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范文模版]
论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I竹子的认识
㈠竹子种类
㈡竹子的用途、习性 II竹子的画法 III竹子的文化价值
㈠ 竹子的文学形象
㈡ 画竹名家
制作者;
大人武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 1174210951
学院;河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的枝杆虽然不是很粗,但韧性很好,折也折不断。所以,竹子自古以来都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人称赞竹子是“虚心竹有千千竹”;还有人专为竹子写了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可见竹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竹子的种类可多了,有楠竹、斑竹、罗汉竹、毛竹、紫竹、方竹„„五花八门。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凤尾竹,枝叶挺秀细长;琴丝竹,在金黄色的枝干上镶有碧绿的线条;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青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紫竹、黄竹、赤竹,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佛肚竹,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的大肚子。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种。(备注:百度百科注释)
竹子的用处就多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用竹子来做家具。有做竹筏的、有做筷子的、有做椅子的、有做桌子的、有做毛笔的、还有做牙签的„„真是多得数不胜数呀。在我国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竹子做的东西可多了;有房子、有床、有背箩、有杯子、还有竹席„„竹子不仅可以用来做家具,还可以用竹子来做乐器;有竹笛、有笙、还有葫芦丝„„ 竹子喜欢生活在南方,它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在高山峻岭有土的地方就可以茁壮成长了。不用浇水、施肥、除草,而且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用了,所以,竹子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
竹笋还是一种既好吃又有营养的蔬菜。过年过节,人们总是忘不了来一碟肉炒竹笋。竹子还是做纸的上等材料。
竹子全身上下都是宝,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植物。它的生命力顽强,外型美观,生长速度非常快。我喜欢竹子的美观的外型,更钦佩它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它那飞快的生长速度。
竹子的外型非常漂亮。一个一个的竹节,细细长长的竹叶,一年四季常绿,充满了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所以,竹子是很多画家的笔下之物。
竹子的画法很简单,就由竹竿和叶子组成,但要画得洒脱自如,着实要下一番苦工夫。画竹子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一笔一笔把一节一节竹竿画出来,再添上竹叶就行了。画竹子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每一节竹竿要一笔画成。
第二,竹叶要两头小中间大,靠叶柄一端较叶尾一端略微钝点。竹叶一般呈“个”字型或叠加的“个”字型排布。
第三,竹竿和竹叶要浓淡相映。竹叶要疏密有致,构图要简洁明快。做人也和画竹子一样,要养成一种好的品格,至少也要花上二十年。
第四,主干出枝,可从下往上,也可从上往下,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从下往上。画时用笔先蘸墨在调色盘上调和,让淡墨渗入笔根,再用笔尖蘸浓墨,用侧锋一节一节画出。一般一杆以蘸一次墨为宜,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墨色会有由浓到淡的自然变化,如果中途换墨,则一杆之中墨色不统一。画时要注意:每笔要留出一定的空隙,以便后期勾勒竹节,切不可留得太小或太大,这样都不利于竹子特征的表现。老干要刚健有力,节大而枯瘦,用笔要“力透纸背”,用墨要干枯;嫩枝则要柔美流畅而婉顺,节小而肥滑。
第五,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也即左右交替生长,出枝的位子要合乎竹子生长的规律,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小枝下笔须流畅挺健,不可迟缓,这样才能遒健园劲,生意连绵。画小枝时还要考虑到叶片的多寡,叶多则低垂,叶少则昂扬,同时还要根据风、雨、雪等自然气象变化而描绘。(百度知道注释)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竹子很早便进入了画家们的视野而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千百年来中国人写竹、画竹,并且把这一富有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过程升华为观照社会与民生、塑造精神与品格的过程。竹子,是岁寒三友之一,他四季常青,历寒冬而不凋,他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是历代文人雅士歌颂赞美的对象,是画家最喜创作的题材,它遇风不折,笔直的挺立,它清幽默默无闻,遇雨不浊顽强不屈,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备注99字画网国画竹子作品欣赏)
据现有史料记载,竹子成为绘画题材进入到中国传统绘画领域最早是在唐朝,像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王维就非常喜欢竹子,也喜欢画竹。虽然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寻不到唐代竹画的真迹,但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可以让我们对当时竹画作品水平之高有所了解:“不从根生从意生,不自笋成自笔成,抬头猛看不似画,低头静听你有声”。中国画竹子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古往今来,画竹名家辈出,如宋代文同、元代吴镇、明代夏昶,清代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无一不是在追求竹的崇高精神境界。我国著名画家李苦禅在画竹的同时写诗赞竹道:“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他赞赏竹的品格,推崇竹的精神,崇尚一个人要像竹子那样有气有节。竹,心虚、节坚、常青、傲寒„„它虽然没有杨柳那样婀娜多姿,没有桃李那样绚丽多彩,但它饱经风霜,立茫茫原野之上,扎辽阔大地之中,无论是百花盛开的暖春,还是秋风瑟瑟的深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雪花飘落的寒冬,它总是傲然伫立,碧绿常青,生机勃勃。
