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世界经济概论期中作业
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山东女子学院团委制 2015年 5 月25 日
目录
一、题 目
二、摘 要
三、关键词
四、本 论
五、结果和讨论
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摘要】
虽然世界贸易组织在关于发展中国家享有的差别和优惠待遇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和发展,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更主要的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运行与影响,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论文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实施方面的不完全性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既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影响未来时期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团结,积极进行内部经济改革,并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谈判,使世界贸易组织 有关协议中的优惠待遇条例真正得到有效履行和发挥作用。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规则制定;国际经济环境
【本论】
一、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
虽然从形式上看,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和规则是由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 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过磋商、投票等方式来制定和产生的,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量相差过于悬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出来的游戏规则更多地反映和符合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从而具有较为明显的片面性和不公平色彩。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定方面的片面性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理世贸组织事务代表团规模的差异上。目前,在日内瓦处理世界贸易组织事务的代表团的所有工作人员,连同在欧洲各国首都工作的代表共有540人,他们中代表 发展中国家的有346人,代表发达
国家的有169人,代表其他国家(绝大多数是经济转轨国家)的有21人。从绝对数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似乎占了上风,但是其相对规模却大大小于发达国家。代表团的平均规模从1982年的每个代表团2.9人增加到1987年和1997年的3.3人和4.1人,增幅超过40%。其中发达国家代表团规模从1982年的4.1人增加到1997年的6.8人,增幅超过50%;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团规模则相应从2.4人上升到3.5人,平均增加46%。可见,1982-1997年期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代表团规模上的差异明显地增大了,这就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谈判力度。因为按照一般的估算,仅关注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机构的专题并出席其会议就需要一个至少有4-5人的工作班子,而且近些年来这个平均数还正在增加。以此标准来衡量的话,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满足这项要求,因而无法更多地参与到世界贸易组织内的谈判事务中来。
其次表现在有关规则的实际制定程序和操作层次上。长期以来,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发达国家一直主导着贸易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要求常常因谈判能力低下而被忽视。在有关规则的制定程序中,发展中国家最为不满的是世界贸易组织通行的“绿色会议室 ”小圈子商议制度。所谓“绿色会议室”,意指主要由发达国家和少数受邀请的发展中国家操纵和把持协议的制定,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根本无法参与。在 1999年11月30日召开的西雅图会议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有更多的 时间,让它们履行“乌拉圭回合”开放市场和进行知识产权改革的相关协议,但是这一合理要求却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断然拒绝。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不顾介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企图将旨在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能力,保护本国工人和产业利益的劳工标准问题纳入到新的一轮谈判议程中。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应将劳工及环保议题纳入全球贸易谈判中,若有国家不遵从规定则应受到制裁。日本、欧盟等国也主张立即在世界贸易组织内设立工作小组,以探讨童工、劳工工作条件以及加强工会权利等问题。到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值。目前美国和加拿大所给予的配额增长率仅为欧盟给予增长率的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执行《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后,小供应国不仅实际增长很小,而且还低于多种纤维协议下的增长率。尽管进口国作了郑重的承诺,但是贸易自由化并没有取得进展,发展中出口国家从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十分有限,至于小供应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则所得更微。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赋予进口国的某些权利,如修改规则、反倾销。实施过渡保障措施等,对发展中国家扩大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设置了障眼。如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在这些措施中,过渡保障措施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被频频使用,就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正式生效后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就采取了24次过渡保障措施,涉及贸 易额达10亿美元之
多。
此外,美国对原产地规则的修改也对部分出口国造成了不利影响。《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生效之前,美国判断进口产品原产地的基本标准为是否在一国发生实质性改变,而1996年1月1日生效的新规则则发生了变化。按照这个规则,面料的原产地一律为织造地,而不论其在何地进行过染色、印花或其他后整理的加工环节,也就是说,新规则确认的原产地与最为主要的装配加工等环节无关。这显然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的。因为一件产品在多国进行加工,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是大势所趋,可见这项规定是极不利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施方面的不完全性
尽管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一些差别的优惠待遇条例,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强权地位,以及发展中国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这些差别和优惠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履行。比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 《农业协议》规定,对农业保护程度的减让承诺以1986-1988年的基期综合支持 总量为基础,要求自1995年开始,发达国家在6年内以每年相同比例逐步削减20 %的综合支持总量;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以每年相同的比例逐步削减13%的综合支持总量;最不发达国家则无须作出减让承诺。所谓综合支持总量,是指有利于农业和农业生产者所有国内支持的总和,其数值为正表示农业得到正保护,正值越大,说明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越高;其数值为负表示农业得到负保护,负值越大,说明农业积累转出的程度越高。在提交综合支持总量通报的17个发达国家中,有13个国家的基期综合支持总量水平超过了农业GDP的20%,其中8个国家的该项数值达到了农业GDP的50%以上,仅有一个国家报告了基期综合支持总量为零。相反,在递交通报的71个发展中国家中有61个国家报告了零值综合支持总量,其余10个报告正值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综合支持总量低于其农业GDP的 20%。这表明,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相当高,而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则处于很低的水平,甚至表现为一种掠夺性的农业负保护政策。
