晰,也影响了政府住房保障措施的实施。

三是由于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投机因素加大等宏观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诸多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住房市场的矛盾。

三、对策

针对我国住房市场的现状,政府当前应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治理和规范住房市场秩序三个方面重点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以廉租住房制度为核心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在强化各级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和明确保障标准的前提下,具体保障方式应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强化各级政府实施住房保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使住房保障的主体、责任、实施方式、保障标准等问题都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围绕调控房价和调节供给结构的近期目标,进一步加强各部门在住房市场调控方面的协调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调控的职能分工,统筹协调各种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和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的情况,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应尽快着手研究和起草《住宅法》,对我国住房市场发展规划、管理机构、市场主体和市场运行的监督管理,以及住房保障制度等予以法律规定,作为规范市场的基础法律。政府各职能部门还应明确各自的市场监管职责。

基于住房在社会经济、政治中充当的特殊角色,与住房改革相关联的话题颇为重要。如,由住房改革衍生出的住房公平问题、通过房改拉动内需问题、住房改革中政府行政执法问题、职能转变问题、“以房管人”户籍改革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等等。

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的高峰也集中在了就业年龄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加之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等等原因都造成了我国现阶段空前的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地稳定发展。显然,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必须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首先,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出口、增加创汇的重要举措。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余地比较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行业多、门类广,而且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行业并存,能够吸纳大量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同时,投资少,成本低,收效快。第三产业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的主渠道,在扩大就业中发挥它应有的独特的重要作用。第二,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最近两年,全国1460万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中,230万人成为个体工商户,22万人创办了私营企业,两项合计共有17%的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每1人创业平均可带动3人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而推动创业来促进就业,正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第三,积极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作好就业援助工作

公益性就业岗位主要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社区管理岗位、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岗位、保安、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停车场管理、公用设施维护、报刊亭、电话亭、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服务等、机关事业单位的门卫、收发、后勤服务等临时用工岗位等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增设是解决下岗职工、“零就业家庭”等城市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就业援助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才能真正保障人民应得的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社会保障------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

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要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已经实施两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运行和管理中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与农民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筹资、管理和监督成本偏高,人均30元的筹资水平过低。下一步,应注意增加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和运行的参与,加强民主管理和社会监督,切实体现其“合作”特色,在此基础上鼓励农民适当提高缴费水平。此外,应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二者进行整合,以简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降低制度运行成本,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具体可考虑将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合并为农民医疗保障补助资金,与农民个人缴费一起建立农民医疗保障基金,统一管理和使用。

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障贫困农民(包括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减轻农村养老工作面临的压力。各地可积极探索在对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济等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261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

(二)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从本质上是与小农经济和农村社会不相容的。目前,在我国大规模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具备经济实力。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养老保障仍应以家庭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制度相结合,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可通过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

(三)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既要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也要立足于现有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首先应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在实现就业的基础上,以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来解决其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问题,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若领取土地补偿费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在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可优先考虑将其转为城镇户口,并按规定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未转为城市户口的,符合条件的可按当地有关规定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还可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探索在整合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功能的基础上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失地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在农民失地后向其发放基本生活费,保障其基本生活。

对农民工,首先应保障他们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并保证及时足额到位。首先应该尽快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工伤保险,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

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支出在很多国家是财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财力已经有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和比重是有可能的。

第二篇:社会民生

社会民生

安全——动车追尾

【标准表述】

近一段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接连发生煤矿和非煤矿山矿难、道路交通事故、建筑物和桥梁垮塌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也暴露出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制度和管理还存在不少漏洞,教训极其深刻。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并非不计代价,更不能被少数人曲解为一切为发展让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速度,“要钱不要命”;必须坚决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措施]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增长速度较快,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建筑等市场需求旺盛,各地有许多工程、项目处于集中建设阶段,安全监管难度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深刻总结事故教训,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遏止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再度发生。首先,实现安全生产,重在防患于未然。近期尤其要对以铁路、公路、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运输,以煤矿为重点的矿山,以危险化学品为重点的工业领域,以在建住房项目为重点的建筑领域,全面排查并消除隐患。只要发现问题,该整改的迅速整改,该停工的立刻停工,该停用的坚决停用,不能姑息任何借口,不能放过任何隐患。