画竹在每一个时代都有画家自己的精神的烙印,他的精神的烙印也是时代的烙印。比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他号称“扬州八怪”之首,他是一位清官,他非常体恤老百姓的痛苦,所以在他画竹这样的题材中间,也表现出这种思想,有一开很小的册页,这幅画我们已经见不到它了,它上面据说只有两三片竹叶,而上面那首诗却恰恰给这两三片竹叶做了最好的诠释,他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诉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意思呢?我在衙门里头休息,听到窗外竹子“沙沙沙沙”响,好像是老百姓在跟我诉苦,可是我芝麻大的小州县吏,我怎么能给他们解决这么多的切身的问题呢?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一点点的疾苦都是连着我的心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太好了,作为郑板桥这样一位有着民本思想的清官,他透过画竹来体会民情的苦难,我觉得实在在历史上是值得书一笔的,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
竹画虽美,但还要会欣赏。首先要看画中竹子的整体资质和造型,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那是一种剪影美、轮廓美,是一种气势和神韵的美;其次在画界人们更习惯将画竹称作写竹,这是因为在竹画作品中汉字书法的笔趣和妙意随处可见。
:
画竹秆时,要表现它的刚中有柔,一般来说要用隶书或者是楷书来画竹杆,大的竹秆,竹节要用隶书来画,那么竹的小枝用行草,行书草书之间的那么一种书法,这样显得很挺拔,而画竹叶一般来说要用楷书,一笔是一笔,笔笔送到家。中国的写意画在画竹这种题材的绘画中间,表现书法笔趣,应该说是淋漓尽致,反过来说如果不具备书法审美的那样一种观点,你来看画竹,恐怕就难以体会到这一层的它的美学含蕴。
诗言志,画传情,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影响着画家的思想心胸,改变着竹画的风格气质和内涵。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生前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的巨幅竹画气势恢弘,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样的竹画作品早已脱离了传统文人画对竹子一枝一叶的描摹和对个人情怀的抒发,而具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博大深刻的主题。
著名画家崔惠民师从国画大师董寿平,在继承先师艺术精髓的同时,他在竹画创作上潜心钻研,博采众长,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个性之路。画案前的崔惠民未曾下笔,已是胸有成竹,画笔落处可谓笔随心行,心随神往,心力所至,一气呵成。所以崔惠民创作的墨竹,气韵生动,栩栩如生,堪称竹画中的上乘之作。
崔惠民:古语有句话“半生画兰,一生画竹”。画竹子“画到生时是熟时”,所以作者越不敢下笔,但是画技也好,作者的思想也好就逐步又提高了一个境界。我想我这辈子在竹子上面还是学不完,画不完。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南宋诗人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不仅是因为竹的万般风情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而是因为竹的自然天情和独特品格给了我哲理的启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 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第二篇:雷锋永驻人们心中
雷锋永驻人们心中
是谁在路边看到焦急的老人时,便伸出爱心之手去帮助他;是谁在冬日里看到冻伤的老太太,便即刻取下自己唯一的手套送去,是谁在暴雨如柱时,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衣服和棉被拯救水泥的,又是谁在人们有困难时,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献去的;他,就是雷锋,一个在非常时代的一个非常人物。
让时光上溯到50年前,雷锋——这个刚刚20岁的年轻战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放心吧,指导员!为了党的事业,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雷锋入党后说的第一句话,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而他最后也做到了。
是的,1962年8月15日,他在指挥战友驾驶汽车时,被意外倾倒的电线杆砸中头部,壮烈牺牲了。多么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噩运传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数以百计的花圈从礼堂一直排到大门外。追悼会后,十多万群众自发组成长长的护灵队伍,雷锋的灵柩被送往烈士陵园,一片片黑纱、一朵朵白花、一张张挂满泪水的面庞……组成了一条条庄严肃穆的长龙。
面对雷锋的离开,人民只能深切地怀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于是就有了“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锋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革命精神”等等。
可是,我们--21世纪的上帝的宠儿,真的能传承雷锋精神吗?如今的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乱砍乱伐、过度开采,给家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今的人们只顾个人利益,为了一点小事与他人大吵大闹,如今的人们只在乎自己的快乐,而忽视了别人的痛苦。现在的老人过马路没人管了,摔倒也没人扶了。有些人作为子女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赡养,这是一件多么悲惨、多么可惜的事啊!