另外,根据各成员给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的通报,对其中46个发展中国家和11 个发达国家的可免除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措施进行比较后显示,发达国家实施的各种“绿箱措施”都比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农业支持措 施中,大多数只是符合“绿箱措施”中的“一般服务”类型,符合“对生产者提 供的直接补贴”类型相对要少得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符合“绿箱措施”的价值量低于农业GDP的5%,而发达国家符合“绿箱
措施”的价值量一般都大于农业GDP的5%。此外,发展中国家符合《农业协议》中“特殊和差别待遇”措 施的价值量大多数都不及各自农业GDP的1%,只有4个发展中国家在1%以上。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利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赋予进口国的某些权利,如修改规则、反倾销。实施过渡保障措施等,对发展中国家扩大纺织服装产品的 出口设置了障眼。如美国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本国的同类产业。在这些 措施中,过渡保障措施在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被频频使用,就在《纺织品与服 装协议》正式生效后的几个月时间内,美国就采取了24次过渡保障措施,涉及贸 易额达10亿美元之多。
此外,美国对原产地规则的修改也对部分出口国造成了不利影响。《纺织品 与服装协议》生效之前,美国判断进口产品原产地的基本标准为是否在一国发生实质性改变,而1996年1月1日生效的新规则则发生了变化。按照这个规则,面料的原产地一律为织造地,而不论其在何地进行过染色、印花或其他后整理的加工环节,也就是说,新规则确认的原产地与最为主要的装配加工等环节无关。这显然是违背世界发展潮流的。因为一件产品在多国进行加工,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已是大势所趋,可见这项规定是极不利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根基尚未得到根本性的动摇和改变。如所周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及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了种种努力,改变了国际经济旧秩序中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平等色彩,但是就总体和基础而言,国际经济旧秩序的运行机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破坏,相反,它的某些方面还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强。无论是从目前西方国家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还是从国际交换中存在的制成品价格与初级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还是从20世纪90年代接连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我们都不难看到国际垄断资本的肆意横行和资本主义性质国际分工的畸形扩展。
其次,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新议题谈判中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近些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倡议下,一些新的项目被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议程当中。在1996年12月召开的新加坡部长级会议上,发达国家提出的新议题有投资、竞争政策和政府采购。1998年5月,日内瓦部长级会议又提出了一项更新的议程,即电子商务,并就此达成了临时协议。
在这些新议题的谈判中,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对此,印度驻关贸总协定的前大使和常驻代表巴格瑞斯·达斯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指出,发达国家之所以将投资作为一项议题引入WTO,绝不是为了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事实上,它们通过对外国投资附加条件,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政府处理问题的权限和灵活性,从而保证了外国投资者在发展中国家能够自由地行动。因此,这一目标的核心是为了更多地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权利,而不是推动外国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
最后,在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被进一步抛向边缘化的危险处境。从上述南北差距的现实中可以看到,当许多发展中国家还在把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当发展中国家将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主要任务的时候,世界已处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明显地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难免要在这场全球化的悬殊较量中付出很高的代价。近年来西方国家企图利用所谓劳联、产联等组织的活动,来修改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和工资水平,进而削弱其出口产品竞争能力,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战略意图具有深刻的经济和政治背景。除前所述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在发达国家看来,劳工标准体现着一国的人权状况,因此,把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连,就不可避免地使贸易与政治纠缠在一起。近年来的许多现象表明,西方国家在劳工标准问题上正从低工资、低生活水准等经济方面不断向结社、集会、罢工等政治方面升级。这种劳工标准政治化的倾向,为西方国家向第三世界倾销其人权理念和价值标准提供了借口,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日益沦为霸权主义的工具,成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倾销”的重要渠道。
【结果与讨论 】
总之,在世界经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仍将处 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这就要求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要团结起来,继续为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改变自身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使世界经济早日纳入平等的轨道上来运行;二要讲究策略,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来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一轮谈判,加强自身的谈判地位,使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中的优惠待遇条例真正得到有效履行和发挥作用;三要积极地进行内部经济改
革,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篇: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碗阳春面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碗阳春面》在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动人心弦、情真意切的好小说。本文安排在高中二年级的上期,是在本册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已经学习、阅读了七篇中外名篇之后出现的。因此,用这篇小说来小结一下小说的阅读技法是十分合适的。
此外,从高中到初中,学生学习了不少的中外小说,初步了解了小说的几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在此基础上,按照教纲的要求,“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思想,领会文学语言的优美生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了。
2、内容分析。