其次,搞好安全生产,关键要抓落实。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国家也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许多要求已是反复强调、三令五申。至今安全生产事故仍然频发,主要是已确定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当前必须狠抓制度落实,切实纠正一些地方、部门、企业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纪律松弛、责任不到位的现象,真正做到依法准入、依法生产、依法监管。地沟油事件

[综合分析]

我国近期频繁发生的地沟油生产销售的犯罪案件,震惊全国。其涉及范围之广,生产规模之大,出乎人们的想象。“地沟油”流入餐桌,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虽然我国有关部门经过严厉打击,但“地沟油”事件依然阴魂不散,据有关专家统计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这个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地沟油”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了围绕“地沟油”形成的利益链未能从机制上打断。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沟油”制售从小作坊升级到大工厂,产业分工细化为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地沟油”生意不但打 1 不死,甚至还越做越大。在餐厨垃圾处理上,我国长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这为那些不法商贩提供了大规模庞大的“灰色产业”的空间。再者,也反映了我国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

[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为什么长期以来发生的“地沟油”事件屡打不绝呢?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利益的驱动。一些黑心经营者将“地沟油”非法贩卖,回馈的利润高达十几甚至几十倍,从而诱使一些人为了利益,昧着自己的良心,从中赚取高额利润。

二是立法体系不完善。现今我国刑法中针对“地沟油”问题还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措施,而且“地沟油”事件的不同环节存在“罪与非罪”界限不清楚的问题。

三是监管不力。就“地沟油”的监管工作而言,工商、质检、环保、公安、食品监督局等部门虽都有管理职权,但谁是主导部门不明确,长期处于推诿扯皮状态,导致执法监管不到位,整治力度不大,使黑心经营者钻了空子。

四是市场空间很大。“地沟油”的价格比正常食用油的价格要便宜很多,有些企业为了省钱,他们忽视健康,不讲卫生、不讲科学,低价购买“地沟油”食用,这就为“地沟油”销售提供了较大的市场。

五是打击难度大。在打击“地沟油”的过程中,不仅它的贩运、制作、销售本身很隐蔽,而且国家没有出台对非法制做“地沟油”食品处罚的检测标准,再加上也没有研制出非法使用“地沟油”食品的检测仪器,这就给打击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对策措施]

“地沟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公众的身体健康,要想有效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就必须制定强有力的对策措施:

一是重权出击。各职能部门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用关注民生的政治责任感,重视对“地沟油”的综合治理工作。对非法贩运、生产、销售“地沟油”窝点,加大打击的力度,依法从重处理。

二是出台科学的管理办法。责成相关部门抓紧出台对非法制做“地沟油”食品处罚的检测标准;迅速研制非法使用“地沟油”食品的检测仪器;同时完善餐饮业食用油进货台账,切实把好食用油进货关。

三是针对“地沟油”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由于“地沟油”问题存在一系列的环节,针对这些环节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四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现今我国食品监管千疮百孔,存在执法权力与监管义务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为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销售、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行为,坚决防止“地沟油”进入食物链。我们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及时制定科学的管理政策,保证谁监管、谁负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开发“地沟油”的再利用价值。通过政府引导、统一收运、定点处置等办法,建立产业化处置、市场化运作和资源化利用的疏导机制,以形成一条规范有序的产业链条,变废为宝。把“地沟油”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开发,不仅解决了“地沟油”出路,而且变废为宝,可以生产出大量生物柴油、生物燃料等新能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六是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对“地沟油”的危害,进行广泛宣传。要深入农村对广大农民进行讲科学、讲卫生、讲健康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加大对“地沟油”举报的宣传力度,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让所有消费者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堵死“地沟油”流入食品市场,杜绝“地沟油”上餐桌。儿童入园难

【原因】

1.“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

2.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相关部门过于强调非义务性。类似“社会为主、公办示范”的办园思路,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由此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

3.不均衡住宅多了幼儿园少了。由于学前教育涉及教育、财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致使一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如城市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的布局不均衡。天津市南开老城厢地区被拆迁后新建了大量住宅项目,人口密度大,多达十几万人,但幼儿园却从过去的5所减少为2所。在北京和石家庄不少新建居住区都存在这种情况。