在西湖边,有一个妇女意外掉入了水中,十多个中国人围着观看。最后在这个妇女快要奄奄一息的时候,一名外国女子脱下外衣,勇敢地跳入水中,救上妇女。
难道雷锋真的已离我们远去了吗?
2008年5月12日,在我们的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8级的大地震,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画面,很多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家园,于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它地区的学生和人们都捐款献爱心,在红箱子前面排成了长长的队伍,那是爱的红线。很多志愿者都去帮忙照顾受灾人民,难道这不是雷锋精神吗?
在温州,两辆客车发生了相撞的交通事故一个来温州打工的外地小伙子冲进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的车厢中接连救出一个又一个受伤人员,当记者受访他时,他回答“我当时
什么也没想,我只想救出更多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句话感动了全中国,他真是“再世雷锋”啊!
这时,我想到了雷锋说的一句话: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才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虽然雷锋已经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扎根在人们心中,他的灵魂永驻于这世界。
随着时光的倒流,我仿佛走进了驾驶里看到雷锋正在聚精会神地读书。翻开他的日记仿佛看到了一段字眼--有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会不会挤时间。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我是党的儿子,党像慈母一样,哺育着我长大成人。是党给了我生命、是党给了我幸福……
雷锋就是这种在平凡细小的工作当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的人。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石砌起来的,我们为何不做这一砖一石呢?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雷锋永驻人们心中!
耒阳市小水中学
刘礼瑶
第三篇: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问卷调查表
中国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问卷调查表
(请在你认为的选项下划勾)你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吗?
()不重要()重要()无所谓你认为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吗?
()有必要()没有必要()无所谓()没想过 3 春节即将来临,在春节期间,主要有什么活动?
()吃汤圆()吃粽子()贴春联()吃月饼 4 家人都回家过年吗?
是不是以下哪个节日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中秋节()七夕情人节()清明节 62月14日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是()不是()不知道 7 以下节日中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是?
()圣诞节()端午节()感恩节()愚人节 8 你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相比,哪个更重要?
()传统节日()“洋”节()无所谓就目前情况来看,你认为传统节日和“洋”节哪个更受欢迎?
()传统节日()“洋”节()不清楚现今的节日气氛和你理想中的存在差距吗?