本文是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作品。作品发表后,在日本引起极大轰动,深深打动了日本人民的心,译介到我国后,也深深打动了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心。
这篇小说体现了亲情的美,人性的美:通过母子三人在困难的处境中坚强奋斗、互相激励的故事,动人的表现了团结、向上、不屈、奋争的主题。
3、自读目标。
① 情节:从一碗阳春面到三碗阳春面的变化过程构成了整篇小说的情节。(物线法)四个场面
开端(1)—— 发展(2-3)—— 高潮(4)—— 结局(5)特 色
本文的主题就是通过以上的典型情节概括出来的。四次吃面表现了一家人的奋争过程。情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并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各情节之中又突出了最能表现主题的环境——二号桌的描写,使情节更紧凑。② 环境:自然环境——“大年夜”“白雪”“清风” 社会环境——“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特 色
“二号桌”的描写同情节发展、人物描写、主题体现的关系紧密。二号桌成为幸福的桌子,情节得到拓展,扩大了社会环境的范围,预示了光明的结局,大大深化了主题。③ 人物:通过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分别把握母子三人和老板夫妇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去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我们要探索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兴趣,掌握初步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再者,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人为本,从关注主人公的命运出发,去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正如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让学生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据以上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采用的学法是“品读法”。这也是建立在本册教材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应属于阅读的高级阶段。品读,顾名思义,即品评、衡量、评论的意思。品读就是要学生细读深思,对文章作出评价。这是创造性思维对高中学生的一个较高要求。品读,要认真读作品,有的地方还要认真吟咏品味,边读边思,细心揣摩,深入研究,把握作品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然后再下断语,进行评论评价。对于像《一碗阳春面》这样人物面貌亲切感人、思想情感温暖真挚、情节结构起伏跌宕、主题思想健康奋进的好小说,理当由学生来细细品味,深入评价。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欣赏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为适应学生的学法,教师采取“迁移创造”的教法:教学设计遵循自读的原则,将阅读的目标列出,由学生在品读、讨论之后“变读为思”
——“思后又写”————“写后又议”。这样,一篇作品由平面到立体,由单纯而丰厚;学生的思维由平静渐趋活跃,乃至出现更新更美的创新。
三、说教学步骤:
安排时间:一课时(45分钟)
(一)导语:《一碗阳春面》1988年12月在日本问世。当时被日本许多杂志转载,单行本一出版,马上被抢购一空。日本电视台多次播放作者“口演”这篇小说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日本人民的心。我们今天来读这篇小说,看一看,能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联想,能激发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情感„„(1分钟)
(二)学生读“自读提示”。(要点:内容,情节。)(1分钟)
(三)学生默读全文。(8分钟)
(四)分组按“情节安排的特色”“环境安排的特色”“人物安排的特色”再进行品读(教师略作指导),并按要求分别划出有关词、句、段,对这些文字反复吟咏朗诵(个别自读),仔细体会其含义、情感、作用。(10分钟)
(五)小组内互相讨论,取长补短。(5分钟)(教师观察、倾听)
(六)分三组发言。
代表发言,本组同学补充,外组同学质疑,教师掌握全局,适当点拨:难点,争议点,高层次问题,深层背景等。但要注意有问题才点,点拨也要精要。(15分钟)
(七)学生上讲台带感情诵读生动的、深情的对话片段。(3分钟)
(八)小结。(可教师作,可学生作)(2分钟)
要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①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②要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③要善于独立思考,力争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新发现。④对人物、情节、主题要有辩证的态度。
(九)课后练习。
思考:如果小说的倒数第二段改为:“店里发出一片痛苦声和叹息声”,好不好?为什么? 评价意见:
教材分析简明扼要,教学方法选择使用恰当,教学步骤安排合理,整个教学设计体现自读课课程特点,体现自读课“教师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作为说案,“说教法、学法”部分尤有特色:特别看重学法,把学法置于比教法更重要的位置,还明确指出,“为适应学生的学法,教师采取‘迁移创造’的教法”,鲜明地体现了教法为学法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从理论、教学大纲要求及文学作品特点等方面说明采用“品读”这一学法的原因,富有说服力;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说课者的教改意识和探索精神。
第三篇:论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论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
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学号: 1021202043
41姓名:崔启东
论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论证了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
正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那么,现代科学技术为什么会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一、现代科学技术能引起生产力要素的深刻变革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劳动
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相互关系,都受着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的高新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必然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发生深刻变革,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劳动者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发挥,不能只靠有限的体力消耗,主要的是靠智力、脑力劳动,靠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越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就越强,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普遍应用,使生产过程的机械
化、自动化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进而引起了劳动性质、劳动内容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脑力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则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用新的劳动方式代替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传统方式,尽快实现劳动者身的“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和劳动效能,而形成一种新的、更高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的影响也很大。生产工具的先进与否,生产工具能否改进与革新,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生产工具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就越高。因此,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而在实践中要做到这点是绝对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就可以创造出许多在结构、性能上具有新质的生产工具,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综上分析可见,生产力的三个要素都是受科学技术所制约和决定的,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社会经济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是建立新产业的重要技术基础
