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时间:2019-05-14 04: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第一篇: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曲阜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

论文课题: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学员姓名:张启新

学号:

201301897

层次:本科 专业:法学

2016年2月26日

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张启新

曲阜师范大学法学

2013级 摘要

在民主政治的层面上,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说人民直接去制定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繁多而复杂,全部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既无法操作,也不可能实现。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现代民主国家,大都采用代议民主的方式,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行使国家权力,从而间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只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政治地位 目录

摘要„„„„„„„„„„„„„„„„„„„„„„„„„1 绪论„„„„„„„„„„„„„„„„„„„„„„„„„3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6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8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0 结语„„„„„„„„„„„„„„„„„„„„„„„„„12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绪论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对此,宪法作了的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政治走上民主新路,充分实现民主。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为了完善和加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才能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主要形式,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构,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推进民主政治,特别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

对于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有明确指示,其中一个方面便是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保障人民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因此,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路径之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政权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的一种适应性创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选出各级人民代表,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分别行使国家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汇报工作,受它监督。法律和国家重大问题都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作出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权利属民制度为核心、以国家选举制度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度为组织原则、以人大工作制度为具体运作程序的国家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信必将在未来得到完善,我国几代领导集体也一直在为之努力。总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当前我国人民民主专制的国体及当前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新纪元。我们在长期的民主建设中,不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而且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确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这些都为人民当家作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虽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由于我国具有漫长的封建主义历史,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少,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还存在,基本政治制度还不完善,现行的政治体制存在种种弊端,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终会得到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终也会充分实现。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并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国内政策,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挥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其他领域的改革。我们进行政治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任务,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便于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要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不可能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决定国家大事。人民要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必须通过选出的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里既规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又确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政体适合我国国情,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反映了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基本情况,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各项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我国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国家机构、选举制度、干部制度、管理制度等,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与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是根本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它最适合我国人民统一和集中行使国家权力,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长治久安的民主法制社会。社会**,大而言之如“文化大革命”,小而言之如发生在局部的足以影响正常生活的突发性事件,都是社会的极大不和谐。怎样防止**?怎样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一句话:要靠民主和法制。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作为类概念的国家制度”,“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这显然同一般理解的民主是“让人讲话”“不专断”这类的民主作风不同。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民主,从制度层面去理解应当以法制为依托。民主和法制这对矛盾是互为表里的辩证的统一体。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法制是民主的载体。没有民主的法制,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法制,只能是专制;而离开法制讲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就是失去灵魂只剩空壳的“乌托邦”。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强调必须进一步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即解决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物质文明打下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提供一个正确的精神导向,必然要求政治文明提供一个相应的民主制度保障。在我国民主制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种代议制民主,既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有根本性质的不同,也和前苏联的苏维埃制有很大区别,它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又是和谐社会的根本制度保障。在现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我们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成法律和法律性决定,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防止出现严重失误和损失,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二是,把现阶段各阶层人们的意愿和诉求通过人大代表及时集中、反映、表达,最大限度地解决各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三是,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完善人大监督制度,保护人民的权利,约束和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有效地抑制被人民深恶痛绝的易于引发社会动荡的腐败现象,建立清正廉洁政治,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实践已经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我国人民、同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能不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发挥它的伟大功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党和国家的决策是否正确,经济和社会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 人民代表大会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在至高点的位置上。党领导好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党的执政活动就步入了依法执政的健康轨道。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好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就有了保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法”关系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提供必要条件。党的领导如果不是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而是进入人民代表大会内部,通过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法律法规,成为国家意志,就有利于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党要善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将党的主张适时转变为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一旦实现了这种转变,党的主张就成为了国家意志,就具有了强制力和统一性,就变成了一种宪政秩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采取变通的方式,从而真正确立起党的领导的法律权威。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政”法理关系的形成,真正实现“党”“政”职能的分开提供必要条件。“党”“政”关系中的“政”,是指国家政权机关。如何处理好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等的关系,是真正解决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的关键。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一府两院”由人大选举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通过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这样,党委只要加强了对人大的领导,就间接实现了对整个政权体系的领导。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党”“群”关系的改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必要条件。通过领导人民直接和间接的选举,产生人大代表,通过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就可以使党委通过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间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制度、议事规则,更有利于实现决策活动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活动更带有刚性,有利于克服暗箱操作和人情纷扰,能够给予国家公务人员以更大的压力,促使他们正确行使权力。这样,就使党的领导从前台走向后台,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制度平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善“党”“群”关系。