()存在()不存在()没感觉
第四篇:论情报信息的地位
论情报战在信息化作战中的地位
考号:姓名:
[内容提要]
情报战,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探测、侦察获取敌方情报信息,保障指挥员正确决策,同时破坏或阻止敌探测、侦察,获取己方情报信息、削弱或摧毁敌情报侦察系统能力,影响、制止或改变敌决策者决心的一种作战样式。其核心是夺取战场“制情报权”,在整个信息战争中,情报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作战样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信息战争的核心就是围绕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的争夺与对抗,而情报战实质上就是信息获取权的争夺与对抗。
[关键词] 信息 情报 信息战 情报战
一、信息与情报的区别与联系
从一般意义上说,情报是指一种经过鉴定和加工处理后的价值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情报可理解为我们“希望预先知道的那些有价值的信息”。著名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1978年修订版《辞海》中,“情报”的定义为:以侦察手段或其他方法获得的有关敌人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依据之一,泛指一切最新的情况报道,如科学技术情报。显然,前者是指传统意义的“情报”,后者则包括了一定的“信息”内涵。信息,在军事上包含着情报之意,尽管古往今来的军事家在指挥战争时都离不开情报,但在以往的战争中,军事家从对情报的收集处理,变为决心指令下达,到实现对力量的使用和控制,全过程都是用人脑来完成的,只用当这一过程普遍通过人脑、电脑和网络共同来完成时,才展示了信息战争的真实意义。
因此,情报和信息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其中信息的范围更广泛,指所有能消除人的不确定度、能给人以新思想、新内容、新知识的信息。而情报则特指那些经过鉴定和加工处理的,对人们进行决策有一定价值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是情报的基础,是情报的材料,而情报则是过滤后的信息。因此,任何情报都必然是信息,而信息并不一定能成为情报。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任何作战行动都将从获得信息开始,而且,整个行动过程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支配信息,或者说夺取信息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地获得战场特别是敌人的信息,使自己耳聪目明;二是不让敌人获得信息,使敌人耳聋眼瞎。
在信息战争中,对抗双方围绕信息获取权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但 1
双方争夺的信息并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对其竞争和决策有特定价值的信息。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报。所以,围绕情报的获取与反获取而展开的情报战,必然是信息战争中争夺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情报战的特点及信息时代的情报战
(一)、所谓情报战,一般来讲是指一个国家、集团为了满足某种竞争特别是战争的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窃取和控制、利用对方的有关情报,同时防止对方的类似行动,削弱或摧毁敌情报侦察能力,影响、制止或改变敌决策而展开的对抗和斗争,是现代战争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作战样式。情报战的得失,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有着决定性影响。但是,要真正的去了解情报战,就先要了解其特点。
1、参与的全过程
在任何军事竞争中,武力对抗的序幕尚未来开之前,围绕着情报的搜集、处理和应用的情报作战早已悄悄拉开了帷幕,并且始终与整个战争进程相伴随。
(1)情报战总是先于其他作战行动而展开;
(2)情报战贯穿于战争进程的所有阶段;
(3)情报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抗形式的多样性
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化,古老的情报对抗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情报作战。与传统的情报对抗相比,现代情报作战的对抗程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多样,花样不断翻新。
(1)无孔不入的间谍;
(2)行踪诡秘的窃听;
(3)遍布全球的地面侦听;
(4)威力巨大的海上“猎手”;
(5)花样翻新的空中侦察;
(6)功能强大的卫星监视;
(7)日益重要的网络“间谍”。
3、侦察手段的综合性
由于情报对抗的极端重要性和机密性所决定,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情报作战的效能,任何一方都在充分发挥传统情报手段作用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把最新科技成果、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于情报侦察和情报对抗之中,作战手段更加与时俱进、综合多样。
(1)探测雷达;
(2)光学探测装置;
(3)电子侦察设备;
(4)声学探测设备;
(5)地面传感器。
4作战范围的广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名族或集团竞争地位的因素并不仅仅局限在军事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在综合实力较量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信息争夺和对抗为基本内容的情报战的范围因此而迅速扩展,从传统的军事领域迅速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以及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
(1)军事情报战愈演愈烈;
(2)经济情报战方兴未艾;
(3)科技情报战举足轻重;
(4)外交情报战明目张胆;
(5)政治情报战惊心动魄。
5、机构运作的神秘性