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生产力必须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性质决定产业结构的性质,而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性质对生产力系统的总体性质又起着决定作用。从历史上看,一种新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改造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每次用新的科学技术建立新产业和改造旧产业的结果,都出现了
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大成果,就是促进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传统产业得到更新和技术改造,由当代尖端技术装备起来的新产业纷纷出现。新产业是以最先进的科技为基础的,是最新科技成果的产物,因此,它往往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在不同的产业中,每一项技术都不是单一的,是由多种不同新技术组成的统一体。电子计算机、控制论、自动化等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得新产业的自动化水平极大地提高,在新产业部门内部机械化工艺的比重不断下降,自动化工艺技术的比重则大大上升;劳动者的直接劳动逐渐减少,机器人的劳动不断增多。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生产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这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器体系的生产能力,也解放了人的大部分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
由现代高新技术所装备、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新兴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和形态上都达到了当代的新水平,其生产高、精、尖产品的能力十分惊人,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非常突出,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可见,现代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物质财富中的巨大作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能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现代高新技术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就在于它能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实现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各个企业,各个部门要顺利实现生产的全过程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从现代工业发展的集中化、专业化、联合化的趋势出发,按照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整个生产进行预测和计划、组织和指挥、监督和控制、挖潜和创新。只有通过这种管理才能把生产中各个要素结合与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陈旧、落后、严重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的社会化和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规模急剧扩大,经济部门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联系,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和协作关系更为密切,技术和产品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国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市场情况变化多端,这些情况对经济管理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可见,能否提高管理水平,成为能否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提高经济的管理水平,就是要在总结过去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把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方式,把经营管理转到最新科学技术的轨道上来,从而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而要做到这点,主要是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和解决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手段问题。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人员不懂、不掌握现代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总是习惯用传统落后的方式进行管理,只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力。要使管理手段和方法发生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就要以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一整套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进入管理领域以后,对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电子计算机已普遍地应用于国家的经济管理中,许多国家已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由此,奇迹般地增加了产品的数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通过减少浪费、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可见,只有把高科技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实现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管理组织的高效化,才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街、刘讯、韩志国世界新技术革命浅说[M]
[2]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3]雷家骕, 程源.技术经济学科发展述评与展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8)
[4]傅家骥, 雷家骕, 程源.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陈立文, 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徐绪松.复杂科学·资本市场·项目评价[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7] 暑彦.技术经济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9)
第四篇: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摘 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地域划分为许多国家,这种情况还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每个国家的人们,总是要在祖国的怀抱里,在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竭尽全力为祖国昌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而学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常抓常新,就必须充分认识爱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连续性、针对性,才能促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爱国主义 地位 途径
【前 言】素质教育面临的课题是极为巨大的,一方面它要求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即包括课堂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日常行为)都要进行素质方面的提高;另一方面它要求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包括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更包括学习能力弱、心理素质脆弱、身体素质差的各类学生,特别是后一类学生,都要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甚至是尽可能大的进步,素质教育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教育等诸方面素质都有提高。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主线渗透在各教育过程中,而爱国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应当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行为规范是德育的表证,课堂教育是素