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同时,也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的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平台。发展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目前,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而言,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尚未完全落实,有的甚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面落实这些职权还须一个过程;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自身的组织制度建设和具体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不完全适应行使职权的需要。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第二是要完善人大常委会的各项职能;第三是要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第四要加强与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可以说是加强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所在。党和人大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遇到的一个新的问题。在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马克思没遇到过这个问题,列宁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来得及解决,斯大林及其后的苏共领导人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未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毛泽东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很好地予以解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等等。这几条提得非常好,党怎么领导、管什么事、抓什么,非常清楚,现在的关键是落实。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好制度,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又缺乏民主与法制传统的国家真正实行这个制度很不容易。现在,人大已走过了59年,有发展比较好的时期,也有不是那么景气,甚至受到了严重挫折和损害的时期,由此可看出实行这个制度的艰难性所在。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民主法制观念的增强,必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有一个新的进步。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把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成为有权威的国家权力机关,成为能够担负起宪法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矛盾的为人民所信赖的代表机关。结语

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制优势,确保国家永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督促和支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维护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人大工作一定会迈上新台阶,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奋斗!致谢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其中的问题,严格把关,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及论文写作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参考文献

[1]国务院法制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2]田恒国.领导文萃[J].福建: 领导文萃出版社, 2006.[3]吴伟范明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纲[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张千帆.宪法学导论——理解与应用[M],法律出版社,2008.[5]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

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转变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促进各项工作。重点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经济秩序。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有关工作报告、视察等方法,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场、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监督,督促政府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重点之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除立法规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大监督来实现,重点是督促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保证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第三、着力于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是人大担负着的重大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代表和人民群众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协调和保障功能,通过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第四、着力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职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和“一府两院”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好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常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的关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选准地方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坚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优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人大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取得同级党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现状及其建议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决议,按照总体部署,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行政、司法机关的认真实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突出了以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制度逐步形成,评议考核逐年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始运作,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断趋向规范,加强了执法队伍教育培训,执法人员素质、能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适应。“两院”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坚持公正司法,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办案责任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趋向规范、透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创建工作和“平安**”活动成效显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开、四民主”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等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进展顺利。按照“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在各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进一步规范,司法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建设“法治**”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此建议,必须建立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

1、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决策正确,无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前,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决策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证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围绕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加强政府监督三项基本准则。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按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政府及其部门的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为民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3、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公正司法既是建设“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政法、公安机关要继续抓好“平安**”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强化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治安防范、扎实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建设,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包括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规范法律服务主体、行为、秩序和管理。稳步推进公职、公司律师及公证、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审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司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坚持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公正司法各项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

4、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自觉性,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推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全面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与能力。要创新宣传形式,强化普法实效。要实行法制宣传工作目标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有部署、有检查。制定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体系,强化动态检查监督,注重对普法教育的投入力度。

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治**”建设顺利推进。要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善领导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把党的重要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要围绕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部署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目标规划。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以及群众团体在推进法治中的作用,形成法治建设的合力。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法的尊严和权威,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第三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

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转变地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促进各项工作。重点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经济秩序。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有关工作报告、视察等方法,加强了对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尝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的监督,督促政府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理。重点之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除立法规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大监督来实现,重点是督促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保证经济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第三、着力于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民主化进程,保障人民当家作