【对策】

1.提高投入增加园数,公办民办并举破解入园难。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2.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3.加大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为补齐学前教育这块“短板”,一些地方已积极行动起来。

慈善绑架 【标准表述】

慈善必须是志愿性的,它不是政府的税收;志愿的关键是公民自己意愿的选择,它不是变相的社会资金获取通路。“被”实现的慈善,不是善。

“被慈善”决非个案,类似的例子不一而举。这反映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的普遍认识误区,把慈善作为强制动员社会资源的渠道,湖南部分地区这样直接从教师工资里扣除“善款”的举动,是个典型例证。这忽视了慈善的本源,即公民的志愿治理。

近期很多慈善组织违规事件,打击了公众对慈善的信任;强制捐款则是另一个方向对慈善的损害。社会慈善,需要公众的参与;但参与,必须是志愿的、有选择的、对过程和结果问责的。捐款者、慈善组织、政府,对慈善的每一分钱都值得在乎,在乎给予谁、在乎怎么用。不行无知之善,“善”才名副其实。

“一天一元捐”活动引发教师不满,还启示公权力不能动辄僭越,做好分内的事才是正业,慈善之事要按慈善的模式走,别让“月扣”再作笑谈。否则,就有急功近利,大搞“慈善政绩工程”的嫌疑。

[问题]

一是资金的去向。捐款必须要在乎资金被用于哪里了、是怎么使用的、募捐的受益目标是谁、谁来运作和管理捐款、过程是不是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是怎么监督评估的,等等。就资金去向而言,长沙县“天天慈善一元捐”善款大多被用于扶贫帮困政策资金的缺口。记者也查阅到大量文件档案和电脑台账。

二是公民的选择。行政为依托,指定慈善目标、指定慈善组织、指定捐款要求,无论其是否具有慈善目的,都是违背慈善原则的。它和政府要求公众买一家企业的产品一样是行政权力的滥用。

三是慈善的志愿性。参与社会慈善是公民的参与权利,也是一种美德;但它的含义,从来不是按照特定的要求,在特定的时间、经过特定的途径、向特定的组织、进行特定的捐款。拒绝后者,不仅不是慈善精神的淡薄或美德的缺失,恰恰相反,它体现了公民的责任和对参与权利的维护。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一是整顿募捐秩序,打破当前慈善领域的商业化操作,还慈善本来面目。

二是改革慈善体制机制,去除一些慈善组织的“行政贴牌”,让慈善组织真正成为公益机构,放宽对民间团体的限制,增加民众的慈善选择,拒绝强制慈善。

三是透明运作慈善项目,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每一分钱都要在阳光下呈现它的用途、去向。慈善在于人心,没有大爱的赋予,慈善不可能有勃勃生机。任何暗箱操作,任何疑点和困惑,都有可能让慈善之花枯萎。

十七大申论热点: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 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 5 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篇:习近平关于民生的论述

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 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

民富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

——2012年2月16日习近平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时表示

解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粮稳天下安。粮食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物价稳定、市场稳定、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重要基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再多的钱也没用。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粮食安全该不是问题了吧?

从需求角度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需求还会刚性增长。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新增3亿城镇人口,加上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的拓展,有专家测算,我国2030年粮食总需求将达到6.45亿吨。

从供应角度看,继续增产的难度日趋显现。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加剧,种粮效益长期偏低,“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之灾害多发高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新技术储备不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任重道远。

眼下,我国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趋紧,耕地面积每年平均减少1000多万亩,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问题没有根本改善。为保增产,我国粮食生产过度消耗水土资源、过度依赖化肥,耕地质量下降、耕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少数地方开始出现重金属污染。综合供需两方面因素,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松不得。

新时期,我们必须平衡好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多考虑可持续发展,更多依靠科技,通过完善经营体系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

——

解读:科技助力,让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

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争在农业重大领域、前沿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技推广投入,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三要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业已进入高成本时期,既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又要考虑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为此需要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比如继续加大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土地出让收益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四要加强农民培训。建设现代农业,要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着力全面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解读:变“扶穷”为“扶智”,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

没有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就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就无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解开贫困枷锁,彰显发展活力,归根到底靠的是内生动力。要使地方稳定地走上致富之路,还需要建树“源头治贫”的理念。