几乎每个国家都建有自己的情报机构,几乎所有的情报机构都笼罩着一种神秘色彩。各国情报机构的互探互测,演出了新世纪神秘莫测的交响曲。在情报作战史上,赫赫有名的情报机构有许多,其中最著名的情报机构大概要数: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苏联克格勃。
(二)、情报与战争几乎有着同样悠久的发展史。我国大军事家孙武很早就对情报战作了精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孙子兵法》“用间篇”中指出:情报的取得,既不能靠祈求神鬼,也不能靠占卜算卦,而只有靠人去进行实地的侦察与获取,率先提出了“必取于人”的思想,认为间谍战概括起来大致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等,这方面理论对后来的中外战争实践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情报战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进入成熟期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大战虽然只间隔二十几年,但期间科技水平却产生了巨大飞跃。特别是随着信息干扰、密码分析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情报领域,使之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愈发凸显出来。
而今,情报战的发展重点已逐渐由以人为主开始转向以先进技术为主:航天飞机自由往返于地球与太空间,侦察卫星技术日益先进,空中、海上的侦察机、侦察船水平日益提高,使现代情报战逐渐摆脱了以间谍战为主的时代而走向了“大情报战”时代。从间谍飞机,到间谍船,再到“间谍卫星时代”等,可谓情报战无处不在。尤其计算机在各领域广泛运用,使得电脑间谍日益成为间谍战队伍中的重要成员,电脑间谍战也成为情报战的重要领域。美国《时代》周刊前不久发出一则惊人而又很平常的消息——美国情报机构启用网络间谍,这无疑为电脑悄然登陆网络情报战作了最好的诠释。
现代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使得信息已由从属地位上升到了重要的主导地位,使夺取信息空间主动权成为信息化战争情报战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围绕争夺信息、控制信息、使用信息的情报战已成为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军事斗争的焦点,而情报战已不再是军人的专利,它已经渗透到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同时,电子情报防御,亦即信息安全保密作为电子情报战的重头戏已被推到前台,“频谱”成为信息角逐的主战场,保密伐谋作为超视距、非接触条件下的新对抗,无疑更成为军事斗争决胜的关键。情报战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未来话题。面对现代军事需求,情报战正在进入一个善用谋略的人脑与善于运筹的电脑有机结合的崭新时代。
三、情报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
围绕情报信息的获取与反获取而展开的情报战,是战争史上最古老的信息对抗形式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其不仅更新了手段,丰富了内涵,丰富了内容,拓展了范围,成为信息战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样式,在信息战争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战场上实施作战,不仅没有使传统的情报战降低地位,相反是其在作战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这是因为情报对获取的军事斗争所需要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的结果,是筹划决策和部队出动的重要依据。情报作为信息构成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战场上,信息成为主导和支配战场的关键要素的情况下,作战决策靠信息,指挥控制依赖信息,精确打击需要信息,而这些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情报的途径获得的。
在信息战条件下,情报战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情报战的发展强化了信息获取能力。情报作战的核心是情报信息的获取与反获取。人类不断增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实施更大范围的信息对抗、进而实施信息战争的前提条件。
(二)情报战的发展提高了信息处理与控制能力。情报作战所获取和保护的情报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经过选择和加工并具有特定价值的信息,是能够为人们在各种竞争中提供有意帮助的信息。敌对双方情报作战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信息获取羽凡获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双方信息控制能力。情报作战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也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信息控制与处理能力。
(三)情报战的发展增强了信息传输与实用能力。寻找一种安全的、有效的传输手段将所获取的情报信息传送到需要者手中,是情报作战中着重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新的信息传输手段一出现,就立刻被用在情报作战中,而许多新的信息传输工具也是为了满足情报作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总而言之,情报战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现阶段及
以后可预见的时间里情报战都将在国家建设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四、情报战在实战中的地位
(一)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参展国家最多的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在战争开始前和进行当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始终把情报作战放在突出位置,精心策划和组织。当科威特遭入侵后不久,中央情报局便在作战处和情报处分别设立了24小时值班的特别任务小组。能够搜集伊拉克目标或世界各地相关目标的国家情报搜集系统都投入了使用,支援了“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战后,美国战区指挥官、美国陆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指出:“美国和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取得的巨大军事胜利和遭受的极小损失,应直接归功于针对于伊拉克人的出色情报工作。”