主的地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化进程,是人大担负着的重大职责。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进一步强化代表和人民群众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在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协调和保障功能,通过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切实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着力于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注重自身素质,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正确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党的领导发挥人大作用的关系,正确处理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职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和“一府两院”的关系,正确处理继承好传统和开拓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常委会建设和机关建设的关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局,选准地方人大工作的着力点。根据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以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坚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能,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优势。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人大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取得同级党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现状及其建议

自1998年以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党的十五大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决定、决议,按照总体部署,采劝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市委的正确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行政、司法机关的认真实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项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形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突出了以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评议考核制等各项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制度逐步形成,评议考核逐年进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开始运作,执法主体、执法程序不断趋向规范,加强了执法队伍教育培训,执法人员素质、能力与改革开放的形势、任务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适应。“两院”认真贯彻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原则,坚持公正司法,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办案责任制、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趋向规范、透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创建工作和“平安**”活动成效显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开、四民主”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进社区”活动等试点工作逐步推开,进展顺利。

按照“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望,在各个层面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进一步规范,司法为民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

建设“法治**”是一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此建议,必须建立全社会协调互动、合力推进的运行机制。

1、完善决策机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保证决策正确,无论是党政组织,还是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决策前,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意见,进行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不同意见,在决策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在作出决策后,必须坚决贯彻执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决策的法制化、规范化,明确决策机关的权限和程序,保证依法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事项,要建立社情~反映制度,拓宽社情~反映渠道;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行政处罚事项、重大行政许可事项等,要实行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通过举证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

围绕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加强政府监督三项基本准则。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的基础性工作。要抓好制度建设,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第四篇: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市委安排的调研课题,我委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先后在依法治市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司法局等部门进行了探讨。对建设“法治**”和人大在建设“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设“法治**”的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建设法治社会是我们党坚持执政兴国的一贯主张。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这一治国方略载入了宪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建设“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进程中,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建设“法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会文明安定为基本目标,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监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务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我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建设“法治**”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安宁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创新。通过建设“法治**”,实现法制创新,推动促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对地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业的管理。二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建设“法治**”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建设“法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分别赋予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十五项职权和人大常委会的十四项职权。这些职权,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对同级政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处在同级国家机关最高层次的监督地位。在建设“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作用。第一、着力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市的进程。实施依法治市、实行依法执政,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关键是依法行政,基础是形成法治环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识,核心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规范公权、保障私权。上述内容对人大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积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强化法律监督,大力推进本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进依法治市的进程。通过执法监督检查,针对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跟踪监督,纠正违法现象,解决执法难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不依法办事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大量的事实证明,人大法律监督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法律、法规在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通常也是人民群众所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执法检查,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既能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事,更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运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确立法律的权威,逐步增强人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第二、着力于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面对法治**建设的新任务,人大工作必须有新思考、新作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人大工作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从**的情况看,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监督工作。重点之一是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这是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对各项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台进行监督,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统一起来,使地方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政策层面得到体现,而且逐渐纳入法制的轨道。重点之二是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进行工作评议和对任命干部的述职评议,把是否认真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调整经济关系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就

律手段管理各项事业,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约政府及其部门的决策行为。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按照《国务院工作规则》,切实加强政府及其部门的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为民政府、阳光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

3、坚持公正司法,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公正司法既是建设“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政法、公安机关要继续抓好“平安**”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强化政法机关职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大力整治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治安防范、扎实推进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建设,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措施,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全面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包括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在内的法律服务体系,拓展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规范法律服务主体、行为、秩序和管理。稳步推进公职、公司律师及公证、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审判、检察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司法保障功能。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坚持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继续坚持以审务、检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公正司法各项责任制,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强政法干警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专业化、高素质的政法干警队伍。

4、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法治**”的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民主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普及宪法知识,提高宪法意识,增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的自觉性,加强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政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权等民主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崇尚宪法和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对领导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推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社会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全面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经商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知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维权意识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与能力。要创新宣传形式,强化普法实效。要实行法制宣传工作目标管理,做到责任明确,有部署、有检查。制定科学的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体系,强化动态检查监督,注重对普法教育的投入力度。