质教育的主战场。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成为祖国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给予中华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以巨大的影响。作为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能够经受住无数次自然的、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定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当前,仍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曾使中华民族历经了无数来自自然、社会的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为爱国主义赋予了崭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用爱国主义这面旗臶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激发人们知我中华、爱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热情,是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抵制和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振奋 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的需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党的思
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 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并使其成为“全社会的主旋律”,以增强全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笔者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突出思想性。爱国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爱国主义教育应着 眼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我校从确立社会“主旋律”的高度,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师生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作为贯穿于各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切实抓好正面的教育和引导。事实上,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到处都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是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改革开放的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经实践证明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各项教育中,应突出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要通过教育,树立高度的爱国责任感和义务感;通过教育,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 新人。
其次,要注重系统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深入、细致的正面教育,也包括丰富 多彩的群众活动;既需要集中的教育和活动,又必须着眼建立长远的运作机制;既
要有一般性的要求和号召,又要有具体的、规范的操作措施;既需要发挥各种基地的教育作用,又需要利用必要的礼仪和规范。要搞好这样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工程,就要从总体思路到具体实施,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法,体现计划性和系统性,力求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立体化。要切实改变过去工作中那种临时性、突击性的活动多,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少;在针对实际问题开展的教育上下的力气大,在情感培养、习惯养成方面下的功夫小;一般性的要求多,操作实施的具体办法少等现象。要按照重在建设的原则,搞好相关的理论、舆论、教材、作品、制度、基地等软件和硬件建设,设计可行的活动项目,建立经常的教育机制。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宏伟目标的激励作用,建设成就的鼓舞作用,近现代史的警示作用,传统美德的熏陶作用,丰富活动的吸引作用,优秀作品的感召作用,先进人物的引导作用,良好环境的渗透作用等,科学运筹,合理动作,多管齐下,整体推进。
第三,要体现务实性。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感性的、理性的东西都有,思想性、实践性很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依据《云南省中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本着务实、扎实和狠抓落实的态度进行。要多办实事、少说空话,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去建设,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落实,力求每抓一项工作都要建立起制度,取得实效。在工作中,既要有要求又要有措施,既要有布臵又要有检查,力戒形式主义,切忌大起大落。
第四,要坚持长期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云南省中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作为对今后一个时期德育工作乃至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付诸实施。因此,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国民教育,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让爱国主义 思想和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件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具有战备意义的大事,作为面向全社会、覆盖全社会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极其广泛而丰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到处都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从历史到现在,从自然风光到物产资源,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瑰宝,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各级各类学校在学生德育管理中,要善于运用国情资料,并注意挖掘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并热爱祖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版图和首都。国旗是象征国家的旗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长方形,长与高之比为3∶2。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1/3,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旗杆套为白色。国徽是国家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
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我国国徽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尊严。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多年来已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和国务院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外交、科学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有众多闻名于世的建筑和名胜古迹,是全国各族人民敬仰和向往的地方。