搭桥修路盖新房,基建式扶贫见效快是快,但是没有产业的支撑,就没有根基。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差,难以吸引产业落户。但自然条件和禀赋不是发展的唯一因素,譬如宁夏中卫在沙漠上建起万亩瓜园,硒砂瓜以独特口味赢得消费者,说明产业与市场有效对接,就能引来投资,就可创造就业,就会拉动消费。

“源头治贫”在方法上应是变“扶穷”为“扶智”。对于个人来说,人穷穷一时,智穷穷一世;对于地方来说,劳动力素质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智力支持,个人难改贫穷命运;没有人力资源支撑,产业发展不会开花结果。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 5 —

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经营农业有钱赚,让农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

“源头治贫”在机制上应是变“等靠”为“自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村委会,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穷不生根,富无天生。“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表示

解读:农民有体面 小康才全面

尽管乡土中国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强调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是基本国情,——

农村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的最大实际;我们说还有1.28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就在农村。这就是为什么中央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的原因所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多次讲过这句生动而深刻的话,就是希望全党同志懂得“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这个道理。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7亿农民的梦想构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就意味着,有了红火的产业、美丽的家园、越来越鼓的腰包,有了各项权益的切实保障,对农民来说,才有了“体面”,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生长梦想、收获幸福。

今天,惟有拉长农业的短腿,补足农村的短板,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长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我们整个大局才有保障,各项工作才会比较主动。

网友热议:

@中国三农周双文:没有农业的市场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更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发展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靠投入补贴,还要靠发展农业产业,产业兴农!

@幸福没那么简单M: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在先,富在后。村子富裕了,才能走到小康道路上,迈向城镇化。

@陈里: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就是因为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城市发展了,不要忘记农村的发展。

@昂望东方:粮食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健康,关系国家民族未来!

@真诚平等正觉念佛:要把更多一点的投资放在农业、农村,助力农业现代化,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当现代农民与进城打工者收入差不多时,中国这盘棋就下活了。(中国经济网 马璐)

习近平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

——

习总书记的“民生观”宏观层面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具体层面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我国从2000年开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近15%。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2013年12月28日,总书记深入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

解读: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2008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

解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新一代领导班子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60项改革中,有18条是关乎民生的,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等。”而在这些重大民生问题方面,总书记都曾作过重要论述。

“住房保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了住房供应体系“总的方向”: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总书记指出,这是政府对人民作出的承诺,要全力完成。

——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每年新增1000多万就业人口,必须大力促进就业创业。总书记强调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

“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总书记对我国养老保障问题指明了美好前景。按照联合国标准,2000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我国老龄化速度要高于部分发达国家,但与此同时,经济实力却相对落后,“未富先老”成为特征之一。相关的养老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面对万亿元的老年人市场需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服务的缺口较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

近五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中国经济网马常艳制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2013年10月29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表示

解读: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民生改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深刻阐述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是高度的政治清醒,更是坚决的责任担当。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的具体体现,需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要有长期抓、坚持做的决心和作为。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接力奋斗、持续努力,杜绝临时观念和等要靠思想。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切忌虎头蛇尾、一暴十寒,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不断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善于涉险滩、破难题,以更大的勇气、更坚的决心、更强的魄力,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民生幸福工程,不断刷新“民生高地”的惠民高度,让老百姓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建构,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当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织在一起,定能迸发出改变命运、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中国经济网 王敬文)

——

网友热议:

“好好学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今年2月曾冒着霾到南锣鼓巷访民生,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还没有戴口罩。

“黄土地”:关注云南鲁甸地震,希望下次灾难不再来。

“大人物”:很高兴看到超70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中国正在告别“唯GDP论”时代,“淡化GDP,重视民生”成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第四篇:领导人论述背诵民生语录

‚地方尤其是基层一线是领导干部了解实际、向广大群众学习的好课堂,也是领导干部磨练作风、提高素质的大考场。到地方和基层一线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至关重要。‛——习近平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到省区市交流任职中青年干部座谈时强调

‚我们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就是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家宝在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会上答问

‚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它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但是我们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网友说,现在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是事实。我们的医改是从五个方面着手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谁来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这属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问题。二是谁来使群众能够看得起病、看好病,这属于社会保障问题。‛——温家宝作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时说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他本人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要严格把好质量关,严格按程序办事,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标准和规范,强化工程监理,严格责任追究。要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与监督,将全部资金使用全程纳入监管体系,向老百姓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把每个项目都建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