(二)阿富汗战争
对阿富汗军事行动打击开始后,美国五角大楼官员一再强调作战计划保密的重要性,美国政府决定,在开始作战阶段,即使是一些例行性的公开信息,也不向公众或媒体透露,以防止被对方利用。有关美军用卫星轨道的所有数据全部加密,甚至还关闭了在互联网上的部分站点,以防止泄露军事行动。在竭力保证己方情报不被对方获取的同时,美国组建太空侦察网,全面搜寻塔利班,并截取电子邮件,截听电话,为实施精确打击提供情报支援。正是美军通过其先进的情报搜集网络,获取大量情报,为阿富汗战争的胜利里下了汗马功劳。
五、网络时代下的情报战
现如今的时代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为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成为了情报战的主要战场之一。而各国都加大了网络上的建设如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军队已开始进行网络战实践,同时网络黑客也被五角大楼列为网络战的主要战士。1995年,一批把握了高技巧的“黑客”和具有广博计算机知识的人被五角大楼组织起来,成立信息战红色小组,美国网络战士初露端倪。1997年6月,美国第一批网络战士参加了国家安全局组织的秘密演习。仅仅几天,黑客就成功闯入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以及华盛顿、芝加哥等部分地区的军用计算机网络,且控制了全国的电力网系统。2005年4月,美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赖特公布,美国战略“黑客”部队业已成军。据悉,这支部队具备摧毁敌人网络,进入敌方电脑窃取或假造数据的能力,他们可以释放蠕虫病毒瘫痪敌人的指挥和控制系统,使敌人无法指挥地面部队或发射地对空导弹。同时,该部队还能保护美国军方网络免受攻击。随后,美军各军种也纷纷组建网络部队:陆军建立了电脑应急反应分队;海军在“舰队信息战中心”成立了“海
军电脑应急反应分队”;空军则建立了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第67网络战联队和专门负责实施网络进攻的航空队——第8航空队。为了统一规划网络战,2007年9月18日,美国空军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代尔空军基地成立临时网络战司令部,为2009年10月网络战司令部全面正式运营做预备。网络战司令部最终将与空军作战司令部、空军航天司令部平起平坐,由一名四星上将领导。现在美军有大约4万人从事与网络战相关的工作,网络战司令部将领导这支“网军”。
相反,我军在网络方面做的还不够好。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可以有计划的组建向美国一样的“网络部队”搜集情报,并在战事实施攻击。要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可以建立民间的网络组织,进行情报的搜集。
[参考文献]
1、李隆淼.《情报杂志--情报战在信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2002年版
2、王正德主编.《信息作战概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明之等.《情报战》[M].北京: 19984、李振邦等.信息与情报[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第五篇:论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地位
论《聊斋志异》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姓
名
王
雪
院(系)
美术学院
专 业
艺术设计专升本
年
级
2013级
班
级
艺设三班
学
号
130653059
摘要
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为主要组成内容的蒲文化在今天发挥着深远影响。其在文学上创作上可谓使鬼怪灵异小说得到长足发展,在影视创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以其文化效应名人效应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深远影响。
由于从小对于神鬼故事的喜爱,我自小爱看《聊斋志异》、《希腊神话》之类的书。最早接触《聊斋》是在小学一次逛书店,无意间看到,特别好奇向往,便买下来成为了自己的收藏品。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小故事有趣,让人神往,后来慢慢长大,才知道《聊斋》不只是神话鬼故事那么简单,它还有着更加浓重深厚的意义。
出于个人的兴趣,我这学期选修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课,并且有幸能够听老师讲的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学习中国古代小说。老师也多次提到了《聊斋》,然后就对它油然而生出一种亲切感,对它的感悟也更加深刻了。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而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作,譬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等。《聊斋志异》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红楼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聊斋志异》的地位虽有人论述,但至今并不统一。鲁迅先生对《聊斋》的评价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可见在鲁迅先生眼里,对《聊斋》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中国小说的渊源最早可于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即为地理博物体的志怪小说,如《山海经》、《洞冥记》、《海内十洲记》等等;直至魏晋南北朝进入鼎盛期,《搜神记》堪称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的确是有史以来价值最高、对后世元、明、清影响最大的志怪小说;唐朝进入演变期,唐人作传奇文,而元稹的《莺莺传》成为唐人传奇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唐传奇之一,后改编为《西厢记》;进入宋朝就进入了萧条期,一方面,志怪及传奇文日趋式微,另一方面,作为通俗小说的话本应运而生,并赢得了日益广泛的读者,这时的小说多取材于历史,少现实;到了明代,在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短篇白话小说不仅成了小说的主流,更是成为了一代文学的主要代表,而作为文言小说的志怪传奇虽也产生了像《剪灯新话》的作品,但其在思想艺术成就或实际产生的影响都无法与当时的白话小说相抗衡。