学生一入学,就应对他们逐步进行国旗、国徽、国歌的教育,进行热爱首都和祖国版图的教育。要使他们逐步准确地理解国旗对祖国的象征性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尊敬国旗、爱护国旗,学会参加升旗仪式的规范动作,一看到国旗和国旗冉冉升起应产生肃然起敬的心境。要使他们认识到国徽图案内容。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爱护国徽的情感,对悬挂和印有国徽的地方和物品应倍加珍惜。要使他们了解国歌对祖国象征性含义。在此基础上,教他们欣赏国歌,会唱国歌。要让他们对我国版图有一个空间形象认识,知道祖国领土、领海的面积,了解人口和物产情况以及在地球上的地理位臵,这有益于培养他们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意识。要让他们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了解北京对祖国的象征性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热爱首都的感情。值得提出的是,坚持并严格升、降国旗制度,以爱国旗为中心展开各种活动,有利于对中小学生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丰富资源。
要让学生们了解祖国的地理概貌、名川大山以及富饶的宝藏,珍贵的动物,繁茂的植物。使他(她)们懂得,祖国疆域辽阔,江河浩荡,山峰峻秀,自然景观极为壮丽。我们的祖先自古就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得以延续和发展。要教育他们为有这样的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同时,还应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容许任何侵略者肆意践踏。
三、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悠久历史。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通过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古往今来,不仅产生过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和其它爱国人士,而且孕育出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表演艺术家、书法家,他们用自己不朽的作品装扮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从古到今,我们又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的文物,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工艺精美,为举世所叹服。前
人所留下的经典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泽及后人乃至海外。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应教育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尽心竭力。
四、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热爱劳动人民。
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息息相关。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而富于智慧的民族,是酷爱自由与和平的民族。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以其勇敢斗争的精神,排除过无数艰难险阻,进行过无数次反对外部侵略和掠夺的斗争,英勇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中国人民是具有优秀品质的伟大人民。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飞速发展,都蕴含着各族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在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与此同时,要让学生懂得,爱人民须从身边的人们爱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古人的劝勉,历史的忠告。要教育学生由尊敬和热爱父母及兄弟姐妹,到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并同情和帮助残疾孤老者,进而推及到与各族青少年及外国朋友友好相处。唯有如此,才能逐步培养起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了解祖国新貌和发展成就,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祖国新貌和建设成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建国以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靠社会主义制
度的优越性,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综合国力大有提高,祖国旧貌换新颜。通过对比加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确立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的远大志向。
六、了解中国的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并从我国与世界其他不同类型国家的对比中,看到我国的优越之处与差距所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精神,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确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举措。既无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又无既成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只能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因素,靠全体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经过艰苦奋斗,去争取美好的前程。作为青少年学生,任重而道远,应立志为祖国文明富强而建功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统一大业尚待完成。这是不可回避的国情。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战略方针。我们还将运用这一方针解决台湾回归祖国问题。作为学校,应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正确宣传党和政府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为祖国和平统一尽上微薄之力。
七、把爱国家与爱家乡联系起来。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热爱祖国需从热爱家乡开始。一个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的人,要成为热爱祖国的爱国者,那是不可思议的。的确,家乡是令人眷恋的,作为爱国者,尽管身处千里之外,或居异国他乡,也不会忘记家乡故土和父老乡亲,不会忘记自己成长的摇篮。古今中外所有爱国的仁人志士概莫能外。因此,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应从热爱家乡开始培养。要使他们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概貌,名山大川、矿产资源、文物古迹、革命遗址、历史名人、先进人物,激发学生建设美好家乡之志。实际上,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也是爱国的表现。家乡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等,其本身就能激发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至于家乡的革命遗址、英雄模范人物对学生爱国教育的作用,更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
八、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讲的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讲有别于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所宣扬和推行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闭关自守“关门称大王”的狭隘的民族意识,这是应该排除的。随着改革开放,有些人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盲目崇洋媚外,丧失人格国格,这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毫无相通之处,理应遭到鄙视。对此,青少年学生应有清醒的认识。应教育他们关心国际形势的发展,懂得和平与发展对于国际社会的意义。还应让学生懂得,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受压迫人民的事业是互相支持和互相援助的,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职责。
国际主义教育应由浅入深,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英雄事迹,逐步理解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事业及利益的一致性。国际主义教育还应由近及远,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逐渐扩展到爱祖国、爱一切为祖国作出贡献和争取荣誉的人们,憎恨一切出卖民族利益、破坏祖国建设和统一的败类,善于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共同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论文