——吴邦国在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开幕式上发言时说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

‚各级党委要增强政治责任感,认真贯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上来。特别要注意把那些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把那些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把那些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杜绝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作风不实的投机钻营者谋

到好处、占到便宜,鲜明体现党的干部路线和党的用人标准、用人导向。‛——习近平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讲话时强调

‚节能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希望通过这次以建筑节能为重点的节能法执法检查,进一步督促有关方面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尽快完善节能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企业技术改造,认真解决建筑用能效率偏低、建筑节能改造进展缓慢等问题,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决议和相关法律的贯彻实施,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吴邦国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即将开展的节能法执法检查作指示

‚要通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清洁生产,把它作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完善法规政策,健全体制机制,积极推动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清洁生产促进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批示

‚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致辞时说

‚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正基于此,我们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温家宝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要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臵教育资源。‛——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处臵,决不手软,并加大曝光力度;对食品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责任;对接连发生问题的地区,要追究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针对乳品、食用油等重点产品、行业和环节,强化整顿措施,建立长效机制,严把企业准入关、产品出厂关和生产经营全程控制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李克强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讲话

‚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要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想问题、作决策、定政策要充分考虑广大劳动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认真解决广大劳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办好这件大事,群众迫切希望,社会热切期盼,政府义不容辞。要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使处于‚夹心层‛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居民、新就业职工、新毕业大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通过梯度消费逐步实现住有所居。同时,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解决好低收入家庭和困难职工基本住房问题。‛——李克强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大五项重点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使人民群众切实受惠。‛——李克强主持召开医改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

‚要坚持心系群众,切实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带着责任和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贺国强在全国市辖区纪委书记培训班学员代表座谈会上强调

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任职的经典语录与走向中央领导层之后的部分讲话

1.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任职时部分经典语录:

〃‚在张口的时候要想一想该不该说,在伸手的时候要想一想后果是什么,在迈腿的时候要想一想这是不是自己该去的地方。‛

〃‚今天党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期望你能正确运用权力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谋取个人私利。‛

〃‚我就是来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

〃‚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在下访活动中,官员要敢于到矛盾多的地方上门去解决问题,真正变被动接访为主动服务,变上来解决为上门解决。要‘真’下,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树立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既要‘挂帅’,又要‘亲征’,通过下访,切实为民排忧解难。‛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是一个十分重大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预防化解矛盾机制,更加注重从政策制度层面妥善解决社会矛盾;依法打击暴力恐怖、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着力突破人口服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科学发展,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让城乡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宁的生活。‛——***在湖南考察时强调

‚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不断把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大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贺国强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我们要总结经验、查找差距,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贺国强在中央纪委监察部专题工作汇报会上强调

‚信访难点大部分都是民生热点,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就抓住了群众工作和信访工作的现实着力点。必须动真感情,必须拿硬措施,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拆迁、涉法涉诉、国企改制、土地征用问题和住房、看病、就业、上学等基本民生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

第五篇:社会民生论文

社会民生论文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故本人认为,民生乃国之根本!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解决问题的对策很多,我在这里主要列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要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

政府应当管经 济,可是,只能是从宏观上管,用方针、政策去管,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对经济,政府只能是间接政府,不应是直接政府。政府直接的职能应该是管社会。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无疑会使富者更富。近些年来,在40多个国家中开展以“瘦身政府”、“重塑政府”为目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响亮地提出:政府是为弱势群体而设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社会政策,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方面,颁布了许多相关的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制度性支持。可是,弱势群体支持的制度化依然急需加快、加强和落实。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所追求的,不单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政府要通过调控,建立有效的分配和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这就是说,市场拉大贫富差距,政府要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一边拉大,一边缩小,这就是螺旋式上升。在社会政策上,把贫富差距缩小了,既非消灭了富人,也没有消灭穷人;在市场经济中,贫富差距拉大了,也是既非消灭了富人,也没有消灭穷人,而是使一部分人在不穷的新起点上,仍然会有所谓的相对贫困。市场规范竞争机制,政府强化民生职能,二者互补、互动,社会就会一浪高过一浪地奔腾前进。