也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清初出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远绍“史”,“汉”而中承唐人传奇,“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仅“一书而兼二体”,而且以其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把我国传统的古代小说推进到一个历史高度,因此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看,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拟晋唐小说的崛起,不仅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志怪传奇的中兴,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的文言小说的高峰。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 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蒲松龄,山东淄川人,清末文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科举中度过,然而命途不济的蒲松龄至死也未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作为一个文人他却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无论在文学、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蒲文化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刻的。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问世后便风行一时,浩歌子的《萤窗异草》、袁枚的《新齐谐》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于其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略无涉及;虽也不乏文笔流畅之作,但却始终未有可媲美聊斋的作品。
到了唐代,传奇作者的小说家意识压倒了史家的意识,使得传奇与史分道扬镳,因而成为真正的小说。《聊斋志异》则继承了志怪和传奇创作的经验,并加以融合,提高和发展,使文言小说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风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聊斋》创作之时,蒲松龄广泛搜集民间传说,而对所收集的传闻,则不仅注重其奇异性,又侧重作品中所蕴藏的人民的思想感情。在作者心目中,《聊斋志异》的写作与屈原创作忧愤深广的《离骚》并无差异,他所追求的已不再是“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的“信使”。而是寄托他来自生活,并与人民的爱憎感情息息相通的“孤愤,并不是:"妄言妄听,记而存之"。
由于蒲松龄出身于书香门第,但是家道中落,加之之后屡试不第,曾任幕僚,这样即使他接触了大量的统治阶级的人物,又与下层人民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他对封建社会的重重人物——上至官僚、举子、名仕,下至农村夫妇、贱婢娼妓、恶棍无赖等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和命运遭遇,这种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的认识,为他的创作大侠身后的基础,这种孤愤的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的鲜明态度。
其次《聊斋志异》所展示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比唐传奇单纯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聊斋志异》中的人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而主动,并且看中的是人的品质。
另外,《聊斋志异》第一次在志怪传奇小说作品中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腐朽,它为后来的《儒林外史》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像《聊斋志异》这样既反映现实,又充满幻想,既十分真实,又极其荒诞,既在意料之外,又属情理之中的作品,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不得不说明的是, 蒲松龄和许多著名的古代作家一样, 世界观自然也是十分复杂的。就整个思想倾向而论, 他并不属于离经叛道的人物。在他的头脑里, 既包含着属于未来的东西。更充斥着属于过去的东西。这种状况,构成了《聊斋志异》一书的良莠不齐, 也制约着他对妇女何题的态度。蒲松龄总是不惜调动他脑库中最美妙的词汇来把他心所其许的女性装扮成“媚丽欲绝”的人间仙女,她们频繁地往来于《聊斋》的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一步半跬都是如此奇异迷人,这就难怪一部《聊斋》读下来,过不多久,读者头脑中仍然保留的印象几乎就只是这形形色色媚女的光彩了。基于此不少论者都以为《聊斋的成功主要得力于这众多形象塑造的成功,《聊斋》的意义也多来源于这些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并不为错。
近年来,根据《聊斋志异》改变剧种也是几乎涉及到全国,并且成绩斐然。除了在戏剧上的影响,电影电视的改编也不在少数,根据《聊斋》改变的最早的电影是1922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
《聊斋志异》不仅标志了我国传统志怪传奇文学的中兴, 而且代表了作为我国小说一支文言小说的高峰,它在我国小说史上起到了对文言小说历史总结性的作用。