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
姓名:王凯歌 学号:04991303009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与作用
摘要:在6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领导者
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批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发动、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在诸多合力中,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相互配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其中,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动摇,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不后退,并以共产党人为国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全国人民的信赖和拥戴,成了中华民族的先锋、中国人民的脊梁,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宏观上、本质上和发展观点看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能够代表民族利益,反映人民愿望,提出合乎时代潮流的政治主张,获得人民的信赖和响应;二是能够制定符合国情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推动历史前进,得到人民的拥护;三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得到人民的支持;四是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表率,得到人民的爱戴。
一、中国共产党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倡导者、推动者和政治领导者。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由此开始。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日的爱国主义旗帜,坚定地站 2
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为推动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表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同时表明,“在要不要抗战的问题上,蒋介石受了我们的领导,就是我们推动了他抗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蒋介石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二、中国共产党是发展抗日力量,掀起抗日高潮的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者。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分歧由要不要抗日转向怎样抗日的问题。由于两党代表的利益不同,参加抗战的原因和目的不同,因而一开始就提出了两条不同的抗战指导路线和军事方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抗战局面。
共产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全民族抗日推向了高潮,并在实践上指导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取得节节胜利。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就威名天下扬,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振奋了全国民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此后不久,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人民游击战争,收复大片国土,解放5千多万人民,建立大小10多个抗日根据地,抗击了近半数(约40万)侵华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迫使敌人占领广州、武汉后停止了对国民党战场的战略进攻,促进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历史证明,“敌人进攻,国民党败退,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对敌反进攻,战略相持阶段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败局也必将更为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在抗战第一阶段,也是共产党对全国抗战起了政治核心和战略指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为了维护团结抗日的大局,共产党作出了重大牺牲,顶住了投降反共逆流,为全国人民的抗日大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方面及时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开展了声讨汪精卫集团叛国罪行的斗争,制止了蒋介石集团的投降活动。另一方面制定并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高度克制、忍让的“自卫”斗争等政策、方针和原则,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战胜 3
敌人的三大法宝,向全国人民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方向。
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共产党“真心实意地出来维持抗日的大局,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倾向,那就会弄得一团糟。”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敌后战场,是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战场。在长达6年左右的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军进攻的重点由国民党战场转向共产党战场,敌后战场成了抗战的重心,敌后军民成了坚持抗战的“脊梁”。
坚持抗战打败侵略者的历史重任落到了共产党肩上。这个时期,日本侵略者投入60%以上的侵华日军对敌后抗日军民进行反复的残酷“扫荡”、“蚕食”和“清乡”,乃至灭绝人性地实施“三光”政策和施放细菌、毒气。敌后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全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一是抗击了三分之二左右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减轻了国民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二是取得了“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打得敌人惊呼要对华北“再认识”,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是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等多种斗争形式,用鲜血和生命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保卫和发展了解放区。四是解放区开展了整风、大生产和练兵运动,战胜了严重困难,并为战略大反攻作了重要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五是1944年发动局部反攻和夏季攻势,对敌占城镇、交通要道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为转入全面反攻奠定了重要基础。
历史表明,“所谓相持阶段,实即解放区与敌人的相持。”其特点就是“敌人与解放区之长期反复的最残酷的战争。”如果没有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则始终认为,“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是同时的,不是民族革命过去之后,再来一个民主革命阶段”。抗日战争只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阶段,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驱逐日本侵略者,而且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因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过程中,努力把改革国内政治、推动社会进步与坚持抗战紧密结合起来,对于要不要建设新中国、怎样建设新中国的问题从理论上和 4
实践上进行了不懈探索。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看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2、中国党史出版社,2002年
3、李伯雍、廖开顺《中日战争实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