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法治**”建设顺利推进。要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设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善领导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把党的重要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要围绕依法治市、建设“法治**”的总体部署和“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目标规划。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以及群众团体在推进法治中的作用,形成法治建设的合力。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维护法的尊严和权威,使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切实得到落实。

在建设“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发展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2012-07-24 09:06:33 作者:郭文奎 来源:《今日庆阳》 浏览次数:7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善制约和监督机构,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最高要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们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权力机关系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地方各级人大永久的使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各级人大积极履行着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民利、调动民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实践方式有:在立法方面,地方人大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条例等形式,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监督“一府两院”工作方面,地方人大通过完善其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的落实;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方面,地方人大加强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执法检查,有力推动了“一府两院”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在财政预算的审议监督方面,地方人大积极推进预算审查监督由程序性向程序性和实质性并重转变;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地方人大积极促进农村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干部任免方面,地方人大不断改进和完善任免工作程序和制度,促进了干部任免工作的民主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在联系群众方面,地方人大结合当地情况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密切了人大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在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方面,地方人大加强了对地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了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解决群体纠纷方面,地方人大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和完善了基层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促进了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虽然地方人大在法制建设、法律监督、民意表达、地方官员的任免、联系群众、重大事项的决定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地方人大的上述作用未能全部得到发挥。例如,在地方人大的法定监督权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现象。在依法行使任免权方面,有的地方还存在着注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在健全决策机制,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普遍地存在有“四多四少”现象。即明确规定的多,原则行使的少;经济方面行使的多,其他方面行使的少;被动行使的多,主动行使的少;形式上行使的多,实质上行使的少。在保障地方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方面还面临着经费保障、履行职责身份界定以及时间保障等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在民意表达方面,还存在只集中于政府包揽的信访渠道,民意受理渠道不畅,民意反映疏导低效和民意诉求落实不力的问题等。因此,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作用。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履职能力,使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通过行使宪法、法律规定的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认真做好地方立法。地方人大立法作为国家立法的补充,是从地方实际出发,拓宽反映本地社情民意渠道的第一步。只要地方人大及其代表能够以对选民负责的态度,认真听取民意,不走过场、不粉饰太平,使得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立法项目真正代表民意、反映民心,就能够形成全面表达民众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切实加强监督权的行使,不断强化制约机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一要范围广,包括立法监督、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对司法的监督、对人事任免的监督;二要方式全面,包括了解权、处置权和制裁权;三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只有认真行使上述权力,才能真正维护普通百姓的基本权利,制约和监督“一府两院”权力在法律框架内的行使,尤其是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权和行政权滥用等问题,更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并通过监督实现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对基本权利的保障。

第三,真正落实任免权,加强对任命人员的监督。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组成人员行使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要通过任前考察、任前审议、任前公示等制度的不断完善,使任免权更具透明度和公正性,使得具有民意基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好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要加强任职后的监督力度,一是依照《监督法》严格监督;二是注重运用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

第四,切实健全决策机制,认真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地方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其本质是代表本行政区域的人民管理地方国家事务,保证宪法规定的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落实。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本地区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切实可行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情就是重大事项。决议案的提出、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的时间、步骤、议程、方法、形式等,才能保障决定权行使的合法、科学、符合实际、符合人民意志和利益。

第五,加强对决议、决定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督办。通过建立检查和督办制度,运用听取和审议执行情况报告、执法检查、视察等形式,督促决议、决定的实施,对拒不执行的要运用质询、撤职、罢免等刚性法律手段进行监督,并依照责任制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真正落实和完善地方人大的询问和质询制度,使其成为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

质询权作为人大代表所拥有的一项重要监督权力,具有法定性、强制性、程序性、主动性和公开性的特征。并且,质询制度也充分体现了民主价值。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因此,对于地方各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情况,各级地方人大代表有权进行主动询问和质询。此外,质询制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司法、行政机关树立公正执法的意识,谨慎、正确的适用法律,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司法、行政机关纠正不当行为,遏制公共权力行使中的腐败。