强化了民生职能的政府叫民生政府。民生政府要有民生财政。所谓民生财政,是要在财政收入分配时,坚持民生优先,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财政公共服务的能力,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民众。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民生政府不仅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而且注重顺乎民意,调动民力,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

二、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政府转变职能,说穿了是要把社会还给社会。政府关注民生,主要表现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我国过去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太小,导致民生问题很多。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随之而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民间组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民间,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政府应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只要真正发挥社会组织应有的作用,就能把民生工作做得无微而不至。政府之于社会组织,应该是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当中体现监管。

三、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生有很大改善是基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化。锅里有碗里才会有,地里有锅里才会有。今天,粮食安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不用说,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应当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是,同时应当注意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就是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当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到超过对工农业的投入时,社会建设就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一项中心任务了。社会发展包括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更加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美国克林顿执政时,推行新民主党人的“中间路线”,坚持政府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负有干预责任,认为“市场确实是了不起的,然而市场并不能给予我们安全的街道、清洁的环境、平等的教育机会、贫穷婴儿的健康养育和健康而可靠的晚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我国一些社会事业发达的城市,已经接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了,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南京市建立了“养老保障、失业救济、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四、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

一说“企业社会责任”,有的企业家就说,我吸纳了多少多少劳动力就是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没错!是尽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社会责任?肯定是有的,参与第三次分配就是社会责任。分配有三个层次:一次分配是对国家纳税,对职工发工资;二次分配是政府收了税以后,拿出一部分用于社会事业,包括救助;三次分配是民间捐赠等。我国在捐赠上比从前有很大发展,慈善事业在壮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各地、各界踊跃捐款,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检阅,也是开展社会责任教育的大课堂。但是,如果拿这种情况,横向比一比,可以看出,我们第三次分配的格局尚未形成。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的第三次分配的总量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而在我国现在只占到0.1%,而其中绝大部分,有人说是80%来自海外。这清楚地表明我们的不少企业家是“为富„少捐‟”或“为富„不捐‟”了。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相当严重,不容忽观,企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

五、提高民众在民生问题上的参与度

有关民生的法规、制度、政策,都是与民众利益血肉相连的。因此,有关民生的法规、制度、政策,在决定前、决定中、决定后,都要有民众参与。民众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权为民所谋,少不了请民众来参谋,动员民众来参与。有些决策层,生怕民众参与了,会影响速度,会事与愿违。有民众参与,七嘴八舌,说不定是会影响速度的。可是,应当看到,从制定过程看,也许慢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眼下慢了,从长远看,从历史长河看,可能快了。这只要回顾一下历史就能明白,我们有多少拍脑袋、拍胸脯搞出来的规矩,彼此冲突者有之,空白漏洞者有之,朝令夕改者也有之。与其事后出麻烦,何不在事前不要怕麻烦?何不在事前多与民众切磋琢磨?阳光政府的日照长,有利于万物生长。

六、应把民生问题当作第一号大课题来研究

恩格斯说:社会的需要胜过十所大学。民生问题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最大需要,自然应当是学术界的最大课题。民生问题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文、史、哲、经、法、社各个学科,同时也涉及到自然科学。一项小发明、小窍门,便能解决民生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学术界也不能一味地指责政府忽视民生,也要扪心自问:我们学界对民生研究得怎样?作为政府的智囊,我们提供了多少高见?至今还有大块文章说什么“民生”一词源于古希腊,这就表明他们不了解民生“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的中国古代史。史学界应当参与民生研究,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各地都在民生方面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有待于上升为理论。

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任重而道远,只有全社会上下一心,在政府的领导下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将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实现!

下载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申论---述五位一体之一的社会民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看待五位一体

    基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视角下的五位一体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

    关于创新社会治理论述

    《决定》强调,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对此,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正确把握。 第一,坚持系统治理,治理主体要从政府包揽向......

    领导关于民生改善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共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共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他强调,要坚持......

    经济常识论述-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主要围绕以下观点进行论述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1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析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论述

    浅析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论述 摘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

    社会民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民生调查实践报告 摘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实践客观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挥大学生人才智力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赣州市民生社会调查报告

    赣州市民生调查报告 民生工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人大民生工程监督工作,对于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赣州市人大常委......

    析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论述(精)

    浅析十八大关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 点的论述 摘要: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