我国的质询制度确立于1954年的宪法,该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问,受质问的机关必须负责回答。”此后,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以及全国人大的立法解释等一系列法律文件都有质询制度的规定,但我国的质询制度一直未得到有效落实。2006年的监督法,设专章对询问和质询制度作了全面规范,从而为各级人大开展询问和质询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虽然各个层级的法律对质询的规定很完备,也有地方人大成功行使质询权的案例,例如,1999年2月,河南省23名人大代表向省建设厅提出了质询;同年同月,四川省21名人大代表向省社保局提出了质询;2000年1月,广东省25名人大代表向省环保局提出了质询等等。但总体来说,地方各级人大在落实质询制度上不尽如人意,质询制度尚需真正的落实和完善。因此,应当在积极探索地方人大行使询问和质询权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质询与责任追加制度的衔接程序,对于质询中发现的问题,地方人大代表应进行调查,并视调查结果作出决定,对于违宪违法的行为交由有关机关依法处理;认为受质询者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不适合所任职务的,地方人大代表有权依法向代表大会提出罢免案。

三、切实保障和提高地方各级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的能力,使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独特作用

各级地方人大代表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了选区内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利益,对选民负责。因此,地方人大一方面应在法律的限度内,使得选举出的人大代表能够最大限度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另一方面要通过代表视察制度、联系代表和群众制度等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与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意,接受人民的监督。同时,要通过扩大代表的知情权,保障代表的有序参与。通过议案、建议、批评、意见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保障代表意见的落实,使得各级地方人大代表真正为民办事,为民说话,成为反映民意和民声的通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应当通过进一步加强地方人大的制度建设,保障地方人大代表权力的有效实施。例如,人大在对审查和批准地方财政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的监督时,应逐步完善与预算报告相关的制度,并通过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人大代表的助手,帮助人大代表解读预算、决算报告,审查核实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为人大代表真正行使监督权提供有力的帮助。

四、以强化地方各级人大的信访工作为突破口,使地方人大成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回顾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成为我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对此我认为,应当将人大信访工作作为地方人大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并以此作为畅通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信访问题,不断化解群体性纠纷,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由于我国的信访机构过于庞大和分散,许多信访部门尤其是基层信访机构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应进行信访体制的重大改革,通过改革逐步集中、整合信访资源,更有效地处理和疏导信访。改革的主要方向应是:逐步弱化政府各部门的信访机构,强化人大信访机构,使其成为各地人大联系群众、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重要途径。

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使其成为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

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履行人大职责的重要保证。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以及机关工作人员,都要从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目标出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学习《宪法》、《监督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真正做到其身正,有谋略,见识广,懂法律,敢直言,善决策,为政廉,办事勤,用人公,执法平;要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文化学习,常委会每一位委员都要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多发言,以此来锻炼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各项议案、建议、工作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作风建设,高标准严要求,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生活作风上过得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自觉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抵制享乐主义;要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改进作风,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要发扬民主,依法履职,当好地方国家权力的行使者;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当好人民权力的受托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好人民意志的表达者;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当好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当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者;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人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指导,形成整体合力,努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形式。”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上来,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地方人大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下载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曲阜师范大学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摘 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地域划分为许多国家,这种情况还将在人......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 姓名:王凯歌 学号:04991303009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65年前那......

    基层人大民主选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基层人大民主选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一、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基础在人大代表选举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都是选民直接投票选出来的,是基层民意最直接的体现,他们是......

    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振朝 【学科分类】公司法 【摘要】公司聘请法律顾问主要是为了防范法律风险和化解法律风险,并由此产生公司法律顾问的两大基本职......

    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1) 论文题目: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 地位与作用 学 生 裘飞飞 指导教师 徐老师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层 次 高起专 批 次 072......

    论统一实体法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论统一实体法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论统一实体法规范在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摘 要 统一实体法规范是国际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冲突......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确定加强团队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确定加强团队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团队是一个局最基本、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搞好工作的基础,是管理的基本环节,是发挥效应的“前沿阵地”。团队建设的好坏,直接......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